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580887U - 模块化的直插式自短路连接器单元及其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模块化的直插式自短路连接器单元及其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8580887U CN208580887U CN201821265627.XU CN201821265627U CN208580887U CN 208580887 U CN208580887 U CN 208580887U CN 201821265627 U CN201821265627 U CN 201821265627U CN 208580887 U CN208580887 U CN 20858088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hort
- needle
- spring
- limiting section
- casing modu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模块化的直插式自短路连接器单元,其包括上壳体模块、下壳体模块、短路模块,其中:上壳体模块设置有多个上接线机构,上接线机构设置有母针,下壳体模块设置有多个下接线机构,下接线机构设置有公针,其中母针和公针相配合,母针和公针的插合与分离实现上壳体模块和下壳体模块的连接和分离;短路模块包括上短路模块和下短路模块,下短路模块设置有推出机构,上短路模块设置有短路块;在上壳体模块和下壳体模块处于分离状态时短路块与上接线机构接触。本实用新型在分离过程中不会产生拉弧,且该连接器为直插式连接器,接线简便。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模块化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设备越来越精密,部分电子设备需要安装在其上的连接器插座在与插头插合前插座的接触件之间具有短路功能,防止静电或其它电磁干扰对电子设备造成损坏;而当插头与插座对接插合后又需要插座的接触件之间绝缘,以正常传输信号。
在电气实验中经常需要通过电连接器将电气设备与测试仪器连接,在对带有电磁线圈的电气设备(如互感器)进行电气参数测量时,常因该类电气设备断电时易产生反电动势,导致电气元件和电气设备被损坏。因此,为了测试、应用方面的安全保护,需要在电气线路间实现短路和开路的切换。目前,也有些电连接器上设置了短路结构,但这些大多结构复杂、占空间大,无法满足系统小型化的要求,也由于制造成本高,无法得到普及。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模块化的连接器,该连接器在插拔过程中不会出现拉弧现象,且该连接器为直插式连接器,接线简便。
本实用新型的模块化的直插式自短路连接器单元,所述连接器单元包括上壳体模块、下壳体模块、短路模块,其中:
所述上壳体模块设置有多个上接线机构,所述上接线机构设置有母针,所述下壳体模块设置有多个下接线机构,所述下接线机构设置有公针,其中所述母针和公针相配合,母针和公针的插合与分离实现上壳体模块和下壳体模块的连接和分离;
所述短路模块设置于相邻的两个上接线机构和下接线机构之间;
所述短路模块包括上短路模块和下短路模块,其中所述上短路模块设置于上壳体模块内,所述下短路模块设置于下壳体模块内;所述下短路模块设置有推出机构,所述上短路模块设置有短路块;在所述上壳体模块和下壳体模块处于分离状态时所述短路块与上接线机构接触,实现上接线机构的自短路;在所述上壳体模块和下壳体模块处于插合状态时所述短路块与推出机构相接触且沿着所属插针的插合方向相同的方向运动从而与上接线机构相分离。
进一步地,前述上壳体模块包括上壳体、上盖,其中:
所述上壳体内设置有多个容纳上接线机构的第一容置腔,上壳体的上部设置有与所述上盖相配合的第二容置腔;
所述上盖上设置有多个第一进线口,所述进线从第一进线口进入后与所述上接线机构相接触;
所述下壳体模块包括下壳体、下盖,其中:
所述下壳体内设置有多个容纳下接线机构的第三容置腔,下壳体的下部设置有与所述下盖配合的第四容置腔;
所述下盖上设置有多个第二进线口,所述进线从第二进线口进入后与所述下接线机构相接触。
进一步地,前述上接线机构包括母针、第一弹簧、第一推钮,其中:
所述母针设置于上壳体内,所述母针的下端设置有插孔,所述母针设置有第一定位部,所述第一定位部上套接有第一弹簧,第一弹簧具有第一自由端和第一固定端,其中第一弹簧的第一固定端与母针的一侧设置的第一限位部相接触,所述母针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限位部,第一弹簧的第一自由端与第二限位部的上部设置的第一凸起部呈接触或分离状态,所述第二限位部的下部与短路块呈接触或分离状态;
所述第一推钮与第一弹簧相接触,当所述第一推钮向下按压时,所述第一弹簧的第一自由端绕所述第一定位部做逆时针运动;
所述下接线机构包括公针、第二弹簧、第二推钮,其中:
所述公针设置于下壳体内,所述公针的下端设置有插针,所述公针设置有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二定位部上套接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具有第二自由端和第二固定端,其中第二弹簧的第二固定端与公针的一侧设置的第三限位部相接触,所述公针的另一端设置有第四限位部,第二弹簧的第二自由端与第四限位部的上部设置的第二凸起部呈接触或分离状态;
