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544408U - 气囊充气装置及便携式救生环 - Google Patents

气囊充气装置及便携式救生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544408U
CN208544408U CN201821028040.7U CN201821028040U CN208544408U CN 208544408 U CN208544408 U CN 208544408U CN 201821028040 U CN201821028040 U CN 201821028040U CN 208544408 U CN208544408 U CN 20854440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bag
trip rod
shell
gas generator
thim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028040.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任春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guan Qinghong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guan Haiqi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guan Haiqi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guan Haiqi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028040.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54440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54440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54440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urses, Travelling Bags, Baskets, Or Suitca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气囊充气装置及便携式救生环,其中,气囊充气装置与救生气囊配对使用,气囊充气装置包括一壳体、一储气瓶、一顶针、一撞击杆、一限制机构、一蓄力机构和一触发机构;该顶针滑动设置在所述壳体内,该顶针可沿一刺破方向从一初始位置向一刺破位置直线滑移;该撞击杆滑动设置在所述壳体内,该撞击杆从其初始位置向其击发位置移动时可撞击所述顶针;限制机构用以使撞击杆保持于其初始位置;该蓄力机构使撞击杆具有向其击发位置移动的趋势;触发机构与用于解除限制机构对所述撞击杆的限制。本实用新型摒弃了传统的杠杆结构,采用直线运动的撞击杆和顶针结构,可快速精准地刺破储气瓶,提高了气囊充气装置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气囊充气装置及便携式救生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救生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气囊充气装置及便携式救生环。
背景技术
现有市场上的救生气囊的充气装置普遍利用杠杆原理,以塑胶件顶向顶针方式来刺破储气瓶释放气体来对连接的气囊充气,启动时,常出现因杠杆力量不够或角度不够而导致的顶针无法刺破压缩气瓶的情况,且塑胶件多次使用易磨损尺寸,导致产品使用寿命降低或功能丧失,不利于使用者的安全。
此外,现有的气囊多呈球形,整套以表带束于手腕,达到在水中使用时增加浮力作用,但是,球形气囊不利于使用者抱紧,特别是束于其中一只手的手腕,约束了这只手的运动能力,很容易消耗使用者在水中的体力,而且难以游动;而且传统的气囊一旦被外界物体损伤漏气,将无法进行加气;传统的救生气囊,其口哨位置设计在气囊的下端,在水中难以将口哨靠近嘴边吹响。
