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570864U - 冷却板、电池箱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冷却板、电池箱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570864U
CN208570864U CN201821321153.6U CN201821321153U CN208570864U CN 208570864 U CN208570864 U CN 208570864U CN 201821321153 U CN201821321153 U CN 201821321153U CN 208570864 U CN208570864 U CN 2085708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vity
coldplate
shell
side wall
im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321153.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东辉
郑小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Chehejia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CHJ Automotiv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CHJ Automotiv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CHJ Automotiv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321153.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57086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5708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57086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冷却板、电池箱和车辆,涉及冷却技术领域,能够提高冷却板内冷媒的流动性,同时减少能耗。本实用新型的主要技术方案为:一种冷却板,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为空腔,所述外壳上设置有进口和出口,所述进口和所述出口分别连通于所述空腔;所述空腔的腔壁的转角均为圆角。该冷却板主要用于设置在电池箱内与电池模组进行换热。

Description

冷却板、电池箱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冷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冷却板、电池箱和车辆。
背景技术
冷却系统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中实现发热部件的散热,其中,随着新能源车辆的发展,电池作为新能源车辆的动力来源,电池的冷却系统越来越受到关注。
目前,电池箱内设置有电池模组以及用于与电池模组进行换热的冷却板,当冷却板内的冷媒流动到转角处时,转角通常对冷媒流动造成一定的阻碍,此时为了使冷媒顺利流动,则需要对冷媒提供较大的动力,致使加大能量损耗。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冷却板、电池箱和车辆,能够提高冷却板内冷媒的流动性,同时减少能耗。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主要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冷却板,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内为空腔,所述外壳上设置有进口和出口,所述进口和所述出口分别连通于所述空腔;
所述空腔的腔壁的转角均为圆角。
具体地,所述进口和所述出口位于所述外壳的同一侧,位于所述进口和所述出口处的所述空腔的腔壁包括相邻的两个圆弧形侧壁;或者,
所述进口和所述出口位于所述外壳相对的两侧,位于所述进口和所述出口处的所述空腔的腔壁包括相对的两个圆弧形侧壁。
具体地,所述空腔的腔壁还包括与所述圆弧形侧壁相切的导向侧壁,所述导向侧壁包括第一导向侧壁和第二导向侧壁,所述第一导向侧壁和所述第二导向侧壁分别位于所述圆弧形侧壁的两端。
具体地,所述第一导向侧壁和所述第二导向侧壁相对于所述圆弧形侧壁的中线相互对称,所述进口和所述出口均位于所述圆弧形侧壁的中线上。
具体地,所述空腔内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空腔分隔成多条流道,所述进口与所述出口之间通过所述流道连通;
所述隔板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隔板相互平行,且均匀排布。
具体地,所述进口和所述出口位于所述外壳的同一侧,所述空腔包括位于所述进口处的分流区以及位于所述出口处的回流区;
