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435887U - 中医小夹板精准化外固定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中医小夹板精准化外固定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435887U
CN208435887U CN201721828405.XU CN201721828405U CN208435887U CN 208435887 U CN208435887 U CN 208435887U CN 201721828405 U CN201721828405 U CN 201721828405U CN 208435887 U CN208435887 U CN 20843588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r
band
chinese medicine
plate
axial pla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828405.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雁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u Mu Yun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u Mu Yun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u Mu Yun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u Mu Yun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828405.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43588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43588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43588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Orthopedics, Nursing, And Contracep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中医小夹板精准化外固定装置,可以根据患者个性化特征变化以结构力学组合制造,包括四个夹板和束带连接器,夹板包括主板体和与主板体连接的内衬板,所述主板体包括杆轴面板、杆轴梁和杆轴底板,杆轴面板和杆轴底板为相对设置且杆轴梁位于杆轴面板和杆轴底板之间。本实用新型的中医小夹板外固定装置,在纵向上夹板构件以其刚度保持骨折端端稳定性,在横向上可依随肌肉收缩弹性起伏,充分发挥中医小夹板的力学性能,可以对骨折患者实施精准化的外固定治疗,提高外固定治疗骨伤病的治疗效果。

Description

中医小夹板精准化外固定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中医小夹板外固定治疗体系,具体的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中医小夹板精准化外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小夹板局部外固定治疗骨折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疗法,是一种能动的外固定方式,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所蕴含的弹性固定的理念,符合骨伤愈合的自然规律,也是能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中医外治方案。
令人缺憾的是:目前通用的小夹板外固定体系以杉树皮夹板和柳木夹板为代表,仍沿用古老而简单的捆扎外固定模式,两种夹板均依靠经验以手工制作,流派众多,意图以个性思维定制夹板体系,但无法针对患者的个体特征、骨折的力学特征实现精准外固定治疗,其原因是天然木材夹板形状的局限性和力学性质不稳定等难以克服,不能有效发挥中医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的优势。近数年来国内外采用对患肢扫描等现代科技通过3D打印制造个性化外固定装置,然而,仅能与肢体生物形状相吻合,非弹性固定,无力学关系,不能实施精准化外固定治疗,临床意义不显著,至今未能推广使用。实用新型人揭示了中医小夹板的力学本质与定量关系,经大量临床研究和大数据分析发现,中医小夹板技术是当今唯一能于现代科学如:智能化、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相结合以实现精准化外固定治疗的方案。