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598449U - 腰椎侧路微创显露辅助组件 - Google Patents

腰椎侧路微创显露辅助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598449U
CN208598449U CN201721378910.9U CN201721378910U CN208598449U CN 208598449 U CN208598449 U CN 208598449U CN 201721378910 U CN201721378910 U CN 201721378910U CN 208598449 U CN208598449 U CN 20859844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raight
bar portion
handle
stripping rod
r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378910.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建锋
范顺武
林贤丰
方明
彭伟
许吉锋
牟国良
何强龙
汪庆
朱伟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Ke Hui Medical Treatment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Ke Hui Medical Treatmen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Ke Hui Medical Treatment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Ke Hui Medical Treatmen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378910.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59844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59844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59844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腰椎侧路微创显露辅助组件,腰椎侧路微创显露辅助组件包括:第一拉钩,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手柄、第一伸缩杆和第一剥离杆,所述第一剥离杆的开放端的端面形成能够与椎间盘配合的弧形凹面;第二拉钩,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手柄、第二伸缩杆和第二剥离杆,所述第二剥离杆的开放端的端面形成弧形凸面。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第一拉钩能够锚定在椎间盘,具有较佳的固定作用,使得向软组织对向牵拉时对手术视野暴露的稳定性得到提高,第二拉钩能够在腹腔中游离牵拉组织,不易对软组织造成损伤,安全性较高,通过将第一拉钩和第二拉钩组合使用达到充分分离和暴露手术视野的作用。

Description

腰椎侧路微创显露辅助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临床医学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腰椎侧路微创显露辅助组件。
背景技术
目前,在我国的大部分人群中,下腰痛是劳动能力丧失的主要原因,以下腰痛就诊的患者超过骨科日常门诊量的30%,成为目前继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以外,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自上世纪80年代,临床医生首次将钛合金融合器应用于人腰椎椎间融合术,并取得良好临床效果,因其既满足了彻底减压的要求、同时可以行椎体间植骨融合和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因此成为目前治疗此类腰椎疾病的标准术式,也成了除椎间孔镜手术外,治疗下腰痛最常见的手术方法。然而,肌肉牵拉损伤、神经根损伤、椎体后方结构破坏、假关节形成是由于传统腰椎后方手术入路问题难以解决而产生的较常见的术后并发症。
近年来新出现的腰椎斜外侧椎间融合技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for Surgical Technique,OLIF),以下简称OLIF,是在微创下经腹膜后斜外侧入路去除退变的椎间盘组织,以恢复椎体高度和生理弧度,能够有效缓解硬脊膜和神经根压迫,且避免了传统后路和前路手术造成的肌肉血管损伤和椎体的生理结构等风险和创伤。遗憾的是,虽然OLIF融合器已有产品问世,但目前OLIF手术还只能使用与传统腰椎术式相同的拉钩装置系统,传统手术拉钩装置系统在OLIF手术应用中存在以下缺点:
1、无特定的着力固定设计,利用现有的拉钩向软组织对向牵拉时难以满足对手术视野暴露的稳定性;
2、商品化拉钩手柄形状固定,难以同操作者手型相配,常不符合操作者手部生理特征,在长时间握持易造成手部疲劳,把持不稳甚至滑脱而对手术进行造成不利影响;
3、拉钩的长度不能够伸缩调节,导致使用时不能够根据操作者的需求进行合理的调节,从而间接增加了手术难度,手术安全性较低;
4、缺少光源和照明系统设计,容易造成视野遮挡,增加操作难度。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腰椎侧路微创显露辅助组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腰椎侧路微创显露辅助组件,包括:第一拉钩,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手柄、第一伸缩杆和第一剥离杆,第一剥离杆的开放端的端面形成能够与椎间盘配合的弧形凹面;第二拉钩,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手柄、第二伸缩杆和第二剥离杆,第二剥离杆的开放端的端面形成弧形凸面;其中,第一剥离杆与第一伸缩杆之间的夹角以及第二剥离杆与第二伸缩杆之间的夹角均大于或等于70度,并小于或等于110度。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腰椎侧路微创显露辅助组件,包括配合使用的第一拉钩和第二拉钩,第一拉钩用于拨开后腰大肌,第二拉钩用于拨开腹腔脏器,具体地,第一拉钩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手柄、第一伸缩杆和第一剥离杆,通过设置第一剥离杆与第一伸缩杆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70度,并小于或等于110度,有利于增加后向拉力,并能够给操作者提供一个更宽广的手术视野,可选地,可以设置第一剥离杆与第一伸缩杆之间的夹角为90度。通过在第一剥离杆的开放端的端面形成能够与椎间盘配合的弧形凹面,用于使第一拉钩锚定在椎间盘,起固定作用,使得向软组织对向牵拉时对手术视野暴露的稳定性得到提高,进而使整个手术过程更加安全可靠。
