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707504U - 振动马达以及具有该振动马达的触觉设备 - Google Patents

振动马达以及具有该振动马达的触觉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707504U
CN208707504U CN201821275974.0U CN201821275974U CN208707504U CN 208707504 U CN208707504 U CN 208707504U CN 201821275974 U CN201821275974 U CN 201821275974U CN 208707504 U CN208707504 U CN 20870750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vibrating motor
protruding portion
insertion part
cabin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275974.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宫崎雅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Seimitsu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Seimitsu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Seimitsu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Seimitsu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70750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707504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pparatuses For Generation Of Mechanical Vibrations (AREA)
  •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otors (AREA)

Abstract

提供振动马达以及具有该振动马达的触觉设备,该振动马达具有:箱体;振动体,其收纳于箱体的内部;以及作为板簧部件的弹性部件,其将振动体以能够在一个方向上振动的方式支承于箱体,该振动马达的特征在于,弹性部件具有在一个方向上对置配置的至少两个平板部和将在一个方向上相邻的平板部的端部彼此连结起来的连结部,在一个方向上相邻的平板部之间的至少一个空间内配置有插入部件,插入部件具有基部和从基部突出的突出部,突出部朝着包含与一个方向垂直的上下方向的成分以及与一个方向和上下方向垂直的纵向的成分中的至少一方在内的方向突出。

Description

振动马达以及具有该振动马达的触觉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振动马达以及具有该振动马达的触觉设备。
背景技术
以往,在智能手机等各种设备中具备振动马达。例如,在日本特许第6064074号公报中公开了如下的触觉促动器。
在日本特许第6064074号公报中记载的触觉促动器利用由磁铁和线圈产生的电磁力而进行振动动作。该触觉促动器具有外壳、固定部件、振动体以及弹性部件。外壳由基座和与基座的上部结合的盖构成。固定部件固定安装于外壳。振动体以固定部件为中心在左右方向上振动。弹性部件多次弯折,对振动体进行弹性支承以使振动体维持初始位置。
在弹性部件弯折而形成的褶皱状空间内以插入的方式配置有插入部件。在电磁力被去除后,在振动体由于弹性部件的弹力而左右振动时,插入部件抵抗着弹性部件的弹力而减少振动体的下降时间。
然而,在上述日本特许第6064074号公报所记载的触觉促动器中,插入部件呈长方体形状。由此,在由于触觉促动器的下落冲击等而导致插入部件在上下方向上偏移时,插入部件与基座或盖在从振动方向观察时的插入部件的整个宽度范围内接触。因此,在触觉促动器的振动体起动时,有可能由于插入部件在整个宽度范围与基座或盖滑动而导致起动时间变长。并且,在振动体正常动作时,有可能由于插入部件在整个宽度范围内滑动而导致振动变得不稳定。而且,在振动体振动时,也有可能由于插入部件在整个宽度范围滑动而导致产生噪声(声音)。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情况,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由插入部件引起的在起动时和正常动作时对动作的不良影响并且能够抑制由于插入部件而在振动时产生的噪声的振动马达。
在本实用新型的例示的一个实施方式中,采用如下结构,振动马达具有:箱体;振动体,其收纳于箱体的内部;以及作为板簧部件的弹性部件,其将振动体以能够在一个方向上振动的方式支承于箱体,弹性部件具有在一个方向上对置配置的至少两个平板部和将在一个方向上相邻的平板部的端部彼此连结起来的连结部,在一个方向上相邻的平板部之间的至少一个空间内配置有插入部件,插入部件具有基部和从基部突出的突出部,突出部朝着包含与一个方向垂直的上下方向的成分以及与一个方向和上下方向垂直的纵向的成分中的至少一方在内的方向突出。
在本实用新型的例示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突出部从基部向上方和下方中的至少一方突出。
在本实用新型的例示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突出部从基部向纵向上的与连结部相反的一侧突出。
在本实用新型的例示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突出部是在一个方向剖视时为圆弧状的沿一个方向延伸的柱状部或在一个方向剖视时为椭圆弧状的沿一个方向延伸的柱状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例示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突出部呈半球状、锥台状或锥体状。
在本实用新型的例示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从一个方向观察时,突出部在最突出的位置具有沿纵向或上下方向延伸的幅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例示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突出部在纵向或上下方向上排列配置有两个。
在本实用新型的例示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基部和突出部作为同一部件而构成,插入部件是在一个方向上具有板厚的板状部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例示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插入部件具有至少一个作为柔软的层的第一层和至少一个作为比第一层硬的层的第二层,第一层与第二层在一个方向上对置配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例示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突出部至少由第二层形成。
