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490518U - 复合设施 - Google Patents

复合设施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490518U
CN208490518U CN201590001547.1U CN201590001547U CN208490518U CN 208490518 U CN208490518 U CN 208490518U CN 201590001547 U CN201590001547 U CN 201590001547U CN 208490518 U CN208490518 U CN 2084905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d
construction object
fabrication
exhaust
facility accor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90001547.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朴德丰
朴敏哲
朴基哲
朴有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rk Jizhe
Original Assignee
Chai Meng Far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i Meng Farm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ai Meng Farm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4905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49051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1/00Housing animals; Equipment theref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3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WIND, SPRING, OR WEIGHT MOTORS; PRODUCING MECHANICAL POWER OR A REACTIVE PROPULSIVE THRUS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DWIND MOTORS
    • F03D1/00Wind motors with rotation axis substantially parallel to the air flow entering the roto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4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adapted as photovoltaic [PV] conversion devices
    • H01L31/042PV modules or arrays of single PV cel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10/00Integr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buildings
    • Y02B10/10Photovoltaic [PV]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10/00Integr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buildings
    • Y02B10/30Wind powe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 Y02E10/72Wind turbines with rotation axis in wind direc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6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agriculture,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industries
    • Y02P60/50Livestock or poultry management
    • Y02P60/52Livestock or poultry management use of renewable energ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Zoology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reenhou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复合设施,该设施包含:建造在地上的基础建造物;温室建造物,配置在所述建造物的上侧,形成栽培农作物的空间,并设置有利用太阳能及风力来生产电能的发电设备;及畜舍建造物,配置在所述基础建造物的地下层,形成收容家畜的空间,并使用由所述发电设备生产的电能。

Description

复合设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复合设施,更具体地说,涉及可以自行生产能量来运作,并可以再利用设施自身所产生的废弃物的农畜复合设施。
背景技术
一般来讲,所谓畜舍是指用来饲养如鸡、鸭、猪、牛之类的家畜的设施,温室是指用来栽培果实及菜类的设施。这样的畜舍及温室不仅可以构成为在自然的气象中,保护家畜及栽培作物,同时还可以提高品质及生产效率。
最近,顺应对农业设施的现代化的要求,这样的畜舍及温室设施也正在被大规模建造当中,且使用利用自动化设备运作的系统。因此,对于减少在运作这样的畜舍及温室所消耗的能源的研究也活跃地进行着,这样的技术也已经在韩国专利公开号第2007-0026984号具体地公开。