第二拉钩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手柄、第二伸缩杆和第二剥离杆,通过设置第二剥离杆与第二伸缩杆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70度,并小于或等于110度,有利于增加后向拉力,并能够给操作者提供一个更宽广的手术视野,使得操作者的视野能无阻碍的直达手术区,可选地,可以设置第二剥离杆与第二伸缩杆之间的夹角为90度。通过设置第二剥离杆的开放端的端面形成弧形凸面,有利于使第二剥离杆在腹腔中游离牵拉组织,减少棱角对脏器软组织造成损伤,从而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腰椎侧路微创显露辅助组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剥离杆包括与第一伸缩杆连接的第一直杆部、以及与第一直杆部连接的第二直杆部,第二直杆部相对于第一直杆部向设置第一手柄侧倾斜,第一直杆部与第二直杆部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165度,并小于或等于175度;
第二剥离杆包括与第二伸缩杆连接的第三直杆部、以及与第三直杆部连接的第四直杆部,第四直杆部相对于第三直杆部向设置第二手柄侧倾斜,第三直杆部与第四直杆部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165度,并小于或等于175度。
本方案中,第一剥离杆包括与第一伸缩杆连接的第一直杆部、以及与第一直杆部连接的第二直杆部,通过设置第二直杆部相对于第一直杆部向设置第一手柄侧倾斜,并设置第三直杆部与第四直杆部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165度,并小于或等于175度,有利于增加后向拉力,从而减轻操作者的工作强度,实用性和可靠性较高。
第二剥离杆与第一剥离杆作用相同。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直杆部与第一伸缩杆之间设有过渡圆弧,第一直杆部与第二直杆部之间设有过渡圆弧;和/或第三直杆部与第二伸缩杆之间设有过渡圆弧,第三直杆部与第四直杆部之间设有过渡圆弧。
在本方案中,通过在第一直杆部与第一伸缩杆之间设置过渡圆弧,以及在第一直杆部与第二直杆部之间设置过渡圆弧,使第一拉钩的外形结构流畅、美观,从而使得第一拉钩伸入腹腔时不易对周边组织造成创伤。通过在第三直杆部与第二伸缩杆之间设置过渡圆弧,以及在第三直杆部与第四直杆部之间设置过渡圆弧,使第二拉钩的外形结构流畅、美观,从而使得第二拉钩伸入腹腔时不易对周边组织造成创伤。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二直杆部的长度小于或等于第一剥离杆总长度的30%;第四直杆部的长度小于或等于第二剥离杆总长度的30%。
在本方案中,通过设置第二直杆部的长度小于或等于第一剥离杆总长度的30%,以及第四直杆部的长度小于或等于第二剥离杆总长度的30%,一方面有利于增加后向拉力,另一方面有利用提高向软组织对向牵拉时对手术视野暴露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剥离杆还包括:第一宽大部,形成于第一直杆部与第二直杆部之间的连接部位,第一宽大部面向第一手柄的侧面的长度大于或等于第一剥离杆总长度的30%,第一宽大部面向第一手柄的侧面的宽度大于第一直杆部面向第一手柄的侧面的宽度,并大于第二直杆部面向第一手柄的侧面的宽度;和/或第二剥离杆还包括:第二宽大部,形成于所述第三直杆部与所述第四直杆部之间的连接部位,第二宽大部面向第二手柄的侧面的长度大于或等于第二剥离杆总长度的30%,第二宽大部面向第二手柄的侧面的宽度大于第三直杆部面向第二手柄的侧面的宽度,并大于第四直杆部面向第二手柄的侧面的宽度。
在本方案中,通过在第一直杆部和第二直杆部之间设置第一宽大部,第一宽大部面向第一手柄的侧面的长度大于或等于第一剥离杆总长度的30%,且第一宽大部面向第一手柄的侧面的宽度大于第一直杆部面向第一手柄的侧面的宽度,并大于第二直杆部面向第一手柄的侧面的宽度,起到增大拨开腹腔软组织距离的作用,减小手术器械操作伸入时对周边组织造成创伤的可能性。
第二宽大部的作用与第一宽大部的作用相同。
可选地,第一宽大部的长度为第一剥离杆总长度的40%,第二宽大部的长度为第二剥离杆总长度的40%。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摩擦力增强结构,设有弧形凹面上,摩擦力增强结构包括齿状凸起。
在本方案中,弧形凹面上设有摩擦力增强结构,例如齿状凸起,从而有利于增大弧形凹面与椎间盘之间的摩擦力,提高第一拉钩的固定作用,进而提高将软组织对象拨开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其中,可以理解的是,摩擦力增强结构不限于上述齿状凸起,也可以设置为条纹或者网格凸起。
值得指出的是,弧形凸面为光滑结构,在利用第二拉钩拨动腹腔脏器时,不易对腹腔脏器造成损伤。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剥离杆为扁方结构,第一剥离杆面向第一手柄的侧面为第一侧面,与第一侧面相邻的侧面为第二侧面,在同一水平位置,第一侧面的宽度大于第二侧面的宽度;第二剥离杆为扁方结构,第二剥离杆面向第二手柄的侧面为第三侧面,与第三侧面相邻的侧面为第四侧面,在同一水平位置,第三侧面的宽度大于第四侧面的宽度。
在本方案中,通过设置第一剥离杆为扁方结构,设置第一剥离杆面向第一手柄的侧面为第一侧面,与第一侧面相邻的侧面为第二侧面,且在同一水平位置,第一侧面的宽度大于第二侧面的宽度,一方面能够使第一拉钩更容易地进入腹腔内,另一方面能够增大拨开腹腔软组织时的距离,从而提升手术安全性。
