CN208797776U - 一种基于冷却液的电机自驱动冷却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冷却液的电机自驱动冷却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797776U
CN208797776U CN201820754579.4U CN201820754579U CN208797776U CN 208797776 U CN208797776 U CN 208797776U CN 201820754579 U CN201820754579 U CN 201820754579U CN 208797776 U CN208797776 U CN 20879777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or core
coolant liquid
core
air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754579.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Yizhi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SHANGSHUI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SHANGSHUI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SHANGSHUI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754579.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79777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79777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797776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otor Or Generator Cooling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冷却液的电机自驱动冷却结构,冷却器安装在外壳顶部;轴带外风扇在转轴带动下与转轴同轴转动;密封罩穿过定子铁芯内径并延伸至冷却器内部,与外壳内的转子铁芯空间隔离形成闭合空间;密封罩内注入冷却液;通风管位于定子铁芯轴向外侧,且两端与转子铁芯空间相通;转轴与转子铁芯之间连接有若干副板,副板之间的空间形成铁芯轴向风道;转子铁芯与密封罩内周面之间形成气隙;内风扇用于由转子铁芯空间、通风管、铁芯轴向风道、转子铁芯径向风道、气隙构成的转子循环风路中,产生动力气流。本实用新型具有定转子两套独立冷却回路,但都是通过冷却液吸热,增加了冷却液的使用效率,降低了成本,并提高了散热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冷却液的电机自驱动冷却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冷却液的电机自驱动冷却结构。
背景技术
现在社会上所使用的电机通常都会遇到电机发热的问题,这是行业内的一大难题。一般都是靠增加用材和减少电机容量来达到降温的目的。将直接导致用铜量和用铁量远远超出同容量的普通电机。这样的铜耗和铁耗也高于同类型电机。如何解决这一行业内的难题使普通电机减材增效,使高新技术基于冷却液的电机自驱动冷却结构降温平稳运行成为首要问题。
除了改变电机材料和结构达到降温的目的,行业内常采用的冷却方式还有风冷散热,主要包括:
1,开启式通风冷却。该冷却方式将冷却介质(一般为空气)直接送入电机内部,吸收能量后向周围环境排出。该冷却方式适用于一般清洁、无腐蚀、无爆炸环境下的开启式和防滴式电机,对电机应用场合及环境要求较高;
2,密闭通风循环冷却。电机内部与周围环境隔离自成闭合循环回路,通过空气在闭合循环回路吸热后经冷却器将热量带出机外。这种散热方式散热慢,电机在高速旋转的时候产生的高温难于快速散发出去,容易导致电机老化,影响电机的使用寿命。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结构可靠便于操作,性能优良,基于冷却液的电机自驱动冷却结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基于冷却液的电机自驱动冷却结构,具有独立的定子冷却系统和转子冷却系统,解决现有电机冷却结构散热效率低、无法有针对性对定转子分别进行冷却等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其具体方案如下:
所述电机包括外壳,通过机座固定于所述外壳内的定子铁芯,穿入所述定子铁芯内腔的转子铁芯,定子铁芯与转子铁芯对齐,所述转子铁芯套接在转轴的中部,还包括密封罩、通风管、冷却液池、内风扇和冷却器;
所述冷却器安装在所述外壳顶部;
所述轴带外风扇固定于所述转轴轴尾端,在所述转轴带动下与所述转轴同轴转动,且位于所述外壳外部;轴带外风扇无需独立驱动源,通过电机运行时转轴的动力,带动轴带外风扇形成冷却风,并对定子冷却系统中的冷却液进行吸热降温,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了电机冷却系统的工作效率。
所述密封罩穿过所述定子铁芯内径覆盖所述定子铁芯,并延伸至所述冷却器内部,与所述外壳内的转子铁芯空间隔离形成闭合空间;密封罩内注入冷却液,形成冷却液池,冷却液浸没所述定子铁芯及定子绕组;
