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693739U - 助行器及助行设备 - Google Patents

助行器及助行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693739U
CN208693739U CN201721345359.8U CN201721345359U CN208693739U CN 208693739 U CN208693739 U CN 208693739U CN 201721345359 U CN201721345359 U CN 201721345359U CN 208693739 U CN208693739 U CN 20869373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ing element
walk helper
articulated section
support portion
wal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345359.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金欢
陈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721345359.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69373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69373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693739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ehabilitation Too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助行器及助行设备,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助行器包括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和第一回复件,第一支撑件设置有第一支撑部、第一铰接部和第一触地部,第一支撑部与第一触地部相对位于第一支撑件的两端,第一回复件的一端与第一支撑件连接,第一回复件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撑件连接。该助行器能够通过第一支撑件与第二支撑件的铰接作用,腋下放置第一支撑件,手持第二支撑件,可以有效分散受力部分,人体可以始终保持直立的状态,以减少脊柱侧弯。使用者使用后,舒适度明显提高,整体使用效果较佳。助行设备包括助行器,其具有该助行器的全部功能。

Description

助行器及助行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助行器及助行设备。
背景技术
拐杖,是一种辅助行走的简单器械,通常是一根木棍或金属棍子。
拐杖是一种重要的医疗康复辅助用具,分手杖、肘杖、腋杖等,其中手杖主要用于轻度需要,例如老年人或登山者,手杖不属于残疾人用品,肘杖属于中度下肢残疾人用品。
腋拐杖是下肢重度残疾者(病残伤残等)的必需品,多数下肢残疾人不得不终身使用腋杖。
发明人在研究中发现,传统的拐杖至少存在以下缺点:
舒适度较低;
使用效果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助行器,改善现有技术的不足,其能够通过第一支撑件与第二支撑件的铰接作用,腋下放置第一支撑件,手持第二支撑件,可以有效分散受力部分,人体可以始终保持直立的状态,以减少脊柱侧弯。使用者使用后,舒适度明显提高,整体使用效果较佳。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助行设备,其包括上述提到的助行器,其具有该助行器的全部功能。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助行器,其包括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和第一回复件,所述第一支撑件设置有第一支撑部、第一铰接部和第一触地部,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第一触地部相对位于所述第一支撑件的两端,所述第一铰接部相对位于所述第一支撑件的中部,所述第二支撑件设置有第二支撑部、第二铰接部和第二触地部,所述第二支撑部和所述第二触地部相对位于所述第二支撑件的两端,所述第二铰接部相对位于所述第二支撑件的中部,所述第一铰接部与所述第二铰接部铰接,所述第一支撑部到所述第一铰接部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支撑部到所述第二铰接部的距离,所述第一回复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件连接,所述第一回复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件连接,所述第一回复件令所述第二支撑部具有靠近所述第一支撑部的运动趋势。
具体的,该助行器能够通过第一支撑件与第二支撑件的铰接作用,腋下放置第一支撑件,手持第二支撑件,可以有效分散受力部分,人体可以始终保持直立的状态,以减少脊柱侧弯。使用者使用后,舒适度明显提高,整体使用效果较佳。
可选的,所述第一支撑件还设置有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第一铰接部之间,所述第二支撑件还设置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二支撑部与所述第二铰接部之间,所述第一回复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
可选的,所述助行器还包括第三支撑件,所述第三支撑件与所述第一支撑件连接且呈T型。
可选的,所述助行器还包括第二回复件,所述第三支撑件设置有套设部,所述套设部具有容纳腔,所述第二回复件位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第一支撑部可滑动的嵌设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第二回复件的一端连接或抵接于所述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二回复件的另一端连接或抵接于所述第三支撑件。
