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650679U - 一种双保险联动锁及安全箱包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保险联动锁及安全箱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650679U
CN208650679U CN201821032794.XU CN201821032794U CN208650679U CN 208650679 U CN208650679 U CN 208650679U CN 201821032794 U CN201821032794 U CN 201821032794U CN 208650679 U CN208650679 U CN 2086506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ck
bar shaped
shaped cavity
housing
unlock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032794.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爱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Wosheng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Wosheng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Wosheng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Wosheng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032794.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65067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6506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65067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公开了一种双保险联动锁及安全箱包。联动锁包括条形空腔锁壳、自动解锁器、在自动解锁器的带动下在条形空腔锁壳内沿左右方向作往复运动的自动解锁锁舌、在自动解锁锁舌解除限制的情况下在条形空腔锁壳内沿前后方向作往复运动的手动解锁器、在手动解锁器的带动下推动或拉动第一联动锁片在条形空腔锁壳内沿左右方向作往复运动以触发第一终端执行锁具进行上锁或解锁的第一手动解锁锁舌。本实用新型不但可以有效增强整个锁具进行解锁或上锁的安全性,而且基于条形空腔锁壳的结构形态可使得整个锁具形成条状结构体,为联动锁在行李箱、保险箱、翻盖式物品盒或物品柜等箱包载体上的应用提供了条件,提高了箱包载体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Description

一种双保险联动锁及安全箱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锁具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双保险联动锁以及基于此联动锁所形成的安全箱包。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外出旅游、出差等需要,诸如旅行箱包、手提箱包、移动箱包和公文箱包等各类箱包因其装载了人们很多贵重物品或资料而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其安全和防盗性能也得到人们普遍的重视。然而,现有的箱包上所使用的锁具普遍存在结构设计不甚合理、解锁或上锁操作过于简单,容易被破解等问题,从而也严重降低了箱包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保险联动锁;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前述双保险联动锁所形成的安全箱包。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第一个技术方案为:
