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736571U - 一种智能感温线夹 - Google Patents

一种智能感温线夹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736571U
CN208736571U CN201821691673.6U CN201821691673U CN208736571U CN 208736571 U CN208736571 U CN 208736571U CN 201821691673 U CN201821691673 U CN 201821691673U CN 208736571 U CN208736571 U CN 20873657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erature
module
sensitive
chip microcontroller
clip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691673.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品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Snyder Electr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821691673.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73657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73657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73657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easuring Temperature Or Quantity Of Hea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智能感温线夹,包括线夹本体、温度采集模块、无线传输模块和单片机,无线传输模块和温度采集模块均和单片机连接,所述线夹本体包括用于夹持电线的锁紧通道,所述单片机连接有感应取电模块,所述线夹本体与锁紧通道相交的侧面连接有电气壳,所述温度采集模块、无线传输模块、感应取电模块和单片机均设置在电气壳内。能够实时测量线夹温度,方便地面巡检;采用感应取电技术,集成化程度高,结构布局合理,功耗低,现场安装方便;不易受环境影响;且能够自适应电缆的电流大小;且与传统线夹体积相当,不影响高压电缆的电气安全距离。

Description

一种智能感温线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线温度检测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能感温线夹。
背景技术
变电站内电气设备的接线夹发热是一种常见故障,尤其在夏季、冬季用电负荷较大时,当接线夹发热严重时,需要立即停电处理,这严重影响电气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大多电线事故都是伴随温度的升高而引发的火灾,而巡检人员不可能时刻守在电线旁观察,而且电网分布范围广,光靠人力去巡检的效率是极低的,增加巡检人员的工作强度,所以提供一种能对电线温度采集节点进行实时监测线夹是极为必要的,目前测温线夹大多采用金属片的物理特性感温,并通过弹出警示杆的方式指示超温。金属片物理特性感温,误差较大,且只有超过金属片固定的温度值时,才做出反应,不能监测实时的温度。有些采用电子测温的线夹,供电方式采用锂电池或者光伏和备用电池供电,占用空间大,容易受环境影响,可靠性低,成本高;现有的线夹结构布局不合理,安装繁琐;且用于高压电缆时,降低了安全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智能感温线夹,能够实时测量线夹温度,方便地面巡检;采用感应取电技术,无需电池、光伏供电,集成化程度高,结构布局合理,功耗低,现场安装更加方便;不容易受环境影响,可靠性高;且能够自适应电缆的电流大小,宽电流范围下,能够正常工作;且与传统线夹体积相当,不影响高压电缆的电气安全距离。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主要技术解决手段是提供一种智能感温线夹,包括线夹本体、温度采集模块、无线传输模块和单片机,所述无线传输模块和温度采集模块均和单片机连接,所述线夹本体包括用于夹持电线的锁紧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单片机连接有感应取电模块,所述线夹本体与锁紧通道相交的侧面连接有电气壳,所述温度采集模块、无线传输模块、感应取电模块和单片机均设置在电气壳内。
所述温度采集模块是温度传感器,所述线夹本体上设有靠近锁紧通道的感温槽,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感温槽内。
所述感应取电模块包括设置在锁紧通道口的环型互感器。锁紧通道内的电线穿过环型互感器,因而环型互感器实现感应取电。
所述感应取电模块还包括现有技术的整流稳压电路和供电电流调节电路,所述整流稳压电路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分别与环型互感器的输出端和单片机的输入端连接,所述供电电流调节电路与单片机连接。所述单片机连接有感应取电模块,所述温度采集模块、无线传输模块、感应取电模块和单片机均设置在电气壳内。无线传输模块的芯片是CC1101,单片机用的是STM8L051。
所述线夹本体包括底板、内压块组件和紧固件,底板的两侧向上并向内弯曲从而形成有两侧面为半圆弧状的夹持槽,内压块组件通过紧固件固定在夹持槽中,其特征在于,内压块组件包括第一内压块和与第一内压块铰接的第二内压块,第一内压块设有第一锁紧槽与夹持槽的一侧面配合形成有第一锁紧通道,第二内压块设有第二锁紧槽与夹持槽的另一侧面配合形成有第二锁紧通道。
所述线夹本体设有紧靠锁紧通道的感温块,所述感温槽设置在感温块上。
所述线夹本体和感温块一体成型。
所述电气壳包括腔型的主壳,主壳一端连接有环型的顶壳,所述环型互感器设置在顶壳内,所述整流稳压电路、供电电流调节电路、温度采集模块、无线传输模块和单片机均设置在主壳内,所述主壳和顶壳内均灌入有密封胶。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互感器的磁芯使用坡莫合金,伏安特性系数0.5以上,线圈匝数3000匝。第一锁紧通道和第二锁紧槽构成锁紧通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路原理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实施例的隐去电气壳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感温槽1、温度传感器2、互感器3、底板4、电线5、紧固件6、第一内压块7、第二内压块8、第一锁紧槽9、第一锁紧通道10、第二锁紧槽11、第二锁紧通道12、感温块13、主壳14、顶壳1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揭露中,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上述术语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术语“一”应理解为“至少一”或“一个或多个”,即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元件的数量可以为一个,而在另外的实施例中,该元件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术语“一”不能理解为对数量的限制。
