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518122U - 光伏建筑装置及具有其的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 - Google Patents

光伏建筑装置及具有其的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518122U
CN208518122U CN201820924483.8U CN201820924483U CN208518122U CN 208518122 U CN208518122 U CN 208518122U CN 201820924483 U CN201820924483 U CN 201820924483U CN 208518122 U CN208518122 U CN 20851812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photovoltaic building
water
photovoltaic
heat exchang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924483.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秦文军
凌文
王世学
高雪松
李忠
姜凯
郭昌峰
张喜山
霍永国
徐文良
杜军
李晓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Co Ltd Beijing Building Photovoltaic Technology Branch
CHINA ENERGY SAVING REDUCTION Co Ltd
Chongqing Shenhua Film Solar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China Energy Investment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Co Ltd Beijing Building Photovoltaic Technology Branch
CHINA ENERGY SAVING REDUCTION Co Ltd
Chongqing Shenhua Film Solar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China Energy Investment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Co Ltd Beijing Building Photovoltaic Technology Branch, CHINA ENERGY SAVING REDUCTION Co Ltd, Chongqing Shenhua Film Solar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China Energy Investment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Co Ltd Beijing Building Photovoltaic Technology Branch
Priority to CN201820924483.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51812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51812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51812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30/0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 Y02A30/60Planning or developing urban green infrastructur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10/00Integr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buildings
    • Y02B10/10Photovoltaic [PV]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光伏建筑装置及具有其的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该光伏建筑装置包括:建筑墙体;光伏组件,与建筑墙体间隔设置;侧壁,设置在光伏组件和建筑墙体之间,建筑墙体、光伏组件和侧壁配合形成集热腔,集热腔为封闭腔体;换热器,设置在集热腔内,换热器用于吸收集热腔内的热量。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光伏组件工作时因温度过高而导致发电效率不稳定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光伏建筑装置及具有其的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伏建筑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光伏建筑装置及具有其的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
背景技术
太阳能作为一种绿色能源,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特点。目前,可以采用光伏技术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这种发电方式较为清洁,因而得到了较多的应用。
现有技术中的光伏建筑装置,一般只采用光伏技术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而未对太阳光照射过程中产生的热给予充分利用,这样无法充分地利用能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光伏建筑装置及具有其的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光伏组件工作时因温度过高而导致发电效率不稳定的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光伏建筑装置,该光伏建筑装置包括:建筑墙体;光伏组件,与建筑墙体间隔设置;侧壁,设置在光伏组件和建筑墙体之间,建筑墙体、光伏组件和侧壁配合形成集热腔,集热腔为封闭腔体;换热器,设置在集热腔内,换热器用于吸收集热腔内的热量。
进一步地,换热器设置在侧壁上。
进一步地,换热器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个换热面,两个换热面用于与集热腔内的气体进行换热,换热器的一个换热面贴设在侧壁上。