在本实用新型的例示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层和所述第二层都是在一个方向上具有板厚的板状,第一层具有第一柱状部,第二层具有第二柱状部,突出部由在一个方向上排列配置的第一柱状部和第二柱状部形成。
在本实用新型的例示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突出部始终与箱体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的例示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突出部与箱体分开。
并且,本实用新型的例示的振动马达采用如下结构,具有:箱体;振动体,其收纳于箱体的内部;以及作为板簧部件的弹性部件,其将振动体以能够在一个方向上振动的方式支承于箱体,弹性部件具有在一个方向上对置配置的至少两个平板部和将在一个方向上相邻的平板部的端部彼此连结起来的连结部,在一个方向上相邻的平板部之间的至少一个空间内配置有插入部件,插入部件的外表面中的、与箱体的内表面在上下方向上对置的面仅由呈向箱体侧凸出的凸形状的曲面部形成,插入部件的外表面中的、与箱体的内表面在纵向上对置的面仅由呈向所述箱体侧凸出的凸形状的曲面部形成。
在本实用新型的例示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插入部件呈在一个方向剖视时为椭圆形状的椭圆板状或在一个方向剖视时为圆形状的圆板状。
在本实用新型的例示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插入部件具有至少一个作为柔软的层的第一层和至少一个作为比所述第一层硬的层的第二层,第一层与第二层在一个方向上对置配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例示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曲面部始终与箱体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的例示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曲面部与箱体分开。
在本实用新型的例示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在一个方向上相邻的平板部之间的所有空间内配置有插入部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例示的一个实施方式中,触觉设备具有振动马达。
根据例示的本实用新型的振动马达,能够抑制由插入部件引起的在起动时和正常动作时对动作的不良影响并且能够抑制由于插入部件而导致在振动时产生的噪声。
参照附图并通过以下对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的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的要素、特征、步骤、特点和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从上方观察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振动马达的整体立体图。
图2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的振动马达的箱体的内部的结构的概略立体图。
图3是从上方观察图2的概略俯视图。
图4A是示出第一磁铁部和第二磁铁部中的磁极的配置的一例的图。
图4B是示出第一磁铁部和第二磁铁部中的磁极的配置的另一例的图。
图5A是沿着图3的A-A线的概略剖视图。
图5B是示出图5A的变形例的概略剖视图。
图6A是示出比较例的振动马达的起动试验中的加速度波形的测定例的曲线图。
图6B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振动马达的起动试验中的加速度波形的测定例的曲线图。
图7A是示出在起动试验中使用的试验设备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7B是着重地示出图7A的设备结构的一部分结构的放大立体图。
图8是示出第一变形例的插入部件的结构的概略剖视图。
图9A是示出第二变形例的插入部件的结构的概略剖视图。
图9B是示出一个变形例的插入部件的结构的概略立体图。
图9C是示出一个变形例的插入部件的结构的概略立体图。
图10是示出第三变形例的插入部件的结构的概略剖视图。
图11是示出第四变形例的插入部件的结构的概略剖视图。
图12是示出使用了由多层构成的插入部件的情况的结构的概略俯视图。
图13是示出由多层构成的插入部件的一例的概略立体图。
图14是用于对插入部件的变形进行说明的示意性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15是用于对插入部件的变形进行说明的示意性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16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触觉设备的概略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例示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附图中,将作为振动体振动的方向的一个方向(横向)用X方向表示。具体而言,将一个方向一侧用X1方向表示,将一个方向另一侧用X2方向表示。并且,将作为与一个方向垂直的方向的纵向表示为Y方向。具体而言,将纵向一侧表示为Y1方向,将纵向另一侧表示为Y2方向。并且,将作为与一个方向和纵向垂直的方向的上下方向(高度方向)表示为Z方向。具体而言,将上侧表示为Z1方向,将下侧表示为Z2方向。但是,该方向的定义并不表示组装于实际的设备时的位置关系和方向。
<1.振动马达的整体结构>
图1是从上方观察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振动马达100的整体立体图。图2是示出振动马达100的箱体的内部的结构的概略立体图。
振动马达100大致区分的话具有静止部S、振动体5以及一对弹性部件6、7。静止部S具有箱体1、基板2以及线圈部L。
箱体1包含基座板11和罩12。基座板11是沿一个方向延伸的板状部件,在一个方向另一侧端部具有突出基台部11A。罩12具有位于上方的顶面部121和从顶面部121的四边分别向下方延伸的侧面部。该侧面部包含有彼此在一个方向上对置的侧面部12A、12B。罩12从上方安装于基座板11。箱体1在内部收纳有基板2、线圈部L、振动体5以及弹性部件6、7。
基板2固定在基座板11的上表面上,由FPC(柔性印刷基板)构成。另外,基板2也可以是刚性基板。基板2沿一个方向延伸,一个方向另一侧端部配置于突出基台部11A上。在基板2的该端部设置有端子21A、21B。基板2的厚度方向沿着上下方向。换言之,上下方向是指沿着基板2的厚度方向的方向。
线圈部L包含线圈3和未图示的铁芯。上述铁芯是将薄板在上下方向上层叠而构成的。线圈3是将导线卷绕于铁芯的周围而构成的。线圈部L固定于基座板11的上表面。
线圈3的一条引出线与端子21A导通,另一条引出线与端子21B导通。由此,通过从振动马达100的外部对端子21A、21B施加电压,能够对线圈3通电流以驱动线圈3。通过对向线圈3流动的电流进行控制,线圈部L切换在一个方向一侧产生N极并且在一个方向另一侧产生S极的状态和在一个方向一侧产生S极并且在一个方向另一侧产生N极的状态。即,线圈部L产生一个方向的磁通。