但是,采用现代材料以现有的工艺如:注塑、挤塑、复合材料工艺等整体制造技术,很难得到可满足个体需求的各向异性力学特征和定量关系的夹板装置,尤其是针对骨折部位骨骼的弹性模量、骨折再移位的倾向力、骨痂强度所需的夹板纵向刚度;节制肌肉收缩的横向弹性模量等,均存在着诸多的难题。要实现精准化外固定治疗,可以说只有运用现代科技,分解中医小夹板外固定装置,以力学定量关系对应骨折患者的个体特征进行组合制造,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中医小夹板精准化外固定装置,目的是提高外固定治疗骨伤病的治疗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中医小夹板精准化外固定装置,包括四个夹板和束带连接器,夹板包括主板体和与主板体连接的内衬板,所述主板体包括杆轴面板、杆轴梁和杆轴底板,杆轴面板和杆轴底板为相对设置且杆轴梁位于杆轴面板和杆轴底板之间。
所述杆轴梁与所述杆轴面板和所述杆轴底板连接,所述内衬板与杆轴底板连接且内衬板和杆轴梁分别位于杆轴底板的一侧。
所述杆轴面板具有通透孔,通透孔为在杆轴面板上沿板厚方向贯穿设置的通孔。
所述内衬板包括内衬基板和设置于内衬基板上且用于将所述夹板产生的杠杆力传递至人体肢体上的网格板,网格板具有多个大网孔,大网孔为蜂窝状,内衬基板具有多个小网孔。
所述小网孔设置于所述内衬基板上对应所述大网孔的位置处,小网孔与大网孔连通且小网孔的尺寸小于大网孔的尺寸。
所述束带连接器包括用于将所述四个夹板固紧到人体肢体上的束带体、与束带体连接的束带连接装置和用于调节束带体产生的约束力大小的张力调节装置,束带连接装置和张力调节装置与夹板连接。
所述束带体设置两个,所述束带连接装置包括垂直牵拉环、水平牵拉环、设置于垂直牵拉环和水平牵拉环之间的抗压件、设置于垂直牵拉环上且与一个束带体连接的第一束带紧固机构和设置于水平牵拉环上且与另一个束带体连接的第二束带紧固机构。
所述张力调节装置包括调节盒、设置于调节盒上的盖板、可旋转的设置于调节盒中且用于控制所述束带体在调节盒中进行移动的调节齿轮和设置于盖板上且用于使调节齿轮固定的锁止机构。
所述张力调节装置还包括与所述调节齿轮连接的齿轮轴和与齿轮轴连接且位于所述盖板外侧的调节旋钮,所述锁止机构包括设置于调节旋钮或齿轮轴上的锁止棘轮和设置于盖板上且与锁止棘轮相配合的锁止棘爪。
所述的中医小夹板精准化外固定装置还包括与相邻的两个所述夹板连接且用于调节相邻两个夹板之间的间隙大小的间隙调节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中医小夹板精准化外固定装置,在纵向上夹板构件以其刚度保持骨折端端稳定性,在横向上可依随肌肉收缩弹性起伏,充分发挥中医小夹板的力学性能,可以对骨折患者实施规范性的外固定治疗,提高外固定治疗骨伤病的治疗效果。
附图说明
本说明书包括以下附图,所示内容分别是: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医小夹板精准化外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主板体的截面示意图;
图3是杆轴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两种杆轴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杆轴底板与内衬板的连接示意图;
图6是主板体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7是内衬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压垫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间隙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束带连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垂直牵拉环与第一束带紧固机构的装配示意图;
图12是水平牵拉环与第二束带紧固机构的装配示意图;
图13是两个束带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张力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调节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调节齿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调节旋钮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调节旋钮的主视图;
图20是张力调节装置的侧视图;
图中标记为:
1、杆轴梁;2、杆轴面板;3、杆轴底板;4、束带体;5、垂直牵拉环;6、水平牵拉环;7、第一齿扣;8、第一凸起;9、第二自锁环、10、抗压件;11、卡槽;12、凸齿部;13、锁止棘轮;14、调节旋钮;15、安装孔;16、指针;17、调节齿轮;18、齿轮轴;19、第一自锁环;20、盖板;21、锁止棘爪;22、调节盒;23、刻度线;24、轴孔;25、网格板;26、小网孔;27、第一连接杆;28、插接杆;29、压垫本体;30、内衬基板;31、大网孔;32、通透孔;33、第一转轴;34、第二连接杆;35、第二转轴;36、第三转轴;37、第二齿扣;38、第二凸起;39、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目的是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并有助于其实施。
如图1至图20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中医小夹板精准化外固定装置,是将传统中医小夹板体系进行分解,依据结构力学包括计算机建模、3D打印工艺在内的,可根据患者个性化特征组合定制的中医小夹板外固定装置。本实用新型的中医小夹板精准化外固定装置包括四个夹板和束带连接器,束带连接器用于将四个夹板固紧到人体肢体。夹板包括主板体和与主板体连接的内衬板,主板体为以轴向力为主正交各向异性的结构,主板体包括杆轴面板2、杆轴梁1和杆轴底板3,杆轴面板2和杆轴底板3为相对设置且杆轴梁1位于杆轴面板2和杆轴底板3之间。
具体地说,如图1至图6所示,杆轴梁1与杆轴面板2和杆轴底板3连接,杆轴梁1的一端与杆轴面板2固定连接,杆轴梁1的另一端与杆轴底板3固定连接,杆轴梁1、杆轴面板2和杆轴底板3沿同一方向延伸设置,杆轴梁1、杆轴面板2和杆轴底板3的长度方向(也即夹板的长度方向)相平行,杆轴梁1和杆轴底板3的宽度方向(也即夹板的宽度方向)相平行,杆轴梁1设置多个且所有杆轴梁1为沿杆轴面板2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相邻两个杆轴梁1之间具有间距,主板体的杆轴梁1构成夹板的轴向刚性,杆轴面板2则以其联结构成垂直向柔韧性,杆轴梁1与杆轴面板2以不同的弹性模量,使夹板构件表现出以轴向力为主正交各向异性的力学性能。杆轴面板2和杆轴底板3具有一定的厚度,杆轴面板2和杆轴底板3的形状不相同但杆轴面板2和杆轴底板3的外边缘相对齐,杆轴面板2和杆轴底板3的长度相同,宽度不相同,杆轴面板2的宽度大于杆轴底板3的宽度,杆轴底板3设置多个,所有杆轴底板3为沿夹板的宽度方向依次布置且为等距分布,相邻的两个杆轴底板3之间具有沿夹板纵向延伸的间隙,而且每相邻的两个杆轴底板3之间的间隙大小相同。杆轴底板3的宽度大于杆轴梁1的宽度,其宽度可调节杆轴粱的刚度和稳定性,内衬板与杆轴底板3连接且内衬板和杆轴梁1分别位于杆轴底板3的一侧。主板体的杆轴面板2、杆轴梁1和杆轴底板3相配合,共同构成纵向刚度,以两杆轴间接的表面结构连接构成横向刚度,杆轴底板3的设置,确保了夹板产生的杠杆力分布的均匀性和稳定性,相邻两个杆轴底板3之间的间隙不影响杆轴面板2的横向弹性弯曲起伏变化,在纵向上以其刚性杠杆力保障骨折端的稳定性,在横向上以其柔韧性节制肌肉的舒缩活动,提高外固定治疗骨伤病的治疗效果。杆轴底板3为杆轴梁1的底部结构,在底部与杆轴梁1水平垂直,分段状与杆轴面板2对称,杆轴底板3与内衬板紧密连接,可将夹板杠杆力传递至内衬板,相邻两个杆轴底板3之间的间隙可在杆轴面板2弹性起伏时调节内衬板的横向弧度变化,以顺应所固定肢体的生物形状。夹板的主板体为杆轴梁1、杆轴面板2、杆轴底板3组合而成的基本结构,杆轴梁1是构成夹板的主体结构,在截面上垂直于杆轴面板2与杆轴底板3之间,为中性结构。杆轴梁1可以是笔直形状或弯曲形状,笔直形状的杆轴梁1以等截面杆构成直轴向力,弯曲形状的杆轴梁1以变截面杆构成多轴向力。以夹板杆件纵向刚度对应骨折再移位倾向力,骨痂强度计算设置单体杆轴的形状、弹性模量和数量、位置。以各向异性的定量关系,附着肌肉的弹性力设置杆轴面板2的形状、厚度、弹性模量,实现夹板杆件的稳定性和杠杆力的均匀分布状态,以及不影响杆轴面板2和内衬板的横向弹性起伏变化设置杆轴底板3。
如图1至图6所示,杆轴梁1的横截面结构可以有多种形式,如U形、Y形、T形、V形、H形或其它形状,主板体上的杆轴梁1可以采用形状全部相同的,也可以采用形状不同的杆轴梁1。在制作夹板时,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形状的杆轴梁1进行组合使用,适应性强。
杆轴面板2形状夹板的外表面,如图1和图6所示,作为优选的,杆轴面板2具有通透孔32,通透孔32为在杆轴面板2上沿板厚方向贯穿设置的通孔。通透孔32的形状具有多种,如O形、K形、X形或其它形状。杆轴面板2上的通透孔32可以设置多个,通透孔32的设置,透结构32的形状、面积大小和密度用于调节夹板的纵向刚度和横向刚度的定量关系,当通透面变大时杆轴面板2刚度下降,通透面变小时,杆轴面板2刚度增大,以对应所固定骨骼的弹性模量变化和肌肉形状、分布的变化。
