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423892U - 电子设备的充电器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的充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423892U
CN208423892U CN201821293251.3U CN201821293251U CN208423892U CN 208423892 U CN208423892 U CN 208423892U CN 201821293251 U CN201821293251 U CN 201821293251U CN 208423892 U CN208423892 U CN 20842389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electronic equipment
charger
subcoils
equipment accor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293251.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293251.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42389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42389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42389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40/00Technologies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home appliances, e.g. induction cooking or efficient technologies for refrigerators, freezers or dish washer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的充电器,充电器包括基座、第一线圈组件和第二线圈组件。基座设有具有操作口的容纳槽,以收纳电子设备。基座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第一线圈组件设于第一侧壁,第二线圈组件设于第二侧壁,电子设备位于第一线圈组件和第二线圈组件之间。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设备的充电器,通过在基座设置第一线圈组件和第二线圈组件,第一线圈组件与第二线圈组件可以同时与电子设备内的接收线圈对准以对电子设备进行无线充电,从而可以提高电子设备的充电效率。另外,容纳槽的设置还可以对电子设备形成限位作用,可以避免在充电过程中由于用户误操作造成电子设备移动的情况,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充电器的充电效率。

Description

电子设备的充电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子设备的充电器。
背景技术
无线充电器能够在不与电子设备的电池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利用电磁感应、磁共振等相关技术,对电池进行充电的设备。相关技术中,充电器通过采用外形限位的方式将其发射线圈与电子设备的接收线圈对准以对电子设备中的电池进行充电,但因电子设备的形状多样化,仍导致电子设备的充电效率低、损耗高。另外,随着电子设备类型的多样化,充电器的发射线圈的协议类型单一,不能满足不同电子设备的充电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子设备的充电器,所述电子设备的充电器具有结构简单、充电效率高的优点。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充电器,包括:基座,所述基座设有具有操作口的容纳槽,以收纳所述电子设备,所述基座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第一线圈组件,所述第一线圈组件设于所述第一侧壁;第二线圈组件,所述第二线圈组件设于所述第二侧壁,所述电子设备位于所述第一线圈组件和所述第二线圈组件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充电器,通过在基座设置第一线圈组件和第二线圈组件,充电器对电子设备进行充电时,第一线圈组件与第二线圈组件位于电子设备的两侧,可以同时对准电子设备的接收线圈以对电子设备进行无线充电,从而可以提高电子设备的充电效率,该充电器的结构设置简单,容纳槽的设置也可以对电子设备形成限位作用,以提高电子设备内接收线圈与第一线圈组件、第二线圈组件的对准精度,还可以避免在充电过程中由于用户误操作造成电子设备移动的情况,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充电器的充电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线圈组件包括多个间隔开的第一子线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第一子线圈中的其中一部分为磁共振线圈,多个所述第一子线圈中的其中另一部分为电磁感应线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所述磁共振线圈所在的平面与所述容纳槽中心的垂直距离大于等于所述电磁感应线圈所在的平面与所述容纳槽中心的垂直距离;或者所述电磁感应线圈所在的平面与所述容纳槽中心的垂直距离大于等于所述磁共振线圈所在的平面与所述容纳槽中心的垂直距离。