这里。图3是从上方观察图2的概略的俯视图,也一并参照图3。振动体5具有第一板52、第二板53、第一磁铁部M1、第二磁铁部M2、第一磁性片57A、第二磁性片57B、第三磁性片57C、第四磁性片57D、第一配重部59A、第二配重部59B、第一阻尼部58A以及第二阻尼部58B。
第一板52具有沿一个方向延伸的侧板部52A和与侧板部52A的一个方向另一侧端部连接并且向纵向一侧延伸的侧板部52B。第三板53具有沿一个方向延伸的侧板部53A和与侧板部53A的一个方向一侧端部连接并且向纵向另一侧延伸的侧板部53B。侧板部52A和侧板部53A在纵向上对置。侧板部52B和侧板部53B在一个方向上对置。
沿一个方向延伸的第一磁铁部M1固定于第三板53的侧板部53A的内侧面。沿一个方向延伸的第二磁铁部M2固定于第二板52的侧板部52A的内侧面。第一磁铁部M1和第二磁铁部M2配置为从纵向两侧夹着线圈部L。第一配重部59A和第二配重部59B配置为从一个方向两侧夹着第一磁铁部M1和第二磁铁部M2。
第一磁性片57A配置为夹在第一配重部59A与第一磁铁部M1的一个方向一侧端部之间。第二磁性片57B配置为夹在第一配重部59A与第二磁铁部M2的一个方向一侧端部之间。第一磁性片57A和第二磁性片57B在纵向上隔开间隙而配置。第三磁性片57C配置为夹在第二配重部59B与第一磁铁部M1的一个方向另一侧端部之间。第四磁性片57D配置为夹在第二配重部59B与第二磁铁部M2的一个方向另一侧端部之间。第三磁性片57C与第四磁性片57D在纵向上隔着间隙而配置。
这里,图4A是示出第一磁铁部M1和第二磁铁部M2中的磁极的配置例的图。第一磁铁部M1构成为包含第一磁铁54A、第二磁铁55A以及第三磁铁56A。第三磁铁56A配置为被第一磁铁54A和第二磁铁55A从一个方向两侧夹着。
第一磁铁54A在一个方向一侧具有N极,在一个方向另一侧具有S极。第二磁铁55A在一个方向一侧具有S极,在一个方向另一侧具有N极。即,第一磁铁54A和第二磁铁55A具有彼此相反的一个方向上的磁通的方向。
第三磁铁56A在纵向一侧具有N极,在纵向另一侧具有S极。即,第三磁铁56A在纵向上具有磁通的方向。
由此,由第一磁铁部M1、第一磁性片57A以及第三磁性片57C构成了图4A中箭头所示的磁通的方向的磁路。由于第一磁铁部M1与线圈部L在纵向上对置配置,因此能够通过这样的第一磁铁部M1的所谓的哈尔巴赫构造而使磁通集中于线圈部L侧。另外,通过使用第一磁性片57A和第三磁性片57C,能够抑制磁通泄漏。
同样地,第二磁铁部M2包含第一磁铁54B、第二磁铁55B以及第三磁铁56B。第三磁铁部56B配置为被第一磁铁54B和第二磁铁55B从一个方向两侧夹着。
第一磁铁54B在一个方向一侧具有N极,在一个方向另一侧具有S极。第二磁铁55B在一个方向一侧具有S极,在一个方向另一侧具有N极。即,第一磁铁54B和第二磁铁55B具有彼此相反的一个方向上的磁通的方向。
第三磁铁56B在纵向一侧具有S极,在纵向另一侧具有N极。即,第三磁铁56B在纵向上具有磁通的方向。
第二磁铁部M2和线圈部L在纵向上对置配置。通过上述那样的第二磁铁部M2中的磁极的配置而构成了哈尔巴赫排列构造。由此,构成了图4A中箭头所示的磁通的方向的磁路,能够使磁通集中于线圈部L侧。
另外,第一磁铁部M1和第二磁铁部M2中的磁极的配置也可以像图4B所示那样。在图4B的方式中,在第一磁铁54A、54B和第二磁铁55A、55B中采用了使得磁通的方向与图4A的磁通的方向为一个方向上的相反朝向那样的磁极的配置。并且,在图4B的方式中,在第三磁铁56A、56B中采用了使得磁通的方向与图4A的磁通的方向为纵向上的相反朝向那样的磁极的配置。由此,也能够构成哈尔巴赫构造,构成图4B中箭头所示的磁通的方向的磁路,使磁通集中于线圈部L侧。
并且,第一阻尼部58A配置为被第一磁性片57A和第二磁性片57B在纵向上夹着,并且固定于第一配重部59A。第二阻尼部58B配置为被第三磁性片57C和第四磁性片57D在纵向上夹着,并且固定于第二配重部59B。
弹性部件6和弹性部件7都是板簧部件。弹性部件6的一个方向一侧端部固定于罩12的侧面部12A的内壁面,弹性部件6的一个方向另一侧端部固定于侧板部53B。弹性部件7的一个方向另一侧端部固定于罩12的侧面部12B的内壁面,弹性部件7的一个方向一侧端部固定于侧板部52B。由此,振动体被弹性部件6、7以能够在一个方向上振动的方式支承于箱体1。
另外,后文描述弹性部件6、7的详细的结构。并且,多个插入部件8分别以插入的方式配置于弹性部件6、7,但也是在后文描述与插入部件8相关的结构。
对上述说明的结构的振动马达100的动作进行说明,图3的状态是不对线圈部L通电从而振动体5静止的状态。从该状态起,通过通电控制而进行切换在线圈部L产生的磁极的控制,由此能够使振动体5在横向上振动。
在通常动作的情况下,振动体5以第一阻尼部58A不与线圈部L接触、第二阻尼部58B不与线圈部L接触的程度进行移位并振动。如果在振动马达100下落等而导致振动体5过度移位的情况下,第一阻尼部58A与线圈部L接触、或者第二阻尼部58B与线圈部L接触,因此能够避免磁性片与线圈部L碰撞而产生噪声等。
<2.关于弹性部件的结构>
接下来,对作为板簧部件的弹性部件6、7和插入部件8进行详细说明。
弹性部件6具有多个平板部61、多个连结部62A以及多个连结部62B。在图3中,作为一例,平板部61设置有六个,平板部61在一个方向上排列配置。即,在一个方向上相邻的平板部61彼此各自在一个方向上对置。平板部61呈在振动体5的静止状态(图3的状态)下沿纵向延伸的形状。另外,振动体5的静止状态表示不对线圈部L通电、振动体5不振动的非工作状态。
在一个方向上相邻的平板部61的纵向一侧端部彼此通过连结部62A而连结起来。在一个方向上相邻的平板部61的纵向另一侧端部彼此通过连结部62B而连结起来。连结部62A向纵向一侧屈曲。连结部62B向纵向另一侧屈曲。随着在一个方向上前进,平板部61通过连结部62A、62B而交替地连结起来。即,在图3的例子中,连结部62A在纵向一侧在一个方向上排列配置有三个,连结部62B在纵向另一侧在一个方向上排列配置有两个。
位于一个方向另一侧端的平板部61固定于侧板部53B,位于一个方向一侧端的平板部61固定于罩12的侧面部12A。
插入部件8以插入的方式配置于在一个方向上相邻的平板部61之间所形成的所有空间内。即,上述空间在一个方向上排列形成有五个,因此五个插入部件8以插入的方式配置于弹性部件6。
弹性部件7具有多个平板部71、多个连结部72A以及多个连结部72B。在图3中,作为一例,平板部71设置有六个,平板部71在一个方向上排列配置。即,在一个方向上相邻的平板部71彼此各自在一个方向上对置。平板部71呈在振动体5的静止状态(图3的状态)下沿纵向延伸的形状。
在一个方向上相邻的平板部71的纵向一侧端部彼此通过连结部72A而连结起来。在一个方向上相邻的平板部71的纵向另一侧端部彼此通过连结部72B而连结起来。连结部72A向纵向一侧屈曲。连结部72B向纵向另一侧屈曲。随着在一个方向上前进,平板部71通过连结部72B、72A而交替地连结起来。即,在图3的例子中,连结部72A在纵向一侧在一个方向上排列配置有两个,连结部72B在纵向另一侧在一个方向上排列配置有三个。
位于一个方向一侧端的平板部71固定于侧板部52B,位于一个方向另一侧端的平板部71固定于罩12的侧面部12B。
插入部件8以插入的方式配置于在一个方向上相邻的平板部71之间所形成的所有空间内。即,上述空间在一个方向上排列形成有五个,因此五个插入部件8以插入的方式配置于弹性部件7。
另外,插入部件8在比起自然状态弹性地收缩的状态下以插入的方式配置于弹性部件6、7,并且固定于弹性部件6、7。即,插入部件8不是通过粘接带等而固定于平板部61、71。但是,也能够采用插入部件8通过粘接带等而固定于弹性部件6、7的结构。
<3.关于插入部件的结构>