一种双保险联动锁,它包括:
一条形空腔锁壳;
一自动解锁器,所述自动解锁器装设于条形空腔锁壳内;
一自动解锁锁舌,所述自动解锁锁舌与自动解锁器的动力输出端相连,所述自动解锁器带动自动解锁锁舌沿条形空腔锁壳的左右方向在条形空腔锁壳内作往复运动;
一手动解锁器,所述手动解锁器位于自动解锁锁舌的端部,所述自动解锁锁舌限制手动解锁器沿条形空腔锁壳的前后方向在条形空腔锁壳内作往复运动;
一第一手动解锁锁舌,所述第一手动解锁锁舌装设于手动解锁器的后端部上;
一第一联动锁片,所述第一联动锁片沿条形空腔锁壳的左右方向装设于条形空腔锁壳内,所述第一联动锁片的一端与第一手动解锁锁舌相连;
一第一终端执行锁具,所述第一终端执行锁具装设于条形空腔锁壳上并位于第一联动锁片的另一端;
所述手动解锁器带动第一手动解锁锁舌相对于条形空腔锁壳向后移动时,所述第一手动解锁锁舌拉动第一联动锁片朝手动解锁器所在的方向移动以触发第一终端执行锁具解锁;所述手动解锁器带动第一手动解锁锁舌相对于条形空腔锁壳向前移动时,所述第一手动解锁锁舌推动第一联动锁片背离手动解锁器所在的方向移动以触发第一终端执行锁具上锁。
优选地,所述自动解锁器包括封装于条形空腔锁壳内的驱动控制板、嵌装于条形空腔锁壳的壳壁上并驱动控制板电连接的信号识别器、沿条形空腔锁壳的上下方向装设于条形空腔锁壳内并与驱动控制板电连接的微型动力马达以及装设于微型动力马达的输出轴上的偏心导轮,所述自动解锁锁舌上且位于手动解锁器的相对端侧开设有一沿条形空腔锁壳的前后方向分布以供偏心导轮对位插套的第一限位条孔。
优选地,所述手动解锁器包括贯穿于条形空腔锁壳的前壁板分布的按压接触器、装设于按压接触器的后端的开闭锁限位座以及夹持于开闭锁限位座的后壁面与条形空腔锁壳的后壁板之间的解锁复位弹簧;所述第一手动解锁锁舌装设于按压接触器上并与开闭锁限位座相对于按压接触器呈相对分布或错位分布;当所述解锁复位弹簧处于伸展状态下,所述自动解锁锁舌的端部位于开闭锁限位座的后壁面侧。
优选地,所述按压接触器包括贯穿于条形空腔锁壳的前壁板分布的平移锁套和穿设于平移锁套内的旋转锁柱,所述平移锁套的内周壁上开设有至少一个旋转限位环槽,所述旋转锁柱的外周壁上设置有对位嵌合于旋转限位环槽内的旋转限位环凸,所述开闭锁限位座装设于旋转锁柱的后壁面上并与旋转锁柱呈偏心分布,所述解锁复位弹簧与旋转锁柱呈同轴分布,所述第一手动解锁锁舌连接于平移锁套的周侧并与开闭锁限位座呈相对分布或错位分布。
优选地,所述第一手动解锁锁舌包括一设置于手动解锁器上并与手动解锁器的中轴线呈平行分布的平移联板部以及一由平移联板部的后端作倾斜弯折后形成的联动锁舌部,所述第一联动锁片上且与第一手动解锁锁舌相邻近的一端开设有一用于供联动锁舌部对位嵌合并与联动锁舌部的倾斜度相同的联动锁槽。
优选地,所述条形空腔锁壳的后壁板的内侧开设有沿条形空腔锁壳的左右方向分布以供第一联动锁片对位嵌合的平移导向槽,所述第一联动锁片上开设有沿条形空腔锁壳的左右方向分布的第二限位条孔,所述平移导向槽的槽面上设置有插套于第二限位条孔内的限位柱,所述第二限位条孔内装设有一沿条形空腔锁壳的左右方向分布的联动复位弹簧,所述联动复位弹簧的一端与限位柱相连、另一端与第二限位条孔的孔壁相连。
优选地,所述第一终端执行锁具包括装设于条形空腔锁壳的端部且沿条形空腔锁壳的上下方向开设有锁销插孔的端壳、由端壳的前壁侧嵌装于端壳内且后壁面中心区域设置有一穿设于锁销插孔内的锁闩的按压摆动件、轴连于端壳内并邻近第一联动锁片分布的双臂摆动锁钩以及装设于端壳内且一端与双臂摆动锁钩相抵、另一端与端壳的壳壁相抵以使双臂摆动锁钩在条形空腔锁壳的前后方向作摆动运动的弹力扭簧,所述按压摆动件且远离第一联动锁片的一端与端壳的壳壁相轴连、邻近双臂摆动锁钩的一端的后壁面上设置有一与双臂摆动锁钩的一个摆臂相扣合的联动锁钩,所述双臂摆动锁钩的另一摆臂贯穿于端壳的壳壁分布并与第一联动锁片的端部相连,所述按压摆动件在条形空腔锁壳的前方方向作摆动运动。
优选地,它还包括一与第一终端执行锁具呈镜像结构的第二终端执行锁具、一与第一联动锁片呈镜像结构的第二联动锁片以及一与第一手动解锁锁舌呈镜像结构的第二手动解锁锁舌;相对于条形空腔锁壳,所述第一手动解锁锁舌和第二手动解锁锁舌分别位于手动解锁器的上下两侧,所述第一联动锁片和第二联动锁片分别位于手动解锁器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二终端执行锁具位于第二联动锁片且远离手动解锁器的一端。
优选地,所述按压摆动件的后壁面上且位于联动锁钩的相对端侧还设置有按压复位弹簧,所述按压复位弹簧的一端与按压摆动件相连、另一端与端壳的壳壁相连。
