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652817U - 一种轨道交通地下车辆基地夹层排风口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轨道交通地下车辆基地夹层排风口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8652817U CN208652817U CN201821441768.2U CN201821441768U CN208652817U CN 208652817 U CN208652817 U CN 208652817U CN 201821441768 U CN201821441768 U CN 201821441768U CN 208652817 U CN208652817 U CN 20865281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duct
- side wall
- interlayer
- upper layer
- lan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Ventil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轨道交通地下车辆基地夹层排风口,包括消防车道、下层自然通风排烟口、夹层储烟风道、上层自然通风排烟口,所述消防车道下方设置有车道底板,所述车道底板下方设置有车道下层土地,所述消防车道两侧设置有车道侧墙,所述车道侧墙远离所述消防车道的一侧设置有车道侧方土地,所述消防车道上方设置有风道下层板。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地下车辆基地在风压的作用下可实现自然通风,无需机械作用,节约了成本,建筑使用功能更优,采用土建结构一体化设计,与建筑同生命周期,充分利用空间,提高使用率,使得火灾工况下烟气能得到有效储存和排放,保证了人员的生命安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轨道交通地下车辆基地夹层排风口。
背景技术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带来沿线土地价值升值,同时结合国家集约土地的发展理念,车辆基地上方加盖物业开发已经成为常态。由于线路、城市规划、景观等要求,城市轨道交通的车辆基地常被设置于地下,地下车辆基地加之上盖民用建筑,受上盖建筑、道路、出入口、消防扑救场地等布置影响,其出地面的自然通风排烟口布置困难。
地下空气的流通相对较差,造成人们呼吸空气质量下降,工作环境恶劣。且在火灾工况下,大量烟气产生,如果不及时排放,人们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所以地下车辆基地的通风排烟尤为重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轨道交通地下车辆基地夹层排风口,本实用新型地下车辆基地在风压的作用下可实现自然通风,无需机械作用,节约了成本,建筑使用功能更优,采用土建结构一体化设计,与建筑同生命周期,充分利用空间,提高使用率,使得火灾工况下烟气能得到有效储存和排放,保证了人员的生命安全。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一种轨道交通地下车辆基地夹层排风口,包括消防车道、下层自然通风排烟口、夹层储烟风道、上层自然通风排烟口,所述消防车道下方设置有车道底板,所述车道底板下方设置有车道下层土地,所述消防车道两侧设置有车道侧墙,所述车道侧墙远离所述消防车道的一侧设置有车道侧方土地,所述消防车道上方设置有风道下层板,所述风道下层板之间设置有所述下层自然通风排烟口,所述下层自然通风排烟口的布置要求所述下层自然通风排烟口有效排烟面积不小于所述消防车道区域地面面积的40%,所述下层自然通风排烟口要求沿所述消防车道均匀布置,所述下层自然通风排烟口内部设置有第一防护网,所述第一防护网上方设置有第一过滤网,所述风道下层板上方设置有所述夹层储烟风道,所述夹层储烟风道与所述消防车道的距离不低于所述消防车道的空间高度的20%,所述夹层储烟风道两侧设置有夹层风道侧墙,所述夹层风道侧墙与所述车道侧墙通过螺栓连接,所述夹层储烟风道上方设置有风道上层板,所述夹层储烟风道的所述风道上层板和所述风道下层板开口重合部分达到70%,所述风道上层板上方设置有上部建筑地面,所述风道上层板之间设置有上层排烟口侧墙,所述车道侧墙、所述夹层风道侧墙、所述上层排烟口侧墙、所述车道底板、所述风道上层板和所述风道下层墙均采用土建结构,整个结构通过混凝土柱和梁支撑,构件燃烧性能均为不燃性,支撑柱、梁以及四周风道墙的耐火极限不低于3小时,所述风道上层板和所述风道下层板不小于2.5小时,所述上层排烟口侧墙之间设置有所述上层自然通风排烟口,所述上层自然通风排烟口有效排烟面积不小于所述消防车道区域地面面积的25%,具体位置根据所述上部建筑地面条件布置,不要求均匀布置,所述上层自然通风排烟口内部设置有第二过滤网,所述第二过滤网上方设置有第二防护网,所述上层排烟口侧墙上方设置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之间设置有防雨百叶,所述支撑杆上方设置有雨棚。