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第一子线圈位于同一平面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线圈组件包括多个间隔开第二子线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第二子线圈中的其中一部分为磁共振线圈,多个所述第二子线圈中的其中另一部分为电磁感应线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第二子线圈位于同一平面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线圈组件在所述第二侧壁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线圈组件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容纳槽的周壁的横截面呈椭圆形或长方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侧壁设有第一容纳腔,所述第一线圈组件位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侧壁设有第二容纳腔,所述第二线圈组件位于所述第二容纳腔内。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充电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充电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充电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充电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充电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充电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充电器1,
基座10,容纳槽100,操作口101,第一侧壁110,第一容纳腔111,第二侧壁120,第二容纳腔121,
第一线圈组件20,第一子线圈200,磁共振线圈201,电磁感应线圈202,
第二线圈组件30,第二子线圈3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2、图4及图6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充电器1,包括基座10、第一线圈组件20和第二线圈组件30。
具体而言,如图2、图4及图6所示,基座10设有具有操作口101的容纳槽100,以收纳电子设备。可以理解的是,基座10具有容纳槽100,容纳槽100可以限定出空间区域,容纳槽100的一端贯穿基座10以构造形成操作口101,操作口101可以连通容纳槽100与外界。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外界”可以为充电器1所处于的环境。用户可以从操作口101将电子设备放入容纳槽100内,或是将电子设备从容纳槽100内取出。另外,需要说明的是,电子设备放置在容纳槽100内可以指电子设备的一部分位于容纳槽100内,也可以为电子设备的全部均位于容纳槽100内。
如图2、图4及图6所示,基座10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壁110和第二侧壁120。第一线圈组件20设于第一侧壁110,第二线圈组件30设于第二侧壁120,电子设备可以位于第一线圈组件20和第二线圈组件30之间。可以理解的是,基座10包括第一侧壁110和第二侧壁120,第一侧壁110与第二侧壁120相对且间隔排布。第一侧壁110的部分表面可以构造形成容纳槽100的壁面的一部分,第二侧壁120的部分表面可以构造形成容纳槽100的壁面的又一部分。第一线圈组件20与第一侧壁110连接,第二线圈组件30与第二侧壁120连接,将电子设备放置在容纳槽100内后,第一线圈组件20和第二线圈组件30分别位于电子设备的两侧。例如,电子设备可以从操作口101插入容纳槽100内,电子设备的显示屏可以与第一线圈组件20相对。
利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充电器1对电子设备进行充电过程中,先将电子设备放置在容纳槽100内,此时,电子设备位于第一线圈组件20与第二线圈组件30之间,第一线圈组件20可以与电子设备内置的接收线圈进行耦合作用以对电子设备的电池进行充电,同时,第二线圈组件30也可以与电子设备内置的接收线圈进行耦合作用以对电子设备的电池进行充电。需要说明的是,电子设备内部的接收线圈可以为一个,第一线圈组件20与第二线圈组件30均可以与该接收线圈配合作用。电子设备内部的接收线圈也可以为两个及两个以上,第一线圈组件20可以与多个接收线圈中的一部分接收线圈进行耦合作用,第二线圈组件30与多个接收线圈中的另一部分接收线圈进行耦合作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充电器1,通过在基座10设置第一线圈组件20和第二线圈组件30,充电器1对电子设备进行充电时,第一线圈组件20与第二线圈组件30位于电子设备的两侧,可以同时对准电子设备的接收线圈以对电子设备进行无线充电,从而可以提高电子设备的充电效率,该充电器1的结构设置简单,容纳槽100的设置也可以对电子设备形成限位作用,以提高电子设备内接收线圈与第一线圈组件20、第二线圈组件30的对准精度,还可以避免在充电过程中由于用户误操作造成电子设备移动的情况,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充电器1的充电效率。
如图3-图6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第一线圈组件20包括多个间隔开的第一子线圈200。换言之,第一线圈组件20包括多个第一子线圈200,多个第一子线圈200彼此间隔开。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多个”是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含义。由此,可以利用多个第一子线圈200同时对电子设备进行无线充电,从而可以提高充电器1的充电效率。另外,多个第一子线圈200的排布可以提高第一线圈组件20的作用范围,从而可以便于将第一线圈组件20与电子设备的接收线圈对准,可以使得充电器1能够适应不同电子设备中接收线圈在容纳槽100中的相对位置,进而可以扩大充电器1的适用范围,提高充电器1的市场竞争力。
