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386874U - 耳机 - Google Patents

耳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386874U
CN208386874U CN201820966087.1U CN201820966087U CN208386874U CN 208386874 U CN208386874 U CN 208386874U CN 201820966087 U CN201820966087 U CN 201820966087U CN 208386874 U CN208386874 U CN 20838687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arplug
earphone
holding tank
connecting line
noise redu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966087.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于瑞坤
李正冬
左明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oertek Tech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oertek Tech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oertek Tech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oertek Tech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966087.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38687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3868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38687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dphones And Earpho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耳机,该耳机包括连接线、头戴部以及耳塞部;所述头戴部包括左右两个耳罩,所述耳罩上设有隔音材料,所述耳罩朝向人耳侧的表面内凹形成容纳槽;所述耳塞部包括左右两个耳塞,所述耳塞内设有扬声器单体,以及与所述扬声器单体电连接的主动降噪模块,所述耳塞通过所述连接线与所述头戴部连接,且在所述耳机使用时,所述耳塞容置于所述容纳槽中。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提高耳机的综合降噪性能。

Description

耳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声转换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耳机。
背景技术
目前,耳机的降噪主要有主动降噪和被动降噪两种形式。其中,主动降噪功能是指通过降噪系统(主要是耳机带有的能与外界噪声抗衡的降噪电路)产生与外界噪音相等的反向声波,将噪音中和,从而实现降噪的效果,但该降噪方式对高频噪声降噪效果不明显。而被动式降噪耳机主要通过包围耳朵形成封闭空间,或者采用硅胶耳塞等隔音材料来阻挡外界噪声,在该降噪方式中,由于噪声没有经过设有降噪电路的芯片处理,所以一般只能阻隔高频噪声,而对低频噪声降噪效果不明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耳机,旨在提高耳机的综合降噪性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耳机包括连接线、头戴部以及耳塞部;所述头戴部包括左右两个耳罩,所述耳罩上设有隔音材料,所述耳罩朝向人耳侧的表面内凹形成容纳槽;所述耳塞部包括左右两个耳塞,所述耳塞内设有扬声器单体,以及与所述扬声器单体电连接的主动降噪模块,所述耳塞通过所述连接线与所述头戴部连接,且在所述耳机使用时,所述耳塞容置于所述容纳槽中。
可选地,所述耳塞包括呈中空设置具有第一内腔的壳体,以及容置于所述第一内腔中的所述扬声器单体和电路板,所述扬声器单体和所述电路板电连接,且所述主动降噪模块设于所述电路板上。
可选地,所述耳塞还包括容置于所述第一内腔中并位于所述扬声器单体后方的电池,所述电路板设于所述电池上。
可选地,所述主动降噪模块为降噪麦克风。
可选地,所述耳罩包括呈中空设置具有第二内腔的耳壳,及呈环形设置具有第三内腔的耳套;
所述耳套为软质体,并固定于所述耳壳朝向人耳侧的一端端面,所述耳套的内环面与所述耳壳围合形成所述容纳槽;
所述隔音材料填充于所述第二内腔中,及/或填充于所述第三内腔中,及/或贴设于所述容纳槽的槽底壁,及/或贴设于所述容纳槽的内周壁。
可选地,所述隔音材料为吸音泡棉。
可选地,在所述耳机使用时,所述耳塞呈部分凸出于所述容纳槽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二内腔中设有卷线器,所述耳壳上开设有贯穿所述耳壳并与所述第二内腔连通的通孔,所述连接线远离所述耳塞的一端穿设所述通孔以伸入所述第二内腔与所述卷线器连接;