所述通风管位于所述定子铁芯轴向外侧,且贯穿所述密封罩内部;所述通风管两端与所述转子铁芯空间相通;
所述转轴与所述转子铁芯之间连接有若干副板,所述副板之间的空间形成铁芯轴向风道;
所述转子铁芯与所述密封罩内周面之间形成气隙,所述气隙与所述转子铁芯径向风道相通;
所述内风扇位于所述转子铁芯空间,且固定于所述转轴轴伸端,所述内风扇具有若干扇叶,所述扇叶沿所述转轴周向设置;用于由所述转子铁芯空间、所述通风管、所述铁芯轴向风道、所述转子铁芯径向风道、所述气隙构成的转子循环风路中,产生动力气流。
优选的,所述冷却器一侧设置有风扇罩,且所述风扇罩与所述轴带外风扇位于同侧。
优选的,所述轴带外风扇外部安装风扇罩,并且所述风扇罩将气流导流至所述风扇罩,用于通向所述冷却器冷却气化的冷却液。
优选的,所述风扇罩内设置有挡风板,且所述挡风板向所述冷却器一侧倾斜。倾斜角度满足将所述风扇罩引流的冷风导入冷却器中。
优选的,所述风扇罩具有进风口,外部空气在轴带外风扇的作用下通过所述进风口进入所述风扇罩。
优选的,所述通风管设置有若干个,且沿轴向均匀分布在所述定子铁芯外侧。
优选的,所述铁芯轴向风道的首端是开放的,用于接收循环风路中的气流;所述铁芯轴向风道的末端是封闭的,用于将气流导入所述转子铁芯径向风道。
优选的,所述冷却器内部设置有若干冷却管,所述冷却管内部是通过外部风机通入冷空气,把气化的冷却液的热量带走,失去热量的气化冷却液重新凝聚成液体流入所述冷却液池。
优选的,所述冷却器采用水冷的冷却方式,所述冷却管中通入液体,包括水和其他冷却液体,同样起到将所述冷却液液化的效果。
优选的,所述风扇罩与所述风扇罩连接的位置设置有通风板,所述通风板可使冷风均匀的流入冷却管中,以加大冷却效力。
优选的,所述冷却器在所述风扇罩相对的一侧设置有出风口,所述出风口垂直所述风路设置。
优选的,所述转轴两端通过轴承与所述外壳非传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冷却液为绝缘低温挥发液体。
优选的,所述无刷双馈电机包括电动机和发电机。无论是发电机或电动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机冷却结构均适用。
本实用新型一种基于冷却液的电机自驱动冷却结构,由于设计有定转子两套独立冷却回路,但都是通过冷却液吸热,减少了复杂的冷却结构,增加了冷却液的使用效率,降低了成本。
1、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冷却液吸收电机定子热量,当电机温度达到一定值,冷却液吸收通风管中散发的热量而挥发成气体,气体上升到冷却器。冷却器在轴带外风扇的带动下,无需外部电机控制即可向冷却管送入冷气流,冷却液气体遇到冷却管热量被带走,气体变成液体,又重新流回冷却液槽。
2、本实用新型的转子铁芯散热是独立风路,通过转轴运转,带动内风扇抽风,使内部的风通过转子铁芯空间、铁芯轴向风道、转子铁芯径向风道、气隙构成的转子循环风路流向内风扇端,然后热风又通过定子侧埋入冷却液中的通风管。在这过程中热量被通风管吸走,变成冷风吹向末端,形成回路。达到冷却转子的目的。
由于该技术使用的冷却液是低温挥发液体,具有不导电特性,对电机绝缘还有保护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可使普通电机减材增容,无刷双馈电机运行温升降低,可靠性提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基于冷却液的电机自驱动冷却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基于冷却液的电机自驱动冷却结构轴向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电机包括外壳1,通过机座固定于外壳1内的定子铁芯2,穿入定子铁芯 2内腔的转子铁芯3,定子铁芯2与转子铁芯3对齐,转子铁芯3套接在转轴 4的中部,还包括密封罩21、通风管23、冷却液池、内风扇34和冷却器5;冷却器5安装在外壳1顶部;轴带外风扇7固定于转轴4轴尾端,在转轴4 带动下与转轴4同轴转动,且位于外壳1外部;密封罩21穿过定子铁芯2内径覆盖定子铁芯2,并延伸至冷却器5内部,与外壳1内的转子铁芯空间31 隔离形成闭合空间;密封罩21内注入冷却液,形成冷却液池,冷却液浸没定子铁芯2及定子绕组;通风管23位于定子铁芯2轴向外侧,且贯穿密封罩21 内部;通风管23两端与转子铁芯空间31相通;转轴4与转子铁芯3之间连接有若干副板,副板之间的空间形成铁芯轴向风道42;转子铁芯3与密封罩 21内周面之间形成气隙32,气隙32与转子铁芯径向风道33相通;内风扇34 位于转子铁芯空间31,且固定于转轴4轴伸端,内风扇34具有若干扇叶,扇叶沿转轴4周向设置;用于由转子铁芯空间31、通风管23、铁芯轴向风道42、转子铁芯径向风道33、气隙32构成的转子循环风路中,产生动力气流。
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冷却器5一侧设置有风扇罩8,且风扇罩8 与轴带外风扇7位于同侧。
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轴带外风扇7外部安装风扇罩11,并且风扇罩11将气流导流至风扇罩8,用于通向冷却器5冷却气化的冷却液。
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风扇罩8内设置有挡风板9,且挡风板9向冷却器5一侧倾斜。倾斜角度满足将风扇罩11引流的冷风导入冷却器5中。