进一步地,光伏建筑装置还包括:导流板,设置在集热腔内,导流板沿横向设置。
进一步地,光伏建筑装置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壁,光伏建筑装置包括多个导流板,多个导流板分成第一组导流板和第二组导流板,第一组导流板沿纵向间隔设置在一个侧壁上,第二组导流板设置在另一个侧壁上,第一组导流板与第二组导流板配合形成流通通道。
进一步地,光伏建筑装置还包括:风机,设置在侧壁上。
进一步地,换热器沿竖直方向设置在光伏组件和建筑墙体之间,以将集热腔分成相互流通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该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包括:光伏建筑装置,光伏建筑装置为上述提供的光伏建筑装置;热泵,与光伏建筑装置的换热器连通,热泵用于收集换热器的热量;集水器,与热泵连通,集水器用于存放冷却水;分水器,与热泵连通,分水器用于存放经热泵加热后的冷却水。
进一步地,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还包括:第一循环泵,设置在光伏建筑的换热器与热泵之间,且第一循环泵的一端与换热器连通,第一循环泵的另一端与热泵连通;和/或,第二循环泵,设置在集水器与热泵之间,且第二循环泵的一端与集水器连通,第二循环泵的另一端与热泵连通。
进一步地,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还包括:第一补水装置,设置在光伏建筑装置的换热器与热泵连通的管路上;和/或,第二补水装置,设置在集水器和热泵连通的管路上。
进一步地,第一补水装置和/或第二补水装置为定压补水装置。
进一步地,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还包括:辅助热源,设置在分水器和热泵连通的管路上。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该光伏建筑装置包括:建筑墙体、光伏组件、侧壁和换热器。其中,光伏组件与建筑墙体间隔设置。侧壁设置在光伏组件和建筑墙体之间,且建筑墙体、光伏组件和侧壁配合形成集热腔,集热腔为封闭腔体。换热器设置在集热腔内,换热器用于吸收集热腔内的热量。
使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伏建筑装置,该光伏建筑装置工作时,光伏组件吸收太阳能,光伏组件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同时,光伏组件在吸收太阳能后温度将升高,进而加热了集热腔内的空气,通过设置在集热腔内的换热器能够及时吸收集热腔内的热量,使得集热腔内的温度降低,以有效降低光伏组件的温度,保证了光伏组件的正常工作,进而提高了光伏组件发电效率的稳定性。因此,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伏建筑装置,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光伏组件工作时因温度过高而导致发电效率不稳定的问题。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光伏建筑装置的主视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光伏建筑装置的侧视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光伏建筑装置的俯视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光伏建筑装置的主视图;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光伏建筑装置的侧视图;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光伏建筑装置的俯视图;
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光伏建筑装置的主视图;
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光伏建筑装置的侧视图;
图9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光伏建筑装置的俯视图;
图10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光伏建筑装置的主视图;
图1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光伏建筑装置的侧视图;
图1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光伏建筑装置的建筑墙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提供的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提供的应用于生活热水的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建筑墙体;20、光伏组件;30、侧壁;40、换热器;50、导流板;60、风机;70、光伏建筑装置;80、热泵;90、集水器;100、分水器;110、第一循环泵;120、第二循环泵;130、第一补水装置;140、第二补水装置;150、辅助热源;160、金属管;170、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光伏建筑装置,该光伏建筑装置包括:建筑墙体10、光伏组件20、侧壁30和换热器40。其中,光伏组件20与建筑墙体10间隔设置。侧壁30设置在光伏组件20和建筑墙体10之间,且建筑墙体10、光伏组件20和侧壁30配合形成集热腔,集热腔为封闭腔体。换热器40设置在集热腔内,换热器40用于吸收集热腔内的热量。本实施例中的光伏组件20可以为铜铟镓硒(CIGS)薄膜太阳能电池。
使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伏建筑装置,该光伏建筑装置工作时,光伏组件20吸收太阳能后,光伏组件20能够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同时,在吸收太阳能后光伏组件20的温度将升高,进而加热了集热腔内的空气,通过设置在集热腔内的换热器40能够及时吸收集热腔内的热量,使得集热腔内的温度降低,以有效降低光伏组件20的温度,保证了光伏组件20的正常工作,进而提高了光伏组件20发电效率的稳定性。因此,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伏建筑装置,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光伏组件工作时因温度过高而导致发电效率不稳定的问题。