所述连接线具有拉伸状态和卷缩状态,在所述连接线处于所述拉伸状态时,所述耳塞远离所述通孔;在所述连接线处于所述卷缩状态时,所述耳塞与所述耳壳上邻近所述通孔边缘处的区域抵接。
可选地,所述通孔设于所述耳壳的下部且邻近所述耳罩处。
可选地,所述容纳槽的槽底面上设有定位部,在所述耳机使用时,所述耳塞的后端定位容置于所述定位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本耳机既可以作为颈线式耳机佩戴,又可以作为头戴式耳机佩戴使用。当作为头戴式耳机使用时,使用者可将内设有主动降噪模块的耳塞先塞入耳中,此时,主动降噪模块可产生与外界噪声相等的反向声波,以将噪声中和,从而实现第一重的降噪效果,尤其是对低频噪声的降噪效果很明显;然后,再把头戴部的两个耳罩戴上,此时,耳罩将整个耳塞部完全包裹,形成一个密封的腔体,同时在耳罩上设置的隔音材料的隔音作用下,可实现对噪声,特别是高频噪声的有效阻挡。因此,综合头戴部和耳塞部的两种降噪作用,本耳机的综合降噪效果更佳,让使用者能最大限度的摆脱外界环境对视听体验的影响。此外,本耳机的结构设计简单,造价较低,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耳机一实施例连接线处于卷缩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连接线处于拉伸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耳塞部的爆炸图;
图4为图1中耳机使用时耳塞容置于容纳槽中的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耳机使用时耳塞容置于容纳槽中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 连接线 2 头戴部
21 耳罩 22 头带
211 容纳槽 212 耳壳
212a 通孔 213 耳套
3 耳塞 31 扬声器单体
32 壳体 321 第一内腔
33 前盖 331 出声孔
34 后盖 35 电池组件
351 电路板 352 电池
36 出音网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耳机。
参照图1至图5,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该耳机包括连接线1、头戴部2以及耳塞部;头戴部2包括左右两个耳罩21,耳罩21上设有隔音材料(未示出),耳罩21朝向人耳侧的表面内凹形成容纳槽211;耳塞部包括左右两个耳塞3,耳塞3内设有扬声器单体31,以及与扬声器单体31电连接的主动降噪模块(未示出),耳塞3通过连接线1与头戴部2连接,且在耳机使用时,耳塞3容置于容纳槽211中。
在此需说明的是,本耳机可以是有线耳机,也可以是如本实施例中所示的无线耳机。作为有线耳机时,可在头戴部2可以引出一根与耳塞3电连接的信号传输线,该信号传输线的另一端则可以插置于电子产品的耳机孔中;而作为无线耳机时,应在耳塞3中及/或头戴部2中设有相关的无线信号接收模块。在此,耳机的头戴部2通常包括一根具有一定弹性的头带22,以及设于头带22两端的左右两个耳罩21,在使用时,耳罩21可罩住耳机使用者的耳朵,即耳罩21可通过包围耳朵而形成封闭空间,达到阻隔外界噪声,特别是高频噪声的效果。对于耳塞3,如图3所示,其结构通常包括一个中空的壳体32,壳体32的前后两端被前盖33和后盖34盖合以形成一个腔体,在该腔体中,内置有电池组件35和扬声器单体31等,电池组件35可为扬声器单体31提供电能,并通常设于背离扬声器单体31的振膜一侧与后盖34之间,前盖33上开设有出声孔331,该出声孔331面向扬声器单体31的振膜设置,且出声孔331处还设有出音网36。
在本实施例中,本耳机既可以作为颈线式耳机佩戴,又可以作为头戴式耳机佩戴使用。当作为头戴式耳机使用时,使用者可将内设有主动降噪模块的耳塞3先塞入耳中,此时,主动降噪模块可产生与外界噪声相等的反向声波,以将噪声中和,从而实现第一重的降噪效果,尤其是对低频噪声的降噪效果很明显;然后,再把头戴部2的两个耳罩21戴上,此时,耳罩21将整个耳塞部完全包裹,形成一个密封的腔体,同时在耳罩21上设置的隔音材料的隔音作用下,可实现对噪声,特别是高频噪声的有效阻挡。因此,综合头戴部2和耳塞部的两种降噪作用,本耳机的综合降噪效果更佳,让使用者能最大限度的摆脱外界环境对视听体验的影响。此外,本耳机的结构设计简单,造价较低,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具体地,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耳塞3包括呈中空设置具有第一内腔321的壳体32,以及容置于第一内腔321中的扬声器单体31和电路板351,扬声器单体31和电路板351电连接,且主动降噪模块设于电路板351上。在此,主动降噪模块可优选为降噪麦克风,其工作原理为采用降噪麦克风监听外界噪声,然后再通过相关电子线路产生一个反向声波并通过扬声器单体31播放出来,由于该反向声波的频谱与所要消除的噪声幅值相等,但相位刚好相反,故两者叠加就可以将噪声完全抵消掉,如此,就可以通过主动降噪模块而实现主动降噪效果。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耳塞3还包括容置于第一内腔321中并位于扬声器单体31后方的电池352,电路板351设于电池352上。当然,于其他实施例中,电路板351还可以设置在第一内腔321中的其他位置,但由于耳塞3体积通常较小,故在耳塞3的结构设计时,应尽可能的利用空间,而本实施中将电路板351设于电池352上组成一个电磁组件的设计,可显著提高耳塞3内部器件的空间利用率。
