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501963U - 光伏建筑系统 - Google Patents

光伏建筑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501963U
CN208501963U CN201820927546.5U CN201820927546U CN208501963U CN 208501963 U CN208501963 U CN 208501963U CN 201820927546 U CN201820927546 U CN 201820927546U CN 208501963 U CN208501963 U CN 20850196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photovoltaic
photovoltaic building
circulation passage
building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927546.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秦文军
柏树良
马丽群
赵剑
赵爱国
李辰琦
郭昌峰
张喜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Co Ltd Beijing Building Photovoltaic Technology Branch
CHINA ENERGY SAVING REDUCTION Co Ltd
Chongqing Shenhua Film Solar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China Energy Investment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Co Ltd Beijing Building Photovoltaic Technology Branch
CHINA ENERGY SAVING REDUCTION Co Ltd
Chongqing Shenhua Film Solar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China Energy Investment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Co Ltd Beijing Building Photovoltaic Technology Branch, CHINA ENERGY SAVING REDUCTION Co Ltd, Chongqing Shenhua Film Solar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China Energy Investment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Co Ltd Beijing Building Photovoltaic Technology Branch
Priority to CN201820927546.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50196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50196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50196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30/0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 Y02A30/60Planning or developing urban green infrastructur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10/00Integr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buildings
    • Y02B10/10Photovoltaic [PV]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光伏建筑系统,包括光伏建筑装置和第一换热器,光伏建筑装置包括间隔设置的光伏组件和建筑内墙,光伏组件和建筑内墙之间形成有流通通道,第一换热器设置在流通通道内,第一换热器用于吸收流通通道内流动气体的热量或冷量。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光伏建筑没有充分利用光伏组件和建筑内墙之间形成的流通通道内的热能,从而造成能源浪费的问题。

Description

光伏建筑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伏建筑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光伏建筑系统。
背景技术
为了充分利用太阳能,实现建筑的节能效果,设计了一种光伏建筑,包括间隔设置的光伏组件和建筑内墙,其中,光伏组件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降低了光伏建筑所需的外界能源供给,同时,光伏组件和建筑内墙之间形成流通通道,流通通道能够起到间隔作用,从而有利于光伏建筑的冬季保温和夏季降温。
