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684537U - 污水的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污水的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684537U
CN208684537U CN201821291281.0U CN201821291281U CN208684537U CN 208684537 U CN208684537 U CN 208684537U CN 201821291281 U CN201821291281 U CN 201821291281U CN 208684537 U CN208684537 U CN 2086845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flector
mentioned
processing unit
aerobic tank
interv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291281.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迟金宝
汪翠萍
潘建通
陈凯华
张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Bohui Speci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olytron Technologies Inc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Bohui Speci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olytron Technologie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Bohui Speci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olytron Technologies Inc filed Critical Beijing Bohui Speci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olytron Technologies Inc
Priority to CN201821291281.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68453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6845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684537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urification Treatments By Anaerobic Or Anaerobic And Aerobic Bacteria Or Anima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污水的处理装置。该处理装置包括:第一处理单元,包括至少一个缺氧池,或者包括至少一个缺氧池和至少一个厌氧池;第二处理单元,包括至少一个好氧池,第一处理单元与第二处理单元连通;沉淀池,设置在好氧池中,沉淀池将好氧池隔离为第一子好氧池和第二子好氧池,沉淀池包括壳体,壳体包括主体、第一导流板、第二导流板和第三导流板,主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第三导流板靠近第二侧壁的一端与第二侧壁之间具有第一间隔,第三导流板的靠近底壁的一端与底壁之间具有第二间隔,第二导流板的远离第二侧壁的一端与第一导流板之间形成第三间隔。该装置不需要单独设置污泥回流装置即可实现污泥的回流。

Description

污水的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水处理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污水的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环保法规的日趋严格以及对生态环境需求的日益提高,各大小污水处理厂(站)对COD、总氮和总磷的控制也越来越高。
厌氧好氧(Anoxic Oxic,简称AO)工艺和厌氧-缺氧-好氧(Anaerobic-Anoxic-Oxic,法简称A2O)工艺等作为主流的工艺技术面临着的各种挑战,于是,市场中涌现出了大量的改良型的AnOn工艺,以提高生化系统的脱氮除磷效果和稳定性。现有技术中,普遍认为增加前置厌氧区有利于提高生物除磷效果,增加多级缺氧区有利于提高总氮脱除效果。
但经过改良后的上述工艺中普遍至少存在两种动力回流,即消化液回流和污泥回流,使得回流能耗难以降低,而且增加了管理和控制方面的难度,进而影响了整体系统的运行能耗和稳定性。
