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764058U - 一种新型s型卡扣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s型卡扣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764058U
CN208764058U CN201820919217.6U CN201820919217U CN208764058U CN 208764058 U CN208764058 U CN 208764058U CN 201820919217 U CN201820919217 U CN 201820919217U CN 208764058 U CN208764058 U CN 20876405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amping face
face
clamping
turn
bil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919217.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赖生炎
万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Yi Bin Electronic Polytron Technologies Inc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Yi Bin Electronic Polytron Technologie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Yi Bin Electronic Polytron Technologies Inc filed Critical Ningbo Yi Bin Electronic Polytron Technologies Inc
Priority to CN201820919217.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76405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76405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76405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uck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S型卡扣,包括由金属薄片一体冲压而成的S型卡扣主体,S型卡扣主体由第一夹持面、第一弯部、第二夹持面、第二弯部和第三夹持面依次连接形成,第一夹持面和第二夹持面相对第一弯部形成第一夹持口,第二夹持面和第三夹持面相对第二弯部形成第二夹持口,第一夹持面位于第一夹持口的端部延伸有向外倾斜的第四夹持面,第二夹持面位于第一夹持口的端部延伸有第五夹持面,第五夹持面与第四夹持面相对设置且反向向外延伸形成向第一弯部突的V型夹持口,第三夹持面位于第二夹持口的端部向外延伸设有第六夹持面,第六夹持面与第四夹持面平行设置;该S型卡扣结构简单,加工方便,卡接效果更牢固。

Description

一种新型S型卡扣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部件,尤其涉及一种新型S型卡扣。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汽车上用于固定门槛板一般采用支撑座和普通S型卡扣的配合,由于这种固定方式有很多缺点,不但结构复杂,成本高,装配效率低,且稳定性不高,而现有的卡扣为了保持卡接的牢固性,通常设计的结构复杂,成型困难,造模成本高,一旦降低材料成本就容易松动,影响汽车内饰整体质量。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简单、方便加工、制造成本低且稳定性好,不易脱落的S型卡扣。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新型S型卡扣,其特征在于:包括由金属薄片一体冲压而成的S型卡扣主体,所述S型卡扣主体由第一夹持面、第一弯部、第二夹持面、第二弯部和第三夹持面依次连接形成,所述第一夹持面和第二夹持面相对第一弯部形成第一夹持口,第二夹持面和第三夹持面相对第二弯部形成第二夹持口,所述第一夹持面位于第一夹持口的端部延伸有向外倾斜的第四夹持面,所述第二夹持面位于第一夹持口的端部延伸有第五夹持面,第五夹持面与第四夹持面相对设置且反向向外延伸形成向第一弯部突的V型夹持口,所述第三夹持面位于第二夹持口的端部向外延伸设有第六夹持面,第六夹持面与第四夹持面平行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四夹持面朝向第一弯部延伸有倒刺,所述第六夹持面朝向第二弯部延伸有倒刺。
进一度地,所述第一夹持面的面宽小于第四夹持面的面宽,所述第四夹持面的倒刺分别位于第一夹持面的两侧,所述第五夹持面的面宽小于第二夹持面的面宽,所述第五夹持面分别相对第四夹持面的倒刺设置在第二夹持面的两侧,所述第三夹持面的面宽小于第六夹持面的面宽,所述第六夹持面的倒刺位于第三夹持面的两侧。
进一度地,所述第一夹持口两侧夹持面的距离小于第一弯部两侧夹持面的距离,所述第二夹持口两侧夹持面的距离也小于第二弯部两侧夹持面的距离。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本实用新型提供的S型卡扣结构简单,加工方便,且易伸入汽车塑件的筋位,不易不脱离筋位,卡接效果更牢固,且通过夹持口的倒刺设计,更能防止卡扣的脱落,进一步起到固定作用,且S型的设计能对两端进行相同的卡接,应用更多,适用于两端都需固定的结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S型卡扣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至图2所示:一种新型S型卡扣,包括由金属薄片一体冲压而成的S型卡扣主体100,S型卡扣主体100由第一夹持面110、第一弯部120、第二夹持面130、第二弯部140和第三夹持面150依次连接形成,第一夹持面110和第二夹持面130相对第一弯部120形成第一夹持口160,第二夹持面130和第三夹持面150相对第二弯部140形成第二夹持口170,第一夹持面110位于第一夹持口160的端部延伸有向外倾斜的第四夹持面210,第二夹持面130位于第一夹持口160的端部延伸有第五夹持面220,第五夹持面220与第四夹持面210相对设置且反向向外延伸形成向第一弯部120突的V型夹持口230,第三夹持面150位于第二夹持口130的端部向外延伸设有第六夹持面240,第六夹持面240与第四夹持面210平行设置。
优选的,第四夹持面210朝向第一弯部120延伸有倒刺250,第六夹持面240朝向第二弯部140延伸有倒刺250。
本实施例的卡扣两端都有夹持口,都能用于夹持,带V型夹持口230的一端能通过V型夹持口230引入夹持较粗的筋条,适应不同粗细筋条的卡接,另一方面通过向弯部内延伸倒刺,在卡扣伸向筋条时,方便通过倒刺的斜面滑入夹持口,但在脱离时,由于受到倒刺的干扰,不易从夹持口出来,从而起到牢固卡接的效果。
优选的,第一夹持面110的面宽小于第四夹持面210的面宽,第四夹持面210的倒刺250分别位于第一夹持面110的两侧,第五夹持面220的面宽小于第二夹持面130的面宽,第五夹持面220分别相对第四夹持面210的倒刺250设置在第二夹持面130的两侧,第三夹持面150的面宽小于第六夹持面240的面宽,第六夹持面240的倒刺250位于第三夹持面150的两侧,这样的设计减小了S型卡扣的用料成本。
优选的,第一夹持口160两侧夹持面的距离小于第一弯部120两侧夹持面的距离,第二夹持口170两侧夹持面的距离也小于第二弯部140两侧夹持面的距离。采用口小体大的设计,利于卡接,更能防止松动,夹持的更为牢固。
本实施例提供的S型卡扣结构简单,加工方便,且易伸入汽车塑件的筋位,不易不脱离筋位,卡接效果更牢固,且通过夹持口的倒刺设计,更能防止卡扣的脱落,进一步起到固定作用,且S型的设计能对两端进行相同的卡接,应用更多,适用于两端都需固定的结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前提下,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多种改型或改进,这些均被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4)

