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795939U - 头戴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头戴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795939U
CN208795939U CN201821332277.4U CN201821332277U CN208795939U CN 208795939 U CN208795939 U CN 208795939U CN 201821332277 U CN201821332277 U CN 201821332277U CN 208795939 U CN208795939 U CN 20879593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head
display device
window
wearing displ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332277.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俊
饶碧昇
戴景文
贺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332277.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79593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79593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795939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头戴显示装置,属于显示技术领域。头戴显示装置包括壳体、第一反射镜片、盖板以及第二反射镜片。壳体包括骨架以及连接于骨架的外壳,外壳设有窗口。第一反射镜片至少部分地设置于骨架及外壳形成的收容空间内,并与窗口相对;盖板连接于壳体的外部,并用于与壳体共同固持显示设备,以允许显示设备所发出的光线能够经由窗口射入第一反射镜片。第二反射镜片。连接于壳体并用于接收由第一反射镜片反射的光线。当用户采用头戴显示装置观看显示屏较小的显示设备的画面时,第一反射镜片和第二反射镜片的偶次反射将画面放大,提高了用户的体验感和舒适度。

Description

头戴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头戴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物质生活追求的越来越高,人们对视频体验的需求也越来越多。目前,人们多数使用手机或者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来观看视频时,使用这些电子设备有诸多不便,如手持过久产生疲劳、视频图像不够大等,头戴显示装置作为一种新型的产品,已成为一种趋势。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头戴显示装置,能够用于观看视频图像。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头戴显示装置,包括壳体、第一反射镜片、盖板以及第二反射镜片。壳体包括骨架以及连接于骨架的外壳,外壳设有窗口。第一反射镜片至少部分地设置于骨架及外壳形成的收容空间内,并与窗口相对;盖板连接于壳体的外部,并用于与壳体共同固持显示设备,以允许显示设备所发出的光线能够经由窗口射入第一反射镜片。第二反射镜片连接于壳体并用于接收由第一反射镜片反射的光线。
其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还包括第一安装部,第一安装部连接于骨架并与窗口相对,第一反射镜片设置于第一安装部。
其中,在一些实施例中,骨架包括额部、第一支撑部以及第二支撑部,第一支撑部以及第二支撑部分别连接于额部的相对的两个侧边,第二支撑部设有第一通孔;第一安装部的一侧连接于第一支撑部,另一侧由第一通孔延伸至壳体之外。
其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还包括第二安装部,第二安装部的相对两侧分别连接于第一支撑部以及第二支撑部,且第二安装部与第一安装部相对;第二安装部设有第二通孔,第二通孔与窗口同轴设置。
其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外壳包括框部、第一覆盖部以及第二覆盖部,第一覆盖部以及第二覆盖部分别连接于框部的相对两侧,并分别覆盖于骨架的两侧,窗口开设于框部。
其中,在一些实施例中,盖板包括挡板以及压紧件,压紧件枢接于壳体,挡板设置于压紧件背离壳体的一侧。
其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压紧件包括本体以及弹性压紧部,本体枢接于壳体,弹性压紧部的一端连接于本体,弹性压紧部的另一端朝向壳体弯折延伸。
其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还包括保护层,保护层为透光面板,保护层覆盖于窗口。
