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621823U - 光学成像镜头 - Google Patents

光学成像镜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621823U
CN208621823U CN201821308106.8U CN201821308106U CN208621823U CN 208621823 U CN208621823 U CN 208621823U CN 201821308106 U CN201821308106 U CN 201821308106U CN 208621823 U CN208621823 U CN 20862182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dipped beam
image side
refracting power
beam ax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308106.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朝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Guang Teng Opt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Guang Teng Opt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Guang Teng Opt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Guang Teng Opt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308106.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62182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62182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62182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光学成像镜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光圈、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其中: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五透镜,具有负屈折力;不仅能够矫正轴外像差及补偿色差,还能得到较大的可视角即广角,并可以使光学系统总长得以缩小,达到镜头微小化的目的。

Description

光学成像镜头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产品用的小型摄像、取像透镜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光学成像镜头。
背景技术
高阶手机相机模块的发展从早期的可视角FOV 75度 F#2.4逐渐往更大可视角以及更大光圈的发展。在pixel size(像素尺寸)缩小下导致在性能上需求更高,现有的四片式镜头组视角约在70~75度之间、光圈约在2.4~2.8之间,功能存在局限性。五片式镜头能提供更优异的成像质量,但是都需要在第四片和第五片之间加Spacer(间隔环),Spacer的设置对镜头的组装良率有较大影响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克服现有缺陷提供一种光学成像镜头,无需Spacer,简化镜片组结构,提高良品率。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光学成像镜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光圈、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其中:
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
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
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
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
第五透镜,具有负屈折力;
满足以下关系式:1<(t34+t45)/T4<1.4,其中,t34为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的轴上间距,T4为第四透镜的中心厚度。
进一步,镜头总长为TTL,成像面半像高为ImgH,满足:0.6 < TTL/(2*ImgH) <0.75。
进一步,所述第一透镜至少有一面为非球面。
进一步,所述第二透镜至少有一面为非球面。
进一步,所述第二透镜的折射率为n2且 n2>1.6。
进一步,所述第三透镜至少有一面为非球面。
进一步,所述第三透镜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
进一步,所述第四透镜至少有一面为非球面。
进一步,所述第五透镜至少有一面为非球面。
进一步,所述第五透镜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
本实用新型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镜头组不仅能够矫正轴外像差及补偿色差,还能得到较大的可视角即广角,并可以使光学系统总长得以缩小,达到镜头微小化的目的。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之间无需使用间隔环,具有良好的成像性能和MTF表现及更佳的制造良率。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的镜头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由左至右为实施例1的镜头组的像散以及光学畸变图。
图3为实施例2的镜头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4由左至右为实施例2的镜头组的像散以及光学畸变图。
图5为实施例3的镜头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6由左至右为实施例3的镜头组的像散以及光学畸变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的光学成像镜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光圈6、第一透镜1、第二透镜2、第三透镜3、第四透镜4、第五透镜5,其中:
第一透镜1,具有正屈折力,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可有效缩短镜头总长,且较佳屈光程度。
第二透镜2,具有负屈折力、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折射率为n2且 n2>1.6。 高折射率材料使用目的在于提供光线更高的发散,进而有效缩短镜头总长。
第三透镜3,具有正屈折力;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三透镜为修正第二透镜造成离轴视场色像差。
第四透镜4,具有正屈折力,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修正镜头离轴视场色像差,可有效提高性能表现。
第五透镜5,具有负屈折力;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五透镜主要为修正近轴球差,以提升近轴视场性能。
满足以下关系式:1<(t34+t45)/T4<1.4,其中,t34为第三透镜3与第四透镜4的轴上间距,T4为第四透镜4的中心厚度。排除使用间格环Spacer的必要性,进而提升镜头组装良率。
镜头总长为TTL,成像面半像高为ImgH,满足:0.6 < TTL/(2*ImgH) < 0.75。达到短镜头总长,且高性能表现。
第一透镜1、第二透镜2、第三透镜3、第四透镜4、第五透镜5至少有一面为非球面。
实施例1
结合图1、2所示具体说明该光学成像镜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光圈6、第一透镜1、第二透镜2、第三透镜3、第四透镜4、第五透镜5,其中:第一透镜1,具有正屈折力,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二透镜2,具有负屈折力、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折射率为n2且 n2>1.6。第三透镜3,具有正屈折力;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四透镜4,具有正屈折力,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五透镜5,具有负屈折力;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
满足以下关系式:1<(t34+t45)/T4<1.4,其中,t34为第三透镜3与第四透镜4的轴上间距,T4为第四透镜4的中心厚度。
镜头总长为TTL,成像面半像高为ImgH,满足:0.6 < TTL/(2*ImgH) < 0.75。
第一透镜1、第二透镜2、第三透镜3、第四透镜4、第五透镜5两面均为非球面。
下表为实施例1详细的结构数据:
其中,OBJ是物侧,Stop是光圈6,光圈6配置为前置,前置光圈意即光圈设置于被摄物与第一透镜间,前置光圈可使摄影用光学透镜组的出射瞳(Exit Pupil)与成像面产生较长的距离,使之具有远心(Telecentric)效果,可增加电子感光组件如CCD或CMOS接收影像的效率。S1、S2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S3、S4为第二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S5、S6为第三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S7、S8为第四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S9、S10为第五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S11、S12为滤光片7的物侧面和像侧面。
下表为实施例1的非球面数据:
其中,S1-S10为第一透镜到第五透镜由物侧至像侧的各个表面。
结合图2可知,实施例1所给出的镜头组较广视角设计及较小畸变程度。
实施例2
结合图3、4详细说明:其中省略与实施例1相同的部分,实施例2中第一透镜1、第二透镜2、第三透镜3、第四透镜4、第五透镜5两面均为非球面。
下表为实施例2详细的结构数据:
其中,OBJ是物侧,Stop是光圈6,光圈6配置为前置,前置光圈意即光圈设置于被摄物与第一透镜间,前置光圈可使摄影用光学透镜组的出射瞳(Exit Pupil)与成像面产生较长的距离,使之具有远心(Telecentric)效果,可增加电子感光组件如CCD或CMOS接收影像的效率。S1、S2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S3、S4为第二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S5、S6为第三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S7、S8为第四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S9、S10为第五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S11、S12为滤光片7的物侧面和像侧面。
下表为实施例2的非球面数据:
其中,S1-S10为第一透镜到第五透镜由物侧至像侧的各个表面。
结合图4可知,实施例2所给出的镜头组较广视角设计及较小畸变程度。
实施例3
结合图5、6详细说明:其中省略与实施例1相同的部分,实施例2中第一透镜1、第二透镜2、第三透镜3、第四透镜4、第五透镜5两面均为非球面。
下表为实施例3详细的结构数据:
其中,OBJ是物侧,Stop是光圈6,光圈6配置为前置,前置光圈意即光圈设置于被摄物与第一透镜间,前置光圈可使摄影用光学透镜组的出射瞳(Exit Pupil)与成像面产生较长的距离,使之具有远心(Telecentric)效果,可增加电子感光组件如CCD或CMOS接收影像的效率。S1、S2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S3、S4为第二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S5、S6为第三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S7、S8为第四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S9、S10为第五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S11、S12为滤光片7的物侧面和像侧面。
下表为实施例3的非球面数据:
其中,S1-S10为第一透镜到第五透镜由物侧至像侧的各个表面。
结合图6可知,实施例3所给出的镜头组较广视角设计及较小畸变程度 。

