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618309U - 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 - Google Patents

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618309U
CN208618309U CN201820357019.5U CN201820357019U CN208618309U CN 208618309 U CN208618309 U CN 208618309U CN 201820357019 U CN201820357019 U CN 201820357019U CN 208618309 U CN208618309 U CN 20861830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ug
driving
dilator tube
concealed
interior b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357019.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密
王焕先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Mingzhi Indust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Mingzhi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Mingzhi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Mingzhi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357019.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61830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61830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61830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ents Or Canop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以将所述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隐藏于一伸缩桩内部地实现对所述伸缩桩的无级伸缩调节,从而获得外观简洁并适于被无级伸缩调节的所述伸缩桩,其中所述伸缩桩进一步包括一内杆和一外管,所述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包括一驱动塞和一外管扩张塞,以通过所述内杆和所述外管之间的相对转动,驱动所述驱动塞与所述外管扩张塞相对转动地调节所述外管扩张塞与所述外管之间的摩擦力,从而通过对所述外管扩张塞与所述外管之间的摩擦力大小的调节控制所述伸缩桩的伸缩运动。

Description

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伸缩调节领域,更详而言之涉及一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以将所述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隐藏于一伸缩桩内部地实现对所述伸缩桩的无级调节,从而获得外观简洁并适于被无级伸缩调节的所述伸缩桩。
背景技术
通过相互嵌套的两杆件形成的具有伸缩调节功能的伸缩杆因其长短伸缩可调而往往具有较高的适用性,因而更加有利于减少产品型号地规模化生产,从而降低生产成本。目前的伸缩杆按其伸缩调节方式主要分两种,即分级调节与无级调节,其中采用分级调节方式的伸缩杆主要通过定点限制两杆件之间的伸缩移动地进行分级伸缩调节,并在伸缩调节后于该伸缩杆的伸缩调节方向赋予其一定的受力能力,如移动遮阳篷或遮阳伞的伸缩调节结构就多采具有此类分级调节的方式的伸缩杆。
采用无级调节方式的伸缩杆因相对于采用分级调节方式的伸缩杆具备更加精密的调节范围而适用性更广,然而其结构也更加复杂,且无级调节的结构也更加多样,如日常使用的升降椅主要是通过气压实现其无级升降调节,而洗衣机类电器的支脚的升降调节则主要通过螺纹结构实现。
但是,目前的伸缩杆的伸缩设计,无论采用分级伸缩调节方式还是无级伸缩调节方式,都必不可少地于伸缩杆的外部形成用于组成其伸缩调节结构的设计,从而影响伸缩杆的外观视觉,且不适宜被长期暴露于户外,以免因进水或生锈而被损坏,因此,目前的伸缩杆的伸缩设计并不适用于对外观具有较高要求或于户外被长期使用的杆状结构的伸缩设计,如用于引导排队的排队桩或被设置于公路上的路桩。因而目前的排队桩或路桩仍采用具有固定长度而不具备伸缩功能的结构。
也就是说,目前的排队桩常常需要使用者根据不同的使用需求进行定制,如此则势必难以降低其生产成本,且其生产周期也往往较长,难以短时间供货,特别是当对于某种长度规格的排队桩的需求量较少时尤为甚。此外,由于规格难以单一化,其仓储管理以及运输的成本也被提升,这对于生产方和采购方而言都是难以接受的。因此,目前为降低排队桩的生产成本并保障供应量,生产方仍通过生产极为有限的不同长度规格的排队桩供使用者选购。如此,一方面难以满足不同使用者的不同使用需求,可能造成使用者为满足不同的使用场合而需要购买多款不同规格的排队桩,另一方面固定长度规格的排队桩的适用性较小,往往可能在某些场合被使用后就被长期闲置,既不经济还会因占据存储空间而造成额外的浪费。
综上所述,具备伸缩功能的伸缩杆具备较高的适用性并适于被规模化生产以降低成本,然而目前的伸缩杆的伸缩设计都必不可少地于其外部形成用于组成其伸缩调节结构的设计,因而使得排队桩类对外观视觉要求较高或于户外被长期使用的杆状结构并不适于采用目前的伸缩杆的伸缩结构设计,而固定长度的排队桩的生产和使用难以同时满足生产方和使用者的利益,因此,具有伸缩功能且具备隐藏的伸缩调节结构设计的伸缩桩于生产方和使用者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以将所述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隐藏于一伸缩桩内部地实现对所述伸缩桩的无级伸缩调节,从而获得外观简洁并适于被无级伸缩调节的所述伸缩桩。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其中所述伸缩桩具有一伸缩调节状态,以适于所述伸缩桩在所述伸缩调节状态被伸缩调节地达到适宜的长度规格。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其中所述伸缩桩具有一伸缩限制状态,以适于所述伸缩桩在所述伸缩限制状态于其伸缩调节方向被限制伸缩调节地被赋予一定的受力支撑能力,从而维持该适宜的长度规格。换言之,本发明的所述伸缩桩能够被可靠地保持在所述伸缩限制状态。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其中所述伸缩桩包括一内杆和一外管,其中所述内杆被设置为适于被嵌套于所述外管,以通过所述内杆于所述外管中与所述外管间的伸缩移动调节所述伸缩桩的长度。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其中在所述伸缩桩在所述伸缩调节状态和所述伸缩限制状态调节后,所述内杆的外壁上不会产生划痕,以此保证所述伸缩桩的外观的美观性。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其中所述伸缩桩进一步包括一管套,其中所述管套被设置于所述外管的内壁与所述内杆的外壁之间,以避免所述外管与所述内杆之间的直接接触,从而避免所述内杆与所述外管相互摩擦地于所述内杆的外壁产生刮痕,进而保障所述伸缩桩的外观的视觉美观。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其中所述伸缩桩包括所述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其中所述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被设置为适于被调节地限制所述内杆于所述外管中与所述外管间的伸缩移动,以形成所述伸缩桩的所述伸缩限制状态地使得所述伸缩桩适于被伸缩调节地达到并维持适宜的长度规格。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其中所述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被设置为适于被隐藏于所述伸缩桩内,以不改变所述伸缩桩外观地通过调节所述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使得所述伸缩桩于所述伸缩调节状态和所述伸缩限制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其中所述内杆具有一伸缩端,其中所述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被设置为适于连接于所述内杆的所述伸缩端,并包括一外管扩张塞,以调节所述外管扩张塞与所述外管的内壁之间的受力地控制所述伸缩桩于所述伸缩调节状态和所述伸缩限制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其中所述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进一步包括一驱动塞,以通过所述驱动塞调节所述外管扩张塞与所述外管的内壁之间的受力。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其中所述外管扩张塞具有一扩张槽,其中所述驱动塞具有一斜推面,以通过所述斜推面对所述扩张槽的内壁的挤压调节所述外管扩张塞与所述外管的内壁之间的受力。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其中所述驱动塞被设置为连接于所述内杆的所述伸缩端并与所述内杆联动,以通过所述内杆与所述外管之间的相对运动调节所述外管扩张塞与所述外管的内壁之间的受力。