其中,在一些实施例中,保护层为触摸面板。
其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头戴显示装置还包括第一带体以及第二带体,第一带体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壳体的相对两侧,以与壳体形成环状结构;第二带体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壳体以及第一带体,并横跨环状结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头戴显示装置,用户在使用的时候,双眼与第二反射镜相对,则从显示设备的屏幕到用户的双眼方向依次布置有第一反射镜与第二反射镜,通过第一反射镜与第二反射镜对屏幕所发入射光的反射实现了屏幕上所呈现的影像的放大效果。因此,用户在采用头戴显示装置观看显示屏较小的显示设备的画面时,通过第一反射镜和第二反射镜的偶次反射将画面放大,提高了用户的体验感和舒适度。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头戴显示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头戴显示装置的部分结构的拆解图;
图3为图2所示的头戴显示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图4为图3所示的头戴显示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图5为图1所示头戴显示装置的部分结构的拆解图;
图6为图1所示头戴显示装置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图7为图1所示头戴显示装置的盖板的立体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盖板的立体分解图;
图9为图7所示盖板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
图10为图1所示头戴显示装置的第二反射镜片的立体分解图;
图11为图1所示头戴显示装置的第二反射镜片的变通结构的立体分解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在安装头戴显示装置后的光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地,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请参阅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头戴显示装置10。该头戴显示装置10包括壳体100、穿戴件200、盖板400、第一反射镜500和第二反射镜600。穿戴件200、盖板400、第一反射镜500和第二反射镜600均连接于壳体100。
壳体100包括框体120和支架110,框体120与支架110相连接以共同构成头戴显示装置10的框架结构。框体120用于装设/承接外部的显示设备,如手机,使头戴显示装置10能够显示该显示设备的多媒体内容。
请参阅图2至图4,框体120上开设有窗口300,窗口300用于显露显示设备的屏幕。具体地,框体120大致为中空的壳体结构,其包括骨架122、内撑件124以及外壳126,骨架122作为壳体100的主框架,外壳126罩设于骨架122之外,内撑件124设置于骨架122与外壳126共同形成的收容空间内。
骨架122包括额部1221、第一支撑部1223以及第二支撑部1225。在本实施方式中,骨架122为一体成型结构,也即,额部1221、第一支撑部1223以及第二支撑部1225之间为一体成型连接结构。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额部1221、第一支撑部1223以及第二支撑部1225之间可以为组装连接结构。
额部1221用于装设支架110以及穿戴件200,当用户穿戴穿戴件200时,额部1221位于骨架122靠近用户头部的一侧。进一步地,额部1221的一侧设有凹面1222,凹面1222使额部1221的该外侧具有一定的弧度,且额部122的弧度与用户的额头的形状匹配,在使用时,额部122的弯曲处与用户的额头靠近或接触,进一步地,凹面1222铺设有由柔性材料构成的保护垫123,以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第一支撑部1223以及第二支撑部1225设置于额部1221背离凹面1222的一侧,并用于共同支撑外壳126。第一支撑部1223以及第二支撑部1225分别连接于额部1221的相对的两个侧边。具体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支撑部1223大致呈弯曲的片状,第一支撑部1223的一端连接于额部1221,另一端相对于额部121弯曲延伸。第二支撑部1225大致呈弯曲的框体状,第二支撑部1223的一端连接于额部1221,另一端朝背离第一支撑部1223的方向弯曲延伸。第二支撑部1225上设有第一通孔1226,第一通孔1226用于提供第一反射镜500的安装空间。
