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707661U - 总线结构和具有该总线结构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总线结构和具有该总线结构的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707661U
CN208707661U CN201821182961.9U CN201821182961U CN208707661U CN 208707661 U CN208707661 U CN 208707661U CN 201821182961 U CN201821182961 U CN 201821182961U CN 208707661 U CN208707661 U CN 20870766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istance
terminal
backbone
bus structures
terminal resist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182961.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卓颖
朱刘洋
王洪军
薛伟光
徐元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Auto Co Ltd
BYD Auto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Auto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Auto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Auto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182961.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70766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70766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70766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c Digital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总线结构,包括:主干线;第一终端节点,位于主干线的最远端;第一终端电阻,挂接在主干线上并形成第一挂接点,第一挂接点与第一终端电阻之间的导线长度小于设定阈值,并且第一挂接点与第一终端节点之间的导线长度也小于设定阈值。还涉及一种具有该总线结构的车辆。上述总线结构和具有该总线结构的车辆,通过将独立于第一终端节点的第一终端电阻挂接在主干线上,挂接所形成的挂接点与第一终端电阻之间的导线长度小于设定阈值,挂接点与第一终端节点之间的导线长度也小于设定阈值,从而在保障总线正常通信的基础上,使终端节点的选择不再受限于供应商提供的节点产品是否带有终端电阻,提高了终端节点布置的灵活性。

Description

总线结构和具有该总线结构的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CAN总线通信技术,特别是涉及CAN总线结构和具有该CAN 总线结构的车辆。
背景技术
控制器局域网络((Controller Area Network,CAN))总线是国际上应用最广泛的现场总线之一。CAN总线的高性能和可靠性已被认同,并被广泛地应用于汽车、工业自动化、船舶、医疗设备、工业设备等方面。根据传输线理论,信号在传输线中传输,如果遇到不连续的传输介质,会发生反射现象,即反射波与信号波叠加,导致信号发生畸变。
目前市场上的节点产品有些自带终端电阻,而有些不带终端电阻,为了避免反射现象,工程人员在设计总线时,只能将自带终端电阻的节点产品作为总线中的终端节点,而不能将不带终端电阻的节点产品作为终端节点。这种做法导致终端节点布置的灵活性不高。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终端节点布置的灵活性不高问题,提供一种CAN总线结构和具有该CAN总线结构的车辆。
一种总线结构,包括:
主干线;
第一终端节点,位于所述主干线的一端;
第一终端电阻,挂接在所述主干线上并形成第一挂接点,所述第一挂接点与所述第一终端电阻之间的导线长度小于设定阈值,并且所述第一挂接点与所述第一终端节点之间的导线长度也小于所述设定阈值。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
至少一个中间电阻,挂接在所述主干线上并对应形成至少一个第二挂接点;其中,所述中间电阻与对应的第二挂接点之间的导线长度小于所述设定阈值。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