这里,对插入部件8进行具体说明。另外,关于以下要说明的插入部件8的结构,适合振动马达100所具备的所有插入部件8。如图2所示,插入部件8具有基部8A和多个突出部8B。基部8A呈长方体形状。基部8A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与弹性部件6、7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相同。但是,基部8A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也可以大于弹性部件6、7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即,基部8A的上表面、下表面可以分别位于比弹性部件6、7靠上侧、下侧的位置。
这里,图5A示出沿图3的A-A线的概略剖视图。即,图5A是从一个方向另一侧观察的剖视图。另外,图5A示出插入部件8和箱体1的示意性的截面。如图5A所示,突出部8B在基部8A的上侧在纵向上排列配置有两个,在基部8B的下侧在纵向上排列配置有两个。上侧的突出部8B从基部8A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下侧的突出部8B从基部8A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即,突出部8B向包含有上下方向的成分在内的方向突出。另外,突出部8B也可以仅形成于上侧和下侧中的一方。
突出部8B呈沿一个方向(图5A的纸面进深侧)延伸的柱状,该突出部8B在沿一个方向剖视时呈圆弧状。在图5A中,作为一例,突出部8B的截面呈半圆的圆弧状,但也可以是半圆以外的圆弧状。
在插入部件8中,基部8A和突出部8B作为同一部件而形成。插入部件8例如由橡胶、硅酮、海绵、或聚氨酯等形成。
插入部件8是在一个方向上具有板厚的板状部件。因此,插入部件8能够通过从板材切取而成型,成型容易。
如图5A所示,作为振动马达100的产品设计,各突出部8B与箱体1接触。具体而言,上侧的突出部8B与罩12的顶面部121下表面接触,下侧的突出部8B与基座板11的上表面接触。即,突出部8B始终与箱体1接触。
这样,如果是图5A所示的插入部件8的结构,则突出部8B始终与箱体1接触,因此即使插入部件8不是通过粘接带等而固定于弹性部件6、7,也抑制了由于振动马达100的下落冲击等而导致插入部件8在上下方向上偏移。而且,突出部8B呈在一个方向剖视时为圆弧状的柱状,因此与箱体1的接触是作为点接触的集合的线接触,能够减小接触部分的面积。
因此,在线圈部L的驱动开始而使振动体5开始振动的振动马达100起动时,即使插入部件8与箱体1滑动,也能够缩短起动时间。并且,在起动后的正常动作时,即使插入部件8与箱体1滑动,也能够抑制振动体5的振动变得不稳定。即,能够抑制由插入部件8引起的起动时和正常动作时对动作的不良影响。
而且,也能够抑制在起动时和正常动作时由于插入部件8与箱体1滑动而产生的噪声(声音)。
这里,为了证实本实施方式的插入部件8对上述起动时间的效果,进行了振动马达的起动试验。图7A是示出在本试验中使用的试验设备的概略结构的图。图7B是着重地示出图7A的设备结构的一部分结构的放大立体图。
在本试验所使用的设备中,使用线W将作为板材的治具J的四角吊在空中,使治具J能够在图7A所示的箭头方向上移位。在治具J上载置有试验对象的振动马达VM。上述箭头方向是与振动马达VM振动的一个方向相同的方向。在治具J的上述箭头方向一端部安装有加速度传感器P。通过振动马达VM在一个方向上振动而使治具J在上述箭头方向上振动,通过加速度传感器P来测定加速度波形。
图6A是示出在与本实施方式的比较中使用的比较例的振动马达的起动试验中的加速度波形的测定例的曲线图。在比较例的振动马达中,插入部件呈不具有图5A所示那样的突出部的单纯的长方体形状,插入部件始终与箱体接触。即,长方体形状的整个上表面始终与箱体接触。另外,长方体形状的下表面与箱体不接触。而且,图6B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振动马达100的起动试验中的加速度波形的测定例的曲线图。
在比较例的振动马达中,从一个方向观察时,长方体形状的插入部件的上表面始终在整个纵向宽度上与箱体滑动,因此如图6A所示,起动时间T1变长。另外,起动时间是指加速度从零达到规定的值的时间。
与此相对,如果是本实施方式的振动马达100,则如上所述,插入部件8与箱体1接触的面积变小,因此即使在起动时插入部件8与箱体1滑动,如图6B所示,与图6A的起动时间T1相比也能够缩短起动时间T2。
并且,如图5A所示,突出部8B在上侧和下侧分别在纵向上排列配置有两个。这样,比起突出部配置有一个的情况,在突出部与箱体1接触时插入部件的配置稳定化。即,抑制了插入部件绕着一个方向轴线旋转等。并且,比起突出部配置有三个以上的情况,能够减小与箱体1接触的接触面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使用图5B所示那样的插入部件8。图5B是与图5A同样地在一个方向剖视时的概略图。在图5B中,插入部件8的形状本身与图5A相同,但与图5A不同地,作为振动马达100的产品设计,插入部件8与箱体1分开。具体而言,上侧的突出部8B与顶面部121下表面分开,下侧的突出部8B与基座板11的上表面分开。即,在振动马达100的通常动作时插入部件8与箱体1不接触。
而且,由于插入部件8不是通过粘接带等而固定于弹性部件6、7的,因此在振动马达100的下落冲击时等,插入部件8有可能在上下方向上偏移。即,在插入部件8向上方向偏移的情况下,上侧的突出部8B与顶面部121下表面接触,在插入部件8向下方向偏移的情况下,下侧的突出部8B与基座板11上表面接触。然而,在任何情况下,突出部8B接触的接触面积都小,因此即使插入部件8与箱体1滑动,也能够抑制起动时和正常动作时对动作的不良影响。而且,也能够抑制由于滑动而产生的噪声。
<4.插入部件的变形例>
插入部件也可以采用以下要说明那样的变形例。另外,以下参照的各变形例的图8~图11是与上述的图5A同样地在一个方向剖视时的概略图。
图8是示出第一变形例的插入部件81的结构的图。插入部件81具有基部81A和突出部81B。基部81A是长方体形状。两个突出部81B从基部81A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两个突出部81B从基部81A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任何突出部81B都是长方体形状。上侧的突出部81B的上表面始终与顶面部121下表面接触。下侧的突出部81B的下表面始终与基座板11的上表面接触。即,从一个方向观察时,突出部81B在最突出的位置具有沿纵向延伸的幅部W。
根据这样的插入部件81的结构,与插入部件采用了长方体形状的结构相比,突出部81B与箱体1接触的接触面积也能够很小。而且,突出部81B通过幅部W而与箱体1接触,因此接触稳定化。
另外,在图8中,也可以是,任何突出部81B都与箱体1分开。在该情况下,即使插入部件81在上下方向上偏移而突出部81B与箱体1接触,也能够减小接触面积。
图9A是示出第二变形例的插入部件82的结构的图。插入部件82具有基部82A和突出部82B。基部82A是长方体形状。上侧的突出部82B从基部82A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下侧的突出部82B从基部82A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突出部82B呈沿一个方向延伸的柱状,该突出部82B在一个方向剖视时呈椭圆弧状。突出部82B始终与箱体1接触。
如果是这样的插入部件82的结构,则突出部82B与箱体1的接触是作为点接触的集合的线接触,接触面积变小。另外,在图9A中,也可以是,任何突出部82B都与箱体1分开。
