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792355U - 一种群桩基础 - Google Patents
一种群桩基础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8792355U CN208792355U CN201821144042.2U CN201821144042U CN208792355U CN 208792355 U CN208792355 U CN 208792355U CN 201821144042 U CN201821144042 U CN 201821144042U CN 208792355 U CN208792355 U CN 20879235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ole
- tubular pole
- tubular
- column pier
- pier found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2689 soi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7596 consolidat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7
- 239000011148 porous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056 comp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5 building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800 void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Piles And Underground Anch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群桩基础,通过在所述管桩的管壁上沿着管壁的纵向设有一排第一通孔,相邻的第一通孔之间的管壁上设有一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所在直线与所述第二通孔所在的直线位于管桩的两侧,且所述第二通孔至相邻两个第一通孔之间的距离相等,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的形状和大小一致,可以在管桩的两侧形成将管桩内腔与桩外土体相导通的通道,可以使得沉桩过程中产生的超孔隙水自由流入管桩的管腔内,加速超孔隙水压力的消散或是减小群桩超孔隙水压力的最大值,将有效减小沉桩挤土效应,降低沉桩事故的发生,能够解决传统管桩的弊端。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群桩基础。
背景技术
随着建筑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建设用地越发紧张,导致人们不得不在有限的土地上建高层甚至是超高层,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为了使基础能满足上部荷载要求,通常需要对土体进行加固处理,桩基础就是最常见的一种基础形式。
众多桩基础中,管桩因其单桩承载力高,抗弯及抗拔性能相对于传统桩型都有较大优势,静压沉桩具有施工过程中低污染、不扰民,能够有效地控制地基不均匀沉降等优点,故被广泛使用。然而工程中通常单根桩是无法承受上部结构的荷载,当单桩的承载力无法满足要求时,实际需要采用两根或两根以上的多根桩来共同承担上部荷载,各桩通过桩顶的承台连为一体,形成群桩管桩基础。但群桩管桩在沉桩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挤土效应,使桩周土体超孔隙水压力在短时间内急剧上升,从而会对工程造成一系列的沉桩事故。
因此,如何在群桩沉桩过程中加速超孔隙水压力的消散或是减小群桩超孔隙水压力的最大值,减小沉桩挤土效应,降低沉桩事故的发生,是本领域亟待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群桩基础,在管桩的管壁上开设若干规律分布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可以使得沉桩过程中产生的超孔隙水自由流入管桩的管腔内,加速超孔隙水压力的消散或是减小群桩超孔隙水压力的最大值,将有效减小沉桩挤土效应,降低沉桩事故的发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群桩基础,设置于土体内用于加固土体,包括承台以及设置于承台下方的若干管桩,所述管桩的管壁上沿着管壁的纵向设有一排第一通孔,相邻的第一通孔之间的管壁上设有一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所在直线与所述第二通孔所在的直线位于管桩的两侧,且所述第二通孔至相邻两个第一通孔之间的距离相等,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的形状和大小一致。
优选的,在上述的群桩基础中,所述管桩的数量为四个,四个管桩的顶部与承台固定连接,四个管桩的顶部分布于一个正方形的四个顶点上,所述承台为正方形,所述四个管桩的顶部所在的正方形与承台所在的正方形的四条边对应平行,且所述四个管桩的顶部所在的正方形与承台所在的正方形的中心连线垂直于承台的上表面。
优选的,在上述的群桩基础中,相邻的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之间的距离为管桩的桩长的1/N,N为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的数量之和。
优选的,在上述的群桩基础中,所述的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为圆孔。
优选的,在上述的群桩基础中,所述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的孔径为管桩的桩径的1/15~2/15。
优选的,在上述的群桩基础中,所述的管桩的壁厚为桩径的1/10~1/12。
优选的,在上述的群桩基础中,所述管桩的桩径为管桩的桩长的1/14~1/15。
优选的,在上述的群桩基础中,相邻管桩的间距为桩径的5~10倍。
优选的,在上述的群桩基础中,所述第一通孔对称设置于管桩的两侧,所述第二通孔对称设置于管桩的两侧,分别形成管桩的水平向对穿孔。
优选的,在上述的群桩基础中,在管桩上设置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对称设置于管桩的两侧,形成管桩的水平向对穿孔,所述第三通孔对应的水平向对穿孔的中心线与第一通孔对应的水平向对穿孔的中心线垂直,所述第三通孔对应的水平向对穿孔的中心线至第一通孔对应的水平向对穿孔的中心线以及第二通孔对应的水平向对穿孔的中心线距离相等。