因此,如何设计一款可有效刺破储气瓶的气囊充气装置,和便于使用者使用的救生环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气囊充气装置及便携式救生环,其中,气囊充气装置摒弃了传统的利用杠杆原理刺破储气瓶的方式,提高气囊充气装置的可靠性;便携式救生环改变了传统的救生环只能束于手腕使用的情况。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的气囊充气装置,包括一壳体,该壳体上设置有与外界连通的接口;一储气瓶,该储气瓶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一端,该储气瓶的瓶口靠近所述接口;一顶针,该顶针滑动设置在所述壳体内,该顶针可沿一刺破方向从一初始位置向一刺破位置直线滑移,该顶针位于其刺破位置时刺破所述储气瓶的瓶口;一撞击杆,该撞击杆滑动设置在所述壳体内,该撞击杆可沿一击发方向从一初始位置向一击发位置直线滑移,该撞击杆从其初始位置向其击发位置移动时可撞击所述顶针,使得该顶针从其初始位置向其刺破位置移动;一限制机构,用以在所述撞击杆位于其初始位置时卡抵该撞击杆,使该撞击杆保持于其初始位置;一蓄力机构,该蓄力机构与所述撞击杆连接,该蓄力机构处于蓄力状态时对所述撞击杆施加一弹性力,使该撞击杆具有向其击发位置移动的趋势;一触发机构,与所述限制机构连接,用于解除该限制机构对所述撞击杆的限制,以使得该撞击杆可在所述蓄力机构的弹性力作用下向其击发位置移动。
本实用新型的气囊充气装置与救生气囊配对使用,使用时,可将救生气囊的充气口连接在气囊充气装置的接口处;在出现紧急情况时,使用者可以启动触发机构,解除限制机构对于撞击杆的限制作用,此时,撞击杆在蓄力机构施加在其上的弹性力的作用下向其击发位置移动,从而对顶针产生撞击作用,顶针在撞击杆的撞击力作用下,向其刺破位置移动,从而将储气瓶的瓶口刺破,此时,储气瓶内的压缩气体从刺破处释放出并经由接口进入到救生气囊中,实现对救生气囊的充气。与传统的刺破储气瓶方式相比,本实用新型摒弃了传统的杠杆结构,采用直线运动的撞击杆和顶针结构,可快速精准地刺破储气瓶,提高了气囊充气装置的可靠性。
优选地,所述撞击杆的外周设置有一挡圈,所述蓄力机构包括一第一弹簧,该第一弹簧套设在所述撞击杆外周,该第一弹簧压缩抵靠在所述壳体和所述挡圈之间,在一般情况下,第一弹簧处于压缩的蓄力状态,对撞击杆施加一弹性力;在危急情况下,使用者启动触发机构解除了限制机构对撞击杆的限制,撞击杆会在第一弹簧的弹性力作用下向其击发位置运动。
优选地,所述限制机构包括一固定卡片,该固定卡片上设置有一开口;一限位块,用以卡抵在所述固定卡片远离所述挡圈的一侧,该限位块内设置有可供所述撞击杆向其击发位置移动的通道;一第二弹簧,该第二弹簧一端抵靠在所述壳体上,另一端与所述固定卡片的底部连接,该第二弹簧处于第一位置时,所述固定卡片卡抵在所述撞击杆上的限位槽内,该第二弹簧处于第二位置时,所述固定卡片解除对所述限位槽的限位作用;其中,所述第二弹簧在其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切换由所述触发机构控制。当使用者启动触发机构时,第二弹簧由第一位置切换为第二位置,此时,固定卡片对限位槽的限制作用解除,同时,第一弹簧的蓄力状态解除,撞击杆在第一弹簧的作用下从固定卡片的开口中快速通过,并对顶针产生撞击作用。
优选地,所述触发机构包括一按钮,该按钮的顶部伸出所述壳体外,该按钮的底部与所述固定卡片的顶部接触,所述固定卡片可在该按钮的作用下上下移动。出现紧急情况时,使用者只需按下按钮,此时,固定卡片在按钮的压力的作用下向下运动,并向下压第二弹簧,在固定卡片向下运动的过程中,开口逐渐下移,直至第二弹簧位于第二位置时,开口解除对限位槽的限位作用,从而便于撞击杆从该开口处通过。
优选地,所述顶针的外周设有至少两个环形卡槽,各环形卡槽内均卡接有第一密封圈,该第一密封圈的外周与所述壳体接触。第一密封圈不仅起到密封作用,还起到了连接顶针和壳体的作用,以保证顶针可在壳体内直线滑动,在顶针的移动过程中,第一密封圈与顶针同步运动,并在壳体和顶针之间形成了移动的密封效果,防止气体从顶针和壳体的连接处泄漏。
优选地,所述壳体内设有连接螺母,与该连接螺母接触的壳体内壁上设置有硅胶层;所述连接螺母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壳体过盈配合的第二密封圈;所述储气瓶与所述连接螺母螺纹连接,且该储气瓶的瓶口穿过所述连接螺母抵靠在所述第二密封圈上。第二密封圈对储气瓶瓶口处具有密封作用,防止储气瓶刺破后,气体从储气瓶和连接螺母的连接螺纹处泄漏。
优选地,所述壳体内设置有孔径依次增大的第一通孔、第一台阶孔、第二台阶孔和第三台阶孔,所述第一通孔内滑动连接有所述顶针,所述第一台阶孔与所述接口连通,所述第二台阶孔内设置有所述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三台阶孔内设置有所述连接螺母。第一通孔内设有第一密封圈,第二台阶孔内设有第二密封圈,从而确保了气体只能从与第一台阶孔连通的接口处释放,确保救生气囊的充气效果。
优选地,所述壳体的端部设置有一第二通孔,所述撞击杆的末端从该第二通孔中伸出,且撞击杆的末端穿设有一拉环。在更换新的储气瓶或顶针未将储气瓶瓶口刺破时,使用者可手持拉环,将撞击杆向外拉动,直至撞击杆上的限位槽卡接在固定卡片的开口处,在此过程中,第一弹簧回复蓄力状态。
