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536153U - 一种负压地送风新风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负压地送风新风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8536153U CN208536153U CN201820776786.XU CN201820776786U CN208536153U CN 208536153 U CN208536153 U CN 208536153U CN 201820776786 U CN201820776786 U CN 201820776786U CN 208536153 U CN208536153 U CN 20853615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exhausting
- supply device
- negative pressure
- blow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Landscapes
- Ventil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新风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负压地送风新风系统,包括:地埋管、送风装置、第一排风装置;进风装置设置在横管的外端面,且进风装置通过连接管件与横管相连接;送风装置设置在立管的顶端,且送风装置通过连接管件与立管相连接;第一排风装置设置在过滤器的一侧,且第一排风装置通过连接管件与过滤器相连接;过滤网设置在进风装置的内部,且过滤网通过套合的方式与进风装置相连接;摆页设置在送风装置的上表面,且摆页通过转轴与送风装置相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上结构上的改进,具有节能环保,稳定气流,降低噪音,提高舒适度,安装简便等优点,从而有效的解决了现有装置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新风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负压地送风新风系统。
背景技术
新风系统就是能科学定义和组织室内空气流动路径,使室外的空气经过滤后源源不断送入室内,污浊的空气有组织地及时地排到室外的不间断置换循环的控制系统,新风系统是由送风系统和排风系统组成的一套独立空气处理系统,它分为管道式新风系统和无管道新风系统两种,管道式新风系统由新风机和管道配件组成,通过新风机净化室外空气导入室内,通过管道将室内空气排出,无管道新风系统由新风机组成,同样由新风机净化室外空气导入室内,相对来说管道式新风系统由于工程量大更适合工业或者大面积办公区使用,而无管道新风系统因为安装方便,更适合家庭使用。
所谓的负压式新风系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单体式新风或单向流新风系统,工作时由排风口将室内的污浊空气排放出去,此时,室内空气压力减小,形成负压,室外的空气在大气压力的作用下,由送风口强制压入室内,由此形成一套室内空气处理系统,地送风就是将新风系统的送风管道隐蔽安装在地板下,更好的将风送至指定的区域内,送风口的位置将不再受到吊顶位置的影响,送风口与吸风口之间的气流路径会完美的形成置换效果,让这一区域的换气效果达到最佳。
传统的负压地送新风系统采用自然进风或者送风系统没有安装送风装置,无法控制风量和控制出风的走向,且噪音大,降低了个人的舒适度。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负压地送风新风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传统的负压地送新风系统采用自然进风或者送风系统没有安装送风装置,无法控制风量和控制出风的走向,且噪音大, 降低了个人的舒适度的问题和不足。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与功效,由以下具体技术方案所达成:
一种负压地送风新风系统,包括:地埋管、横管、进风装置、立管、送风装置、排风管、过滤器、第一排风装置、第二排风装置、过滤网、摆页;所述横管设置在地埋管的一侧,且横管通过连接管件与地埋管相连接;所述进风装置设置在横管的外端面,且进风装置通过连接管件与横管相连接;所述立管设置在地埋管的一侧,且立管通过连接管件与地埋管相连接;所述送风装置设置在立管的顶端,且送风装置通过连接管件与立管相连接;所述过滤器设置在排风管的一端,且过滤器通过连接管件与排风管相连接;所述第一排风装置设置在过滤器的一侧,且第一排风装置通过连接管件与过滤器相连接;所述第二排风装置设置在排风管的底部,且第二排风装置通过连接管件与排风管相连接;所述过滤网设置在进风装置的内部,且过滤网通过套合的方式与进风装置相连接;所述摆页设置在送风装置的上表面,且摆页通过转轴与送风装置相连接。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负压地送风新风系统所述地埋管呈矩形管状结构,且地埋管分别与横管、立管设置为贯通连接。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负压地送风新风系统所述进风装置呈筒状结构,且进风装置内部设置有过滤网的套合内腔。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负压地送风新风系统所述送风装置的内部设置有静压箱,且送风装置与摆页通过转轴设置为活动连接。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负压地送风新风系统所述排风管呈圆柱状结构,且排风管与地埋管上下对称分布。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负压地送风新风系统所述第二排风装置的底端设置为广口状结构。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1、本实用新型一种负压地送风新风系统的送风装置内部设置有静压箱,静压箱减少送风系统的动压、增加静压、稳定气流和减少气流振动,使送风效果更加理想,有效地阻止或减弱声能向外传播,提高个人的舒适度。