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其中所述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进一步包括一调节螺栓,以通过所述调节螺栓控制所述驱动塞与所述外管扩张塞之间的相对运动地调节所述斜推面对所述扩张槽的内壁的挤压,从而调节所述外管扩张塞与所述外管的内壁之间的受力地控制所述伸缩桩于所述伸缩调节状态和所述伸缩限制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其中所述调节螺栓被设置为与所述内杆相联动,以通过所述内杆与所述外管之间的相对转动驱动所述驱动塞与所述外管扩张塞之间相互靠近或远离地调节所述斜推面对所述扩张槽的内壁的挤压,从而调节所述外管扩张塞与所述外管的内壁之间的受力地控制所述伸缩桩于所述伸缩调节状态和所述伸缩限制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其中所述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进一步包括一限位支撑件,其中所述限位支撑件被设置为适于被设置于所述调节螺栓的尾端,以限制所述驱动塞与所述外管扩张塞之间相互远离的距离,进而在调节所述驱动塞与所述外管扩张塞相互远离时,避免所述外管扩张塞脱离所述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因而更加稳定。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其中所述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进一步包括一弹性元件,其中所述弹性元件被设置为适于被设置于所述限位支撑件与所述外管扩张塞之间,以增强所述调节螺栓与所述外管扩张塞之间的受力地维持所述外管扩张塞与所述驱动塞之间的距离的稳定性,进而维持伸缩桩于所述伸缩调节状态和所述伸缩限制状态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其中通过于所述内杆设置所述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即可实现所述伸缩桩的无级伸缩调节,不改变所述内杆和所述外管的结构,简单易行。
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其中所述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被隐藏于所述伸缩桩内部地实现对所述伸缩桩的无级伸缩调节,以获得外观简洁并适于被无级伸缩调节的所述伸缩桩,从而使得所述伸缩桩适用于对外观具有较高要求的排队桩。
为实现以上至少一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伸缩桩,包括:
一外管,其中所述外管具有一伸缩通道;
一内杆,其中所述内杆具有一伸缩端,其中所述内杆被设置为适于自所述伸缩端于所述伸缩通道被嵌套于所述外管,以使得所述内杆适于于所述伸缩通道被伸缩移动地形成所述伸缩桩的一伸缩调节状态;
一驱动塞,其中所述驱动塞被设置于所述伸缩端;以及
一外管扩张塞,其中所述外管扩张塞被设置于所述伸缩通道并与所述内杆相连,其中所述外管扩张塞具有一扩张槽,以适于通过所述驱动塞挤压所述扩张槽内壁地增强所述外管扩张塞于所述伸缩通道与所述外管之间的受力,从而限制所述内杆于所述伸缩通道被伸缩移动地形成所述伸缩桩的一伸缩限制状态,并适于通过所述驱动塞调节所述外管扩张塞与所述外管之间的受力地控制所述伸缩桩于所述伸缩调节状态和所述伸缩限制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伸缩桩进一步包括一管套,其中所述管套于所述伸缩通道被设置于所述外管和所述内杆之间,以避免所述外管与所述内杆之间的直接接触,从而避免所述内杆与所述外管相互摩擦地于所述内杆的外壁产生刮痕,进而保障所述伸缩桩的外观的视觉美观。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驱动塞进一步具有一与所述扩张槽相对应的斜推面,以适于调节所述驱动塞与所述外管扩张塞之间的距离地调节所述斜推面对所述扩张槽的内壁的挤压力,从而调节所述外管扩张塞于所述伸缩通道与所述外管之间的受力。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外管扩张塞进一步具多个侧槽,其中所述侧槽被设置为适于将所述扩张槽的槽壁分隔为对应数量的槽壁瓣,以适于降低所述斜推面对所述扩张槽内壁的挤压力地调节所述外管扩张塞于所述伸缩通道与所述外管之间的受力。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伸缩桩进一步包括一调节螺栓,其中所述外管扩张塞进一步具有一与所述调节螺栓相适应的调节螺孔,其中所述调节螺栓被设置为与所述内杆相联动,并适于相对于所述外管扩张塞被转动地调节所述外管扩张塞与所述驱动塞之间的距离,以通过所述内杆与所述外管之间的相对转动调节所述驱动塞与所述外管扩张塞之间的距离地调节所述斜推面对所述扩张槽的内壁的挤压力,从而调节所述外管扩张塞与所述外管的内壁之间的受力地控制所述伸缩桩于所述伸缩调节状态和所述伸缩限制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驱动塞被固定于所述内杆的所述伸缩端并与所述内杆相联动,所述调节螺栓被固定于所述驱动塞并与所述驱动塞相联动,以通过所述内杆与所述外管之间的相对转动地控制所述调节螺栓调节所述外管扩张塞与所述驱动塞之间的距离。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伸缩桩进一步包括一限位支撑件,其中所述限位支撑件被设置于所述调节螺栓的尾端,以限制所述驱动塞与所述外管扩张塞之间相互远离的距离,进而在通过所述调节螺栓调节所述驱动塞与所述外管扩张塞相互远离时,避免所述外管扩张塞脱离与所述内杆相联动的所述调节螺栓。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限位支撑件被设置为一螺钉,其中所述调节螺栓的尾端设置有与所述螺钉相适应的一螺孔,以适于将所述螺钉拧入所述螺孔地形成所述限位支撑件于所述调节螺栓的尾端的固定。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伸缩桩进一步包括一弹性元件,其中所述弹性元件被设置于所述限位支撑件与所述外管扩张塞之间,以增强所述调节螺栓与所述外管扩张塞之间的受力地维持所述外管扩张塞与所述驱动塞之间的距离的稳定性,进而维持伸缩桩于所述伸缩调节状态和所述伸缩限制状态的稳定性。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伸缩桩进一步包括一隔离缓冲片,其中所述隔离缓冲片被设置于所述弹性元件与所述限位支撑件之间,以避免所述弹性元件与所述限位支撑件之间直接接触地摩擦。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驱动塞于所述内杆的所述伸缩端与所述内杆一体成型为一整体。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外管于所述伸缩通道被设置有与所述外管扩张塞的所述侧槽相适应的至少一引导轨,以于所述伸缩桩的所述伸缩调节状态为所述调节螺栓与所述外管扩张塞之间的相对转动提供支撑。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一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其中所述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适于被设置于一内杆的一伸缩端,并在所述内杆自所述伸缩端于一外管的一伸缩通道被嵌套于所述外管后,适于通过所述内杆与所述外管之间的相对转动限制所述内杆与所述外管之间的伸缩移动,其中所述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包括:
一驱动塞,其中所述驱动塞被设置为适于与所述内杆相联动地被设置于所述伸缩端;和
一外管扩张塞,其中所述外管扩张塞适于被设置于所述伸缩通道并与所述驱动塞相连,其中所述外管扩张塞具有一扩张槽,以适于调节所述驱动塞与所述扩张槽内壁之间的挤压力地调节所述外管扩张塞于所述伸缩通道与所述外管之间的受力,从而控制所述内杆于所述伸缩通道与所述外管之间的伸缩移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驱动塞进一步具有一与所述扩张槽相对应的斜推面,以适于调节所述驱动塞与所述外管扩张塞之间的距离地调节所述斜推面对所述扩张槽的内壁的挤压力,从而调节所述外管扩张塞于所述伸缩通道与所述外管之间的受力。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外管扩张塞进一步具多个侧槽,其中所述侧槽被设置为适于将所述扩张槽的槽壁分隔为对应数量的槽壁瓣,以适于降低所述斜推面对所述扩张槽内壁的挤压力地调节所述外管扩张塞于所述伸缩通道与所述外管之间的受力。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伸缩桩进一步包括一调节螺栓,其中所述外管扩张塞进一步具有一与所述调节螺栓相适应的调节螺孔,其中所述调节螺栓被设置为与所述驱动塞相联动,并适于相对于所述外管扩张塞被转动地调节所述外管扩张塞与所述驱动塞之间的距离,以通过所述内杆与所述外管之间的相对转动调节所述驱动塞与所述外管扩张塞之间的距离地调节所述斜推面对所述扩张槽的内壁的挤压力,从而调节所述外管扩张塞与所述外管的内壁之间的受力地控制所述内杆于所述伸缩通道与所述外管之间的伸缩移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伸缩桩进一步包括一限位支撑件,其中所述限位支撑件被设置于所述调节螺栓的尾端,以限制所述驱动塞与所述外管扩张塞之间相互远离的距离,进而在通过所述调节螺栓调节所述驱动塞与所述外管扩张塞相互远离时,避免所述外管扩张塞脱离所述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限位支撑件被设置为一螺钉,其中所述调节螺栓的尾端设置有与所述螺钉相适应的一螺孔,以适于将所述螺钉拧入所述螺孔地形成所述限位支撑件于所述调节螺栓的尾端的固定。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伸缩桩进一步包括一弹性元件,其中所述弹性元件被设置于所述限位支撑件与所述外管扩张塞之间,以增强所述调节螺栓与所述外管扩张塞之间的受力地维持所述外管扩张塞与所述驱动塞之间的距离的稳定性,进而维持所述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的稳定性。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伸缩桩进一步包括一隔离缓冲片,其中所述隔离缓冲片被设置于所述弹性元件与所述限位支撑件之间,以避免所述弹性元件与所述限位支撑件之间直接接触地摩擦。