一种安全箱包,它包括一底壳和一其中一边与底壳轴转连接或柔性弯折连接为一体的面盖,它还包括至少一个上述的双保险联动锁;所述双保险联动锁装设于底壳的内壁上或嵌装于底壳的壁板内,至少在所述面盖上且与第一终端执行锁具相对位的位置设置有一用于插装并锁固于第一终端执行锁具内的终端锁闩。
由于采用了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不但可以有效增强整个锁具进行解锁或上锁的安全性,而且基于条形空腔锁壳的结构形态可使得整个锁具形成条状结构体,为联动锁在诸如行李箱、保险箱、翻盖式物品盒或物品柜等箱包载体上的应用提供了条件,提高了箱包载体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联动锁的结构装配及方位指示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联动锁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联动锁的主要联动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终端执行锁具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手动解锁器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联动锁在解锁状态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联动锁在上锁状态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安全箱包在打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a、第一限位条孔;b、联动锁槽;c、第二限位条孔;d、锁销插孔;
10、条形空腔锁壳;11、限位柱;12、联动复位弹簧;20、自动解锁器; 21、驱动控制板;22、信号识别器;23、微型动力马达;24、偏心导轮;25、储能电池模块;30、自动解锁锁舌;40、手动解锁器;41、开闭锁限位座; 42、解锁复位弹簧;43、平移锁套;44、旋转锁柱;45、旋转限位环槽;46、旋转限位环凸;50、第一手动解锁锁舌;51、平移联板部;52、联动锁舌部;53、导向柱;60、第一联动锁片;70、第一终端执行锁具;71、端壳;72、锁闩;73、按压摆动件;74、双臂摆动锁钩;75、弹力扭簧;76、联动锁钩; 77、按压复位弹簧;80、第二终端执行锁具;90、第二联动锁片;100、第二手动解锁锁舌;110、底壳;120、面盖;130、终端锁闩。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如图1至图7所示并结合图8,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保险联动锁,它包括:
一条形空腔锁壳10,其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由底壳和面盖拼装成型的条形密闭空腔结构,也可由底壳和面盖等部件与装配载体(如箱包的壁板)共同拼装并围合成型的条形密闭空腔结构;
一自动解锁器20,其主要是根据控制信号产生驱动力(如通过对马达等动力装置的控制来实现动力的输出),自动解锁器20装设于条形空腔锁壳10 内;
一自动解锁锁舌30,其与自动解锁器20的动力输出端相连,以能够在自动解锁器20进行动力输出时带动其沿条形空腔锁壳10的左右方向在条形空腔锁壳10内作往复运动;
一手动解锁器40,其位于自动解锁锁舌30的端部并可沿条形空腔锁壳 10的前后方向进行往复移动,而当自动解锁锁舌30移动至手动解锁器40的后端侧时可限制手动解锁器40在条形空腔锁壳10内向后移动;
一第一手动解锁锁舌50,其装设于手动解锁器40的后端部上并可随手动解锁器40进行同步移动;
一第一联动锁片60,其沿条形空腔锁壳10的左右方向装设于条形空腔锁壳10内,并且第一联动锁片60的一端与第一手动解锁锁舌50相连;
一第一终端执行锁具70,其装设于条形空腔锁壳10上并位于第一联动锁片60的另一端;