内衬板层叠在主板体上,内衬板与主板体的杆轴底板3固定连接,内衬板采用高分子弹性材料制成。如图7所示,内衬板包括内衬基板30和设置于内衬基板30上且用于将夹板产生的杠杆力传递至人体肢体上的网格板25,网格板25具有多个大网孔31,大网孔31为蜂窝状且大网孔31优选为正六边形蜂窝状,内衬基板30具有多个小网孔26。内衬基板30和网格板25具有一定的厚度,内衬基板30和网格板25的厚度方向相平行,网格板25设置于内衬基板30的厚度方向上的一侧面上,网格板25与主板体的杆轴底板3固定连接,网格板25位于内衬基板30和杆轴底板3之间,网格板25上的大网孔31为均匀分布且大网孔31为沿网格板25的板厚方向贯穿设置的通孔。内衬基板30是用于与人体皮肤接触,小网孔26为在内衬基板30上沿板厚方向贯穿设置的通孔,小网孔26设置于内衬基板30上对应大网孔31的位置处,小网孔26与大网孔31连通且小网孔26的尺寸小于大网孔31的尺寸。密布有多个大网孔31的网格板25,可使夹板产生的杠杆力均匀分布至人体肢体,进一步提高外固定治疗骨伤病的治疗效果,密布有小网孔26的内衬基板30使得人体皮肤不会产生压痕,提高舒适性。
本实用新型的中医小夹板精准化外固定装置还包括设置于夹板上的压垫,压垫在夹板上设置多个且夹板上的所有压垫为沿夹板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压垫采用高分子弹性材料制成。如图8所示,压垫包括压垫本体29和设置于压垫本体29上的插接杆28,插接杆28插入内衬基板30的小网孔26中,实现压垫与夹板的连接。压垫本体29与人体皮肤接触,压垫本体29与内衬基板30相贴合,插接杆28的一端与压垫本体29固定连接且插接杆28的长度方向与压垫本体29相垂直,插接杆28并朝向压垫本体29的一侧伸出。作为优选的,插接杆28设置多个,插接杆28分布在不同位置处,各个插接杆28分别插入一个小网孔26中,确保压垫与夹板连接可靠,确保压垫位置准确。
如图1、图10至图20所示,束带连接器包括用于将四个夹板固紧到人体肢体上的束带体4、与束带体4连接的束带连接装置和用于调节束带体4产生的约束力大小的张力调节装置,束带连接装置和张力调节装置与夹板连接。束带体4设置两个,两个束带体4的结构相同,两个束带体4将张力调节装置和束带连接装置连接成一体,两个束带体4并与张力调节装置和束带连接装置相配合,将四个夹板固定,从而可以将四个夹板固紧到人体肢体上。张力调节装置和束带连接装置分别安装在一个夹板上,两个束带体4环绕夹板设置,束带体4、张力调节装置和束带连接装置位于夹板的外侧,便于操作。束带体4和连接装置等均可通过计算机建模和3D打印等塑成工艺制作。
如图1、图10至图13所示,束带连接装置包括垂直牵拉环5、水平牵拉环6、设置于垂直牵拉环5和水平牵拉环6之间的抗压件10、设置于垂直牵拉环5上且与一个束带体4连接的第一束带紧固机构和设置于水平牵拉环6上且与另一个束带体4连接的第二束带紧固机构。垂直牵拉环5与水平牵拉环6之间能够相对移动,抗压件10夹在垂直牵拉环5和水平牵拉环6之间且抗压件10用于承受由垂直牵拉环5与水平牵拉环6产生的挤压力,抗压件10为采用弹性体材料制成的块状结构,抗压件10被挤压时可产生弹性力。抗压件10优选采用聚氨酯材料制成。垂直牵拉环5为内部中空的方形结构,垂直牵拉环5采用尼龙或ABS材料制成,水平牵拉环6也采用尼龙或ABS材料制成,水平牵拉环6为U形结构,抗压件10设置于水平牵拉环6的中空内腔中,垂直牵拉环5的端部设有嵌入水平牵拉环6的中空内腔中的挡板39,水平牵拉环6嵌入垂直牵拉环5的中空内腔中且挡板39用于在水平牵拉环6的移动方向上对水平牵拉环6起到限位作用,抗压件10夹在水平牵拉环6和挡板39之间,挡板39用于在束带体4拉动水平牵拉环6和垂直牵拉环5移动时使得拉动水平牵拉环6和垂直牵拉环5不能分离。
图10至图13所示,第一束带紧固机构实现束带体4与垂直牵拉环5的连接,第二束带紧固机构实现束带体4与水平牵拉环6的连接,束带体4采用PE或TPE材料制成。第一紧固机构包括设置于垂直牵拉环5上的第一齿扣7和第一凸起8以及套设于垂直牵拉环5上且与第一凸起8卡接的第一自锁环19,第一齿扣7和挡板39为相对设置且第一齿扣7和挡板39分别与垂直牵拉环5相对的两端连接,第一齿扣7的长度方向与挡板39的长度方向相平行且第一齿扣7的长度方向与夹板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第一齿扣7与垂直牵拉环5的内壁面(该内壁面为与第一齿扣7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的平面)之间具有让束带体4插入的间隙,束带体4具有让第一齿扣7嵌入的卡槽11,卡槽11为在束带体4的表面上设置的凹槽,卡槽11设置于束带体4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且束带体4上的卡槽11设置多个,所有卡槽11在束带体4上为沿束带体4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且为等距分布。束带体4与第一齿扣7为卡接连接,作为优选的,第一齿扣7为可旋转的设置于垂直牵拉环5上,第一齿扣7可选择性的嵌入束带体4的卡槽11和从卡槽11中脱出,第一齿扣7的旋转中心线与第一齿扣7的长度方向相平行。