只是,如畜舍、温室或养殖场之类的以往的农、畜、水产领域的设施大部分需要从外部提供电能并运作。因此,当发生停电等突发情况时,存在难以正常维持这样的设施的内部环境的问题。另外,在不能从外部供给电能的山区或岛屿地区,设置这样的设施也是不可能的。进一步地,在消费者分布密集的城市地区,由于存在市区电力不足的问题,且由于这样的农、畜、水产领域的设施产生的污水及臭味,而存在设置设施困难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利用太阳能、风力及水力来自行生产能源并用于运作,且可以对在设施内部产生的食物垃圾等进行再利用以减少食物垃圾,并提高运作自立性的复合设施,以解决如上述的问题。
技术方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复合设施,该设施包含:建造在地上的基础建造物;温室建造物,配置在所述建造物的上侧,形成栽培农作物的空间,并设置有利用太阳能及风力生产电能的发电设备;及畜舍建造物,配置在所述基础建造物的地下层,形成收容家畜的空间,并利用由所述发电设备生产并提供的电能。
在此,所述发电设备可以包含:太阳能电池板,设置在所述温室建造物的顶棚;及风力扇,借由从所述基础建造物排出的排气风和外部的自然风而旋转。
并且,所述温室建造物可以配置有形成倾斜面的顶棚构造物及在所述顶棚构造物的上侧沿水平方向设置的支撑框架,所述太阳能电池板可以配置在所述支撑框架上,并形成为具有同样高度的多个列。因此,无论所述顶棚构造物的倾斜面方向如何,所述太阳能电池板都可以朝向正南方向设置。
所述风力扇可以以暴露在外部的方式设置在沿所述基础建造物的垂直方向形成的排气部的上侧,并可以设置为可以借由通过所述排气部沿垂直方向上升的所述排气风及外部的所述自然风进行旋转。在此,风力扇可以构成为以包围垂直方向的旋转轴的方式形成的曲面形状。
并且,所述基础建造物可以构成为多层结构的建造物,所述排气部可以构成为与从各层各自排气的排气口连接,以便从各层排出的排气风在所述排气部汇集并排出。在此,设置在各层的所述排气口可以构成为在所述排气部的内侧朝向上侧方向排气。
进一步地,在与所述风力扇邻近的位置上可以设置有构成为由电动机的驱动而旋转,以便引导所述风力扇的初始旋转的辅助扇。
另一方面,所述畜舍建造物还可以包含利用食物垃圾来加工饲料的饲料加工部。在此,所述饲料加工部可以与所述基础建造物的食物垃圾排出口连接,以便利用所述从基础建造物排出的食物垃圾来加工饲料。
另外,所述畜舍建造物可以具备:将在所述饲料加工部加工的饲料供给到收容家畜的收容空间的第一传送带;及配置在所述收容空间的下侧,以便将在收容空间内部产生的污水及污物向外部排出的第二传送带。
进一步地,还包含水力发电部,所述水力发电部设置在向所述基础建造物或所述畜舍建造物供水的供水路及从所述基础建造物或所述畜舍建造物排水的排水管的管路上,并利用供水或排水时的流速来生产电能。
有益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不仅可以自行生产农、畜、水产物粮食且生产电能并利用,还可以改善设施间的联系性,因此,具有在不能提供电力的山区岛屿地区或电力不足的城市地区,也可以设置这样的设施并运作的优点。
另外,由于是以自动化方式运作设施,所以可以不受地理位置及气候特征等外部环境要素的影响,并根据农、畜、水产物及作物的种类提供最佳的生长环境。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复合设施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图1的排气部及风力扇的构成的剖面图。
图3是表示图1的温室建造物的长度方向(顶棚构造物基准)剖面的剖面图。
图4是表示图1的温室建造物的宽度方向剖面的横剖面图。
图5是表示图3的温室建造物的设置有太阳能电池板的样式的图。
图6是表示在图3的温室建造物设置有其他例子的太阳能电池板的样式的图。
图7是表示在图3的温室建造物设置有其他例子的太阳能电池板的样式的图。
图8是表示在图3的温室建造物设置有其他例子的太阳能电池板的样式的图。
图9是表示图3的温室建造物的供水部件的剖面图。
图10是表示图1的畜舍建造物的结构的概要剖面图。
图11是表示图1的复合设施的能源流动的框图。
图12是表示图1的复合设施的控制方法的框图。
图13是复合设施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复合设施进行具体的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各构成要素的位置关系原则上会以附图为准进行说明。另外,为了便于说明,附图可能将实用新型的结构进行简化或必要时对其进行夸张或省略后表示出来。因此,本实用新型理所当然地不被此限定,可以附加除此以外的各种装置,亦或进行变更或省略之后实施。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复合设施的图。如图1所示,复合设施包含基础建造物2000、配置在基础建造物2000上层的无窗结构的温室建造物1000及配置在基础建造物2000的下侧的畜舍建造物3000。
基础建造物2000形成组成复合设施的主要骨架的建造物。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利用楼房或办公楼等由多层构成的集合建筑物形成基础建造物2000。但是在此表明,除此之外也可以利用一般设置在地上或地下的如工厂建造物、农畜用复合建筑物等的多种多样的建造物构成,也可以构成为非多层的单层的建造物。
另一方面,基础建造物2000的上侧可以形成有温室建造物1000。温室建造物1000可以形成有用于栽培瓜果及蔬菜等农作物的空间。这样的温室建造物1000可以配置在基础建造物2000的最上层,并构成为可以透光的透明材质的墙体,以便有效地吸收阳光。
另一方面,基础建造物2000的下侧可以形成有畜舍建造物3000。畜舍建造物3000形成有饲养家畜的空间。虽然在图1的图示中,这样的畜舍建造物3000配置在地下层,但是也可以构成为配置在地上层。这样的畜舍建造物3000可以构成为无窗结构,可以营造独立于外部气象等状况的家畜饲养环境并进行控制。
另一方面,这样的复合设施可以构成为自行生产电能并进行利用。可以配置有利用太阳能、风力还有水力中的至少一个以上来生产电能的发电设备,作为本实施例中的一个例子,可以构成为将太阳能、风力还有水力全部利用以生产电能。
以下,将参考附图,对各建造物的具体构成及发电结构进行具体的说明。
图2是表示图1的排气部及风力扇的结构的剖面图。如图2所述,基础建造物的内部形成有排气部170。排气部170以沿垂直方向贯通基础建造物2000的形式构成。在本实施例中,排气部170的下端可以构成为连通畜舍建造物3000的上侧,上端构成为贯通温室建造物1000。