通过对随后的描述和附图的理解,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目的和优势将得以充分体现。
附图说明
图1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一伸缩桩的立体结构透视图。
图2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所述伸缩桩的结构爆炸图。
图3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所述伸缩桩于一伸缩调节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所述伸缩桩于一伸缩限制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依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一伸缩桩的结构剖视图。
图6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所述伸缩桩的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A和7B为依本发明的所述伸缩桩的应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体如下文所述。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揭露中,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上述术语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术语“一”应理解为“至少一”或“一个或多个”,即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元件的数量可以为一个,而在另外的实施例中,该元件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术语“一”不能理解为对数量的限制。
如图1所示,依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一伸缩桩10被图示说明,其主要展示了所述伸缩桩10的立体结构透视图,其中所述伸缩桩10包括一内杆11,一外管12和一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100,其中所述内杆11被嵌套于所述外管12,以适于沿所述外管12和所述内杆11的长度方向伸缩调节所述伸缩桩10的长度地使得所述伸缩桩10具有一伸缩调节状态,其中所述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100于所述外管12的内部被设置于所述内杆11,并被设置为适于被调节地改变其与所述外管12之间的受力,从而适于通过调节所述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100地增大所述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100与所述外管12之间的摩擦力,进而限制所述内杆11与所述外管12之间的伸缩移动地使得所述伸缩桩10进入一伸缩限制状态。
如此以适于所述伸缩桩10于所述伸缩调节状态被伸缩调节至适宜的长度规格,并于所述伸缩限制状态在其伸缩方向被限制伸缩地被赋予一定的受力支撑能力,从而将所述伸缩桩10维持于该适宜的长度规格。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调节所述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100地调节所述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100与所述外管12之间的摩擦力大小,从而控制所述伸缩桩10于所述伸缩调节状态和所述伸缩限制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如此以使得所述伸缩桩10适于在所述伸缩调节状态被伸缩调节至任意长度后,通过调节所述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100,使得所述伸缩桩10进入所述伸缩限制状态地被维持该长度,因此,所述伸缩桩10能够被无级伸缩调节地于一定的长度范围内适应所有长度规格。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100于所述外管12内与所述内杆11相连而被隐藏于所述伸缩桩10,从而使得所述伸缩桩10具有简洁的外观,因而更加适用于对外管具有较高要求的伸缩结构设计,如用于引导排队的排队桩。
特别地,由于所述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100被隐藏于所述伸缩桩10而不宜被使用者直接接触地进行调节,因此,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个实施例中,所述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100被设置为适于通过所述内杆11与所述外管12之间的转动调节调节所述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100与所述外管12之间的摩擦力大小。
具体地,结合本实用新型的附图之图2和图3所示,依本实用新型的该实施例的所述伸缩桩10的结构爆炸图被图示说明,其中所述外管12具有一伸缩通道121,其中所述伸缩通道121形成于所述外管12的内部,所述内杆11具有一伸缩端111,其中所述内杆11被设置为自所述伸缩端111于所述伸缩通道121被嵌套于所述外管12,以使得所述内杆11适于在所述伸缩通道121与所述外管12之间伸缩移动地形成所述伸缩桩10的所述伸缩调节状态。
所述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100具有一驱动塞101和一外管扩张塞102,其中所述驱动塞101被设置于所述内杆11的所述伸缩端111,所述外管扩张塞102被设置于所述外管12的所述伸缩通道121并于所述伸缩桩10的伸缩方向与所述内杆11相联动,其中所述外管扩张塞102被设置为适于在所述伸缩通道121与所述外管12维持接触地与所述外管12之间具有适宜的摩擦力,如此以适于通过所述内杆11与所述外管12之间的伸缩移动将所述伸缩桩10调节至一定的长度规格后,通过驱动所述内杆11与所述外管12之间发生相对转动地调节所述驱动塞101对所述外管扩张塞102的作用力,从而调节所述外管扩张塞102与所述外管12之间的摩擦力,进而控制所述伸缩桩10于所述伸缩调节状态和所述伸缩限制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详细地,所述外管扩张塞102包括一槽壁1021并具有一由所述槽壁1021围绕形成的一扩张槽1022,以通过驱动所述内杆11与所述外管12之间发生相对转动地调节所述驱动塞101于所述扩张槽1022对所述槽壁1021的挤压力,从而调节所述外管扩张塞102与所述外管12之间的摩擦力。
本领域技艺人员应当理解,所述驱动塞101被设置于所述内杆11的所述伸缩端111,所述外管扩张塞102被设置为于所述伸缩通道121在所述伸缩桩10的伸缩方向与所述内杆11相联动,并与所述外管12维持接触地与所述外管12之间具有适宜的摩擦力,因此所述伸缩桩10适于在不引起所述外管扩张塞102与所述外管12之间的相对转对的情况下,被驱动地使得所述内杆11与所述外管12之间发生相对转动,即所述驱动塞101与所述外管扩张塞102之间的相对运动适于通过所述内杆11与所述外管12之间的相对转动被控制,如此以通过控制所述内杆11与所述外管12之间的相对转动地对所述驱动塞101与所述外管扩张塞102之间的相对运动进行调节,从而通过所述驱动塞101与所述外管扩张塞102之间的相对运动调节所述驱动塞101于所述扩张槽1022对所述槽壁1021的挤压力,进而调节所述外管扩张塞102与所述外管12之间的摩擦力。
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个实施例中,所述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100被设置为适于通过调节所述驱动塞101与所述外管扩张塞102之间的距离地调节所述驱动塞101于所述扩张槽1022对所述槽壁1021的挤压力。