并且,也可以采用图9B所示那样的插入部件821。插入部件821具有突出部821B和长方体形状的基部821A。上侧的两个突出部821B从基部821A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下侧的两个突出部821B从基部821A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突出部821B呈半球状。如果是这样的插入部件821的结构,则突出部821B与箱体1的接触是点接触,接触面积变小。
并且,也可以采用图9C所示那样的插入部件822。插入部件822具有突出部822B和长方体形状的基部822A。上侧的两个突出部822B从基部822A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下侧的两个突出部822B从基部822A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突出部822B呈圆锥台状。即使是这样的插入部件822的结构,在突出部822B与箱体1的接触中,接触面积也变小。另外,突出部822B也可以采用棱锥台状。或者,突出部822B也可以采用圆锥状或棱锥状的锥体状。
图10是示出第三变形例的插入部件83的结构的图。另外,图10是沿图3的A-A线的一个方向剖视时的图,因此插入部件83配置于由相邻的平板部71和连结部72B包围的空间内。插入部件83具有基部83A和突出部83B。基部83A呈长方体形状。突出部83B从纵向上的与连结部72B相反的一侧突出。
另外,在与图10相同的从一个方向另一侧观察时的剖视的情况下,配置于由相邻的平板部71和连结部72A包围的空间内的插入部件83在纵向上向与连结部72A相反的一侧突出。即,在纸面上,突出部83B向与图10相反的左方突出。
即,突出部83B向包含纵向的成分在内的方向突出。突出部83B呈沿一个方向延伸的柱状,该突出部83B在一个方向剖视时呈圆弧状,突出部83B与罩12的侧面部始终接触。
根据这样的插入部件83的结构,由于突出部83B始终与罩12的侧面部接触,因此能够抑制由于振动马达100的下落冲击等而导致插入部件83在纵向上向与连结部72B、72A相反的一侧偏移。并且能够减小突出部83B与侧面部的接触面积。
另外,在图10中,也可以是,突出部83B与箱体1分开。由此,即使在插入部件83向纵向上的与连结部72B相反的一侧偏移的情况下,也能够减小突出部83B与罩12的侧面部的接触面积。
并且,在图10中,沿纵向突出的突出部也可以是长方体形状。在该情况下,从一个方向观察时,突出部在最突出的位置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幅部。由此,突出部与箱体的接触稳定化。
并且,在图10中,也可以是,沿纵向突出的突出部在上下方向上排列配置有两个。
图11是示出第四变形例的插入部件84的结构的图。插入部件84是在一个方向剖视时呈椭圆并且在一个方向具有板厚的椭圆板。插入部件84具有上侧外表面84T和下侧外表面84B。上侧外表面84T位于图11所示的沿纵向延伸的长轴LZ的上侧,下侧外表面84B位于长轴LZ的下侧。上侧外表面84T与罩12的顶面部121下表面在上下方向上对置。下侧外表面84B与基座板11的上表面在上下方向上对置。上侧外表面84T是呈向罩12侧凸出的凸形状的曲面部。下侧外表面84B是呈向基座板11侧凸出的凸形状的曲面部。即,插入部件84的外表面中的、与箱体1内表面在上下方向上对置的面(由上侧外表面84T和下侧外表面84B构成的面)仅由呈向箱体1侧凸出的凸形状的曲面部构成。
并且,插入部件84具有右侧外表面84R和左侧外表面84L。右侧外表面84R位于图11所示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短轴SZ的右侧,左侧外表面84L位于短轴SZ的左侧。右侧外表面84R与罩12的右侧面部在纵向上对置。左侧外表面84L与罩12的左侧面部在纵向上对置。右侧外表面84R和左侧外表面84L分别是呈向罩12侧凸出的凸形状的曲面部。即,插入部件84的外表面中的、与箱体1内表面在纵向上对置的面(由右侧外表面84R和左侧外表面84L构成的面)仅由呈向箱体1侧凸出的凸形状的曲面部构成。
而且,在图11中,上侧外表面84T与顶面部121的下表面始终接触,下侧外表面84B与基座板11的上表面始终接触。由此,上侧外表面84T和下侧外表面84B各自与箱体1的接触为线状的接触,能够减小接触面积。并且,在图11中,位于纵向上的与连结部72B相反的一侧的右侧外表面84R的顶部与罩12分开。即使在插入部件84在图11中向右方向偏移的情况下,右侧外表面84R与顶部的罩12的接触为线状的接触,接触面积变小。
另外,右侧外表面84R的顶部也可以与罩12始终接触。或者,也可以是,上侧外表面84T、下侧外表面84B以及右侧外表面84R分别与箱体1分开。
并且,由于插入部件84呈椭圆板状,因此能够简化形状,能够容易地制作插入部件84。另外,为了得到相同的效果,插入部件也可以采用圆板形状。并且,出于与插入部件84相同的意图,插入部件也能够采用球形状或椭圆旋转体形状。
<5.关于由多层构成的插入部件>
在以上所说明的实施方式中,插入部件仅由一层构成。然而,插入部件也可以由多层构成,以下对此进行描述。图12是与图3对应的图,是示出使用了由多层构成的插入部件85的情况的结构的俯视图。以插入的方式配置于弹性部件6、7的插入部件85具有第一层851A、851B和第二层852。
图13是插入部件85的概略立体图。在插入部件85中,第二层852配置为被第一层851A、851B从一个方向两侧夹着。即,第一层851A、851B与第二层852在一个方向上对置配置。并且,第一层851A、851B是柔软的层,第二层852是比第一层851A、851B硬的层。
并且,插入部件85具有基部85A和突出部85B。插入部件85的外观的形状与上述的在图5A中所说明的插入部件8相同。第一层851A、851B和第二层852都是在一个方向上具有板厚的板状。第一层851A具有第一柱状部851A1。第一层851B具有第一柱状部851B1。第二层852具有第二柱状部8521。第一柱状部851A1、851B1和第二柱状部8521在一个方向上排列配置。一个突出部85B由第一柱状部851A1、851B1和第二柱状部8521形成。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通过从将各个呈板状的第一层和第二层层叠而成的板材切取而形成插入部件85。因此,能够容易地成型出插入部件85。
并且,突出部85B包含第二层852所具有的第二柱状部8521。即,突出部85B至少由第二层852形成。突出部85B与图5A所示的突出部同样地始终与箱体1接触。或者,突出部85B与图5B所示的突出部同样地与箱体1分开。在任何情况下,在突出部85B与箱体1接触的情况下,由于突出部85B由作为坚硬的层的第二层8521形成,因此能够抑制突出部85B变形而接触面积增大。
这里,插入部件85采用三层构造的目的是,降低在由于振动体5的振动而产生了振动马达100的共振点的颤振时产生的噪声(声音)。参照图14和图15来描述这样的噪声的降低效果。
图14是示出插入部件85以插入的方式配置于弹性部件7的在图12中用区域R1示出的部位的状态的图。在图14所示的例子中,插入部件85是具有粘接层Sa、Sb的结构。另外,图14和后述的图15是示意性的图。
在第一层851A与第二层852之间配置有粘接层Sa。在第一层851B与第二层852之间配置有粘接层Sb。例如,通过利用双面带将第一层851A、851B固定于第二层852而形成了粘接层Sa、Sb。
另外,第一层851A与相邻的平板部71之间直接接触,第一层851B与相邻的平板部71之间直接接触。即,第一层与相邻的平板部之间没有通过粘接带等而固定起来。即,插入部件85在比起自然状态弹性地压缩的状态下以插入的方式配置于弹性部件7,并且固定于弹性部件7。