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风扇罩11具有进风口,外部空气在轴带外风扇7的作用下通过进风口进入风扇罩11。
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通风管23设置有若干个,且沿轴向均匀分布在定子铁芯2外侧。
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铁芯轴向风道42的首端是开放的,用于接收循环风路中的气流;铁芯轴向风道42的末端是封闭的,用于将气流导入转子铁芯径向风道33。
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冷却器5内部设置有若干冷却管51,冷却管51内部是通过外部风机通入冷空气,把气化的冷却液的热量带走,失去热量的气化冷却液重新凝聚成液体流入冷却液池。
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风扇罩11与风扇罩8连接的位置设置有通风板10,通风板10可使冷风均匀的流入冷却管51中。
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冷却器5在风扇罩8相对的一侧设置有出风口,出风口垂直风路设置。
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转轴4两端通过轴承6与外壳1非传动连接。
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冷却液为绝缘低温挥发液体。
冷却液回路如图2轴向图所示,冷却液只是在定子与冷却器之间循环。
定子铁芯及绕组的冷却是靠冷却液吸收热量。冷却液吸收热量后挥发成气体向上覆盖在冷却管外围。冷却管内部是通过外部风机通入冷空气。把气化的冷却液的热量带走,失去热量的气化冷却液又重新凝聚成液体流入定子冷却液池。这样反复循环使定子温度稳定在设定的温度。
并且定子冷却系统中对冷却液的吸热,是通过轴带外风扇完成,在不增加动力源的基础上,满足电机随启动随冷却的功能,避免了电机在不运行的状态下依然执行冷却操作所造成的不必要的资源和成本浪费,并且冷却力度随电机输出功率变化,无需依据不同功率电机进行调整,使用更方便合理。
转子冷却系统是通过转子上的风扇抽取转子铁芯及绕组内部的热空气。热空气通过转子铁芯轴向风道汇聚到定转子之间的气隙,流向风扇。风扇把热空气送入定子上的12个通风管,这12个通风管是被冷却液包围的。热风通过时会被12个通风管及冷却液吸走热量变成冷空气流入后端,又经过转子铁芯空间流入铁芯轴向风道,带着转子铁芯及绕组的热量被风扇吸走,形成转子循环风路。
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的电机不限于电动机和发电机。
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的冷却器不限制于采用水冷或风冷的方式对冷却液进行降温,还包括现有技术中所采用的任一种冷却器的冷却原理。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基于冷却液的电机自驱动冷却结构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Claims (6)

1.一种基于冷却液的电机自驱动冷却结构,所述电机包括外壳,通过机座固定于所述外壳内的定子铁芯,穿入所述定子铁芯内腔的转子铁芯,定子铁芯与转子铁芯对齐,所述转子铁芯套接在转轴的中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轴带外风扇、密封罩、通风管、冷却液池、内风扇和冷却器;
所述冷却器安装在所述外壳顶部;
所述轴带外风扇固定于所述转轴轴尾端,在所述转轴带动下与所述转轴同轴转动,且位于所述外壳外部;
所述密封罩穿过所述定子铁芯内径覆盖所述定子铁芯,并延伸至所述冷却器内部,与所述外壳内的转子铁芯空间隔离形成闭合空间;密封罩内注入冷却液,形成冷却液池,冷却液浸没所述定子铁芯及定子绕组;
所述通风管位于所述定子铁芯轴向外侧,且贯穿所述密封罩内部;所述通风管两端与所述转子铁芯空间相通;
所述转轴与所述转子铁芯之间连接有若干副板,所述副板之间的空间形成铁芯轴向风道;
所述转子铁芯具有若干间隙,所述间隙形成转子铁芯径向风道;所述转子铁芯与所述密封罩内周面之间形成气隙,所述气隙与所述转子铁芯径向风道相通;
所述内风扇位于所述转子铁芯空间,且固定于所述转轴轴伸端,所述内风扇具有若干扇叶,所述扇叶沿所述转轴周向设置;用于由所述转子铁芯空间、所述通风管、所述铁芯轴向风道、所述转子铁芯径向风道、所述气隙构成的转子循环风路中,产生动力气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冷却液的电机自驱动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器一侧设置有风扇罩,且所述风扇罩与所述轴带外风扇位于同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冷却液的电机自驱动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管设置有若干个,且沿轴向均匀分布在所述定子铁芯外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冷却液的电机自驱动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铁芯轴向风道的首端是开放的,用于接收循环风路中的气流;所述铁芯轴向风道的末端是封闭的,用于将气流导入所述转子铁芯径向风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冷却液的电机自驱动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器内部设置有若干冷却管,所述冷却管内部是通过外部风机通入冷空气,把气化的冷却液的热量带走,失去热量的气化冷却液重新凝聚成液体流入所述冷却液池。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冷却液的电机自驱动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液为绝缘低温挥发液体。
