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378581U - 净水系统及净水机 - Google Patents

净水系统及净水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378581U
CN208378581U CN201820827678.0U CN201820827678U CN208378581U CN 208378581 U CN208378581 U CN 208378581U CN 201820827678 U CN201820827678 U CN 201820827678U CN 208378581 U CN208378581 U CN 20837858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route
water route
control valve
wastew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827678.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梦薇
桂鹏
李伟
曾振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Midea Qinghu Water Purification Equipment Co ltd
Midea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Midea Qinghu Water Purification Equipment Co ltd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Midea Qinghu Water Purification Equipment Co ltd, Midea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Midea Qinghu Water Purific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827678.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37858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37858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378581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eparation Using Semi-Permeable Membra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净水系统及净水机,该净水系统包括复合滤芯、增压设备、废水阀、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及第三控制阀,其中,复合滤芯包括滤壳、及设于滤壳内的前置滤件和膜滤件,滤壳具有原水进口、废水出口及净水出口,前置滤件设于膜滤件的上游;换水水路的一端连通于增压设备的出水端,另一端连通于废水阀和第一控制阀之间的废水水路;回流水路的一端连通于废水阀和第一控制阀之间的废水水路,另一端连通于增压设备的进水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了降低废水阀发生堵塞的几率,改善了净水系统的工作可靠性。

Description

净水系统及净水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净水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净水系统及净水机。
背景技术
随着环境污染、水污染的日益严重,人们对用水健康问题的关注也逐渐加强,净水机的出现可有效解决了日常生活用水的污染问题,并且净水机行业也在近些年得到迅速发展。反渗透净水机在制水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水,造成水资源的极大浪费,随着净水机的水效等级的推进以及节能环保意识的增强,目前反渗透净水机正在朝着提高回收率、减少废水排放的技术方向发展。
然而,在反渗透净水机中,提高回收率会带来废水浓度急剧上升,容易造成反渗透膜和废水阀堵塞,进而容易发生反渗透膜发生膜污染,导致系统寿命终止。
为了避免发生上述堵塞风险,通常情况下,采用通过废水阀全开进行反渗透膜和废水阀的同步清洗,此时,又容易导致废水量增加,从而造成回收率降低。因此,在尽量减少废水量的基础上降低废水阀堵塞风险已经成为行业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净水系统,旨在保证减少废水量的基础上,降低其废水阀发生堵塞的几率,进而以改善净水系统的工作可靠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净水系统,包括:
复合滤芯,所述复合滤芯包括滤壳、及设于所述滤壳内的前置滤件和膜滤件,所述滤壳具有原水进口、废水出口及净水出口,所述前置滤件设于所述膜滤件的上游,所述前置滤件的进水端与所述原水进口相连,所述膜滤件的纯水端与所述净水出口相连通,所述膜滤件的废水端与所述废水出口相连,所述原水进口设有进水水路,所述废水出口设有废水水路,所述净水出口设有净水水路;所述进水水路通过一换水水路单向连通所述废水水路,所述废水水路通过一回流水路单向连通所述进水水路;
增压设备,设于所述进水水路;
废水阀,设于所述废水水路;
第一控制阀,设于所述废水水路,且位于所述废水阀和所述膜滤件的出水端之间;
第二控制阀,设于所述换水水路;以及
第三控制阀,设于所述回流水路;
所述换水水路的一端连通于所述增压设备的出水端,另一端连通于所述废水阀和所述第一控制阀之间的废水水路;
所述回流水路的一端连通于所述废水阀和所述第一控制阀之间的废水水路,另一端连通于所述增压设备的进水端。
优选地,所述第三控制阀为回流阀或废水比例器。
优选地,所述前置滤件包括多级滤材。
优选地,所述废水阀、所述第一控制阀、所述第二控制阀、第三控制阀四者中至少两个呈一体集成设置。
优选地,所述膜滤件由反渗透膜或纳滤膜所形成。
优选地,所述复合滤芯还包括设于所述滤壳内的后置滤件,所述后置滤件的进水端与所述膜滤件的纯水端相连通,所述后置滤件的出水端与所述净水出口连通。
优选地,所述后置滤件包括多级滤材。
优选地,所述净水水路设有第一储水装置。