所述隔板平行于从所述外壳的同一侧至另一侧的方向,多个所述隔板包括一个主隔板和多个分隔板,所述主隔板的一端将所述分流区与所述回流区隔开,所述主隔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空腔的腔壁之间具有空隙,所述主隔板将所述空腔分隔形成分别与所述分流区和所述回流区连通的两个流通空间,两个所述流通空间内均匀排布有多个所述分隔板;
所述主隔板的另一端以及所述分隔板的两端端面均为圆弧形端面。
具体地,所述外壳的外边沿上设置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不超出与所述外壳的外边沿相切的方形轮廓。
具体地,所述外壳的外边沿包括斜边部,所述斜边部相对于所述方形轮廓倾斜,所述固定座为板体,所述板体设置在所述斜边部上;
所述外壳的外轮廓与所述空腔的腔壁形状相同。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箱,包括:
箱体、电池模组以及上述的冷却板;
所述电池模组和所述冷却板设置于所述箱体内,所述冷却板与所述电池模组连接。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冷却板。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冷却板、电池箱和车辆,冷却板外壳内空腔的腔壁的转角均为圆角,当从进口流入空腔内的冷媒流经转角时,由于圆角不易阻碍冷媒流动,因此可使冷媒顺利流过转角,提高冷却板内冷媒的流动性,空腔内的冷媒通过出口流出,在冷媒流动过程中,无需额外增大驱动冷媒的动力,减少能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冷却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冷却板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冷却板内冷媒流动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冷却板的截面示意图;
图5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箱内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5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冷却板,11外壳,111进口,112出口,113水嘴,114斜边部,12空腔,121流道,122分流区,123回流区,13腔壁,R圆角,131圆弧形侧壁,132导向侧壁,1321第一导向侧壁,1322第二导向侧壁,14隔板,141主隔板,142分隔板,15固定座,16方形轮廓,2底板,3电池模组,4梁,5导热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冷却板1,包括:外壳11,外壳11内为空腔12,外壳11上设置有进口111和出口112,进口111和出口112分别连通于空腔12;空腔12的腔壁13的转角均为圆角R。
其中,进口111和出口112分别用于流入和流出冷媒,冷媒通过进口111流入空腔12内,在空腔12内流动的冷媒用于与连接冷却板的电池模组进行换热,之后冷媒通过出口112流出,可在进口111和出口112处分别连接水嘴113,以方便通过水嘴113连接管路,通过管路方便冷媒的排入和排出。冷媒可以为液体或者气体,此处不作限定,而在车辆的冷却系统中,冷媒通常采用液体。
由于空腔12的腔壁13的转角均为圆角R,则冷媒流动至转角处时,能够有效避免冷媒聚集在转角处,使得冷媒顺利流过转角,相比现有技术中需要增大驱动冷媒的动力,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冷却板无需额外增大动力,节省能量。
需要说明的是,传统的冷却板的空腔为方形,腔壁具有四个边角,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可将腔壁13的边角处设计为圆角R,也可以将腔壁13的边角处设计成倒角结构,即将腔壁的边角加工成斜面,且该斜面与其相连的腔壁之间通过圆角R过渡。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冷却板,包括外壳,外壳内空腔的腔壁的转角均为圆角,当从进口流入空腔内的冷媒流经转角时,由于圆角不易阻碍冷媒流动,因此可使冷媒顺利流过转角,提高冷却板内冷媒的流动性,空腔内的冷媒通过出口流出,在冷媒流动过程中,无需额外增大驱动冷媒的动力,减少能耗。
具体地,关于进口111和出口112以及位于进口111和出口112处的空腔12的腔壁13结构可以采用如下设计方式:进口111和出口112位于外壳11的同一侧,位于进口111和出口112处的空腔12的腔壁13包括相邻的两个圆弧形侧壁131;或者,进口111和出口112位于外壳11相对的两侧,位于进口111和出口112处的空腔12的腔壁13包括相对的两个圆弧形侧壁131。
其中,在进口111处设置圆弧形侧壁131,使得当冷媒从进口111流入空腔12时,冷媒在进口111处的圆弧形侧壁131处向别处分流,该处的圆弧形侧壁131使得冷媒流动顺畅,当冷媒从出口112流出空腔12时,冷媒在出口112处的圆弧形侧壁131处汇流,该处的圆弧形侧壁131使得冷媒流动顺畅。
具体地,空腔12的腔壁13还包括与圆弧形侧壁131相切的导向侧壁132,导向侧壁132包括第一导向侧壁1321和第二导向侧壁1322,第一导向侧壁1321和第二导向侧壁1322分别位于圆弧形侧壁131的两端。其中,第一导向侧壁1321和第二导向侧壁1322分别与圆弧形侧壁131相切,第一导向侧壁1321和第二导向侧壁1322对冷媒起到导向作用,使从进口111流入以及流至出口112的冷媒沿着第一导向侧壁1321和第二导向侧壁1322流动,相切设置能够提高冷媒流动的顺畅性。