这里,图14的(B)示出振动体5的静止状态(图12的状态)下的弹性部件7和插入部件85的状态,图14的(A)示出振动体5向一个方向另一侧(在图12中为右侧)移位了的情况的状态。如图14的(A)所示,在振动体5向一个方向另一侧移位了的情况下,在一个方向上相邻的平板部71的间隔变短,作为柔软的层的第一层851A和851B一同收缩。此时,与振动体5接近的一侧的第一层851A比第一层851B收缩得快。
由于该左右的第一层的收缩之差,作为坚硬的层的第二层852向一个方向一侧移动。此时,在由弹性部件7的相邻的平板部71彼此形成的开口侧(纵向上的与连结部72A相反的一侧),与连结部72A侧相比,第一层851A、851B的收缩之差变大,第二层852向一个方向一侧的移动距离变大。这样的第二层852的基于纵向位置的移动距离之差导致产生因粘接层Sa、Sb引起的图14的(A)中虚线所示的部位的第一层851A、851B的剪断方向上的变形。通过该剪断方向上的变形,如图14的(A)所示,在第一层851A的纵向另一侧端形成有突部T1,而在第一层851B的纵向一侧端形成有突部T2。
并且,图14的(C)示出振动体5向一个方向一侧(在图12中为左侧)移位了的情况的状态。如图14的(C)所示,在振动体5向一个方向一侧移位了的情况下,在一个方向上相邻的平板部71的间隔变大,第一层851A和851B都扩展。此时,与振动体5接近的一侧的第一层851A比第一层851B扩展得快。
由于该左右的第一层的扩展之差,第二层852向一个方向另一侧移动。此时,在弹性部件7的由相邻的平板部71彼此形成的开口侧,与连结部72A侧相比,第一层851A、851B的扩展之差变大,第二层852向一个方向另一侧的移动距离变大。这样的第二层852的基于纵向位置的移动距离之差导致产生因粘接层Sa、Sb引起的图14的(C)中虚线所示的部位的第一层851A、851B的剪断方向上的变形。通过该剪断方向上的变形,如图14的(C)所示,在第一层851A的纵向一侧端形成有突部T3,而在第一层851B的纵向另一侧端形成有突部T4。
由这样的振动体5的移位引起的插入部件85的在第一层851A、851B与第二层852之间产生的剪断方向上的变形也同样地产生于以插入的方式配置于弹性部件7的其他的空间内的插入部件85和以插入的方式配置于弹性部件6的插入部件85中。
这里,在振动体5振动时产生的振动马达100的共振点的颤振的能量分配为噪声和基于插入部件85的变形的热而被吸收。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示,在振动体5移位时,插入部件85产生剪断方向上的变形,因此通过插入部件85变形而产生的热增加,噪声降低。假设在插入部件仅由柔软的层构成的情况下,像本实施方式那样在坚硬的层与柔软的层这两层之间产生的剪断方向上的变形当然不会产生,因此基于插入部件的变形的热变少,噪声增加。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进一步降低噪声。
并且,也可以如图15所示,插入部件85是不具有粘接层的结构。具体而言,在插入部件85中,第一层851A和第二层852在一个方向上直接接触。第一层851B和第二层852在一个方向上直接接触。与图14同样地,第一层851A、851B与各自相邻的平板部71在一个方向上直接接触。
在图15所示的方式中也是,如图15的(A)和图15的(C)所示,与图14同样地,由于振动体5的移位导致弹性部件7进行变形,由于第二层852的基于纵向位置的移动距离之差导致第一层851A、851B产生剪断方向上的变形。但是,由于第一层851A、851B与第二层852之间没有粘接层,因此能够相对地移动,因此第一层851A、851B产生的剪断方向上的变形变小。
然而,在图15的(A)和图15的(C)中虚线所示的第一层851A、851B与第二层852之间的部位产生摩擦。由此,颤振的能量除了基于第一层的变形的热之外,还以基于摩擦的热的方式被吸收,因此能够降低噪声。
另外,在图14和图15所示的任意方式中,都优选为,从一个方向两侧夹着第二层852的第一层851A、851B的一个方向上的厚度相同。即,图14和图15所示的厚度t1和t2优选相同。假设在夹着第二层852的第一层中的一方的厚度比另一方薄的情况下,该一方的第一层的基于变形的能量的吸收先饱和,因此另一方的第一层的吸收在中途停止。因此,基于双方的第一层的变形的热减少,抑制了噪声降低。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优选像上述那样使第一层的厚度相同。另外,厚度相同也包含在公差范围内厚度不同。
并且,优选为,第一层由聚氨酯构成,第二层由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构成。尤其优选为,聚氨酯的拉伸模量为70MPa~690MPa,PET的拉伸模量为2800MPa~4200MPa。这样,能够进一步增强噪声降低效果。
并且,不论是图14和图15所示的任何方式,在连结部72A与插入部件85之间都配置有间隙Sp。这对于连结部72B、62A、62B也是同样的。由此,无需使插入部件采用与屈曲的连结部对应的形状,能够容易地成型出插入部件。另外,并不排除插入部件的一部分配置于连结部内部的空间内的情况。
另外,在插入部件中,第一层和第二层可以是各一层,第一层和第二层也可以分别是多层。并且,也可以使突出部仅由第一层和第二层中的第二层形成。
并且,这样的由多层构成的结构也能够应用于上述的图8~图11所示的各插入部件。
<6.在弹性部件中配置插入部件的部位>
在上述的图3和图12所示的方式中,在一个方向两侧的弹性部件6、7中都是在一个方向上相邻的平板部之间所形成的所有空间内以插入的方式配置有插入部件。由此,能够增强插入部件与箱体的接触面积的减小效果。并且,尤其在图12中,由于插入部件的第一层变形而产生的热增加,能够进一步降低在颤振时产生的噪声。
另外,作为将插入部件配置于弹性部件的方式,除此之外也能够采用各种方式。例如,在弹性部件6、7中,也可以是,都是将插入部件以插入的方式仅配置于在相邻的平板部之间形成的空间中的、从振动体5侧数第偶数个(即,第二个和第四个)空间内。由此,在与配置有插入部件的空间相邻的两侧的空间(第奇数个空间)内产生空出的空间,因此能够抑制妨碍弹性部件6、7的动作。另外,这也可以视为插入部件以插入的方式仅配置于在一个方向两侧的弹性部件6、7中对称的位置的空间内。从该观点出发,在弹性部件6、7中也可以都是将插入部件8以插入的方式仅配置于在相邻的平板部之间形成的空间中的、从振动体5侧数第奇数个空间内。由此,能够抑制弹性部件6、7的动作产生差错。
<7.关于触觉设备>
如图16所示,振动马达100例如能够搭载于触觉设备200。触觉设备200通过振动马达100的振动而对操作触觉设备200的人赋予触觉上的刺激。作为触觉设备200,例如能够采用平板电脑、游戏设备、可穿戴终端以及包含智能手机在内的移动电话。
本实施方式的触觉设备200具有振动马达100、安装有振动马达100的基板110以及控制部120。振动马达100与基板110电连接并且机械连接。控制部120经由基板110向振动马达100输出驱动电流。振动马达100根据来自控制部120的驱动信号而振动。触觉设备200通过振动马达100的振动而振动,从而对操作触觉设备200的人赋予触觉上的刺激。
<8.插入部件中的突出部的突出方向>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插入部件中的突出部突出的方向是包含上下方向的成分在内的方向、或者包含纵向的成分在内的方向。然而,不限于此,突出部也可以向包含上下方向的成分和纵向的成分这双方在内的方向突出。在该情况下,从一个方向观察时,突出部向斜向上方向或斜向下方向突出。