内撑件124设置于第一支撑部1223与第二支撑部1225之间,其用于装设第一反射镜500。内撑件124包括第一安装部1241、第二安装部1243以及加固部1245。第一安装部1241、第二安装部1243连接大致呈“V”形,加固部1245连接于第一安装部1241、第二安装部1243之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安装部1241大致呈板状结构,其一端连接于第一支撑部1223,另一端朝第二支撑部1225的方向延伸,并经由第一通孔1226伸出壳体100之外。第一安装部1241背离额部1221的一侧设有安装槽1242,安装槽1242用于装设第一反射镜500。
第二安装部1243大致呈矩形框体结构,其一端连接于第一安装部1241,另一端连接于第二支撑部1225。具体而言,第二安装部1243所在平面与第一安装部1241所在平面之间成预设夹角,使内撑件124大致形成“V”形结构。进一步地,第二安装部1243远离第一安装部1241的一端连接于第二支撑部1225远离额部1221的一端,第一安装部1241远离第二安装部1243的一端连接于第二支撑部1225靠近额部1241的一端,使内撑件124的V形结构的开口朝向第二支撑部1225的第一通孔1226。进一步地,第二安装部1243设有第二通孔1244,第二通孔1244用于显露电子设备的屏幕,且安装槽1242设置于第一安装部1241朝向第二安装部1243的一侧,并与第二安装部1243的第二通孔1244相对,由此,第二通孔1244、安装槽1244以及第一通孔1226共同定义一个光线的传输通道,使显露在第二通孔1244中的显示设备的屏幕的光线能够发射至安装槽1244中的第一反射镜片500中,并由第一反射镜片500反射后经由第一通孔1226射出。
加固件1245连接于第一安装部1241与第二安装部1243之间,其用于加强内撑件124的结构强度。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加固件1245为两个,其中一个加固件1245由第一安装部1241的边缘连接至第二安装部1243的边缘,另一个加固件1245与前述的加固件1245相对设置,且分别连接于第一安装部1241与第二安装部1243的边缘。
外壳126罩设于内撑件124以及骨架122之外,其包括框部1261、第一覆盖部1263以及第二覆盖部1265,第一覆盖部1263以及第二覆盖部1265分别设置于框部1261的相对两侧。
框部1261大致呈矩形框体结构,窗口300开设于框部1261上。框部1261覆盖于第二安装部1243背离第一安装部1241的一侧,且窗口300与第二安装部1243的通孔124大致对应同轴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框部1261由多个侧边围成。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如图4所示,框部1261包括第一侧边1211、第二侧边1212、第三侧边1213和第四侧边1214。第一侧边1211和第二侧边1212相对设置,第三侧边1213和第四侧边1214相对设置,第一侧边1211、第三侧边1213、第二侧边1212和第四侧边1214依次首尾相接并共同形成窗口300。
第一覆盖部1263的一端连接于第三侧边1213,另一端朝骨架122的方向延伸。第二覆盖部1265的一端连接于第四侧边1214,另一端朝骨架122的方向延伸,并大致与第一覆盖部1263相平行。第一覆盖部1263以及第二覆盖部1265分别盖设于骨架122的相背离的两侧。具体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覆盖部1263以及第二覆盖部1265均朝向骨架122的额部1221延伸,直至延伸并位于额部1221的两端。在本实施方式中,框部1261、第一覆盖部1263以及第二覆盖部1265为一体成型结构,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框部1261、第一覆盖部1263以及第二覆盖部1265之间可以为组装连接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框体120还包括保护层128,保护层128覆盖于窗口300处,其用于承接显示设备。具体而言,保护层128为由可透光材料制成的透光面板(例如透明面板、具有特定色彩的透光面板等),其连接于框部1261并覆盖窗口300,当外部的显示设备设置于壳体100上时,显示设备的屏幕朝向窗口300并与保护层128相对或相叠置,当显示设备的尺寸小于窗口300的尺寸时,保护层128能够防止显示设备从窗口300跌落。进一步地,保护层128可以为触摸面板,以利于用户通过该保护层128直接操作显示设备,而不需将显示设备从头戴显示装置10上拆下,能够提高头戴显示装置10使用的便利性。进一步地,保护层128可以设有增透膜,以提高保护层128的光线透过率,增强头戴显示装置10的显示质量。
请同时参阅图4及图5,支架110连接于框体120的额部1221。具体地,支架11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支撑架111和第二支撑架112。第一支撑架111和第二支撑架112分别与额部1221连接。具体地,第一支撑架111与额部1221对应于第二覆盖部1265的一侧连接,第二支撑架112与额部1221对应于第一覆盖部1263的一侧连接。