当束带体4插入第一齿扣7与垂直牵拉环5之间的间隙中后,旋转第一齿扣7且使第一齿扣7嵌入束带体4上的一个卡槽11中,实现垂直牵拉环5与束带体4的固定连接,束带体4不能被抽离;当旋转第一齿扣7且使第一齿扣7从束带体4上的卡槽11中脱出后,束带体4可抽离,束带体4与垂直牵拉环5可分离。第一凸起8与垂直牵拉环5固定连接且第一凸起8朝向垂直牵拉环5的外侧伸出,第一凸起8位于第一齿扣7的长度方向上,第一自锁环19具有让第一凸起8嵌入的第一锁止槽,第一自锁环19用于第一齿扣7保持在嵌入束带体4的卡槽11中的状态,以避免第一齿扣7松动而从卡槽11中脱出,第一自锁环19为两端开口且内部中空的环状构件,第一自锁环19套设于垂直牵拉环5上,第一自锁环19可选择性的与第一凸起8卡接和分离。在第一齿扣7旋转至嵌入束带体4的卡槽11中后,将第一自锁环19套设于垂直牵拉环5上并使第一凸起8嵌入第一自锁环19的第一锁止槽中后,第一自锁环19固定在垂直牵拉环5上,第一自锁环19并与第一齿扣7相抵触以使第一齿扣7保持固定,从而提高了束带体4与垂直牵拉环5之间连接的可靠性,束带体4不容易松动。
图10至图13所示,作为优选的,第一凸起8设置两个且两个第一凸起8位于第一齿扣7的长度方向上,第一齿扣7位于两个第一凸起8之间,两个第一凸起8分别朝向垂直牵拉环5的相对两侧伸出,相应的,第一自锁环19上设置两个第一锁止槽,各个第一凸起8分别可嵌入一个第一锁止槽中,确保第一自锁环19固定可靠,第一自锁环19不容易脱落。
上述结构的第一紧固机构,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靠性好,而且通过第一齿扣7嵌入不同位置处的卡槽11中,实现束带体4有效长度的调节,适于将夹板固紧在不同粗细的人体肢体上,提高通用性。
图10至图13所示,束带体4设置两个,第一束带紧固机构实现一个束带体4与垂直牵拉环5的连接,第二束带紧固机构实现另一个束带体4与水平牵拉环6的连接。第二紧固机构包括设置于水平牵拉环6上的第二齿扣37和第二凸起38以及套设于水平牵拉环6上且与第二凸起38卡接的第二自锁环9,第二齿扣37和抗压件10为相对设置,第二齿扣37水平牵拉环6的端部连接,第二齿扣37的长度方向与第一齿扣7的长度方向相平行且第二齿扣37的长度方向与夹板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第二齿扣37与水平牵拉环6的内壁面(该内壁面为与第二齿扣37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的平面)之间具有让束带体4插入的间隙,束带体4具有让第二齿扣37嵌入的卡槽11。束带体4与第二齿扣37为卡接连接,作为优选的,第二齿扣37为可旋转的设置于水平牵拉环6上,第二齿扣37可选择性的嵌入束带体4的卡槽11和从卡槽11中脱出,第二齿扣37的旋转中心线与第二齿扣37的长度方向相平行。当束带体4插入第二齿扣37与水平牵拉环6之间的间隙中后,旋转第二齿扣37且使第二齿扣37嵌入束带体4上的一个卡槽11中,实现水平牵拉环6与束带体4的固定连接,束带体4不能被抽离;当旋转第二齿扣37且使第二齿扣37从束带体4上的卡槽11中脱出后,束带体4可抽离,束带体4与水平牵拉环6可分离。第二凸起38与水平牵拉环6固定连接且第二凸起38朝向水平牵拉环6的外侧伸出,第二凸起38位于第二齿扣37的长度方向上,第二自锁环9具有让第二凸起38嵌入的第二锁止槽,第二自锁环9用于第二齿扣37保持在嵌入束带体4的卡槽11中的状态,以避免第二齿扣37松动而从卡槽11中脱出,第二自锁环9为两端开口且内部中空的环状构件,第二自锁环9套设于水平牵拉环6上,第二自锁环9可选择性的与第二凸起38卡接和分离。在第二齿扣37旋转至嵌入束带体4的卡槽11中后,将第二自锁环9套设于水平牵拉环6上并使第二凸起38嵌入第二自锁环9的第二锁止槽中后,第二自锁环9固定在水平牵拉环6上,第二自锁环9并与第二齿扣37相抵触以使第二齿扣37保持固定,从而提高了束带体4与水平牵拉环6之间连接的可靠性,束带体4不容易松动。
图10至图13所示,作为优选的,第二凸起38设置两个且两个第二凸起38位于第二齿扣37的长度方向上,第二齿扣37位于两个第二凸起38之间,两个第二凸起38分别朝向水平牵拉环6的相对两侧伸出,相应的,第二自锁环9上设置两个第二锁止槽,各个第二凸起38分别可嵌入一个第二锁止槽中,确保第二自锁环9固定可靠,第二自锁环9不容易脱落。
上述结构的第二紧固机构,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靠性好,而且通过第二齿扣37嵌入不同位置处的卡槽11中,实现束带体4有效长度的调节,适于将夹板固紧在不同粗细的人体肢体上,提高通用性。