当自动解锁器20带动自动解锁锁舌30远离手动解锁器40时(即:自动解锁锁舌30的端部从手动解锁器40的后端侧抽离时,即可解除对手动解锁器40的运动限制),可通过按压手动解锁器40使其在条形空腔锁壳10内向后移动,从而带动第一手动解锁锁舌50相对于条形空腔锁壳10向后移动,此时利用第一手动解锁锁舌50来拉动第一联动锁片60朝手动解锁器40所在的方向移动以触发第一终端执行锁具70进行解锁;反之,当手动解锁器40 在条形空腔锁壳10内向前运动时,即可带动第一手动解锁锁舌60相对于条形空腔锁壳10向前移动,此时利用第一手动解锁锁舌60来推动第一联动锁片60朝背离手动解锁器40所在的方向移动以触发第一终端执行锁具70进行上锁,而后再利用自动解锁器20带动自动解锁锁舌30进行动作以使自动解锁锁舌30的端部插入至手动解锁器40的后端侧,从而限制手动解锁器40在条形空腔锁壳10内进行前后移动。
本实施例的联动锁利用自动解锁器20和自动解锁锁舌30共同组成了自动开闭锁机构、利用手动解锁器40和第一手动解锁锁舌50共同工程了手动开闭锁机构,利用第一联动锁片60作为第一终端执行锁具70的开闭锁触发机构,使得联动锁只有在自动开闭锁机构和手动开闭锁机构先后完成动作后才能通过对第一联动锁片60移动控制来触发第一终端执行锁具70的解锁或上锁动作,即:当解锁时,需要利用自动解锁器20预先带动自动解锁锁舌30 完成回缩运动以使自动解锁锁舌30解除对手动解锁器40的运动限制,而后再通过对手动解锁器40的操作利用第一手动解锁锁舌50带动第一联动锁片 60进行回缩移动,以使第一联动锁片60触发第一终端执行锁具70进行解锁 (可以理解为:此时的第一联动锁片60相当于是执行锁具的解锁开关);反之,当上锁时,则需要是手动解锁器40带动第一手动解锁锁舌50进行复位运动,以使第一联动锁片60进行外伸移动以触发第一终端执行锁具70进行上锁,而后在利用自动解锁器20带动自动解锁锁舌30进行复位,从而对手动解锁器40形成运动限制,进而完成最终的上锁动作。基于此,不但可以有效增强整个锁具进行解锁或上锁的安全性,而且基于条形空腔锁壳10的结构形态可使得整个锁具形成条状结构体,为联动锁在诸如行李箱、保险箱、翻盖式物品盒或物品柜等载体上的应用提供了条件。
为增强整个联动锁的自动控制性能以及保证自动解锁器20对自动解锁锁舌30的驱动效果;本实施例的自动解锁器20包括封装于条形空腔锁壳10内的驱动控制板21、嵌装于条形空腔锁壳10的壳壁上并驱动控制板21电连接的信号识别器22、沿条形空腔锁壳10的上下方向装设于条形空腔锁壳10内并与驱动控制板21电连接的微型动力马达23以及装设于微型动力马达23的输出轴上的偏心导轮24,相应地,在自动解锁锁舌30上且位于手动解锁器 40的相对端侧开设有一沿条形空腔锁壳10的前后方向分布以供偏心导轮24 对位插套的第一限位条孔a。由此,当驱动控制板21接收到由信号识别器22 所采集的解锁信号时,即可控制微型动力马达23进行动作使其带动偏心导轮 24进行转动,利用第一限位条孔a的形态构造以及方向布局可将偏心导轮24 的旋转动力转换为自动解锁锁舌30的平移动力,从而使自动解锁锁舌30的端部由手动解锁器40的后端侧抽离,进而接触对手动解锁器40的运动限制;当驱动控制板21接收到由信号识别器22所采集的上锁信号时,则相应的运动部件进行反向复位运动,从而形成对手动解锁器40的运动限制;当然,本实施例的信号识别器22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指纹识别器或者诸如蓝牙、wifi 等无线通信模块,由此用户可通过指纹识别器录入指纹信息并在驱动控制板 21对指纹信息验证成功后进行自动解锁器20的自动动作控制,也可以利用诸如手机等移动通信设备通过信息匹配及通信技术来实现对自动解锁器20的动作控制;当然,为增强整个联动锁使用的灵活性,可同时在条形空腔锁壳10内装设储能电池模块25,以利用其为联动锁的用电部件提供稳定的电源。
为优化手动解锁器40的结构,本实施例的手动解锁器40包括贯穿于条形空腔锁壳10的前壁板分布的按压接触器、装设于按压接触器的后端的开闭锁限位座41以及夹持于开闭锁限位座41的后壁面与条形空腔锁壳10的后壁板之间的解锁复位弹簧42;其中,第一手动解锁锁舌50装设于按压接触器上并与开闭锁限位座41相对于按压接触器呈相对分布或错位分布;当解锁复位弹簧42处于伸展状态下时(即:第一终端执行锁具70处于完全上锁的状态下时),自动解锁锁舌30的端部位于开闭锁限位座41的后壁面侧。由此,利用开闭锁限位座41可实现自动解锁锁舌30对手动解锁器40的运动限制;即:当自动解锁锁舌30解除对手动解锁器40的运动限制后(即:自动解锁锁舌 30从开闭锁限位座41的后端侧抽离时),用户可通过对按压接触器施加向后的压力后即可带动第一手动解锁锁舌50同步向后移动(此时解锁复位弹簧42 处于压缩状态),从而拉动第一联动锁片60进行回缩,以完成对第一终端执行锁具70的解锁触发动作;当施加的压力消除后,在解锁复位弹簧40的弹力释放作用下,可使得按压接触器带动第一手动解锁锁舌50进行向前的复位动作,而第一联动锁片60则会被推动伸出,从而触发第一终端执行锁具70 进行上锁或者其端部到达触发第一终端执行锁具70的上锁位置,而后自动解锁锁舌30即可插入至开闭锁限位座41的后端侧,从而避免按压接触器再次受压后作向后移动(即:相当于保证解锁复位弹簧42不被压缩)。