作为一种方式,第一支撑架111与额部1221之间为转动连接结构,第二支撑架112与额部1221之间为转动连接结构,以使第一支撑架111和第二支撑架112可以朝向额部122的凹面1222折叠收纳,以提高头戴显示装置100的便携性。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架111与额部1221之间通过枢轴1120实现转动连接,第二支撑架112与额部1221之间通过另一枢轴1110实现转动连接。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枢轴1120以及枢轴1110可以替换为铰链结构,例如,弹性铰链结构、摩擦铰链结构、无级铰链结构等等,以利于调节第一支撑架111与额部1221之间的角度,以及调节第二支撑架112与额部1221之间的角度。
作为一种方式,第一支撑架111与第二支撑架112相对的一侧均设有由柔性材料构成的保护垫113,具体地,第一支撑架111朝向第二支撑架112的一侧设有保护垫113,第二支撑架112朝向第一支撑架111的一侧设有保护垫113。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框体120和支架110可以一体成型以增强整个壳体100的强度。
请同时参阅图5及图6,穿戴件200连接于于支架110以及额部1221,其用于将整个头戴显示装置10佩戴在用户的头部。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穿戴件200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带体210和第二带体220。
第一带体210设置于支架110远离额部1221的一侧,其中,第一带体210的一端与第一支撑架111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支撑架112连接,使得第一带体210、第一支撑架111、额部1221以及第二支撑架112共同形成环状的穿戴结构,以利于用户通过该穿戴结构将头戴显示装置10佩戴于头上。
第二带体220横跨上述的环状的穿戴结构,其作为该穿戴结构的限位件,当用户通过该穿戴结构将头戴显示装置10佩戴于头上时,第二带体220位于用户的头顶,以防止头戴显示装置10滑落。进一步地,第二带体220为可调节带体,用户可以通过调节第二带体220的约束长度,调节头戴显示装置10穿戴的深浅度。具体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带体220的一端与额部122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带体210连接。具体地,第二带体220的一端连接于额部1221的大致中间位置(也即额部1221的大致中线的位置处的顶部位置),第二带体220的另一端与第一带体210的大致中部位置连接。作为一种实施方式,额部1221的凹面1222大致呈C型结构,其开口方向朝向穿戴件200,即开口方向背离于框部1261。则用户佩戴时,额部1221的凹面1222与用户的额头相适配或相接触,第一带体210围绕用户的头部周向,即由用户的前额处至后脑勺。第二带体220围绕用户的头顶,即由用户的前额处,经头顶至后脑勺。
进一步地,第一带体210的大致中部位置分开为上分叉211和下分叉212,上分叉211的中部和第二带体220远离额部1221的一端连接,上分叉211和下分叉212分别对应于用户后脑勺上下的两个位置的弧度,其能够使用户佩戴穿戴件200更加牢固,并提升佩戴舒适感。
另外,穿戴件200为可以伸缩的带体,具体地,如图5及图6所示,第一支撑架111远离额部1221的末端处设有第一环体1111,第一带体210的一端穿过第一环体1111后被固定。第二支撑架112远离额部1221的末端处设有第二环体1121,第一带体210的另一端穿过第二环体1122后被固定,则通过调节第一带体210穿过第一环体1111或/及第二环体1121的长度,就能够设置第一带体210的环绕半径,以实现第一带体210可伸缩的特性,从而使头戴显示装置10能够适应于不同头围的用户穿戴。另外,在额部1221的顶部也可以设置第三环体1224,第二带体220穿过第三环体1224而被固定,设置第二带体220的穿过第三环体1221的长度就能够调节第二带体220的环绕半径,以实现第二带体220的可伸缩的特性。
盖板400连接于框体120,并对应设置在窗口300处,其用于将显示设备固定在窗口300处。具体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窗口300的尺寸可以与安装在窗口300处的显示设备的屏幕的尺寸匹配。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显示设备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屏幕则为移动终端的显示屏,则显示设备在由盖板400固定在窗口300时,移动终端的显示屏朝向窗口300。
具体地,请同时参阅图7至图9,盖板400包括压紧件410和挡板420,压紧件410连接于挡板420与框体120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压紧件410包括本体411、连接部413以及弹性压紧部415。连接部413以及弹性压紧部415分别连接于本体411。
具体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本体411大致呈中空的框体结构,以降低头戴显示装置10的整体重量。连接部413凸伸设置于本体411的一端,其通过枢轴枢接于框体120,使盖板400整体能够转动地连接于框体120。