在背景技术部分中公开的以上信息只是用来加强对本文所描述技术的背景技术的理解,因此,背景技术中可能包含某些信息,这些信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并未形成在本国已知的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污水的处理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回流能耗较高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污水的处理装置,该处理装置包括:第一处理单元,包括至少一个缺氧池,或者包括至少一个缺氧池和至少一个厌氧池;第二处理单元,包括至少一个好氧池,上述第一处理单元与上述第二处理单元连通;沉淀池,设置在上述好氧池中,当上述第二处理单元包括多个上述好氧池时,上述沉淀池设置在与上述第一处理单元距离最远的上述好氧池中,上述沉淀池将上述好氧池隔离为第一子好氧池和第二子好氧池,上述沉淀池包括壳体,上述壳体包括主体、第一导流板、第二导流板和第三导流板,上述主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上述第一导流板的一端与上述第一侧壁连接,另一端与上述好氧池的底壁抵接,上述第一导流板的与上述第一侧壁连接的一端为第一端,上述第一导流板与上述底壁抵接的一端为第二端,上述第一端与上述第二侧壁之间的距离大于上述第二端与上述第二侧壁之间的距离,上述第二导流板与上述第二侧壁连接,上述第三导流板设置在上述第二导流板的远离上述第一导流板的一侧且与上述第二导流板之间具有空隙,上述第三导流板对应的线段的靠近上述底壁的一端的延长线与上述第一导流板对应的线段相交,上述第三导流板靠近上述第二侧壁的一端与上述第二侧壁之间具有第一间隔,上述第三导流板的靠近上述底壁的一端与上述底壁之间具有第二间隔,上述第二导流板的远离上述第二侧壁的一端与上述第一导流板之间形成第三间隔,上述第一间隔和上述第二间隔分别与上述第二子好氧池连通。
进一步地,上述第一间隔的宽度为50~300mm,上述第二间隔的宽度为100~300mm,上述第三间隔的宽度为80~500mm,上述第一间隔和上述第二间隔分别与第二子好氧池连通。
进一步地,上述沉淀池还包括收集槽,上述收集槽位于上述第一侧壁和上述第二侧壁之间。
进一步地,上述处理装置还包括输出管,上述输出管与上述收集槽连通。
进一步地,上述处理装置还包括:排泥管,上述排泥管与上述第二子好氧池连通;输入管,与上述第一处理单元连通。
进一步地,上述处理装置还包括硝化液回流装置,上述硝化液回流装置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上述硝化液回流装置的第一端与上述第二子好氧池的反应末端连通,上述硝化液回流装置的第二端与上述第一处理单元的反应起始端连通。
进一步地,上述处理装置还包括一个设备间,上述设备间内设置有曝气风机、电控柜、消毒装置与部分上述输出管,且上述消毒装置设置在上述输出管上。
进一步地,上述缺氧池包括多个依次连通的缺氧格,上述厌氧池包括多个依次连通的厌氧格,上述好氧池包括依次连通的多个好氧格。
进一步地,上述厌氧池、上述缺氧池和/或上述好氧池内设置有固着型复合生物填料或悬浮型MBBR生物填料。
进一步地,上述硝化液回流装置为气提装置。
应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上述的污水的处理装置中,不需要单独设置污泥回流装置即可实现污泥100%的回流,减少操作控制点,简化管理,同时降低了污泥回流的能耗,从而降低整体装置的运行能耗。并且,本申请中的沉淀池位于上述好氧池中,方便装置的一体化的设置,减小了该处理装置的体积。另外,沉淀池中虽然存在斜向收集污泥的导流板,但并不存在实体的斜向导流墙体,导流板的沉淀池外侧仍然可以被好氧池充分利用,因此提高了已有池容的利用率,还提高了装置的处理效率,同时还节约了空间,从而节省了占地面积。
进入沉淀池的缓冲释气空间的气泡被分离后经进水排气通道重新回至好氧池中,有利于节约好氧池的曝气量,从而进一步降低整体装置的运行能耗。沉淀池分离出的污泥100%回流至第二子好氧池,使第二子好氧池的污泥浓度高于其它生化池,提高了第二子好氧池的处理效率,同时有利于降低控制第二子好氧池的溶解氧浓度,减少硝化液回流携氧量过大对缺氧池反硝化的不利影响。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污水的处理装置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2示出了图1中的沉淀池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缺氧池;2、好氧池;3、沉淀池;4、设备间;5、硝化液回流装置;6、排泥管;7、输入管;8、输出管;10、搅拌装置;20、曝气装置;21、第一子好氧池;22、第二子好氧池;31、收集槽;32、第一导流板;33、第二导流板;34、第三导流板;35、第一间隔;36、第二间隔;37、第三间隔;38、缓冲释气空间;41、曝气风机;42、电控柜;43、消毒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申请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应该理解的是,当元件(诸如层、膜、区域、或衬底)描述为在另一元件“上”时,该元件可直接在该另一元件上,或者也可存在中间元件。而且,在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当描述有元件“连接”至另一元件时,该元件可“直接连接”至该另一元件,或者通过第三元件“连接”至该另一元件。