为最大限度地丰富整个联动锁的实用功能,尤其是在当自动解锁器20因出现故障等问题而无法进行解锁或上锁动作时,保证用户能够以完全手动的方式进行解锁,本实施例的按压接触器包括贯穿于条形空腔锁壳10的前壁板分布的平移锁套43和穿设于平移锁套43内的旋转锁柱44,在平移锁套43的内周壁上开设有至少一个旋转限位环槽45,在旋转锁柱44的外周壁上设置有对位嵌合于旋转限位环槽45内的旋转限位环凸46,开闭锁限位座41装设于旋转锁柱44的后壁面上并与旋转锁柱44呈偏心分布,解锁复位弹簧42则与旋转锁柱44呈同轴分布,第一手动解锁锁舌50连接于平移锁套43的周侧并与开闭锁限位座41呈相对分布或错位分布。由此,利用旋转锁柱44与平移锁套43使按压接触器具有独立的锁具功能,即使用者可将配对的钥匙插入旋转锁柱44内并带动旋转锁柱44在平移锁套43内作一定角度的旋转运动,而由于开闭锁限位座41位于旋转锁柱44的偏心位置,旋转锁柱44可通过带动开闭锁限位座41进行移动角度的转动,使开闭锁限位座41从与自动解锁锁舌30相对应的位置旋转至他处,从而使得自动解锁锁舌30失去对手动解锁器40的运动限制作用,保证手动解锁器40能够在条形空腔锁壳10内进行正常的前后移动,进而实现对第一终端执行锁具70的手动解锁或上锁操作。
为保证第一手动解锁锁舌50对第一联动锁片60的推动或拉动效果,本实施例的第一手动解锁锁舌50包括一设置于手动解锁器40(可采用与平移锁套40一体成型的方式)上并与手动解锁器40的中轴线呈平行分布的平移联板部51以及一由平移联板部51的后端作倾斜弯折后形成的联动锁舌部52,在第一联动锁片60上且与第一手动解锁锁舌50相邻近的一端开设有一用于供联动锁舌部52对位嵌合并与联动锁舌部52的倾斜度相同的联动锁槽b。由此,利用联动锁槽b与联动锁舌部52之间对位嵌合关系以及倾斜式的结构构造,当手动解锁器40带动平移联板部51在条形空腔锁壳10内作前后方向的往复运动时,通过联动锁舌部52与联动锁槽b之间的配合即可将前后方向动力转换为第一联动锁片60在条形空腔锁壳10内的左右方向的动力,从而形成对第一联动锁片60的推动或拉动效应。当然,为保证手动解锁器40或平移联板部51在前后方向上进行定向移动的平稳性,可同时在条形空腔锁壳10上且与平移联板部51相对的上壳壁设置导向柱53,相应地,在平移联板部 51上开设有用于供导向柱53对位插套的条形孔位(图中未标注)。
为保证第一联动锁片60在条形空腔锁壳10的左右方向上所平稳定向移动,在条形空腔锁壳10的后壁板的内侧开设有沿条形空腔锁壳10的左右方向分布以供第一联动锁片60对位嵌合的平移导向槽(图中未标注),在第一联动锁片60上开设有沿条形空腔锁壳10的左右方向分布的第二限位条孔c,在平移导向槽的槽面上设置有插套于第二限位条孔c内的限位柱11,在第二限位条孔c内装设有一沿条形空腔锁壳10的左右方向分布的联动复位弹簧 12,联动复位弹簧12的一端与限位柱11相连、另一端与第二限位条孔c的孔壁相连。由此,利用平移导向槽与第一联动锁片60之间的对位关系可保证第一联动锁片60在推动或拉动的情况下进行平稳的定向移动;而由于联动复位弹簧12的存在则可在第一联动锁片60被拉动回缩时处于压缩状态,当第一手动解锁锁舌50推动第一联动锁片60伸出时,则可为第一手动解锁锁舌 50提供辅助推力,保证第一联动锁片60、乃至第一手动解锁锁舌50和手动解锁器40顺畅复位。
为最大限度地优化整个联动锁的结构,本实施例的第一终端执行锁具70 包括装设于条形空腔锁壳10的端部且沿条形空腔锁壳10的上下方向开设有锁销插孔d的端壳71、由端壳71的前壁侧嵌装于端壳71内且后壁面中心区域设置有一穿设于锁销插孔d内的锁闩72的按压摆动件73、轴连于端壳71 内并邻近第一联动锁片60分布的双臂摆动锁钩74以及装设于端壳71内且一端与双臂摆动锁钩71相抵、另一端与端壳71的壳壁相抵以使双臂摆动锁钩 74在条形空腔锁壳10的前后方向作摆动运动的弹力扭簧75;其中,按压摆动件73且远离第一联动锁片60的一端与端壳71的壳壁相轴连、邻近双臂摆动锁钩74的一端的后壁面上设置有一与双臂摆动锁钩74的一个摆臂相扣合的联动锁钩76,而双臂摆动锁钩74的另一摆臂贯穿于端壳71的壳壁分布并与第一联动锁片60的端部相连(如扣合连接),而按压摆动件73则在条形空腔锁壳10的前方方向作摆动运动。