如图5及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子线圈200中的其中一部分可以为磁共振线圈201,多个第一子线圈200中的其中另一部分可以为电磁感应线圈202。需要说明的是,电磁感应线圈202可以利用Qi(电磁感应)协议形式对电子设备中电池进行充电,磁共振线圈201则利用A4wp(磁共振)协议形式对电子设备中电池进行充电。由此,用户在对电子设备进行充电时,可以根据电子设备中接收线圈的接收形式而选择性地激活相应的电磁感应线圈202或磁感应线圈,以满足电子设备充电需求,使得充电器1可以满足不同无线充电协议形式的电子设备。例如,第一线圈组件20包括五个第一子线圈200,其中,有一个第一子线圈200为电磁感应线圈202,其余四个第一子线圈200为磁共振线圈201,四个磁共振线圈201位于同一平面上,在第一侧壁110至第二侧壁120的方向上,电磁感应线圈202与磁共振线圈201层叠排布。
如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每个磁共振线圈201所在的平面与容纳槽100中心的垂直距离大于等于电磁感应线圈202所在的平面与容纳槽100中心的垂直距离。或者电磁感应线圈202所在的平面与容纳槽100中心的垂直距离大于等于磁共振线圈201所在的平面与容纳槽100中心的垂直距离。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一侧壁110至第二侧壁120的方向上,电磁感应线圈202与磁共振线圈201间隔开。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电子设备位于容纳槽100内时,电磁感应线圈202相对于磁共振线圈201更靠近电子设备。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当电子设备位于容纳槽100内时,磁共振线圈201相对于电磁感应线圈202更靠近电子设备。例如,如图6所示,电磁感应线圈202与磁共振线圈201可以层叠排布,磁共振线圈201位于电磁感应线圈202与电子设备之间。
由此,可以避免电磁感应线圈202与磁共振线圈201之间的相互干扰。另外,由于电子设备的尺寸有限,电子设备中的接收线圈的可安装区域局限,将电磁感应线圈202与磁共振线圈201层叠设置,既可以减小电磁感应线圈202与电子设备内的接收线圈之间的距离、磁共振线圈201与电子设备内的接收线圈之间的距离,又可以使得电磁感应线圈202与电子设备内的接收线圈对准、使得磁共振线圈201与电子设备内的接收线圈对准,从而可以使得充电器1对不同充电协议形式的电子设备均具有较高的充电效率。
如图3及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子线圈200可以位于同一平面内。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子线圈200可以形成为平板状,即每个第一子线圈200对应一个平面,多个第一子线圈200可以位于同一平面内。例如,第一线圈组件20可以具有四个第一子线圈200,四个第一子线圈200均位于同一平面上,且四个第一子线圈200阵列排布。由此,可以方便多个第一子线圈200的排布,充分减小第一子线圈200与电子设备内的接收线圈的距离,从而可以提高第一子线圈200与电子设备的接收线圈之间的耦合效率,进而可以提高充电器1的充电效率。
如图4及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线圈组件30包括多个间隔开第二子线圈300。换言之,第二线圈组件30包括多个第二子线圈300,多个第二子线圈300彼此间隔开。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多个”是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含义。由此,可以利用多个第二子线圈300同时对电子设备进行无线充电,从而可以提高充电器1的充电效率。另外,多个第二子线圈300的排布可以提高第二线圈组件30的作用范围,从而可以便于将第二线圈组件30与电子设备的接收线圈对准,可以使得充电器1能够适应不同电子设备中接收线圈在容纳槽100中的相对位置,进而可以扩大充电器1的适用范围,提高充电器1的市场竞争力。例如,第二线圈组件30中第二子线圈300的个数与第一线圈组件20中第一子线圈200的个数相等。
如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第二子线圈300中的其中一部分为磁共振线圈201,多个第二子线圈300中的其中另一部分为电磁感应线圈202。需要说明的是,电磁感应线圈202可以利用Qi(电磁感应)协议形式对电子设备中电池进行充电,磁共振线圈201则利用A4wp(磁共振)协议形式对电子设备中电池进行充电。由此,用户在对电子设备进行充电时,可以根据电子设备中接收线圈的接收形式而选择性地激活相应的电磁感应线圈202或磁感应线圈,以满足电子设备充电需求,使得充电器1可以满足不同无线充电协议形式的电子设备。
例如,第二线圈组件30包括五个第二子线圈300,其中,有一个第二子线圈300为电磁感应线圈202,其余四个第二子线圈300为磁共振线圈201,四个磁共振线圈201位于同一平面上,在第一侧壁110至第二侧壁120的方向上,电磁感应线圈202与磁共振线圈201层叠排布,第一线圈组件20包括磁共振线圈201和电磁感应线圈202,且第一线圈组件20中的磁共振线圈201的个数、电磁感应线圈202的个数及排布方式与第二线圈组件30中的磁共振线圈201的个数、电磁感应线圈202的个数及排布方式一致。
如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第二子线圈300位于同一平面内。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子线圈300可以形成为平板状,即每个第二子线圈300对应一个平面,多个第二子线圈300可以位于同一平面内。例如,第二线圈组件30可以具有四个第二子线圈300,四个第二子线圈300均位于同一平面上,且四个第二子线圈300阵列排布。由此,可以方便多个第二子线圈300的排布,充分减小第二子线圈300与电子设备内的接收线圈的距离,从而可以提高第二子线圈300与电子设备的接收线圈之间的耦合效率,进而可以提高充电器1的充电效率。
如图2、图4及图6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第一线圈组件20在第二侧壁120上的正投影与第二线圈组件30重合。例如,第二线圈组件30的形状与第一线圈组件20的构造相同,第一线圈组件20与第二线圈组件30正对。需要解释的是,这里所提到的“构造相同”可以理解为形状及大小均相同。另外,这里的“正对”可以理解为第一线圈组件20的中心轴线与第二线圈组件30的中心轴线共线。又如,第一线圈组件20包括多个第一子线圈200,第二线圈组件30包括多个第二子线圈300,第二子线圈300与第一子线圈200的构造相同,多个第一子线圈200与多个第二子线圈300一一对应,每个第一子线圈200与其对应的第二子线圈300正对。由此,在电子设备内的接收线圈为一个,或是电子设备内的多个接收线圈正对排布的情况下,当第一线圈组件20与电子设备内的接收线圈对准时,第二线圈组件30也可以与电子设备内的接收线圈对准。