通过设置第二剥离杆为扁方结构,设置第二剥离杆面向第二手柄的侧面为第三侧面,与第三侧面相邻的侧面为第四侧面,且在同一水平位置,第三侧面的宽度大于第四侧面的宽度,一方面能够使第二拉钩更容易地进入腹腔内,另一方面能够增大拨开腹腔软组织时的距离,从而提升手术安全性。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剥离杆的厚度自固定端至开放端逐渐变薄,第二剥离杆的厚度自固定端至开放端逐渐变薄。通过上述方案,使得第一剥离杆和第二剥离杆的重心稳定,且结构强度能够得到保证,从而增大了手术的安全性。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剥离杆与第一伸缩杆为一体成型结构;和/或第二剥离杆与第二伸缩杆为一体成型结构。
在本方案中,通过设置第一剥离杆与第一伸缩杆为一体成型结构,和/或第二剥离杆与第二伸缩杆为一体成型结构,能够提高第一拉钩和第二拉钩的安全性,减小由于第一拉钩和/或第二拉钩的整体结构不稳定,而导致的软组织对向分离失败的情况发生。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手柄包括:第一握持部,呈椭圆形结构,沿第一握持部的宽度方向开设有第一贯通孔;两个第一限位柄,沿第一握持部的长度方向分别设置于第一握持部的相对两侧;第一防滑结构,设于第一握持部的外表面;第二手柄包括:第二握持部,呈椭圆形结构,沿第二握持部的宽度方向开设有第二贯通孔;两个第二限位柄,沿第二握持部的长度方向分别设置于第二握持部的相对两侧;第二防滑结构,设于第二握持部的外表面。
在本方案中,第一手柄包括呈椭圆形结构的第一握持部,沿第一握持部的宽度方向的开设有第一贯通孔,第一握持部的设计便于操作者持握,且能够减轻第一手柄的重量,有利于减少长时间持握的疲劳感。通过在第一握持部长度方向的相对两侧分别设置一个第一限位柄,以及在第一握持部的外表面设置第一防滑结构,例如滚花,不易出现打滑现象,能够减少由于持握不牢而从操作者手中脱离的情况发生。
其中,第二握持部与第一握持部的作用相同,第二防滑结构与第一防滑结构的作用相同,第二限位柄与第一限位柄的作用相同,第二贯通孔与第一贯通孔的作用相同。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第一光路凹槽,设于第一伸缩杆和第一剥离杆之间的连接部位,第一光路凹槽用于安装第一冷光源探头,对应于第一冷光源探头的第一开关设置于第一手柄上;第二光路凹槽,设于第二伸缩杆和第二剥离杆之间的连接部位,第二光路凹槽用于安装第二冷光源探头,对应于第二冷光源探头的第二开关设置于第二手柄上;
在本方案中,通过在第一伸缩杆和第一剥离杆之间的连接部位设置第一光路凹槽,并将第一冷光源探头安装于第一光路凹槽内,能够通过第一冷光源对手术区域提供照明,相较外光源而言,照明效果更佳。通过将对应于第一冷光源探头的第一开关设置于第一手柄上,便于操作者对第一冷光源探头进行控制,实用性和可靠性较高。
可选地,与第一冷光源探头连接的电源线穿过第一手柄延伸至外部,与第二冷光源探头连接的电源线穿过第二手柄延伸至外部,从而便于与电源连接。
可选地,在第一手柄的第一贯通孔的中间部位设置第一电池容纳盒,第一电池容纳盒用于安装电池,以通过电池对第一冷光源探头供电,减少外接电线的使用,提升安全性。在第二手柄的第二贯通孔的中间部位设置第二电池容纳盒,第二电池容纳盒用于安装电池,以通过电池对第二冷光源探头供电,减少外接电线的使用,提升安全性。
其中,第二冷光源探头的作用与第一冷光源探头的作用相同。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多个第一卡槽,沿第一伸缩杆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第一限位结构,设于第一手柄上,第一限位结构包括能够与任一第一卡槽配合的第一限位卡扣,以及控制第一限位卡扣运动的第一调节按钮;多个第二卡槽,沿第二伸缩杆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第二限位结构,设于第二手柄上,第二限位结构包括能够与任一第二卡槽配合的第二限位卡扣,以及控制第二限位卡扣运动的第二调节按钮。
在本方案中,通过沿第一伸缩杆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多个第一卡槽,并在第一手柄上设置第一限位结构,具体地,第一伸缩杆套设于第一手柄内,第一限位结构包括能够与任一第一卡槽配合的第一限位卡扣,以及控制第一限位卡扣运动的第一调节按钮,实现了第一伸缩杆与第一手柄的可伸缩连接,以便于通过控制第一调节按钮,来调节第一伸缩杆的伸出长度,从而能够调整第一拉钩的力矩,以使操作者在使用第一拉钩时能够选择一个较为舒适的位置,减轻操作者的工作强度。
通过沿第二伸缩杆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多个第二卡槽,并在第二手柄上设置第二限位结构,具体地,第二伸缩杆套设于第二手柄内,第二限位结构包括能够与任一第二卡槽配合的第二限位卡扣,以及控制第二限位卡扣运动的第二调节按钮,实现了第二伸缩杆与第二手柄的可伸缩连接,以便于通过控制第二调节按钮,来调节第二伸缩杆的伸出长度,从而能够调整第二拉钩的力矩,以使操作者在使用第二拉钩时能够选择一个较为舒适的位置,减轻操作者的工作强度。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第一拉钩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第二拉钩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第一拉钩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第二拉钩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3的实施例示出的第一拉钩的左视图;
图6示出了图4的实施例示出的第二拉钩的左视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腰椎侧路微创显露辅助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腰椎侧路微创显露辅助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实施例的腰椎侧路微创显露辅助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9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第一拉钩,102第一手柄,104第一伸缩杆,106第一剥离杆,108弧形凹面,110第一直杆部,112第二直杆部,114第一贯通孔,116第一限位柄,118第一开关,120第一调节按钮,122齿状凸起,124第一光路凹槽,200第二拉钩,202第二手柄,204第二伸缩杆,206第二剥离杆,208弧形凸面,210第三直杆部,212第二宽大部,214第四直杆部,216第二贯通孔,218第二限位柄,220第二开关,222第二调节按钮,224第二光路凹槽,302椎间盘,304椎体,306后腰大肌,308腹腔脏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9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腰椎侧路微创显露辅助组件。