第一检测器,分别与所述第一终端电阻、中间电阻连接,用于检测所述第一终端电阻和中间电阻中有效电阻个数;
第一调节器,分别与所述第一终端电阻、中间电阻、第一检测器连接,用于根据所述有效电阻个数调节所述第一终端电阻的阻值和所述中间电阻的阻值, 以保障所述主干线上阻抗连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终端电阻和所述中间电阻中的至少一个为滑动电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
第二终端节点,位于所述主干线的另一端;
第二终端电阻,挂接在所述主干线上并形成第二挂接点,所述第二挂接点与所述第二终端电阻之间的导线长度小于设定阈值,并且所述第二挂接点与所述第二终端节点之间的导线长度也小于所述设定阈值。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
至少一个第三终端电阻,与所述第一终端电阻并联;
第二检测器,分别与所述第一终端电阻、第三终端电阻连接,用于检测所述第一终端电阻和第三终端电阻中有效电阻个数;
第二调节器,分别与所述第一终端电阻、第三终端电阻、第二检测器连接,用于接收所述第二检测器的检测结果,并根据所述检测结果调节所述第一终端电阻的阻值和所述第三终端电阻的阻值,以保障所述主干线上阻抗连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终端电阻和所述第三终端电阻中的至少一个为滑动电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
备用电阻,所述备用电阻的阻值与所述第一终端电阻的阻值相同;
置换开关,所述第一终端电阻和所述备用电阻均通过所述置换开关与所述主干线连接;所述置换开关被配置为在检测到所述第一终端电阻失效后,切断所述第一终端电阻与所述主干线的连接,转而控制所述备用电阻与所述主干线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设定阈值的范围为0.3米至1米。
一种车辆,包括上述总线结构。
上述总线结构和具有该总线结构的车辆,通过将独立于第一终端节点的第一终端电阻挂接在主干线上,挂接所形成的挂接点与第一终端电阻之间的导线长度小于设定阈值,挂接点与第一终端节点之间的导线长度也小于设定阈值,从而在保障总线正常通信的基础上,使终端节点的选择不再受限于供应商提供的节点产品是否带有终端电阻,提高了终端节点布置的灵活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的总线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的总线结构连接图;
图3为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中的总线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中的总线结构连接图;
图5为本申请再一个实施例中的总线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又一个实施例中的总线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的总线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可以理解,本申请所使用的术语“第一”、“第二”等可在本文中用于描述各种电阻等,但这些电阻不受这些术语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将一个电阻与另一个电阻区分。举例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将第一终端电阻称为第二终端电阻,且类似地,可将第二终端电阻称为第一终端电阻。第一终端电阻和第二终端电阻两者都是终端电阻,但其不是同一终端电阻。
以下以CAN总线为例说明各实施例的总线结构。可以理解,在其他与CAN 总线类似的总线技术中,也可以采用该总线结构以解决节点布置灵活性不高的问题。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的总线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一种总线结构,包括:
主干线120;
第一终端节点140,位于主干线120的一端;
第一终端电阻160,挂接在主干线120上并形成第一挂接点122,第一挂接点122与第一终端电阻160之间的导线长度N小于设定阈值,并且第一挂接点122与终端节点140之间的导线长度L也小于设定阈值。
其中,主干线120可以包括汽车上使用的125~500Kbps通讯速率的总线型拓扑结构的CAN总线,主干线120可以使用双绞线作为通讯介质,该线材特征阻抗为120Ω。为了避免连接在总干线120上的每一个节点发出的信号在总线末端处的反射,通常选择在主干线120的两端分别布置120欧姆的终端电阻,实现阻抗匹配。第一终端节点140可包括控制单元处理器、CAN控制器和CAN收发器,通过三者配合实现终端节点的信号收发。