由以上公开的技术方案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群桩基础,通过在所述管桩的管壁上沿着管壁的纵向设有一排第一通孔,相邻的第一通孔之间的管壁上设有一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所在直线与所述第二通孔所在的直线位于管桩的两侧,且所述第二通孔至相邻两个第一通孔之间的距离相等,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的形状和大小一致,可以在管桩的两侧形成将管桩内腔与桩外土体相导通的通道,可以使得沉桩过程中产生的超孔隙水自由流入管桩的管腔内,加速超孔隙水压力的消散或是减小群桩超孔隙水压力的最大值,将有效减小沉桩挤土效应,降低沉桩事故的发生,能够解决传统管桩的弊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群桩基础,所述第一通孔对称设置于管桩的两侧,所述第二通孔对称设置于管桩的两侧,分别形成管桩的水平向对穿孔。通过将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变成管桩的对穿孔,可以进一步使得沉桩过程中产生的超孔隙水能够自由且均衡地流入管桩的管腔内,加速超孔隙水压力的消散,并减小群桩超孔隙水压力的最大值。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群桩基础,在管桩上设置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对称设置于管桩的两侧,形成管桩的水平向对穿孔,所述第三通孔对应的水平向对穿孔的中心线与第一通孔对应的水平向对穿孔的中心线垂直,所述第三通孔对应的水平向对穿孔的中心线至第一通孔对应的水平向对穿孔的中心线以及第二通孔对应的水平向对穿孔的中心线距离相等。通过设置第三通孔,可以使得管桩的四个方向的侧面上开设将管桩内外导通的通道,使得两个垂直面土体内的自由水和淤泥更加快速地流入管桩的管腔,大大更快降低超孔隙水压力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群桩基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群桩基础的立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A-A剖面示意图。
图4为图2的B-B剖面示意图。
图5为图2的C-C剖面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群桩基础的立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的D-D剖面示意图。
图8为图6的E-E剖面示意图。
图9为图6的F-F剖面示意图。
图中:1-承台、2-管桩、3-管腔、4-第一通孔、5-第二通孔、6-第三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根据下面的说明和权利要求书,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以下将由所列举之实施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及特征。需另外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为叙述方便,下文中所述的“上”、“下”与附图的上、下的方向一致,但这不能成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制。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至图5,其中,图1、图2中圆孔处实线代表在看见;虚线代表此处不可见,但在此位置有开孔。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群桩基础,设置于土体内用于加固土体,包括承台1以及设置于承台1下方的若干管桩2,所述管桩2为圆形管桩2,内部具有管腔3,所述管桩2的管壁上沿着管壁的纵向设有一排第一通孔4,相邻的第一通孔4之间的管壁上设有一第二通孔5,所述第一通孔4所在直线与所述第二通孔5所在的直线位于管桩2的两侧,且所述第二通孔5至相邻两个第一通孔4之间的距离相等,所述第一通孔4与所述第二通孔5的形状和大小一致。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群桩基础,通过在所述管桩2的管壁上沿着管壁的纵向设有一排第一通孔4,相邻的第一通孔4之间的管壁上设有一第二通孔5,所述第一通孔4所在直线与所述第二通孔5所在的直线位于管桩2的两侧,且所述第二通孔5至相邻两个第一通孔4之间的距离相等,所述第一通孔4与所述第二通孔5的形状和大小一致,可以在管桩2的两侧形成将管桩2内腔与桩外土体相导通的通道,可以使得沉桩过程中产生的超孔隙水自由流入管桩2的管腔3内,加速超孔隙水压力的消散或是减小群桩超孔隙水压力的最大值,将有效减小沉桩挤土效应,降低沉桩事故的发生,能够解决传统管桩2的弊端。
为了使得群桩基础的整体更加稳定,增大其与周边土体承受上部荷载的能力,优选的,在上述的群桩基础中,所述管桩2的数量为四个,四个管桩2的顶部与承台1固定连接,四个管桩2的顶部分布于一个正方形的四个顶点上,所述承台1为正方形,所述四个管桩2的顶部所在的正方形与承台1所在的正方形的四条边对应平行,且所述四个管桩2的顶部所在的正方形与承台1所在的正方形的中心连线垂直于承台1的上表面。
优选的,在上述的群桩基础中,相邻的第一通孔4与第二通孔5之间的距离为管桩2的桩长的1/N,N为第一通孔4与第二通孔5的数量之和。
优选的,在上述的群桩基础中,所述的第一通孔4与第二通孔5为圆孔,圆孔成孔更加便利,第一通孔4与第二通孔5周长相等的情况下,面积最大的图形为圆形,加速超孔隙水压力的消散,并减小群桩超孔隙水压力的最大值。
为了使得管桩2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优选的,在上述的群桩基础中,所述第一通孔4与第二通孔5的孔径为管桩2的桩径的1/15~2/15,所述的管桩2的壁厚为桩径的1/10~1/12,所述管桩2的桩径为管桩2的桩长的1/14~1/15。
优选的,在上述的群桩基础中,相邻管桩2的间距S为桩径的5~10倍,从而提高群桩基础的整个稳定性和强度,增大其与周边土体承受上部荷载的能力。
实施例二
请参阅图6至图9,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
优选的,在上述的群桩基础中,所述第一通孔4对称设置于管桩2的两侧,所述第二通孔5对称设置于管桩2的两侧,分别形成管桩2的水平向对穿孔。通过将第一通孔4和第二通孔5变成管桩2的对穿孔,可以进一步使得沉桩过程中产生的超孔隙水能够自由且均衡地流入管桩2的管腔3内,加速超孔隙水压力的消散,并减小群桩超孔隙水压力的最大值。
优选的,在上述的群桩基础中,在管桩2上设置第三通孔6,所述第三通孔6对称设置于管桩2的两侧,形成管桩2的水平向对穿孔,所述第三通孔6对应的水平向对穿孔的中心线与第一通孔4对应的水平向对穿孔的中心线垂直,所述第三通孔6对应的水平向对穿孔的中心线至第一通孔4对应的水平向对穿孔的中心线以及第二通孔5对应的水平向对穿孔的中心线距离相等。通过设置第三通孔6,可以使得管桩2的四个方向的侧面上开设将管桩2内外导通的通道,使得两个垂直面土体内的自由水和淤泥更加快速地流入管桩2的管腔3,大大更快降低超孔隙水压力的目的。