正如背景技术所介绍的,现有技术中的污水的处理装置的回流能耗较高的问题,为了解决如上的技术问题,本申请提出了一种污水的处理装置。
综合现有传统AO、A2O工艺及其改良型AnOn工艺的优缺点,本实用新型人根据多年从事水处理的生产设计经验,开发出一种污水的处理装置,该装置不需要动力式污泥回流装置,就可有效降低运行能耗和提高稳定性,且管理简便,增加池容,节约占地。
本申请的一种典型的实施方式中,提供了一种污水的处理装置,如图1所示,该污水的处理装置包括第一处理单元、第二处理单元和沉淀池3。
其中,第一处理单元包括至少一个缺氧池,或者第一处理单元包括至少一个缺氧池和至少一个厌氧池;第二处理单元包括至少一个好氧池2,上述第一处理单元与上述第二处理单元连通;沉淀池3设置在上述好氧池2中,当上述第二处理单元包括多个上述好氧池2时,上述沉淀池3设置在与上述第一处理单元距离最远的上述好氧池2中,上述沉淀池3将上述好氧池2隔离为第一子好氧池21和第二子好氧池22,如图2所示,上述沉淀池3包括壳体,上述壳体包括主体、第一导流板32、第二导流板33和第三导流板34。
具体地,上述主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上述第一导流板32的一端与上述第一侧壁连接,另一端与上述好氧池2的底壁抵接,上述第一导流板32的与上述第一侧壁连接的一端为第一端,上述第一导流板32与上述底壁抵接的一端为第二端,上述第一端与上述第二侧壁之间的距离大于上述第二端与上述第二侧壁之间的距离,这就表面上第一导流板32是倾斜设置的,并且从第一端到第二端的倾斜方向是靠近第二侧壁的方向。
上述第二导流板33与上述第二侧壁连接,上述第三导流板34设置在上述第二导流板33的远离上述第一导流板32的一侧且与上述第二导流板33之间具有空隙,上述第三导流板34对应的线段的靠近上述底壁的一端的延长线与上述第一导流板32对应的线段相交,也就是说第二导流板33和第三导流板34沿着远离第一侧壁的方向上,二者之间的间距逐渐减小。
上述第三导流板34靠近上述第二侧壁的一端与上述第二侧壁之间具有第一间隔35,该第一间隔35实际上是进水排气通道。上述第三导流板34的靠近上述底壁的一端与上述底壁之间具有第二间隔36,该第二间隔36实际上是污泥自回流通道。上述第二导流板33的远离上述第二侧壁的一端与上述第一导流板32之间形成第三间隔37,该第三间隔37实际上是进水排泥通道。且如图2所示,第一导流板32、第二导流板33和第三导流板34形成的空间为缓冲释气空间38。
污水进入到上述处理装置中,先进入到第一处理单元中,经过第一处理单元处理后,进入到第二处理单元中,先进入第一子好氧池21,经过处理后经过第二子好氧池22进入到沉淀池3中,进行泥水分离。具体地,水、气和泥的混合液先由进水排气通道进入缓冲释气空间38完成气分离,分离出的气经由进水排气通道重新流回至第二子好氧池22中,在缓冲释气空间38内分离出的泥水混合液经进水排泥通道进入沉淀池3的沉淀区完成泥水分离,分离出的污泥靠重力经污泥自回流通道流回至第二子好氧池22中,随硝化液回流一起回到生化处理前端的第一处理单元的首端。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沉淀区就是指沉淀池3中的第二导流板33以上的部分。
上述的污水的处理装置中,不需要单独设置污泥回流装置即可实现污泥100%的回流,减少操作控制点,简化管理,同时降低了污泥回流的能耗,从而降低整体装置的运行能耗。并且,本申请中的沉淀池3位于上述好氧池2中,方便装置的一体化的设置,减小了该处理装置的体积。另外,沉淀池3中虽然存在斜向收集污泥的导流板,但并不存在实体的斜向导流墙体,导流板的沉淀池3外侧仍然可以被好氧池2充分利用,因此提高了已有池容的利用率,还提高了装置的处理效率,同时还节约了空间,从而节省了占地面积。
进入沉淀池3的缓冲释气空间38的气泡被分离后经进水排气通道重新回至第二子好氧池22中,有利于节约第二子好氧池22的曝气量,从而进一步降低整体装置的运行能耗。沉淀池3分离出的污泥100%回流至第二子好氧池22,使第二子好氧池22的污泥浓度高于其它生化池,提高了第二子好氧池22的处理效率,同时有利于降低控制第二子好氧池22的溶解氧浓度,减少硝化液回流携氧量过大对缺氧池反硝化的不利影响。
本申请的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上述第三导流板34与上述底壁垂直,且上述第二端在上述第三导流板34对应的直线的延长线上。这样可以进一步简化沉淀池3的结构,简化沉淀池3的制作过程,且可以进一步保证水、气和泥的混合液可以在缓冲释气空间38中更好地分离开来。
当然,本申请的上述第三导流板34的设置方式并不限于上述的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第三导流板34设置在合适的位置上。例如,第三导流板34还可以不与底壁垂直,也可以是倾斜设置。
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上述厌氧池或者缺氧池内设有搅拌装置10,好氧池2内设有曝气装置20。