具体地,第一导向侧壁1321和第二导向侧壁1322相对于圆弧形侧壁131的中线相互对称,进口111和出口112均位于圆弧形侧壁131的中线上。其中,圆弧形侧壁131的中线为圆弧形侧壁131的中点与圆弧形侧壁131的圆心的连线所在的直线,第一导向侧壁1321和第二导向侧壁1322对称设置在圆弧形侧壁131的两端,从进口流入的冷媒从第一导向侧壁1321与第二导向侧壁1322之间的中间位置开始分流,流至出口112的冷媒向第一导向侧壁1321与第二导向侧壁1322之间的中间位置进行汇流,能够保证冷媒分流和汇流时流动的均匀性。
具体地,结合图4,空腔12内设置有隔板14,隔板14将空腔12分隔成多条流道121,进口111与出口112之间通过流道连通。其中,隔板14可通过焊接连接在空腔12内,空腔12内设置多条流道121,流道121能够对冷媒的流动起到引导流向的作用,以使冷媒更加顺利地流动。
具体地,隔板14的数量为多个,多个隔板14相互平行,且均匀排布。均匀排布隔板14使形成的流道121均匀分布,从而提高冷媒流量分配的均匀性。
具体地,进口111和出口112位于外壳的同一侧,空腔12包括位于进口111处的分流区122以及位于出口112处的回流区123;其中,进口111处的圆弧形侧壁131与其两端相切的第一导向侧壁1321和第二导向侧壁1322围成分流区122,出口112处的圆弧形侧壁131与其两端相切的第一导向侧壁1321和第二导向1322侧壁围成回流区123;隔板14平行于从外壳的同一侧至另一侧的方向,多个隔板14包括一个主隔板141和多个分隔板142,主隔板141的一端将分流区122与回流区123隔开,主隔板141的另一端与空腔12的腔壁13之间具有空隙,主隔板141将空腔12分隔形成分别与分流区122和回流区123连通的两个流通空间,即两个流通空间的一侧相互隔离,另一侧相连通,两个流通空间内均匀排布有多个分隔板142;多个分隔板142在两个流通空间内形成多条均匀排布的流道121,当冷媒从进口111进入分流区122时,冷媒流至与分流区122连通的流通空间内的多条流道121,分隔板142的两端与腔壁13之间具有空隙,则冷媒从与分流区122连通的流通空间通过空隙流入与回流区123连通的流通空间内的多条流道121,然后再流至回流区123,从出口112流出。其中,冷媒在从进口111流至出口112的过程中,流动顺畅且均匀。
其中,主隔板141的另一端以及分隔板142的两端端面均为圆弧形端面,这样设计能够使冷媒在流经主隔板141和分隔板142的端部时,顺利通过,提高冷媒的流动性。
具体地,参见图1和图5,外壳11的外边沿上设置有固定座15,固定座15不超出与外壳11的外边沿相切的方形轮廓16。当冷却板1安装在电池箱内时,冷却板1的外壳11通常连接于电池箱箱体内的底板2上,每个冷却板1与一个电池模组3连接,电池箱内设置有多个电池模组3和冷却板1,箱体内的底板2上设置有支撑电池模组3的多根梁4,在相邻的两根梁4之间连接冷却板外壳11,与外壳11的外边沿相切的方形轮廓尺寸可以设计为小于或等于相邻两条梁相对侧面之间的距离,以使外壳11完全位于相邻两条梁4之间,由于固定座15不超出与外壳11的外边沿相切的方形轮廓,因此固定座15位于相邻两条梁4之间,这样可使得固定座15直接连接于箱体内的底板2,可通过螺栓连接,无需在梁4上钻孔以连接固定座15,从而避免对梁4的削弱。
具体地,外壳11的外边沿包括斜边部114,斜边部114相对于方形轮廓倾斜,固定座15为板体,板体设置在斜边部114上。传统的冷却板1通常为方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将冷却板1设置有固定座15的边部设计为向方形轮廓内倾斜,以留出固定座15的设置空间,保证固定座15不超出方形轮廓。其中,参见图1和图2,外壳11的外轮廓与空腔12的腔壁13形状相同,斜边部114可以是位于进口111处的第二导向侧壁1322和位于出口112处的第一导向侧壁1321所对应的外壳侧壁,该两个外壳侧壁相交,可在相交处的空隙中设置固定座15;斜边部114还可以是位于壳体11中远离进口111和出口112所在一侧的另一侧,壳体11另一侧的两个边角处加工为倒角,其与方形轮廓的边角之间形成空缺,在该空缺中设置固定座15。
其中,将外壳11的外轮廓与空腔12的腔壁形状设计为相同,则外壳的壁厚一致,避免多余材料,从而减轻重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冷却板,包括外壳,外壳内空腔的腔壁的转角均为圆角,当从进口流入空腔内的冷媒流经转角时,由于圆角不易阻碍冷媒流动,因此可使冷媒顺利流过转角,提高冷却板内冷媒的流动性,空腔内的冷媒通过出口流出,在冷媒流动过程中,无需额外增大驱动冷媒的动力,减少能耗。外壳的外边沿上设置有固定座,固定座不超出与外壳的外边沿相切的方形轮廓,方形轮廓尺寸设计为小于或等于电池箱内底板上支撑电池模组的相邻两条梁相对侧面之间的距离,以使固定座位于相邻两条梁之间,使得固定座直接连接于箱内底板,可通过螺栓连接,无需在梁上钻孔以连接固定座,从而避免对梁的削弱。
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箱,包括:箱体、电池模组3以及上述的冷却板1;电池模组3和冷却板1设置于箱体内,冷却板1与电池模组3连接。
其中,冷却板1的结构以及工作原理均匀上述实施例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冷却板1与电池模组3连接时,为了保证冷却板1与电池模组3之间有效传热,避免二者之间存在间隙,则可在冷却板1与电池模组3之间设置导热层5,该导热层5可以为硅胶垫。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箱,包括冷却板,冷却板外壳内空腔的腔壁的转角均为圆角,当从进口流入空腔内的冷媒流经转角时,由于圆角不易阻碍冷媒流动,因此可使冷媒顺利流过转角,提高冷却板内冷媒的流动性,空腔内的冷媒通过出口流出,在冷媒流动过程中,无需额外增大驱动冷媒的动力,减少能耗。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冷却板。