由此,当将待锁定的载体插入锁销插孔d内后,可利用锁闩72与锁销插孔d呈垂直分布的关系使锁闩72将载体牢固地固定在锁销插孔d内,此时联动锁钩76与双臂摆动锁钩74的一个摆臂相扣合,而双臂摆动锁钩74的另一个摆臂则与第一联动锁片60的端部相扣合 (此时第一联动锁片60处于被伸出状态);当第一联动锁片60在拉动力的作用下进行回缩时,其端部则会拉动双臂摆动锁钩74的摆臂以使双臂摆动锁钩 74进行转动并最终使联动锁钩76与双臂摆动锁钩74分离,从而通过对按压摆动件73的操作使锁闩72从锁销插孔d内旋转而出,进而解除对待锁定载体的锁合作用;在此过程中,弹力扭簧75可保证双臂摆动锁钩74具有一定强度复位扭力以避免其摆臂与第一联动锁片60相分离。
为便于用户对联动锁进行解锁或上锁操作,在按压摆动件73的后壁面上且位于联动锁钩76的相对端侧还设置有按压复位弹簧77,按压复位弹簧77 的一端与按压摆动件73相连、另一端与端壳71的壳壁相连。由此,当将按压摆动件73压入端壳71内后,按压复位弹簧77处于受压压缩状态,此时联动锁钩76与双臂摆动锁钩74相扣合以实现上锁;当第一联动锁片60拉动双臂摆动锁钩74与联动锁钩76相分离时,按压摆动件73则可在按压复位弹簧77的弹力释放作用下由端壳71内旋转而出,从而实现解锁。
作为优选方案,为最大限度地完善整个联动锁的结构,本实施例的第一手动解锁锁舌50、第一联动锁片60和第一终端执行锁具70均为两套,为区分两套前述部件之间的关系,本实施例将另一套前述部件的名称以及两套部件之间的关系作以下描述,即:联动锁还包括一与第一终端执行锁具70呈镜像结构的第二终端执行锁具80、一与第一联动锁片60呈镜像结构的第二联动锁片90以及一与第一手动解锁锁舌50呈镜像结构的第二手动解锁锁舌100;相对于条形空腔锁壳10,第一手动解锁锁舌50和第二手动解锁锁舌100分别位于手动解锁器40的上下两侧,而第一联动锁片60和第二联动锁片90则分别位于手动解锁器40的左右两侧,第二终端执行锁具70位于第二联动锁片 90且远离手动解锁器40的一端。由此,可在手动解锁器40的左右两侧分别形成一联动结构,以便实现对锁定载体的双端锁合。
基于上述的一种联动锁,如图8所示并结合图1至图7,本实施还提供了一种安全箱包,它包括一底壳110、至少一个上述的双保险联动锁以及一其中一边与底壳110轴转连接或柔性弯折连接为一体的面盖120;其中,双保险联动锁装设于底壳110的内壁上或嵌装于底壳110的壁板内,至少在面盖120 上且与第一终端执行锁具70相对位的位置设置有一用于插装并锁固于第一终端执行锁具70内的终端锁闩130。当然,在第一手动解锁锁舌50、第一联动锁片60和第一终端执行锁具70均为两套时,在面壳120上也同时设置有插装并锁固于另一个第一终端执行锁具70(即:前述的第二终端执行锁具80) 内的终端锁闩130。从而,由此双保险联动锁所形成的安全箱包具有安全性、保密性显著的特点。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双保险联动锁,其特征在于:它包括
一条形空腔锁壳;
一自动解锁器,所述自动解锁器装设于条形空腔锁壳内;
一自动解锁锁舌,所述自动解锁锁舌与自动解锁器的动力输出端相连,所述自动解锁器带动自动解锁锁舌沿条形空腔锁壳的左右方向在条形空腔锁壳内作往复运动;
一手动解锁器,所述手动解锁器位于自动解锁锁舌的端部,所述自动解锁锁舌限制手动解锁器沿条形空腔锁壳的前后方向在条形空腔锁壳内作往复运动;
一第一手动解锁锁舌,所述第一手动解锁锁舌装设于手动解锁器的后端部上;
一第一联动锁片,所述第一联动锁片沿条形空腔锁壳的左右方向装设于条形空腔锁壳内,所述第一联动锁片的一端与第一手动解锁锁舌相连;
一第一终端执行锁具,所述第一终端执行锁具装设于条形空腔锁壳上并位于第一联动锁片的另一端;
所述手动解锁器带动第一手动解锁锁舌相对于条形空腔锁壳向后移动时,所述第一手动解锁锁舌拉动第一联动锁片朝手动解锁器所在的方向移动以触发第一终端执行锁具解锁;所述手动解锁器带动第一手动解锁锁舌相对于条形空腔锁壳向前移动时,所述第一手动解锁锁舌推动第一联动锁片背离手动解锁器所在的方向移动以触发第一终端执行锁具上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保险联动锁,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一与第一终端执行锁具呈镜像结构的第二终端执行锁具、一与第一联动锁片呈镜像结构的第二联动锁片以及一与第一手动解锁锁舌呈镜像结构的第二手动解锁锁舌;相对于条形空腔锁壳,所述第一手动解锁锁舌和第二手动解锁锁舌分别位于手动解锁器的上下两侧,所述第一联