光伏组件在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同时,大量的热能以热辐射的方式存储在流通通道内,现有技术中的光伏建筑没有充分利用这部分热能,从而造成能源的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伏建筑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光伏建筑没有充分利用光伏组件和建筑内墙之间形成的流通通道内的热能,从而造成能源浪费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光伏建筑系统,包括:光伏建筑装置,光伏建筑装置包括间隔设置的光伏组件和建筑内墙,光伏组件和建筑内墙之间形成有流通通道;第一换热器,第一换热器设置在流通通道内,第一换热器用于吸收流通通道内流动气体的热量或冷量。
进一步地,光伏建筑装置具有与流通通道连通的进风口和出风口,且进风口相对于出风口靠近地面设置,光伏建筑系统还包括风机,风机设置在光伏建筑装置上并与流通通道连通,以驱动流通通道内的气体流动。
进一步地,风机为贯流风机,贯流风机设置在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
进一步地,风机为鼓风机,鼓风机设置在流通通道的靠近进风口的一侧。
进一步地,风机为引风机,引风机设置在流通通道的靠近出风口的一侧。
进一步地,第一换热器相对于出风口靠近进风口设置。
进一步地,光伏建筑装置还包括支撑结构,光伏组件通过支撑结构与建筑内墙连接,第一换热器设置在支撑结构上。
进一步地,第一换热器贴设在光伏组件的表面。
进一步地,光伏建筑系统还包括换热管路和第二换热器,换热管路用于连接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且换热管路由流通通道的内部延伸至流通通道外,第一换热器吸收的热量或冷量通过第二换热器向外传递。
进一步地,光伏建筑系统还包括取热装置,取热装置与第二换热器对应设置,以提取第二换热器向外传递的热量。
进一步地,第一换热器或第二换热器为板式换热器、管式换热器和翅片式换热器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地,光伏建筑系统还包括至少一个布风板,布风板设置在流通通道内。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由于在流通通道内设置了第一换热器,当光伏建筑系统在夏季或者太阳光充足的情况下使用时,第一换热器能够吸收流通通道内流动气体的热量,有利于提升光伏建筑系统的夏季降温功能,另外,通过将第一换热器吸收的热量提取后再利用,从而使光伏建筑系统充分地利用流通通道内的热能,进一步地降低了光伏建筑系统所需的外界能源供给;当光伏建筑系统在冬季使用时,第一换热器还能够吸收流通通道内流动气体的冷量,从而有利于提升光伏建筑系统的冬季保温功能。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实施例的光伏建筑系统的建筑内墙未示出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可选实施例的光伏建筑系统的建筑内墙未示出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种可选实施例的光伏建筑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种可选实施例的光伏建筑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种可选实施例的光伏建筑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光伏建筑装置;11、光伏组件;12、建筑内墙;13、流通通道;20、第一换热器;14、进风口;15、出风口;16、支撑结构;30、风机;40、换热管路;50、第二换热器;60、取热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光伏建筑没有充分利用光伏组件和建筑内墙之间形成的流通通道内的热能,从而造成能源浪费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光伏建筑系统。
如图1至图5所示,光伏建筑系统包括光伏建筑装置10和第一换热器20,光伏建筑装置10包括间隔设置的光伏组件11和建筑内墙12,光伏组件11和建筑内墙12之间形成有流通通道13,第一换热器20设置在流通通道13内,第一换热器20用于吸收流通通道13内流动气体的热量或冷量。
在本申请中,由于在流通通道13内设置了第一换热器20,当光伏建筑系统在夏季或者太阳光充足的情况下使用时,第一换热器20能够吸收流通通道13内流动气体的热量,有利于提升光伏建筑系统的夏季降温功能,另外,通过将第一换热器20吸收的热量提取后再利用,从而使光伏建筑系统能够充分地利用流通通道内的热能,进一步地降低了光伏建筑系统所需的外界能源供给;当光伏建筑系统在冬季使用时,第一换热器20还能够吸收流通通道13内流动气体的冷量,从而有利于提升光伏建筑系统的冬季保温功能。
如图3至图5所示,光伏建筑装置10具有与流通通道13连通的进风口14和出风口15,且进风口14相对于出风口15靠近地面设置,光伏建筑系统还包括风机30,风机30设置在光伏建筑装置10上并与流通通道13连通,以驱动流通通道13内的气体流动。这样,风机30驱动流通通道13内的气体流动,通过强制对流换热的方式,使流通通道13内的热量交换至第一换热器20的冷媒中,从而提升了第一换热器20吸收流通通道13内流动气体的热量的效果。另外,由于热空气由下至上运动,因此将进风口14相对于出风口15靠近地面设置时,风机30进一步地加快了热空气在流通通道13内的流动速度,有利于提升第一换热器20与流通通道13内的热空气进行热交换的换热效率。
使用者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要,调整风机30的数量、类型和安装位置,下面例举三个具体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以上述三个具体实施例为基础,组合出其他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一
如图3所示,风机30为贯流风机,贯流风机设置在进风口14和出风口15之间。贯流风机设置在流通通道13内,以对流通通道13内的气体产生吸风或抽风的效果,从而驱动流通通道13内的气体由下至上运动。
实施例二