另外,基础建造物2000的各层可以配置有用于控制温度或换气的空调系统。并且,随着空调系统的运行,内部的空气通过分别配置在各层的排气口2010排出。各个排气口2010设置在排气部170内侧,从各层分别排出的排气风可以在排气部170汇集并向排气部170的上侧移动。此时,各个排气口2010构成为在排气部170的内侧向上排出排气风。在这种情况下,在各层排气风汇集的地方形成加速,从而通过排气部170排出的排气风的流速会增加。
另一方面,如前所述,排气部170的下端可以构成为延伸到配置在基础建造物2000的下侧的畜舍建造物3000,并与配置在畜舍建造物3000的畜舍排气口3220连通。在此,畜舍排气口3220可以构成为配置有利用电动机而旋转的风扇(未图示),以便利用风扇的旋转将畜舍建造物内部的空气排出。此时,借由风扇的驱动,排气部内侧会主动形成上升气流,并且排气部的排气可以流畅地进行。
另外,虽然从畜舍建造物3000排出的排气风可能因饲养家畜而含有一些臭味,但由于通过排气部170与其他层的排气风汇集并排出,所以具有稀释臭味的优点。虽然图2未具体图示,但可以构成为在与畜舍排气口3220邻近的位置上设置额外的过滤装置,以防止臭味向外部流出。
如此,通过排气部170排出的排气风可以贯通基础建造物2000及温室建造物1000并向复合设施的上侧排出。在此,排气部170的上端可以设置有风力扇150,风力扇150可以利用这样的排气风来生产电能。
如图1所示,风力扇150可以形成为可以以垂直方向的旋转轴为中心旋转,并构成为包含以螺旋状包围旋转轴的形状的曲面。这样的风力扇150可以形成为位于排气部170的上侧的同时,暴露在外部。从而,风力扇150可以借着沿垂直方向排出的排气风及沿相对水平方向吹来的自然风来旋转。此时,温室建造物1000的顶棚构造物可以构成为形成倾斜面并在其上侧设置有太阳能电池板的结构,风力扇150可以构成为利用沿倾斜面流路变窄且流速增加的自然风旋转。
这样的风力扇150的下端可以固定设置在设置于排气部170的上端的框架上,或者可以设置在顶棚构造物上侧的支撑框架120上。另外,风力扇150的上端可以固定设置在支撑框架上侧的额外的上部框架上140。如此,风力扇150可以维持其上端及下端稳定地固定的状态并利用排气风及自然风旋转。
此时,可以利用圆锥型形式的器具来收集由于顶棚的陡坡而形成的自然风并帮助生产风能,并且利用顶棚的圆锥型形式的空气流动器具装置设备帮助风力扇150的转动。在风力扇150最初开始旋转时,需要很大的负荷,所以一般的自然风难以提供充分的能量来带动风力扇最初的旋转,但是如果利用圆锥型形式的器具的话,可以更加集中地提供风能。从而,将之利用并转动发动机以混合自然风,可以生产更多的电能。
以往的风力发电设备由于设置规模庞大,所以不仅破坏大自然,还会由于在其发电过程中所产生的噪音及风扇的运转,而对自然生态界产生负面影响。相比较而言,设置在设施中的风力发电机,具有噪音小、不破坏大自然、不破坏生态界的优点。
另外,与以往的复合建筑物堵住排出口入口来强制排气的情况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开放排出口入口并混合从各层排出的废空气和根据烟囱原理从地下上升的风及楼顶上的自然风来生产电能的烟囱型风力发电结构。
如此,本实施例的风力扇150不仅可以利用排气风,也可以利用自然风来生产电能。这种情况下,具有可以极大地提升风力发电的效率,并且在没有风的气象状况下,也可以利用风力来生产电能的优点。
另一方面,还可以包含在与风力扇150邻近的位置或直接在风力扇上设置的额外的辅助扇160。如图1所示,辅助扇160可以设置在用于设置太阳能电池板110的构造物(将在下面用另外的附图进行具体说明)上。辅助扇160设置成利用额外的动力源旋转,并在驱动时向风力扇150提供预定的风力。风力扇150作为相对大型的模组,在初始静止状态下开始旋转时,需要一定大小以上的动力。因此,这是在风力扇150的旋转开始阶段,选择性地驱动辅助扇160,以提供预定的风力,从而带动风力扇150可以顺畅地旋转的构成。可以直接向风力扇150提供动力,并根据风的强度,利用自动传感器带动顺畅的旋转。
如此,在本实施例中,配置有利用从复合设施内部排出的排气风及外部的自然风来生产电能的风力扇150,从而可以促进有效利用废风及自然风并达成电力的自给。这样的风力扇150可以配置成构成为多个。另外,虽然上面记载了只利用从基础建造物2000和畜舍建造物3000排出的空气的构成,但是也可以构成为使从温室建造物排出的排气风汇集到排气部并排出。
图3是表示图1的温室建造物的长度方向(顶棚构造物基准)剖面的剖面图,图4是表示图1的温室建造物的宽度方向剖面的横剖面图。在此澄清,为了便于说明图3及图4是以不具备贯通温室建造物的排气部和风力扇的位置的剖面为中心进行了图示。
如图3及图4所示,温室建造物1000包含顶棚构造物103及墙体构造物101。在此,墙体构造物101构成为区划栽培空间的侧面,在墙体构造物101的上侧配置有形成骨架的顶棚框架104,顶棚构造物103设置成支撑顶棚框架104。
顶棚构造物103和太阳能电池板110之间形成有沿水平方向设置的支撑框架120。支撑框架120可以形成为可以使降雨或刮风等的影响最小化的格子状网状结构。在形成水平面的支撑框架120上可以配置太阳能电池板110。
如图3及图4所示,多个太阳能电池板110可以配置成在顶棚框架104上形成具有同样高度的多个列。这样的太阳能电池板110因为以暴露在外部的方式设置,所以需要时常进行维修保养,但是,由于以往的太阳能电池板是利用大型构造物服帖设置在顶棚倾斜面上,因此对特定区域进行维修保养变得困难。相较而言,本实用新型的太阳能电池板110由于以多个列构成,因此可以通过各个列之间对太阳能电池板110及设置在邻近的位置上的风力扇150进行维修保养作业。特别是,设置有太阳能电池板110的支撑框架120可以执行作业人员的步行通道的功能,所以具有可以容易地进行维修保养作业的优点。在这样的情况下,太阳能电池板110可以遮蔽照射到温室里的阳光的一部分,所以具有即使不设置另外的遮光膜,也可以阻挡阳光的照射量的效果。
这样的太阳能电池板110及支撑框架120可以由多个板支撑部设置在顶棚构造物上侧。如图4所示,板支撑部包含连接顶棚构造物和支撑框架120的多个第一部件131及连接支撑框架120和太阳能电池板的多个第二部件132。
多个第一部件131中,设置在顶棚构造物103的倾斜面的低位的第一部件131可以比设置在倾斜面的高位的第一部件131更长地形成。从而,随着多个第一部件131的上端形成为同样的高度,支撑框架可以水平地设置。并且,在支撑框架上,太阳能电池板可以在同样的高度上设置。