详细地,如图3所示,所述外管扩张塞102的所述扩张槽1022进一步于所述外管扩张塞102形成一扩张槽口1023,其中所述驱动塞101具有一斜推面1011,以使得所述驱动塞101于靠近所述外管扩张塞102的一端形成一窄端1012,其中所述窄端1012对应于所述外管扩张塞102的所述扩张槽1022,以在所述驱动塞101与所述外管扩张塞102被驱动地相互靠近时,适于所述驱动塞101的所述窄端1012通过所述扩张槽口1023进入所述扩张槽1022,并使得所述驱动塞101的所述斜推面1011于所述扩张槽口1023与所述槽壁1021相接触,从而在所述驱动塞101与所述外管扩张塞102被驱动地进一步相互靠近时,适于通过所述斜推面1011于所述扩张槽1022挤压所述槽壁1021地增大所述槽壁1021于所述伸缩通道121与所述外管12之间的摩擦力,从而限制所述内杆11与所述外管12之间的伸缩运动地使得所述伸缩桩10进入所述伸缩限制状态。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个实施例中,所述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100进一步包括一调节螺栓103,其中所述调节螺栓103被设置为与所述内杆11相联动,其中所述外管扩张塞102进一步设置有与所述调节螺栓103相适应的调节螺孔1024,如此以通过所述内杆11与所述外管12之间的相对转动驱动所述调节螺栓103与所述外管扩张塞102之间的相对转动,从而控制所述驱动塞101与所述外管扩张塞102相互靠近或远离地调节所述驱动塞101与所述外管扩张塞102之间的距离。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个实施例中,所述驱动塞101被固定于所述内杆11,所述调节螺栓103被固定于所述驱动塞101,如此以使得所述调节螺栓103与所述内杆11相联动,从而使得所述调节螺栓103适于通过所述内杆11与所述外管12之间的相对转动被驱动地与所述外管扩张塞102之间发生相对转动,进而调节所述驱动塞101与所述外管扩张塞102之间的距离。
详细地,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个实施例中,所述内杆11被设置为管状,所述驱动塞101进一步具有一连接端1013,其中所述连接端1013被设置为适于被插入所述内杆11,其中所述连接端1013进一步被设置有至少一固定孔10131,其中所述固定孔10131被设置为自所述连接端1013的侧面向其内部延伸,以在所述连接端1013被插入所述内杆11后,适于在所述内杆11的外侧通过一紧固件10132(如常规的螺钉)穿过所述内杆11并进一步伸入所述固定孔10131地将所述驱动塞101固定于所述内杆11,以使得所述驱动塞101与所述内杆11之间被联动地相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个实施例中,所述内杆11的管状设计主要依所述驱动塞101的结构设计而被设置为管状,以适应于所述内杆11与所述驱动塞101之间的连接,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杆11并不限制为管状,其还可依实际使用需求被设置为其他非空心的杆状,本实用新型对此并不限制。
进一步地,所述调节螺栓103具有一头部1031和自所述头部1031延伸的一螺杆1032,其中所述螺杆1032上设置有螺纹,其中所述调节螺栓103的所述头部1031和所述螺杆1032的与所述头部1031相连的部分被嵌于所述驱动塞101,从而使得所述调节螺栓103被联动于所述驱动塞101,并被固定于所述驱动塞101。比如当所述头部1031为六角头时,所述头部1031于所述驱动塞101的内嵌能够使得所述调节螺栓103于其转动方向与所述驱动塞101相联动,又如当所述螺杆1032的与所述头部1031相连的部分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被嵌于所述驱动塞101时,能够使得所述调节螺栓103于其转动方向和所述伸缩桩10的伸缩方向同时被联动于所述驱动塞101。
本领域技艺人员应当理解,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个实施例中,所述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100被设置为通过所述内杆11与所述外管12之间的相对转动驱动所述调节螺栓103与所述外管扩张塞102之间的相对转动,从而控制所述驱动塞101与所述外管扩张塞102相互靠近或远离地调节所述外管扩张塞102于所述伸缩通道121与所述外管12之间的摩擦力。因此,所述调节螺栓103被设置为与所述内杆11相联动,而所述驱动塞101则适于被设置为于所述伸缩桩10的伸缩方向与所述内杆11具有一定的受力关系即可,而不限制所述驱动塞101于所述内杆11与所述外管12之间相对转动的方向与所述内杆11之间的联动,即所述驱动塞101,所述调节螺栓103以及所述内杆11之间的连接关系多样。如所述调节螺栓103还可被设置为自所述内杆11延伸地被固定于所述内杆11;如所述驱动塞101还可被设置为与所述内杆11一体成型为一整体;如所述驱动塞101还可被设置为于所述伸缩桩10的伸缩方向在一定范围内可活动地被套于所述调节螺栓103;又如所述调节螺栓103与所述驱动塞101被设置为一体式的结构,以通过所述驱动塞101与所述内杆11之间的固定连接形成所述调节螺栓103与所述内杆11之间的联动。只要所述调节螺栓103被设置为与所述内杆11相联动即可,本实用新型对此并不限制。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个实施例中,所述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100于所述伸缩桩10的设置适于在不改变所述内杆11和所述外管12的结构的情况下进行,即所述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100适于被设置于由所述内杆11和所述外管12构成的普通伸缩杆,从而使得该普通伸缩杆被设置有所述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100地构成所述伸缩桩10,进而具有无级伸缩调节功能,因而简单易行。
特别地,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个实施例中,所述外管扩张塞102进一步被设置有多个侧槽1025,如图1所示,其中所述侧槽1025被设置为适于将所述扩张槽1022的所述槽壁1021分割为对应数量的槽壁瓣10211,如此以使得所述槽壁1021适于因所述驱动塞101的所述斜推面1011的挤压而被扩张,进而增大所述槽壁瓣10211于所述伸缩通道121与所述外管12之间的受力地增强所述槽壁瓣10211与所述外管12之间的摩擦力,从而使得所述伸缩桩10进入所述伸缩限制状态。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侧槽1025的设置使得所述槽壁1021被分割为对应数量的所述槽壁瓣10211,从而降低了所述槽壁1021的扩张所需的挤压力,进而于所述伸缩桩10的所述伸缩限制状态降低了所述驱动塞101与所述外管扩张塞102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一方面有利于降低所述驱动塞101与所述外管扩张塞102之间相互作用的损耗,从而增加所述伸缩桩10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有利于减小驱动所述内杆11与所述外管12之间相互转动以使所述伸缩桩10由所述伸缩调节状态进入所述伸缩限制状态所需的作用力,因而更加便于使用。
此外,可以理解的是,所述伸缩桩10适于在不引起所述外管扩张塞102与所述外管12之间的相对转对的情况下,被驱动地使得所述内杆11与所述外管12之间发生相对转动,因此所述外管扩张塞102被设置为于所述伸缩桩10的所述伸缩调节状态下与所述外管12之间维持接触地具有适宜的摩擦力。然而,由于驱动所述内杆11与所述外管12之间相互转动以使所述伸缩桩10由所述伸缩调节状态进入所述伸缩限制状态所需的作用力得以减小,使得所述外管扩张塞102于所述伸缩桩10的所述伸缩调节状态下与所述外管12之间的摩擦力的要求也相对被降低。如此,一方面使得所述伸缩桩10于所述伸缩调节状态下的伸缩调节更加省力,另一方面也减小了所述外管扩张塞102与所述外管12之间相互摩擦的损耗,从而进一步延长了所述伸缩桩10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所述槽壁1021的扩张所需的挤压力由于所述侧槽1025的设置而得以降低,如此则降低了对所述外管扩张塞102所采用的材料的柔性要求,从而增加了所述外管扩张塞102可采用的材料的选取范围,进而有利于选择耐磨性较好的材料以进一步提高所述伸缩桩10的使用寿命,并有利于结合经济考虑地选择更经济的材料以降低所述伸缩桩10的生产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管12进一步适于在所述伸缩桩10的伸缩方向于所述伸缩通道121内被设置有与所述侧槽1025相适应的至少一引导轨,如此以通过所述引导轨于所述侧槽1025与所述外管扩张塞102之间的相互作用限制所述外管扩张塞102与所述外管12之间的相对转动,进而于所述伸缩桩10的所述伸缩调节状态为所述调节螺栓103与所述外管扩张塞102之间的相对转动提供支撑。
本领域技艺人员应当理解,在所述伸缩桩10的所述伸缩调节状态下,通过限制所述外管扩张塞102于所述伸缩通道121与所述外管12之间的相对转动,从而驱动所述内杆11与所述外管12之间相对转动地控制所述调节螺栓103与所述外管扩张塞102之间的相对转动,进而控制所述驱动塞101与所述外管扩张塞102相互靠近或远离,而所述外管扩张塞102于所述伸缩通道121与所述外管12之间的相对转动的限制方式多样,前述通过所述外管扩张塞102于所述伸缩桩10的所述伸缩调节状态与所述外管12之间的摩擦力进行限制,以及通过所述引导轨于所述侧槽1025与所述外管扩张塞102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进行限制,仅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示例,只要所述外管扩张塞102被设置为适于在所述内杆11与所述外管12相对转动的方向与所述外管12之间具有适宜的相互作用力即可,本实用新型对此并不限制。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个实施例中,所述伸缩桩10进一步包括一限位支撑件1033,其中所述限位支撑件1033被设置于所述调节螺栓103的尾端,即所述螺杆1032的与所述头部1031相连的一端相对的一端,以在通过所述内杆11与所述外管12之间的相对转动控制所述驱动塞101与所述外管扩张塞102相互远离时,限制所述驱动塞101与所述外管扩张塞102之间相互远离的距离,进而避免所述外管扩张塞102脱离所述调节螺栓103,因而使得所述伸缩桩10的伸缩调节更加稳定。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支撑件1033被设置为一螺钉10331,其中所述调节螺栓103于其尾端进一步被设置有与所述螺钉10331相适应的一螺孔10321,如此以将所述螺钉10331旋入所述螺孔10321地形成所述限位支撑件1033于所述调节螺栓103的固定。