如图4所示,风机30为鼓风机,鼓风机设置在流通通道13的靠近进风口14的一侧。这样,利用鼓风机使流通通道13内的气体由进风口14向出风口15流通,即利用鼓风机驱动流通通道13内的气体由下至上运动。
实施例三
如图5所示,风机30为引风机,引风机设置在流通通道13的靠近出风口15的一侧。这样,利用引风机使流通通道13内的气体由进风口14向出风口15流通,即利用引风机驱动流通通道13内的气体由下至上运动。
如图3所示,第一换热器20相对于出风口15靠近进风口14设置。由于热空气会由下至上运动,这样,当将第一换热器20相对于出风口15靠近进风口14设置时,第一换热器20能够吸收更多的流通通道13内的热量,从而提升了第一换热器20的换热效果。
如图4和图5所示,光伏建筑装置10还包括支撑结构16,光伏组件11通过支撑结构16与建筑内墙12连接,第一换热器20设置在支撑结构16上。支撑结构16用于将光伏组件11与建筑内墙12连接,当第一换热器20的体积过大时,不便于将第一换热器20贴设在光伏组件11或建筑内墙12的表面,而将第一换热器20设置在支撑结构16上,这样,有利于提升第一换热器20与光伏建筑装置10的连接稳定性。
如图1、图4和图5所示,优选地,当第一换热器20为管式换热器时,将第一换热器20贴设在光伏组件11的表面。这样,在保证第一换热器20与光伏建筑装置10的连接稳定性的同时,第一换热器20还能够更好地吸收光伏组件11因吸收太阳能而产生的热量。
如图1和图2所示,光伏建筑系统还包括换热管路40和第二换热器50,换热管路40用于连接第一换热器20和第二换热器50,且换热管路40由流通通道13的内部延伸至流通通道13外,第一换热器20吸收的热量或冷量通过第二换热器50向外传递。这样,向第一换热器20内通入循环的冷媒,将流通通道13内的热量提取出来,再利用第二换热器50,将第一换热器20吸收的热量或冷量向外传递。
可选地,冷媒为水或制冷剂。
可选地,制冷剂为氟利昂。
如图1和图2所示,光伏建筑系统还包括取热装置60,取热装置60与第二换热器50对应设置,以提取第二换热器50向外传递的热量。这样,通过设置取热装置60,将第一换热器20吸收的收流通通道13内流动气体的热量提取出来,再提供给光伏建筑系统作为生活热水或作为光伏建筑的中央空调用热水,进一步地降低了光伏建筑系统所需的外界能源供给,从而提升了光伏建筑系统的节能环保性能。
可选地,取热装置60为热泵。
可选地,第一换热器20或第二换热器50为板式换热器、管式换热器和翅片式换热器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图1示出的可选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器20为管式换热器,贴设在光伏组件11的靠近建筑内墙12的表面上;在图2示出的可选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器20为板式换热器,将第一换热器20设置在支撑结构16上;在图5示出的可选实施例中,设置有两个第一换热器20,一个贴设在光伏组件11的靠近建筑内墙12的表面上,另一个设置在支撑结构16上。
在本申请一未图示实施例中,光伏建筑系统还包括至少一个布风板,布风板设置在流通通道13内。这样,通过设置布风板,使流通通道13内的气体在通过布风板后的流速均匀,从而更加有利于流通通道13内的气体与第一换热器20进行充分地热交换。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涉及的建筑内墙,可以为光伏建筑的屋顶。本申请提供的光伏建筑系统有效地利用了光伏组件11吸收太阳光时产生的电能和热能,还降低了光伏建筑系统的综合应用成本以及光伏建筑系统所需的外界能源供给,实现了光伏建筑系统的综合节能。本申请提供的光伏建筑系统,能够将流通通道13内的空气的热量强制带走,还能够给光伏组件11的内侧降温,将流通通道13内的空气的热量提取出来,提供给光伏建筑系统作为生活热水或作为光伏建筑系统中的空调热水使用,可以极大的提高热泵、空调系统的制热效率。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光伏建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光伏建筑装置(10),所述光伏建筑装置(10)包括间隔设置的光伏组件(11)和建筑内墙(12),所述光伏组件(11)和所述建筑内墙(12)之间形成有流通通道(13);
第一换热器(20),所述第一换热器(20)设置在所述流通通道(13)内,所述第一换热器(20)用于吸收所述流通通道(13)内流动气体的热量或冷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建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建筑装置(10)具有与所述流通通道(13)连通的进风口(14)和出风口(15),且所述进风口(14)相对于所述出风口(15)靠近地面设置,所述光伏建筑系统还包括风机(30),所述风机(30)设置在所述光伏建筑装置(10)上并与所述流通通道(13)连通,以驱动所述流通通道(13)内的气体流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建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30)为贯流风机,所述贯流风机设置在所述进风口(14)和所述出风口(15)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建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30)为鼓风机,所述鼓风机设置在所述流通通道(13)的靠近所述进风口(14)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建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30)为引风机,所述引风机设置在所述流通通道(13)的靠近所述出风口(15)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