优选地,所述壳体包括主体,和可拆卸连接在该主体两端的前盖和后盖;所述第一通孔、第一台阶孔、第二台阶孔和第三台阶孔均设置在所述主体内;所述撞击杆、限制机构、蓄力机构和触发机构均设置在所述前盖内,该前盖的一端设置有所述第二通孔。当需要更换新的储气瓶时,先将后盖拆下,然后将储气瓶从连接螺母中旋出,再将新的储气瓶旋入连接螺母中,在储气瓶不断旋入的过程中,储气瓶瓶口处的金属膜会推动顶针向其初始位置运动,便于下次的撞击刺破动作(金属膜具有一定的强度,在没有撞击杆的撞击力作用下,顶针无法将其刺破)。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救生环,包括一固定带,该固定带上设置有上述气囊充气装置,该固定带上还设置有第一连接部;一收纳装置,该收纳装置与所述固定带连接;一C形气囊,该C形气囊设置在所述收纳装置内,该 C形气囊的一端与所述气囊充气装置的接口连通,另一端设置有单向气嘴和第二连接部,该第二连接部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便携式救生环通过固定带戴在手腕或手臂上,当出现紧急情况时,使用者可以启动气囊充气装置,气体通过接口迅速充胀气囊增加浮力将人带上水面。充气完成的气囊呈C形,便于使用者抱紧,使用者可以选择将其继续束于手腕或手臂上,或者解开固定带,将C形气囊扣在颈部或胸部,将固定带的第一连接部与C形气囊的第二连接部连接,即可快速便捷地组成一个 O形救生环,从而释放使用者的双手,尤其是当C形气囊扣设于使用者的颈部时,可以保证使用者的头部露出水面,节省使用者的体力;此外,如果C形气囊受到损伤泄漏,使用者可以通过单向气嘴向C形气囊中吹气,实现人工补气,为使用者争取更多等待救援的时间。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沿所述固定带的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交错布置的魔术贴毛面和魔术贴勾面,所述第二连接部为魔术贴毛面。采用这样的设计,使得固定带可以通过第一连接部的魔术贴毛面和魔术贴勾面相互连接固定在使用者的手腕或者手臂上;且当使用者选择将C形气囊扣设在颈部或胸部,并将第二连接部的魔术贴毛面粘接在第一连接部的魔术贴勾面上,从而围成O形救生环,由于第一连接部上设置有多个不同位置的魔术贴勾面,则不同身材的使用者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将第二连接部的魔术贴毛面粘接在合适位置的魔术贴勾面上。
优选地,所述收纳装置为塑胶盒,包括相互卡接的盒体和盒盖,在一般情况下,C形气囊收纳在该塑胶盒内,以防止C形气囊蒙尘或损伤,在储气瓶被刺破后,C形气囊迅速膨胀,在其膨胀的过程中,会自行将塑胶盒的盒盖向上顶开,从而弹出塑胶盒外,将人带上水面;在使用者脱离危险后,可将释气后的C形气囊再行收纳在塑胶盒中,便于下次使用。
优选地,所述C形气囊靠近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端设置有一口哨,该口哨的设置位置靠近所述C形气囊的内圈。口哨的设置可辅助使用者呼救,且本实用新型中口哨的设置位置更加靠近使用者嘴边,便于吹响。
优选地,所述固定带上穿设有一指南针,可帮助使用者辨别方向。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气囊充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撞击杆和固定卡片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固定卡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限位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前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气囊充气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救生环的一般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使用新型的便携式救生环的使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壳体;2-储气瓶;3-顶针;4-撞击杆;5-限制机构;6-蓄力机构;7-触发机构;8-固定带;9-收纳装置;
11-主体;12-前盖;13-后盖;21-连接螺母;22-第二密封圈;31-第一密封圈;41-挡圈;42-限位槽;43-拉坏;51-固定卡片;52-限位块;53-第二弹簧;61-第一弹簧;71-按钮;81-第一连接部;82-指南针;91-C形气囊;