第一终端电阻160是可以匹配传输线特征阻抗的电阻,用以消除信号反射。第一终端电阻160可以包为贴片元器件,焊接在PCB板上。第一终端电阻160 与第一终端节点140相对应,且第一终端电阻160独立于第一终端节点140(即第一终端电阻160不位于第一终端节点140内部的PCB板上),如此可根据需要灵活设置第一终端电阻160。进一步地,第一终端电阻160的阻值的范围可以包括60Ω,120Ω,180Ω,240Ω,300Ω,360Ω……n*60Ω。
第一终端电阻160可以采用线性拓扑中的“T”型分支挂接在主干线120上,除此之外,第一终端电阻160还可以采用星形拓扑、树形拓扑、环形拓扑等分支方式挂接在主干线120上。为了保障总线的正常通信,需要控制分支线长度在设定阈值以内。例如,第一终端电阻160与第一挂接点122之间的导线长度即为第一终端电阻160的分支线长度。在最高波特率1M的情况下,分支长度最好在0.3m以内,而在车辆CAN总线中,各分支长度最好在1m以内。可选地,设定阈值的范围为0.3米至1米。
第一终端电阻160与总干线120之间存在长度为N的导线,第一终端节点 140与总干线120之间存在长度为L的导线。为了保障总线的正常通信,需要控制长度N和长度L在设定阈值以内。例如,在最高波特率1M的情况下,N和L 的长度最好控制在0.3m以内,而在车辆CAN总线中,N和L的长度最好控制在 1m以内。
本实施例中的总线结构,通过将独立于第一终端节点140的第一终端电阻 160挂接在主干线120上,挂接所形成的挂接点122与第一终端电阻160之间的导线长度N小于设定阈值,挂接点122与第一终端节点140之间的导线长度L 也小于设定阈值,从而在保障总线正常通信的基础上,使终端节点的选择不再受限于供应商提供的节点产品是否带有终端电阻,提高了终端节点布置的灵活性。
具体地,传统方案中,为了满足终端电阻布置在主干线120最远端,需要优先考虑布置带终端电阻的节点位置,或者通过走线布置,使终端电阻的布置满足要求,通常该方案会使主干线120走线不是最短的,本实施例中不需要优先考虑终端电阻节点的布置,可以优先布置走线(优先考虑最短走线方案前提下,再布置终端电阻到主干线最远端),使得走线最短,终端电阻再布置在主干线的最远端,从而既使主干线两端都有终端电阻,又优化了走线布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总线结构还包括:
第二终端节点150,位于主干线120的另一端;
第二终端电阻190,挂接在主干线120上并形成第二挂接点123,第二挂接点123与第二终端电阻190之间的导线长度N’小于设定阈值,并且第二挂接点 123与第二终端节点150之间的导线长度L’也小于设定阈值。
其中,设置在主干线120首尾两端的2个节点可称为终端节点,例如,设置在主干线一端的终端节点为第一终端节点140,设置在主干线另一端的终端节点为第二终端节点150,其余的节点可称为中间节点,位于主干线120的两端之间(例如图中的中间节点170和中间节点180)。n个节点之间可通过主干线120 实现通讯连接。例如,主干线120可采用多主竞争式总线结构,具有多主站运行和分散仲裁的串行总线以及广播通信的特点,主干线120上任意节点可在任意时刻主动地向网络上其他节点发送信息而不分主次,因此可在各节点之间实现自由通信。
若总干线120上具有两个终端电阻(如图1中的第一终端电阻160、第二终端电阻190),则第一终端电阻160的阻值相应设置为60的2倍,即第一终端电阻160的阻值为120Ω,同时第二终端电阻190的阻值也为120Ω。若总干线120 上具有m个终端电阻,则第一终端电阻160的阻值应设置为60的m倍,即第一终端电阻的阻值为60*mΩ。总而言之,第一终端电阻160的取值可以根据主干线120上终端电阻的总数来定。
同理,第二终端电阻190独立于终端节点150,第二终端电阻190的阻值大小以及设置方式可以参照第一终端电阻160,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的总线结构,通过在主干线120的两端设置分别设置第一终端电阻160、第二终端电阻190,既保障了总线上的阻抗连续,又使第二终端节点 150的选择不再受限于供应商提供的节点产品是否自带终端电阻。
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的总线结构连接图。如图2所示,主干线120包括高位数据线CANH和低位数据线CANL,主干线上挂接的n个节点均可包括电子控制单元(ElectronicControl Unit,ECU),本文中的电子控制单元可以是指CAN 总线芯片的电子控制单元。由此可得,主干线120上具有n个电子控制单元,其中,终端节点140包括ECU1,中间节点170包括ECU2、中间节点180包括 ECU3,……终端节点150包括ECUn。每个电子控制单元跨接在高位数据线CANH 和低位数据线CANL之间,从而挂接在主干线120上。第一终端电阻160挂接在主干线120上形成两个第一挂接点,分别为第一挂接点122’和第一挂接点122”,第一挂接点122’与ECU1之间的导线长度L1需小于设定阈值,第一挂接点122’与第一终端电阻160之间的导线长度N1也需小于设定阈值。同样的,第一挂接点122”与ECU1之间的导线长度L2需小于设定阈值,第一挂接点122”与第一终端电阻160之间的导线长度N2也需小于设定阈值。从而保障总线正常通信。