具体地说,第一部件131的上端紧固以固定支撑框架120,下端形成有与顶棚构造物103的上面服帖设置的凸缘(未图示)。此时,设置在凸缘上的紧固件可以构成为贯通顶棚构造物以紧固在支撑顶棚构造物103的顶棚框架104上。另外,第二部件132的上端可以设置为支撑太阳能电池板110,下端可以以固定在支撑框架120的方式设置。如此,由于太阳能电池板110是利用支撑框架120及板支撑部,与顶棚框架104形成一体地固定设置在建筑物上,因此可以维持更加坚固的结合状态。
以下,将参考图5至图7,对太阳能电池板的设置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如前所述,支撑框架120构成为在顶棚构造物的上侧沿水平方向形成的格子状结构。并且,在固定设置在支撑框架120上侧的第二部件132的上端可以设置多个太阳能电池板110和风力扇150。
图5是表示图3的温室建造物的设置有太阳能电池板的样式的图。在图5中,太阳能电池板110配置成在顶棚构造物上侧形成多个列。并且,由太阳能电池板110形成的列与温室建造物的长度方向平行地形成。但根据本实施例,太阳能电池板的设置方向可以与温室建造物(当上层设施构成为除温室建造物以外的其他农畜水产建造物的情况下,为相应的建造物)的方向无关地自由变更。
图6是表示在图3的温室建造物设置其他例子的太阳能电池板的样式的概要图。在图6中,太阳能电池板110的列沿与温室建造物(当上层设施构成为除温室建造物以外的其他农畜水产建造物的情况下,为相应的建造物)的长度方向不同的方向形成。可以随着调节设置在支撑框架120的第二部件132的位置来变更太阳能电池板110的设置方向。
一般来讲,由于设置在顶棚上的太阳能电池板110会沿着顶棚的倾斜面设置并根据建筑物的方向设置,所以太阳能电池板的设置方向是由建筑物的方向即顶棚构造物的形成方向决定。从而,当设置在顶棚的倾斜面偏离南向的建筑物的情况下,存在发电效率低下的问题。
与此相比,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在顶棚构造物103的上侧设置形成水平面的支撑框架120,并将太阳能电池板110设置在支撑框架120上,所以可以改变用来固定太阳能电池板110的第二部件132的位置来自由地决定太阳能电池板110的设置方向。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可以与温室建造物的顶棚构造物形成方向无关地将太阳能电池板设置成朝南方向,从而可以极大地提升太阳能发电效率,并且还可以利用这样的结构在已建造的工厂、农畜水产设施、楼房等其他复合建筑物上设置正南方向的太阳能电池板以生产电能。进一步,也可以利用已设置的太阳能电池板支撑框架设置风力扇来生产能源。
图7是表示在图3的温室建造物设置其他例子的太阳能电池板的样式的概要图。在前述的图5及图6所图示的结构中,太阳能电池板以与支撑框架相隔一定间隔的状态固定设置,与之相比,图7图示了太阳能电池板直接设置在支撑框架上的结构。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板110的一端固定设置在支撑框架120上。另外,设置在支撑框架120上的第二部件132可以设置为支撑太阳能电池板的后面,以使太阳能电池板110形成倾斜面。这种情况下,相较于图5及图6所图示的结构,其设置简单,并且由于太阳能电池板110直接固定在支撑框架120上,所以可以维持更加坚固的结合状态。另外,在这种情况下,太阳能电池板110的设置方向也可以与顶棚构造物的方向无关地、自由地在支撑框架120上决定。在此声明,也可以使用除此以外的多种多样的方式,将太阳能电池板110设置在支撑框架120上侧。
图8是表示在图3的温室建造物设置其他例子的太阳能电池板的样式的概要图。与图5所图示的结构相比,图8是当作业人员在进行维修保养太阳能电池板110的作业时,可以位于其上的作业板190设置在支撑框架120上的构成。
如前所示,当太阳能电池板配置为形成多个列的情况下,作业人员可以通过在太阳能电池板之间移动来对一些位置上的太阳能电池板或风力扇进行维修保养作业。此时,作业人员可以沿着图5所示的支撑框架移动并进行维修保养作业,但是在本实施例中,考虑到作业人员的安全,也可以配置额外的作业板。
这样的作业板190可以直接设置在支撑框架120上,以便作业人员可以边移动作业板的位置边进行作业,并且如图8所示,也可以在支撑框架上配置有用于作业板的移动的轨道191。在此,轨道可以沿与太阳能电池板110形成的列平行的方向形成。从而,作业人员可以以位于作业板190上的状态,沿着轨道191移动并容易地进行作业。
如此,在顶棚构造物103和太阳能电池板110之间配置有额外的支撑框架120的结构可以将太阳能、风力设备与最上层部的方向无关地朝向正南方设置并生产电力,即使在已经建造好的工厂、农畜产建筑物、复合建筑物、楼房、仓库、商铺等,也可以将太阳能设备朝向正南方设置。另外,当把太阳能、风力设备设置在顶棚上时,具有当替换或修理时,作业人员可以容易的进行维修保养的优点。
特别是,如本实施例,将太阳能电池板及风力扇以相隔5m的间隔、朝向正南方设置在玻璃温室顶棚时,具有可以遮挡直射光线,并且不必在玻璃温室内设置遮光膜的经济性优点。
以下,将再次以图3及图4为中心进行说明。如前所述,顶棚构造物的上侧可以配置有辅助扇160。这样的辅助扇160也可以设置在顶棚构造物的上面,并可以设置成设置在第一部件131、第二部件132或支撑框架120上,以便驱动时,可以向前述的风力扇方向产生风力。
另一方面,顶棚构造物103和墙体构造物101可以由透明材质的部件构成。从而,可以营造像在外部环境栽培的果蔬一样,提供充足的阳光的栽培环境,与此同时,还可以执行温室的功能。
这样的无窗结构的尖端玻璃温室可以对抗由于干旱、洪水、炎热、台风等自然灾害和异常气温带来的病虫害。可以预防中国蝉、蝗虫、老鼠、鸟。野兽的袭击等灾害,还可以预防且防止因雨季的强降雨及大风和变化无常的天气而造成果实掉落的灾害,并且可以降低为了避免因雨季、阳光和病虫害造成的灾害,而在果实套上及摘下袋子的劳动强度,从而可以提高生产率及竞争力。
顶棚构造物103的下侧可以配置有用于向内部空间照明的多个光照射部1100。这样的光照射部1100可以包含多个LED模组。光照射部1100可以构成为与外部气象环境无关地维持栽培空间的照度,从而可以根据栽培作物的种类,提供最佳的照度条件。另外,光照射部1100可以构成为根据栽培作物的种类(非温室以外的其他农、畜、水产设施的情况下,则根据相应的农、畜、水产物的种类)照射有助于生长的波长范围的光,以便构成为促进果蔬的生长。另一方面,这样的光照射部1100可以维持特定的光照射量,在日照量少的地区也可以照射充足时间的光,从而促进动植物的生长,也可以提高果实的糖分。
图9是表示图3的温室建造物的供水部件的剖面图。另一方面,可以在顶棚构造物103的下侧设置供水部件1200。这样的供水部件1200可以构成为在果蔬的上侧移动并向果蔬喷射水或药水。这样的供水部件1200可以包含移动框架1210、引导部1220,驱动部1230及移送部1240.