优选地,所述滤壳还具有纯水口,所述膜滤件的纯水端、所述后置滤件的进水端均与所述纯水口连通,所述纯水口设有纯水水路,所述纯水水路设有第二储水装置。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净水系统,包括:
复合滤芯,所述复合滤芯包括滤壳、及设于所述滤壳内的膜滤件和后置滤件,所述滤壳具有原水进口、废水出口及净水出口,所述膜滤件的进水端与所述原水进口相连,所述膜滤件的纯水端与所述后置滤件的进水端相连,所述后置滤件的出水端与所述净水出口相连通,所述膜滤件的废水端与所述废水出口相连,所述原水进口设有进水水路,所述废水出口设有废水水路,所述净水出口设有净水水路;所述进水水路通过一换水水路单向连通所述废水水路,所述废水水路通过一回流水路单向连通所述进水水路;
增压设备,设于所述进水水路;
废水阀,设于所述废水水路;
第一控制阀,设于所述废水水路,且位于所述废水阀和所述膜滤件的出水端之间;
第二控制阀,设于所述换水水路;以及
第三控制阀,设于所述回流水路;
所述换水水路的一端连通于所述增压设备的出水端,另一端连通于所述废水阀和所述第一控制阀之间的废水水路;
所述回流水路的一端连通于所述废水阀和所述第一控制阀之间的废水水路,另一端连通于所述增压设备的进水端。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净水系统,包括:
复合滤芯,所述复合滤芯包括滤壳、及设于所述滤壳内的膜滤件组,所述膜滤件组由多个膜滤件并联而成,所述滤壳具有原水进口、废水出口及净水出口,所述膜滤件的进水端与所述原水进口相连,所述膜滤件的纯水端与所述净水出口相连通,所述膜滤件的废水端与所述废水出口相连,所述原水进口设有进水水路,所述废水出口设有废水水路,所述净水出口设有净水水路;所述进水水路通过一换水水路单向连通所述废水水路,所述废水水路通过一回流水路单向连通所述进水水路;
增压设备,设于所述进水水路;
废水阀,设于所述废水水路;
第一控制阀,设于所述废水水路,且位于所述废水阀和所述膜滤件的出水端之间;
第二控制阀,设于所述换水水路;以及
第三控制阀,设于所述回流水路;
所述换水水路的一端连通于所述增压设备的出水端,另一端连通于所述废水阀和所述第一控制阀之间的废水水路;
所述回流水路的一端连通于所述废水阀和所述第一控制阀之间的废水水路,另一端连通于所述增压设备的进水端。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净水机,包括净水系统,所述净水系统包括:
复合滤芯,所述复合滤芯包括滤壳、及设于所述滤壳内的前置滤件和膜滤件,所述滤壳具有原水进口、废水出口及净水出口,所述前置滤件设于所述膜滤件的上游,所述前置滤件的进水端与所述原水进口相连,所述膜滤件的纯水端与所述净水出口相连通,所述膜滤件的废水端与所述废水出口相连,所述原水进口设有进水水路,所述废水出口设有废水水路,所述净水出口设有净水水路;所述进水水路通过一换水水路单向连通所述废水水路,所述废水水路通过一回流水路单向连通所述进水水路;
增压设备,设于所述进水水路;
废水阀,设于所述废水水路;
第一控制阀,设于所述废水水路,且位于所述废水阀和所述膜滤件的出水端之间;
第二控制阀,设于所述换水水路;以及
第三控制阀,设于所述回流水路;
所述换水水路的一端连通于所述增压设备的出水端,另一端连通于所述废水阀和所述第一控制阀之间的废水水路;
所述回流水路的一端连通于所述废水阀和所述第一控制阀之间的废水水路,另一端连通于所述增压设备的进水端。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净水机,包括净水系统,所述净水系统包括:
复合滤芯,所述复合滤芯包括滤壳、及设于所述滤壳内的膜滤件和后置滤件,所述滤壳具有原水进口、废水出口及净水出口,所述膜滤件的进水端与所述原水进口相连,所述膜滤件的纯水端与所述后置滤件的进水端相连,所述后置滤件的出水端与所述净水出口相连通,所述膜滤件的废水端与所述废水出口相连,所述原水进口设有进水水路,所述废水出口设有废水水路,所述净水出口设有净水水路;所述进水水路通过一换水水路单向连通所述废水水路,所述废水水路通过一回流水路单向连通所述进水水路;
增压设备,设于所述进水水路;
废水阀,设于所述废水水路;
第一控制阀,设于所述废水水路,且位于所述废水阀和所述膜滤件的出水端之间;
第二控制阀,设于所述换水水路;以及
第三控制阀,设于所述回流水路;
所述换水水路的一端连通于所述增压设备的出水端,另一端连通于所述废水阀和所述第一控制阀之间的废水水路;
所述回流水路的一端连通于所述废水阀和所述第一控制阀之间的废水水路,另一端连通于所述增压设备的进水端。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净水机,包括净水系统,所述净水系统包括:
复合滤芯,所述复合滤芯包括滤壳、及设于所述滤壳内的膜滤件组,所述膜滤件组由多个膜滤件并联而成,所述滤壳具有原水进口、废水出口及净水出口,所述膜滤件的进水端与所述原水进口相连,所述膜滤件的纯水端与所述净水出口相连通,所述膜滤件的废水端与所述废水出口相连,所述原水进口设有进水水路,所述废水出口设有废水水路,所述净水出口设有净水水路;所述进水水路通过一换水水路单向连通所述废水水路,所述废水水路通过一回流水路单向连通所述进水水路;
增压设备,设于所述进水水路;
废水阀,设于所述废水水路;
第一控制阀,设于所述废水水路,且位于所述废水阀和所述膜滤件的出水端之间;
第二控制阀,设于所述换水水路;以及
第三控制阀,设于所述回流水路;
所述换水水路的一端连通于所述增压设备的出水端,另一端连通于所述废水阀和所述第一控制阀之间的废水水路;
所述回流水路的一端连通于所述废水阀和所述第一控制阀之间的废水水路,另一端连通于所述增压设备的进水端。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采用在净水系统内设置复合滤芯,提高了净水系统的结构紧凑性;此外,由于设置有换水水路和回流水路,通过对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第三控制阀以及废水阀的控制,可实现正常制水模式、换水模式以及冲洗模式这三种模式的切换,进而可明显降低废水阀结垢堵塞的风险几率,同时,使得部分废水被回收在利用,实现了在保障减少废水排放量的基础上降低废废水阀堵塞风险的目的。