实施例1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所描述的一种智能感温线夹,包括线夹本体、温度采集模块、无线传输模块和单片机,所述无线传输模块和温度采集模块均和单片机连接,所述线夹本体包括用于夹持电线的锁紧通道,所述单片机连接有感应取电模块,所述线夹本体与锁紧通道相交的侧面连接有电气壳,所述温度采集模块、无线传输模块、感应取电模块和单片机均设置在电气壳内。
所述线夹本体包括用于夹持电线5的锁紧通道,所述温度采集模块是温度传感器2,所述线夹本体上设有靠近锁紧通道的感温槽1,所述温度传感器2设置在感温槽1内。
所述线夹本体设有紧靠锁紧通道的感温块13,所述感温槽1设置在感温块13上。所述感温块13设置在第二锁紧通道11的右侧面。
所述线夹本体和感温块13一体成型。
所述感应取电模块包括设置在锁紧通道口的环型互感器3。锁紧通道内的电线5穿过环型互感器3,因而环型互感器3实现感应取电。
所述感应取电模块还包括现有技术的整流稳压电路和供电电流调节电路,所述整流稳压电路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分别与环型互感器3的输出端和单片机的输入端连接,所述供电电流调节电路与单片机连接。所述单片机连接有感应取电模块,所述温度采集模块、无线传输模块、感应取电模块和单片机均为现有技术,无线传输模块的芯片是CC1101,所述单片机为STM8L051。本新型的创新之处在于联合上述元件融入线夹中,针对结构上做适配改进,使本新型能够实时测量线夹温度,方便地面巡检,可以组网,实现后台监测;采用感应取电技术,无需电池、光伏供电,集成化程度高,结构布局合理,功耗低,现场安装更加方便;不容易受环境影响,可靠性高;且能够自适应电缆的电流大小,宽电流范围下,能够正常工作;且与传统线夹体积相当,不影响高压电缆的电气安全距离。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互感器3的磁芯使用坡莫合金,伏安特性系数0.5以上,线圈匝数3000匝。第一锁紧通道10和第二锁紧槽11构成锁紧通道。
所述线夹本体包括底板4、内压块组件和紧固件6,底板4的两侧向上并向内弯曲从而形成有两侧面为半圆弧状的夹持槽,内压块组件通过紧固件6固定在夹持槽中,其特征在于,内压块组件包括第一内压块7和与第一内压块7铰接的第二内压块8,第一内压块7设有第一锁紧槽9与夹持槽的一侧面配合形成有第一锁紧通道10,第二内压块8设有第二锁紧槽11与夹持槽的另一侧面配合形成有第二锁紧通道12。
所述电气壳包括腔型的主壳14,主壳14一端连接有环型的顶壳15,所述环型互感器3设置在顶壳15内,所述整流稳压电路、供电电流调节电路、温度采集模块、无线传输模块和单片机均设置在主壳14内,所述主壳14和顶壳15内均灌入有密封胶。密封胶为优质环氧树脂胶,防水,防盐雾,防腐蚀。所述主壳14的腔口朝向线夹本体,罩在环型互感器3和所述整流稳压电路、供电电流调节电路、温度采集模块、无线传输模块和单片机上面。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壳14的腔口设置有腔盖。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壳14和顶壳15一体成型。
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无线传输模块组网,实现后台监测,也可以通过无线传输模块将温度信息发送给手持接收终端的附近的检修人员。
实施例2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其他地方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所述感温块13设置在线夹本体的底部,位于第一锁紧通道10和第二锁紧通道12的底部,能更好的感知其温度,所述主壳14的自由端为围在第一锁紧通道口的弧形。所述电气壳整体呈“6”型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壳14和顶壳15一体成型。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具有与本申请相同或相近似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智能感温线夹,包括线夹本体、温度采集模块、无线传输模块和单片机,所述无线传输模块和温度采集模块均和单片机连接,所述线夹本体包括用于夹持电线的锁紧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单片机连接有感应取电模块,所述线夹本体与锁紧通道相交的侧面连接有电气壳,所述温度采集模块、无线传输模块、感应取电模块和单片机均设置在电气壳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感温线夹,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采集模块是温度传感器,所述线夹本体上设有靠近锁紧通道的感温槽,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感温槽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感温线夹,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取电模块包括设置在锁紧通道口的环型互感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智能感温线夹,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取电模块还包括整流稳压电路和供电电流调节电路,所述整流稳压电路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分别与环型互感器的输出端和单片机的输入端连接,所述供电电流调节电路与单片机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感温线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夹本体包括底板、内压块组件和紧固件,底板的两侧向上并向内弯曲从而形成有两侧面为半圆弧状的夹持槽,内压块组件通过紧固件固定在夹持槽中,内压块组件包括第一内压块和与第一内压块铰接的第二内压块,第一内压块设有第一锁紧槽与夹持槽的一侧面配合形成有第一锁紧通道,第二内压块设有第二锁紧槽与夹持槽的另一侧面配合形成有第二锁紧通道。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感温线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夹本体设有紧靠锁紧通道的感温块,所述感温槽设置在感温块上。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智能感温线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气壳包括腔型的主壳,主壳一端连接有环型的顶壳,所述环型互感器设置在顶壳内,所述整流稳压电路、供电电流调节电路、温度采集模块、无线传输模块和单片机均设置在主壳内,所述主壳和顶壳内均灌入有密封胶。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智能感温线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夹本体和感温块一体成型。
CN201821691673.6U 2018-10-18 2018-10-18 一种智能感温线夹 Active CN20873657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691673.6U CN208736571U (zh) 2018-10-18 2018-10-18 一种智能感温线夹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691673.6U CN208736571U (zh) 2018-10-18 2018-10-18 一种智能感温线夹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736571U true CN208736571U (zh) 2019-04-12