111-接口;112-第一通孔;113-第一台阶孔;114-第二台阶孔;115-第三台阶孔;116-硅胶层;121-挡块;122-卡口;123-第二通孔;511-开口;521- 卡块;911-单向气嘴;912-第二连接部;913-口哨;914-弧形片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气囊充气装置包括壳体1,该壳体1具体包括主体11、前盖12和后盖13,其中,前盖12和后盖13均与主体11的相应端螺纹连接,在主体11内设置有与外界连通的接口111;储气瓶2可拆卸地连接在主体11中;在主体11内还滑动连接有一顶针3,该顶针3可沿一刺破方向从一初始位置向一刺破位置直线滑移,该顶针3位于其刺破位置时刺破储气瓶 2的瓶口;在前盖12内滑动连接有一撞击杆4,该撞击杆4可沿一击发方向从一初始位置向一击发位置直线滑移,该撞击杆4从其初始位置向其击发位置移动时可撞击上述顶针3,使得该顶针3从其初始位置向其刺破位置移动;在前盖12内还设置有限制机构5、蓄力机构6和触发机构7,其中,限制机构5用以在撞击杆4位于其初始位置时卡抵该撞击杆4,使该撞击杆4保持于其初始位置,蓄力机构6与撞击杆4连接,当该蓄力机构6处于蓄力状态时可对撞击杆4施加一弹性力,使该撞击杆4具有向其击发位置移动的趋势,触发机构7 与限制机构5连接,用于解除该限制机构5对撞击杆4的限制,以使得该撞击杆4可在蓄力机构6的弹性力作用下向其击发位置移动。
具体地,上述撞击杆4的外周设置有一挡圈41,上述蓄力机构6为套设在撞击杆4外周的第一弹簧61,该第一弹簧61压缩抵靠在前盖12的端部和挡圈 41之间,在一般情况下,第一弹簧61处于压缩的蓄力状态,对撞击杆4施加一弹性力。
具体地,参考图2、图3、图4和图5,上述限制机构5包括固定卡片51、限位块52和第二弹簧53,其中,固定卡片51上设置有一开口511,在撞击杆 4位于初始位置时,撞击杆4上的限位槽42卡接在该开口511处;在前盖12 的内壁上对称设置有两个挡块121,上述固定卡片51卡抵在该挡块121的端部,在前盖12的连接螺纹处对称开设有两个卡口122,在限位块52上设置有与该卡口122适配的卡块521,在安装时,限位块52通过该卡块521和卡口122的配合实现与前盖12的相对位置固定,该限位块52远离卡块521的一端卡抵在固定卡片51的另一侧,以实现固定卡片51在前盖12的轴线方向上的位置固定,该限位块52内设置有可供撞击杆4向其击发位置移动的通道;上述第二弹簧 53的一端抵靠在前盖12的内壁上,另一端与固定卡片51的底部连接,该第二弹簧53处于第一位置时,固定卡片51卡抵在撞击杆4上的限位槽42内,该第二弹簧53处于第二位置时,固定卡片51解除对限位槽42的限位作用。
进一步地,在上述前盖12的端部设置有一第二通孔123,撞击杆4的末端从该第二通孔123中伸出,且撞击杆4的末端穿设有一拉环43。
具体地,上述触发机构7为按钮71,该按钮71的顶部伸出前盖12外部,底部与固定卡片51的顶部接触,固定卡片51可在该按钮71的作用下上下移动。本实施例中,为了防止按钮71与限位块52发生干涉,在限位块52的顶部开设有缺口,以为按钮71向下的运动预留足够空间(参考图4)。
具体地,参考图6和图7,上述主体11内设置有孔径依次增大的第一通孔 112、第一台阶孔113、第二台阶孔114和第三台阶孔115,其中,第一通孔112 内设有上述顶针3,该顶针3的外周设有两个环形卡槽,每个环形卡槽内均卡接有一个第一密封圈31,该第一密封圈31卡接在第一通孔112内,顶针3通过第一密封圈31和第一通孔112内壁的过盈配合实现了与主体11的滑动连接,当然在实际中,也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加第一密封圈31的数量;上述第一台阶孔113与上述接口111连通;上述第二台阶孔114内设置有第二密封圈22,该第二密封圈22与第二台阶孔114过盈配合;上述第三台阶孔115内设置有连接螺母21,在第三台阶孔115的内壁涂覆有硅胶层116,以增大第三台阶孔115 的内壁和连接螺母21外壁之间的摩擦力,防止连接螺母21脱落,该连接螺母 21用于与储气瓶2的瓶口螺纹连接,储气瓶2的瓶口处的金属膜伸出连接螺母 21的端部抵靠在第二密封圈22上。
本实施例的气囊充气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出现紧急情况时,使用者只需按下按钮71,此时,固定卡片51在按钮71的压力的作用下向下运动,并向下压第二弹簧53,在固定卡片51向下运动的过程中,开口511逐渐下移,直至第二弹簧53位于第二位置时,开口511解除对限位槽42的限位作用,同时,第一弹簧61的蓄力状态解除,撞击杆4在第一弹簧61的作用下从固定卡片51 的开口511中快速通过并向其击发位置运动,对顶针3产生撞击作用;顶针3 在撞击杆4的撞击力作用下,沿着第一通孔112的轴线方向向其刺破位置运动,将设置在储气瓶2的瓶口处的金属膜刺破,使得储气瓶2内的压缩空气经由第一台阶孔113和接口111进入到与接口111连接的气囊中;在顶针3直线滑移的过程中,第一密封圈31与顶针3同步运动,在主体11和顶针3之间形成了移动的密封效果,防止气体从顶针3和主体11的连接处泄漏,同时,第二密封圈22防止气体从储气瓶2与连接螺母21的连接螺纹处泄漏;当使用者脱离危险时,可以打开后盖13,将使用过的储气瓶2取下,并换上新的储气瓶,更换储气瓶时,无需移动顶针3的位置,瓶口处的金属膜会将顶针3推动至顶针3 的初始位置(金属膜具有一定的强度,在没有撞击杆4的撞击力作用下,顶针 3无法将其刺破);然后,使用者可以手持拉环43将撞击杆4向外拉动,直至撞击杆4上的限位槽42卡接在固定卡片51的开口511处,在此过程中,第一弹簧61回复蓄力状态。