所述第二推钮与第二弹簧相接触,当所述第二推钮向下按压时,所述第二弹簧的第二自由端绕所属第二定位部做逆时针运动。
进一步地,前述母针设置有第一进线线径限位部和第一进线长度限位部,其中所述第一进线线径限位部位于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之间;
所述公针设置有第二进线线径限位部和第二进线长度限位部,其中所述第二进线线径限位部位于第三限位部和第四限位部之间。
进一步地,前述上短路模块包括弹簧、短路块,其中:
所述上盖上设置有弹簧容置腔,所述弹簧的一端与所述弹簧容置腔相接触,所述弹簧的另一端设置于短路块内;
当上壳体模块与下壳体模块处于分离状态时,所述短路块与母针的第二限位部的下部呈接触状态。
进一步地,前述上壳体的其中一组对应两侧边的外侧有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凸起部;上壳体的另外一组两侧边上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卡接槽;
所述下壳体的其中一组对应两侧边的外侧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连接部,下壳体的另外一组两侧边上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卡接槽。
进一步地,前述上壳体对应两侧边的外侧有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连接的尺寸不相同;
下壳体的其中一组对应两侧边的外侧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连接部的尺寸不相同。
进一步地,前述上盖和下盖的其中一组对边上均设置有卡扣,所述卡扣分别与第一卡接槽和第二卡接槽相卡合。
进一步地,前述上壳体的设置有第一卡接槽的侧边的两侧设置有第一间隙;
所述下壳体的设置有第二卡接槽的侧边的两侧设置有第二间隙。
一种模块化的直插式自短路连接器,该自短路连接器包括前述的模块化的直插式自短路连接器单元、托架,其中所述自短路连接器单元与所述托架连接。
由以上技术内容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模块化的直插式自短路连接器单元,其中设置有短路模块,该短路模块能够实现上壳体模块和下壳体模块在插拔过程中的自短路,该短路模块结构简单,通过上壳体模块和下壳体模块的插合使短路模块与上壳体模块实现接触或分离状态。
上接线机构和下接线机构内设置有第一弹簧/第二弹簧和推钮,在接线过程中,进线能够直接插入进线口,该第一弹簧/第二弹簧在进线下变形,第一弹簧/第二弹簧由于弹力的原因与进线接触,将该进线固定在进线口内。
在上壳体、下壳体上均设置有连接部,其中模块化的直插式自短路连接器单元通过该连接部与托架相配合,实现模块化的直插式自短路连接器单元与框架的连接。
应当理解,前述构思以及在下面更加详细地描述的额外构思的所有组合只要在这样的构思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都可以被视为本公开的实用新型主题的一部分。另外,所要求保护的主题的所有组合都被视为本公开的实用新型主题的一部分。
结合附图从下面的描述中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教导的前述和其他方面、实施例和特征。本实用新型的其他附加方面例如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特征和/或有益效果将在下面的描述中显见,或通过根据本实用新型教导的具体实施方式的实践中得知。
附图说明
附图不意在按比例绘制。在附图中,在各个图中示出的每个相同或近似相同的组成部分可以用相同的标号表示。为了清晰起见,在每个图中,并非每个组成部分均被标记。现在,将通过例子并参考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个方面的实施例,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2是图1A-A向上壳体模块和下壳体模块处于分离状态的剖视图;
图3是图1A-A向上壳体模块和下壳体模块处于中间状态的剖视图;
图4是图1A-A向上壳体模块和下壳体模块处于插合状态的剖视图;
图5是上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下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上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上接线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下接线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模块化的直插式自短路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相关序号的名称如下:1、上壳体模块,2、下壳体模块,4、第一凸起部,5、第二凸起部,6、公针,7、母针,8、短路块,9、推出机构,10、上壳体,11、上盖,12、下壳体,15、第一容置腔,16、第一连接部,17、第三容置腔,18、第二连接部,19、第一进线口,20、第二进线口,21、第一弹簧,22、第二弹簧,23、插孔、24、第一定位部,25、弹簧容置腔,26、弹簧,27、第一推钮,28、第二推钮,29、插针,30、下盖,31、第一间隙,32、第一自由端,33、第二间隙,34、第一卡接槽,35、第二卡接槽,36、第一固定端,37、第二自由端,38、第二固定端,39、第二自由端,40、第二定位部,41、第一限位部,42、第二限位部,43、第三限位部,44、第四限位部,45、第一进线线径限位部,46、第二进线线径限位部,47、第一进线长度限位部,48、第二进线长度限位部,49、卡扣,50、托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特举具体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说明如下。