2、本实用新型一种负压地送风新风系统的送风装置只有排风有动力,节能环保,管道集中在卫生间或厨房的吊顶内,占据空间小,低进高排,对于比较短小的房间,空气循环更充分,不易出现空气短路或空气死角。
3、本实用新型一种负压地送风新风系统的送风装置采用矩形管铺设送风管道,有利于降低风的阻力,安装改造简便,且地板下部空间可方便电力线路、通讯线路、水管等的重新安装,这可大大地降低重新装修的费用。
4、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上结构上的改进,具有节能环保,稳定气流,,降低噪音,提高舒适度,安装简便等优点,从而有效的解决了现有装置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进风装置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送风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中:地埋管1、横管2、进风装置3、立管4、送风装置5、排风管6、过滤器7、第一排风装置8、第二排风装置9、过滤网301、摆页50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一种负压地送风新风系统,包括:地埋管1、横管2、进风装置3、立管4、送风装置5、排风管6、过滤器7、第一排风装置8、第二排风装置9、过滤网301、摆页501;横管2设置在地埋管1的一侧,且横管2通过连接管件与地埋管1相连接;进风装置3设置在横管2的外端面,且进风装置3通过连接管件与横管2相连接;立管4设置在地埋管1的一侧,且立管4通过连接管件与地埋管1相连接;送风装置5设置在立管4的顶端,且送风装置5通过连接管件与立管4相连接;过滤器7设置在排风管6的一端,且过滤器7通过连接管件与排风管6相连接;第一排风装置8设置在过滤器7的一侧,且第一排风装置8通过连接管件与过滤器7相连接;第二排风装置9设置在排风管6的底部,且第二排风装置9通过连接管件与排风管6相连接;过滤网301设置在进风装置3的内部,且过滤网301通过套合的方式与进风装置3相连接;摆页501设置在送风装置5的上表面,且摆页501通过转轴与送风装置5相连接。
具体的,地埋管1呈矩形管状结构,且地埋管1分别与横管2、立管4设置为贯通连接,地埋管1设置在地板的内部,地埋管1通过横管2、立管4分别与进风装置3、送风装置5串联为新风输入装置,连接处做密封处理。
具体的,进风装置3呈筒状结构,且进风装置3内部设置有过滤网301的套合内腔,过滤网301通过套合的方式与进风装置3设置为可拆卸装置。
具体的,送风装置5的内部设置有静压箱,且送风装置5与摆页501通过转轴设置为活动连接,静压箱减少送风系统的动压、增加静压、稳定气流和减少气流振动,降低噪音。
具体的,排风管6呈圆柱状结构,且排风管6与地埋管1上下对称分布,第一排风装置8与第二排风装置9通过排风管6与过滤器7串联为污浊空气排出装置,连接处做密封处理。
具体的,第二排风装置9的底端设置为广口状结构,且其广口状结构有利于更快的将室内污浊空气排出,加大室内负压,使新鲜空气进入室内的速度更快。
具体使用方法与作用:
使用该装置时,按照图纸施工,将地面和墙壁开槽开孔,将地埋管1铺设在地面的开槽处,将进风装置3镶嵌到墙壁的孔中,使用横管2将地埋管1与进风装置3贯通连接,做好密封措施,将送风装置5固定在底面的上表面,并使用立管4将送风装置5与地埋管1贯通连接,做好密封措施,将排风管6根据图纸施工设置在顶棚上,将第二排风装置9按对应位置安装在排风管6的底部,将过滤器7通过连接管件与排风管6贯通连接,将第一排风装置8安装在外墙上,并通过连接管件与过滤器7贯通连接,第一排风装置8与第二排风装置9将室内污浊空气经排风管道6排向室外,使室内形成负压,同时在压力差的作用下室外空气通过安装在各功能区的进风装置3经过过滤网301过滤后变成新鲜洁净的空气进入送风装置5,并通过送风装置5内部的静压箱将新鲜空气送入室内,从而使室内外空气得到有效循环,因为排风有动力,所以节能环保,静压箱减少送风系统的动压、增加静压、稳定气流、减少气流振动、降低噪音,使送风效果更加理想。
综上所述:该一种负压地送风新风系统的送风装置内部设置有静压箱,静压箱减少送风系统的动压、增加静压、稳定气流和减少气流振动,使送风效果更加理想,有效地阻止或减弱声能向外传播,提高个人的舒适度,送风装置只有排风有动力,节能环保,管道集中在卫生间或厨房的吊顶内,占据空间小,低进高排,对于比较短小的房间,空气循环更充分,不易出现空气短路或空气死角,采用矩形管铺设送风管道,有利于降低风的阻力,安装改造简便,且地板下部空间可方便电力线路、通讯线路、水管等的重新安装,这可大大地降低重新装修的费用,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上结构上的改进,具有节能环保,稳定气流,降低噪音,提高舒适度,安装简便等优点,从而有效的解决了现有装置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6)
1.一种负压地送风新风系统,包括:地埋管(1)、横管(2)、进风装置(3)、立管(4)、送风装置(5)、排风管(6)、过滤器(7)、第一排风装置(8)、第二排风装置(9)、过滤网(301)、摆页(501);其特征在于:所述横管(2)设置在地埋管(1)的一侧,且横管(2)通过连接管件与地埋管(1)相连接;所述进风装置(3)设置在横管(2)的外端面,且进风装置(3)通过连接管件与横管(2)相连接;所述立管(4)设置在地埋管(1)的一侧,且立管(4)通过连接管件与地埋管(1)相连接;所述送风装置(5)设置在立管(4)的顶端,且送风装置(5)通过连接管件与立管(4)相连接;所述过滤器(7)设置在排风管(6)的一端,且过滤器(7)通过连接管件与排风管(6)相连接;所述第一排风装置(8)设置在过滤器(7)的一侧,且第一排风装置(8)通过连接管件与过滤器(7)相连接;所述第二排风装置(9)设置在排风管(6)的底部,且第二排风装置(9)通过连接管件与排风管(6)相连接;所述过滤网(301)设置在进风装置(3)的内部,且过滤网(301)通过套合的方式与进风装置(3)相连接;所述摆页(501)设置在送风装置(5)的上表面,且摆页(501)通过转轴与送风装置(5)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