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452671U - 适用于双复流式热传递辊的辊体和双复流式热传递辊 - Google Patents
适用于双复流式热传递辊的辊体和双复流式热传递辊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8452671U CN208452671U CN201821027939.7U CN201821027939U CN208452671U CN 208452671 U CN208452671 U CN 208452671U CN 201821027939 U CN201821027939 U CN 201821027939U CN 208452671 U CN208452671 U CN 20845267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ube
- inner tube
- heat transfer
- type heat
- current typ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Rolls And Other Rotary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适用于双复流式热传递辊的辊体和双复流式热传递辊,属于滚压装置领域。该双复流式热传递辊的内管设于外管内,外管两端设有连接管段,连接管段伸入外管内与内管固定连接;外管与内管之间形成第一循环通道;接头与连接管段连接,且具有插入中空通道与内管内腔连通的进水管,进水管另一端与大气连通;连接管段管壁与进水管之间留有间隙空间,间隙空间与第一循环通道连通,还与大气连通;内管设有隔板将内腔隔断成第二、第三循环通道,内管还设有若干第一导流孔,第二、第三循环通道分别与第一循环通道通过第一导流孔连通。该辊使用时,流体介质从辊的两端同时注入且分别从两端流出辊体,即使辊面较长也可保证辊面温度相近温差较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滚压装置,尤其涉及适用于双复流式热传递辊的辊体和双复流式热传递辊。
背景技术
目前,在橡胶、塑料、印刷、化纤领域内对薄片卷筒类产品的滚压冷却或加热多通过热传递辊实现,热传递辊辊体内一般具有循环通道用于充入介质,介质一般选用不同温度的水或油体的液态物质,辊体通过转动滚压产品从而实现对产品的降温冷却或升温加热。市场上的热传递辊根据结构形式和工作原理划分,一般分为单流式辊和复流式辊。
其中,常规的单流式热传递辊只具有一个流通通道,流体介质从辊体一端的进入流通通道,再由辊体另一端流出流通通道;常规的复流式热传递辊具有第一循环通道和第二循环通道,流体介质(如冷却水)先由辊体一端进入第二循环通道,流动至辊体另一端后再由第二循环通道流至辊体内的第一循环通道,再往回流动(往流体介质进口的方向)流动以流出热传递辊。
但是,现有的单流式或复流式热传递辊存在以下缺陷:
当辊面较宽较长和循环通道空间较大时,液体介质流到辊末端(辊体远离流体介质入口的一端)时的压力衰减幅度较大,使得辊面的热传递效果(冷却或加热效果)沿辊面长度方向变化较大,容易使得辊面在长度方向上的前中后端温度差距较大,使得受滚压的产品受冷却或受加热的效果不均,影响产品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双复流式热传递辊的辊体,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双复流式热传递辊,该热传递辊可通过两端同时通入液体介质以实现辊面的热交换,可解决辊面两端温差不均的情况。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适用于双复流式热传递辊的辊体,包括内管和外管,
还包括进水管;所述内管设于所述外管内,所述外管两端设有具有中空通道的连接管段,所述连接管段伸入所述外管内与所述内管固定连接;所述外管与内管之间形成第一循环通道,所述内管具有内腔;所述进水管插入所述中空通道与所述内腔连通,所述进水管另一端与大气连通;所述连接管段管壁与所述进水管之间留有间隙空间,所述间隙空间与所述第一循环通道连通,还与大气连通;所述内管设有隔断部和若干第一导流孔,所述内管内腔可通过所述隔断部或所述第一导流孔与所述第一循环通道连通,所述隔断部适于插设阻隔件以将所述内腔隔断。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二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双复流式热传递辊,包括内管、外管和接头,
所述内管设于所述外管内,所述外管两端设有具有中空通道的连接管段,所述连接管段伸入所述外管内与所述内管固定连接;所述外管与内管之间形成第一循环通道,所述内管具有内腔;所述接头与连接管段连接,所述接头具有插入所述中空通道与所述内腔连通的进水管,所述进水管另一端与大气连通;所述连接管段管壁与所述进水管之间留有间隙空间,所述间隙空间与所述第一循环通道连通,还与大气连通;所述内管设有隔板将所述内腔隔断形成第二循环通道和第三循环通道,所述内管还设有若干第一导流孔,所述第二循环通道、所述第三循环通道通过所述第一导流孔分别与所述第一循环通道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隔板设于所述内管中部,所述第二循环通道和所述第三循环通道等长。