在本公开中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方面,附图中示出了许多说明的实施例。本公开的实施例不必定意在包括本实用新型的所有方面。应当理解,上面介绍的多种构思和实施例,以及下面更加详细地描述的那些构思和实施方式可以以很多方式中任意一种来实施,这是因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构思和实施例并不限于任何实施方式。另外,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些方面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与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其他方面的任何适当组合来使用。
如图1-图9所示,一种模块化的直插式自短路连接器单元,所述连接器单元包括上壳体模块1、下壳体模块2、短路模块,其中:
所述上壳体模块1设置有多个上接线机构,所述上接线机构设置有母针7,所述下壳体模块2设置有多个下接线机构,所述下接线机构设置有公针6,其中所述母针7和公针6相配合,母针7和公针6的插合与分离实现上壳体模块1和下壳体模块2的连接和分离。
所述短路模块设置于相邻的两个上接线机构和下接线机构之间。
所述短路模块包括上短路模块和下短路模块,其中所述上短路模块设置于上壳体模块1内,所述下短路模块设置于下壳体模块2内;所述下短路模块设置有推出机构9,所述上短路模块设置有短路块8;在所述上壳体模块1和下壳体模块2处于分离状态时所述短路块8与上接线机构接触,实现上接线机构的自短路;在所述上壳体模块1和下壳体模块2处于插合状态时所述短路块8与推出机构9相接触且沿着所属插针29的插合方向相同的方向运动从而使短路块8与上接线机构相分离。
如上所述的技术方案中,下短路模块和上短路模块在上壳体10和下壳体12插合的过程中相接触,将短路块8顶起,使短路块8与上接线机构不接触,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出现短路的情况,下短路模块和上短路模块在上壳体10和下壳体12在分离过程中短路块8随之下落,直至短路块8与上接线机构接触,当短路块8与上接线机构相接触时,短路块8连接的两个上接线机构通过短路块8实现自短路。
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上壳体模块1包括上壳体10、上盖11,其中:
如图5所示,所述上壳体10内设置有多个容纳上接线机构的第一容置腔15,上壳体10的上部设置有与所述上盖11相配合的第二容置腔。
如图7所示,所述上盖11上设置有多个第一进线口19,所述进线从第一进线口19进入后与所述上接线机构相接触。
所述下壳体模块2包括下壳体12、下盖30,其中:
如图6所示,所述下壳体12内设置有多个容纳下接线机构的第三容置腔17,下壳体12的下部设置有与所述下盖30配合的第四容置腔。
所述下盖30上设置有多个第二进线口20,所述进线从第二进线口20进入后与所述下接线机构相接触。
其中进一步的实施例中,上盖11和下盖30可为同一零部件,一方面减少了模具的数量从而节约了成本,另一方面若需要在下盖30内同样增加自短路模块,可轻易实现。
如图8所示,所述上接线机构包括母针7、第一弹簧21、第一推钮27,其中:
所述母针7设置于上壳体10内,所述母针7的下端设置有插孔23,所述母针7设置有第一定位部24,所述第一定位部24上套接有第一弹簧21,第一弹簧21具有第一自由端32和第一固定端36,其中第一弹簧21的第一固定端36与母针7的一侧设置的第一限位部41相接触,所述母针7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限位部42,第一弹簧21的第一自由端32与第二限位部42的上部设置的第一凸起部4呈接触或分离状态,所述第二限位部42的下部与短路块8呈接触或分离状态。
其中所述第一推钮27设置于上盖11内。
所述第一推钮27与第一弹簧21相接触,当所述第一推钮27向下按压时,所述第一弹簧21的第一自由端32绕所述第一定位部24做逆时针运动。
如图9所示,所述下接线机构包括公针6、第二弹簧22、第二推钮28,其中:
所述公针6设置于下壳体12内,所述公针6的下端设置有插针29,所述公针6设置有第二定位部40,所述第二定位部40上套接有第二弹簧22,所述第二弹簧22具有第二自由端39和第二固定端38,其中第二弹簧22的第二固定端38与公针6的一侧设置的第三限位部43相接触,所述公针6的另一端设置有第四限位部44,第二弹簧22的第二自由端39与第四限位部44的上部设置的第二凸起部5呈接触或分离状态。
所述第二推钮28与第二弹簧22相接触,当所述第二推钮28向下按压时,所述第二弹簧22的第二自由端39绕所述第二定位部40做逆时针运动。
第二推钮28位于下盖30内。