可选的,所述套设部的端部设置有内螺纹,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外表面设置有外螺纹,所述助行器具有所述内螺纹与所述外螺纹啮合且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三支撑件相对固定的第一状态,以及所述外螺纹完全位于所述容纳腔内且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三支撑件相对滑动的第二状态。
可选的,所述助行器还包括第四支撑件,所述第四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连接且呈T型。
可选的,所述第四支撑件设置有通孔。
可选的,所述助行器还包括第五支撑件,所述第五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连接,所述第五支撑件位于所述第二触地部与所述第二铰接部之间且相对靠近所述第二触地部,所述第五支撑件相对于所述第二支撑件凸出。
可选的,所述助行器还包括护架,所述护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连接,所述护架位于所述第二触地部与所述第二铰接部之间,所述护架用于支撑人体的大腿或小腿。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助行设备,其包括上述提到的助行器,其具有该助行器的全部功能。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
综上所述,该助行器能够通过第一支撑件与第二支撑件的铰接作用,腋下放置第一支撑件,手持第二支撑件,可以有效分散受力部分,人体可以始终保持直立的状态,以减少脊柱侧弯。使用者使用后,舒适度明显提高,整体使用效果较佳。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助行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助行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提供的助行器中护架与第二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助行器;10-第一支撑件;11-第一支撑部;111-外螺纹;12-第一铰接部;13-第一触地部;14-第一连接部;20-第二支撑件;21-第二支撑部;22-第二铰接部;23-第二触地部;24-第二连接部;30-第一回复件;40-第三支撑件;41-套设部;42-容纳腔;43-内螺纹;50-第二回复件;60-第四支撑件;61-通孔;70-第五支撑件;80-护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请参考图1和图2,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助行器100,其包括第一支撑件10、第二支撑件20和第一回复件30,第一支撑件10设置有第一支撑部11、第一铰接部12和第一触地部13,第一支撑部11与第一触地部13相对位于第一支撑件10的两端,第一铰接部12相对位于第一支撑件10的中部,第二支撑件20设置有第二支撑部21、第二铰接部22和第二触地部23,第二支撑部21和第二触地部23相对位于第二支撑件20的两端,第二铰接部22相对位于第二支撑件20的中部,第一铰接部12与第二铰接部22铰接,第一支撑部11到第一铰接部12的距离大于第二支撑部21到第二铰接部22的距离,第一回复件30的一端与第一支撑件10连接,第一回复件30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撑件20连接,第一回复件30令第二支撑部21具有靠近第一支撑部11的运动趋势。
一般的,若第一支撑部11到第一铰接部12的距离为a,第二支撑部21到第二铰接部22的距离为b,则a>b。
本实施例中选用0.5a<b<0.75a,以适应不同身高的人群,使用者可以将第一支撑部11放置在腋下,然后手持第二支撑部21。用手操作使得第一支撑部11靠近或远离第二支撑部21,从而实现第一触地部13与第二触地部23相互靠近或远离。通过助行器100模拟人行走,从而实现辅助使用者行走的效果。
一般的,第一触地部13和第二触地部23的端部均设置有球状的弹性垫,以增加与地面的摩擦系数。
第一回复件30的设置,可以实现在正常情况下,第二支撑件20是靠近第一支撑件10的,也就是说该助行器100可以当一般的拐杖使用。
一般的,第一支撑件10和/或第二支撑件20上设置有限位部,限位部用于限定第一支撑件10与第二支撑件20最大的转动角度。
具体的,该助行器100能够通过第一支撑件10与第二支撑件20的铰接作用,腋下放置第一支撑件10,手持第二支撑件20,可以有效分散受力部分,人体可以始终保持直立的状态,以减少脊柱侧弯。使用者使用后,舒适度明显提高,整体使用效果较佳。
可选的,第一支撑件10还设置有第一连接部14,第一连接部14位于第一支撑部11与第一铰接部12之间,第二支撑件20还设置有第二连接部24,第二连接部24位于第二支撑部21与第二铰接部22之间,第一回复件3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接部14和第二连接部24连接。
本实施例中第一回复件30选用拉簧,当然了,具体实施时,还可以是弹性的拉绳或者其他的弹性复位机构等。
当然了,该第一连接部14也可以位于第一铰接部12与第一触地部13之间。该第二连接部24也可以位于第二铰接部22与第二触地部23之间。
可选的,助行器100还包括第三支撑件40,第三支撑件40与第一支撑件10连接且呈T型。
T型的设计,可以使得使用者腋下的受力面积更大,且该设计符合人体力学。使用者使用舒适度较高。
结合图2,可选的,助行器100还包括第二回复件50,第三支撑件40设置有套设部41,套设部41具有容纳腔42,第二回复件50位于容纳腔42内,第一支撑部11可滑动的嵌设于容纳腔42内,第二回复件50的一端连接或抵接于第一支撑部11,第二回复件50的另一端连接或抵接于第三支撑件40。
本实施例中,第二回复件50选用弹簧,当然了,具体实施时,还可以是其他的弹性复位机构。
通过第二回复件50的设置,第一支撑件10与第三支撑件40具有较佳的缓冲作用,使用者在使用时,当第一触地部13接触地面时,人体部分重量压在第三支撑件40上,其在第二回复件50的作用下,其与第一支撑件10的连接是柔性的,可以对人体起到缓冲效果,实用性强,使用效果较佳。
