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分流束流理论的公路水毁导流坝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公路水毁导流坝,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分流束流理论的公路水毁导流坝。
背景技术
公路水毁灾害分布广泛,危害严重,除直接冲毁路基和桥涵等建筑物外,还能诱发路基悬空、挡墙变形和路面开裂等次生灾害,从而造成断道和堵车,严重影响和危害交通运输的运营,甚至直接威胁生命财产的安全。2009年3月中旬北疆地区相继发生融雪性洪水灾害,其中阿勒腾也木勒乡受灾最为严重,农田被淹、民房和道路被水冲毁,1人死亡,1人失踪,经济损失严重。
近年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公路建设将迎来新一轮的大发展,而公路水毁的工程治理需求也将越来越旺盛且非常急需;在跨越山前戈壁、荒漠等地理环境时,公路、铁路等交通运输工程往往不可避免地需要与河流、溪流等水道进行交叉,由于水流水势及流速等影响,路基往往需要做结构防护以防水流的淘蚀破坏,在以往应用中导流坝的运用广泛,未来的公路跨越河道水毁防治过程中的作用会越发显著。
山前河流具有地势落差大、极大冲击破坏力和水流量大等特点,现有导流坝无法应用于各种复杂环境下的水流;存在着路基水毁治理不当而造成的公路安全和通畅方面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实现对山前水流引导,控制水流的分流束流且减小其冲击破坏力,降低路基水毁风险,保障公路安全畅通的基于分流束流理论的公路水毁导流坝。
本申请是这样实现的:基于分流束流理论的公路水毁导流坝,其包括顺次固定相连的迎水面坝、坝顶和背水面坝;迎水面坝包括底部两侧分别与桥梁涵洞相连的直墙段、连接在两直墙段间的尖形坝或椭圆形坝;背水面坝紧邻道路。
进一步的,迎水面坝分为地表部分和地下部分,地下部分的末端连接有混凝土基础。
进一步的,混凝土基础呈直角梯形,斜腰面向水流方向,地下部分的末端连接在直角腰的上部。
进一步的,迎水面坝下顺次设有预制板层和砂砾垫层。
进一步的,迎水面坝上间隔设有伸缩缝并在伸缩缝中设有填充物。
进一步的,直墙段与道路夹角为40°至50°,优选为45°。
进一步的,直墙段的底部连接有水平引流段,水平引流段固定连接在桥梁涵洞的锥坡上。
由于实施上述技术方案,本申请通过在迎水面设计尖形坝,应对水流对防护结构产生冲击力较大、淘蚀破坏力强的情形,通过在迎水面设计椭圆形坝,应对水流流速缓、坡降小的山前冲积扇情形,对水流起到束流作用;通过直墙段将水流直接引至桥梁涵洞;本申请从水力学分流束流理论考虑导流坝的位置规划和搭配,有效避免强水流造成的公路路基水毁破坏损失,并保证道路工程安全畅通,节约工程费用和维护费用。
附图说明
本申请的具体结构由以下的附图和实施例给出:
图1是本申请的构造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中与桥梁涵洞相连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例:1.坝顶,2.背水面坝,3.直墙段,4.尖形坝,5.椭圆形坝,6.地表部分,7.地下部分,8.混凝土基础,9.预制板层,10.砂砾垫层,11.伸缩缝,12.水平引流段,13.锥坡。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可根据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与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基于分流束流理论的公路水毁导流坝包括顺次固定相连的迎水面坝、坝顶1和背水面坝2;迎水面坝包括底部两侧分别与桥梁涵洞相连的直墙段3、连接在两直墙段3间的尖形坝4或椭圆形坝5;背水面坝2紧邻道路。迎水面坝分为地表部分6和地下部分7,地下部分7的末端连接有混凝土基础8。混凝土基础8呈直角梯形,斜腰面向水流方向,地下部分7的末端连接在直角腰的上部。迎水面坝下顺次设有预制板层9和砂砾垫层10。迎水面坝上间隔设有伸缩缝11并在伸缩缝11中设有填充物。直墙段3与道路夹角为40°至50°,优选为45°。直墙段3的底部连接有水平引流段12,水平引流段12固定连接在桥梁涵洞的锥坡13上。
利用山前河流各项基本特性的基础,通过对不同山前河流水流量、水流流速和河道坡降等临界条件进行假定,选择相对应合适的防护类型和组合形式。对于水流流速缓、坡降小的山前冲积扇,河道水流量较小、水位低,可采用防护距离较大的椭圆形导流坝进行水流分束流引导和防护,即指直墙段3间连接椭圆形坝5,坝的跨度大;可对水流起到束流作用。对于冲积扇水流流速快、坡降大,对于山前河流能对防护结构产生较大冲击力、强的淘蚀破坏力,可采用防护距离短保护位置集中的尖形导流坝,即指直墙段3间连接尖形坝4,坝的跨度小;可对水流起到分流作用。两种类型的坝的坝脚位置均同桥梁涵洞的锥坡13或者八字墙等结构顺接,可对公路、铁路等交通线路的路基起到冲刷保护作用。
坝顶1宽度可取2-2.5m;坝身左右两侧坡降均为1:1:1至1:1:2;预制板层9为混凝土预制板,厚度为0.1-0.15m;砂砾垫层10厚度为0.1-0.15m。本申请总高度为2.5-3.5m,地表部分6高度为1-1.5m,地下部分7与混凝土基础8总高为1.5-2m。
本申请充分利用两种样式的导流坝分别适应不同水流特性的优势,从水力学分流束流理论考虑导流坝的位置规划和搭配,有效避免强水流造成的公路路基水毁破坏损失,并保证道路工程安全畅通,节约工程费用和维护费用;冲刷防护效果更为显著、稳定型更有保障,并节省不必要工程开支,既满足季节性河流水流旺季的巨大冲刷防护,也保证枯水季对河道水流的汇流约束,更是保障了交通运输道路的安全畅通。
实施例1,如图1、2、3所示,针对山前冲积扇河流纵比降为30‰左右,水流深度在1.5m以上,水流湍急,流速大于3m/s。采用导流坝形式进行水流冲刷防护,针对资料推荐采用尖型导流坝,可减少水流冲刷破坏作用。
在山前河流跨越公路路基处,修建尖形导流坝。导流坝的坝脚接公路桥涵锥坡13,使水流无法直接冲蚀公路路基;导流坝总高度为3.5m,地表部分6高为1.5m,地下部分7和混凝土基础8总高为2m,混凝土基础8上底为0.5m、下底为0.7m、高度为0.6m,在迎水面的斜腰侧设有3:1的坡度比降。坝顶1宽度为2.5m,砂砾垫层10后厚为0.1m,再铺设M10沙浆砌筑C30的混凝土预制板厚为0.1m。导流坝坝身两侧坡降均为1:1.5。水平引流段12为5m,直墙段3同道路夹角α为45°,直墙段3长45m,坝体总跨度为100m,尖型导流坝端部最大半径R1为6.3m。
实施例二,如图1、2、4所示。针对山前冲积扇河流纵比降为10‰左右,水流深度在1m以下,水流平缓,季节性枯水明显,流速为2-3m/s。采用椭圆形导流坝,对水流进行大面积汇集,从而通过公路桥涵。
与实施例1的不同尺寸在于:直墙段3长15m,坝体总跨度为300m,尖型导流坝端部最大半径R1为51.1m。
以上技术特征构成了本申请的实施例,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实施效果,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减非必要技术特征,来满足不同情况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