移动框架1210沿温室建造物的宽度方向延伸设置。这样的移动框架1210利用杆形状的部件构成,并构成为具有中央部高、向边缘方向下向倾斜的∧型结构。但除此之外也可以形成拱形结构的移动框架,也可以形成为与地面水平地形成的移动框架1210。
这样的移动框架1210的下侧配置有多个喷嘴1250。并且可以将与存储有水或药水的存储罐连接的供水管(未图示)连接到移动框架1210上,以便通过喷嘴1250供给水或药水。
另一方面,引导部1220分别设置在两侧墙体构造物101上,并形成移动框架1210移动的路径。移动框架1210的两端各自配置有驱动部1230,并提供使移动框架1210沿引导部1220移动的动力。但这样的引导部1220及驱动部1230的构成可以利用以往已经被公开的多种多样的结构来多种多样地构成,在此省略对此的详细说明。
另一方面,移动框架1210可以配置有向移动框架1210的中心部上侧延伸形成的支撑杆1211,以便提高结构的稳定性。支撑杆1211的端部插入设置在沿顶棚框架104的中央而形成的引导槽104a。并且,支撑杆1211的端部形成为在其两侧形成有突出部(未图示),突出部的下部设置有滚轮等部件(未图示),以便可以在插入到引导槽104a的状态下移动。从而,当移动框架1210移动时,支撑杆1211可以沿着顶棚框架104的引导槽104a移动并支撑移动框架1210。
另一方面,移送部1240可以利用设置在移动框架1210上的至少一个以上钢丝绳设置在移动框架1210下侧。移送部1240可以在其内部形成可收纳的空间,以便可以收纳管理温室建造物1000所必需的各种用品或收纳所栽培的作物。这样的移送部1240可以随着移动框架1210的移动向前方及后方移送,并显著改善在栽培空间内作业时的作业便利度。
这样的移送部1240可以以利用连接在钢丝绳的挂钩等连接部件可拆卸的方式设置。从而,在不需要特别的传送作业时,可以维持将移送部1240摘下的状态,并根据所传送的对象,连接各样种类的移送部并使用。
利用这样的供水部件1200不仅可以喷射水及药水,还可以利用其调节湿度,而发生病虫害时,还可以在人员不进入温室内部的状态下,利用供水部件1200自动播撒农药。
虽然本实施例的供水部件1200构成为设置在栽培作物的上侧,以向下喷射水或药水的结构,但这只是个例子,也可以构成为利用设置在地面的自动喷水部件来构成供水部件,并向果蔬的下侧喷射水或药水。
前述的光照射部1100及供水部件1200可以构成为根据已设定的周期或管理人员输入的控制信号或根据设置在温室建造物的各种传感器所检测到的值来自动运行。
另一方面,温室建造物1000的入口可以形成有前厅,前厅内部可以构成洁净室1300。这样的洁净室形成与栽培果蔬的内部空间分离的空间,可以构成为利用空气吹淋单元去除粘在出入内部空间的作业人员的身上的灰尘及病菌等异物。
虽然在本实施例的洁净室1300构成有用于喷射的空气吹淋单元,但除此以外,也可以构成为喷射防疫气体并在外部人员出入时进行杀菌。另一方面,在洁净室1300和栽培作物的栽培空间之间配置有形成为可开关的入口1310。入口的上侧或侧面可以配置有空气幕单元(未图示)。空气幕单元可以由多个喷射高压空气的空气喷嘴构成,以便当入口1310开放时,喷射高压空气以阻挡洁净室的空气向栽培空间流入。
另一方面,墙体构造物可以形成有使外部空气可以向内部流入的外部空气进入部。这样的外部空气进入部构成为由将要在后面说明的辅助扇160的扇的驱动,以便选择性地使外部空气流入。这样的外部空气进入部可以构成为只在外部空气流入时选择性地开放。
另一方面,在温室建造物1000的一侧形成有温室排气扇1410,以便将内部空间的空气向外部排出。通过这样的温室排气扇1410的强制排气,可以使外部空气通过外部空气进入部流入到收容空间内部,从而形成换气。
在与温室排气扇1410邻近的位置上可以配置有由过滤复合体构成的异物处理部1420。从而,以去除了在栽培空间内部产生的异物的状态,通过温室排气扇1410的驱动排气,并在遇到配置在后侧的墙面后,通过温室排出口1430排出。此时,可以在温室排气扇1410和后方墙面之间配置有额外的防逆流引导部,用来防止一部分空气未被排出而逆流。
另一方面,在与温室排出口1430邻近的位置上可以设置有额外的风力扇150。从而,可以利用通过温室排出口1430排出的排气风的动能来生产电能。此时,虽然图示了温室排出口1430构成前述的排出部和额外的排出流路,但这只是一个例子,温室排出口1430也可以构成为形成有使内部空气向排气部170内侧排出的流路,以便从温室排出的排气风在排出部内部与从其他层的排气风汇集并排出,从而生产电能。
另一方面,温室建造物1000的内部还可以包含可以控制栽培空间的温度的温度调节部件(未图示)。这样的温度调节部件可以以多种多样的方式构成。举个例子,可以构成为可以供给暖风的空调器,也可以在外部空气流入的通道设置加热器等部件来调节流入内部的空气的温度,以便调节栽培空间内部的温度,除此以外,也可以构成为多种多样的构成并使用。
这样的温度调节部件可以构成为根据已设定的周期或管理人员输入的控制信号或根据设置在温室建造物1000的各种温度传感器所检测到的值来自动运行。
另外,在温室建造物1000的顶棚构造物103的上侧还可以包含可以沿着顶棚的倾斜面形成水流的水流产生部180。水流产生部构成为从外部提供的供水设施或蓄水池的水以循环结构供给,并沿着顶棚的倾斜面喷水以形成水流。由此产生的水流具有当温室内部的温度过度升高时,降低温室内部温度的效果(当供给冷风以降低温度时,动植物因直接遇到冷空气,而可能产生霜冻或引起呼吸道疾病的发病,但是利用顶棚水流降温时,可以防止这样的问题),而且当阳光照射过于强烈时,形成水伞,从而具有减少向栽培空间内部照射的直射光线的量的优点。
另一方面,当在温室建造物1000栽培果蔬等的情况下,需要持续地将生长在地面上的杂草除去。因为这样的杂草会摄取本应该由果蔬来摄取的养分,从而可能给果蔬的栽培状态带来负面影响。为了去除这样的杂草普遍使用除草剂,但是随着近年来有机栽培法越来越受到关注,除草剂的使用越来越少,通过人力劳动除草越来越多,所以可能存在作业强度增加的问题。
因此,本实施例的温室建造物内部可以配置有用于在果蔬栽培空间放牧鸭、山羊、公鸡等草食动物及杂食动物的简易型畜舍设施1500。从而,由于在温室建造物内部配置简易型畜舍设施并放牧草食动物而使得除草作业可以自然地进行,所以无需人力劳动的投入就可以进行有机方式的除草。并且,这样的草食动物及杂食动物可以刨开土壤并改善土质特性、刺激所栽培的作物并进一步改善所栽培作物的健康状况。另外,由于不是在密集的畜舍设施内,而是在宽阔的果蔬栽培设施内以放牧形式饲养动物,所以可以创造新的利润。进一步地,也可以在玻璃温室内饲养蜜蜂。
这样的简易型畜舍是以放牧动物为前提的设施,可以由可遮挡阳光的遮阳设施及提供饮用水的饮水设施等最基本的构成简易地构成,并构成为可以使动物自由出入的开放性结构。但这样的简易型畜舍也可以根据所放牧的动物的种类,设计成多种多样的结构。