如图1、图13至图20所示,张力调节装置与两个束带体4连接,两个束带体4的两端分别与束带连接装置和张力调节装置相连接。张力调节装置包括调节盒22、设置于调节盒22上的盖板20、可旋转的设置于调节盒22中且用于控制束带体4在调节盒22中进行移动的调节齿轮17和设置于盖板20上且用于使调节齿轮17固定的锁止机构。调节盒22与夹板连接,调节盒22具有容纳调节齿轮17和束带体4的中空内腔,盖板20与调节盒22固定连接且盖板20将调节盒22的中空内腔封闭,调节盒22的相对两端具有让束带体4穿过的开口,两个束带体4分别从调节盒22的两端开口插入调节盒22的中空内腔中,束带体4与调节齿轮17相啮合,调节齿轮17的轴线与束带体4的长度方向相垂直,调节齿轮17用于控制两个束带体4同时移动且使两个束带体4的移动方向相反,进而实现束带体4产生的约束力大小的调节。调节齿轮17的外缘具有多个轮齿,所有轮齿为沿周向均匀分布,束带体4具有凸齿部12,束带体4的凸齿部12位于束带体4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束带体4的卡槽11位于束带体4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束带体4的凸齿部12是由多个沿束带体4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的多个凸齿构成,相邻两个凸齿之间具有让调节齿轮17的轮齿嵌入的齿槽,调节齿轮17的相邻两个轮齿之间也具有让束带体4的凸齿嵌入的齿槽,调节齿轮17同时与两个束带体4的凸齿部12啮合,调节齿轮17并位于两个束带体4的凸齿部12之间,调节齿轮17旋转时,控制两个束带体4进行移动,对两个束带体4进行牵拉或释放,实现张力调节装置与束带连接装置之间的距离的调节,进而实现束带体4产生的约束力大小的调节。采用这种方式调节束带体4产生的约束力大小,彻底改变了束带的捆扎方式和毛勾带的粘贴方式,在通过旋转调节的同时可准确观察约束张力带大小状态,提高了约束张力的准确性。
如图1、图13至图20所示,张力调节装置还包括与调节齿轮17连接的齿轮轴18和与齿轮轴18连接且位于盖板20外侧的调节旋钮14。盖板20具有让齿轮轴18穿过的轴孔24,齿轮轴18是在调节齿轮17的中心处与调节齿轮17固定连接,齿轮轴18与调节齿轮17同轴,齿轮轴18伸出至调节盒22的外部,调节旋钮14通过齿轮轴18与调节齿轮17连接成一体,调节旋钮14用于控制调节齿轮17进行转动。通过拨动调节旋钮14进行转动,调节旋钮14同时通过齿轮轴18带动调节齿轮17同步转动,调节齿轮17进而带动两个束带体4进行移动,调节束带体4的位于调节盒22和束带连接装置之间的部分的长度,也即束带体4的有效长度。
如图1、图13至图20所示,锁止机构包括设置于调节旋钮14或齿轮轴18上的锁止棘轮13和设置于盖板20上且与锁止棘轮13相配合的锁止棘爪21。锁止棘轮13位于盖板20的外部,锁止棘轮13并位于盖板20和调节旋钮14之间,锁止棘轮13与调节齿轮17为同轴设置,锁止棘轮13的中心处并具有让齿轮轴18穿过的通孔,锁止棘轮13可与调节旋钮14和调节齿轮17同步转动,锁止棘爪21用于控制锁止棘轮13的转动方向和转动角度且使锁止棘轮13停留在设定位置。锁止棘轮13的外缘具有多个齿槽,所有齿槽为沿周向均匀分布,锁止棘爪21可嵌入锁止棘轮13的任一齿槽中。在约束力调节至合适大小后,锁止棘爪21嵌入锁止棘轮13上的一个齿槽中,使得锁止棘轮13和调节齿轮17停留在当前状态,调节齿轮17保持固定,束带体4也保持不动,进而可以维持约束力大小不变。锁止棘爪21为可旋转的设置于盖板20上,锁止棘爪21的旋转中心线与锁止棘轮13的轴线相平行,锁止棘爪21设置成可在锁止位置与解锁位置之间进行切换。当锁止棘爪21位于锁止位置时,在调节旋钮14带动锁止棘轮13转动过程中,锁止棘爪21与锁止棘轮13相接触且锁止棘爪21使得锁止棘轮13仅能沿单一方向进行转动,进而使得调节齿轮17也仅能沿单一方向进行转动,控制两个束带体4进行移动,进行约束力大小的调节,在约束力调节至合适大小后,锁止棘爪21自行嵌入锁止棘轮13上的一个齿槽中,进而在周向上对锁止棘轮13起到限位作用。当锁止棘爪21位于解锁位置时,这样调节旋钮14带动锁止棘轮13转动过程中,在锁止棘轮13的转动方向上,锁止棘爪21不再对锁止棘轮13产生阻碍,锁止棘轮13可以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均可自如转动,锁止棘爪21与锁止棘轮13不接触。
如图13至图20所示,盖板20的表面上设有用于提示束带体4的移动距离的刻度线23和对应刻度数值,刻度数值代表束带体4的移动距离的大小,刻度线23设置多条且所有刻度线23为以轴孔24的轴线为中心线在轴孔24的外侧沿周向均匀分布。调节旋钮14为圆盘状结构,调节旋钮14上设有一个梭形的指针16,指针16设置于调节旋钮14的中心处且梭形指针16位于调节旋钮14的径向上,梭形指针16用于对齐刻度线23。当牵拉束带体4时,梭形指针16随同调节旋钮14进行转动,根据梭形指针16实时对应的刻度线23,实时了解束带体4的移动距离的大小,方便控制束带提供的约束力大小。