可选的,套设部41的端部设置有内螺纹43,第一支撑部11的外表面设置有外螺纹111,助行器100具有内螺纹43与外螺纹111啮合且第一支撑件10与第三支撑件40相对固定的第一状态,以及外螺纹111完全位于容纳腔42内且第一支撑件10与第三支撑件40相对滑动的第二状态。
内螺纹43和外螺纹111的设置,可以帮助使用者在两种状态之间切换,当需要第一支撑件10与第三支撑件40刚性连接时,使内螺纹43与外螺纹111啮合。
当需要第一支撑件10与第三支撑件40柔性连接时,可以使外螺纹111位于容纳腔42内,内螺纹43与外螺纹111脱离,第一支撑件10相对于第三支撑件40可滑动,此时该内螺纹43和外螺纹111还可以起到一定的限位作用,避免使用时第三支撑件40脱落。
可选的,助行器100还包括第四支撑件60,第四支撑件60与第二支撑件20连接且呈T型。
第四支撑件60的设计,可以方便使用者手持。
可选的,第四支撑件60设置有通孔61。
本实施例中该通孔61呈椭圆形或长圆形,使用者可以将手指伸入通孔61内,以便更好的握紧第四支撑件6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助行器100,助行器100的工作原理是:
若使用者需要将助行器100放在左手边使用,则将第三支撑件40放置在腋下,使第一触地部13接触地面,从而支撑身体保持平衡。
左腿需要向前迈步时,左手握住第四支撑件60并向后压,使第二触地部23远离第一触地部13,使第二触地部23翘起,身体在保持平衡的情况下前倾,使第二触地部23接触地面,此时第一触地部13、第二触地部23和右脚三点均接触地面并且不共线,形成三角形,此时的状态稳定性好。
此时人体重心靠前,想要前进时,可以使右腿前移一小段距离,并将第一支撑件10和第二支撑件20收拢,以此往复,实现人体行走。
同理,使用者若想将助行器100放在右手边使用,操作原理同上。
实施例2
请参考图3,本实施例也提供了一种助行器100,实施例1描述的技术方案同样适用于本实施例,实施例1已公开的技术方案不再重复描述。
具体的,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助行器100还包括第五支撑件70,第五支撑件70与第二支撑件20连接,第五支撑件70位于第二触地部23与第二铰接部22之间且相对靠近第二触地部23,第五支撑件70相对于第二支撑件20凸出。
第五支撑件70可以用来放置人体的脚部,若使用者大腿或小腿受伤,可以将脚部放在第五支撑件70上,以起到缓和疼痛的效果。
实施例3
请参考图4,本实施例也提供了一种助行器100,实施例1描述的技术方案同样适用于本实施例,实施例1已公开的技术方案不再重复描述。
具体的,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助行器100还包括护架80,护架80与第二支撑件20连接,护架80位于第二触地部23与第二铰接部22之间,护架80用于支撑人体的大腿或小腿。
当人体的脚部受伤,可以将人体的小腿或大腿放置在护架80上,在使用助行器100行走时,脚部悬空,以起到缓和疼痛的效果。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图4中展示的护架80的数量为四个,其沿第二支撑件20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具体实施时,该护架80的数量还可以为一个、两个、三个或者更多个。
护架80与第二支撑件20可以是固定连接的,也可以是滑动连接的,也就是说可以根据使用者的需求,将护架80沿第二支撑件20的长度方向滑动,以适应使用者腿部的不同位置。实用性强,整体使用效果较佳。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也提供了一种助行设备,其包括上述提到的助行器100,其具有该助行器100的全部功能。
助行设备包括两个助行器100,其中一个用于人体的右手边,另一个用于人体的左手边,对于一些下肢均残疾的使用者来说,一般会用到两个助行器100。
助行器100的结构可以参考实施例1-3,该助行设备具有助行器100的所有功能。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助行器100,该助行器100能够通过第一支撑件10与第二支撑件20的铰接作用,腋下放置第一支撑件10,手持第二支撑件20,可以有效分散受力部分,人体可以始终保持直立的状态,以减少脊柱侧弯。使用者使用后,舒适度明显提高,整体使用效果较佳。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助行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和第一回复件,所述第一支撑件设置有第一支撑部、第一铰接部和第一触地部,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第一触地部相对位于所述第一支撑件的两端,所述第一铰接部相对位于所述第一支撑件的中部,所述第二支撑件设置有第二支撑部、第二铰接部和第二触地部,所述第二支撑部和所述第二触地部相对位于所述第二支撑件的两端,所述第二铰接部相对位于所述第二支撑件的中部,所述第一铰接部与所述第二铰接部铰接,所述第一支撑部到所述第一铰接部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支撑部到所述第二铰接部的距离,所述第一回复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件连接,所述第一回复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件连接,所述第一回复件令所述第二支撑部具有靠近所述第一支撑部的运动趋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助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还设置有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第一铰接部之间,所述第二支撑件还设置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二支撑部与所述第二铰接部之间,所述第一回复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助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助行器还包括第三支撑件,所述第三支撑件与所述第一支撑件连接且呈T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助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