弹性压紧部415大致呈弹性臂状,其一端邻近连接部413连接于本体411,另一端朝背离连接部413的方向延伸,并朝向窗口300弯折。弹性压紧部415用于通过对显示设备施加的压力将显示设备固定在窗口300处。具体地,弹性压紧部415与窗口300处的保护层128之间设有预设间隙,该预设间隙用于容置显示设备。在自然状态下,即未使用的状态下,弹性压紧部415与保护层128之间的距离小于显示设备的厚度,因此,在显示设备插入挡板420的弹性压紧部415与保护层128之间的预设间隙时,弹性压紧部415的弹性回复力能够对显示设备施加压力,以将显示设备固定在窗口300处。
作为一种方式,压紧件410还包括锁扣部417,锁扣部417设置于本体411远离连接部413的一侧(即靠近第一侧边1211的一侧),锁扣部417用于将压紧件410固定于框体120上,以防止压紧件410松脱。
进一步地,盖板400还包括锁扣件430,锁扣件430连接于锁扣部417,并用于将压紧件410扣合于框体120。具体在本实施方式中,锁扣件430为柔性件,其一端挂在锁扣部417上,另一端挂在框体120上。
进一步地,锁扣件430包括柔性部431以及操作部433,柔性部431为环状的弹性带(如橡皮筋等),使锁扣件430整体为具有弹性的柔性环结构,操作部433连接于柔性部431,并用于为用户提供握持的部位。相对于柔性部431而言,操作部433可以为刚性部件或者塑性部件,以便于用户通过操作部433拉拽柔性部431。
相适配地,锁扣部417为凸伸于本体411的挂钩结构,其设置于本体411背离框体120的一侧。本体411上开设有穿设孔4111,穿设孔4111贯穿本体411并邻近锁扣部417设置,锁扣件430的柔性部431的一端穿过穿设孔4111后挂在锁扣部417的挂钩结构上。进一步地,框体120的第一支撑部1223在与锁扣部417对应的位置上设有与锁扣部417配合的固定部1215(参见图6)。固定部1215相对于第一支撑部1223的外表面凸伸设置,并朝背离盖板400的方向延伸,柔性部431远离锁扣部417的一端可以挂在固定部1215上,以将压紧件410固定于框体120。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压紧件410上的锁扣部417可以为其他结构,例如穿孔结构、环状结构、柱状结构等,以便于将锁扣件430可拆卸地挂在锁扣部417上。
进一步地,盖板400还包括辅助固持件440,辅助固持件440设置于弹性压紧部415朝向窗口300的一侧。辅助固持件440用于利用自身的性质(例如粘性、磁性、真空特性等)辅助固持显示设备,以防止显示设备从盖板400与框体120之间的空隙中脱落。在一些实施例中,辅助固持件440可以为软胶垫片(如橡胶垫片、硅胶垫片等),其表面具备一定的粘性(如涂敷自粘胶层),因此辅助固持件440可以利用其粘性粘附显示设备,以防止显示设备从盖板400与框体120之间的空隙中脱落;或者,辅助固持件440可以为吸盘,其可以利用气压差辅助固持显示设备;或者,辅助固持件440可以为磁性件,其可以利用磁性吸附显示设备,以防止显示设备从盖板400与框体120之间的空隙中脱落。
可以利用磁性吸附显示设备,以防止显示设备从盖板400与框体120之间的空隙中脱落。
在本实施例中,盖板420大致呈具有一定弧度的盖体状,其设置于压紧件410背离框体120的一侧。进一步地,盖板420设有容置槽421,压紧件410的本体411容置于容置槽421内。
上述的头戴显示装置10在使用时,将显示设备放置在窗口300处,具体地,显示设备的显示屏朝向窗口300,则显示设备与辅助固持件440接触,且由于重力的作用,压紧件410对显示设备起到支撑的作用。弹性压紧部415与显示设备的背面(即显示设备背离于其显示屏的一侧)接触,对显示设备的背面施加压力,以将显示设备固定在窗口300处。再通过锁扣部417和固定部1215的配合,将挡板420固定在框体120上,进一步使屏幕更加牢固的固定在窗口300处。用户在将显示设备由窗口300的位置处取出时,可先解除锁扣部417和固定部1215的配合,将挡板420向远离窗口300的方向旋转,以增大挡板420与窗口300之间的距离,从而将显示设备取出。
请再次参阅图3及图4,第一反射镜500设置于第一支撑部1223的安装槽1242内,并与窗口300相对设置。当显示设备的屏幕显露于窗口300时,屏幕的出光面发出的入射光穿过保护层128以及窗口300,射向第一反射镜500,第一反射镜500用于将屏幕发出的入射光反射至第二反射镜600。
进一步地,第一反射镜500具有反射面,可以采用在第一反射镜500的其中一个表面镀反射膜的形式形成反射面,反射膜的材料在此不做限定,可以是铝或银等。第一反射镜500的表面形状选择平面、球面或非球面中的一种。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反射镜500的反射面朝向窗口300,并且,第一反射镜500的反射面与窗口300的沿第一方向的切面成一定夹角,具体地,第一反射镜500的反射面与窗口300的切面成锐角。