所述母针7设置有第一进线线径限位部45和第一进线长度限位部47,其中所述第一进线线径限位部45位于第一限位部41和第二限位部42之间。
所述公针6设置有第二进线线径限位部46和第二进线长度限位部48,其中所述第二进线线径限位部46位于第三限位部43和第四限位部44之间。
所述上短路模块包括弹簧26、短路块8,其中:
所述上盖11上设置有弹簧容置腔25,所述弹簧26的一端与所述弹簧容置腔25相接触,所述弹簧26的另一端设置于短路块8内;其中所述弹簧26与短路块8的连接能够使短路块8在弹簧26作用下实现自动复位,提高了连接的可靠性。
当上壳体模块1与下壳体模块2处于分离状态时,所述短路块8与母针7的第二限位部42的下部呈接触状态。
所述上壳体10的其中一组对应两侧边的外侧有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连接部16;上壳体10的另外一组两侧边上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卡接槽34。
所述下壳体12的其中一组对应两侧边的外侧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连接部18,下壳体12的另外一组两侧边上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卡接槽35。
所述上壳体10对应两侧边的外侧有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连接部16的尺寸不相同。
下壳体12的其中一组对应两侧边的外侧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连接部18的尺寸不相同。
所述上盖11和下盖30的其中一组对边上均设置有卡扣49,所述卡扣49分别与第一卡接槽34和第二卡接槽35相卡合。
所述上壳体10的设置有第一卡接槽34的侧边的两侧设置有第一间隙31。
所述下壳体12的设置有第二卡接槽35的侧边的两侧设置有第二间隙33。
其中由于卡扣49与卡接槽为卡接关系,两侧设置有间隙,可使得卡扣49与卡接槽较好的连接,其中根据本领域人员的现有技术,亦可将卡扣49的材料进行变换,使之具有部分弹性,则可省略该间隙,实现卡扣49与卡接槽的连接。
如图2-图5所示,将上壳体模块1和下壳体模块2以及短路模块组装完成后,此时,短路块8与母针7相接触,所述上壳体模块1处于自短路状态,将下接线机构中的公针6插入到上接线机构的母针7中,在插合过程中,推出机构9与短路块8慢慢接触,且推动短路块8沿着弹簧容置腔25的内壁向上移动,当公针6完全插合到所述母针7中时,上壳体模块1和下壳体模块2装配完成,当进线时,进线分别从第一进线口19/第二进线口20进入壳体内,此时该进线压迫弹簧26自由端,使弹簧26自由端沿着逆时针方向旋转,当该进线到达进线长度限位部时,进线停止;若所述进线线径超过进线线径限位部时,则进线线径超过所能承受的接线范围,防止连接器过载。
在分离过程中,推出机构9与下壳体模块2一起沿着远离上壳体模块1的方向运动,此时所述短路块8在弹簧26作用下沿着弹簧容置腔25的内壁向下移动,当公针6与母针7完全分离时,短路块8与第二限位部42的下部相接触,从而使相邻的两个母针7处于短路状态,防止拉弧产生。
如图10所示,一种模块化的直插式自短路连接器,所述自短路连接器包括前述的模块化的直插式自短路连接器单元、托架50,其中所述自短路连接器单元与所述托架50连接。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模块化的直插式自短路连接器单元,其中设置有短路模块,该短路模块能够实现上壳体模块1和下壳体模块2在插拔过程中的自短路,该短路模块结构简单,通过上壳体模块1和下壳体模块2的插合使短路模块与上壳体模块1实现接触或分离状态。
上接线机构和下接线机构内设置有第一弹簧/第二弹簧和推钮,在接线过程中,进线能够直接插入进线口,该第一弹簧/第二弹簧在进线下变形,第一弹簧/第二弹簧由于弹力的原因与进线接触,将该进线固定在进线口内。
在上壳体10、下壳体12上均设置有连接部,其中模块化的直插式自短路连接器单元通过该连接部与托架50相配合,实现模块化的直插式自短路连接器单元与框架的连接。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书所界定者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模块化的直插式自短路连接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单元包括上壳体模块、下壳体模块、短路模块,其中:
所述上壳体模块设置有多个上接线机构,所述上接线机构设置有母针,所述下壳体模块设置有多个下接线机构,所述下接线机构设置有公针,其中所述母针和公针相配合,母针和公针的插合与分离实现上壳体模块和下壳体模块的连接和分离;
所述短路模块设置于相邻的两个上接线机构和下接线机构之间;
所述短路模块包括上短路模块和下短路模块,其中所述上短路模块设置于上壳体模块内,所述下短路模块设置于下壳体模块内;所述下短路模块设置有推出机构,所述上短路模块设置有短路块;在所述上壳体模块和下壳体模块处于分离状态时所述短路块与上接线机构接触,实现上接线机构的自短路;在所述上壳体模块和下壳体模块处于插合状态时所述短路块与推出机构相接触且沿着所属插针的插合方向相同的方向运动从而与上接线机构相分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的直插式自短路连接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模块包括上壳体、上盖,其中:
所述上壳体内设置有多个容纳上接线机构的第一容置腔,上壳体的上部设置有与所述上盖相配合的第二容置腔;
所述上盖上设置有多个第一进线口,所述进线从第一进线口进入后与所述上接线机构相接触;
所述下壳体模块包括下壳体、下盖,其中:
所述下壳体内设置有多个容纳下接线机构的第三容置腔,下壳体的下部设置有与所述下盖配合的第四容置腔;
所述下盖上设置有多个第二进线口,所述进线从第二进线口进入后与所述下接线机构相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模块化的直插式自短路连接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接线机构包括母针、第一弹簧、第一推钮,其中:
所述母针设置于上壳体内,所述母针的下端设置有插孔,所述母针设置有第一定位部,所述第一定位部上套接有第一弹簧,第一弹簧具有第一自由端和第一固定端,其中第一弹簧的第一固定端与母针的一侧设置的第一限位部相接触,所述母针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限位部,第一弹簧的第一自由端与第二限位部的上部设置的第一凸起部呈接触或分离状态,所述第二限位部的下部与短路块呈接触或分离状态;
所述第一推钮与第一弹簧相接触,当所述第一推钮向下按压时,所述第一弹簧的第一自由端绕所述第一定位部做逆时针运动;
所述下接线机构包括公针、第二弹簧、第二推钮,其中:
所述公针设置于下壳体内,所述公针的下端设置有插针,所述公针设置有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二定位部上套接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具有第二自由端和第二固定端,其中第二弹簧的第二固定端与公针的一侧设置的第三限位部相接触,所述公针的另一端设置有第四限位部,第二弹簧的第二自由端与第四限位部的上部设置的第二凸起部呈接触或分离状态;
所述第二推钮与第二弹簧相接触,当所述第二推钮向下按压时,所述第二弹簧的第二自由端绕所属第二定位部做逆时针运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模块化的直插式自短路连接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母针设置有第一进线线径限位部和第一进线长度限位部,其中所述第一进线线径限位部位于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之间;
所述公针设置有第二进线线径限位部和第二进线长度限位部,其中所述第二进线线径限位部位于第三限位部和第四限位部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块化的直插式自短路连接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短路模块包括弹簧、短路块,其中:
所述上盖上设置有弹簧容置腔,所述弹簧的一端与所述弹簧容置腔相接触,所述弹簧的另一端设置于短路块内;
当上壳体模块与下壳体模块处于分离状态时,所述短路块与母针的第二限位部的下部呈接触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块化的直插式自短路连接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的其中一组对应两侧边的外侧有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连接部;上壳体的另外一组两侧边上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卡接槽;
所述下壳体的其中一组对应两侧边的外侧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连接部,下壳体的另外一组两侧边上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卡接槽。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模块化的直插式自短路连接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对应两侧边的外侧有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连接部的尺寸不相同;
下壳体的其中一组对应两侧边的外侧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连接部的尺寸不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模块化的直插式自短路连接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和下盖的其中一组对边上均设置有卡扣,所述卡扣分别与第一卡接槽和第二卡接槽相卡合。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模块化的直插式自短路连接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的设置有第一卡接槽的侧边的两侧设置有第一间隙;
所述下壳体的设置有第二卡接槽的侧边的两侧设置有第二间隙。