同时,由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伏建筑装置为一体化结构,可以将该装置直接作为外墙或屋顶使用。采用这样的设置方式,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在建筑物外壁上设置光伏组件而言,不仅有效降低了建筑物承受的静载荷,还能充分利用太阳能,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降低综合使用成本。
为了更充分地吸收集热腔内的热量,本实施例中将换热器40设置在侧壁30上。换热器40可以为水冷壁换热器40,且该水冷壁换热器40由高导热系数材料制成。换热器40内的换热介质可以为水或其他传热介质,本实施例中选用水作为换热器40内的换热介质。
如图1至图3所示,在实施例一中,换热器40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个换热面,两个换热面用于与集热腔内的气体进行换热,换热器40的一个换热面贴设在侧壁30上。在本实施例中,光伏建筑装置包括两个换热器40,两个换热器40相对设置,且两个换热器40中均有一个换热面贴设在侧壁30上,以增大换热面积,便于集热腔的散热。采用这样的设置,通过换热器40的换热面能够充分吸收集热腔内空气的热量,以提高集热腔的散热效果,有效降低光伏组件20的温度。本实施例中可以将换热器40的高度设置为1480mm,宽度设置为480mm,这样传热量为600W。
为了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本实施例中的光伏建筑装置还包括导流板50,导流板50设置在集热腔内,且导流板50沿横向设置。通过集热腔内的导流板50,能够引导集热腔内空气的流动,加快集热腔内的热空气与换热器40内的换热介质之间的换热速度,进一步提高集热腔的散热效果。
具体的,光伏建筑装置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壁30,光伏建筑装置包括多个导流板50,多个导流板50分成第一组导流板50和第二组导流板50,第一组导流板50沿纵向间隔设置在一个侧壁30上,第二组导流板50设置在另一个侧壁30上,第一组导流板50与第二组导流板50配合形成流通通道。采用这样的设置,通过该流通通道能够更好地引导集热腔内热空气的流动,进一步加快集热腔内的热空气与换热器40内的换热介质之间的换热速度,以更好地降低集热腔内的热量。
具体的,相邻两个导流板50之间的距离在150mm-600mm之间。本实施例中将相邻两个导流板50之间的距离在500mm,采用这样的设置,能够更好地引导集热腔内空气的流动,便于集热腔内的热空气与换热器40进行换热,提高换热效果,降低集热腔内的温度。具体的,还可以将导流板50的宽度设置为370mm,以更好地起到导流作用。
为了加快集热腔内空气流动的速度,本实施例中的光伏建筑装置还包括风机60,风机60设置在侧壁30上。采用这样的设置,风机60在工作时,将加快集热腔内的空气沿着流通通道运动,同时加快了集热腔内的热空气与换热器40的换热速度,有利于降低集热腔内的温度,进而降低光伏组件20的温度,使光伏组件20的发电效率更加稳定。具体的,为了达到更好地降温效果,可以设置多个风机60,并根据实际情况将风机60设置在侧壁30的不同位置处,以加强集热腔内空气的流动效果。本实施例中可以将风机的设计风量设置为1000m3/h。
如图4至图6所示,在实施例二中,将换热器40沿竖直方向设置在光伏组件20和建筑墙体10之间,以将集热腔分成相互流通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并在侧壁30上设置有风机60。采用这样的设置,本实施例中不需要设置额外的导流板,通过相互流通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能够形成第一换热通道,集热腔内的热空气通过第一换热通道能够充分地与换热器40进行换热,提升了换热效果,降低了集热腔内的温度,从而降低了光伏组件20的温度,便于保证光伏组件20的发电效率。
如图7至图9所示,在实施例三中,换热器40倾斜地设置在光伏组件20和建筑墙体10之间,以将集热腔分成相互流通的第三腔体和第四腔体,并在侧壁30上设置有风机60。采用这样的设置,本实施例中不需要设置额外的导流板,通过相互流通的第三腔体和第四腔体能够形成第二换热通道,集热腔内的热空气通过第二换热通道能够充分地与换热器40进行换热,提升了换热效果,降低了集热腔内的温度,从而降低了光伏组件20的温度,便于保证光伏组件20的发电效率。
如图10至图12所示,在实施例四中,换热器40为管式结构换热器40,该管式结构换热器40由金属管160组成。金属管160位于集热腔内,且设置在靠近光伏组件20处,可以横向、纵向或交错设置相互连通的多根金属管160。同时在集热腔内设置有多个隔板170和风机60,通过多个隔板170能够形成第三换热通道,风机60工作,能够加快第三换热通道内的热空气的循环,以加快热空气与金属管160内换热介质的热交换,带走集热腔内的热量,从而降低了光伏组件20的温度,便于保证光伏组件20的发电效率。具体的,可以将金属管160设置为铜管,铜管的外径为5mm。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提供一种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该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包括光伏建筑装置70、热泵80、集水器90和分水器100。其中,光伏建筑装置70为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四中提供的光伏建筑装置70。热泵80与光伏建筑装置70的换热器40连通,热泵80用于收集换热器40的热量。集水器90与热泵80连通,集水器90用于存放冷却水。分水器100与热泵80连通,分水器100用于存放经热泵80加热后的冷却水。
使用本实施例提供的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光伏组件20吸收太阳能后,温度将升高,并加热了集热腔内的空气,集热腔内的导流板50形成的通道将加快集热腔内的空气与换热器40的换热。由于在集热腔内设置有风机60,风机60工作将使集热腔内的热空气进行强制循环,进一步提高换热速度,以更好地吸收集热腔内的热量,降低光伏组件20的温度,保证光伏组件20具有稳定的发电效率。同时,本实施例中的换热器40与热泵80连通,这样便于热泵80收集换热器40内换热介质的热量,通过热泵80的工作能够加热集水器90内的冷却水,并将加热后的冷却水输送至分水器100。加热的冷却水可以空调或采暖管线,或者直接作为生活热水使用。如图14所示,当加热后的冷却水作为生活水使用时,可以将集水器90和分水器100设置为一体结构。
具体的,热泵80包括蒸发器、冷凝器、压缩机,当热泵80工作时,换热器40的高温换热介质的热量将被热泵80的蒸发器内的换热介质吸收,随后经压缩机压缩做功蒸发器内的换热介质将被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换热介质,并被送入冷凝器,高温高压的换热介质将在冷凝器内放热,放出的热量即可用于加热集水器90内的冷却水。