如此,温室建造物可以营造出对应于多种多样的品种的蔬果的栽培环境,并且通过放牧草食动物或杂食动物形成有机栽培,从而生产出品质优秀的水果,且可以对放牧饲养的家畜进行出售,进而具有改善农户的收入的优点。
图10是表示图1的畜舍建造物的结构的概要剖面图。如前所述,畜舍建造物3000位于基础建造物的地下层并形成收容家畜的空间。并且,内部可以设置有各种构成要素来营造饲养家畜的环境。
如图10所示,畜舍建造物3000的上侧设置有多个光照射部3100。光照射部3100将光照射到饲养家畜的空间,并且构成为可以调节照度。从而,即便在没有从外部摄入的光的状态下,也可以利用光照射部3100来维持适合家畜生长周期的照度。这样的光照射部3100的驱动也可以构成为像温室建造物的光照射部3100一样地自动控制。
这样的光照射部3100可以包含多个LED。此时,光照射部3100可以构成为不仅可以用来照射可见光波长范围的光,还可以照射紫外线波长范围的光。如此,不仅有调节饲养空间的照度的功能,也可以促进饲养空间内部的杀菌效果。
另一方面,畜舍建造物3000可以形成有使外部空气流入的外部空气进入部3210,以便引起内部的饲养空间的换气。外部空气进入部3210设置成可以开关,以便构成为选择性地与外部连通。另外,当通过前面说明的设置于畜舍排气口3220的排气扇(未图示)的旋转形成强制排气时,外部空气可以通过外部空气进入部3210流入,从而实现换气。
此时,在外部空气进入部3210可以设置有用于除湿或去除异物的多种多样的过滤结构。另外,在外部空气进入部还可以设置有可以调节流入的外部空气的温度的加热器(未图示)等部件。可以以此来控制饲养空间内部的温度及湿度,但也可以另外配置追加的构成来控制温度及湿度。
比如,在畜舍建造物内部还可以包含可以向饲养空间供给暖风及冷风的空调器形式的温度调节装置(未图示)。另外,还可以包含湿度调节装置(未图示)使饲养空间内部的空气得以循环以执行除湿作业。除前述的构成以外,这样的温度调节装置及湿度调节装置当然也可以使用以往已经公开的多种多样的构成来实施。
另外,这样的温度调节装置及湿度调节装置可以构成为根据已设定的周期或管理人员输入的控制信号或根据设置在畜舍建造物的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照度传感器及风量传感器所检测到的值来自动运行。
另一方面,如图10所示,在与畜舍建造物邻近的位置可以配置有饲料加工部3010。饲料加工部3010构成为内部配置加热器及干燥机等的构成,以便可以利用从外部引入的食物垃圾来加工所饲养的家畜的饲料。这样的食物垃圾可以由外部的食物垃圾处理设施供给,但是优选构成为利用从构成复合设施的基础建造物收集的食物垃圾来供给饲料。从而,因可以再次利用从复合设施自身产生的食物垃圾并将之有效利用为家畜的饲料,所以不仅可以减少垃圾产生量并对资源进行再利用,还具有可以降低饲养家畜所需的费用的优点。另外,提供家畜饲料之后剩余的食物垃圾还可以有效利用为农作物栽培时的肥料。
这样的食物垃圾可以利用基础建造物的使用者直接收集的食物垃圾,但是优选构成为与配置在基础建造物内部的食物垃圾收集管的排出口连接,以便当基础建造物的使用者在各层将食物垃圾投入到食物垃圾的收集管时,可以通过食物垃圾排出口提供到饲料加工部。
进一步地,饲料加工部可以构成为不仅可以利用食物垃圾,还可以利用从复合设施排出的粪便来加工家畜的饲料。加工成饲料的粪便是从复合设施排出并且是在腐臭之前的阶段被加工成饲料,所以具有减少粪便排出量并降低畜舍运营费用的优点。另外,在提供完家畜饲料之后,剩余的量还可以有效利用为农作物栽培时的肥料。
另一方面,在饲料加工部3010加工的饲料可以通过在畜舍建造物3000内部以可移动的方式设置的第一传送带3310自动向家畜供给。从而,饲养空间内的家畜可以摄取通过第一传送带3310供给的饲料。
另一反面,还可以在畜舍建造物3000内部追加配置区别于第一传送带3310的第二传送带3320。在此,第二传送带3320如第一传送带3310一样,以可移动的方式设置在畜舍建造物3000的内部,并将产生于畜舍建造物3000内部的粪便及污水连续地向外部排出。从而,粪便或污水不被长期放置在畜舍建造物内部并形成粪便的发酵,而是通过自动水洗,实时地向外部排出,进而可以维持良好的饲养环境。
另一方面,在畜舍建造物3000的周边可以设置有向复合设施供水的供水路210及用于排出从复合设施排出的废水的排水路220。此时,本实用新型的复合设施可以构成为利用通过供水路及/或废水路移动的水流的动能来生产电力。
具体地说,在供水路及废水路可以设置有沿着水流移动的方向以可旋转的方式设置的螺旋部件(未图示)。并且,当沿着管路移动的水流通过螺旋部件时,螺旋部件会旋转,从而可以产生电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复合设施,不仅可以构成为利用前述的太阳能及风力,还可以构成为利用引入到复合设施的上下水管道及污水废水管道的水力来生产电力,从而可以极大地提升能源自立性。
虽然本实用新型只说明了利用沿供水路及废水路移动的水流来发电的构成,但是除此之外,也可以在雨天将积水于复合设施上侧的降雨排到配置在地下的蓄水池,并利用所排出的水流的能量来生产电能。另外,还具有利用反复地净化收集到蓄水池的雨水,使之成为可使用的生活用水的过程,可以反复得到水力电能的优点。
图11是表示图1的复合设施的能源流动的框图。如上面所说明的,本实施例的复合设施可以配置有可以生产电能的发电设备来实现能源自立。这样的发电设备包含太阳能发电部、风力发电部及水力发电部230。
在此,太阳能发电部310可以包含太阳能电池板110,并且不受复合设施的设置位置的影响,朝向正南方设置太阳能电池板,以提高发电效率。另外,风力发电部320可以包含风力扇150,并可以利用从复合设施排出的排气风及外部的自然风来生产电能。并且,水力发电部330可以包含配置在供水路、废水路及排水路的螺旋部件,并利用由水流所产生的能量来生产电能。
利用这样的自行发电设备生产的电能可以作为运行复合设施的温室建造物1000、畜舍建造物3000及基础建造物2000的各构成要素的动力来使用。从而,即使设置在电力供给不足的山区、岛屿地区或电力不足的城市地区,本实用新型的复合设施依然可以自行生产电能并运作,并且可以销售所生产的电能以提高收益。
图12是表示图1的复合设施的控制方法的框图。如图12所示,复合设施的温室建造物及畜舍建造物(可以构成为温室或畜舍以外的农、畜、水产设施)内部可以分别设置有传感部410。在此,传感部410可以包含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照传感器及风量传感器等多种多样的传感器模组,并且可以在各建造物内部对栽培环境及生长环境进行监控。