参照图1至图3,具体地,耳罩21包括呈中空设置具有第二内腔(未示出)的耳壳212,及呈环形设置具有第三内腔(未示出)的耳套213。耳套213为软质体以增加耳机佩戴的舒适性,并固定于耳壳212朝向人耳侧的一端端面,耳套213的内环面与耳壳212围合形成容纳槽211,在使用时,使用者的耳朵以及塞入耳道的耳塞3均容置于容纳槽211中。在本实施例中,隔音材料填充于第二内腔中,以增加耳罩21的隔音降噪性能。然本设计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隔音材料还可以填充于第三内腔中;或者,在第二内腔和第三内腔中均填充;或者,隔音材料还可以贴设于容纳槽211的槽底壁及/或内周壁等。在此需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隔音材料可优选为吸音泡棉。当然,隔音材料还可以是其他具有隔音吸音效果的其他材质,但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吸音泡棉具有成本低、重量轻等优点。
进一步地,参照图4和图5,在本实施例中,在耳机使用时,耳塞3呈部分凸出于容纳槽211设置,如此,可方便耳塞3佩戴时耳机的使用,使得耳塞3不易从耳道中脱落而影响听音体验。
一并参照图1至图3,进一步地,为方便耳机上连接线1的收纳和使用,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内腔中设有卷线器(未示出),同时,耳壳212上开设有贯穿耳壳212并与第二内腔连通的通孔212a,连接线1远离耳塞3的一端穿设通孔212a以伸入第二内腔与卷线器连接。在此,卷线器优选为自动卷线器,连接线1具有拉伸状态和卷缩状态,在连接线1处于拉伸状态时,耳塞3远离通孔212a,使用者此时就可将耳塞3塞入耳道;在连接线1处于卷缩状态时,耳塞3与耳壳212上邻近通孔212a边缘处的区域抵接,连接线1即被卷线器自动收纳在第二容腔中,耳塞3也可以不用随着连接线1晃荡。
进一步地,参照图2和图4,在本实施例中,通孔212a优选设于耳壳212的下部且邻近耳罩21处。可以理解,当通孔212a设于该处时,可使耳机在使用时,连接线1从耳罩21下端进入容纳槽211中,如此,不但可使连接线1的布线更美观,还可以使得已塞入耳道的耳塞3不易受连接线1拉扯,从而可进一步提高耳机使用的便利。在此需说明的是,在容纳槽211的槽底面上还可以设有定位部(未示出),该定位部可以但不限于是凹设于容纳槽211的槽底面上的定位凹槽,在耳机使用时,耳塞3的后端可定位容置于定位部,从而使得耳塞3不易因耳罩21移动或连接线1拉扯等原因而发生位移,进一步确保了耳机的降噪和听音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连接线,
头戴部,所述头戴部包括左右两个耳罩,所述耳罩上设有隔音材料,所述耳罩朝向人耳侧的表面内凹形成容纳槽;以及,
耳塞部,所述耳塞部包括左右两个耳塞,所述耳塞内设有扬声器单体,以及与所述扬声器单体电连接的主动降噪模块,所述耳塞通过所述连接线与所述头戴部连接,且在所述耳机使用时,所述耳塞容置于所述容纳槽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耳塞包括呈中空设置具有第一内腔的壳体,以及容置于所述第一内腔中的所述扬声器单体和电路板,所述扬声器单体和所述电路板电连接,且所述主动降噪模块设于所述电路板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耳塞还包括容置于所述第一内腔中并位于所述扬声器单体后方的电池,所述电路板设于所述电池上。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降噪模块为降噪麦克风。
5.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耳罩包括呈中空设置具有第二内腔的耳壳,及呈环形设置具有第三内腔的耳套;
所述耳套为软质体,并固定于所述耳壳朝向人耳侧的一端端面,所述耳套的内环面与所述耳壳围合形成所述容纳槽;
所述隔音材料填充于所述第二内腔中,及/或填充于所述第三内腔中,及/或贴设于所述容纳槽的槽底壁,及/或贴设于所述容纳槽的内周壁。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隔音材料为吸音泡棉。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耳机使用时,所述耳塞呈部分凸出于所述容纳槽设置。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内腔中设有卷线器,所述耳壳上开设有贯穿所述耳壳并与所述第二内腔连通的通孔,所述连接线远离所述耳塞的一端穿设所述通孔以伸入所述第二内腔与所述卷线器连接;
所述连接线具有拉伸状态和卷缩状态,在所述连接线处于所述拉伸状态时,所述耳塞远离所述通孔;在所述连接线处于所述卷缩状态时,所述耳塞与所述耳壳上邻近所述通孔边缘处的区域抵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设于所述耳壳的下部且邻近所述耳罩处。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槽的槽底面上设有定位部,在所述耳机使用时,所述耳塞的后端定位容置于所述定位部。