为了进一步保证水、气和泥的混合液可以在缓冲释气空间38中更好地分离开来,本申请的一种实施例中,上述第一间隔35的宽度为50~300mm,上述第二间隔36的宽度为100~300mm,上述第三间隔37的宽度为80~500mm。
本申请的另一种实施例中,上述沉淀池3还包括收集槽31,上述收集槽31位于上述第一侧壁和上述第二侧壁之间。收集槽31可以收集沉淀池3中的清水,保证沉淀池3中的工艺过程更稳定高效地进行。
为了将收集槽31中的清水排出到合适位置上,方便后续的处理或者回收利用等,本申请的一种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上述处理装置还包括输出管8,上述输出管8与上述收集槽31连通。
本申请的再一种实施例中,上述处理装置还包括排泥管6和输入管7,上述排泥管6与上述第二子好氧池22连通;上述输入管7与上述第一处理单元连通。这样的连接关系可以简化处理装置的结构,简化处理装置的制作难度。
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排泥管6设置在合适的位置上。本申请的排泥管6并不限于上述的连接关系,其还可以与上述的污泥自回流通道连通。
为了更好地将硝化液和污泥更高效地回流至第一处理单元中,如图1所示,上述处理装置还包括硝化液回流装置5,上述硝化液回流装置5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上述硝化液回流装置5的第一端与上述第二子好氧池22的反应末端连通,上述硝化液回流装置5的第二端与上述第一处理单元的反应起始端连通。
上述反应起始端可以是与好氧池距离最近的一个缺氧池或厌氧池,也可以是与好氧池距离最远的一个缺氧池或厌氧池,对于包括多个格的反应池(可以是缺氧池,也可以是厌氧池),上述反应起始端可以是与好氧池距离最近的一个反应格(可以是缺氧格,也可以是厌氧格),也可以是与好氧池距离最远的一个反应格(可以是缺氧格,也可以是厌氧格)。
对于反应末端可以是第二子好氧池中的反应的末端,对于多个格的第二子好氧池,上述反应末端可以是与缺氧池距离最近的一个反应格,也可以是与缺氧池距离最远的一个反应格。
为了更方便地维护处理装置中的有曝气风机41、电控柜42以及消毒装置43,本申请的一种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上述处理装置还包括一个设备间4,上述设备间4内设置有曝气风机41、电控柜42、消毒装置43与部分上述输出管8,且上述消毒装置43设置在上述输出管8上。
当然,上述的设备间4并不限于只设置有上述的几个设备,本申请的一种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上述排泥管6的部分也设置在设备间4内。
为了提高处理装置的处理效率,本申请的一种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上述缺氧池包括多个依次连通的缺氧格,上述厌氧池包括多个依次连通的厌氧格,上述好氧池2包括依次连通的多个好氧格。
为了进一步提高该处理装置的处理效率,本申请的一种实施例中,上述厌氧池、上述缺氧池和/或内设置有固着型复合生物填料或悬浮型MBBR生物填料。
本申请的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还可以在沉淀池3内增设斜板、斜管等形式的各种固液分离填料,以提供处理装置的处理效率。
为了进一步提升总回流比,从而提高同步硝化和反硝化,以及短程硝化的份额,从而节省曝气用量,更大程度地降低运行能耗,本申请的一种实施例中,上述硝化液回流装置5为气提装置。
例如,好氧区末端的溶解氧控制在0.8mg/L以下时,若采用气提装置作为硝化液回流装置5,便可以轻松实现5~10倍以上,甚至是更高的总回流比,有利于提高同步硝化和反硝化,以及短程硝化的份额,从而节省曝气用量,更大程度地降低运行能耗。
为了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以下将结合具体的实施例来说明。
实施例
该处理装置的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该处理装置包括第一处理单元、第二处理单元、沉淀池3、输入管7、输出管8、排泥管6和硝化液回流装置5。
其中,第一处理单元包括一个缺氧池1;第二处理单元包括一个好氧池2,上述第一处理单元与上述第二处理单元连通;上述缺氧池包括依次连通的多个缺氧格和多个缺氧格,上述好氧池2包括依次连通的多个好氧格。缺氧池内设有搅拌装置10,好氧池2内设有曝气装置20。
沉淀池3设置在上述好氧池2中,上述沉淀池3将上述好氧池2隔离为第一子好氧池21和第二子好氧池22,如图2所示,上述沉淀池3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内的收集槽31,上述壳体包括主体、第一导流板32、第二导流板33和第三导流板34。
上述主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上述收集槽31位于上述第一侧壁和上述第二侧壁之间,即位于上述第一导流板32的第一端的远离第二端的一侧。上述第一导流板32的一端与上述第一侧壁连接,另一端与上述好氧池2的底壁抵接,上述第一导流板32的与上述第一侧壁连接的一端为第一端,上述第一导流板32与上述底壁抵接的一端为第二端,上述第一端与上述第二侧壁之间的距离大于上述第二端与上述第二侧壁之间的距离,这就表面上第一导流板32是倾斜设置的,并且从第一端到第二端的倾斜方向是靠近第二侧壁的方向。