如图1至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腰椎侧路微创显露辅助组件,包括:第一拉钩10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手柄102、第一伸缩杆104和第一剥离杆106,第一剥离杆106的开放端的端面形成能够与椎间盘302配合的弧形凹面108;第二拉钩20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手柄202、第二伸缩杆204和第二剥离杆206,第二剥离杆206的开放端的端面形成弧形凸面208;其中,第一剥离杆106与第一伸缩杆104之间的夹角以及第二剥离杆206与第二伸缩杆204之间的夹角均大于或等于70度,并小于或等于110度。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腰椎侧路微创显露辅助组件,包括配合使用的第一拉钩100和第二拉钩200,第一拉钩100用于拨开后腰大肌306,第二拉钩200用于拨开腹腔脏器308,具体地,第一拉钩10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手柄102、第一伸缩杆104和第一剥离杆106,通过设置第一剥离杆106与第一伸缩杆104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70度,并小于或等于110度,有利于增加后向拉力,并能够给操作者提供一个更宽广的手术视野,可选地,可以设置第一剥离杆106与第一伸缩杆104之间的夹角为90度。通过在第一剥离杆106的开放端的端面形成能够与椎间盘302配合的弧形凹面108,用于使第一拉钩100锚定在椎间盘302,起固定作用,使得向软组织对向牵拉时对手术视野暴露的稳定性得到提高,进而使整个手术过程更加安全可靠。
第二拉钩20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手柄202、第二伸缩杆204和第二剥离杆206,通过设置第二剥离杆206与第二伸缩杆204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70度,并小于或等于110度,有利于增加后向拉力,并能够给操作者提供一个更宽广的手术视野,使得操作者的视野能无阻碍的直达手术区,可选地,可以设置第二剥离杆206与第二伸缩杆204之间的夹角为90度。通过设置第二剥离杆206的开放端的端面形成弧形凸面208,有利于使第二剥离杆206在腹腔中游离牵拉组织,减少棱角对脏器软组织造成损伤,从而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剥离杆106包括与第一伸缩杆104连接的第一直杆部110、以及与第一直杆部110连接的第二直杆部112,第二直杆部112相对于第一直杆部110向设置第一手柄102侧倾斜,第一直杆部110与第二直杆部112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165度,并小于或等于175度;
第二剥离杆206包括与第二伸缩杆204连接的第三直杆部210、以及与第三直杆部210连接的第四直杆部214,第四直杆部214相对于第三直杆部210向设置第二手柄202侧倾斜,第三直杆部210与第四直杆部214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165度,并小于或等于175度。
本方案中,第一剥离杆106包括与第一伸缩杆104连接的第一直杆部110、以及与第一直杆部110连接的第二直杆部112,通过设置第二直杆部112相对于第一直杆部110向设置第一手柄102侧倾斜,并设置第三直杆部210与第四直杆部214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165度,并小于或等于175度,有利于增加后向拉力,从而减轻操作者的工作强度,实用性和可靠性较高。
第二剥离杆206与第一剥离杆106作用相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第一直杆部110与第一伸缩杆104之间设有过渡圆弧,第一直杆部110与第二直杆部112之间设有过渡圆弧;和/或第三直杆部210与第二伸缩杆204之间设有过渡圆弧,第三直杆部210与第四直杆部214之间设有过渡圆弧。
在本方案中,通过在第一直杆部110与第一伸缩杆104之间设置过渡圆弧,以及在第一直杆部110与第二直杆部112之间设置过渡圆弧,使第一拉钩100的外形结构流畅、美观,从而使得第一拉钩100伸入腹腔时不易对周边组织造成创伤。通过在第三直杆部210与第二伸缩杆204之间设置过渡圆弧,以及在第三直杆部210与第四直杆部214之间设置过渡圆弧,使第二拉钩200的外形结构流畅、美观,从而使得第二拉钩200伸入腹腔时不易对周边组织造成创伤。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第二直杆部112的长度小于或等于第一剥离杆106总长度的30%;第四直杆部214的长度小于或等于第二剥离杆206总长度的30%。
在本方案中,通过设置第二直杆部112的长度小于或等于第一剥离杆106总长度的30%,以及第四直杆部214的长度小于或等于第二剥离杆206总长度的30%,一方面有利于增加后向拉力,另一方面有利用提高向软组织对向牵拉时对手术视野暴露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剥离杆还包括:第一宽大部,形成于第一直杆部110与第二直杆部112之间的连接部位,第一宽大部面向第一手柄102的侧面的长度大于或等于第一剥离杆总长度的30%,第一宽大部面向第一手柄102的侧面的宽度大于第一直杆部110面向第一手柄102的侧面的宽度,并大于第二直杆部112面向第一手柄102的侧面的宽度;和/或所述第二剥离杆还包括:第二宽大部212,形成于第三直杆部210和第四直杆部214之间的连接部位,第二宽大部212面向第二手柄202的侧面的长度大于或等于第二剥离杆总长度的30%,第二宽大部212面向第二手柄202的侧面的宽度大于第三直杆部210面向第二手柄202的侧面的宽度,并大于第四直杆部214面向第二手柄202的侧面的宽度。