如此设置,地下车辆基地在风压的作用下可实现自然通风,无需机械作用,节约了成本,建筑使用功能更优,采用土建结构一体化设计,与建筑同生命周期,充分利用空间,提高使用率,使得火灾工况下烟气能得到有效储存和排放,保证了人员的生命安全。
上述结构中,当地下车辆基地发生火灾时,烟气迅速通过所述下层自然通风排烟口进入所述夹层储烟风道,并及时转换经过所述上层自然通风排烟口排放至室外,保证所述消防车道的安全性,有效保证了所述消防车道内的人员生命安全,并为消防扑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同时所述第一过滤网和所述第二过滤网会将烟气进行一定的过滤,减小烟气环境的污染,所述上层自然通风排烟口可结合地面建筑、道路、景观等采用任意造型设置,可有效的避让地面出入口、所述消防车道等,减小所述上层自然通风排烟口对地上景观的影响,同时减小了火灾情况下对地上建筑的影响。
进一步,所述风道下层板与所述夹层风道侧墙通过螺栓连接,所述风道上层板与所述夹层风道侧墙通过螺栓连接。
如此设置,螺栓连接使得所述风道下层板与所述夹层风道侧墙连接稳定,可以增加预紧力以提高所述风道下层板与所述夹层风道侧墙之间的连接紧密性,且便于拆装;螺栓连接使得所述风道上层板与所述夹层风道侧墙连接稳定,可以增加预紧力以提高所述风道上层板与所述夹层风道侧墙之间的连接紧密性,且便于拆装。
进一步,所述第一防护网与所述风道下层板通过卡槽连接,所述第一过滤网与所述风道下层板通过卡槽连接。
如此设置,卡槽连接使得所述第一防护网便于与所述风道下层板拆装,且所述第一防护网与所述风道下层板连接紧密可靠,使得所述第一防护网能够起到防护作用;卡槽连接使得所述第一过滤网便于与所述风道下层板拆装,且所述第一过滤网与所述风道下层板连接紧密可靠,使得所述第一过滤网能够起到过滤作用。
进一步,所述上层排烟口侧墙与所述风道上层板通过螺栓连接,所述支撑杆与所述上层排烟口侧墙焊接。
如此设置,螺栓连接使得所述上层排烟口侧墙与所述风道上层板连接稳定,可以增加预紧力以提高所述上层排烟口侧墙与所述风道上层板之间的连接紧密性,且便于拆装;焊接使得所述支撑杆与所述上层排烟口侧墙连接紧密,所述支撑杆与所述上层排烟口侧墙之间的连接强度高。
进一步,所述第二过滤网与所述上层排烟口侧墙通过卡槽连接,所述第二防护网与所述上层排烟口侧墙通过卡槽连接。
如此设置,卡槽连接使得所述第二防护网便于与所述风道上层板拆装,且所述第二防护网与所述风道上层板连接紧密可靠,使得所述第二防护网能够起到防护作用;卡槽连接使得所述第二过滤网便于与所述风道上层板拆装,且所述第二过滤网与所述风道上层板连接紧密可靠,使得所述第二过滤网能够起到过滤作用。
进一步,所述雨棚与所述支撑杆通过螺栓连接,所述防雨百叶与所述雨棚通过螺栓连接。
如此设置,螺栓连接使得所述雨棚与所述支撑杆连接稳定,可以增加预紧力以提高所述雨棚与所述支撑杆之间的连接紧密性,且便于拆装;螺栓连接使得所述防雨百叶与所述雨棚连接稳定,可以增加预紧力以提高所述防雨百叶与所述雨棚之间的连接紧密性,且便于拆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地下车辆基地在风压的作用下可实现自然通风,无需机械作用,节约了成本,建筑使用功能更优;
2、采用土建结构一体化设计,与建筑同生命周期,充分利用空间,提高使用率,使得火灾工况下烟气能得到有效储存和排放,保证了人员的生命安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轨道交通地下车辆基地夹层排风口的主视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轨道交通地下车辆基地夹层排风口的右视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轨道交通地下车辆基地夹层排风口中上层自然通风排烟口和下层自然通风排烟口的平面示意图(虚线范围为上层风口位置示意)。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车道侧墙;2、风道下层板;3、下层自然通风排烟口;4、夹层储烟风道;5、风道上层板;6、上层自然通风排烟口;7、防雨百叶;8、雨棚;9、消防车道;10、第一防护网;11、第一过滤网;12、车道底板;13、支撑杆;14、第二防护网;15、第二过滤网;16、上层排烟口侧墙;17、夹层风道侧墙;18、上部建筑地面;19、车道下层土地;20、车道侧方土地。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第一实施例:
如图1-图3所示,一种轨道交通地下车辆基地夹层排风口,包括消防车道9、下层自然通风排烟口3、夹层储烟风道4、上层自然通风排烟口6,消防车道9下方设置有车道底板12,车道底板12用以支撑,车道底板12下方设置有车道下层土地19,车道下层土地19用以支撑,消防车道9两侧设置有车道侧墙1,车道侧墙1用以支撑,车道侧墙1远离消防车道9的一侧设置有车道侧方土地20,车道侧方土地20用以支撑,消防车道9上方设置有风道下层板2,风道下层板2用以分隔出夹层储烟风道4,风道下层板2之间设置有下层自然通风排烟口3,下层自然通风排烟口3用以通风排烟,下层自然通风排烟口3的布置要求下层自然通风排烟口3有效排烟面积不小于消防车道9区域地面面积的40%,下层自然通风排烟口3要求沿消防车道9均匀布置,下层自然通风排烟口3内部设置有第一防护网10,第一防护网10用以防止消防车道9内部的杂质进入夹层储烟风道4,第一防护网10上方设置有第一过滤网11,第一过滤网11用以过滤空气,风道下层板2上方设置有夹层储烟风道4,夹层储烟风道4用以通风,夹层储烟风道4与消防车道9的距离不低