动锁片和第二联动锁片分别位于手动解锁器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二终端执行锁具位于第二联动锁片且远离手动解锁器的一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保险联动锁,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解锁器包括封装于条形空腔锁壳内的驱动控制板、嵌装于条形空腔锁壳的壳壁上并驱动控制板电连接的信号识别器、沿条形空腔锁壳的上下方向装设于条形空腔锁壳内并与驱动控制板电连接的微型动力马达以及装设于微型动力马达的输出轴上的偏心导轮,所述自动解锁锁舌上且位于手动解锁器的相对端侧开设有一沿条形空腔锁壳的前后方向分布以供偏心导轮对位插套的第一限位条孔。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保险联动锁,其特征在于:所述手动解锁器包括贯穿于条形空腔锁壳的前壁板分布的按压接触器、装设于按压接触器的后端的开闭锁限位座以及夹持于开闭锁限位座的后壁面与条形空腔锁壳的后壁板之间的解锁复位弹簧;所述第一手动解锁锁舌装设于按压接触器上并与开闭锁限位座相对于按压接触器呈相对分布或错位分布;当所述解锁复位弹簧处于伸展状态下,所述自动解锁锁舌的端部位于开闭锁限位座的后壁面侧。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双保险联动锁,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压接触器包括贯穿于条形空腔锁壳的前壁板分布的平移锁套和穿设于平移锁套内的旋转锁柱,所述平移锁套的内周壁上开设有至少一个旋转限位环槽,所述旋转锁柱的外周壁上设置有对位嵌合于旋转限位环槽内的旋转限位环凸,所述开闭锁限位座装设于旋转锁柱的后壁面上并与旋转锁柱呈偏心分布,所述解锁复位弹簧与旋转锁柱呈同轴分布,所述第一手动解锁锁舌连接于平移锁套的周侧并与开闭锁限位座呈相对分布或错位分布。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保险联动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手动解锁锁舌包括一设置于手动解锁器上并与手动解锁器的中轴线呈平行分布的平移联板部以及一由平移联板部的后端作倾斜弯折后形成的联动锁舌部,所述第一联动锁片上且与第一手动解锁锁舌相邻近的一端开设有一用于供联动锁舌部对位嵌合并与联动锁舌部的倾斜度相同的联动锁槽。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保险联动锁,其特征在于:所述条形空腔锁壳的后壁板的内侧开设有沿条形空腔锁壳的左右方向分布以供第一联动锁片对位嵌合的平移导向槽,所述第一联动锁片上开设有沿条形空腔锁壳的左右方向分布的第二限位条孔,所述平移导向槽的槽面上设置有插套于第二限位条孔内的限位柱,所述第二限位条孔内装设有一沿条形空腔锁壳的左右方向分布的联动复位弹簧,所述联动复位弹簧的一端与限位柱相连、另一端与第二限位条孔的孔壁相连。
8.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双保险联动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终端执行锁具包括装设于条形空腔锁壳的端部且沿条形空腔锁壳的上下方向开设有锁销插孔的端壳、由端壳的前壁侧嵌装于端壳内且后壁面中心区域设置有一穿设于锁销插孔内的锁闩的按压摆动件、轴连于端壳内并邻近第一联动锁片分布的双臂摆动锁钩以及装设于端壳内且一端与双臂摆动锁钩相抵、另一端与端壳的壳壁相抵以使双臂摆动锁钩在条形空腔锁壳的前后方向作摆动运动的弹力扭簧,所述按压摆动件且远离第一联动锁片的一端与端壳的壳壁相轴连、邻近双臂摆动锁钩的一端的后壁面上设置有一与双臂摆动锁钩的一个摆臂相扣合的联动锁钩,所述双臂摆动锁钩的另一摆臂贯穿于端壳的壳壁分布并与第一联动锁片的端部相连,所述按压摆动件在条形空腔锁壳的前方方向作摆动运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双保险联动锁,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压摆动件的后壁面上且位于联动锁钩的相对端侧还设置有按压复位弹簧,所述按压复位弹簧的一端与按压摆动件相连、另一端与端壳的壳壁相连。