上述第二导流板33与上述第二侧壁连接,上述第三导流板34设置在上述第二导流板33的远离上述第一导流板32的一侧且与上述第二导流板33之间具有空隙,
上述第三导流板34对应的线段的靠近上述底壁的一端的延长线与上述第一导流板32对应的线段相交,也就是说第二导流板33和第三导流板34沿着远离第一侧壁的方向上,二者之间的间距逐渐减小。上述第三导流板34与上述底壁垂直,且上述第二端在上述第三导流板34对应的直线的延长线上。
上述第三导流板34靠近上述第二侧壁的一端与上述第二侧壁之间具有第一间隔35,该第一间隔35实际上是进水排气通道。上述第三导流板34的靠近上述底壁的一端与上述底壁之间具有第二间隔36,该第二间隔36实际上是污泥自回流通道。上述第二导流板33的远离上述第二侧壁的一端与上述第一导流板32之间形成第三间隔37,该第三间隔37实际上是进水排泥通道。且如图2所示,第一导流板32、第二导流板33和第三导流板34形成的空间为缓冲释气空间38。
上述第一间隔35的宽度为50~300mm,上述第二间隔36的宽度为100~300mm,上述第三间隔37的宽度为80~500mm。
上述输出管8与上述收集槽31连通,上述排泥管6与上述第二子好氧池22连通;上述输入管7与上述第一处理单元连通。
上述硝化液回流装置5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上述硝化液回流装置5的第一端与上述第二子好氧池22连通,上述硝化液回流装置5的第二端与上述缺氧池连通,且与缺氧池的反应起始端连通,如图1中,上述硝化液回流装置5的第二端与缺氧池的与好氧池距离最小的缺氧格连通。
上述设备间4内设置有曝气风机41、电控柜42、消毒装置43、部分上述输出管8和部分的排泥管6,且上述消毒装置43设置在上述输出管8上。
污水中的各种污染物经过输入管7在缺氧池的首端完成与回流硝化液的混合吸附作用,反硝化菌利用污水中的碳源进行反硝化去除硝态氮,并去除部分含碳污染物。缺氧池包括多个缺氧格,污水向后续分格混合流动的过程中,后续分格内自然形成了厌氧环境,在厌氧环境下,聚磷菌完成释磷作用,反硝化细菌继续利用污水中的碳源进行反硝化去除硝态氮,在此过程中,污水中的总凯氏氮完成氨化作用,形成氨氮,与剩余的含碳污染物进入好氧池2内进行好氧处理,通过好氧细菌被转化成硝化氮和二氧化碳和水,硝态氮再随硝化液回流回至缺氧池完成反硝化,使得总氮不断的被循环去除。释放了磷的聚磷菌在好氧环境下会过量吸附好氧池2内的磷,可以通过排放富磷剩余污泥完成对污水总磷的去除。
经过处理后经过第二子好氧池22进入到沉淀池3中,进行泥水分离。具体地,水、气和泥的混合液先由进水排气通道进入缓冲释气空间38完成气分离,分离出的气经由进水排气通道重新流回至第二子好氧池22中,在缓冲释气空间38内分离出的泥水混合液经进水排泥通道进入沉淀池3的沉淀区完成泥水分离,分离出的污泥靠重力经污泥自回流通道流回至第二子好氧池22中,经排泥管6随硝化液回流一起回到生化处理的缺氧池。
随着沉淀池3中的分离不断地进行,分离出的清水到达一定液位时,便会进入到收集槽31中被收集槽31收集,然后经过输出管8输出。
应用上述污水的处理装置在污水处理操作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1、不需要单独设置污泥回流装置即可实现污泥100%的回流,减少操作控制点,简化管理,同时降低了污泥回流的能耗,从而降低整体装置的运行能耗;
2、优化沉淀池3的位置,将其至于好氧池2中,方便装置的一体化设置,节省空间,同时优化了的沉淀池3结构,沉淀池3中虽然存在斜向收集污泥的导流板,但并不存在实体的斜向导流墙体,导流板的沉淀池3外侧仍然可以被好氧池2充分利用,因此提高了已有池容的利用率,不仅提高了装置的处理效率,同时还节约了空间,从而节省了占地;
3、进入沉淀池3的缓冲释气空间38的气泡被分离后经进水排气通道重新回至好氧池2中,有利于节约好氧池2的曝气量,从而进一步降低整体装置的运行能耗;
4、沉淀池3分离出的污泥100%回流至第二子好氧池22,使第二子好氧池22的污泥浓度高于其它生化池,提高了第二子好氧池22的处理效率,同时有利于降低控制第二子好氧池22的溶解氧浓度,减少硝化液回流携氧量过大对缺氧池反硝化的不利影响。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申请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本申请的污水的处理装置中,不需要单独设置污泥回流装置即可实现污泥100%的回流,减少操作控制点,简化管理,同时降低了污泥回流的能耗,从而降低整体装置的运行能耗。并且,本申请中的沉淀池位于上述好氧池中,方便装置的一体化的设置,减小了该处理装置的体积。另外,沉淀池中虽然存在斜向收集污泥的导流板,但并不存在实体的斜向导流墙体,导流板的沉淀池外侧仍然可以被好氧池充分利用,因此提高了已有池容的利用率,还提高了装置的处理效率,同时还节约了空间,从而节省了占地面积。