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密封圈31和第二密封圈22均为橡胶材质,以起到良好地密封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上述顶针3、撞击杆4和连接螺母21等五金部件全部经过锌镍合金电镀处理,极大地提高耐腐蚀性能,保障产品长期耐用。
实施例2
如图8和图9所示,本使用新型的便携式救生环包括一固定带8,该该固定带8上穿设有上述气囊充气装置,该固定带8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连接部81;在固定带8上还穿设有一收纳装置9,该收纳装置9内设置有一C形气囊91,该C形气囊91的一端与气囊充气装置的接口111连通,另一端设置有单向气嘴 911和第二连接部912,该第二连接部912可与第一连接部81连接。
具体地,上述收纳装置9为塑胶盒,包括相互卡接的盒体和盒盖。
本实施例中,固定带8类似于表带,可戴在使用者的手腕或手臂上,当出现紧急情况时,使用者可以启动气囊充气装置,气体通过接口111迅速充胀C 形气囊91,增加浮力将人带上水面;充气完成的气囊呈C形,便于使用者抱紧,使用者可以选择将其继续束于手腕或手臂上,或者解开固定带8,将C形气囊 91扣在颈部或胸部,将固定带8的第一连接部81与C形气囊91的第二连接部 912连接,即可快速便捷地组成一个O形救生环,从而释放使用者的双手,尤其是当C形气囊91扣设于使用者的颈部时,可以保证使用者的头部露出水面,节省使用者的体力;此外,如果C形气囊91受到损伤泄漏,使用者可以通过单向气嘴911向C形气囊91中吹气,实现人工补气,为使用者争取更多等待救援的时间。
一般情况下,C形气囊91收纳在收纳装置9中,以防止C形气囊91蒙尘或损伤,在储气瓶被刺破后,C形气囊91迅速膨胀,在其膨胀的过程中,会自行将塑胶盒的盒盖向上顶开,从而弹出塑胶盒外,将人带上水面;在使用者脱离危险后,可将释气后的C形气囊91再行收纳在收纳装置9中,便于下次使用。
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一连接部81沿固定带8的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交错布置的魔术贴毛面和魔术贴勾面,上述第二连接部912为魔术贴毛面;使得固定带8可以通过第一连接部81的魔术贴毛面和魔术贴勾面相互连接固定在使用者的手腕或者手臂上;且当使用者选择将C形气囊91扣设在颈部或胸部,不同身材的使用者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将第二连接部912的魔术贴毛面粘接在合适位置的魔术贴勾面上。
进一步地,上述C形气囊91靠近第二连接部912的一端设置有一口哨913,以辅助使用者呼救,本实施例中,上述口哨913的设置位置靠近C形气囊91 的内圈,更加靠近使用者嘴边,便于吹响。
进一步地,上述固定带8上穿设有一指南针82,可帮助使用者辨别方向。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在C形气囊91的内圈接缝处设置有多个弧形片体 914,该弧形片体914与C形气囊91一体成型,在使用者将C形气囊91扣设在颈部时,弧形片体914直接与使用者的颈部接触,降低C形气囊91的接缝处对皮肤的刺激。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Claims (10)

1.一种气囊充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壳体(1),该壳体(1)上设置有与外界连通的接口(111);
一储气瓶(2),该储气瓶(2)设置在所述壳体(1)的一端,该储气瓶(2)的瓶口靠近所述接口(111);
一顶针(3),该顶针(3)滑动设置在所述壳体(1)内,该顶针(3)可沿一刺破方向从一初始位置向一刺破位置直线滑移,该顶针(3)位于其刺破位置时刺破所述储气瓶(2)的瓶口;
一撞击杆(4),该撞击杆(4)滑动设置在所述壳体(1)内,该撞击杆(4)可沿一击发方向从一初始位置向一击发位置直线滑移,该撞击杆(4)从其初始位置向其击发位置移动时可撞击所述顶针(3),使得该顶针(3)从其初始位置向其刺破位置移动;