建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20)相对于所述出风口(15)靠近所述进风口(14)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建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建筑装置(10)还包括支撑结构(16),所述光伏组件(11)通过支撑结构(16)与所述建筑内墙(12)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20)设置在所述支撑结构(16)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建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20)贴设在所述光伏组件(11)的表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建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建筑系统还包括换热管路(40)和第二换热器(50),所述换热管路(40)用于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20)和所述第二换热器(50),且所述换热管路(40)由所述流通通道(13)的内部延伸至所述流通通道(13)外,所述第一换热器(20)吸收的热量或冷量通过所述第二换热器(50)向外传递。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伏建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建筑系统还包括取热装置(60),所述取热装置(60)与所述第二换热器(50)对应设置,以提取所述第二换热器(50)向外传递的热量。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伏建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20)或所述第二换热器(50)为板式换热器、管式换热器和翅片式换热器中的一种或多种。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建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建筑系统还包括至少一个布风板,所述布风板设置在所述流通通道(13)内。
CN201820927546.5U 2018-06-14 2018-06-14 光伏建筑系统 Active CN20850196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927546.5U CN208501963U (zh) 2018-06-14 2018-06-14 光伏建筑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927546.5U CN208501963U (zh) 2018-06-14 2018-06-14 光伏建筑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501963U true CN208501963U (zh) 2019-02-15

Family

ID=652866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927546.5U Active CN208501963U (zh) 2018-06-14 2018-06-14 光伏建筑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50196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06514B (zh) 建筑复合太阳能光伏热水供冷和采暖系统
CN201177341Y (zh) 自然能换新风节能空调器
CN103017418A (zh) 太阳能直膨式热泵热水器用吹胀式复合通道蒸发器
CN101822185B (zh) 一种热泵机组供蔬菜大棚采暖系统
CN204026888U (zh) 自然对流热管机组散热系统
CN202757228U (zh) 一种户式化辐射空调系统
CN108019814A (zh) 一种蒸发器及太阳能热泵热水器
CN205119549U (zh) 多功能热泵型蒸发式冷凝空调机组
CN102287880A (zh) 一种带有加湿段的分体式空气-空气换热机组
CN104033985A (zh) 一种基于风光互补技术的通风系统
CN111306814B (zh) 多功能双冷冷凝器热管光伏光热系统及方法
CN101118076A (zh) 一种节能空调设备及制冷方法
CN208501963U (zh) 光伏建筑系统
CN101949567A (zh) 分离式微通道热管空调系统
CN209840458U (zh) 一种地源热泵热空气/水间接换热土壤补热系统
CN205036399U (zh) 一种矿井回风换热用扩散塔
CN203099981U (zh) 动力驱动分离热管壁挂式平板太阳能采暖装置
CN202868844U (zh) 模块化辐射换热终端及余热回收辐射管网热泵系统
CN206683049U (zh) 一种超低温制热的水汽能热泵空调系统
CN201973883U (zh) 与空冷型太阳能系统结合的空气能热水器系统
CN205279321U (zh) 一种基于新能源的全热能空调系统
CN208518122U (zh) 光伏建筑装置及具有其的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
CN205091662U (zh) 模块化数据中心
CN204555433U (zh) 一种组合换热器
CN209147466U (zh) 一种基于太阳能的气水换热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