另外,由这样的传感部410检测到的信息被传送到控制部400,控制部400可以分别控制温室建造物1000及畜舍建造物3000内部的构成要素。本实施例的控制部400利用从传感部410得到的环境信息来自动控制温室建造物1000及畜舍建造物3000,因此可以营造出最佳的栽培环境及饲养环境。
如此,通过利用自动控制系统向无窗结构的工厂型农、畜、水产设施提供根据农畜产物的种类而定的最佳的抗光、抗风、抗湿、抗温、空气杀菌等环境,可以在任何地区,只要有光、风、水就可以生产电力并以低费用、高产量、高养分、高糖度、无公害的方式,在期望的时间生产出最优品质的农、畜、水产物。
如上所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复合设施,因为可以自行生产电力,所以即使没有从外部供给的电力,也可以运作设施,从而可以没有地域限制地设置在任何地方并运作。进一步地,也可以向外部设施提供由这样的设施所生产的电能,或出售电能。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复合设施由于可以从单一设施获取人类生活所必需的植物粮食资源及动物粮食资源,因此即使没有外部设施的支援,也可以形成粮食资源的自给。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复合设施可以利用自动控制系统对温室建造物及畜舍建造物(可以构成为除温室或畜舍以外的农、畜、水产设施)的构成要素进行控制,从而提供最佳的栽培环境及饲养环境,因而具有极大地提升所生产的粮食资源的品质及生产效率的优点。
另外,由于地球的气候变化及温室效应,自然生态被破坏,动植物生态环境也在变化,而人口增加,农畜水产物却在减少,如此,在农村、渔村及密集的城市中也可以利用尖端无窗工厂型系统生产农畜水产物、利用建筑物顶棚上的太阳能、风力生产电能,并且利用雨水蓄水池进行水力发电或利用为生活用水。
但前述的复合设施实施例只是用于展现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例子,亦可以变更设计成除此以外的多种多样的方式并使用。比如,如图13所示,基础建造物上可以不配置额外的温室建造物,而是构成为直接将太阳能电池板及风力扇设置在基础建造物的上侧。另外,可以不利用特别的办公楼或居住用建造物,而是在一层形成有温室建造物、二层形成有畜舍建造物,或者一层形成有畜舍建造物、二层形成有温室建造物的两层结构的复合设施中,以从各层排出的废风朝向风力扇的方式形成排气流路,并如前述的实施例一样,配置顶棚构造物,以形成利用设施内的排气风、自然风及太阳能来生产电能的结构。进一步地,设施也可以构成为配置地下层的单层,也可以构成为不配置地下层的单层,并构成为利用从设施排出的排气风、自然风及太阳能,在顶棚构造物生产电能。
如此,本实用新型可以设计变更成多种多样的形式并实施,本实用新型保护的权利范围不局限于记载于实施例中的内容,应根据是否实施了权利要求中所记载的特征来进行判断。

Claims (13)

1.一种复合设施,其特征在于,
包含:
建造在地上的基础建造物;
温室建造物,配置在所述建造物的上侧,形成栽培农作物的空间,并设置有利用太阳能及风力来生产电能的发电设备;及
畜舍建造物,配置在所述建造物的地下层,形成收容家畜的空间,并使用由所述发电设备生产的电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设施,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电设备包含:
太阳能电池板,设置在所述温室建造物的顶棚;及
风力扇,借由从所述基础建造物排出的排气风和外部的自然风而旋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设施,其特征在于,
所述温室建造物具备形成倾斜面的顶棚构造物及在所述顶棚构造物的上侧沿水平方向设置的支撑框架,
所述太阳能电池板配置在所述支撑框架上,并形成为具有同样高度的多个列。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合设施,其特征在于,
所述太阳能电池板以与所述顶棚构造物的倾斜面方向无关地朝向正南方向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设施,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力扇以暴露在外部的方式设置在沿所述基础建造物的垂直方向形成的排气部的上侧,并设置为可以借由通过所述排气部沿垂直方向上升的所述排气风及外部的所述自然风进行旋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复合设施,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力扇包含以包围垂直方向的旋转轴的方式形成的曲面。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复合设施,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础建造物构成为多层结构的建造物,所述排气部与从各层各自排气的排气口连接,以便从各层排出的排气风在所述排气部汇集并排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复合设施,其特征在于,
设置在各层的所述排气口构成为在所述排气部的内侧朝向上侧方向排气。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复合设施,其特征在于,
在与所述风力扇邻近的位置上设置有由电动机驱动旋转以引导所述风力扇的初始旋转的辅助扇。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设施,其特征在于,
所述畜舍建造物还包含利用食物垃圾来加工饲料的饲料加工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复合设施,其特征在于,
所述饲料加工部与所述基础建造物的食物垃圾排出口连接,以便利用所述从基础建造物排出的食物垃圾来加工饲料。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复合设施,其特征在于,
所述畜舍建造物具备:将在所述饲料加工部加工的饲料供给到收容家畜的收容空间的第一传送带;及配置在所述收容空间的下侧,以便将在收容空间内部产生的污水及污物向外部排出的第二传送带。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设施,其特征在于,