于消防车道9的空间高度的20%,夹层储烟风道4两侧设置有夹层风道侧墙17,夹层风道侧墙17用以支撑,夹层风道侧墙17与车道侧墙1通过螺栓连接,夹层储烟风道4上方设置有风道上层板5,风道上层板5用以分隔出夹层储烟风道4,夹层储烟风道4的风道上层板5和风道下层板2开口重合部分达到70%,风道上层板5上方设置有上部建筑地面18,风道上层板5之间设置有上层排烟口侧墙16,上层排烟口侧墙16用以支撑,车道侧墙1、夹层风道侧墙17、上层排烟口侧墙16、车道底板12、风道上层板5和风道下层墙均采用土建结构,整个结构通过混凝土柱墙和梁支撑,构件燃烧性能均为不燃性,支撑柱、梁以及四周风道墙的耐火极限不低于3小时,风道上层板5和风道下层板2不小于2.5小时,上层排烟口侧墙16之间设置有上层自然通风排烟口6,上层自然通风排烟口6用以通风排烟,上层自然通风排烟口6有效排烟面积不小于消防车道9区域地面面积的25%,具体位置根据上部建筑地面18条件布置,不要求均匀布置,上层自然通风排烟口6内部设置有第二过滤网15,第二过滤网15用以过滤空气,第二过滤网15上方设置有第二防护网14,第二防护网14用以防止杂质进入夹层储烟风道4,上层排烟口侧墙16上方设置有支撑杆13,支撑杆13用以支撑防雨百叶7和雨棚8,支撑杆13之间设置有防雨百叶7,防雨百叶7用以通风防雨,支撑杆13上方设置有雨棚8,雨棚8用以防雨。
第二实施例:
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风道下层板2与夹层风道侧墙17通过螺栓连接,风道上层板5与夹层风道侧墙17通过螺栓连接。
具体的,螺栓连接使得风道下层板2与夹层风道侧墙17连接稳定,可以增加预紧力以提高风道下层板2与夹层风道侧墙17之间的连接紧密性,且便于拆装;螺栓连接使得风道上层板5与夹层风道侧墙17连接稳定,可以增加预紧力以提高风道上层板5与夹层风道侧墙17之间的连接紧密性,且便于拆装。
第三实施例:
第三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第一防护网10与风道下层板2通过卡槽连接,第一过滤网11与风道下层板2通过卡槽连接。
具体的,卡槽连接使得第一防护网10便于与风道下层板2拆装,且第一防护网10与风道下层板2连接紧密可靠,使得第一防护网10能够起到防护作用;卡槽连接使得第一过滤网11便于与风道下层板2拆装,且第一过滤网11与风道下层板2连接紧密可靠,使得第一过滤网11能够起到过滤作用。
工作原理:当地下车辆基地发生火灾时,烟气迅速通过下层自然通风排烟口3进入夹层储烟风道4,并及时转换经过上层自然通风排烟口6排放至室外,保证消防车道9的安全性,有效保证了消防车道9内的人员生命安全,并为消防扑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同时第一过滤网11和第二过滤网15会将烟气进行一定的过滤,减小烟气环境的污染,上层自然通风排烟口6可结合地面建筑、道路、景观等采用任意造型设置,可有效的避让地面出入口、消防车道9等,减小上层自然通风排烟口6对地上景观的影响,同时减小了火灾情况下对地上建筑的影响。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Claims (6)
1.一种轨道交通地下车辆基地夹层排风口,其特征在于:包括消防车道、下层自然通风排烟口、夹层储烟风道、上层自然通风排烟口,所述消防车道下方设置有车道底板,所述车道底板下方设置有车道下层土地,所述消防车道两侧设置有车道侧墙,所述车道侧墙远离所述消防车道的一侧设置有车道侧方土地,所述消防车道上方设置有风道下层板,所述风道下层板之间设置有所述下层自然通风排烟口,所述下层自然通风排烟口内部设置有第一防护网,所述第一防护网上方设置有第一过滤网,所述风道下层板上方设置有所述夹层储烟风道,所述夹层储烟风道两侧设置有夹层风道侧墙,所述夹层风道侧墙与所述车道侧墙通过螺栓连接,所述夹层储烟风道上方设置有风道上层板,所述风道上层板上方设置有上部建筑地面,所述风道上层板之间设置有上层排烟口侧墙,所述上层排烟口侧墙之间设置有所述上层自然通风排烟口,所述上层自然通风排烟口内部设置有第二过滤网,所述第二过滤网上方设置有第二防护网,所述上层排烟口侧墙上方设置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之间设置有防雨百叶,所述支撑杆上方设置有雨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轨道交通地下车辆基地夹层排风口,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下层板与所述夹层风道侧墙通过螺栓连接,所述风道上层板与所述夹层风道侧墙通过螺栓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轨道交通地下车辆基地夹层排风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护网与所述风道下层板通过卡槽连接,所述第一过滤网与所述风道下层板通过卡槽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轨道交通地下车辆基地夹层排风口,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排烟口侧墙与所述风道上层板通过螺栓连接,所述支撑杆与所述上层排烟口侧墙焊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轨道交通地下车辆基地夹层排风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过滤网与所述上层排烟口侧墙通过卡槽连接,所述第二防护网与所述上层排烟口侧墙通过卡槽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轨道交通地下车辆基地夹层排风口,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棚与所述支撑杆通过螺栓连接,所述防雨百叶与所述雨棚通过螺栓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441768.2U