在本方案中,通过在第一直杆部110和第二直杆部112之间设置第一宽大部,第一宽大部面向第一手柄102的侧面的长度大于或等于第一剥离杆总长度的30%,且第一宽大部面向第一手柄102的侧面的宽度大于第一直杆部110面向第一手柄102的侧面的宽度,并大于第二直杆部112面向第一手柄102的侧面的宽度,起到增大拨开腹腔软组织距离的作用,减小手术器械操作伸入时对周边组织造成创伤的可能性。
第二宽大部212的作用与第一宽大部的作用相同。
可选地,第一宽大部的长度为第一剥离杆总长度的40%,第二宽大部的长度为第二剥离杆总长度的40%。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5所示,还包括:摩擦力增强结构,设有弧形凹面108上,摩擦力增强结构包括齿状凸起122。
在本方案中,弧形凹面108上设有摩擦力增强结构,例如齿状凸起122,从而有利于增大弧形凹面108与椎间盘302之间的摩擦力,提高第一拉钩100的固定作用,进而提高将软组织对象拨开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其中,可以理解的是,摩擦力增强结构不限于上述齿状凸起122,也可以设置为条纹或者网格凸起。
值得指出的是,弧形凸面208为光滑结构,在利用第二拉钩200拨动腹腔脏器308时,不易对腹腔脏器308造成损伤。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第一剥离杆106为扁方结构,第一剥离杆106面向第一手柄102的侧面为第一侧面,与第一侧面相邻的侧面为第二侧面,在同一水平位置,第一侧面的宽度大于第二侧面的宽度;第二剥离杆206为扁方结构,第二剥离杆206面向第二手柄202的侧面为第三侧面,与第三侧面相邻的侧面为第四侧面,在同一水平位置,第三侧面的宽度大于第四侧面的宽度。
在本方案中,通过设置第一剥离杆106为扁方结构,设置第一剥离杆106面向第一手柄102的侧面为第一侧面,与第一侧面相邻的侧面为第二侧面,且在同一水平位置,第一侧面的宽度大于第二侧面的宽度,一方面能够使第一拉钩100更容易地进入腹腔内,另一方面能够增大拨开腹腔软组织时的距离,从而提升手术安全性。
通过设置第二剥离杆106为扁方结构,设置第二剥离杆106面向第二手柄102的侧面为第三侧面,与第三侧面相邻的侧面为第四侧面,且在同一水平位置,第三侧面的宽度大于第四侧面的宽度,一方面能够使第二拉钩100更容易地进入腹腔内,另一方面能够增大拨开腹腔软组织时的距离,从而提升手术安全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剥离杆106与第一伸缩杆104为一体成型结构;和/或第二剥离杆206与第二伸缩杆204为一体成型结构。
在本方案中,通过设置第一剥离杆106和第一伸缩杆104为一体成型结构,和/或第二剥离杆206与第二伸缩杆204为一体成型结构,能够提高第一拉钩100和第二拉钩200的安全性,减小由于第一拉钩100和/或第二拉钩200的整体结构不稳定,而导致的软组织对向分离失败的情况发生。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第一手柄102包括:第一握持部,呈椭圆形结构,沿第一握持部的宽度方向开设有第一贯通孔114;两个第一限位柄116,沿第一握持部的长度方向分别设置于第一握持部的相对两侧;第一防滑结构,设于第一握持部的外表面;第二手柄202包括:第二握持部,呈椭圆形结构,沿第二握持部的宽度方向开设有第二贯通孔216;两个第二限位柄218,沿第二握持部的长度方向分别设置于第二握持部的相对两侧;第二防滑结构,设于第二握持部的外表面。
在本方案中,第一手柄102包括呈椭圆形结构的第一握持部,沿第一握持部的宽度方向的开设有第一贯通孔114,第一握持部的设计便于操作者持握,且能够减轻第一手柄102的整体重量,有利于减少长时间持握的疲劳感。通过在第一握持部长度方向的相对两侧分别设置一个第一限位柄116,以及在第一握持部的外表面设置第一防滑结构,例如滚花,不易出现打滑现象,能够减少由于持握不牢而从操作者手中脱离的情况发生。
其中,第二握持部与第一握持部的作用相同,第二防滑结构与第一防滑结构的作用相同,第二限位柄218与第一限位柄116的作用相同,第二贯通孔216与第一贯通孔114的作用相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还包括:第一光路凹槽124,设于第一伸缩杆104和第一剥离杆106之间的连接部位,第一光路凹槽124用于安装第一冷光源探头,对应于第一冷光源探头的第一开关118设置于第一手柄102上;第二光路凹槽224,设于第二伸缩杆204和第二剥离杆206之间的连接部位,第二光路凹槽224用于安装第二冷光源探头,对应于第二冷光源探头的第二开关220设置于第二手柄202上;
在本方案中,通过在第一伸缩杆104和第一剥离杆106之间的连接部位设置第一光路凹槽124,并将第一冷光源探头安装于第一光路凹槽124内,能够通过第一冷光源对手术区域提供照明,相较外光源而言,照明效果更佳。通过将对应于第一冷光源探头的第一开关118设置于第一手柄102上,便于操作者对第一冷光源探头进行控制,实用性和可靠性较高。
可选地,第一手柄102内具有电池容纳槽,电池容纳槽用于安装电池,以通过电池对第一冷光源探头供电,减少外接电线的使用,提升安全性。
其中,第二冷光源探头的作用与第一冷光源探头的作用相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多个第一卡槽,沿第一伸缩杆104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第一限位结构,设于第一手柄102上,第一限位结构包括能够与任一第一卡槽配合的第一限位卡扣,以及控制第一限位卡扣运动的第一调节按钮120;多个第二卡槽,沿第二伸缩杆204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第二限位结构,设于第二手柄202上,第二限位结构包括能够与任一第二卡槽配合的第二限位卡扣,以及控制第二限位卡扣运动的第二调节按钮222。
在本方案中,通过沿第一伸缩杆104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多个第一卡槽,在第一手柄102上设置第一限位结构,具体地,第一限位结构包括能够与任一第一卡槽配合的第一限位卡扣,以及控制第一限位卡扣运动的第一调节按钮120,实现了第一伸缩杆104与第一手柄102的可伸缩连接,以便于通过控制第一调节按钮120,来调节第一伸缩杆104的伸出长度,从而能够调整第一拉钩100的力矩,以使操作者在使用第一拉钩100时能够选择一个较为舒适的位置,减轻操作者的工作强度。