如图1和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中医小夹板精准化外固定装置还包括与相邻的两个夹板连接且用于调节相邻两个夹板之间的间隙大小的间隙调节装置,间隙调节装置可伸缩,间隙调节装置的长度大小可调节。该间隙调节装置包括第一连接杆27和第二连接杆34,第一连接杆27和第二连接杆34均分别设置多个,所有的第一连接杆27为依次转动连接,所有的第二连接杆34为依次转动连接,各个第一连接杆27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转轴33与一个第一连接杆27转动连接,各个第二连接杆34的两端分别通过一个第二转轴35与第二连接杆34转动连接,各个第一连接杆27分别通过一个第三转轴36与一个第二连接杆34转动连接,第一连接杆27和第二连接杆34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处具有让第三转轴36插入的轴孔,第一转轴33、第二转轴35和第三转轴36的轴线相平行,第一连接杆27和第二连接杆34为交叉转动连接。第一连接杆27和第二连接杆34可相对转动,实现间隙调节装置的伸缩,进而实现相邻两个夹板之间的间隙大小的调节。对于通过间隙调节装置连接的相邻两个夹板,其中一个夹板与一个第三转轴36连接,另一个夹板与另一个第三转动连接,与相邻的两个夹板连接的两个第三转轴36之间还至少具有一个第三转轴36,间隙调节装置的所有第三转轴36处于与第三转轴36的轴线相垂直的同一直线上。
四个夹板中,每相邻的两个夹板均通过间隙调节装置相连接,使得间隙大小可调节。这种调节装置的连接使4片夹板成为整体性,改变了中医小夹板外固定的松散结构,保持两片夹板的纵向间距,不影响夹板主板体杆轴面板的横向弹性弯曲起伏变化和不影响4片夹板对称挤压弹性外固定的效果。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是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中医小夹板精准化外固定装置,包括四个夹板和束带连接器,夹板包括主板体和与主板体连接的内衬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板体包括杆轴面板、杆轴梁和杆轴底板,杆轴面板和杆轴底板为相对设置且杆轴梁位于杆轴面板和杆轴底板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医小夹板精准化外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杆轴梁与所述杆轴面板和所述杆轴底板连接,所述内衬板与杆轴底板连接且内衬板和杆轴梁分别位于杆轴底板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中医小夹板精准化外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杆轴面板具有通透孔,通透孔为在杆轴面板上沿板厚方向贯穿设置的通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医小夹板精准化外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衬板包括内衬基板和设置于内衬基板上且用于将所述夹板产生的杠杆力传递至人体肢体上的网格板,网格板具有多个大网孔,大网孔为蜂窝状,内衬基板具有多个小网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中医小夹板精准化外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小网孔设置于所述内衬基板上对应所述大网孔的位置处,小网孔与大网孔连通且小网孔的尺寸小于大网孔的尺寸。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中医小夹板精准化外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束带连接器包括用于将所述四个夹板固紧到人体肢体上的束带体、与束带体连接的束带连接装置和用于调节束带体产生的约束力大小的张力调节装置,束带连接装置和张力调节装置与夹板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中医小夹板精准化外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束带体设置两个,所述束带连接装置包括垂直牵拉环、水平牵拉环、设置于垂直牵拉环和水平牵拉环之间的抗压件、设置于垂直牵拉环上且与一个束带体连接的第一束带紧固机构和设置于水平牵拉环上且与另一个束带体连接的第二束带紧固机构。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中医小夹板精准化外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张力调节装置包括调节盒、设置于调节盒上的盖板、可旋转的设置于调节盒中且用于控制所述束带体在调节盒中进行移动的调节齿轮和设置于盖板上且用于使调节齿轮固定的锁止机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中医小夹板精准化外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张力调节装置还包括与所述调节齿轮连接的齿轮轴和与齿轮轴连接且位于所述盖板外侧的调节旋钮,所述锁止机构包括设置于调节旋钮或齿轮轴上的锁止棘轮和设置于盖板上且与锁止棘轮相配合的锁止棘爪。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医小夹板精准化外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相邻的两个所述夹板连接且用于调节相邻两个夹板之间的间隙大小的间隙调节装置。