10.一种安全箱包,它包括一底壳和一其中一边与底壳轴转连接或柔性弯折连接为一体的面盖,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至少一个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双保险联动锁;所述双保险联动锁装设于底壳的内壁上或嵌装于底壳的壁板内,至少在所述面盖上且与第一终端执行锁具相对位的位置设置有一用于插装并锁固于第一终端执行锁具内的终端锁闩。
CN201821032794.XU 2018-07-02 2018-07-02 一种双保险联动锁及安全箱包 Active CN20865067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032794.XU CN208650679U (zh) 2018-07-02 2018-07-02 一种双保险联动锁及安全箱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032794.XU CN208650679U (zh) 2018-07-02 2018-07-02 一种双保险联动锁及安全箱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650679U true CN208650679U (zh) 2019-03-26

Family

ID=657831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032794.XU Active CN208650679U (zh) 2018-07-02 2018-07-02 一种双保险联动锁及安全箱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65067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94115A (zh) * 2019-06-17 2019-08-06 恒亘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齿轮齿条的拉索式锁具公插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94115A (zh) * 2019-06-17 2019-08-06 恒亘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齿轮齿条的拉索式锁具公插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088839B (zh) 一种带有双传动和独立双系统的机械钥匙指纹密码电子锁
WO2015165337A1 (zh) 一种机械复合锁
KR102159633B1 (ko) 비지퍼 개폐식 슈트케이스에 설치되는 록킹 세트 및 여행용 슈트케이스
CN104204383A (zh) 出入口开闭装置
US20160290014A1 (en) A Luggage Fixing Lock
CN208650679U (zh) 一种双保险联动锁及安全箱包
CN108457534B (zh) 一种自动锁及安全箱包
KR20130128121A (ko) 슬라이딩 창호용 그립형 잠금장치
CN105298252B (zh) 一种智能锁
CN202039668U (zh) 一种折叠钥匙
CN114183022B (zh) 一种锁具及具有其的箱包
CN209457584U (zh) 一种指纹箱包锁及采用该锁的箱包
CN112878817B (zh) 一种箱包用拉链锁
CN208310466U (zh) 一种自动锁及安全箱包
CN209398072U (zh) 一种改良式双保险联动箱包锁
KR102253117B1 (ko) 카드 키를 이용해 수동으로 잠금 해제가 가능한 도어락 장치
CN214062636U (zh) 一种箱包用固定锁
CN103573052A (zh) 一种箱包扣锁
CN103953219B (zh) 一种按钮式门窗把手
CN208473501U (zh) 一种钢缆锁
CN209908160U (zh) 一种双用锁
CN219387561U (zh) 一种箱包密码锁
CN210032926U (zh) 翻盖式智能锁
CN102729227A (zh) 电池包安装结构
CN208996583U (zh) 用于车辆的锁和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