负压地送风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地埋管(1)呈矩形管状结构,且地埋管(1)分别与横管(2)、立管(4)设置为贯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负压地送风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装置(3)呈筒状结构,且进风装置(3)内部设置有过滤网(301)的套合内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负压地送风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装置(5)的内部设置有静压箱,且送风装置(5)与摆页(501)通过转轴设置为活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负压地送风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风管(6)呈圆柱状结构,且排风管(6)与地埋管(1)上下对称分布。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负压地送风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排风装置(9)的底端设置为广口状结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776786.XU CN208536153U (zh) | 2018-05-24 | 2018-05-24 | 一种负压地送风新风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776786.XU CN208536153U (zh) | 2018-05-24 | 2018-05-24 | 一种负压地送风新风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8536153U true CN208536153U (zh) | 2019-02-22 |
Family
ID=653936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0776786.X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8536153U (zh) | 2018-05-24 | 2018-05-24 | 一种负压地送风新风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8536153U (zh) |
-
2018
- 2018-05-24 CN CN201820776786.XU patent/CN208536153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7407486U (zh) | 一种墙壁通风过滤装置 | |
CN105605703A (zh) | 一种超级pm2.5处理新风机及使用方法 | |
CN204830342U (zh) | 新风智能变频控制装置 | |
CN208536153U (zh) | 一种负压地送风新风系统 | |
CN207797256U (zh) | 一种绿色建筑通气节能设备 | |
CN201748560U (zh) | 分体式空气对流机 | |
CN205783513U (zh) | 一种高效空气加湿器 | |
CN204757143U (zh) | 一种大空间双侧喷射式变频空调室内机 | |
CN210772649U (zh) | 一种绿色建筑的通风节能设备 | |
CN206347691U (zh) | 基于建筑工业化预制置换新风装置 | |
CN208846582U (zh) | 一种除湿机 | |
CN206831672U (zh) | 吊顶式房屋新风系统一体机 | |
CN208720411U (zh) | 立式出风水冷扇 | |
CN207702666U (zh) | 一种绿色建筑通气节能设备 | |
CN205579802U (zh) | 一种超级pm2.5处理新风机 | |
CN107008073B (zh) | 多风机节能模块除尘器 | |
CN206207572U (zh) | 一种同时向两个室内空间供风的家用新风机 | |
CN203905134U (zh) | 基于抽水马桶的空气净化装置 | |
CN111043696A (zh) | 一种家居智能新风系统 | |
CN205531209U (zh) | 一种房屋上的排气结构 | |
CN105297861A (zh) | 基于抽水马桶的空气净化装置 | |
CN219243764U (zh) | 一种游泳馆用变频空气能恒温恒湿泳池机 | |
CN209147345U (zh) | 一种室外壁挂式新风换气机 | |
CN209558614U (zh) | 一种热回收新风装置 | |
CN214841507U (zh) | 一种分体式空气净化机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1127 Address after: Room 144-67, building 3, 2111 Beiyan Road, Chongming District, Shanghai 202150 (Chongming forest tourism park, Shanghai)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Yunhe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362000, No. 54 Lu Shan village, a town, Yongchun County, Quanzhou, Fujian Patentee before: Feng Jinqi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222 Termination date: 202105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