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371488U - 火锅 - Google Patents

火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371488U
CN208371488U CN201720216344.5U CN201720216344U CN208371488U CN 208371488 U CN208371488 U CN 208371488U CN 201720216344 U CN201720216344 U CN 201720216344U CN 208371488 U CN208371488 U CN 20837148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akage
grey
pot body
grey part
combustion cha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21634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琳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720216344.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37148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37148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371488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火锅,包括底座、设于底座上方的锅体、上下开口的燃烧室及漏灰件;所述漏灰件通过至少两连接件与所述燃烧室相连,所述连接件形成有与所述燃烧室底部悬挂配合的活动端和与所述漏灰件可拆卸配合的固定端;所述漏灰件上设有与连接件相配合的开口或通孔。本实用新型中连接件与燃烧室之间通过活动端配合连接,无需在燃烧室或锅体上进行打孔操作,降低制造难度,报废率低;同时减少了生产步骤,大大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Description

火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厨房用具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炭两用的火锅。
背景技术
传统火锅一般以木炭为热源,在锅体内连接用于放置炭火的燃烧筒,通过燃烧筒内炭火的温度对锅体内的水进行加热。后续出现了电炭两用铜火锅,其提供了一种电力与木炭混合使用的方式,从而可随意调节火力大小,使用更为方便。中国专利CN204889584U公开了一种《火锅》,其包括锅体、燃烧室、连接板、发热管以及控制件等,通过木炭和电加热管同时对锅体进行加热;但是,该种结构的火锅中,连接板与锅体之间通过螺钉相连,从而需要在锅体上进行打孔,长期使用后该孔处容易发生泄露,火锅的使用寿命过短;并且在锅体上进行打孔较为复杂,加工的精准度要求较高,产品报废率低,造成极大的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使用寿命长的火锅。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包括底座、设于底座上方的锅体、上下开口的燃烧室及漏灰件;所述漏灰件通过至少两连接件与所述燃烧室相连,所述连接件形成有与所述燃烧室底部悬挂配合的活动端和与所述漏灰件可拆卸配合的固定端;所述漏灰件上设有与连接件相配合的开口或通孔。本实用新型中连接件与燃烧室之间通过活动端配合连接,活动端可直接悬挂在燃烧室的底部上,两者之间无需通过螺钉来连接即可实现牢固定位,从而无需在燃烧室或锅体上进行打孔操作,长期使用亦不会发生泄漏的情况,极大程度的延长锅体的使用寿命;并且相对锅体打孔的情况而言,制造难度得到了降低,产品报废率低,更为节能环保;减少了打孔操作所需的工时,大大提升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通过在漏灰件侧壁上设置开口或通孔,使得漏灰件的大小可设置成大于燃烧室底部的开口大小,装配时可先将漏灰件放置在燃烧室底部上后再对连接件进行装配,装配更为容易;固定端可延伸至漏灰件的下表面位置上,对漏灰件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即使固定端与漏灰件之间未通过连接结构相连,漏灰件依旧可以被连接件限制在锅体的底部上,从而将固定端与所述漏灰件连接后,即可实现双重固定的效果,可进一步加强两者之间的连接牢固性,延长使用寿命。
进一步的,所述活动端由所述连接件上端向外弯折形成,所述固定端由所述连接件下端向内弯折形成;制造较为简便,加工方便。
优选的,所述漏灰件的内底面为下凹结构;通过将漏灰件的内底面下凹设置,使得漏灰件内地面的高度降低,使得木炭堆积于漏灰件上时,其火焰的外焰高度能基本于锅体底面或锅内的水相平齐,提高热能的利用率,热损失减小,更为节能环保;且相较于漏灰件与锅体底面平齐的情况而言,火锅的开锅的速度可提升至少2倍,提高工作效率,开锅效果好。
进一步的,所述漏灰件至少部分球面设置以形成所述下凹结构; 球面结构成型更为容易,且木炭堆积时更易形成小山堆,木炭整体的分散面积不会过大,热能不易损失。