其中,上述换水模式和冲洗模式,可根据实际需要对其频率和时间进行调节,以使得废水阀和膜滤件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提高净水系统的工作可靠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净水系统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净水系统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净水系统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净水系统的复合滤芯第一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净水系统的复合滤芯第二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净水系统的复合滤芯第三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净水系统的复合滤芯第四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净水系统的复合滤芯第五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净水系统的复合滤芯第六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净水系统。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并结合图4,该净水系统1包括:
复合滤芯12,所述复合滤芯12包括滤壳121、及设于所述滤壳121内的前置滤件122和膜滤件123,所述滤壳121具有原水进口1211、废水出口1212及净水出口1213,所述前置滤件122设于所述膜滤件123的上游,所述前置滤件122的进水端与所述原水进口1211相连,所述膜滤件123的纯水端与所述净水出口1213相连通,所述膜滤件123的废水端与所述废水出口1212相连,所述原水进口1211设有进水水路15,所述废水出口1212设有废水水路16,所述净水出口1213设有净水水路17;所述进水水路15通过一换水水路19单向连通所述废水水路16,所述废水水路16通过一回流水路23单向连通所述进水水路15;
增压设备11,设于所述进水水路15;
废水阀20,设于所述废水水路16;
第一控制阀21,设于所述废水水路16,且位于所述废水阀20和所述复合滤芯12之间;
第二控制阀22,设于所述换水水路19;以及
第三控制阀24,设于所述回流水路23;
所述换水水路19的一端连通于所述增压设备11的出水端,另一端连通于所述废水阀20和所述第一控制阀21之间的废水水路16;
所述回流水路23的一端连通于所述废水阀20和所述第一控制阀21之间的废水水路16,另一端连通于所述增压设备11的进水端。
上述复合滤芯12内部包含有至少两种滤件,其中一滤件为膜滤件123,另一滤件为前置滤件122。该膜滤件123是由RO膜(反渗透膜)或NF膜(纳滤膜)所形成的,可对水质进行精细过滤。前置滤件122用于对水进行初步过滤,该前置滤件122可由PP棉、碳棒等材料所形成。由于前置滤件122位于膜滤件123的上游,则可使得经过前置滤件122过滤后的水流向膜滤件123,再进行精细过滤,以提升膜滤件123的使用寿命。对于膜滤件123而言,水从其进水端进入后通常分成两路水:纯水和废水。该复合滤芯12通常包括滤壳121,膜滤件123和前置滤件122可集成设于壳体内,其中,滤壳121具有原水进口1211、废水出口1212和净水出口1213,前置滤件122的进水端与原水进口1211连通,前置滤件122的出水端与膜滤件123的进水端连通,膜滤件123的纯水端与净水出口1213连通,膜滤件123的废水端与废水出口1212连通。
原水进口1211设置有进水水路15,废水出口1212设置有废水水路16,净水出口1213设有净水水路17,如此,原水通过进水水路15经过原水进口1211进入复合滤芯12,原水先经过前置滤件122的过滤后,再进入膜滤件123内;最终,净化形成的纯水经过净水出口1213流向净水水路17,以供用户用水;净化产生的废水则经过废水出口1212流向废水水路16。
该增压设备11位于进水水路15上。设置增压设备11的目的在于:向进水水路15进行增压,以便于进水水路15的水更好地流向复合滤芯12,以利于复合滤芯12对水质的净化效果。该增压设备11可使为增压泵一类的设备。
值得强调的是,进水水路15可直接通过与自来水相连接,即进水水路15直接采用自来水进行供水;或者,进水水路15上设置有蓄水装置10,通过蓄水装置10对进水水路15进行供水。该蓄水装置10可以是蓄水罐、蓄水池等。
废水水路16上设置有废水阀20,以对废水的排放量进行控制。由于废水阀20自身具有小孔结构,进而在使用过程中容易结构堵塞,因此现有技术中通常需要对废水阀20进行频繁冲洗,进而导致废水的排放量较大,对水资源造成严重的浪费。
为了避免上述缺陷,本实施例中,进水水路15通过一换水水路19单向连通废水水路16,废水水路16通过一回流水路23单向连通进水水路15,其中,废水水路16上设有第一控制阀21,且第一控制阀21位于废水阀20和复合滤芯12之间;换水水路19上设有第二控制阀22,换水水路19的一端连通于所述增压设备11的出水端,另一端连通于所述废水阀20和所述第一控制阀21之间的废水水路16。回流水路23上设有第三控制阀24,回流水路23的一端连通于所述废水阀20和所述第一控制阀21之间的废水水路16,另一端连通于所述增压设备11的进水端。
下面结合上述水路结构,对本净水系统1的工作原理做出具体说明:
在正常制水模式下,进水水路15的水进入复合滤芯12,再经过复合滤芯12的净化处理后分成两路水:一路废水和一路纯水,废水从废水水路16流出,纯水从纯水水路18流出。此时,第二控制阀22处于关闭状态,第一控制阀21处于打开状态,第三控制阀24处于打开状态,此时废水水路16上的废水可分为两路,一路废水可经过第一控制阀21从废水阀20正常排出,另一路废水经过回流水路23回流至增压设备11的进水端,进而再次经过增压设备11增压后流向复合滤芯12。由于第二控制阀22处于关闭状态,换水水路19处于关闭状态,此时进水水路15的水不能流向废水水路16。可以理解的是,由于设置有回流水路23,在正常制水模式下,可对部分废水进行回收利用,可实现了部分废水的循环利用,进而减少了废水的排放量。
在制水一个周期后,废水阀20处的废水浓度较高,容易产生结垢堵塞现象,需要对废水阀20进行冲洗,此时,本净水系统1处于换水模式:换水水路19上的第二控制阀22处于打开状态,此时进水水路15的水可直接流向废水水路16,将废水水路16中的高浓度废水替换为进水水路15中的低浓度原水,进而实现对废水阀20进行冲洗,以达到降低废水阀20结垢堵塞风险的目的。替换的高浓度废水可通过废水阀20排出。同时,在换水模式下,回流水路23上的第三控制阀24也处于打开状态,此时,通过增压设备11的出水端的原水可直接从换水水路19进入废水水路16,废水水路16的水分为两路,一路流向废水阀20,实现对废水阀20的冲洗,另一路则流向回流水路23,进而对第三控制阀24进行冲洗。可以理解的是,回流水路23上的水最终又流向增压设备11的进水端,实现循环利用,进而降低了换水模式下的排水量。在换水模式下,废水水路16上的第一控制阀21处于关闭状态,进而可防止进水水路15的水通过废水水路16向复合滤芯12的内部逆向流动,进而以保护复合滤芯12。