1.一种新型S型卡扣,其特征在于:包括由金属薄片一体冲压而成的S型卡扣主体,所述S型卡扣主体由第一夹持面、第一弯部、第二夹持面、第二弯部和第三夹持面依次连接形成,所述第一夹持面和第二夹持面相对第一弯部形成第一夹持口,第二夹持面和第三夹持面相对第二弯部形成第二夹持口,所述第一夹持面位于第一夹持口的端部延伸有向外倾斜的第四夹持面,所述第二夹持面位于第一夹持口的端部延伸有第五夹持面,第五夹持面与第四夹持面相对设置且反向向外延伸形成向第一弯部突的V型夹持口,所述第三夹持面位于第二夹持口的端部向外延伸设有第六夹持面,第六夹持面与第四夹持面平行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S型卡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夹持面朝向第一弯部延伸有倒刺,所述第六夹持面朝向第二弯部延伸有倒刺。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S型卡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面的面宽小于第四夹持面的面宽,所述第四夹持面的倒刺分别位于第一夹持面的两侧,所述第五夹持面的面宽小于第二夹持面的面宽,所述第五夹持面分别相对第四夹持面的倒刺设置在第二夹持面的两侧,所述第三夹持面的面宽小于第六夹持面的面宽,所述第六夹持面的倒刺位于第三夹持面的两侧。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S型卡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口两侧夹持面的距离小于第一弯部两侧夹持面的距离,所述第二夹持口两侧夹持面的距离也小于第二弯部两侧夹持面的距离。
CN201820919217.6U 2018-06-14 2018-06-14 一种新型s型卡扣 Active CN20876405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919217.6U CN208764058U (zh) 2018-06-14 2018-06-14 一种新型s型卡扣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919217.6U CN208764058U (zh) 2018-06-14 2018-06-14 一种新型s型卡扣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764058U true CN208764058U (zh) 2019-04-19

Family

ID=661269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919217.6U Active CN208764058U (zh) 2018-06-14 2018-06-14 一种新型s型卡扣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76405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764058U (zh) 一种新型s型卡扣
CN202520714U (zh) 防水型卡扣
CN203095569U (zh) 油漆桶盖的开启装置
CN209638160U (zh) 一种一体成型夹子
CN208799006U (zh) 一种可叠加的隔板挂篮
CN210562632U (zh) 一种拉膜结构
CN210177851U (zh) 一种精准度高的卫生间阴角
CN207647962U (zh) 一种容易固定和防滑的偏心轮
CN206247201U (zh) 一种线束绕线导向固定卡扣
CN103976520A (zh) 新型装饰拉链
CN219911396U (zh) 一种配用于方孔的卡子
CN205446375U (zh) 一种无合页翻转式连接机构
CN203873136U (zh) 新型装饰拉链
CN205273330U (zh) 一种车顶横杆
CN205621400U (zh) 用于海报夹的型材
CN214044820U (zh) 一种基于防转结构的卡箍
CN205255799U (zh) 一种会计专用票据夹
CN201140597Y (zh) 一种使用方便的名片夹
CN204572666U (zh) 一种组合式扣件
CN209479923U (zh) 一种弯曲型且带有凸角的d型橡胶护舷结构
CN217624631U (zh) 一种一体式折叠收纳盒
CN206231235U (zh) 一种副仪表板与延伸板的连接结构
CN214450659U (zh) 车顶行李架
CN206297674U (zh) 一种柔性连接两片式摩托车观后镜
CN213565086U (zh) 一种绘本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