通过沿第二伸缩杆204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多个第二卡槽,在第二手柄202上设置第二限位结构,具体地,第二限位结构包括能够与任一第二卡槽配合的第二限位卡扣,以及控制第二限位卡扣运动的第二调节按钮222,实现了第二伸缩杆204与第二手柄202的可伸缩连接,以便于通过控制第二调节按钮222,来调节第二伸缩杆104的伸出长度,从而能够调整第二拉钩100的力矩,以使操作者在使用第二拉钩200时能够选择一个较为舒适的位置,减轻操作者的工作强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腰椎侧路微创显露辅助组件包括AB两组拉钩系统:
具体地,A组系统(即第一拉钩100)包括:第一手柄102,采用曲线设计,符合术者自然手形生理,两端设有防滑柄(即第一限位柄116);类“L”形拉钩主体的拉钩水平部(即第一伸缩杆104)与第一手柄102连接,并设置自动卡扣延伸装置,按压伸缩按钮(即第一调节按钮120)的前后部,可分别伸缩拉钩水平部长度,拉钩竖直部(即第一剥离杆106)与拉钩水平部(第一伸缩杆104)之间设有第一内陷光路凹槽(第一光路凹槽124),可通畅冷光源系统(即设置第一冷光源探头),拉钩后倾部(即第二直杆部112)设有10°后倾角和下端带齿状凸起122的粗糙锚定凹面(即弧形凹面108)。
B组系统(即第二拉钩200)包括:第二手柄202,采用曲线设计,符合术者自然手形生理,两端设有防滑柄(即第二限位柄218);类“L”形拉钩主体的拉钩水平部(即第二伸缩杆204)与第二手柄202连接,并设置自动卡扣延伸装置,按压伸缩按钮(即第二调节按钮222)的前后部,可分别伸缩拉钩水平部(第二伸缩杆204)长度;拉钩竖直部(即第二剥离杆206)与拉钩水平部(第二伸缩杆204)之间设有内陷的第二光路凹槽224,可通畅冷光源系统(即设置第二冷光源探头),拉钩下端宽大部(即第二宽大部212)局部宽度增加,拉钩后倾部(即第四直杆部214)设有10°后倾角和下端圆滑凸面(即弧形凸面208)。
上述腰椎侧路微创显露辅助组件应用于OLIF术式的拉钩系统,其使用方法的具体步骤包括:步骤(a)手持A组系统(即第一拉钩100),拉钩主体(第一剥离杆106)沿腰大肌斜外侧路伸入;步骤(b)凹槽面(即弧形凹面108)锚定曲面嵌合在目标椎间盘302周缘部的纤维环在纵向上的弧形凸起,实现稳定固定第一拉钩100;步骤(c)按光源按钮(即第一开关118)启动冷光源系统(即第一冷光源探头),照明手术区域;步骤(d)按伸缩按钮(即第一调节按钮120)调节拉钩水平部(第一伸缩杆104)长度,实现力矩调节,至术者使用最佳位置;步骤(e)手持B组系统(第二拉钩200),拉钩主体沿腹腔后腰椎斜外侧路伸入;步骤(f)向腹侧牵拉腹部软组织,暴露手术区域;步骤(g)按光源按钮(即第二开关220)启动冷光源系统(即第二冷光源探头),照明手术视野;步骤(h)按伸缩按钮(即第二调节按钮222)调节拉钩水平部(第二伸缩杆204)长度,实现力矩调节,至最佳位置。
其中,可以理解的是,椎间盘302位于相邻的两个椎体304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基于OLIF术式的微创显露辅助系统(即腰椎侧路微创显露辅助组件),包括AB两组系统(即第一拉钩100和第二拉钩200)。
具体地,第一手柄102设计有生理曲面(即第一上弧面和第一下弧面),符合手形生理,及卵形中空(即第一贯通孔114),减轻第一手柄102重量,人性化设计便于使用者持握,且减少长时间持握的疲劳感;第一手柄102两端有防滑前柄和防滑后柄(即两个第一限位柄116),可防止术中持握的前后方打滑,持握牢固不易脱落;拉钩水平部(第一伸缩杆104)与第一手柄102连接处的伸缩接缝可在伸缩按钮(第一调节按钮120)控制下调节长度以调整拉钩力矩,达到使用最舒适位置;拉钩水平部(第一伸缩杆104)与拉钩竖直部(第一剥离杆106)垂直;且拉钩水平部(第一伸缩杆104)与拉钩竖直部(第一剥离杆106)之间设有凹陷的第一光路凹槽124,可通过冷光源系统光路以照明手术视野;拉钩竖直部(第一剥离杆106)包括第一直杆部110与拉钩后倾部(即第二直杆部112),拉钩后倾部(即第二直杆部112)相对第一直杆部110采用10°后倾设计,有利于增加后向拉力,拉钩后倾部(即第二直杆部112)底端设置锚定凹面(弧形凹面108)用于拉钩锚定在椎间盘302,起固定作用;锚定凹面(弧形凹面108)上有齿状凸可增加摩擦力,利于固定。
第二手柄202,设计有生理曲面(即第二上弧面和第二下弧面),符合手形生理,及卵形中空(第二贯通孔216),减轻手柄重量,人性化设计便于使用者持握,且减少长时间持握的疲劳感;第二手柄202两端有防滑前柄和防滑后柄(即两个第二限位柄218),可防止术中持握的前后方打滑,持握牢固不易脱落;拉钩水平部(第一伸缩杆104)与第二手柄202连接处的伸缩接缝可在伸缩按钮(第二调节按钮222)的控制下调节长度以调整拉钩力矩,达到使用最舒适位置。拉钩水平部(第二伸缩杆204)与拉钩竖直部(第二剥离杆206)垂直;且拉钩水平部(第二伸缩杆204)与拉钩竖直部(第二剥离杆206)之间设有凹陷的第二光路凹槽224,可通过内置的冷光源系统光路来照明手术视野。拉钩竖直部(第二剥离杆206)的拉钩后倾部(即第四直杆部214)相对拉钩竖直部(第二剥离杆206)的第一直杆部110采用10°后倾设计,有利于增加后向拉力;拉钩后倾部(第二直杆部112)底端形成圆滑凸面(即弧形凸面208),有利于第二剥离杆206在腹腔游离牵拉组织,减少棱角和糙面对脏器软组织损伤。拉钩宽大部(即第二宽大部212)可起到增大拨开腹腔软组织距离的作用,减少手术器械操作伸入对周边组织的创伤。
将本实用新型应用于OLIF术式的微创显露术野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如图7所示,图7为拉钩伸入腹腔时拉钩位置与周围脏器形态及位置关系。首先将A组系统(第一拉钩100)通过腰椎侧路伸入腹腔后,拨开主要肌肉和血管,避开神经,锚定凹面(弧形凹面108)嵌合在目标椎间盘302及邻近软组织上固定牢,启动冷光源照明系统(第一冷光源探头),伸缩拉钩水平部(第一伸缩杆104)调节力矩,达最舒适位置。将B组系统(第二拉钩200)通过腰椎侧路伸入腹腔后,拨开肌肉和血管,避开神经,伸入至目标位置,向腹侧牵拉拉钩,充分暴露手术区域视野,启动冷光源照明系统(第二冷光源探头),伸缩拉钩水平部调节力矩,达最舒适位置,术中根据需要调整拉钩长度和伸入位置。
如图8所示,图8为在水平面方向示腹腔脏器308和组织在使用拉钩暴露手术区域后的形态和位置分布,A组系统(第一拉钩100)固定在椎间盘302凸出部分上,B组系统(第一拉钩100)拨开腹腔脏器308和血管神经等组织,AB两组显露系统(第一拉钩100和第二拉钩200)组合使用达到充分分离和暴露手术视野的作用。