在本净水水路17工作一段时间后,可根据实际需要对膜滤件123的滤膜表面进行冲洗,此时本净水系统1处于冲洗模式:此时换水水路19的第二控制阀22处于关闭状态,废水水路16上的第一控制阀21处于打开状态,废水阀20处于全开状态,进水水路15的水进入复合滤芯12,再经过复合滤芯12内的膜滤件123进行净化,膜滤件123产生的废水直接从废水阀20排出,此时膜滤件123的滤膜表面的高浓度废水被直接排出,进而以实现对膜滤件123的清洗,保证了膜滤件123的使用寿命和过滤效果。需要说明的是,在冲洗模式下,回流水路23上的第三控制阀24优选处于关闭状态,此时,以保证对膜滤件123的冲洗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由于设置有换水水路19和回流水路23,通过对第一控制阀21、第二控制阀22、第三控制阀24以及废水阀20的控制,可实现正常制水模式、换水模式以及冲洗模式这三种模式的切换,进而可明显降低废水阀20结垢堵塞的风险几率,同时,使得部分废水被回收在利用,实现了在保障减少废水排放量的基础上降低废废水阀20堵塞风险的目的。其中,上述换水模式和冲洗模式,可根据实际需要对其频率和时间进行调节,以使得废水阀20和膜滤件123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提高净水系统1的工作可靠性。
在本净水系统1中,通过设置复合滤芯12,也可提高净水系统1的结构紧凑性,进而便于降低净水系统1的空间要求。
为了提高前置滤件122对水质的净化效果,该前置滤件122可包括多级滤材,进而通过多级滤材,以显著改善水质的预处理效果。其中,该多级滤材的滤材类型可以是相同类型的,也可以是不同类型的。
对于本净水系统1而言,上述第一控制阀21、第二控制阀22及第三控制阀24可以为电磁阀,进而便于对净水系统1进行电气化控制。上述第三控制阀24也可以为回流阀或废水比例器。
此外,对于本净水系统1而言,在其废水阀20、第一控制阀21、第二控制阀22和第四控制阀四者中至少两个呈一体集成设置,例如可以将废水阀20和第一控制阀21集成于一体设置在废水水路16中;或者,将第一控制阀21和第二控制阀22集成于一体设置,由于第一控制阀21和第二控制阀22两者不能同时打开,可优选采用三通阀的结构来实现;或者,将废水阀20与第二控制阀22集成于一体设置;或者,废水阀20、第一控制阀21和第二控制阀22三者呈一体设置;或者,废水阀20、第一控制阀21、第二控制阀22、第四控制阀四者一设置。由于此处实施方案较多,其原理较为相似,此处不再一一列举。通过设置一体化的结构,可便于实现对净水系统1的集中控制,有助于简化净水系统1的水路结构。
进一步地,参照图1、图4,并结合图5,上述复合滤芯12还包括设于滤壳121内的后置滤件124,后置滤件124的进水端与膜滤件123的纯水端相连通,后置滤件124的出水端与净水出口1213连通,即在复合滤芯12的内部,膜滤件123的纯水端和净水出口1213之间还串接有后置滤件124。
可以理解的是,复合滤芯12内设置有前置滤件122、膜滤件123和后置滤件124时,可限制改善净水系统1的净化过滤效果。后置滤件124可以为口感滤件,进而对膜滤件123过滤后产生的纯水再次进行过滤,进而提升水质的口感。其中,该后置滤件124可以是活性炭滤材所形成的,进而可对水质中的异味进行吸附,进而实现除异味的功能,以提升水质。当然,于其他实施例中,该后置滤件124也可由其他滤材所形成,进而对纯水水质进行再次提升和改善。
为了提高后置滤件124的净化效果,该后置滤件124可包括多级滤材,进而通过多级滤材,以显著改善水质。其中,该多级滤材的滤材类型可以是相同类型的,也可以是不同类型的。
可以理解的是,膜滤件123的通量较小,本净水系统1可以应用于小通量要求的净水场景。
为了使本净水系统1也满足大通常的净水场景,本实施例中,参照图2和图4,复合滤芯12内部包括前置滤件122和膜滤件123,净水水路17上设有第一储水装置13,此时,由于复合滤芯12的通量较小,经过膜滤件123过滤产生的纯水可预先储存在第一储水装置13内,进而在用户需要用水时,在通过压力泵等装置优先使第一储水装置13内的水供给用户。
参照图2和图5,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复合滤芯12内部包括前置滤件122、膜滤件123及后置滤件124,净水水路17上设有第一储水装置13,此时,由于复合滤芯12的通量较小,经过后置滤件124过滤产生的净水可预先储存在第一储水装置13内,进而在用户需要用水时,在通过压力泵等装置优先使第一储水装置13内的水供给用户
其中,第一储水装置13内可设置控制装置,当第一储水装置13内水位低于预设水位时,可使得净水系统1制水直至第一储水装置13的水位达到预设水位(例如满水水位等),以便于用户的后续用水。
当然,于其他实施方式中,参照图3和图6,为了满足小通常的净水场景,复合滤芯12内部包括前置滤件122、膜滤件123和后置滤件124,复合滤芯12的滤壳121还具有纯水口1214,膜滤件123的纯水端、后置滤件124的进水端均与纯水口1214连通,纯水口1214设有纯水水路18,纯水水路18设有第二储水装置14,此时膜滤件123过滤后的产生的纯水直接存储在第二储水装置14内,进而当用户需要用水时,再通过压力泵等装置优先使第二储水装置14内的纯水从纯水口1214流向后置滤件124,进而经过后置滤件124的过滤后供给用户。
其中,第二储水装置14内可设置控制装置,当第二储水装置14内水位低于预设水位时,可使得净水系统1制水直至第二储水装置14的水位达到预设水位(例如满水水位等),以便于用户的后续用水。
本实施例还提出一种净水系统。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并结合图7,该净水系统1包括:
复合滤芯12,所述复合滤芯12包括滤壳121、及设于所述滤壳121内的膜滤件123和后置滤件124,所述滤壳121具有原水进口1211、废水出口1212及净水出口1213,所述膜滤件123的进水端与所述原水进口1211相连,所述膜滤件123的纯水端与所述后置滤件124的进水端相连,所述后置滤件124的出水端与所述净水出口1213相连通,所述膜滤件123的废水端与所述废水出口1212相连,所述原水进口1211设有进水水路15,所述废水出口1212设有废水水路16,所述净水出口1213设有净水水路17;所述进水水路15通过一换水水路19单向连通所述废水水路16,所述废水水路16通过一回流水路23单向连通所述进水水路15;
增压设备11,设于所述进水水路15;
废水阀20,设于所述废水水路16;