10.一种模块化的直插式自短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自短路连接器包括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9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模块化的直插式自短路连接器单元、托架,其中所述自短路连接器单元与所述托架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265627.XU CN208580887U (zh) | 2018-08-07 | 2018-08-07 | 模块化的直插式自短路连接器单元及其连接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265627.XU CN208580887U (zh) | 2018-08-07 | 2018-08-07 | 模块化的直插式自短路连接器单元及其连接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8580887U true CN208580887U (zh) | 2019-03-05 |
Family
ID=655118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1265627.XU Active CN208580887U (zh) | 2018-08-07 | 2018-08-07 | 模块化的直插式自短路连接器单元及其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8580887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290277A (zh) * | 2020-11-19 | 2021-01-29 | 顺科新能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连接器 |
CN115528465A (zh) * | 2020-09-16 | 2022-12-27 | 菲尼克斯亚太电气(南京)有限公司 | 一种自短路连接器 |
-
2018
- 2018-08-07 CN CN201821265627.XU patent/CN208580887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528465A (zh) * | 2020-09-16 | 2022-12-27 | 菲尼克斯亚太电气(南京)有限公司 | 一种自短路连接器 |
CN115528465B (zh) * | 2020-09-16 | 2024-04-05 | 菲尼克斯亚太电气(南京)有限公司 | 一种自短路连接器 |
CN112290277A (zh) * | 2020-11-19 | 2021-01-29 | 顺科新能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连接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077105B2 (en) | Structure of electromagnetic electrical connection device | |
US7607920B1 (en) | Connecting device for interconnecting electronic devices | |
CN101118999A (zh) | 可分离磁性电气连接器 | |
CN105723567A (zh) | 具有预调校装置和能够相对于预调校装置推移的闩锁装置的直接插接装置 | |
CN105337115A (zh) | 安全插座 | |
CN102244321B (zh) | Usb连接线 | |
CN208580887U (zh) | 模块化的直插式自短路连接器单元及其连接器 | |
US6746258B2 (en) | Arc-resistant structure of connector | |
CN104953522A (zh) | 电气安装设备的暗装嵌件 | |
CN106953214B (zh) | 兼具两组不同电流插针组的连接器插头 | |
CN106711722A (zh) | 一种低压通讯转接插件 | |
CN105762582A (zh) | 一种usb连接插头 | |
CN101867099A (zh) | 伸缩式多合一连接器插头 | |
CN102570183A (zh) | 一种紧凑型单芯弯头高压连接器 | |
CN111355082A (zh) | 一种双侧锁紧传输大电流的连接器 | |
CN203631349U (zh) | 开关壳体组件、开关装置和连接器组件 | |
CN110035150A (zh) | 移动终端、壳体组件、传输装置及终端系统 | |
CN105186192A (zh) | 一种自动对位连接器组合 | |
US11342700B2 (en) | Plug receiving device | |
TWI452783B (zh) | 具機械式切換功能之電連接器 | |
CN209169506U (zh) | 连接器和二次锁的组合件及连接器组件 | |
CN208489406U (zh) | 一种防电弧插座以及接电设备 | |
KR101202409B1 (ko) | 발거력 발생구조가 개선된 커넥터 장치 | |
TWI689140B (zh) | 防觸電插座 | |
CN205016697U (zh) | 智能笔及其充电接头以及所组合的充电连接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