冷却板的结构以及工作原理均匀上述实施例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包括冷却板,冷却板外壳内空腔的腔壁的转角均为圆角,当从进口流入空腔内的冷媒流经转角时,由于圆角不易阻碍冷媒流动,因此可使冷媒顺利流过转角,提高冷却板内冷媒的流动性,空腔内的冷媒通过出口流出,在冷媒流动过程中,无需额外增大驱动冷媒的动力,减少能耗。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冷却板(1),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11),所述外壳(11)内为空腔(12),所述外壳(11)上设置有进口(111)和出口(112),所述进口(111)和所述出口(112)分别连通于所述空腔(12);
所述空腔(12)的腔壁(13)的转角均为圆角(R)。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板(1),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口(111)和所述出口(112)位于所述外壳(11)的同一侧,位于所述进口(111)和所述出口(112)处的所述空腔(12)的腔壁(13)包括相邻的两个圆弧形侧壁(131);或者,
所述进口(111)和所述出口(112)位于所述外壳(11)相对的两侧,位于所述进口(111)和所述出口(112)处的所述空腔(12)的腔壁(13)包括相对的两个圆弧形侧壁(13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板(1),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腔(12)的腔壁(13)还包括与所述圆弧形侧壁(131)相切的导向侧壁(132),所述导向侧壁(132)包括第一导向侧壁(1321)和第二导向侧壁(1322),所述第一导向侧壁(1321)和所述第二导向侧壁(1322)分别位于所述圆弧形侧壁(131)的两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却板(1),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向侧壁(1321)和所述第二导向侧壁(1322)相对于所述圆弧形侧壁(131)的中线相互对称,所述进口(111)和所述出口(112)均位于所述圆弧形侧壁(131)的中线上。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却板(1),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腔(12)内设置有隔板(14),所述隔板(14)将所述空腔(12)分隔成多条流道(121),所述进口(111)与所述出口(112)之间通过所述流道(121)连通;
所述隔板(14)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隔板(14)相互平行,且均匀排布。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却板(1),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口(111)和所述出口(112)位于所述外壳(11)的同一侧,所述空腔(12)包括位于所述进口(111)处的分流区(122)以及位于所述出口(112)处的回流区(123);
所述隔板(14)平行于从所述外壳(11)的同一侧至另一侧的方向,多个所述隔板(14)包括一个主隔板(141)和多个分隔板(142),所述主隔板(141)的一端将所述分流区(122)与所述回流区(123)隔开,所述主隔板(141)的另一端与所述空腔(12)的腔壁(13)之间具有空隙,所述主隔板(141)将所述空腔(12)分隔形成分别与所述分流区(122)和所述回流区(123)连通的两个流通空间,两个所述流通空间内均匀排布有多个所述分隔板(142);
所述主隔板(141)的另一端以及所述分隔板(142)的两端端面均为圆弧形端面。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却板(1),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11)的外边沿上设置有固定座(15),所述固定座(15)不超出与所述外壳(11)的外边沿相切的方形轮廓(16)。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冷却板(1),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11)的外边沿包括斜边部(114),所述斜边部(114)相对于所述方形轮廓(16)倾斜,所述固定座(15)为板体,所述板体设置在所述斜边部(114)上;
所述外壳(11)的外轮廓与所述空腔(12)的腔壁(13)形状相同。
9.一种电池箱,其特征在于,包括:
箱体、电池模组(3)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却板(1);