如图2、图4及图6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容纳槽100的周壁的横截面呈椭圆形或长方形。椭圆形及长方形均具有相对的两个侧壁,且相对的两个侧壁之间的具有保持在一定范围内,可以便于电子设备插入容纳槽100内,也可以保证不同区域第一线圈组件20、不同区域的第二线圈组件30均可以靠近电子设备,从而可以提高充电器1的充电效率。
如图2、图4及图6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第一侧壁110设有第一容纳腔111,第一线圈组件20位于第一容纳腔111内。由此,第一容纳腔111可以用于容纳第一线圈组件20并对第一线圈组件20形成保护作用,以防止灰尘、水等粘附在第一线圈组件20上、影响其使用性能。另外,通过设置第一容纳腔111,也可以将第一线圈组件20设置在充电器1的非外观面,以提高充电器1的美观性。
如图2、图4及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侧壁120设有第二容纳腔121,第二线圈组件30位于第二容纳腔121内。由此,第二容纳腔121可以用于容纳第二线圈组件30并对第二线圈组件30形成保护作用,以防止灰尘、水等粘附在第一线圈组件20上、影响其使用性能。另外,通过设置第二容纳腔121,也可以将第二线圈组件30设置在充电器1的非外观面,以提高充电器1的美观性。
下面参考图1-图6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充电器1。值得理解的是,下述描述仅是示例性说明,而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限制。
如图1及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充电器1,包括基座10、第一线圈组件20和第二线圈组件30。
具体而言,如图1及图2所示,基座10为塑料件。基座10具有容纳槽100,容纳槽100可以限定出空间区域,容纳槽100的周壁的横截面呈椭圆形。容纳槽100的一端贯穿基座10以构造形成操作口101,操作口101可以连通容纳槽100与外界。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外界”可以为充电器1所处于的环境。用户可以从操作口101将电子设备放入容纳槽100内,或是将电子设备从容纳槽100内取出。另外,需要说明的是,电子设备放置在容纳槽100内可以指电子设备的一部分位于容纳槽100内,也可以为电子设备的全部均位于容纳槽100内。
如图2所示,基座10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壁110和第二侧壁120。第一侧壁110设有第一容纳腔111,第一线圈组件20位于第一容纳腔111内。第二侧壁120设有第二容纳腔121,第二线圈组件30位于第二容纳腔121内。电子设备可以竖直插入容纳槽100,第一线圈组件20和第二线圈组件30分别位于电子设备的两侧。电子设备的显示屏可以与第一线圈组件20相对。如图1所示,第一线圈组件20可以为导线盘绕形成的圆盘状线圈,第二线圈组件30的构造与第二线圈组件20的构造相同。如图2所示,第一线圈组件20和第二线圈组件30平行且相对排布。第一线圈组件20在第二侧壁120上的正投影与第二线圈组件30重合。
利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充电器1对电子设备进行充电过程中,先将电子设备放置在容纳槽100内,此时,电子设备位于第一线圈组件20与第二线圈组件30之间,第一线圈组件20可以与电子设备内置的接收线圈进行耦合作用以对电子设备的电池进行充电,同时,第二线圈组件30也可以与电子设备内置的接收线圈进行耦合作用以对电子设备的电池进行充电。需要说明的是,电子设备内部的接收线圈可以为一个,第一线圈组件20与第二线圈组件30均可以与该接收线圈配合作用。电子设备内部的接收线圈也可以为两个,两个接收线圈可以沿着电子设备的厚度方向间隔排布,第一线圈组件20可以与其中一个接收线圈相对以进行耦合作用,第二线圈组件30可以与另一个接收线圈相对以进行耦合作用,从而可以利用第一线圈组件20与第二线圈组件30同时对电子设备进行充电。
与图1-图2中所示的实施例不同的是,在图3-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线圈组件20包括四个第一子线圈200,第一子线圈200为导线盘绕形成的圆盘状线圈,四个第一子线圈200位于同一平面上,且四个第一子线圈200阵列排布。第二线圈组件30包括四个第二子线圈300,第二子线圈300与第一子线圈200的构造相同,四个第一子线圈200与四个第二子线圈300一一对应,每个第一子线圈200与其对应的第二子线圈300正对。需要解释的是,这里所提到的“构造相同”可以理解为形状及大小均相同。另外,这里的“正对”可以理解为第一子线圈200的中心轴线与第二子线圈300的中心轴线共线。
与图1-图2中所示的实施例不同的是,在图5-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线圈组件20包括五个第一子线圈200,第一子线圈200为导线盘绕形成的圆盘状线圈。其中,有一个第一子线圈200为电磁感应线圈202,其余四个第一子线圈200为磁共振线圈201。四个磁共振线圈201位于同一平面上且阵列排布。在第一侧壁110至第二侧壁120的方向上,电磁感应线圈202与磁共振线圈201层叠且排布。第二线圈组件30的构造与第一线圈组件20的构造相同,且第二线圈组件30的构造与第一线圈组件20正对排布。磁共振线圈201位于电磁感应线圈202与电子设备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充电器1,通过在基座10设置第一线圈组件20和第二线圈组件30,充电器1对电子设备进行充电时,第一线圈组件20与第二线圈组件30位于电子设备的两侧,可以同时对准电子设备的接收线圈以对电子设备进行无线充电,从而可以提高电子设备的充电效率,该充电器1的结构设置简单,容纳槽100的设置也可以对电子设备形成限位作用,以提高电子设备内接收线圈与第一线圈组件20、第二线圈组件30的对准精度,还可以避免在充电过程中由于用户误操作造成电子设备移动的情况,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充电器1的充电效率。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2)