一限制机构(5),用以在所述撞击杆(4)位于其初始位置时卡抵该撞击杆(4),使该撞击杆(4)保持于其初始位置;
一蓄力机构(6),该蓄力机构(6)与所述撞击杆(4)连接,该蓄力机构(6)处于蓄力状态时对所述撞击杆(4)施加一弹性力,使该撞击杆(4)具有向其击发位置移动的趋势;
一触发机构(7),与所述限制机构(5)连接,用于解除该限制机构(5)对所述撞击杆(4)的限制,以使得该撞击杆(4)可在所述蓄力机构(6)的弹性力作用下向其击发位置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充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撞击杆(4)的外周设置有一挡圈(41),所述蓄力机构(6)包括一第一弹簧(61),该第一弹簧(61)套设在所述撞击杆(4)外周,该第一弹簧(61)压缩抵靠在所述壳体(1)和所述挡圈(41)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囊充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制机构(5)包括:
一固定卡片(51),该固定卡片(51)上设置有一开口(511);
一限位块(52),用以卡抵在所述固定卡片(51)远离所述挡圈(41)的一侧,该限位块(52)内设置有可供所述撞击杆(4)向其击发位置移动的通道;
一第二弹簧(53),该第二弹簧(53)一端抵靠在所述壳体(1)上,另一端与所述固定卡片(51)的底部连接,该第二弹簧(53)处于第一位置时,所述固定卡片(51)卡抵在所述撞击杆(4)上的限位槽(42)内,该第二弹簧(53)处于第二位置时,所述固定卡片(51)解除对所述限位槽(42)的限位作用;
其中,所述第二弹簧(53)在其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切换由所述触发机构(7)控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囊充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触发机构(7)包括一按钮(71),该按钮(71)的顶部伸出所述壳体(1)外,该按钮(71)的底部与所述固定卡片(51)的顶部接触,所述固定卡片(51)可在该按钮(71)的作用下上下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囊充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针(3)的外周设有至少两个环形卡槽,各环形卡槽内均卡接有第一密封圈(31),该第一密封圈(31)的外周与所述壳体(1)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囊充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1)内设有连接螺母(21),与该连接螺母(21)接触的壳体(1)内壁上设置有硅胶层(116);
所述连接螺母(21)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壳体(1)过盈配合的第二密封圈(22);
所述储气瓶(2)与所述连接螺母(21)螺纹连接,且该储气瓶(2)的瓶口穿过所述连接螺母(21)抵靠在所述第二密封圈(22)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囊充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1)内设置有孔径依次增大的第一通孔(112)、第一台阶孔(113)、第二台阶孔(114)和第三台阶孔(115),所述第一通孔(112)内滑动连接有所述顶针(3),所述第一台阶孔(113)与所述接口(111)连通,所述第二台阶孔(114)内设置有所述第二密封圈(22),所述第三台阶孔(115)内设置有所述连接螺母(21)。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气囊充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1)的端部设置有一第二通孔(123),所述撞击杆(4)的末端从该第二通孔(123)中伸出,且撞击杆(4)的末端穿设有一拉环(43)。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气囊充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1)包括主体(11),和可拆卸连接在该主体(11)两端的前盖(12)和后盖(13);
所述第一通孔(112)、第一台阶孔(113)、第二台阶孔(114)和第三台阶孔(115)均设置在所述主体(11)内;