第一控制阀21,设于所述废水水路16,且位于所述废水阀20和所述膜滤件123的出水端之间;
第二控制阀22,设于所述换水水路19;以及
第三控制阀24,设于所述回流水路23;
所述换水水路19的一端连通于所述增压设备11的出水端,另一端连通于所述废水阀20和所述第一控制阀21之间的废水水路16;
所述回流水路23的一端连通于所述废水阀20和所述第一控制阀21之间的废水水路16,另一端连通于所述增压设备11的进水端。
具体的,上述复合滤芯12内部包含有两种滤件,其中一滤件为膜滤件123,另一滤件为后置滤件124。该膜滤件123是由RO膜(反渗透膜)或NF膜(纳滤膜)所形成的,可对水质进行精细过滤。后置滤件124的进水端与膜滤件123的纯水端相连通,后置滤件124的出水端与净水出口1213连通,即在复合滤芯12的内部,膜滤件123的纯水端和净水出口1213之间还串接有后置滤件124。对于膜滤件123而言,水从其进水端进入后通常分成两路水:纯水和废水。该复合滤芯12通常包括滤壳121,膜滤件123和后置滤件124可集成设于壳体内,其中,滤壳121具有原水进口1211、废水出口1212和净水出口1213,膜滤件123的进水端与原水进口1211连通,膜滤件123的纯水端与后置滤件124的进水端连通,后置滤件124的出水端与净水出口1213连通,膜滤件123的废水端与废水出口1212连通。
原水进口1211设置有进水水路15,废水出口1212设置有废水水路16,净水出口1213设有净水水路17,如此,原水通过进水水路15经过原水进口1211进入复合滤芯12,原水先经过膜滤件123的过滤后,净化产生的纯水再进入后置滤件124进行过滤,然后经净水出口1213流向净水水路17,最终供给用户;净化产生的废水则经过废水出口1212流向废水水路16。
后置滤件124可以为口感滤件,进而对膜滤件123过滤后产生的纯水再次进行过滤,进而提升水质的口感。其中,该后置滤件124可以是活性炭滤材所形成的,进而可对水质中的异味进行吸附,进而实现除异味的功能,以提升水质。当然,于其他实施例中,该后置滤件124也可由其他滤材所形成,进而对纯水水质进行再次提升和改善。
值得强调的是,进水水路15可直接通过与自来水相连接,即进水水路15直接采用自来水进行供水;或者,进水水路15上设置有蓄水装置10,通过蓄水装置10对进水水路15进行供水。该蓄水装置10可以是蓄水罐、蓄水池等。
废水水路16上设置有废水阀20,以对废水的排放量进行控制。由于废水阀20自身具有小孔结构,进而在使用过程中容易结构堵塞,因此现有技术中通常需要对废水阀20进行频繁冲洗,进而导致废水的排放量较大,对水资源造成严重的浪费。
为了避免上述缺陷,本实施例中,进水水路15通过一换水水路19单向连通废水水路16,废水水路16通过一回流水路23单向连通进水水路15,其中,废水水路16上设有第一控制阀21,且第一控制阀21位于废水阀20和复合滤芯12之间;换水水路19上设有第二控制阀22,换水水路19的一端连通于所述增压设备11的出水端,另一端连通于所述废水阀20和所述第一控制阀21之间的废水水路16。回流水路23上设有第三控制阀24,回流水路23的一端连通于所述废水阀20和所述第一控制阀21之间的废水水路16,另一端连通于所述增压设备11的进水端。
下面结合上述水路结构,对本净水系统1的工作原理做出具体说明:
在正常制水模式下,进水水路15的水进入复合滤芯12,再经过复合滤芯12的净化处理后分成两路水:一路废水和一路纯水,废水从废水水路16流出,纯水从纯水水路18流出。此时,第二控制阀22处于关闭状态,第一控制阀21处于打开状态,第三控制阀24处于打开状态,此时废水水路16上的废水可分为两路,一路废水可经过第一控制阀21从废水阀20正常排出,另一路废水经过回流水路23回流至增压设备11的进水端,进而再次经过增压设备11增压后流向复合滤芯12。由于第二控制阀22处于关闭状态,换水水路19处于关闭状态,此时进水水路15的水不能流向废水水路16。可以理解的是,由于设置有回流水路23,在正常制水模式下,可对部分废水进行回收利用,可实现了部分废水的循环利用,进而减少了废水的排放量。
在制水一个周期后,废水阀20处的废水浓度较高,容易产生结垢堵塞现象,需要对废水阀20进行冲洗,此时,本净水系统1处于换水模式:换水水路19上的第二控制阀22处于打开状态,此时进水水路15的水可直接流向废水水路16,将废水水路16中的高浓度废水替换为进水水路15中的低浓度原水,进而实现对废水阀20进行冲洗,以达到降低废水阀20结垢堵塞风险的目的。替换的高浓度废水可通过废水阀20排出。同时,在换水模式下,回流水路23上的第三控制阀24也处于打开状态,此时,通过增压设备11的出水端的原水可直接从换水水路19进入废水水路16,废水水路16的水分为两路,一路流向废水阀20,实现对废水阀20的冲洗,另一路则流向回流水路23,进而对第三控制阀24进行冲洗。可以理解的是,回流水路23上的水最终又流向增压设备11的进水端,实现循环利用,进而降低了换水模式下的排水量。在换水模式下,废水水路16上的第一控制阀21处于关闭状态,进而可防止进水水路15的水通过废水水路16向复合滤芯12的内部逆向流动,进而以保护复合滤芯12。
在本净水水路17工作一段时间后,可根据实际需要对膜滤件123的滤膜表面进行冲洗,此时本净水系统1处于冲洗模式:此时换水水路19的第二控制阀22处于关闭状态,废水水路16上的第一控制阀21处于打开状态,废水阀20处于全开状态,进水水路15的水进入复合滤芯12,再经过复合滤芯12内的膜滤件123进行净化,膜滤件123产生的废水直接从废水阀20排出,此时膜滤件123的滤膜表面的高浓度废水被直接排出,进而以实现对膜滤件123的清洗,保证了膜滤件123的使用寿命和过滤效果。需要说明的是,在冲洗模式下,回流水路23上的第三控制阀24优选处于关闭状态,此时,以保证对膜滤件123的冲洗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由于设置有换水水路19和回流水路23,通过对第一控制阀21、第二控制阀22、第三控制阀24以及废水阀20的控制,可实现正常制水模式、换水模式以及冲洗模式这三种模式的切换,进而可明显降低废水阀20结垢堵塞的风险几率,同时,使得部分废水被回收在利用,实现了在保障减少废水排放量的基础上降低废废水阀20堵塞风险的目的。其中,上述换水模式和冲洗模式,可根据实际需要对其频率和时间进行调节,以使得废水阀20和膜滤件123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提高净水系统1的工作可靠性。
在本净水系统1中,通过设置复合滤芯12,也可提高净水系统1的结构紧凑性,进而便于降低净水系统1的空间要求。
为了提高前置滤件122对水质的净化效果,该前置滤件122可包括多级滤材,进而通过多级滤材,以显著改善水质的预处理效果。其中,该多级滤材的滤材类型可以是相同类型的,也可以是不同类型的。