还包含水力发电部,所述水力发电部设置在向所述基础建造物或所述畜舍建造物供水的供水路及从所述基础建造物或所述畜舍建造物排水的排水管的管路上,并利用供水或排水时的流速来生产电能。
CN201590001547.1U 2015-06-11 2015-06-11 复合设施 Active CN208490518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KR2015/005894 WO2016199959A1 (ko) 2015-06-11 2015-06-11 복합 시설물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490518U true CN208490518U (zh) 2019-02-15

Family

ID=575037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90001547.1U Active CN208490518U (zh) 2015-06-11 2015-06-11 复合设施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8490518U (zh)
WO (1) WO2016199959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14609A (zh) * 2019-07-17 2019-09-10 浓之湾生态农业邯郸市肥乡区有限公司 动植物混养环保与抗病方法与设施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390928B2 (en) 2018-03-05 2022-07-19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Inducing compressive stress with shot peen elements in internal opening of additively manufactured component
NL2021417B1 (en) * 2018-08-01 2020-02-12 Ibis Power Holding B V Solar panel system
CN115136818A (zh) * 2021-03-31 2022-10-04 四季洋圃生物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农殖循环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330876B1 (ko) * 2009-12-15 2013-11-18 공번아 친환경 분뇨처리 순환시스템
KR101019088B1 (ko) * 2010-08-26 2011-03-07 양용만 악취탈취 방법과 복합건물을 이용한 친환경 돈사
KR101257802B1 (ko) * 2012-08-28 2013-05-15 농업회사법인 팜앤팜스(주) 농업용 복합 시설물
KR101257803B1 (ko) * 2012-08-28 2013-05-15 농업회사법인 팜앤팜스(주) 다층형 복합 시설물
KR101408175B1 (ko) * 2013-04-01 2014-06-18 최홍림 융복합 축산시스템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14609A (zh) * 2019-07-17 2019-09-10 浓之湾生态农业邯郸市肥乡区有限公司 动植物混养环保与抗病方法与设施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6199959A1 (ko) 2016-1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590621B1 (ko) 복합 시설물
CN201789821U (zh) 一种垂直旋转立体式多层种植大棚
KR102159636B1 (ko) 수직형 농장 건물
CN208490518U (zh) 复合设施
CN201771224U (zh) 一种单栋自动控制种养平衡生态温室
KR102012598B1 (ko) 빗물 활용한 영농 태양광 발전장치
KR101479400B1 (ko) 다목적 온실 돔
US20210212270A1 (en) Integrated mobile aquaponic system
JPH10262479A (ja) 有機廃棄物を利用した複合農産施設
CN110402843A (zh) 一种移动格板畜牧自动养殖系统
JP2008253241A (ja) 自動回転式多段型水耕栽培装置
CN107278705A (zh) 生态植物工厂
CN103875539A (zh) 自动调控式羊圈
KR100721804B1 (ko) 통합 축사 정화 시스템
CN203827840U (zh) 自动调控式羊圈
KR101257802B1 (ko) 농업용 복합 시설물
JP3203344U (ja) 農作物栽培建物
CN205865334U (zh) 一种自动化温室大棚
CN205794387U (zh) 一种集装箱式农作物栽培系统
JP7518218B2 (ja) アクアポニックス、温室及びキノコ栽培と統合された、パッシブソーラーハウス、建物及び超高層ビル用の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CN209882637U (zh) 一种智能化屋顶药、果、菜园循环系统装置
CN210746435U (zh) 多层次立体种植养殖复合大棚
CN206993869U (zh) 生态植物工厂
KR20120007111A (ko) 수직형 작물재배시설
JP2013005766A (ja) 日本復興の植物工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228

Address after: Chungnam, South Korea

Patentee after: Park Jizhe

Address before: Chungnam, South Korea

Patentee before: ZHUIMENG FARM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