进入沉淀池的缓冲释气空间的气泡被分离后经进水排气通道重新回至好氧池中,有利于节约好氧池的曝气量,从而进一步降低整体装置的运行能耗。沉淀池分离出的污泥100%回流至第二子好氧池,使第二子好氧池的污泥浓度高于其它生化池,提高了第二子好氧池的处理效率,同时有利于降低控制第二子好氧池的溶解氧浓度,减少硝化液回流携氧量过大对缺氧池反硝化的不利影响。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污水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装置包括:
第一处理单元,包括至少一个缺氧池(1),或者包括至少一个缺氧池(1)和至少一个厌氧池;
第二处理单元,包括至少一个好氧池(2),所述第一处理单元与所述第二处理单元连通;以及
沉淀池(3),设置在所述好氧池(2)中,当所述第二处理单元包括多个所述好氧池(2)时,所述沉淀池(3)设置在与所述第一处理单元距离最远的所述好氧池(2)中,所述沉淀池(3)将所述好氧池(2)隔离为第一子好氧池(21)和第二子好氧池(22),所述沉淀池(3)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主体、第一导流板(32)、第二导流板(33)和第三导流板(34),所述主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导流板(3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侧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好氧池(2)的底壁抵接,所述第一导流板(32)的与所述第一侧壁连接的一端为第一端,所述第一导流板(32)与所述底壁抵接的一端为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二导流板(33)与所述第二侧壁连接,所述第三导流板(34)设置在所述第二导流板(33)的远离所述第一导流板(32)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二导流板(33)之间具有空隙,所述第三导流板(34)对应的线段的靠近所述底壁的一端的延长线与所述第一导流板(32)对应的线段相交,所述第三导流板(34)靠近所述第二侧壁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具有第一间隔(35),所述第三导流板(34)的靠近所述底壁的一端与所述底壁之间具有第二间隔(36),所述第二导流板(33)的远离所述第二侧壁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导流板(32)之间形成第三间隔(37),所述第一间隔(35)和所述第二间隔(36)分别与所述第二子好氧池(22)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间隔(35)的宽度为50~300mm,所述第二间隔(36)的宽度为100~300mm,所述第三间隔(37)的宽度为80~500mm,所述第一间隔(35)和所述第二间隔(36)分别与第二子好氧池(22)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3)还包括收集槽(31),所述收集槽(31)位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装置还包括输出管(8),所述输出管(8)与所述收集槽(31)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装置还包括:
排泥管(6),所述排泥管(6)与所述第二子好氧池(22)连通;以及
输入管(7),与所述第一处理单元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装置还包括硝化液回流装置(5),所述硝化液回流装置(5)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硝化液回流装置(5)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子好氧池(22)的反应末端连通,所述硝化液回流装置(5)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处理单元的反应起始端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装置还包括一个设备间(4),所述设备间(4)内设置有曝气风机(41)、电控柜(42)、消毒装置(43)与部分所述输出管(8),且所述消毒装置(43)设置在所述输出管(8)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缺氧池(1)包括多个依次连通的缺氧格,所述厌氧池包括多个依次连通的厌氧格,所述好氧池(2)包括依次连通的多个好氧格。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厌氧池、所述缺氧池(1)和/或所述好氧池(2)内设置有固着型复合生物填料或悬浮型MBBR生物填料。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硝化液回流装置(5)为气提装置。