对于本净水系统1而言,上述第一控制阀21、第二控制阀22及第三控制阀24可以为电磁阀,进而便于对净水系统1进行电气化控制。上述第三控制阀24也可以为回流阀或废水比例器。
此外,对于本净水系统1而言,在其废水阀20、第一控制阀21、第二控制阀22和第四控制阀四者中至少两个呈一体集成设置,例如可以将废水阀20和第一控制阀21集成于一体设置在废水水路16中;或者,将第一控制阀21和第二控制阀22集成于一体设置,由于第一控制阀21和第二控制阀22两者不能同时打开,可优选采用三通阀的结构来实现;或者,将废水阀20与第二控制阀22集成于一体设置;或者,废水阀20、第一控制阀21和第二控制阀22三者呈一体设置;或者,废水阀20、第一控制阀21、第二控制阀22、第四控制阀四者一设置。由于此处实施方案较多,其原理较为相似,此处不再一一列举。通过设置一体化的结构,可便于实现对净水系统1的集中控制,有助于简化净水系统1的水路结构。
可以理解的是,膜滤件123的通量较小,本净水系统1可以应用于小通量要求的净水场景。
为了使本净水系统1也满足大通常的净水场景,本实施例中,参照图2和图7,复合滤芯12内部包括膜滤件123和后置滤件124,净水水路17上设有第一储水装置13,此时,由于复合滤芯12的通量较小,经过后置滤件124过滤产生的净水可预先储存在第一储水装置13内,进而在用户需要用水时,在通过压力泵等装置优先使第一储水装置13内的水供给用户。
当然,于其他实施方式中,参照图3和图8,为了满足小通常的净水场景,复合滤芯12内部包括膜滤件123和后置滤件124,复合滤芯12的滤壳121还具有纯水口1214,膜滤件123的纯水端、后置滤件124的进水端均与纯水口1214连通,纯水口1214设有纯水水路18,纯水水路18设有第二储水装置14,此时膜滤件123过滤后的产生的纯水直接存储在第二储水装置14内,进而当用户需要用水时,再通过压力泵等装置优先使第二储水装置14内的纯水从纯水口1214流向后置滤件124,进而经过后置滤件124的过滤后供给用户。
其中,第二储水装置14内可设置控制装置,当第二储水装置14内水位低于预设水位时,可使得净水系统1制水直至第二储水装置14的水位达到预设水位(例如满水水位等),以便于用户的后续用水。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净水系统。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并结合图9,该净水系统1包括:
复合滤芯12,所述复合滤芯12包括滤壳121、及设于所述滤壳121内的膜滤件组125,所述膜滤件组125由多个膜滤件123并联而成,所述滤壳121具有原水进口1211、废水出口1212及净水出口1213,所述膜滤件123的进水端与所述原水进口1211相连,所述膜滤件123的纯水端与所述净水出口1213相连通,所述膜滤件123的废水端与所述废水出口1212相连,所述原水进口1211设有进水水路15,所述废水出口1212设有废水水路16,所述净水出口1213设有净水水路17;所述进水水路15通过一换水水路19单向连通所述废水水路16,所述废水水路16通过一回流水路23单向连通所述进水水路15;
增压设备11,设于所述进水水路15;
废水阀20,设于所述废水水路16;
第一控制阀21,设于所述废水水路16,且位于所述废水阀20和所述膜滤件123的出水端之间;
第二控制阀22,设于所述换水水路19;以及
第三控制阀24,设于所述回流水路23;
所述换水水路19的一端连通于所述增压设备11的出水端,另一端连通于所述废水阀20和所述第一控制阀21之间的废水水路16;
所述回流水路23的一端连通于所述废水阀20和所述第一控制阀21之间的废水水路16,另一端连通于所述增压设备11的进水端。
具体的,复合滤芯12包括滤壳121和膜滤件组125,其中膜滤件组125设于滤壳121内,膜滤件组125由多个膜滤件123并联形成,每一膜滤件123均具有一进水端、一纯水端和一废水端,多个膜滤件123的进水端相互并联连通,多个膜滤件123的废水端相互并联连通,多个膜滤件123的废水端相互并联连通。膜滤件123是由RO膜(反渗透膜)或NF膜(纳滤膜)所形成的,可对水质进行精细过滤。对于膜滤件123而言,水从其进水端进入后通常分成两路水:纯水和废水。该复合滤芯12通常包括滤壳121,滤壳121具有原水进口1211、废水出口1212和净水出口1213,膜滤件123的进水端与原水进口1211连通,膜滤件123的纯水端与净水出口1213连通,膜滤件123的废水端与废水出口1212连通。
可以理解的是,对于复合滤芯12而言,通常单一膜滤件123的通量较小,进而很难适应于大通量的净水场景,而通过设置膜滤件组125,可提高复合滤芯12的通量。
原水进口1211设置有进水水路15,废水出口1212设置有废水水路16,净水出口1213设有净水水路17,如此,原水通过进水水路15经过原水进口1211进入复合滤芯12,原水先经过膜滤件123的过滤后,然后经净水出口1213流向净水水路17,最终供给用户;净化产生的废水则经过废水出口1212流向废水水路16。
值得强调的是,进水水路15可直接通过与自来水相连接,即进水水路15直接采用自来水进行供水;或者,进水水路15上设置有蓄水装置10,通过蓄水装置10对进水水路15进行供水。该蓄水装置10可以是蓄水罐、蓄水池等。
废水水路16上设置有废水阀20,以对废水的排放量进行控制。由于废水阀20自身具有小孔结构,进而在使用过程中容易结构堵塞,因此现有技术中通常需要对废水阀20进行频繁冲洗,进而导致废水的排放量较大,对水资源造成严重的浪费。
为了避免上述缺陷,本实施例中,进水水路15通过一换水水路19单向连通废水水路16,废水水路16通过一回流水路23单向连通进水水路15,其中,废水水路16上设有第一控制阀21,且第一控制阀21位于废水阀20和复合滤芯12之间;换水水路19上设有第二控制阀22,换水水路19的一端连通于所述增压设备11的出水端,另一端连通于所述废水阀20和所述第一控制阀21之间的废水水路16。回流水路23上设有第三控制阀24,回流水路23的一端连通于所述废水阀20和所述第一控制阀21之间的废水水路16,另一端连通于所述增压设备11的进水端。
下面结合上述水路结构,对本净水系统1的工作原理做出具体说明:
在正常制水模式下,进水水路15的水进入复合滤芯12,再经过复合滤芯12的净化处理后分成两路水:一路废水和一路纯水,废水从废水水路16流出,纯水从纯水水路18流出。此时,第二控制阀22处于关闭状态,第一控制阀21处于打开状态,第三控制阀24处于打开状态,此时废水水路16上的废水可分为两路,一路废水可经过第一控制阀21从废水阀20正常排出,另一路废水经过回流水路23回流至增压设备11的进水端,进而再次经过增压设备11增压后流向复合滤芯12。由于第二控制阀22处于关闭状态,换水水路19处于关闭状态,此时进水水路15的水不能流向废水水路16。可以理解的是,由于设置有回流水路23,在正常制水模式下,可对部分废水进行回收利用,可实现了部分废水的循环利用,进而减少了废水的排放量。