本领域技艺人员应当理解,所述螺钉10331仅作为所述限位支撑件1033的示例而非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限位支撑件1033可以有多种变形,如所述限位支撑件1033还可被设置为横向穿过所述调节螺栓103的一杆状件,或被设置为与所述调节螺栓103一体成型为一整体并适于被调节尺寸地避免所述外管扩张塞102自所述调节螺栓103脱离,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制。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个实施例中,所述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100进一步包括一弹性元件104,其中所述弹性元件104被设置于所述限位支撑件1033与所述外管扩张塞102之间,以增强所述外管扩张塞102与所述调节螺栓103的螺纹之间的受力,从而维持所述外管扩张塞102与所述驱动塞101之间的距离的稳定性,进而保障所述伸缩桩10于所述伸缩调节状态和所述伸缩限制状态的稳定性。
详细地,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元件104被设置为一弹簧1041,其中所述弹簧1041被套于所述螺杆1032地被设置于所述限位支撑件1033与所述外管扩张塞102之间,以于所述伸缩桩10的所述伸缩调节状态被压缩,从而减小驱动所述外管扩张塞102与所述驱动塞101相互靠近所需的力,以便于通过所述内杆11与所述外管12之间的相对转动驱动所述外管扩张塞102与所述驱动塞101相互靠近地使得所述伸缩桩10进入所述伸缩限制状态。
本领域技艺人员应当理解,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元件104还可被设置为于所述伸缩桩10的所述伸缩调节状态被拉伸地被设置于所述外管扩张塞102与所述驱动塞101之间,以减小驱动所述外管扩张塞102与所述驱动塞101相互靠近所需的力,从而便于通过所述内杆11与所述外管12之间的相对转动驱动所述外管扩张塞102与所述驱动塞101相互靠近地使得所述伸缩桩10进入所述伸缩限制状态,本实用新型对此并不限制。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个实施例中,所述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100进一步包括一隔离缓冲片105,其中所述隔离缓冲片105被设置于所述弹簧1041与所述限位支撑件1033之间,如此以在所述限位支撑件1033与所述调节螺栓103相联动地被转动时,适于通过所述隔离缓冲片105将所述弹簧1041与所述限位支撑件1033隔离,从而避免所述弹簧1041与所述限位支撑件1033之间直接接触地相摩擦,并适于通过所述隔离缓冲片105与所述限位支撑件1033之间的相对运动,起到缓冲作用地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所述弹簧1041被所述限位支撑件1033带动,从而保护所述外管扩张塞102以及所述限位支撑件1033不被所述弹簧1041磨损,进而维持所述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100的稳定性并延长所述伸缩桩10的使用寿命。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个实施例中,所述伸缩桩10进一步包括一管套13,其中所述管套13于所述伸缩通道121被嵌套于所述外管12的一端,其中所述内杆11被嵌套于所述管套13,如此即使得所述管套13于所述伸缩通道121被设置于所述内杆11和所述外管12之间,从而适于通过所述管套13避免所述外管12与所述内杆11之间的直接接触,进而避免所述内杆11与所述外管12因伸缩运动或相对转动而相互摩擦地于所述内杆11的外壁产生刮痕,进而保障所述伸缩桩10的外观的视觉美观。
依本实用新型附图之图3和图4所示,为进一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该实施例的所述伸缩桩10的工作原理,所述伸缩桩10于所述伸缩调节状态和所述伸缩限制状态的结构分别被图示说明,其中附图3主要展示了所述伸缩桩10于所述伸缩调节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其中附图4主要展示了所述伸缩桩10于所述伸缩限制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在所述伸缩桩10的所述伸缩调节状态下,当所述内杆11与所述外管12之间被驱动地伸缩运动时,所述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100因被固定于所述内杆11的所述伸缩端111而被所述内杆11作用地与所述外管12之间发生相对运动。此时,所述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100的所述外管扩张塞102于所述伸缩通道121维持所述外管12接触而与所述外管12之间具有适宜的摩擦力,且被设置为所述弹簧1041的所述弹性元件104由于所述外管扩张塞102与所述驱动塞11之间具有较大的距离而被压缩,如此以使得所述外管扩张塞102的所述调节螺孔1024的螺纹与所述调节螺栓103的所述螺杆1032的螺纹紧密咬合,从而使得所述外管扩张塞102与所述调节螺栓103之间不会因螺纹之间为避免过盈咬合所预留的缝隙而松动,因而使得所述驱动塞101与所述外管扩张塞102之间的距离被稳定维持。
当所述伸缩桩10通过所述内杆11与所述外管12之间的伸缩运动被调节至适宜的长度后,驱动所述内杆11与所述外管12在一特定方向相对转动,所述调节螺栓103因与所述内杆11相联动而与所述外管12相对转动,所述外管扩张塞102因与所述外管12之间具有适宜的摩擦力而不会被所述调节螺栓103带动,进而使得所述外管扩张塞102维持与所述外管12在相对转动的方向上相对静止,即所述调节螺栓103与所述外管扩张塞102之间相对转动,如此所述外管扩张塞102则被所述调节螺栓103驱动地与所述驱动塞101之间相互靠近或远离。
当所述调节螺栓103与所述外管扩张塞102之间于该特定方向的相对转动适于驱动所述外管扩张塞102与所述驱动塞101相互靠近时,由于所述弹性元件104被压缩而产生的对所述外管扩张塞102的作用力适于促进所述外管扩张塞102与所述驱动塞101之间相互靠近地运动。如此则更有利于在驱动所述内杆11与所述外管12相对转动地控制所述外管扩张塞102与所述驱动塞101相互靠近时,减小所述调节螺栓103与所述外管扩张塞102之间的作用力地维持所述外管扩张塞102不与所述外管12之间发生相对转动。
在所述驱动塞101与所述外管扩张塞102相互靠近地相接触时,继续驱动所述内杆11与所述外管12之间相对转动地控制所述驱动塞101与所述外管扩张塞102相互靠近,所述驱动塞101的所述窄端1012伸入所述外管扩张塞102的所述扩张槽1022,所述斜推面1011不断挤压所述槽壁1021,如此则使得所述外管扩张塞102与所述外管12之间的作用力不断得到增强,从而使得所述外管扩张塞102与所述外管12之间的摩擦力不断增大,进而使得所述伸缩桩10于其伸缩方向具有一定的承载力而不再适宜被驱动地伸缩,即所述伸缩桩10进入所述伸缩限制状态。
值得一提的是,在所述伸缩桩10的所述伸缩限制状态下,被设置为所述弹簧1041的所述弹性元件104可被设置为仍处于被压缩的状态,如此以通过所述弹簧1041对所述外管扩张塞102的作用力维持所述外管扩张塞102与所述驱动塞101之间的距离的稳定性,从而避免所述外管扩张塞102与所述驱动塞101之间在所述伸缩桩10的所述伸缩限制状态下松动,进而维持所述伸缩桩10于所述伸缩限制状态的稳定性。
在所述伸缩桩10的所述伸缩限制状态下,于另一特定方向驱动所述内杆11与所述外管12之间相对转动,所述调节螺栓103因与所述内杆11相联动而与所述外管12之间发生相对转动,所述外管扩张塞102因与所述外管12之间具有较大的摩擦力而与所述外管12之间维持相对静止,如此则所述调节螺栓103与所述外管扩张塞102之间发生相对转动,从而使得所述外管扩张塞102与所述驱动塞101之间相互远离,进而使得所述驱动塞101对所述外管扩张塞102的挤压力减小,同时所述外管扩张塞102与所述外管12之间的摩擦力由于所述外管扩张塞102与所述外管12之间的作用力减小而减小,即所述伸缩桩10由所述伸缩限制状态进入所述伸缩调节状态。
本领域技艺人员应当理解,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个实施例的描述中,所述外管扩张塞102与所述外管12之间的摩擦力应理解为所述外管扩张塞102与所述外管12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即在所述外管扩张塞102与所述外管12之间维持相对静止的状态下,两者之间能够产生的最大的摩擦力,如此则所述外管扩张塞102与所述外管12之间的摩擦力主要由所述外管扩张塞102与所述外管12之间的挤压力所决定,而所述外管扩张塞102与所述外管12之间的挤压力又由所述驱动塞101的所述斜推面1011对所述外管扩张塞102的所述槽壁1021的挤压力所决定。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主要原理在于通过所述内杆11与所述外管12之间的相对转动,控制所述驱动塞101与所述外管扩张塞102之间的相对运动地调节所述驱动塞101与所述外管扩张塞102之间的作用力,进而通过所述内杆11与所述外管12之间的相对转动调节调节所述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100与所述外管12之间的摩擦力大小。
