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411501U - 多层座椅套 - Google Patents

多层座椅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411501U
CN208411501U CN201821013982.8U CN201821013982U CN208411501U CN 208411501 U CN208411501 U CN 208411501U CN 201821013982 U CN201821013982 U CN 201821013982U CN 208411501 U CN208411501 U CN 20841150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ard
under
pressurized layer
seat webbing
multilayer s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013982.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姚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Boyuan Indust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姚元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姚元 filed Critical 姚元
Priority to CN201821013982.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41150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41150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41150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座椅椅背套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多层座椅套。本实用新型包括硬质下压层和弹性防尘套,所述硬质下压层竖直设置于所述弹性防尘套的正面,可以实现更加完美的适配各种汽车座椅椅背,更好的与汽车椅背进行贴合的技术效果。

Description

多层座椅套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座椅椅背套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层座椅套。
背景技术
基于制作的经济性和乘客的舒适性,因此汽车座椅形状会十分异形,如图2所示,椅背正面中部会竖直设置凹槽5,并且该凹槽5自椅背的顶部向下逐渐加深,以便更加贴合背部。由于异形的汽车座椅,因此如何设计一款更经济更好用的座椅椅背套是目前各大厂商面临的问题。
目前汽车座椅椅背套生产主要分为通用型和定制型。通用型座椅椅背套主要通过面料复合海绵后裁剪缝合,用一种尺寸尽可能的去适应各种车型的座椅。由于汽车座椅椅背的款型多变,凹凸强,不论是高度,大小,形状都有很大区别,通用型座椅椅背套安装后无法贴合座椅椅背,松散不服贴,很不美观,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移位。而定制型座椅椅背套则是通过立体剪裁的方式,根据特定座椅椅背形状裁剪拼接缝纫而成。该类座椅椅背套可以更好的贴合座椅,但由于批量小,生产工艺较为复杂,所以成本昂贵。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多层座椅套,实现了更加完美的适配各种汽车座椅椅背,更好的与汽车椅背进行贴合的效果。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层座椅套,包括硬质下压层和弹性防尘套,所述硬质下压层竖直设置于所述弹性防尘套的正面中部。
本方案的技术原理及技术效果如下:
由于弹性防尘套具有弹性,因此对椅背的形状具有优异的适应性,椅背凸出的部分都可以进行贴合;
由于椅背的正面中部向下具有逐渐加深的凹槽,因此弹性防尘套套在椅背的时候,凹槽部分会出现悬空,此时通过硬质下压层解决该问题,硬质下压层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椅背定位,其中硬质下压层的上端可以选择固定在椅背上端的头枕金属杆上或者其他固定方式,硬质下压层的下端通过卡在椅背和椅座之间进行固定,通过对硬质下压层的两端进行固定,可以将弹性防尘套在椅背正面的悬空部分下压与椅背的凹槽进行贴合。
通过以上操作,即可实现弹性防尘套凸出部分和悬空部分都得到完美的贴合,并且由于椅背套与人体最直接的接触就是其正面部分,也就是说在本方案中硬质下压层是与人体直接接触的结构,在保证硬质下压层的硬质的前提下,可以灵活的选择硬质下压层正面的材质,以给人带来不同的触感。
进一步,所述硬质下压层的上端部与所述弹性防尘套的上端部连接,在弹性防尘套固定在椅背的时候,硬质下压层的上端也就得到了固定,椅背的正面中部向下具有逐渐加深的凹槽,因此硬质下压层的上端部与所述弹性防尘套的上端部连接,硬质下压层的上端是可以得到充分的固定的。
进一步,所述硬质下压层的下端设有固定带,方便在椅背与椅座的缝隙无法卡住硬质下压层的时候进行固定,提供更加稳定的固定效果。
进一步,所述硬质下压层的正面根据人体背部仿形设置,提高背部接触时的舒适度。
进一步,所述硬质下压层的背面对应椅背的凹槽变化规律设置,即硬质下压层的背面两侧的曲率自上向下逐渐变大,便于将弹性防尘层更好的压紧凹槽内贴合。
进一步,所述硬质下压层内置珍珠棉,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产品更加硬挺。
进一步,所述硬质下压层采用毛毡材质,硬度和触感更好,形状更加稳定。
进一步,所述弹性防尘层采用四平组织的针织面料,可以在保证一定厚度的情况下相比单面编织的普通针织布有更好的弹性。
进一步,所述硬质下压层与所述弹性防尘层缝制连接,提高一体性。
进一步,所述弹性防尘套的上端设有头枕开口,便于穿过头枕。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汽车座椅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硬质下压层;2-弹性防尘层;3-头枕开口;4-固定带;5-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包括硬质下压层1和弹性防尘套,所述弹性防尘套的上端设有头枕开口3,所述硬质下压层1竖直设置于所述弹性防尘套的正面,并且所述硬质下压层1的上端部与所述弹性防尘套的上端部缝制连接。
所述硬质下压层1的正面根据人体背部仿形设置,提供更具舒适性的正面,所述硬质下压层1的背面对应椅背的凹槽5变化规律设置,便于将弹性防尘层2压紧凹槽5内。
所述硬质下压层1内置珍珠棉,提供更加硬挺的触感,所述弹性防尘层2采用四平组织的针织面料,便于适应不同形状的椅背。
实施例2:
相比实施例1,实施例2中的硬质下压层1采用毛毡材质,硬质下压层1的下端设有固定带4,便于对硬质下压层1的下端提供更加稳定的固定,进而从硬质下压层1的两端固定绷紧下压弹性防尘层2。
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说明了大量具体细节。然而,能够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践。在一些实例中,并未详细示出公知的方法、结构和技术,以便不模糊对本说明书的理解。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Claims (10)