需要说明的是,终端节点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工程师的走线设计变更,主干线120上任意节点都有可能成为终端节点。例如,设计师为缩短走线总长度,可能会将ECU2与ECU1的位置交换,此时ECU2所属的节点变更为第一终端节点140,而ECU1所属的节点变更为中间节点170。由于ECU2由供应商设计,市面上部分节点产品内部是不带终端电阻的,若ECU2内部不带终端电阻,那ECU2 所属的节点变更为终端节点140后,CAN网络拓扑结构中将会缺少一个终端电阻,由此会导致信号反射,不满足设计要求,故该情况下,设计师无法变更节点布置以缩短走线总长度,导致节点布置灵活性不高。而本实施例中的总线结构,公开了一种基于CAN总线的终端电阻布置方式,通过在ECU2附近设置第一终端电阻160,从而即缩短了走线总长度又避免了信号反射,并且其结构较为简单,容易实现。
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的总线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总线结构还包括:
至少一个中间电阻320,挂接在主干线120上并对应形成至少一个第二挂接点124。其中,中间电阻320与对应的第二挂接点124之间的导线长度M小于设定阈值。
其中,中间电阻320可以采用线性拓扑中的“T”型分支挂接在主干线120 上,除此之外,中间电阻320还可以采用星形拓扑、树形拓扑、环形拓扑等分支方式挂接在主干线120上。为了保障总线的正常通信,需要控制导线长度M 在设定阈值以内。例如,在最高波特率1M的情况下,导线长度M最好在0.3m 以内,而在车辆CAN总线中,导线长度M最好在1m以内。由于中间电阻320独立设置在主干线120上,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设置中间电阻320的挂接位置以及阻值大小。进一步地,中间电阻320可配置阻值大小范围为60Ω,120Ω,180 Ω,240Ω,300Ω,360Ω……n*60Ω,技术人员可根据设计的总线结构选择合适的阻值大小。例如,总线上挂接有三个电阻(如图3中的第一终端电阻160、第二终端电阻190、中间电阻320),则中间电阻320的阻值相应设置为60的3 倍,即中间电阻320的阻值为180Ω。同时,第一终端电阻160、第二终端电阻 190的阻值也为180Ω。若总干线120上具有n个电阻,则中间电阻320的阻值应设置为60的n倍,即中间电阻320的阻值为60*nΩ。总而言之,中间电阻 320的取值可以根据主干线120上电阻的总数来定。
中间电阻的数量可以为两个,具体包括中间电阻320和中间电阻340。中间电阻340的阻值大小和设置方式可以参照中间电阻320,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的总线结构,通过设置终端电阻和中间电阻,增加了主干线上挂接的电阻的数量,更有效避免反射现象,提高了信号传输的稳定性。
具体地,本方案设计采用多电阻的布置方式,且阻值大小可配置,即方便 CAN线走线,又能保障CAN线上总阻值大小为60Ω。
在一个实施例中,中间电阻320对应的挂接点124与中间节点180之间的导线长度小于某一阈值。其中,该阈值大小不限,只要能够保障中间电阻320 与中间节点180之间的距离比其他节点更近即可。本实施例中的总线结构,通过在中间节点180就近的主干线120区域设置中间电阻320,即增加了主干线上终端电阻的数量,又方便CAN线走线布置。
图4为一个实施例中的总线结构连接图。如图4所示,中间电阻320通过跨接在高位数据线CANH和低位数据线CANL之间,以挂接在主干线120上。中间电阻320挂接在主干线120上形成两个第二挂接点,分别为第二挂接点124’和第一挂接点124”,第二挂接点124’与中间电阻320之间的导线长度M1小于设定阈值,第一挂接点124”与中间电阻320之间的导线长度M2也小于设定阈值。从而保障总线正常通信。
本实施例中的总线结构,采用线性拓扑中的“T”型分支挂接在主干线120 上,其结构较为简单,容易实现,并且中间电阻320的分支线长度小于设定阈值,保障了总线正常通信。
图5为一个实施例中的总线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总线结构还包括:
第一检测器520,分别与第一终端电阻160、中间电阻320连接,用于检测第一终端电阻160和中间电阻320中有效电阻个数。
第一调节器(图未示),分别与第一终端电阻160、中间电阻320、第一检测器520连接,用于根据有效电阻个数调节第一终端电阻160的阻值和中间电阻320的阻值以保障主干线120上阻抗连续。