CN201821291281.0U 2018-08-10 2018-08-10 污水的处理装置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86845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291281.0U CN208684537U (zh) 2018-08-10 2018-08-10 污水的处理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291281.0U CN208684537U (zh) 2018-08-10 2018-08-10 污水的处理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684537U true CN208684537U (zh) 2019-04-02

Family

ID=658846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291281.0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8684537U (zh) 2018-08-10 2018-08-10 污水的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68453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26682A (zh) * 2018-08-10 2018-11-02 北京博汇特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污水的处理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26682A (zh) * 2018-08-10 2018-11-02 北京博汇特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污水的处理装置
CN108726682B (zh) * 2018-08-10 2024-02-09 北京博汇特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污水的处理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80543B (zh) 高效稳定生物倍增工艺污水处理装置
CN104528934B (zh) 短程硝化-反硝化脱氮膜生物反应器及其污水处理工艺
CN105600927A (zh) 一种废水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方法及装置
CN1176860C (zh) 一种包括回用的厌氧-兼氧-好氧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及方法
CN106946355A (zh) 一种射流曝气式a/o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及其污水处理工艺
CN207986809U (zh) 处理污水的aao生化处理池
CN111646652A (zh) 一种用于低碳氮比污水的高效生物脱氮装置
CN206970300U (zh) 用于生物反应池的硝化液回流装置及生物反应池
CN105293701B (zh) 一种碳源储备式ibr生物反应器
CN208684537U (zh) 污水的处理装置
CN205328793U (zh) Mabr和mbr联用式污水处理装置
CN109912128A (zh) 低碳氮比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同步脱氮除磷系统
CN108726682A (zh) 污水的处理装置
CN106830332A (zh) 逆气流连续进水三循环反应器处理城市污水的装置及方法
CN111348746A (zh) 一种微型仿生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及其污水处理方法
CN207313242U (zh) 一种分体回流式微氧脱氮反应器
CN201999827U (zh) 高效稳定生物倍增工艺污水处理装置
CN215049050U (zh) 一种城市污水处理厂生物处理单元效能强化深度减排装置
CN206033378U (zh) 一种脱氮除磷污水处理设备
CN206033507U (zh) 一种一体化切换曝气污水处理系统
CN208617486U (zh) 一种高效生物集成污水处理装置
CN215712066U (zh) 一种倒置aao+ambr污水处理装置
CN208361986U (zh) 脱氮除磷生物净化污水处理高效回流系统
CN206751510U (zh) 逆气流连续进水三循环反应器处理城市污水的装置
CN206318830U (zh) 污水处理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402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0209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402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