所述电池模组(3)和所述冷却板(1)设置于所述箱体内,所述冷却板(1)与所述电池模组(3)连接。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却板(1)。
CN201821321153.6U 2018-08-15 2018-08-15 冷却板、电池箱和车辆 Active CN20857086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321153.6U CN208570864U (zh) 2018-08-15 2018-08-15 冷却板、电池箱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321153.6U CN208570864U (zh) 2018-08-15 2018-08-15 冷却板、电池箱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570864U true CN208570864U (zh) 2019-03-01

Family

ID=654507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321153.6U Active CN208570864U (zh) 2018-08-15 2018-08-15 冷却板、电池箱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57086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25255A (zh) * 2019-03-15 2019-05-31 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 泡沫铝基复合相变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冷却隔板以及电动汽车电池箱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25255A (zh) * 2019-03-15 2019-05-31 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 泡沫铝基复合相变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冷却隔板以及电动汽车电池箱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339590B (zh) 涡轮叶片的冷却构造
EP3800417A1 (en) Heat exchanger with interleaved manifolds and layered core
CN208570864U (zh) 冷却板、电池箱和车辆
CN208674324U (zh) 一种液冷流道结构和电池包
CN104594956B (zh) 一种提高开槽气膜孔下游壁面气膜冷却效率的结构
CN102997485A (zh) 磁热交换单元
CN211829107U (zh) 一种用于电池热管理的蜂窝型微通道冷却板
CN106481366B (zh) 冷却叶片和燃气涡轮
CN114353564B (zh) 一种开槽纺锤形翅片印刷电路板换热器芯体
US5881805A (en) Laminated heat exchanger
CN107733134A (zh) 一种电机均匀冷却系统
CN103427136B (zh) 电池模块冷却装置
WO2024027510A1 (zh) 电池组换热器组件及电池组均温控制方法
CN213026252U (zh) 用于电池包的液冷板
CN219811551U (zh) 水冷板、电池包、域控制器以及电动车
CN210040354U (zh) 一种电池箱
CN209447992U (zh) 一种动力电池冷却系统
CN113054291B (zh) 一种电池模组或系统用冷板
CN213878203U (zh) 圆柱电芯蜂窝冷却结构
CN213905457U (zh) 一种动力电池冷却结构
CN209344279U (zh) 一种电动车动力锂电池的双通路冷却板
CN206672923U (zh) 一种t型水冷散热器
CN109004315A (zh) 一种高效散热的电池模组
CN211957839U (zh) 一种轻量化且高强度的电芯液冷系统
CN209183686U (zh) 一种电池均温控制装置、动力电池和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209

Address after: 101300 room 107, building 1, courtyard 4, Hengxing Road, Gaoliying Town, Shunyi District, Beij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functional area)

Patentee after: Beijing chehejia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801, 8 / F, building 3, No.10 courtyard, Wangjing street,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100102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CHJ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