如图9所示,图9示出了使用腰椎侧路微创显露辅助组件与脊柱结构和方位的关系,以及暴露手术区域后周围组织的形态和位置分布,A组系统(第一拉钩100)拨开后腰大肌306固定在椎间盘302周缘部的纤维环的凸出部分上,B组系统(第二拉钩200)拨开腹腔脏器308和血管神经等组织,AB两组显露系统组合达到充分分离和暴露手术视野的作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腰椎侧路微创显露辅助组件,通过在第一剥离杆的开放端的端面形成能够与椎间盘配合的弧形凹面,用于使第一拉钩锚定在椎间盘,起固定作用,使得向软组织对向牵拉时对手术视野暴露的稳定性得到提高,进而使整个手术过程更加安全可靠。通过设置第二剥离杆的开放端的端面形成弧形凸面,有利于使第二剥离杆在腹腔中游离牵拉组织,减少棱角对脏器软组织造成损伤,操作者在使用的时候更为舒适和简单,能够缩短手术时间,简化手术过程,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腰椎侧路微创显露辅助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拉钩,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手柄、第一伸缩杆和第一剥离杆,所述第一剥离杆的开放端的端面形成能够与椎间盘配合的弧形凹面;
第二拉钩,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手柄、第二伸缩杆和第二剥离杆,所述第二剥离杆的开放端的端面形成弧形凸面;
其中,所述第一剥离杆与所述第一伸缩杆之间的夹角以及所述第二剥离杆与所述第二伸缩杆之间的夹角均大于或等于70度,并小于或等于110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腰椎侧路微创显露辅助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剥离杆包括与所述第一伸缩杆连接的第一直杆部、以及与所述第一直杆部连接的第二直杆部,所述第二直杆部相对于所述第一直杆部向设置所述第一手柄侧倾斜,所述第一直杆部与所述第二直杆部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165度,并小于或等于175度;
所述第二剥离杆包括与所述第二伸缩杆连接的第三直杆部、以及与所述第三直杆部连接的第四直杆部,所述第四直杆部相对于所述第三直杆部向设置所述第二手柄侧倾斜,所述第三直杆部与所述第四直杆部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165度,并小于或等于175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腰椎侧路微创显露辅助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直杆部与所述第一伸缩杆之间设有过渡圆弧,所述第一直杆部与所述第二直杆部之间设有过渡圆弧;和/或
所述第三直杆部与所述第二伸缩杆之间设有过渡圆弧,所述第三直杆部与所述第四直杆部之间设有过渡圆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腰椎侧路微创显露辅助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直杆部的长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剥离杆总长度的30%;
所述第四直杆部的长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剥离杆总长度的30%。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腰椎侧路微创显露辅助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剥离杆还包括:
第一宽大部,形成于所述第一直杆部与所述第二直杆部之间的连接部位,所述第一宽大部面向所述第一手柄的侧面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剥离杆总长度的30%,所述第一宽大部面向所述第一手柄的侧面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直杆部面向所述第一手柄的侧面的宽度,并大于所述第二直杆部面向所述第一手柄的侧面的宽度;和/或
所述第二剥离杆还包括:
第二宽大部,形成于所述第三直杆部与所述第四直杆部之间的连接部位,所述第二宽大部面向所述第二手柄的侧面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剥离杆总长度的30%,所述第二宽大部面向所述第二手柄的侧面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三直杆部面向所述第二手柄的侧面的宽度,并大于所述第四直杆部面向所述第二手柄的侧面的宽度。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腰椎侧路微创显露辅助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摩擦力增强结构,设有所述弧形凹面上,所述摩擦力增强结构包括齿状凸起。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腰椎侧路微创显露辅助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剥离杆为扁方结构,所述第一剥离杆面向所述第一手柄的侧面为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一侧面相邻的侧面为第二侧面,在同一水平位置,所述第一侧面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侧面的宽度;
所述第二剥离杆为扁方结构,所述第二剥离杆面向所述第二手柄的侧面为第三侧面,与所述第三侧面相邻的侧面为第四侧面,在同一水平位置,所述第三侧面的宽度大于所述第四侧面的宽度。
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腰椎侧路微创显露辅助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剥离杆与所述第一伸缩杆为一体成型结构;和/或