第二反射镜600设置在第一反射镜500的反射光路上,用于将经第一反射镜500的反射的屏幕的出光面发出的入射光,再反射后射入用户的观察位置处,例如,用户的双眼中。具体地,第二反射镜600连接于框体120,且第二反射镜600的反射面大致与第一反射镜500的反射面相对设置,并且,在用户使用时,用户的双眼与第二反射镜600的反射面相对,且第一反射镜500不会对由第二反射镜600的反射面射出的光线造成遮挡。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反射镜500或第二反射镜600中的至少一个具有会聚光线的功能,也就是说,第一反射镜500或第二反射镜600中的至少一个属于非平面反射镜。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反射镜500为平面反射镜,第二反射镜600为球面反射镜。另外,第二反射镜600可部分透光,具体地,第二反射镜600的反射面设置有部分透光部分反光膜,透光和反光的比例不限制,作为一种实施方式,透光和反光的比例为1:1,即第二反光镜片600为半透半反镜片。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反射镜500与第二反射镜600可以均为平面反射镜,或者二者中的至少一个为平面反射镜,能够避免第一反射镜500或/及第二反射镜600所生成的图像畸变。
请参阅图10,进一步地,第二反射镜600可拆卸地连接于框体120,具体地,第二反射镜600设置在框体120上,更具体地,第二反射镜600连接于内撑件124,并邻近框部1261的第二侧边1212设置。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二反射镜600与第二侧边1212转动连接,从而使用户能够调整第二反射镜600的角度,以适应不同的观察需求。其中,转动连接的方式可以是,合页连接或铰接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框体120还包括铰接组件129,第二反射镜片600通过铰接组件129连接于框体120。在本实施方式中,铰接组件129包括第一铰接部1291、第二铰接部1293以及连接件1295。第一铰接部1291连接于内撑件124对应于外壳126的第二侧边126,并由窗口300凸伸至外壳126之外。第二铰接部1295可转动地连接于第一铰接部1293,并与第一铰接部1293共同形成铰链结构。连接件1293与第二铰接部1293相连接,第二反射镜片600设置于连接件1293与第二铰接部1293之间,连接件1295与第二铰接部1293共同夹持第二反射镜片600。
进一步地,第二反射镜片600开设有连接孔601,连接孔601贯穿第二反射镜片600。第二铰接部1293设置有对应于连接孔601的安装孔1294,连接件1295上设置有连接凸柱1296,连接凸柱1296穿过连接孔601并插入安装孔1294中,以使连接件1295与第二铰接部1293共同夹持第二反射镜片600。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铰接部1295与第一铰接部1293之间形成的铰链结构可以为无级铰链结构。具体而言,铰接组件129还可以包括铰链芯体1297以及连接帽1298,铰链芯体1297的一端插设于第一铰接部1293内,第二铰接部1295可转动地套设于铰链芯体1297上,并使铰链芯体1297远离第一铰接部1293的一端暴露于第二铰接部1295之外,连接帽1298盖设于铰链芯体1297远离第一铰接部1293的末端并锁紧,以防止第二铰接部1295脱离铰链芯体1297。其中,铰链芯体1297为角度可无级调节的芯体,其能够使第二铰接部1293相对于第一铰接部1291转动并定位在任意角度,从而有利于调节第二反射镜片600相对于框体120的角度。通过连接帽1298将第二铰接部1293限制于铰链芯体1297上,能够使第二反射镜600的拆装更为简便。
在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反射镜片600与框体120之间还可以通过其他形式的枢接结构进行连接,使第二反射镜片600可拆卸地设置于框体120上。
例如,请参阅图11,在其他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反射镜片600与框体120之间的上述的连接结构,可以替换为其他形式的铰接结构。具体在图5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头戴显示装置10还包括枢接件700,框体一侧设置有第一铰接部710,第二反射镜600靠近框体120的一侧设有第二铰接部720。枢接件700穿过第二铰接部720并与第一铰接部710固定连接,第一铰接部710与第二铰接部720转动连接,以使第二反射镜600与框部121的第二侧边1212转动连接。
作为一种方式,枢接件700包括螺帽701和连接杆702,连接杆702的两端设有外螺纹,螺帽701和第一铰接部710均设有与连接杆702的外螺纹配合的内螺纹。安装时,连接杆702穿过第二铰接部720上的通孔,连接杆702的两端从第二铰接部720的两侧露出,再分别与螺帽701和第一铰接部710螺纹连接,以使第二铰接部720能够以连接杆702为轴,相对于第一铰接部710进行转动,最终实现第二反射镜600与壳体100的可拆卸式的转动连接。
在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铰接部710和第二铰接部720还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进行转动连接,例如,将螺帽701替换为卡槽,将连接杆702替换为卡钩固定在第一铰接部710上,使卡钩穿过第二铰接部720与卡槽卡扣式连接,从而实现第二反射镜600与壳体100的转动连接。