具体的,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可以包括第一循环泵110,设置在换热器40与热泵80之间,且第一循环泵110的一端与换热器40连通,第一循环泵110的另一端与热泵80连通;或者本实施例中的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可以包括第二循环泵120,设置在集水器90与热泵80之间,且第二循环泵120的一端与集水器90连通,第二循环泵120的另一端与热泵80连通;或者本实施例中的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可以包括第一循环泵110和第二循环泵120,第一循环泵110设置在换热器40与热泵80之间,且第一循环泵110的一端与换热器40连通,第一循环泵110的另一端与热泵80连通,第二循环泵120设置在集水器90与热泵80之间,且第二循环泵120的一端与集水器90连通,第二循环泵120的另一端与热泵80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换热器40内的换热介质为水,待加热的介质也为水,因此,本实施例中的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还包括第一循环泵110和第二循环泵120。其中,第一循环泵110设置在换热器40与热泵80之间,且第一循环泵110的一端与换热器40连通,第一循环泵110的另一端与热泵80连通。第二循环泵120设置在集水器90与热泵80之间,且第二循环泵120的一端与集水器90连通,第二循环泵120的另一端与热泵80连通。采用这样的设置,通过第一循环泵110能够加强换热器40内换热介质的循环,便于将换热器40中水的热量传递至蒸发器内,通过第二循环泵120能够加快集水器90内水的流动,使集水器90内的水更充分地吸收热泵80的冷凝器放出的热量,便于加热集水器90内的冷却水。加热后的冷却水将进入分水器100,分水器100中热水的热量被空调或采暖管线等利用后,降温后的水可以继续回到集水器90内,如此以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系统。具体的,还可以将第一循环泵110和第二循环泵120的流量设置为286.6L/h。
具体的,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可以包括第一补水装置130,第一补水装置130设置在光伏建筑装置70的换热器40与热泵80连通的管路上;或者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可以包括第二补水装置140,第二补水装置140设置在集水器90和热泵80连通的管路上;或者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可以包括第一补水装置130和第二补水装置140,第一补水装置130设置在光伏建筑装置70的换热器40与热泵80连通的管路上,第二补水装置140设置在集水器90和热泵80连通的管路上。
优选的,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包括第一补水装置130和第二补水装置140,第一补水装置130设置在光伏建筑装置70的换热器40与热泵80连通的管路上,第二补水装置140设置在集水器90和热泵80连通的管路上。采用这样的设置,通过第一补水装置130能够及时地补充换热器40内的换热介质,以根据集热腔内的热量情况提供足够的换热介质,保证换热效果,以有效降低集热腔内的温度。通过第二补水装置140能够及时地补充集水器90内的水,以提供充足的热水。如图14所示,当将该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应用于生活热水时,由于集水器90和分水器100为一体结构,水量足够,因而不需要设置第二补水装置140。
具体的,可以将第一补水装置130设置为定压补水装置;或者将第二补水装置140设置为定压补水装置;或者同时将第一补水装置130和第二补水装置140均设置为定压补水装置。本实施例中,同时将第一补水装置130和第二补水装置140均设置为定压补水装置,采用这样的设置,能够保证换热器40和集水器90内具有充足的水量,便于换热器40内换热介质的流通以及集水器90内水的流通,从而能够提高换热效果,还能够便于加热集水器90内的冷却水。
具体的,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还包括辅助热源150,辅助热源150设置在分水器100和热泵80连通的管路上。采用这样的设置,当经热泵80加热后的冷却水不能达到所要求的温度时,启动辅助热源150继续加热,以保证分水器100中的水的温度满足使用需求。本实施例中的辅助热源150可以为电阻丝。
具体的,热泵80为水源热泵或双热源热泵或地源热泵。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光伏建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建筑装置包括:
建筑墙体(10);
光伏组件(20),与所述建筑墙体(10)间隔设置;
侧壁(30),设置在所述光伏组件(20)和所述建筑墙体(10)之间,所述建筑墙体(10)、所述光伏组件(20)和所述侧壁(30)配合形成集热腔,所述集热腔为封闭腔体;
换热器(40),设置在所述集热腔内,所述换热器(40)用于吸收所述集热腔内的热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建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40)设置在所述侧壁(30)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建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40)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个换热面,两个所述换热面用于与所述集热腔内的气体进行换热,所述换热器(40)的一个所述换热面贴设在所述侧壁(30)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建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建筑装置还包括:
导流板(50),设置在所述集热腔内,所述导流板(50)沿横向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伏建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建筑装置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所述侧壁(30),所述光伏建筑装置包括多个所述导流板(50),多个所述导流板(50)分成第一组导流板(50)和第二组导流板(50),所述第一组导流板(50)沿纵向间隔设置在一个所述侧壁(30)上,所述第二组导流板(50)设置在另一个所述侧壁(30)上,所述第一组导流板(50)与所述第二组导流板(50)配合形成流通通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建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建筑装置还包括:
风机(60),设置在所述侧壁(30)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建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40)沿竖直方向设置在所述光伏组件(20)和所述建筑墙体(10)之间,以将所述集热腔分成相互流通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
8.一种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包括:
光伏建筑装置(70),所述光伏建筑装置(70)为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光伏建筑装置;
热泵(80),与所述光伏建筑装置(70)的换热器(40)连通,所述热泵(80)用于收集所述换热器(40)的热量;
集水器(90),与所述热泵(80)连通,所述集水器(90)用于存放冷却水;
分水器(100),与所述热泵(80)连通,所述分水器(100)用于存放经所述热泵(80)加热后的冷却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还包括:
第一循环泵(110),设置在所述光伏建筑装置(70)的换热器与所述热泵(80)之间,且所述第一循环泵(110)的一端与所述换热器(40)连通,所述第一循环泵(110)的另一端与所述热泵(80)连通;和/或,
第二循环泵(120),设置在所述集水器(90)与所述热泵(80)之间,且所述第二循环泵(120)的一端与所述集水器(90)连通,所述第二循环泵(120)的另一端与所述热泵(80)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还包括:
第一补水装置(130),设置在所述光伏建筑装置(70)的换热器与所述热泵(80)连通的管路上;和/或,
第二补水装置(140),设置在所述集水器(90)和所述热泵(80)连通的管路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补水装置(130)和/或所述第二补水装置(140)为定压补水装置。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还包括:
辅助热源(150),设置在所述分水器(100)和所述热泵(80)连通的管路上。
CN201820924483.8U 2018-06-14 2018-06-14 光伏建筑装置及具有其的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 Active CN20851812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924483.8U CN208518122U (zh) 2018-06-14 2018-06-14 光伏建筑装置及具有其的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924483.8U CN208518122U (zh) 2018-06-14 2018-06-14 光伏建筑装置及具有其的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518122U true CN208518122U (zh) 2019-02-19

Family

ID=653266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924483.8U Active CN208518122U (zh) 2018-06-14 2018-06-14 光伏建筑装置及具有其的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51812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75484A (zh) * 2019-04-01 2019-07-05 贺今 一种白血病模型护理病房的空气质量测控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75484A (zh) * 2019-04-01 2019-07-05 贺今 一种白血病模型护理病房的空气质量测控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076266B (zh) 多功能热管式光伏光热热水采暖系统及供暖方法
CN107084540A (zh) 多功能的热管式太阳能集热器
CN201368606Y (zh) 一种采用热管冷却的平板型太阳能光伏电-热转换装置
CN108105918A (zh) 双源复合热泵与光伏热管理一体化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11782035U (zh) 多功能双冷冷凝器热管光伏光热系统
CN111327270A (zh) 双冷冷凝器热管式光伏光热模块-特朗伯墙系统及方法
CN113483384A (zh) 一种太阳能耦合空气能供暖装置
CN208518122U (zh) 光伏建筑装置及具有其的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
CN105157098B (zh) 利用相变材料作为传热介质的太阳能采暖装置
CN111306814B (zh) 多功能双冷冷凝器热管光伏光热系统及方法
CN211260985U (zh) 多功能热管式光伏光热热水采暖系统
CN115218254B (zh) 热电联供太阳能供暖系统
CN104405460B (zh) 一种空气能发电系统
CN206300383U (zh) 无燃烧热电暖联供系统
CN214403264U (zh) 一种内置空腔分区冷却的节能窗
CN212034083U (zh) 采用双冷冷凝器热管式光伏光热模块的特朗伯墙系统
CN211503320U (zh) 一种太阳能地源热泵系统
CN208520021U (zh) 光伏建筑装置及具有其的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
CN208520042U (zh) 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
CN208154690U (zh) 双源复合热泵与光伏热管理一体化系统
CN208520043U (zh) 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
CN205655508U (zh) 热管型集热换热器和使用其的多热源热泵系统
CN207365444U (zh) 多功能的热管式太阳能集热器
CN206300246U (zh) 生活热水系统
CN206540327U (zh) 一种高倍聚光型太阳能蓄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