<9.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像以上那样,本实施方式的振动马达(100)具有:箱体(1);振动体(5),其收纳于所述箱体的内部;以及作为板簧部件的弹性部件(6、7),它们将所述振动体以能够在一个方向上振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箱体。所述弹性部件具有在一个方向上对置配置的至少两个平板部(61、71)和将在一个方向上相邻的所述平板部的端部彼此连结起来的连结部(62A、62B、72A、72B)。在一个方向上相邻的所述平板部之间的至少一个空间内配置有插入部件(8、83等)。所述插入部件具有基部(8A、83A等)和从所述基部突出的突出部(8B、83B等)。所述突出部朝着包含与一个方向垂直的上下方向的成分和与一个方向和上下方向垂直的纵向的成分中的至少一方在内的方向突出。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减小插入部件与箱体接触的部位的接触面积,因此能够抑制由插入部件的滑动引起的在振动马达起动时和正常动作时对动作的不良影响。并且,能够抑制在振动体振动时产生的噪声(声音)。
并且,所述突出部(8B等)从所述基部(8A等)向上方和下方中的至少一方突出。由此,能够减小突出部与所对置的箱体上方或箱体下方的面接触的接触面积。
并且,所述突出部(83B等)从所述基部(83A等)向纵向上的与所述连结部相反的一侧突出。由此,能够减小突出部与所对置的箱体的侧面部接触的接触面积。
并且,所述突出部是在一个方向剖视时为圆弧状的沿一个方向延伸的柱状部(8B等)或在一个方向剖视时为椭圆弧状的沿一个方向延伸的柱状部(82B等)。由此,突出部与箱体以线状接触,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小接触面积。
并且,所述突出部呈半球状(821B)或锥形状(822B)。由此,能够进一步减小与突出部接触的接触面积。
并且,从一个方向观察时,所述突出部(81B等)在最突出的位置具有沿纵向或上下方向延伸的幅部(W)。由此,突出部与箱体的接触稳定。
并且,所述突出部(8B等)在纵向或上下方向上排列配置有两个。由此,比起突出部为一个的情况,在突出部与箱体接触时插入部件的配置稳定。并且,比起在突出部为三个以上的情况,能够减小接触面积。
并且,所述基部(8A等)与所述突出部(8B等)作为同一部件而构成,插入部件(8等)是在一个方向上具有板厚的板状部件。由此,能够通过从板材切取而成型出插入部件,因此能够容易地成型出插入部件。
并且,所述插入部件(85)具有至少一个作为柔软的层的第一层(851A、851B)和至少一个作为比所述第一层硬的层的第二层(852),所述第一层与所述第二层在一个方向上对置配置。
由此,当振动体在一个方向上移位而平板部移位时,由于作为坚硬的层的第二层移动,作为柔软的层的第一层产生剪断方向上的变形。由此,振动体的共振能量中的向热能转换的比例增加,能够降低噪声(声音)。
并且,所述突出部(85B)至少由所述第二层(852)形成。由此,通过至少由坚硬的第二层形成突出部,能够抑制突出部变形,抑制接触面积增大。
并且,所述第一层(851A、851B)和所述第二层(852)都是在一个方向上具有板厚的板状,所述第一层具有第一柱状部(851A1、851B1),所述第二层具有第二柱状部(8521)。所述突出部(85B)由在一个方向上排列配置的所述第一柱状部和所述第二柱状部形成。
由此,能够通过从将第一层和第二层层叠而成的板材切取而成型出插入部件,插入部件的成型变得容易。
并且,所述突出部(8B等)始终与所述箱体(1)接触。由此,能够抑制由于振动马达的下落冲击等而导致插入部件偏移。
并且,所述突出部(8B等)与所述箱体(1)分开。由此,即使由于振动马达的下落冲击等而导致插入部件偏移从而突出部与箱体接触,也能够减小接触面积。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振动马达(100)具有:箱体(1);振动体(5),其收纳于所述箱体的内部;以及作为板簧部件的弹性部件(6、7),它们将所述振动体以能够在一个方向上振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箱体。所述弹性部件具有在一个方向上对置配置的至少两个平板部(61、71)和将在一个方向上相邻的所述平板部的端部彼此连结起来的连结部(62A、62B、72A、72B)。在一个方向上相邻的所述平板部之间的至少一个空间内配置有插入部件(84等)。所述插入部件的外表面中的、与所述箱体的内表面在上下方向上对置的面(84T、84B)仅由呈向所述箱体侧凸出的凸形状的曲面部形成。所述插入部件的外表面中的、与所述箱体的内表面在纵向上对置的面(84R、84L)仅由呈向所述箱体侧凸出的凸形状的曲面部形成。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减小插入部件与箱体接触的部位的接触面积,因此能够抑制由插入部件滑动引起的在振动马达起动时和正常动作时对动作的不良影响。并且,能够抑制在振动体振动时产生的噪声(声音)。
并且,所述插入部件(84等)呈在一个方向剖视时为椭圆形状的椭圆板状或在一个方向剖视时为圆形状的圆板状。由此,能够简化插入部件的形状,容易地制作插入部件。
并且,所述插入部件(84等)具有至少一个作为柔软的层的第一层和至少一个作为比所述第一层硬的层的第二层,所述第一层与所述第二层在一个方向上对置配置。
由此,当振动体在一个方向上移位而平板部移位时,作为坚硬的层的第二层移动,由此作为柔软的层的第一层产生剪断方向上的变形。由此,振动体的共振能量中的向热能转换的比例增加,能够降低噪声(声音)。
并且,所述曲面部(84T、84B等)始终与所述箱体(1)接触。由此,能够抑制由于振动马达的下落冲击等而导致插入部件偏移。
并且,所述曲面部(84R等)与所述箱体(1)分开。由此,即使由于振动马达的下落冲击等而导致插入部件偏移、曲面部与箱体接触,也能够减小接触面积。
并且,在一个方向上相邻的所述平板部(61、71)之间的所有空间内配置有所述插入部件(8等)。由此,能够增强插入部件与箱体的接触面积的减小效果。即,能够增强抑制起动时和正常动作时对动作的不良影响的效果和噪声抑制效果。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触觉设备(200)具有上述结构的振动马达(100)。
<10.其他>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实施方式就能够进行各种变形。
本实用新型能够用于各种设备所具备的振动马达。

Claims (21)

1.一种振动马达,其具有:
箱体;
振动体,其收纳于所述箱体的内部;以及
作为板簧部件的弹性部件,其将所述振动体以能够在一个方向上振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箱体,
该振动马达的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部件具有在一个方向上对置配置的至少两个平板部和将在一个方向上相邻的所述平板部的端部彼此连结起来的连结部,
在一个方向上相邻的所述平板部之间的至少一个空间内配置有插入部件,
所述插入部件具有基部和从所述基部突出的突出部,
所述突出部朝着包含与一个方向垂直的上下方向的成分以及与一个方向和上下方向垂直的纵向的成分中的至少一方在内的方向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从所述基部向上方和下方中的至少一方突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从所述基部向纵向上的与所述连结部相反的一侧突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是在一个方向剖视时为圆弧状的沿一个方向延伸的柱状部或在一个方向剖视时为椭圆弧状的沿一个方向延伸的柱状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呈半球状、锥台状或锥体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从一个方向观察时,所述突出部在最突出的位置具有沿纵向或上下方向延伸的幅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在纵向或上下方向上排列配置有两个。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部和所述突出部作为同一部件而构成,