进一步地,所述内管管壁具有隔断部,所述隔板包括隔断板和固定板,所述隔断板插设于所述隔断部以将所述内腔隔断,所述隔断板端部固定连接有所述固定板,所述固定板抵接所述内管外壁。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板数量为2,所述隔断板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所述固定板,所述固定板抵接所述内管外壁并密封所述隔断部。
进一步地,若干所述第一导流孔沿所述内管长度方向依次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管段位于所述外管内的管壁上设有第二导流孔,所述第一循环通道通过所述第二导流孔与所述间隙空间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接头还具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进水口与所述进水管连通,所述出水口与所述间隙空间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接头还具有法兰轴头,所述连接管段具有法兰凸缘,所述法兰轴头与所述法兰凸缘连接固定。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该辊体通过内管设置隔断部以方便安装隔板,且辊体两端均安装进水管,使此辊体适用于双复流式使用;该双复流式热传递辊在通过内管上设置隔板将内管内腔一分为二,使热传递辊两端可同时注入流体介质以改变热传递辊辊面的温度;该热传递辊可消除因热传递辊辊面过长而导致的辊面前中后端温差较大的现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双复流式热传递辊的剖面图;
图2为图1的A部放大图;
图3为图1的B部放大图;
图中:1、外管;2、内管;21、第一导流孔;22、隔板;3、连接管段;31、间隙空间;32、第二导流孔;41、第一循环通道;42、第二循环通道;43、第三循环通道;5、接头;51、进水管;52、进水口;53、出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如图1-3所示(图1箭头方向为流体介质流动方向),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可从两端进水且从两端出水的双复流式热传递辊,包括内管2、外管1、两连接管段3和两接头5,连接管段3均具有中空通道,内管2和外管1均具有内腔,内管2设于外管1内腔内,外管1两端均设有连接管段3,连接管段3伸入外管1内与内管2固定连接;外管1与内管2之间形成第一循环通道41;接头5与连接管段3连接,接头5具有插入中空通道且与内管2内腔连通的进水管51,进水管51另一端与大气连通;连接管段3管壁与进水管51之间留有间隙空间31,间隙空间31与第一循环通道41连通,还与大气连通。
具体地,由于流体介质的流速、流体介质对辊面的压力不同会造成流体介质对辊面冷却或加热的效果不同,为了避免由于热传递辊辊面过长时(即用于流体介质流通的通道过长时),流体介质(如冷却水)流到另一端时流体介质流速衰减和/或对辊面的压力衰减较大,导致远离流体介质入口端的辊面的热传递效果(冷却效果或加热效果)较差,在内管2内腔内设有隔板22将内腔隔断形成第二循环通道42和第三循环通道43,使得可减短流体介质在内腔内的流经长度,使得流体介质受隔板22阻挡,减小了流体介质单向流通距离,减小了流体介质的压力衰减;同时,内管2管壁上还设有若干第一导流孔21,第二循环通道42、第三循环通道43分别与第一循环通道41通过第一导流孔21连通。其中,连接管段3可以是由外管1直接延伸的部分,连接管段3与外管1、连接管段3与内管2之间均也可以是焊接成型;而内管2内设置的隔板22可以是与内管2一体成型设置也可以是可拆式设置。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实际上可实现辊体分两段同时实现热传递,可使得辊面各处的温差较小。
具体地,该双复流式热传递辊使用时,流体介质由辊体两端的进水管51进入,即流体介质分别由两端进水管51进入第二、第三循环通道43,两个通道内的流体介质在流动时均可由内管2内壁上的第一导流孔21流出至第一循环通道41,且两个通道内还未流出至第一循环通道41的流体介质流至隔板22处时,均会受到阻挡以迫使介质流出至第一循环通道41,在第一循环通道41内的流体介质分别向两端的间隙空间31流动,最终流出热传递辊。
优选地,为了更好地减小辊面不同位置的温差,隔板22设置在内管2中部,以使得第二循环通道42和第三循环通道43等长,使得不仅减短了流体介质在辊体内的单向流通距离,还使得由两端流入的流体介质在内管2内的流经距离一样,流体介质的压力衰减程度一样(且衰减程度小)。