在制水一个周期后,废水阀20处的废水浓度较高,容易产生结垢堵塞现象,需要对废水阀20进行冲洗,此时,本净水系统1处于换水模式:换水水路19上的第二控制阀22处于打开状态,此时进水水路15的水可直接流向废水水路16,将废水水路16中的高浓度废水替换为进水水路15中的低浓度原水,进而实现对废水阀20进行冲洗,以达到降低废水阀20结垢堵塞风险的目的。替换的高浓度废水可通过废水阀20排出。同时,在换水模式下,回流水路23上的第三控制阀24也处于打开状态,此时,通过增压设备11的出水端的原水可直接从换水水路19进入废水水路16,废水水路16的水分为两路,一路流向废水阀20,实现对废水阀20的冲洗,另一路则流向回流水路23,进而对第三控制阀24进行冲洗。可以理解的是,回流水路23上的水最终又流向增压设备11的进水端,实现循环利用,进而降低了换水模式下的排水量。在换水模式下,废水水路16上的第一控制阀21处于关闭状态,进而可防止进水水路15的水通过废水水路16向复合滤芯12的内部逆向流动,进而以保护复合滤芯12。
在本净水水路17工作一段时间后,可根据实际需要对膜滤件123的滤膜表面进行冲洗,此时本净水系统1处于冲洗模式:此时换水水路19的第二控制阀22处于关闭状态,废水水路16上的第一控制阀21处于打开状态,废水阀20处于全开状态,进水水路15的水进入复合滤芯12,再经过复合滤芯12内的膜滤件123进行净化,膜滤件123产生的废水直接从废水阀20排出,此时膜滤件123的滤膜表面的高浓度废水被直接排出,进而以实现对膜滤件123的清洗,保证了膜滤件123的使用寿命和过滤效果。需要说明的是,在冲洗模式下,回流水路23上的第三控制阀24优选处于关闭状态,此时,以保证对膜滤件123的冲洗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由于设置有换水水路19和回流水路23,通过对第一控制阀21、第二控制阀22、第三控制阀24以及废水阀20的控制,可实现正常制水模式、换水模式以及冲洗模式这三种模式的切换,进而可明显降低废水阀20结垢堵塞的风险几率,同时,使得部分废水被回收在利用,实现了在保障减少废水排放量的基础上降低废废水阀20堵塞风险的目的。其中,上述换水模式和冲洗模式,可根据实际需要对其频率和时间进行调节,以使得废水阀20和膜滤件123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提高净水系统1的工作可靠性。
在本净水系统1中,通过设置复合滤芯12,也可提高净水系统1的结构紧凑性,进而便于降低净水系统1的空间要求。
对于本净水系统1而言,上述第一控制阀21、第二控制阀22及第三控制阀24可以为电磁阀,进而便于对净水系统1进行电气化控制。上述第三控制阀24也可以为回流阀或废水比例器。
此外,对于本净水系统1而言,在其废水阀20、第一控制阀21、第二控制阀22和第四控制阀四者中至少两个呈一体集成设置,例如可以将废水阀20和第一控制阀21集成于一体设置在废水水路16中;或者,将第一控制阀21和第二控制阀22集成于一体设置,由于第一控制阀21和第二控制阀22两者不能同时打开,可优选采用三通阀的结构来实现;或者,将废水阀20与第二控制阀22集成于一体设置;或者,废水阀20、第一控制阀21和第二控制阀22三者呈一体设置;或者,废水阀20、第一控制阀21、第二控制阀22、第四控制阀四者一设置。由于此处实施方案较多,其原理较为相似,此处不再一一列举。通过设置一体化的结构,可便于实现对净水系统1的集中控制,有助于简化净水系统1的水路结构。
为了进一步地使本净水系统1也满足更大通常的净水场景,本实施例中,参照图2和图9,净水水路17上设有第一储水装置13,此时,经过膜滤件123过滤产生的纯水可预先储存在第一储水装置13内,进而在用户需要用水时,在通过压力泵等装置优先使第一储水装置13内的水供给用户。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净水机,该净水机包括净水系统,该净水系统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净水机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净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复合滤芯,所述复合滤芯包括滤壳、及设于所述滤壳内的前置滤件和膜滤件,所述滤壳具有原水进口、废水出口及净水出口,所述前置滤件设于所述膜滤件的上游,所述前置滤件的进水端与所述原水进口相连,所述膜滤件的纯水端与所述净水出口相连通,所述膜滤件的废水端与所述废水出口相连,所述原水进口设有进水水路,所述废水出口设有废水水路,所述净水出口设有净水水路;所述进水水路通过一换水水路单向连通所述废水水路,所述废水水路通过一回流水路单向连通所述进水水路;
增压设备,设于所述进水水路;
废水阀,设于所述废水水路;
第一控制阀,设于所述废水水路,且位于所述废水阀和所述膜滤件的出水端之间;
第二控制阀,设于所述换水水路;以及
第三控制阀,设于所述回流水路;
所述换水水路的一端连通于所述增压设备的出水端,另一端连通于所述废水阀和所述第一控制阀之间的废水水路;
所述回流水路的一端连通于所述废水阀和所述第一控制阀之间的废水水路,另一端连通于所述增压设备的进水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净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控制阀为回流阀或废水比例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净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置滤件包括多级滤材。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净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废水阀、所述第一控制阀、所述第二控制阀、第三控制阀四者中至少两个呈一体集成设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净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膜滤件由反渗透膜或纳滤膜所形成。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净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滤芯还包括设于所述滤壳内的后置滤件,所述后置滤件的进水端与所述膜滤件的纯水端相连通,所述后置滤件的出水端与所述净水出口连通。