1.一种电子设备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座,所述基座设有具有操作口的容纳槽,以收纳所述电子设备,所述基座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
第一线圈组件,所述第一线圈组件设于所述第一侧壁;
第二线圈组件,所述第二线圈组件设于所述第二侧壁,所述电子设备位于所述第一线圈组件和所述第二线圈组件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圈组件包括多个间隔开的第一子线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子线圈中的其中一部分为磁共振线圈,多个所述第一子线圈中的其中另一部分为电磁感应线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磁共振线圈所在的平面与所述容纳槽中心的垂直距离大于等于所述电磁感应线圈所在的平面与所述容纳槽中心的垂直距离;
或者所述电磁感应线圈所在的平面与所述容纳槽中心的垂直距离大于等于所述磁共振线圈所在的平面与所述容纳槽中心的垂直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子线圈位于同一平面内。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线圈组件包括多个间隔开第二子线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设备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二子线圈中的其中一部分为磁共振线圈,多个所述第二子线圈中的其中另一部分为电磁感应线圈。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设备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二子线圈位于同一平面内。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圈组件在所述第二侧壁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线圈组件重合。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槽的周壁的横截面呈椭圆形或长方形。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设有第一容纳腔,所述第一线圈组件位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子设备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壁设有第二容纳腔,所述第二线圈组件位于所述第二容纳腔内。
CN201821293251.3U 2018-08-10 2018-08-10 电子设备的充电器 Active CN20842389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293251.3U CN208423892U (zh) 2018-08-10 2018-08-10 电子设备的充电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293251.3U CN208423892U (zh) 2018-08-10 2018-08-10 电子设备的充电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423892U true CN208423892U (zh) 2019-01-22

Family

ID=651224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293251.3U Active CN208423892U (zh) 2018-08-10 2018-08-10 电子设备的充电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42389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018531B2 (en) Receiver for wireless charging system
US7116200B2 (en) Inductive coil assembly
US7132918B2 (en) Inductive coil assembly
CN110376763A (zh) 一种无线充电眼镜、眼镜盒及系统
CN107408840A (zh) 无线电力发送器
CN108156309A (zh) 一种终端及其工作方法
CN204205902U (zh) 一种音圈马达的载体结构
CN205544437U (zh) 无线充电包
CN106849383B (zh) 垂直型电力传输方式的无线电力传输及充电装置
CN102595289B (zh) 一种与扬声器集成的无线充电接收端
CN206894360U (zh) 应用于无线充电发射端的发射线圈以及无线充电发射端
CN208423892U (zh) 电子设备的充电器
CN205645459U (zh) 一种小型充电用变压器
CN107690103A (zh) 一种支持无线充电的头戴式耳机
CN214543818U (zh) 一种新型无线充电器
CN110277646B (zh) 用于电子设备的无线充电立体天线
CN216625318U (zh) 一种并接式无线充电器
KR102163429B1 (ko) 헤어롤 충전용 크래들 및 그 구성 방법
TW202040607A (zh) 無線充電裝置及其發射端模組與發射端線圈
CN204928229U (zh) 一种手机便携随身移动电源
CN212849988U (zh) 一种无线充固定对位装置
CN209963837U (zh) 一种无线充电装置
CN209374245U (zh) 无线发射线圈和无线充电器
CN208797679U (zh) 一种无线充电绕线线圈贴合磁性材料的出线结构
CN215527436U (zh) 一种双边出线的线圈骨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