优选地,当隔板22与内管2为分体式设计时,为了更好地实现隔板22的安装,为了更好地实现在内腔内通过隔板22实现对流体介质的阻隔效果,在内管2管壁上设有隔断部用于安装隔板22,隔板22包括隔断板和固定板,隔断板插设于隔断部以将内腔隔断成两部分腔体,隔断板两端分别为第二循环通道42和第三循环通道43,隔断板端部固定连接有固定板,固定板抵接内管2外壁。其中隔,断部可以是截断空间,即内管2从中部截断,截断处为隔断部,隔断部可安装隔板22以阻隔两侧通道,且隔板22可连接两段内管2。
优选地,为了更好地保证隔板22的阻隔效果,增强隔板22与内管2的连接的稳定性,固定板数量为2,隔断板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固定板,固定板抵接内管2外壁并密封隔断部。
优选地,为了使得流体介质更好地由第二或第三循环通道43流向第一循环通道41,若干第一导流孔21沿内管2长度方向依次设置。
优选地,为了实现第一循环通道41与间隙空间31的连通,连接管段3位于外管1内的管壁上设有第二导流孔32,第一循环通道41通过第二导流孔32与间隙空间31连通。
优选地,为了使得接头5更好地连接进出水装置,使得流体介质能更好地流进或流出该热传递辊,接头5还具有进水口52和出水口53,进水口52与进水管51连通,出水口53与间隙空间31连通。为了方便安装,进水管51可与接头5一体设置,且进水管51与进水口52连通。
优选地,为了使得接头5方便安装或拆卸,接头5还具有法兰轴头,连接管段3具有法兰凸缘,法兰轴头与法兰凸缘连接固定。当然,接头5还可通过其他非法兰连接的方式,如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与连接管段3连接。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适用于双复流式热传递辊的辊体,包括内管2、外管1和两连接管段3,连接管段3均设有中空通道,还包括两进水管51;内管2设于外管1内,外管1两端设有连接管段3,连接管段3伸入外管1内与内管2固定连接;外管1与内管2之间形成第一循环通道41,内管2具有内腔;两进水管51分别插入两中空通道与内管2内腔连通(进水管51可与内管2固定连接或与连接管段3固定连接),进水管51另一端与大气连通;连接管段3管壁与进水管51之间留有间隙空间31,间隙空间31与第一循环通道41连通,还与大气连通;内管2设有隔断部和若干第一导流孔21,内管2内腔可通过隔断部或第一导流孔21与第一循环通道41连通,隔断部适于插设阻隔件以将内管内腔隔断,阻隔件可以是隔板22。该辊体通过内管2设置隔断部以方便安装隔板22,且辊体两端均安装进水管51,使此辊体适用于双复流式使用。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Claims (9)
1.一种适用于双复流式热传递辊的辊体,包括内管和外管,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进水管;所述内管设于所述外管内,所述外管两端设有具有中空通道的连接管段,所述连接管段伸入所述外管内与所述内管固定连接;所述外管与内管之间形成第一循环通道,所述内管具有内腔;所述进水管插入所述中空通道与所述内腔连通,所述进水管另一端与大气连通;所述连接管段管壁与所述进水管之间留有间隙空间,所述间隙空间与所述第一循环通道连通,还与大气连通;
所述内管设有隔断部和若干第一导流孔,所述内腔可通过隔断部所述第一导流孔与所述第一循环通道连通,所述隔断部适于插设阻隔件以将所述内腔隔断。
2.一种双复流式热传递辊,包括内管、外管和接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管设于所述外管内,所述外管两端设有具有中空通道的连接管段,所述连接管段伸入所述外管内与所述内管固定连接;所述外管与内管之间形成第一循环通道,所述内管具有内腔;所述接头与连接管段连接,所述接头具有插入所述中空通道与所述内腔连通的进水管,所述进水管另一端与大气连通;所述连接管段管壁与所述进水管之间留有间隙空间,所述间隙空间与所述第一循环通道连通,还与大气连通;
所述内管设有隔板将所述内腔隔断形成第二循环通道和第三循环通道,所述内管还设有若干第一导流孔,所述第二循环通道、所述第三循环通道通过所述第一导流孔分别与所述第一循环通道连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复流式热传递辊,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板设于所述内管中部,所述第二循环通道和所述第三循环通道等长。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复流式热传递辊,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管管壁具有隔断部,所述隔板包括隔断板和固定板,所述隔断板插设于所述隔断部以将所述内腔隔断,所述隔断板端部固定连接有所述固定板,所述固定板抵接所述内管外壁。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复流式热传递辊,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板数量为2,所述隔断板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所述固定板,所述固定板抵接所述内管外壁并密封所述隔断部。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复流式热传递辊,其特征在于:
若干所述第一导流孔沿所述内管长度方向依次设置。
7.如权利要求2-6任一项所述的双复流式热传递辊,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管段位于所述外管内的管壁上设有第二导流孔,所述第一循环通道通过所述第二导流孔与所述间隙空间连通。
8.如权利要求2-6任一项所述的双复流式热传递辊,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头还具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进水口与所述进水管连通,所述出水口与所述间隙空间连通。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复流式热传递辊,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头还具有法兰轴头,所述连接管段具有法兰凸缘,所述法兰轴头与所述法兰凸缘连接固定。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027939.7U CN208452671U (zh) | 2018-06-29 | 2018-06-29 | 适用于双复流式热传递辊的辊体和双复流式热传递辊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027939.7U CN208452671U (zh) | 2018-06-29 | 2018-06-29 | 适用于双复流式热传递辊的辊体和双复流式热传递辊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8452671U true CN208452671U (zh) | 2019-02-01 |
Family
ID=651698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1027939.7U Active CN208452671U (zh) | 2018-06-29 | 2018-06-29 | 适用于双复流式热传递辊的辊体和双复流式热传递辊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8452671U (zh) |
-
2018
- 2018-06-29 CN CN201821027939.7U patent/CN208452671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788243B (zh) | 用于热交换器的制冷剂分配器和热交换器 | |
CN102112843B (zh) | 用于内燃机的传热单元 | |
CN106766390B (zh) | 一种换热器及空调 | |
CN208452671U (zh) | 适用于双复流式热传递辊的辊体和双复流式热传递辊 | |
CN101226033A (zh) | 壳-套管式三介质复合换热器 | |
CN103217052B (zh) | 一种流体分配器 | |
CN109603316B (zh) | 具有迷宫式进气管保温装置的高凝固点介质气液分离器 | |
CN108332279A (zh) | 缓冲水箱和热泵热水地暖系统 | |
CN201787837U (zh) | U型管换热器 | |
CN206347897U (zh) | 加强外侧扁管的管带式散热器 | |
CN109682124A (zh) | 一种室外换热器及热泵空调系统 | |
CN212498895U (zh) | 一种pe管生产线 | |
CN209263317U (zh) | 一种模块化表冷器 | |
CN208779992U (zh) | 新型板式换热器 | |
CN208743368U (zh) | 一种用于夹送辊的水冷辊结构 | |
CN209116823U (zh) | 一种带有扰流的管式换热器 | |
CN108895864B (zh) | 折流板组件和包括此组件的管壳式换热器 | |
CN203837532U (zh) | 管壳式换热器 | |
CN208730428U (zh) | 适用于单复流式热传递辊的辊体和具有该辊体的热传递辊 | |
CN109489455B (zh) | 一种带有扰流的管式换热器 | |
CN207365760U (zh) | 一种应用于直热循环式余热回收系统的冷却装置 | |
CN205420376U (zh) | 一种换热式降温生物制药发酵罐 | |
CN208341026U (zh) | 适用于涂料循环的列管式管中管 | |
CN209197558U (zh) | 蒸发器换热管组用多孔支撑架 | |
CN205878957U (zh) | 压铸铝双金属双水道散热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