所述第二剥离杆与所述第二伸缩杆为一体成型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腰椎侧路微创显露辅助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手柄包括:
第一握持部,呈椭圆形结构,沿所述第一握持部的宽度方向开设有第一贯通孔;
两个第一限位柄,沿所述第一握持部的长度方向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握持部的相对两侧;
第一防滑结构,设于所述第一握持部的外表面;
所述第二手柄包括:
第二握持部,呈椭圆形结构,沿所述第二握持部的宽度方向开设有第二贯通孔;
两个第二限位柄,沿所述第二握持部的长度方向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握持部的相对两侧;
第二防滑结构,设于所述第二握持部的外表面。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腰椎侧路微创显露辅助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光路凹槽,设于所述第一伸缩杆和所述第一剥离杆之间的连接部位,所述第一光路凹槽用于安装第一冷光源探头,对应于所述第一冷光源探头的第一开关设置于所述第一手柄上;
第二光路凹槽,设于所述第二伸缩杆和所述第二剥离杆之间的连接部位,所述第二光路凹槽用于安装第二冷光源探头,对应于所述第二冷光源探头的第二开关设置于所述第二手柄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腰椎侧路微创显露辅助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多个第一卡槽,沿所述第一伸缩杆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第一限位结构,设于所述第一手柄上,所述第一限位结构包括能够与任一所述第一卡槽配合的第一限位卡扣,以及控制所述第一限位卡扣运动的第一调节按钮;
多个第二卡槽,沿所述第二伸缩杆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第二限位结构,设于所述第二手柄上,所述第二限位结构包括能够与任一所述第二卡槽配合的第二限位卡扣,以及控制所述第二限位卡扣运动的第二调节按钮。
CN201721378910.9U 2017-10-24 2017-10-24 腰椎侧路微创显露辅助组件 Active CN20859844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378910.9U CN208598449U (zh) 2017-10-24 2017-10-24 腰椎侧路微创显露辅助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378910.9U CN208598449U (zh) 2017-10-24 2017-10-24 腰椎侧路微创显露辅助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598449U true CN208598449U (zh) 2019-03-15

Family

ID=656589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378910.9U Active CN208598449U (zh) 2017-10-24 2017-10-24 腰椎侧路微创显露辅助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59844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38199A (zh) * 2017-10-24 2018-01-30 浙江科惠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腰椎侧路微创显露辅助组件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38199A (zh) * 2017-10-24 2018-01-30 浙江科惠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腰椎侧路微创显露辅助组件
CN107638199B (zh) * 2017-10-24 2024-05-31 浙江科惠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腰椎侧路微创显露辅助组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907544B2 (en) Minimally obstructive retractor for vaginal repairs
TWI481379B (zh) 牽開器
CN208598449U (zh) 腰椎侧路微创显露辅助组件
CN206687742U (zh) 大动脉用吻合扣环及应用其的人工血管组件
CN111643140A (zh) 一种组装式多节可伸缩皮肤牵张器
CN108670328A (zh) 一种基于磁锚定导向系统的肺组织牵拉装置系统
CN206080583U (zh) 一种腰椎微创拉钩装置
CN106073869A (zh) 一种颈椎骨折脱位的手术器械和手术床
CN108309379B (zh) 新型多向调节智能解剖型颈椎前路手术微创通道
CN213098092U (zh) 一种可伸缩皮肤牵张器
CN204765766U (zh) 一种全内窥镜下经皮微创椎间盘手术纤维环缝合器
CN108309224A (zh) 阴道扩张器和给药方法
CN107638199A (zh) 腰椎侧路微创显露辅助组件
CN106691565A (zh) 鸡胸、漏斗胸一体化钢板
CN213850840U (zh) 神经外科手术用牵开器
CN2910124Y (zh) 颈胸腰椎前后路手术拉钩
CN208974064U (zh) 一种跟骨骨折手术复位器
CN216394145U (zh) 一种ube手术用融合拉钩
TWI481380B (zh) 微創肌腱縫合手術套組
CN204683684U (zh) 一种改进的全内窥镜下经皮微创椎间盘手术纤维环缝合器
CN213283123U (zh) 一种甲状腺手术自助拉钩
Eich New technique for endoscopic sural nerve harvest
CN110801274A (zh) 一种盆骨前环内固定接骨板
CN104825201A (zh) 一种改进的全内窥镜下经皮微创椎间盘手术纤维环缝合器
CN209269913U (zh) 一种骨科手术拉钩用辅助照明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