1.一种多层座椅套,其特征在于,包括硬质下压层(1)和弹性防尘套,所述硬质下压层(1)竖直设置于所述弹性防尘套的正面中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座椅套,其特征在于,硬质下压层(1)的上端部与所述弹性防尘套的上端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座椅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硬质下压层(1)的下端设有固定带(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座椅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硬质下压层(1)的正面根据人体背部仿形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座椅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硬质下压层(1)的背面对应椅背的凹槽(5)变化规律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座椅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硬质下压层(1)内置珍珠棉。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座椅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硬质下压层(1)采用毛毡材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座椅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防尘层(2)采用四平组织的针织面料。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座椅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硬质下压层(1)与所述弹性防尘层(2)缝制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座椅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防尘套的上端设有头枕开口(3)。
CN201821013982.8U 2018-06-28 2018-06-28 多层座椅套 Active CN20841150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013982.8U CN208411501U (zh) 2018-06-28 2018-06-28 多层座椅套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013982.8U CN208411501U (zh) 2018-06-28 2018-06-28 多层座椅套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411501U true CN208411501U (zh) 2019-01-22

Family

ID=651065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013982.8U Active CN208411501U (zh) 2018-06-28 2018-06-28 多层座椅套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41150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10249224B2 (en) Stretchable Cap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203841137U (zh) 无袖衣物
CN208411501U (zh) 多层座椅套
CN212097819U (zh) 一种抗拉皮革
CN212446628U (zh) 一种防静电的化纤面料
CN204951280U (zh) 鼻部塑形罩
CN208660269U (zh) 一种新型无缝压边足球
CN201287654Y (zh) 护面采用绷卡带连接的汽车座椅
CN102178358A (zh) 腰头止口的制作方法和腰头
CN2200301Y (zh) 一体成型的胸罩罩杯
CN201051878Y (zh) 橡胶家用手套
CN200950824Y (zh) 切缝式透气罩杯结构
CN201308103Y (zh) 舒适内裤
CN208392778U (zh) 高强力纱复合材料结构
CN208266564U (zh) 耐水解耐磨耗的皮革材料
CN208978387U (zh) 一种双面服装面料
CN204181063U (zh) 柔软夹心加固鞋面
CN218857865U (zh) 一种抗皱锦Sadaer休闲面料
CN208266565U (zh) 耐磨耗的多功能复合材料
CN210759624U (zh) 一种耐磨复合面料
CN218832061U (zh) 一种硅胶贴合不同厚度、花型、分割的弹力织带
CN213375029U (zh) 一种仿手工机缝球
CN208392806U (zh) 高耐磨pu皮革结构
CN108189514A (zh) 一种羊皮革
CN209268753U (zh) 一种零束缚运动内衣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430

Address after: 311200 Luo Ting Village, Yi Qiao Town, Xiaoshan District, Hangzhou, Zhejiang

Patentee after: Hangzhou Boyuan Industrial Co., Ltd.

Address before: 310002 No. 4, Sanlang, Xingyuan, Shangcheng District,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Yao Yuan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