如图5和图6所示,依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一伸缩桩10A被图示说明,其主要展示了所述伸缩桩10A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所述伸缩桩10A包括一内杆11A,一外管12A和一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100A,其中所述内杆11A被嵌套于所述外管12A,以适于沿所述外管12A和所述内杆11A的长度方向伸缩调节所述伸缩桩10A的长度地使得所述伸缩桩10A具有一伸缩调节状态,其中所述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100A于所述外管12A的内部被设置于所述内杆11A,并被设置为适于被调节地改变其与所述外管12A之间的受力,从而适于通过调节所述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100A地增大所述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100A与所述外管12A之间的摩擦力,进而限制所述内杆11A与所述外管12A之间的伸缩移动地使得所述伸缩桩10A进入一伸缩限制状态。
如此以适于所述伸缩桩10A于所述伸缩调节状态被伸缩调节至适宜的长度规格,并于所述伸缩限制状态在其伸缩方向被限制伸缩地被赋予一定的受力支撑能力,从而将所述伸缩桩10A维持于该适宜的长度规格。
具体地,所述外管12A具有一伸缩通道121A,其中所述伸缩通道121A形成于所述外管12A的内部,所述内杆11A具有一伸缩端111A,其中所述内杆11A被设置为自所述伸缩端111A于所述伸缩通道121A被嵌套于所述外管12A,以使得所述内杆11A适于在所述伸缩通道121A与所述外管12A之间伸缩移动地形成所述伸缩桩10A的所述伸缩调节状态。
所述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100A具有一驱动塞101A和一外管扩张塞102A,其中所述驱动塞101A被设置于所述内杆11A的所述伸缩端111A,所述外管扩张塞102A被设置于所述外管12A的所述伸缩通道121A并于所述伸缩桩10A的伸缩方向与所述内杆11A相联动,其中所述外管扩张塞102A被设置为适于在所述伸缩通道121A与所述外管12A维持接触地与所述外管12A之间具有适宜的摩擦力,如此以适于通过所述内杆11A与所述外管12A之间的伸缩移动将所述伸缩桩10A调节至一定的长度规格后,通过驱动所述内杆11A与所述外管12A之间发生相对转动地调节所述驱动塞101A对所述外管扩张塞102A的作用力,从而调节所述外管扩张塞102A与所述外管12A之间的摩擦力,进而控制所述伸缩桩10A于所述伸缩调节状态和所述伸缩限制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详细地,所述外管扩张塞102A包括一槽壁1021A并具有一由所述槽壁1021A围绕形成的扩张槽1022A,以通过驱动所述内杆11A与所述外管12A之间发生相对转动地调节所述驱动塞101A于所述扩张槽1022A对所述槽壁1021A的挤压力,从而调节所述外管扩张塞102A与所述外管12A之间的摩擦力。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驱动塞101A被设置于所述内杆11A的所述伸缩端111A,所述外管扩张塞102A被设置为于所述伸缩通道121A在所述伸缩桩10A的伸缩方向与所述内杆11A相联动,并与所述外管12A维持接触地与所述外管12A之间具有适宜的摩擦力,因此所述伸缩桩10A适于在不引起所述外管扩张塞102A与所述外管12A之间的相对转对的情况下,被驱动地使得所述内杆11A与所述外管12A之间发生相对转动,即所述驱动塞101A与所述外管扩张塞102A之间的相对运动适于通过所述内杆11A与所述外管12A之间的相对转动被控制,如此以通过控制所述内杆11A与所述外管12A之间的相对转动地对所述驱动塞101A与所述外管扩张塞102A之间的相对运动进行调节,从而通过所述驱动塞101A与所述外管扩张塞102A之间的相对运动调节所述驱动塞101A于所述扩张槽1022A对所述槽壁1021A的挤压力,进而调节所述外管扩张塞102A与所述外管12A之间的摩擦力。
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个实施例中,所述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100被设置为适于通过调节所述驱动塞101与所述外管扩张塞102之间的距离地调节所述驱动塞101于所述扩张槽1022对所述槽壁1021的挤压力。
详细地,所述外管扩张塞102A的所述扩张槽1022A进一步于所述外管扩张塞102A形成一扩张槽口1023A,其中所述驱动塞101A具有一斜推面1011A,以使得所述驱动塞101A于靠近所述外管扩张塞102A的一端形成一窄端1012A,其中所述窄端1012A对应于所述外管扩张塞102A的所述扩张槽1022A,以在所述驱动塞101A与所述外管扩张塞102A被驱动地相互靠近时,适于所述驱动塞101A的所述窄端1012A通过所述扩张槽口1023A进入所述扩张槽1022A,并使得所述驱动塞101A的所述斜推面1011A于所述扩张槽口1023A与所述槽壁1021A相接触,从而在所述驱动塞101A与所述外管扩张塞102A被驱动地进一步相互靠近时,适于通过所述斜推面1011A于所述扩张槽1022A挤压所述槽壁1021A地增大所述槽壁1021A于所述伸缩通道121A与所述外管12A之间的摩擦力,从而限制所述内杆11A与所述外管12A之间的伸缩运动地使得所述伸缩桩10A进入所述伸缩限制状态。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个实施例中,所述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100A进一步包括一调节螺栓103A,其中所述调节螺栓103A被设置为与所述外管扩张塞102A相联动,其中所述驱动塞101A进一步设置有与所述调节螺栓103A相适应的调节螺孔1014A,如此以通过所述内杆11A与所述外管12A之间的相对转动驱动所述调节螺栓103A与所述驱动塞101A之间的相对转动,从而控制所述驱动塞101A与所述外管扩张塞102A相互靠近或远离地调节所述驱动塞101A与所述外管扩张塞102A之间的距离。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调节螺栓103A和所述外管扩张塞102A也可以是一体式结构。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个实施例中,所述驱动塞101A被固定于所述内杆11A,并在所述内杆11A与所述外管12A相对转动的方向与所述内杆11A相联动,所述调节螺栓103A被固定于所述外管扩张塞102A,如此以使得所述调节螺栓103A在所述内杆11A与所述外管12A相对转动的方向与所述外管12A相联动,从而使得所述调节螺栓103A适于通过所述内杆11A与所述外管12A之间的相对转动被驱动地与所述驱动塞101A之间发生相对转动,进而调节所述驱动塞101A与所述外管扩张塞102A之间的距离。
详细地,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个实施例中,所述内杆11A被设置为管状,所述驱动塞101A进一步具有一连接端1013A,其中所述连接端1013A被设置为适于被插入所述内杆11A,其中所述连接端1013A进一步被设置有至少一固定孔10131A,其中所述固定孔10131A被设置为自所述连接端1013A的侧面向其内部延伸,以在所述连接端1013A被插入所述内杆11A后,适于在所述内杆11A的外侧通过一紧固件10132A(如常规的螺钉)穿过所述内杆11A并进一步伸入所述固定孔10131A地将所述驱动塞101A固定于所述内杆11A,以使得所述驱动塞101A与所述内杆11A之间被联动地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调节螺栓103A具有一头部1031A和自所述头部1031A延伸的一螺杆1032A,其中所述螺杆1032A上设置有螺纹,其中所述调节螺栓103A的所述头部1031A和所述螺杆1032A的与所述头部1031A相连的部分被嵌于所述外管扩张塞102A,从而使得所述调节螺栓103A被联动于所述外管扩张塞102A,并被固定于所述外管扩张塞102A。比如当所述头部1031A为六角头时,所述头部1031A于所述外管扩张塞102A的内嵌能够使得所述调节螺栓103A于其转动方向与所述外管扩张塞102A相联动,又如当所述螺杆1032A的与所述头部1031A相连的部分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被嵌于所述外管扩张塞102A时,能够使得所述调节螺栓103A于其转动方向和所述伸缩桩10A的伸缩方向同时被联动于所述外管扩张塞102A。
本领域技艺人员应当理解,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个实施例中,所述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100A被设置为通过所述内杆11A与所述外管12A之间的相对转动驱动所述调节螺栓103A与所述驱动塞101A之间的相对转动,从而控制所述驱动塞101A与所述外管扩张塞102A相互靠近或远离地调节所述外管扩张塞102A于所述伸缩通道121A与所述外管12A之间的摩擦力。因此,所述调节螺栓103A被设置为与所述外管扩张塞102A相联动,而所述驱动塞101A则适于被设置为于所述伸缩桩10A的伸缩方向与所述内杆11A具有一定的受力关系,并于所述内杆11A与所述外管12A相对转动的方向与所述内杆11A相联动,即所述驱动塞101A,所述调节螺栓103A以及所述内杆11A之间的连接关系多样。如所述驱动塞101A还可被设置为与所述内杆11A一体成型为一整体;如所述驱动塞101A还可被设置为于所述伸缩桩10A的伸缩方向在一定范围内可活动地被固定于所述内杆11A。只要所述调节螺栓103A被设置为与所述外管扩张塞102A相联动即可,本实用新型对此并不限制。