所述撞击杆(4)、限制机构(5)、蓄力机构(6)和触发机构(7)均设置在所述前盖(12)内,该前盖(12)的一端设置有所述第二通孔(123)。
10.一种便携式救生环,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固定带(8),该固定带(8)上设置有如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气囊充气装置,该固定带(8)上还设置有第一连接部(81);
一收纳装置(9),该收纳装置(9)与所述固定带(8)连接;
一C形气囊(91),该C形气囊(91)设置在所述收纳装置(9)内,该C形气囊(91)的一端与所述气囊充气装置的接口(111)连通,另一端设置有单向气嘴(911)和第二连接部(912),该第二连接部(912)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81)连接。
CN201821028040.7U 2018-06-29 2018-06-29 气囊充气装置及便携式救生环 Active CN20854440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028040.7U CN208544408U (zh) 2018-06-29 2018-06-29 气囊充气装置及便携式救生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028040.7U CN208544408U (zh) 2018-06-29 2018-06-29 气囊充气装置及便携式救生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544408U true CN208544408U (zh) 2019-02-26

Family

ID=654223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028040.7U Active CN208544408U (zh) 2018-06-29 2018-06-29 气囊充气装置及便携式救生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544408U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50097A (zh) * 2019-03-26 2019-06-07 黄博诚 一种便携水下救生装置
CN110946352A (zh) * 2019-12-10 2020-04-03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一种气瓶刺破装置和双气瓶刺破装置
CN111322907A (zh) * 2020-03-05 2020-06-23 廊坊环亚未来安防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纯机械结构方式扎破电击弹中的动力氮气气瓶
CN111422333A (zh) * 2020-03-30 2020-07-17 长沙金信诺防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气囊充气装置
CN113830265A (zh) * 2020-06-24 2021-12-24 江苏百舟安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充气式救生设备的结构可调式水浸充气设备
CN113830264A (zh) * 2020-06-23 2021-12-24 江苏百舟安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水浸启动式自动充气警示装置
CN114455032A (zh) * 2022-03-05 2022-05-10 广东顺建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 一种便携悬挂式水上应急装置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50097A (zh) * 2019-03-26 2019-06-07 黄博诚 一种便携水下救生装置
CN110946352A (zh) * 2019-12-10 2020-04-03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一种气瓶刺破装置和双气瓶刺破装置
CN110946352B (zh) * 2019-12-10 2021-07-20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一种气瓶刺破装置和双气瓶刺破装置