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净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置滤件包括多级滤材。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净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净水水路设有第一储水装置。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净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滤壳还具有纯水口,所述膜滤件的纯水端、所述后置滤件的进水端均与所述纯水口连通,所述纯水口设有纯水水路,所述纯水水路设有第二储水装置。
10.一种净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复合滤芯,所述复合滤芯包括滤壳、及设于所述滤壳内的膜滤件和后置滤件,所述滤壳具有原水进口、废水出口及净水出口,所述膜滤件的进水端与所述原水进口相连,所述膜滤件的纯水端与所述后置滤件的进水端相连,所述后置滤件的出水端与所述净水出口相连通,所述膜滤件的废水端与所述废水出口相连,所述原水进口设有进水水路,所述废水出口设有废水水路,所述净水出口设有净水水路;所述进水水路通过一换水水路单向连通所述废水水路,所述废水水路通过一回流水路单向连通所述进水水路;
增压设备,设于所述进水水路;
废水阀,设于所述废水水路;
第一控制阀,设于所述废水水路,且位于所述废水阀和所述膜滤件的出水端之间;
第二控制阀,设于所述换水水路;以及
第三控制阀,设于所述回流水路;
所述换水水路的一端连通于所述增压设备的出水端,另一端连通于所述废水阀和所述第一控制阀之间的废水水路;
所述回流水路的一端连通于所述废水阀和所述第一控制阀之间的废水水路,另一端连通于所述增压设备的进水端。
11.一种净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复合滤芯,所述复合滤芯包括滤壳、及设于所述滤壳内的膜滤件组,所述膜滤件组由多个膜滤件并联而成,所述滤壳具有原水进口、废水出口及净水出口,所述膜滤件的进水端与所述原水进口相连,所述膜滤件的纯水端与所述净水出口相连通,所述膜滤件的废水端与所述废水出口相连,所述原水进口设有进水水路,所述废水出口设有废水水路,所述净水出口设有净水水路;所述进水水路通过一换水水路单向连通所述废水水路,所述废水水路通过一回流水路单向连通所述进水水路;
增压设备,设于所述进水水路;
废水阀,设于所述废水水路;
第一控制阀,设于所述废水水路,且位于所述废水阀和所述膜滤件的出水端之间;
第二控制阀,设于所述换水水路;以及
第三控制阀,设于所述回流水路;
所述换水水路的一端连通于所述增压设备的出水端,另一端连通于所述废水阀和所述第一控制阀之间的废水水路;
所述回流水路的一端连通于所述废水阀和所述第一控制阀之间的废水水路,另一端连通于所述增压设备的进水端。
12.一种净水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净水系统。
CN201820827678.0U 2018-05-29 2018-05-29 净水系统及净水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837858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827678.0U CN208378581U (zh) 2018-05-29 2018-05-29 净水系统及净水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827678.0U CN208378581U (zh) 2018-05-29 2018-05-29 净水系统及净水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378581U true CN208378581U (zh) 2019-01-15

Family

ID=649696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827678.0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8378581U (zh) 2018-05-29 2018-05-29 净水系统及净水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37858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404966U (zh) 净水系统和净水机
CN206616075U (zh) 一种纯水回流型节水节能净水机
CN201842710U (zh) 无废水纯水机
CN209143896U (zh) 一种无废水排放反渗透处理系统
CN201099627Y (zh) 节水、长效型纯水机
CN208378581U (zh) 净水系统及净水机
CN206244437U (zh) 水路系统和净水器
CN208378495U (zh) 净水系统及净水机
CN208378582U (zh) 净水系统及净水机
CN208995240U (zh) 净水系统及净水机
CN208933043U (zh) 水处理系统
CN106673137A (zh) 一种双膜长效制水系统
CN208378494U (zh) 净水系统及净水机
CN209178097U (zh) 净水系统和净水机
CN206666239U (zh) 一种净水机系统
CN208856960U (zh) 一种反渗透滤芯的反冲系统、反渗透系统及净水器
CN210656213U (zh) 净水系统及净水设备
CN211367189U (zh) 一种纯水泡膜净水系统
CN208995242U (zh) 净水系统及净水机
CN208378493U (zh) 净水系统及净水机
CN107337290A (zh) 一种无泵净水系统及净水机
CN208378583U (zh) 净水系统和净水机
CN208561913U (zh) 净水系统和净水机
CN205528030U (zh) 一种大流量无桶反渗透纯水机系统
CN209010256U (zh) 净水系统和净水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11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