其中,有效电阻是指该电阻两端的实际电阻值与预设的电阻值相同,或误差在允许范围内。根据有效电阻个数调节第一终端电阻160的阻值和中间320 电阻的阻值,可以指,若检测出来的个数为m,则将第一终端电阻160和中间电阻320的阻值均调整为m*60Ω。
可选地,第一检测器520除了与第一终端电阻160、中间电阻320、第一检测器520连接,第一检测器520还分别与第二终端电阻190、中间电阻340连接,该第一检测器520用于检测第一终端电阻160、第二终端电阻190、中间电阻320、中间电阻340中有效电阻个数。相应的第一调节器(图未示),分别与第一终端电阻160、第二终端电阻190、中间电阻320、中间电阻340、第一检测器520 连接,用于根据有效电阻个数分别调节第一终端电阻的阻值160、第二终端电阻190、中间电阻320和中间电阻340的阻值以保障主干线120上阻抗连续。
例如,第一终端电阻160、第二终端电阻190、中间电阻320、中间电阻340 均有效时,检测到的有效电阻个数为4个,则第一终端电阻160、第二终端电阻 190、中间电阻320、中间电阻340的阻值均调整为240Ω。若中间电阻320失效(如内部电阻线断开,阻值变为无限大),此时检测到的有效电阻个数为3个,则第一终端电阻160、第二终端电阻190、中间电阻340的阻值均调整为180Ω,由于每个终端电阻采用并联的方式跨接在总线上,所以三个180Ω电阻并联后总阻值为60Ω,从而保障了主干线120上阻抗连续。
本实施例中的总线结构,通过第一检测器520检测总干线120上挂接的电阻个数,并通过第一调节器分别调整终端电阻和中间电阻的阻值,从而在某一电阻失效情况下,调整其他有效电阻的阻值使总线重新恢复正常,提高了总线结构抑制信号反射的可靠性。即本方案考虑了电阻失效的情况下的处理措施,保证CAN信号通信质量。
继续参见图5,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终端电阻160、第二终端电阻190、中间电阻320、中间电阻340中的至少一个为滑动电阻。其中,滑动电阻可以包括滑动变阻器,滑动变阻器的电阻丝材料可以采用康铜丝或镍铬合金丝等。
本实施例中的总线结构,通过采用结构简单,造价较低的滑动变阻实现第一终端电阻160、第二终端电阻190、中间电阻320、中间电阻340中的至少一个的阻值调整,大幅降低了总线造价。
图6为一个实施例中的总线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总线结构还包括:
至少一个第三终端电阻620,与第一终端电阻160并联。
第二检测器(图未示),分别与所述第一终端电阻160、第三终端电阻620 连接,用于检测第一终端电阻160和第三终端电阻620中有效电阻个数。
第二调节器(图未示),分别与第一终端电阻160、第三终端电阻620、第二检测器连接,用于接收第二检测器的检测结果,并根据检测结果调节第一终端电阻160的阻值和第三终端电阻620的阻值,以保障主干线120上阻抗连续。
其中,第三终端电阻620可配置阻值大小范围为60Ω,120Ω,240Ω。第二检测器和第二调节器都可以采用现有的产品器件。例如,第一终端电阻160 和第三终端电阻620并联,每个电阻初始电阻值大小为240Ω。若第二检测器检测到第一终端电阻160失效(如内部电阻线断开,阻值变为无限大),将该检测结果实时发送给第二调节器,第二调节器将第三终端电阻620终端电阻的阻值自动调节为120Ω,以保障主干线120上阻抗连续。
本实施例中的总线结构,通过设置第三终端电阻620、第二检测器、第二调节器,保证了第一终端电阻160失效时,主干线120上的阻抗依然连续,从而有效抑制信号反射,增强信号传播的实时性和高效性。
继续参见图6,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终端电阻160和第三终端电阻620中的至少一个为滑动电阻。其中,滑动电阻可以包括滑动变阻器,滑动变阻器的电阻丝材料可以采用康铜丝或镍铬合金丝等。
本实施例中的总线结构,通过采用结构简单,造价较低的滑动变阻实现第一终端电阻160、第三终端电阻620中的至少一个的阻值调整,大幅降低了该总线结构的造价。
图7为一个实施例中的总线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总线结构还包括:
备用电阻720,备用电阻720的阻值与第一终端电阻160的阻值相同。
置换开关740,第一终端电阻160和备用电阻720均通过置换开关740与主干线120挂接。置换开关720被配置为在检测到第一终端电阻160失效后,切断第一终端电阻160与主干线120的挂接,转而控制备用电阻720与主干线120 挂接。
其中,第一终端电阻160失效包括第一终端电阻160发生短路,其阻值大幅下降。第一终端电阻160失效的情况还包括第一终端电阻160中内部电阻线断开,其阻值大幅上升。当然,还可以其他导致第一终端电阻阻值超出预设阻值范围的情况。
置换开关720包括单刀双掷开光,随着第一终端电阻数量的增加,置换开光720可以包括单刀三掷、单刀四掷等单刀多掷开光。置换开关内部包括检测装置(图未示),用于检测第一终端电阻160的失效情况,该检测阻值可以采用现有的电阻检测阻值,故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终端电阻160包括金属膜电阻(图未示)、接插件(图未示)。金属膜电阻通过所述接插件挂接在所述主干线上。