所述插入部件是在一个方向上具有板厚的板状部件。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入部件具有至少一个作为柔软的层的第一层和至少一个作为比所述第一层硬的层的第二层,
所述第一层与所述第二层在一个方向上对置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至少由所述第二层形成。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层和所述第二层都是在一个方向上具有板厚的板状,
所述第一层具有第一柱状部,
所述第二层具有第二柱状部,
所述突出部由在一个方向上排列配置的所述第一柱状部和所述第二柱状部形成。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始终与所述箱体接触。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与所述箱体分开。
14.一种振动马达,其具有:
箱体;
振动体,其收纳于所述箱体的内部;以及
作为板簧部件的弹性部件,其将所述振动体以能够在一个方向上振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箱体,
该振动马达的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部件具有在一个方向上对置配置的至少两个平板部和将在一个方向上相邻的所述平板部的端部彼此连结起来的连结部,
在一个方向上相邻的所述平板部之间的至少一个空间内配置有插入部件,
所述插入部件的外表面中的、与所述箱体的内表面在上下方向上对置的面仅由呈向所述箱体侧凸出的凸形状的曲面部形成,所述插入部件的外表面中的、与所述箱体的内表面在纵向上对置的面仅由呈向所述箱体侧凸出的凸形状的曲面部形成。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入部件呈在一个方向剖视时为椭圆形状的椭圆板状或在一个方向剖视时为圆形状的圆板状。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入部件具有至少一个作为柔软的层的第一层和至少一个作为比所述第一层硬的层的第二层,
所述第一层与所述第二层在一个方向上对置配置。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曲面部始终与所述箱体接触。
1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曲面部与所述箱体分开。
19.根据权利要求1或14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一个方向上相邻的所述平板部之间的所有空间内配置有所述插入部件。
20.一种触觉设备,其特征在于,
该触觉设备具有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马达。
21.一种触觉设备,其特征在于,
该触觉设备具有权利要求14所述的振动马达。
CN201821275974.0U 2017-08-09 2018-08-08 振动马达以及具有该振动马达的触觉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870750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54310 2017-08-09
JP2017154310A JP2019030856A (ja) 2017-08-09 2017-08-09 振動モー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707504U true CN208707504U (zh) 2019-04-05

Family

ID=655239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275974.0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8707504U (zh) 2017-08-09 2018-08-08 振动马达以及具有该振动马达的触觉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9030856A (zh)
CN (1) CN208707504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030856A (ja) 2019-0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242642B2 (en) Vibration actuator
US9774236B2 (en) Linear vibrator
JP5962907B2 (ja) 電子機器
CN106160401A (zh) 触觉致动器
US9078059B2 (en) Transducer
JPWO2008146678A1 (ja) 圧電アクチュエータ及び電子機器
CN106208605A (zh) 一种线性振动马达
US20120026103A1 (en) Vibration generator an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CN106537742A (zh) 线性振动马达
KR102419911B1 (ko) 플렉시블 촉각 액추에이터
CN110050407A (zh) 触觉驱动器
CN208890619U (zh) 振动马达和触觉设备
CN209329938U (zh) 振动马达和触觉设备
US20200274432A1 (en) Vibration generating device
CN209497379U (zh) 振动马达
JPWO2017168793A1 (ja) 振動提示装置
JP6858088B2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
CN208707504U (zh) 振动马达以及具有该振动马达的触觉设备
EP2884765B1 (en) Acoustic generator, acoustic generation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JP2019025390A (ja) 振動発生装置
CN209516883U (zh) 振动马达和触觉设备
CN110266172A (zh) 线性振动致动器
CN217615844U (zh) 振动装置
WO2008143463A2 (en) A sound converting apparatus
CN108988602A (zh) 振动马达以及触觉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405

Termination date: 2020080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