Family

ID=660354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691673.6U Active CN208736571U (zh) 2018-10-18 2018-10-18 一种智能感温线夹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73657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39941A (zh) * 2021-09-09 2021-12-03 红光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智能测温线夹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39941A (zh) * 2021-09-09 2021-12-03 红光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智能测温线夹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423529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锂电池智能车载充电机
CN203339816U (zh) 一种感应取电的电源管理系统
CN206850530U (zh) 一种双路输出的高压感应取电装置
CN102751754B (zh) 基于功率控制的太阳能和ct混合蓄能供电装置
CN108183527B (zh) 一种适用于机器人无线充电系统的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
CN106130181A (zh) 一种家用智能电源
CN105743193A (zh) 基于混沌控制技术的双向非接触供电系统
CN106911192A (zh) 一种双路输出的高压感应取电装置
CN208736571U (zh) 一种智能感温线夹
CN209264817U (zh) 基于双绕组电流互感器的无源无线电流传感器
CN208795376U (zh) 一种智能感温线夹
CN208515408U (zh) 一种充电桩
CN203310955U (zh) 智能线路监测终端
CN102607733A (zh) 输变电设备接点发光式感温帽系统
CN109270337A (zh) 基于双绕组电流互感器的无源无线电流传感器
CN207937546U (zh) 架空外施信号型远传故障指示器采集单元
CN203722324U (zh) 一种电源设备及其防雷单元
CN201681120U (zh) 电力无线数字传感器
CN204184209U (zh) 车辆控制系统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03349964U (zh) 一种自取能无线温度传感芯片
CN206559114U (zh) 一种具备显示功能的直流充电终端
CN216210544U (zh) 一种污水处理系统的自动化控制装置
CN201562025U (zh) 架空线路输送容量在线监测装置
CN205430125U (zh) 一种新型太阳能户用电源
CN204270069U (zh) 一种增程器控制器集成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701

Address after: 266112 150 metres west of the intersection of Fengju Road and 309 Provincial Road in Shangma Street, Chengyang District, Qingdao City, Shan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andong Nuruiwe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325100 No. 171 Luofu Street, Oubei Town, Yongjia County, Wen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Huang Pinchao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266112, 150 meters west of the intersection of Fengju Road and 309 Provincial Road in Shangma Street, Chengyang District, Qingdao City, Shan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andong Snyder Electric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266112, 150 meters west of the intersection of Fengju Road and 309 Provincial Road in Shangma Street, Chengyang District, Qingdao City, Shan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andong Nuruiwe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