特别地,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个实施例中,所述外管扩张塞102A进一步被设置有多个侧槽1025A,其中所述侧槽1025A被设置为适于将所述扩张槽1022A的槽壁1021A分割为对应数量的槽壁瓣10211A,如此以使得所述槽壁1021A适于因所述驱动塞101A的所述斜推面1011A的挤压而被扩张,进而增大所述槽壁瓣10211A于所述伸缩通道121A与所述外管12A之间的受力地增强所述槽壁瓣10211A与所述外管12A之间的摩擦力,从而使得所述伸缩桩10A进入所述伸缩限制状态。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侧槽1025A的设置使得所述槽壁1021A被分割为对应数量的所述槽壁瓣10211A,从而降低了所述槽壁1021A的扩张所需的挤压力,进而于所述伸缩桩10A的所述伸缩限制状态降低了所述驱动塞101A与所述外管扩张塞102A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一方面有利于降低所述驱动塞101A与所述外管扩张塞102A之间相互作用的损耗,从而增加所述伸缩桩10A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有利于减小驱动所述内杆11A与所述外管12A之间相互转动以使所述伸缩桩10A由所述伸缩调节状态进入所述伸缩限制状态所需的作用力,因而更加便于使用。
此外,可以理解的是,所述伸缩桩10A适于在不引起所述外管扩张塞102A与所述外管12A之间的相对转对的情况下,被驱动地使得所述内杆11A与所述外管12A之间发生相对转动,因此所述外管扩张塞102A被设置为于所述伸缩桩10A的所述伸缩调节状态下与所述外管12A之间维持接触地具有适宜的摩擦力。然而,由于驱动所述内杆11A与所述外管12A之间相互转动以使所述伸缩桩10A由所述伸缩调节状态进入所述伸缩限制状态所需的作用力得以减小,使得所述外管扩张塞102A于所述伸缩桩10A的所述伸缩调节状态下与所述外管12A之间的摩擦力的要求也相对被降低。如此,一方面使得所述伸缩桩10A于所述伸缩调节状态下的伸缩调节更加省力,另一方面也减小了所述外管扩张塞102A与所述外管12A之间相互摩擦的损耗,从而进一步延长了所述伸缩桩10A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所述槽壁1021A的扩张所需的挤压力由于所述侧槽1025A的设置而得以降低,如此则降低了对所述外管扩张塞102A所采用的材料的柔性要求,从而增加了所述外管扩张塞102A可采用的材料的选取范围,进而有利于选择耐磨性较好的材料以进一步提高所述伸缩桩10A的使用寿命,并有利于结合经济考虑地选择更经济的材料以降低所述伸缩桩10A的生产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管12A进一步在所述伸缩桩10A的伸缩方向于所述伸缩通道121A内被设置有与所述侧槽1025A相适应的至少一引导轨,如此以通过所述引导轨于所述侧槽1025A与所述外管扩张塞102A之间的相互作用进一步限制所述外管扩张塞102A与所述外管12A之间的相对转动,进而于所述内杆11A与所述外管12A相对转动的方向为所述外管扩张塞102A与所述外管12A之间的联动提供支撑。
特别地,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个实施例中,所述伸缩桩10A进一步包括一限位支撑件1033A,其中所述限位支撑件1033A被设置于所述调节螺栓103A的尾端,即所述螺杆1032A的与所述头部1031A相连的一端相对的一端,以在通过所述内杆11A与所述外管12A之间的相对转动控制所述驱动塞101A与所述外管扩张塞102A相互远离时,限制所述驱动塞101A与所述外管扩张塞102A之间相互远离的距离,进而避免所述驱动塞101A脱离所述调节螺栓103A,因而使得所述伸缩桩10A的伸缩调节更加稳定。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支撑件1033A被设置为一螺钉10331A,其中所述调节螺栓103A于其尾端进一步被设置有与所述螺钉10331A相适应的一螺孔10321A,如此以将所述螺钉10331A旋入所述螺孔10321A地形成所述限位支撑件1033A于所述调节螺栓103A的固定。
本领域技艺人员应当理解,所述螺钉10331A仅作为所述限位支撑件1033A的示例而非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限位支撑件1033A可以有多种变形,如所述限位支撑件1033A还可被设置为横向穿过所述调节螺栓103A的一杆状件,或被设置为与所述调节螺栓103A一体成型为一整体并适于被调节尺寸地避免所述驱动塞101A自所述调节螺栓103A脱离,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制。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个实施例中,所述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100A进一步包括一弹性元件104A,其中所述弹性元件104A被设置于所述限位支撑件1033A与所述驱动塞101A之间,以增强所述驱动塞101A与所述调节螺栓103A的螺纹之间的受力,从而维持所述外管扩张塞102A与所述驱动塞101A之间的距离的稳定性,进而保障所述伸缩桩10A于所述伸缩调节状态和所述伸缩限制状态的稳定性。
详细地,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元件104A被设置为一弹簧1041A,其中所述弹簧1041A被套于所述螺杆1032A地被设置于所述限位支撑件1033A与所述驱动塞101A之间,以于所述伸缩桩10A的所述伸缩调节状态被压缩,从而减小驱动所述外管扩张塞102A与所述驱动塞101A相互靠近所需的力,以便于通过所述内杆11A与所述外管12A之间的相对转动驱动所述外管扩张塞102A与所述驱动塞101A相互靠近地使得所述伸缩桩10A进入所述伸缩限制状态。
本领域技艺人员应当理解,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元件104A还可被设置为于所述伸缩桩10A的所述伸缩调节状态被拉伸地被设置于所述外管扩张塞102A与所述驱动塞101A之间,以减小驱动所述外管扩张塞102A与所述驱动塞101A相互靠近所需的力,从而便于通过所述内杆11A与所述外管12A之间的相对转动驱动所述外管扩张塞102A与所述驱动塞101A相互靠近地使得所述伸缩桩10A进入所述伸缩限制状态,本实用新型对此并不限制。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个实施例中,所述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100A进一步包括一隔离缓冲片105A,其中所述隔离缓冲片105A被设置于所述弹簧1041A与所述限位支撑件1033A之间,如此以在所述限位支撑件1033A与所述调节螺栓103A相联动地被转动时,适于通过所述隔离缓冲片105A将所述弹簧1041A与所述限位支撑件1033A隔离,从而避免所述弹簧1041A与所述限位支撑件1033A之间直接接触地相摩擦,并适于通过所述隔离缓冲片105A与所述限位支撑件1033A之间的相对运动,起到缓冲作用地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所述弹簧1041A被所述限位支撑件1033A带动,从而保护所述驱动塞101A以及所述限位支撑件1033A不被所述弹簧1041A磨损,进而维持所述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100A的稳定性并延长所述伸缩桩10A的使用寿命。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个实施例中,所述伸缩桩10A进一步包括一管套13A,其中所述管套13A于所述伸缩通道121A被嵌套于所述外管12A的一端,其中所述内杆11A被嵌套于所述管套13A,如此即使得所述管套13A于所述伸缩通道121A被设置于所述内杆11A和所述外管12A之间,从而适于通过所述管套13A避免所述外管12A与所述内杆11A之间的直接接触,进而避免所述内杆11A与所述外管12A因伸缩运动或相对转动而相互摩擦地于所述内杆11A的外壁产生刮痕,进而保障所述伸缩桩10A的外观的视觉美观。
本领域技艺人员应当理解,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个实施例的描述中,所述外管扩张塞102A与所述外管12A之间的摩擦力应理解为所述外管扩张塞102A与所述外管12A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即在所述外管扩张塞102A与所述外管12之间维持相对静止的状态下,两者之间能够产生的最大的摩擦力,如此则所述外管扩张塞102A与所述外管12A之间的摩擦力主要由所述外管扩张塞102A与所述外管12A之间的挤压力所决定,而所述外管扩张塞102A与所述外管12A之间的挤压力又由所述驱动塞101A的所述斜推面1011A对所述外管扩张塞102A的所述槽壁1021A的挤压力所决定。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主要原理在于通过所述内杆11A与所述外管12A之间的相对转动,控制所述驱动塞101A与所述外管扩张塞102A之间的相对运动地调节所述驱动塞101A与所述外管扩张塞102A之间的作用力,进而通过所述内杆11A与所述外管12A之间的相对转动调节调节所述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100A与所述外管12A之间的摩擦力大小。