助行器还包括第二回复件,所述第三支撑件设置有套设部,所述套设部具有容纳腔,所述第二回复件位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第一支撑部可滑动的嵌设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第二回复件的一端连接或抵接于所述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二回复件的另一端连接或抵接于所述第三支撑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助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套设部的端部设置有内螺纹,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外表面设置有外螺纹,所述助行器具有所述内螺纹与所述外螺纹啮合且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三支撑件相对固定的第一状态,以及所述外螺纹完全位于所述容纳腔内且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三支撑件相对滑动的第二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助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助行器还包括第四支撑件,所述第四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连接且呈T型。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助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支撑件设置有通孔。
8.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助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助行器还包括第五支撑件,所述第五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连接,所述第五支撑件位于所述第二触地部与所述第二铰接部之间且相对靠近所述第二触地部,所述第五支撑件相对于所述第二支撑件凸出。
9.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助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助行器还包括护架,所述护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连接,所述护架位于所述第二触地部与所述第二铰接部之间,所述护架用于支撑人体的大腿或小腿。
10.一种助行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助行器。
CN201721345359.8U 2017-10-16 2017-10-16 助行器及助行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869373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345359.8U CN208693739U (zh) 2017-10-16 2017-10-16 助行器及助行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345359.8U CN208693739U (zh) 2017-10-16 2017-10-16 助行器及助行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693739U true CN208693739U (zh) 2019-04-05

Family

ID=659134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345359.8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8693739U (zh) 2017-10-16 2017-10-16 助行器及助行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69373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107763B (zh) 助行器
US7270138B2 (en) Joint mechanism
KR101433339B1 (ko) 기립용 손잡이를 구비한 지팡이
CN208693739U (zh) 助行器及助行设备
KR101241292B1 (ko) 기능성 지팡이
CN110151486B (zh) 一种新型手足骨科手术后康复装置
KR101787532B1 (ko) 노약자용 지팡이
JP5528728B2 (ja) 歩行系統の筋肉を増強するためのトレーニング装置
CN109350462A (zh) 一种多功能舒适型拐杖
CN2180296Y (zh) 手跷
JP2002065328A (ja) クッション式3本足杖
CN210302241U (zh) 一种儿童用弹簧侧弯式腕力康复训练器
CN209575199U (zh) 一种骨科护理用助行装置
CN209107996U (zh) 一种新型且可靠的拐杖
JP2003062021A (ja) 身体障害者用杖
CN208017738U (zh) 用于高血压病人的助行装置
CN203735614U (zh) 一种多功能拐杖
CN208193272U (zh) 一种康复助行器
CN213431487U (zh) 拐杖
CN212325955U (zh) 一种便携式床用扶手
KR20210012458A (ko) 목발
CN201139730Y (zh) 一种多功能拐杖
Nava et al. Design and use of improved walking aids
CN213250508U (zh) 一种偏瘫患者的轮椅
CN210494545U (zh) 一种单腿助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405

Termination date: 2019101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