请参阅图12,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头戴显示装置10的原理如下:
将显示设备800插入保护层128与压紧件410之间,且使得显示设备800固定在挡板420和窗口300之间,并且显示设备800的屏幕朝向窗口300。将头戴显示装置佩戴在用户的头部,具体地,额部1221上的保护垫123与用户的前额接触,第一带体210沿用户的前额至后脑勺横向围绕用户的头部,第二带体220沿用户的前额、头顶至后脑勺纵向围绕用户的头部,从而将整个头戴显示装置固定在用户的头部。
调整第二反射镜600的转动的角度,使得用户的双眼正对第二反射镜600的反射面且视线能够不被第一反射镜500遮挡。则具体的光路如图12所示,显示设备800的显示屏的出光面发出的光线射入第一反射镜500的反射面,经过第一反射镜500的反射后射向第二反射镜600的反射面,再经过第二反射镜600的反射面的反射后射入双眼,即图12中的R处。另外,外界环境的光线透过第二反射镜600射入用户的双眼,则用户的双眼观察到外界环境的现实图像与显示设备800的显示屏所显示的图像的叠加之后的图像。进一步地,第二反射镜600为球面反射镜,具有会聚光线的功能,则用户观察到的外界环境的现实图像与显示设备800的显示屏所显示的图像均被放大,因此,能够观察到放大之后的叠加的图像。
综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头戴显示装置,用户在使用的时候,双眼与第二反射镜相对,则从屏幕到用户的双眼方向依次布置有第一反射镜与第二反射镜,通过第一反射镜与第二反射镜对屏幕所发入射光的反射实现了屏幕上所呈现的影像的放大效果。因此,用户在观看手机等显示屏或显示画面较小的终端时,通过第一反射镜和第二反射镜的偶次反射将画面放大,提高了用户的体验感和舒适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地,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头戴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包括骨架以及连接于所述骨架的外壳,所述外壳设有窗口;
第一反射镜片,至少部分地设置于骨架及所述外壳形成的收容空间内,并与所述窗口相对;
盖板,连接于所述壳体的外部,并用于与所述壳体共同固持显示设备,以允许所述显示设备所发出的光线能够经由所述窗口射入所述第一反射镜片;以及
第二反射镜片,连接于所述壳体并用于接收由所述第一反射镜片反射的光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戴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包括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连接于所述骨架并与所述窗口相对,所述第一反射镜片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头戴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骨架包括额部、第一支撑部以及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以及所述第二支撑部分别连接于额部的相对的两个侧边,第二支撑部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安装部的一侧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部,另一侧由所述第一通孔延伸至所述壳体之外。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头戴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包括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二安装部的相对两侧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部以及所述第二支撑部,且所述第二安装部与所述第一安装部相对;所述第二安装部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窗口同轴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戴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框部、第一覆盖部以及第二覆盖部,所述第一覆盖部以及所述第二覆盖部分别连接于所述框部的相对两侧,并分别覆盖于所述骨架的两侧,所述窗口开设于所述框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戴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包括挡板以及压紧件,所述压紧件可转动地接于所述壳体,所述挡板设置于所述压紧件背离所述壳体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头戴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紧件包括本体以及弹性压紧部,所述本体枢接于所述壳体,所述弹性压紧部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本体,所述弹性压紧部的另一端朝向所述壳体弯折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戴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包括保护层,所述保护层为透光面板,所述保护层覆盖于所述窗口。