CN208652817U (zh) | 2018-09-04 | 2018-09-04 | 一种轨道交通地下车辆基地夹层排风口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441768.2U CN208652817U (zh) | 2018-09-04 | 2018-09-04 | 一种轨道交通地下车辆基地夹层排风口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8652817U true CN208652817U (zh) | 2019-03-26 |
Family
ID=657922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1441768.2U Active CN208652817U (zh) | 2018-09-04 | 2018-09-04 | 一种轨道交通地下车辆基地夹层排风口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8652817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608566A (zh) * | 2023-05-22 | 2023-08-18 | 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基于建筑一体化的枢纽地下交通场站智能化被动节能系统 |
-
2018
- 2018-09-04 CN CN201821441768.2U patent/CN208652817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608566A (zh) * | 2023-05-22 | 2023-08-18 | 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基于建筑一体化的枢纽地下交通场站智能化被动节能系统 |
CN116608566B (zh) * | 2023-05-22 | 2023-12-22 | 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基于建筑一体化的枢纽地下交通场站智能化被动节能系统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7905831U (zh) | 一种超大跨度公路隧道的施工支护结构 | |
CN208652817U (zh) | 一种轨道交通地下车辆基地夹层排风口 | |
CN103628609B (zh) | 薄型通风天窗 | |
CN106013227B (zh) | 涵洞结构、风沙防护装置及路基系统 | |
CN114353248A (zh) | 新风隔尘保护装置和设备 | |
CN104929678B (zh) | 隧道钻爆复式雾化扇形远射消烟除尘系统 | |
CN110017000A (zh) | 一种景观地形下疏散楼梯 | |
CN206581981U (zh) | 一种隧道排烟风道安装结构 | |
CN208328889U (zh) | 一种沙漠治理用防风固沙装置 | |
CN217380213U (zh) | 一种预制整体式飘窗结构 | |
CN204370766U (zh) | 一种景观风井及建筑 | |
CN207393246U (zh) | 组合式全断面喷雾捕尘网装置 | |
CN108179846A (zh) | 桁架式薄型采光通风装置 | |
CN211622759U (zh) | 一种人防出入口机动车道的钢结构防倒塌棚架 | |
CN206721703U (zh) | 具有顶部防护结构的傍山公路 | |
CN208201608U (zh) | 一种多功能的连廊天桥 | |
CN209257908U (zh) | 一种充电桩的散热结构 | |
CN209308694U (zh) | 一种用于地铁矿山法隧道内人行道结构 | |
CN209211742U (zh) | 一种具有网架结构的屋架及屋顶 | |
CN207685189U (zh) | 一种焦炉除尘罩 | |
CN111350376A (zh) | 一种人防出入口机动车道的钢结构防倒塌棚架 | |
CN1062627C (zh) | 一种建筑物靠贴山坡的建筑方法 | |
Maher et al. | The defense network in the chora of Mantineia | |
CN205152841U (zh) | 市政降噪隔离带 | |
CN216194310U (zh) | 一种市政植物种植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