进一步地,参考本发明附图之图7A和图7B,其主要展示了本发明的伸缩桩10(A)被作为排队桩使用的示意图,其中通过内杆11(A)和外管12(A)之间的伸缩调节即可实现该排队桩的高度调节,如此以使得该排队桩具有更好的适用性,并适于被收缩地进行存储和运输,从而节省该排队桩的仓储和运输空间。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前述两个实施例的所述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100和所述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100A被设置于所述伸缩桩10(A)后,并不会于所述伸缩桩10(A)的外观形貌被展示,也就是说,所述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100和所述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100A于所述伸缩桩10(A)的设置,一方面使得所述伸缩桩10(A)能够被伸缩调节,另一方面并不会于所述伸缩桩10(A)的外观形貌上形成使得所述伸缩桩10(A)能够被伸缩调节的结构设计,如此以使得所述伸缩桩10(A)适用于对外观具有较高要求的该排队桩。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上述描述及附图中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只作为举例而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已经完整并有效地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及结构原理已在实施例中展示和说明,在没有背离所述原理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可以有任何变形或修改。

Claims (10)

1.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适于被设置于一内杆的一伸缩端,并在所述内杆自所述伸缩端于一外管的一伸缩通道被嵌套于所述外管后,适于通过所述内杆与所述外管之间的相对转动调节所述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与所述外管之间的摩擦力,其中所述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包括:
一驱动塞,其中所述驱动塞被设置为适于被设置于所述伸缩端;和
一外管扩张塞,其中所述外管扩张塞被设置为适于被设置于所述伸缩通道,并适于在所述内杆与所述外管相对转动的方向与所述外管之间具有适宜的相互作用力,以限制所述外管扩张塞与所述外管之间的相对转动,从而适于通过所述内杆与所述外管之间的相对转动驱动所述驱动塞与所述外管扩张塞之间的相对运动,进而调节所述外管扩张塞与所述外管之间的摩擦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其中所述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包括一调节螺栓,其中所述调节螺栓被设置为与所述驱动塞相联动,其中所述外管扩张塞被设置有与所述调节螺栓相适应的调节螺孔,以适于通过所述内杆与所述外管之间的相对转动驱动所述调节螺栓与所述外管扩张塞之间的相对转动,从而控制所述驱动塞与所述外管扩张塞相互靠近或远离地调节所述驱动塞与所述外管扩张塞之间的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其中所述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包括一调节螺栓,其中所述调节螺栓被设置为与所述外管扩张塞相联动,其中所述驱动塞被设置有与所述调节螺栓相适应的调节螺孔,以适于通过所述内杆与所述外管之间的相对转动驱动所述调节螺栓与所述驱动塞之间的相对转动,从而控制所述驱动塞与所述外管扩张塞相互靠近或远离地调节所述驱动塞与所述外管扩张塞之间的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其中所述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包括一限位支撑件,其中所述限位支撑件被设置于所述调节螺栓的尾端,以适于在通过所述内杆与所述外管之间的相对转动控制所述驱动塞与所述外管扩张塞相互远离时,限制所述驱动塞与所述外管扩张塞之间相互远离的距离,进而避免所述外管扩张塞脱离所述调节螺栓。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其中所述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包括一限位支撑件,其中所述限位支撑件被设置于所述调节螺栓的尾端,以适于在通过所述内杆与所述外管之间的相对转动控制所述驱动塞与所述外管扩张塞相互远离时,限制所述驱动塞与所述外管扩张塞之间相互远离的距离,进而避免所述驱动塞脱离所述调节螺栓。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其中所述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包括一弹性元件,其中所述弹性元件被设置于所述限位支撑件与所述外管扩张塞之间,以增强所述外管扩张塞与所述调节螺栓之间的受力地维持所述驱动塞与所述外管扩张塞之间的距离的稳定性。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其中所述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包括一弹性元件,其中所述弹性元件被设置于所述限位支撑件与所述驱动塞之间,以增强所述驱动塞与所述调节螺栓之间的受力地维持所述驱动塞与所述外管扩张塞之间的距离的稳定性。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中所述的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其中所述外管扩张塞包括一槽壁并具有一扩张槽,其中所述扩张槽被设置为由所述槽壁围绕形成,以适于通过所述内杆与所述外管之间的相对转动,通过所述调节螺栓驱动所述驱动塞与所述外管扩张塞之间的相对运动地调节所述驱动塞于所述扩张槽对所述槽壁的挤压力,从而调节所述外管扩张塞的所述槽壁与所述外管之间的摩擦力。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其中所述驱动塞具有一斜推面,以使得所述驱动塞于靠近所述外管扩张塞的一端形成一窄端,其中所述窄端对应于所述外管扩张塞的所述扩张槽,以适于通过所述调节螺栓调节所述驱动塞与所述外管扩张塞相互靠近或远离地调节所述斜推面对所述槽壁的挤压力。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其中所述外管扩张塞具多个侧槽,其中所述侧槽被设置为适于将所述槽壁分隔为对应数量的槽壁瓣,以在调节所述槽壁瓣与所述外管之间的摩擦力时降低所述斜推面与所述槽壁之间的挤压力。
CN201820357019.5U 2018-03-16 2018-03-16 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 Active CN20861830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357019.5U CN208618309U (zh) 2018-03-16 2018-03-16 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357019.5U CN208618309U (zh) 2018-03-16 2018-03-16 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618309U true CN208618309U (zh) 2019-03-19

Family

ID=656944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357019.5U Active CN208618309U (zh) 2018-03-16 2018-03-16 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61830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97975A (zh) * 2020-07-02 2020-11-27 海宁市丰达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伸缩杆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97975A (zh) * 2020-07-02 2020-11-27 海宁市丰达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伸缩杆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806249B2 (en) Dual-column office table
CN208618309U (zh) 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
CN208183585U (zh) 无级伸缩桩
CN108513594A (zh) 隐藏式无级伸缩调节装置及伸缩桩和应用
CN206303450U (zh) 具有伸缩式衣通的衣柜
CN210446280U (zh) 多级螺纹伸缩机构及其构成的升降椅
CN210196340U (zh) 一种可调节保护型气弹簧
CN202053740U (zh) 吸水式毛笔
CN208134168U (zh) 一种公交把手
CN209185382U (zh) 一种可折叠式散养鸡栖架
CN2493641Y (zh) 可拆卸晒衣杆架
CN201790365U (zh) 一种伸缩腿杆及使用该伸缩腿杆的折叠床
CN205482086U (zh) 搁物架及具有该搁物架的冰箱
CN209265396U (zh) 可调节支撑角度的计算机键盘
CN106440606A (zh) 冰箱
CN209610112U (zh) 一种伞杆与上盘的连接结构
CN206360529U (zh) 一种双阻尼推拉门缓冲器
CN106672121A (zh) 一种高低可调的自行车座椅
CN207185443U (zh) 一种桂花种植用扶植架
CN208498358U (zh) 一种节能环保的蛋形移动旅游装置
CN206854840U (zh) 一种新型旋转调节激光头
CN214905276U (zh) 一种贵妃椅
CN204132700U (zh) 一种组合折叠桌
CN110403315A (zh) 一种智能换向伞
CN201210913Y (zh) 一种可收缩的遮阳伞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