其中,金属膜电阻可带有防水防尘外壳,接插件也具有防水防尘的结构特性,从主干线120上某一点引出一段支线,其中该支线的长度小于设定阈值的支线,并且该点距主干线某一最远端的距离也小于设定阈值。该设定阈值的范围可以是0.3m至1m。进一步地,通过使用两个PIN的接插件将该支线末端与金属膜电阻连接,可以实现将金属膜电阻挂接在主干线120上的目的。可选的,总线结构还可以包括扎带,通过扎带将该支线固定在主干线120上。
本实施例中的总线结构,通过采用结构简单、造价较低的接插件与金属膜电阻,实现了将金属膜电阻挂接在主干线120上的目的,大幅降低了该总线结构的造价。具体地,终端电阻作为一个独立的部件,通过接插件将内部的金属膜电阻连接到总线上,并且使用扎带的方式固定,使得网络上的节点不需要带有终端电阻。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总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干线;
第一终端节点,位于所述主干线的一端;
第一终端电阻,挂接在所述主干线上并形成第一挂接点,所述第一挂接点与所述第一终端电阻之间的导线长度小于设定阈值,并且所述第一挂接点与所述第一终端节点之间的导线长度也小于所述设定阈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总线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至少一个中间电阻,挂接在所述主干线上并对应形成至少一个第二挂接点;其中,所述中间电阻与对应的第二挂接点之间的导线长度小于所述设定阈值。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总线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检测器,分别与所述第一终端电阻、中间电阻连接,用于检测所述第一终端电阻和中间电阻中有效电阻个数;
第一调节器,分别与所述第一终端电阻、中间电阻、第一检测器连接,用于根据所述有效电阻个数调节所述第一终端电阻的阻值和所述中间电阻的阻值,以保障所述主干线上阻抗连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总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终端电阻和所述中间电阻中的至少一个为滑动电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总线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终端节点,位于所述主干线的另一端;
第二终端电阻,挂接在所述主干线上并形成第二挂接点,所述第二挂接点与所述第二终端电阻之间的导线长度小于设定阈值,并且所述第二挂接点与所述第二终端节点之间的导线长度也小于所述设定阈值。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总线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至少一个第三终端电阻,与所述第一终端电阻并联;
第二检测器,分别与所述第一终端电阻、第三终端电阻连接,用于检测所述第一终端电阻和第三终端电阻中有效电阻个数;
第二调节器,分别与所述第一终端电阻、第三终端电阻、第二检测器连接,用于接收所述第二检测器的检测结果,并根据所述检测结果调节所述第一终端电阻的阻值和所述第三终端电阻的阻值,以保障所述主干线上阻抗连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总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终端电阻和所述第三终端电阻中的至少一个为滑动电阻。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总线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备用电阻,所述备用电阻的阻值与所述第一终端电阻的阻值相同;
置换开关,所述第一终端电阻和所述备用电阻均通过所述置换开关与所述主干线连接;所述置换开关被配置为在检测到所述第一终端电阻失效后,切断所述第一终端电阻与所述主干线的连接,转而控制所述备用电阻与所述主干线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总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定阈值的范围为0.3米至1米。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总线结构。