上述描述仅是对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任何限定,本实用新型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上述揭示内容做的任何变更、修饰,均属于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群桩基础,设置于土体内用于加固土体,其特征在于,包括承台以及设置于承台下方的若干管桩,所述管桩的管壁上沿着管壁的纵向设有一排第一通孔,相邻的第一通孔之间的管壁上设有一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所在直线与所述第二通孔所在的直线位于管桩的两侧,且所述第二通孔至相邻两个第一通孔之间的距离相等,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的形状和大小一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群桩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桩的数量为四个,四个管桩的顶部与承台固定连接,四个管桩的顶部分布于一个正方形的四个顶点上,所述承台为正方形,所述四个管桩的顶部所在的正方形与承台所在的正方形的四条边对应平行,且所述四个管桩的顶部所在的正方形与承台所在的正方形的中心连线垂直于承台的上表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群桩基础,其特征在于,相邻的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之间的距离为管桩的桩长的1/N,N为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的数量之和。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群桩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为圆孔。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群桩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的孔径为管桩的桩径的1/15~2/15。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群桩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管桩的壁厚为桩径的1/10~1/12。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群桩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桩的桩径为管桩的桩长的1/14~1/15。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群桩基础,其特征在于,相邻管桩的间距为桩径的5~10倍。
9.如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群桩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对称设置于管桩的两侧,所述第二通孔对称设置于管桩的两侧,分别形成管桩的水平向对穿孔。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群桩基础,其特征在于,在管桩上设置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对称设置于管桩的两侧,形成管桩的水平向对穿孔,所述第三通孔对应的水平向对穿孔的中心线与第一通孔对应的水平向对穿孔的中心线垂直,所述第三通孔对应的水平向对穿孔的中心线至第一通孔对应的水平向对穿孔的中心线以及第二通孔对应的水平向对穿孔的中心线距离相等。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144042.2U CN208792355U (zh) | 2018-07-19 | 2018-07-19 | 一种群桩基础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144042.2U CN208792355U (zh) | 2018-07-19 | 2018-07-19 | 一种群桩基础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8792355U true CN208792355U (zh) | 2019-04-26 |
Family
ID=662026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1144042.2U Active CN208792355U (zh) | 2018-07-19 | 2018-07-19 | 一种群桩基础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8792355U (zh) |
-
2018
- 2018-07-19 CN CN201821144042.2U patent/CN208792355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074903B (zh) | 滩涂流沙软弱地基风机基础护筒型混凝土灌注桩 | |
CN209179042U (zh) | 一种具有螺旋状通孔的群桩基础 | |
CN208792355U (zh) | 一种群桩基础 | |
CN206418464U (zh) | 一种贝雷架支撑体系 | |
CN203834487U (zh) | 型钢内支撑拉森桩哑铃形深大基坑开挖支护 | |
CN207525758U (zh) | 一种加强型基坑排桩支护结构 | |
CN208792356U (zh) | 一种具有星状通孔的群桩基础 | |
CN208701730U (zh) | 一种具有双向通孔的群桩基础 | |
CN201952805U (zh) | 一种城市河道围堰结构 | |
CN216275721U (zh) | 留土反压斜拉撑组合式的基坑支护结构 | |
CN214783894U (zh) | 一种适用于软土地基的锚杆结构 | |
CN215367368U (zh) | 一种采用扩大头的立柱桩结构 | |
CN214656302U (zh) | 一种适用于公铁两用大桥的斜腿柱板组合桥墩 | |
CN210712885U (zh) | 一种带加固支撑柱的围堰 | |
CN204125931U (zh) | 基桩结构 | |
CN208039625U (zh) | 一种立柱桩结构 | |
CN208152054U (zh) | 一种三角工法深基坑围护结构 | |
CN207260158U (zh) | 一层地下室支护结构 | |
CN213741093U (zh) | 一种用于地下基坑围护钢板桩锚固连接结构 | |
CN203782729U (zh) | 一种带加筋肋菱形布置低桩承台 | |
CN104695447A (zh) | 深地下室支护 | |
CN220013707U (zh) | 一种具备三角支撑结构的支撑梁 | |
CN202039348U (zh) | 一种增磨减沉变径桩 | |
CN206706776U (zh) | 一种地下车库深基坑支护结构 | |
CN216275465U (zh) | 折线型悬臂挡墙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