CN201820966087.1U 2018-06-21 2018-06-21 耳机 Active CN20838687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966087.1U CN208386874U (zh) 2018-06-21 2018-06-21 耳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966087.1U CN208386874U (zh) 2018-06-21 2018-06-21 耳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386874U true CN208386874U (zh) 2019-01-15

Family

ID=649683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966087.1U Active CN208386874U (zh) 2018-06-21 2018-06-21 耳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386874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67139A (zh) * 2019-06-12 2019-09-20 郭军伟 一种智能人声识别噪音过滤耳机
CN110324740A (zh) * 2019-06-21 2019-10-11 菏泽韩升元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入耳式耳机的降噪方法、装置及入耳式耳机
CN111726716A (zh) * 2019-03-19 2020-09-29 Jvc建伍株式会社 耳罩
CN112333592A (zh) * 2020-10-29 2021-02-05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检测佩戴方式的耳机和检测耳罩材质的耳机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26716A (zh) * 2019-03-19 2020-09-29 Jvc建伍株式会社 耳罩
CN110267139A (zh) * 2019-06-12 2019-09-20 郭军伟 一种智能人声识别噪音过滤耳机
CN110267139B (zh) * 2019-06-12 2024-04-12 郭军伟 一种智能人声识别噪音过滤耳机
CN110324740A (zh) * 2019-06-21 2019-10-11 菏泽韩升元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入耳式耳机的降噪方法、装置及入耳式耳机
CN112333592A (zh) * 2020-10-29 2021-02-05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检测佩戴方式的耳机和检测耳罩材质的耳机
CN112333592B (zh) * 2020-10-29 2022-10-18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检测耳罩材质的耳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386874U (zh) 耳机
KR102662483B1 (ko) 이어폰
JP5695703B2 (ja) 音響チューニングメカニズムを有するイヤホン
US6831984B2 (en) Noise reducing
US8989427B2 (en) Earphones
US20060269090A1 (en) Supra-aural headphone noise reducing
CN113556655B (zh) 智能头戴设备
US20220295167A1 (en) Smart Head-Mounted Device
KR20220047994A (ko) 스마트 헤드 마운트 기기
CN113316054A (zh) 一种声音私密保护装置
JP2013085310A (ja) 聴覚保護イヤプラグ
CN112333598A (zh) 一种耳罩及头戴式骨传导耳机
CN113163297B (zh) 音频装置以及智能头戴设备
CN112437379A (zh) 入耳式耳机
US11700478B2 (en) Headphone and multi-stage noise-cancellation earphone assembly
CN214799830U (zh) 一种挂耳式骨传导耳机
CN209845238U (zh) 新型骨传导耳机
CN210469701U (zh) 一种耳机模组及耳机
CN208386873U (zh) 耳机
CN214381330U (zh) 一种骨传导耳机的接触式组装机构
CN220985818U (zh) 耳机
CN215956608U (zh) 一种降噪头戴式耳机
CN211128132U (zh) 头戴式降噪耳机
CN214315572U (zh) 一种声音私密保护装置
CN213586209U (zh) 一种耳罩及头戴式骨传导耳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