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头戴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层为触摸面板。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头戴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头戴显示装置还包括第一带体以及第二带体,所述第一带体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壳体的相对两侧,以与所述壳体形成环状结构;所述第二带体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壳体以及所述第一带体,并横跨所述环状结构。
CN201821332277.4U 2018-08-17 2018-08-17 头戴显示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879593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332277.4U CN208795939U (zh) 2018-08-17 2018-08-17 头戴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332277.4U CN208795939U (zh) 2018-08-17 2018-08-17 头戴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795939U true CN208795939U (zh) 2019-04-26

Family

ID=662059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332277.4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8795939U (zh) 2018-08-17 2018-08-17 头戴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79593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307869C (en) Light weight, compact remountable electronic display device for eyeglasses or other head-borne eyewear frames
US7484847B2 (en) Eyeglasses having integrated telescoping video camera and video display
US5757339A (en) Head mounted display
CN101632033B (zh) 头戴式单眼显示装置
CN104583842B (zh) 图像显示装置和显示设备
CN105049691B (zh) 拍摄装置及终端
KR20170090419A (ko) 마이크로디스플레이 기반 몰입형 헤드셋
CN208795937U (zh) 头戴显示装置
JP2015509209A (ja) 入出力機構を有する着用可能な装置
CN108957751A (zh) 头部可佩戴装置
CN105158951B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208795938U (zh) 头戴显示装置
CN208795940U (zh) 头戴显示装置
CN208795939U (zh) 头戴显示装置
CN103867957B (zh) 一种使用电脑时护眼及照明装置
CN109375377A (zh) 一种智能眼镜
US11428956B2 (en) Eyeglass frame
CN207799239U (zh) 头戴显示装置
CN208141050U (zh) 带增强现实功能的ar眼镜
CN205880364U (zh) 一种目镜系统和头戴显示设备
CN208919971U (zh) 电子火炬
CN212305411U (zh) 手机支架及眼部检测仪
WO2019129141A1 (zh) 头戴显示装置
CN206532036U (zh) 一种增强现实显示装置
CN111698360A (zh) 手机支架及眼部检测仪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426

Termination date: 20200817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