Claims (10)

1.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是: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光圈(6)、第一透镜(1)、第二透镜(2)、第三透镜(3)、第四透镜(4)、第五透镜(5),其中:
第一透镜(1),具有正屈折力,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
第二透镜(2),具有负屈折力,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
第三透镜(3),具有正屈折力;
第四透镜(4),具有正屈折力,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
第五透镜(5),具有负屈折力;
满足以下关系式:1<(t34+t45)/T4<1.4,其中,t34为第三透镜(3)与第四透镜(4)的轴上间距,T4为第四透镜(4)的中心厚度。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是:镜头总长为TTL,成像面半像高为ImgH,满足:0.6 < TTL/(2*ImgH) < 0.7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是:所述第一透镜(1)至少有一面为非球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是:所述第二透镜(2)至少有一面为非球面。
5. 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是:所述第二透镜(2)的折射率为n2且 n2>1.6。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是:所述第三透镜(3)至少有一面为非球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是:所述第三透镜(3)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是:所述第四透镜(4)至少有一面为非球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是:所述第五透镜(5)至少有一面为非球面。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9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是:所述第五透镜(5)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
CN201821308106.8U 2018-08-14 2018-08-14 光学成像镜头 Active CN20862182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308106.8U CN208621823U (zh) 2018-08-14 2018-08-14 光学成像镜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308106.8U CN208621823U (zh) 2018-08-14 2018-08-14 光学成像镜头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621823U true CN208621823U (zh) 2019-03-19

Family

ID=657156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308106.8U Active CN208621823U (zh) 2018-08-14 2018-08-14 光学成像镜头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621823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31603A (zh) * 2018-08-14 2018-12-18 江苏光腾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WO2021127860A1 (zh) * 2019-12-23 2021-07-01 诚瑞光学(常州)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31603A (zh) * 2018-08-14 2018-12-18 江苏光腾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WO2021127860A1 (zh) * 2019-12-23 2021-07-01 诚瑞光学(常州)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372792B (zh) 取像光学透镜组、取像装置以及电子装置
CN105068220B (zh) 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
TWI585455B (zh) 影像擷取透鏡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N107024758B (zh) 取像系统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202067014U (zh) 广视角光学系统
CN105334596B (zh) 影像系统镜组
CN104678537B (zh) 摄像透镜组、取像装置及可携式装置
CN105022145B (zh) 摄像光学系统、取像装置及可携装置
CN105629440B (zh) 取像光学系统镜组
CN202149967U (zh) 影像拾取镜头组
TWI432773B (zh) 攝影透鏡組
CN105842825B (zh) 光学影像拾取系统
CN104635324B (zh) 取像透镜组、取像装置及可携装置
CN104516092B (zh) 拾像系统透镜组、取像装置及可携装置
CN202661702U (zh) 成像光学系统镜组
CN202182965U (zh) 取像摄影镜头组
CN104570278B (zh) 影像拾取系统透镜组、取像装置及可携装置
CN106526802A (zh) 光学取像镜头及取像装置
CN104977696B (zh) 摄影光学镜组、取像装置及可携装置
CN103809272A (zh) 结像镜头组
CN103424844A (zh) 光学取像系统镜组
CN108983397B (zh) 影像撷取镜组及取像装置
CN106990509A (zh) 全景鱼眼镜头
CN102466864B (zh) 光学摄像系统
CN208621823U (zh) 光学成像镜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