CN201820754579.4U 2018-05-21 2018-05-21 一种基于冷却液的电机自驱动冷却结构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879777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754579.4U CN208797776U (zh) 2018-05-21 2018-05-21 一种基于冷却液的电机自驱动冷却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754579.4U CN208797776U (zh) 2018-05-21 2018-05-21 一种基于冷却液的电机自驱动冷却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797776U true CN208797776U (zh) 2019-04-26

Family

ID=662001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754579.4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8797776U (zh) 2018-05-21 2018-05-21 一种基于冷却液的电机自驱动冷却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79777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319931B (zh) 一种电动汽车轮毂电机的防水风冷散热结构
CN106655596B (zh) 一种内外双循环的全封闭电机自通风冷却结构
CN103490558B (zh) 直驱风力发电机冷却系统
CN104079120B (zh) 一种电动汽车水冷电机
CN108429402A (zh) 一种基于冷却液的电机冷却结构
CN202872571U (zh) 高功率密度永磁电机冷却系统
CN106160340A (zh) 一种永磁电机全封闭强迫通风冷却结构
CN208571857U (zh) 一种基于冷却液的电机冷却结构
CN208539671U (zh) 一种自冷却电机转子
CN208057312U (zh) 风力发电机组
CN202550740U (zh) 无风扇的电机冷却结构
CN208797776U (zh) 一种基于冷却液的电机自驱动冷却结构
CN208158340U (zh) 一种双风扇冷却电机
CN207819674U (zh) 一种自主降温电机
CN102611249A (zh) 无风扇的电机冷却结构
CN205195469U (zh) 一种防水电机
CN108429403A (zh) 一种基于冷却液的电机自驱动冷却结构
CN210958009U (zh) 混合冷却电机
CN206195518U (zh) 一种电机转子及电机
CN211744252U (zh) 一种电机冷却结构、电机及汽车
CN107742952A (zh) 新型的立式电机冷却系统
CN108448818A (zh) 一种基于冷却液的无刷双馈电机冷却结构
CN208797775U (zh) 一种基于冷却液的无刷双馈电机自驱动冷却结构
CN209641482U (zh) 一种新型变压器散热箱
CN201001069Y (zh) 水冷电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1109

Address after: Q1181, Room 103, No. 137 Heguang Road, Tianhe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10000

Patentee after: Guangzhou Yizhi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0000 room G315, No. 201 Kezhu Road, Science City, high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Guangzhou, Guangdong

Patentee before: GUANGDONG SHANGSHUI ENERGY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426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31213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426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31213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