CN201821182961.9U 2018-07-25 2018-07-25 总线结构和具有该总线结构的车辆 Active CN20870766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182961.9U CN208707661U (zh) 2018-07-25 2018-07-25 总线结构和具有该总线结构的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182961.9U CN208707661U (zh) 2018-07-25 2018-07-25 总线结构和具有该总线结构的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707661U true CN208707661U (zh) 2019-04-05

Family

ID=659397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182961.9U Active CN208707661U (zh) 2018-07-25 2018-07-25 总线结构和具有该总线结构的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70766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11640A (zh) * 2020-10-26 2021-02-02 宝能(广州)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车载can总线通信网络与车辆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11640A (zh) * 2020-10-26 2021-02-02 宝能(广州)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车载can总线通信网络与车辆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912389B1 (ko) 선택적인 라인 수신 및 라인 구동 성능을 갖는 능동형 종단장치
KR101943190B1 (ko) 푸시 풀 링잉 억제 회로
KR101922797B1 (ko) 피드포워드 링잉 억제 회로
EP3040871B1 (en) Pin-configurable internal bus termination system
KR101974713B1 (ko) 중복 전원 연결을 이용한 데이터 라인 시스템에서 전원 공급
US8939798B2 (en) Local area networks for intelligent patching system controllers and related methods, controllers and communications interfaces
TWI481212B (zh) 單對雙向乙太網路之乙太網路供電
CN208707661U (zh) 总线结构和具有该总线结构的车辆
WO1998028883A1 (en) Network including multi-protocol cross-connect switch
JP6839893B2 (ja) 通信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自動車
US7061926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 network bus topology
CN111884865B (zh) 一种车辆总线问题点检测设备及其检测方法
CN107113213A (zh) 用于优化数字数据在双线通信网络中的传输的装置和方法
JP2002500470A (ja) デジタル通信ネットワーク用のテストアクセス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EP3313021B1 (en) Fault-tolerant power network
CN116418622A (zh) 控制器局域网终端方案
CN104102184B (zh) 控制系统
CN105812216B (zh) PBUS无变压器EtherCAT通信电路及应用方法
CN101778009B (zh) 有线网络连线方法及应用该方法的网络装置
Aradi et al. Development of vehicle on-board communication system for harsh environment
CN212627933U (zh) 一种ncsi接口信号适配装置及ncsi接口通信设备
CN218352500U (zh) 母线状态在线监控系统
US11190372B2 (en) Differential bus network
CN206575437U (zh) 一种远距离端口对接验证治具
CN107493196A (zh) 基于物联网的故障处理方法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