CN201721828405.XU 2017-12-25 2017-12-25 中医小夹板精准化外固定装置 Active CN20843588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828405.XU CN208435887U (zh) 2017-12-25 2017-12-25 中医小夹板精准化外固定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828405.XU CN208435887U (zh) 2017-12-25 2017-12-25 中医小夹板精准化外固定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435887U true CN208435887U (zh) 2019-01-29

Family

ID=650960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828405.XU Active CN208435887U (zh) 2017-12-25 2017-12-25 中医小夹板精准化外固定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43588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90385A (zh) * 2017-12-25 2018-04-10 芜湖牧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中医小夹板精准化外固定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90385A (zh) * 2017-12-25 2018-04-10 芜湖牧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中医小夹板精准化外固定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052753B2 (en) Prosthetic anchor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US20100298748A1 (en) mobilizing neck support device
US20170079828A1 (en) Scoliosis treatment system and method
US9597250B2 (en) Posture rehabilitation apparatus
CN102824243B (zh) 一种用于治疗骨伤病的外骨骼夹板装置
CN208435887U (zh) 中医小夹板精准化外固定装置
US20220168183A1 (en) Subcutaneous tissue therapy treatment method
CN103989547A (zh) 一种用于外固定治疗骨折的中医小夹板装置
CN106175903A (zh) 用于修复骨折下颌骨的三维固定板制作方法及三维固定板
US20140350676A1 (en) Elements for versatility of a prosthetic anchor
CN106073973B (zh) 中医小夹板肩关节外固定装置
CN104688323A (zh) 3d打印的颈椎侧块螺钉导向植入板及其制备方法
CN1219278C (zh) 人体下颌骨生物力学模型
CN108378914A (zh) 贴合式股骨颈内侧接骨板
CN107890385A (zh) 中医小夹板精准化外固定装置
CN203647551U (zh) 用于外固定治疗骨折的中医小夹板装置
CN100562299C (zh) 颈、腰椎顶颤式三维牵引按摩床
CN201119971Y (zh) 腰间盘治疗仪
CN209004666U (zh) 一种刺激结缔组织的设备
CN106420142B (zh) 中医小夹板构件及具有其的中医小夹板装置
CN102716020B (zh) 腰部腰腿疼康复器
RU2006127739A (ru) Способ устранения морщин и лифтинг кожи лица и/или тела пациента и игла для него
CN102362821B (zh) 一种用于治疗颈椎病变的牵引装置的顶杆部分的改进结构
DE202012101258U1 (de) Massagevorrichtung mit einem glockenförmigen Hohlkörper
CN202365978U (zh) 一种用于治疗颈椎病变的牵引装置的改进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