CN111322907A (zh) * 2020-03-05 2020-06-23 廊坊环亚未来安防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纯机械结构方式扎破电击弹中的动力氮气气瓶
CN111322907B (zh) * 2020-03-05 2022-04-29 观典防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纯机械结构方式扎破电击弹中的动力氮气气瓶
CN111422333A (zh) * 2020-03-30 2020-07-17 长沙金信诺防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气囊充气装置
CN111422333B (zh) * 2020-03-30 2021-11-09 长沙金信诺防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气囊充气装置
CN113830264A (zh) * 2020-06-23 2021-12-24 江苏百舟安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水浸启动式自动充气警示装置
CN113830264B (zh) * 2020-06-23 2023-02-03 江苏百舟安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水浸启动式自动充气警示装置
CN113830265A (zh) * 2020-06-24 2021-12-24 江苏百舟安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充气式救生设备的结构可调式水浸充气设备
CN114455032A (zh) * 2022-03-05 2022-05-10 广东顺建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 一种便携悬挂式水上应急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544408U (zh) 气囊充气装置及便携式救生环
CN107364558B (zh) 一种便携自动充气式救生圈
CN206155750U (zh) 游泳救生手环
CN206265270U (zh) 一种防溺水救生手环
CN100491194C (zh) 一种便携式自动充气水上救生装置
CN209535415U (zh) 快速充气救生装置
CN110143266B (zh) 一种水上救生衣
CN2688610Y (zh) 腰带式快速充气救生圈
CN211960958U (zh) 一种具有自救功能的新型游泳衣
US20190021414A1 (en) High altitude escape life jacket
CN205098435U (zh) 即时充气救生项圈
CN205440815U (zh) 游泳自动充气救生两用项圈
CN103879529A (zh) 气胀式救生衣
CN208813479U (zh) 一种投掷式水上救生装置
CN209884539U (zh) 一种方便使用的水上急救箱
CN207737479U (zh) 充气装置及使用该充气装置的水上自救器
CN201633904U (zh) 紧急救生带
CN209041052U (zh) 一种便携式充气泵
CN202529129U (zh) 微型救生包
KR101227043B1 (ko) 구명조끼
CN213262869U (zh) 一种单手触发式防溺救生手表
CN216374939U (zh) 便捷式救生设施及其书包、双气囊救生设施、救生设备
CN204737012U (zh) 一种防溺水护腕
CN210054890U (zh) 一种雨伞
CN212605729U (zh) 一种自充气救生帽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929

Address after: Room 312, building 1, No.3, Junma 1st Road, Chigang, Humen Town, Donggu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23921

Patentee after: Dongguan Qinghong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23925 3rd floor, Nanfang Road, Beigai Community, Humen Town, Donggu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DONGGUAN HIGINES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