进一步的,所述漏灰件上设有漏灰通槽,该漏灰通槽呈条形设置;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灰烬能通过漏灰通槽掉落,不堆积于漏灰件上,使炭木得到更充分燃烧;条形的漏灰通槽增加了通风效果,氧气更充足,炭木燃烧更旺,温度提升更快。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火锅,包括底座、设于底座上方的锅体、设于锅体中央的燃烧室及漏灰件,所述锅体底部设有一通孔;所述漏灰件通过至少两连接件与所述锅体相连,所述连接件上部形成有与所述锅体底部悬挂配合的活动端和与所述漏灰件可拆卸配合的固定端;所述漏灰件上设有与连接件相配合的开口或通孔。本实用新型中连接件与锅体之间通过活动端配合连接,活动端可直接钩在锅体的底部上,两者之间无需通过螺钉来连接即可实现牢固定位,从而无需在锅体上进行打孔操作,长期使用亦不会发生泄漏的情况,极大程度的延长锅体的使用寿命;并且相对锅体打孔的情况而言,制造难度得到了降低,产品报废率低,更为节能环保;减少了打孔操作所需的工时,大大提升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通过在漏灰件侧壁上设置开口或通孔,使得漏灰件的大小可设置成大于锅体底部的开口大小,装配时可先将漏灰件放置在锅体底部上后再对连接件进行装配,装配更为容易;固定端可延伸至漏灰件的下表面位置上,对漏灰件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即使固定端与漏灰件之间未通过连接结构相连,漏灰件依旧可以被连接件限制在锅体的底部上,从而将固定端与所述漏灰件连接后,即可实现双重固定的效果,可进一步加强两者之间的连接牢固性,延长使用寿命。
优选的,所述连接件还形成有与所述漏灰件相配合的固定端,该固定端与所述漏灰件固连;固定端可延伸至漏灰件的下表面位置上,对漏灰件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即使固定端与漏灰件之间未通过连接结构相连,漏灰件依旧可以被连接件限制在锅体的底部上;将固定端与所述漏灰件固连,可进一步加强两者之间的连接牢固性,延长使用寿命。
进一步的,所述活动端由所述连接件上端向外弯折形成,所述固定端由所述连接件下端向内弯折形成;制造较为简便,加工方便。
优选的,所述漏灰件的内底面为下凹结构;通过将漏灰件的内底面下凹设置,使得漏灰件内地面的高度降低,使得木炭堆积于漏灰件上时,其火焰的外焰高度能基本于锅体底面或锅内的水相平齐,提高热能的利用率,热损失减小,更为节能环保;且相较于漏灰件与锅体底面平齐的情况而言,火锅的开锅的速度可提升至少2倍,提高工作效率,开锅效果好。
进一步的,所述漏灰件至少部分球面设置以形成所述下凹结构; 球面结构成型更为容易,且木炭堆积时更易形成小山堆,木炭整体的分散面积不会过大,热能不易损失。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连接件与燃烧室之间通过活动端配合连接,无需在燃烧室或锅体上进行打孔操作,长期使用亦不会发生泄漏的情况,极大程度的延长锅体的使用寿命;并且制造难度得到了降低,产品报废率低,更为节能环保。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漏灰件与连接件第一种连接方式的配合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漏灰件与连接件第二种连接方式的配合示意图。
图4为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的局部剖视图。
图6为图5中B处的放大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的局部剖视图。
图8为图7中D处的放大图。
图9为漏灰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发热元件与导热件的配合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沿A-A线的剖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锅体与发热元件相连的配合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包装时锅体与底座的配合示意图。
图14为开关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的控制电路板的局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6、9-15所示,一种火锅,包括中空结构设置的底座1、设于底座1上方的锅体2、上下开口的燃烧室3、设有条形的漏灰通槽43的漏灰件4、用于加热锅体2的发热元件5、控制电路板以及电源座,所述底座与锅体之间可为分体设置,也可通过焊接直接固连;所述锅体2的外壁上对称设有可活动的便于使用者移动火锅的防烫手柄24,燃烧室3设置在锅体2中央与锅体2固定连接,上下均为开口设置;锅体底部设有与燃烧室底部相同大小的通孔,燃烧室可以通过焊接、压接以与该通孔的内壁相连,从而实现燃烧室与锅体的固定连接;所述锅盖10上对称设有可活动的便于使用者开合锅盖10的防烫手柄101,锅盖10中间设有与燃烧室3外围相适配的孔洞,当盖合时锅盖10穿过燃烧室3与锅体2上部开口配合,刚好盖住锅体2。
进一步的,所述漏灰件4通过两个金属制成的连接件7与所述燃烧室3相连,两连接件7左右对称设置;所述连接件7包括连接件本体73、活动端71以及固定端72,所述连接件7为一金属片,所述活动端71由所述连接件上端向外弯折形成,所述固定端72由所述连接件下端向内弯折形成,连接件剩余的部分即为所述连接件本体73;所述活动端71与所述燃烧室3底部悬挂配合,优选的,该燃烧室3底部具有一延伸段31,所述活动端可钩在该延伸段31上;所述漏灰件4的外侧壁上对称的设有两开口42,所述活动端可通过该开口42穿入至所述燃烧室内,进而钩在所述延伸段31上;于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在所述漏灰件4上设置两通孔41,所述活动端可通过该开口42穿入至所述燃烧室内,进而钩在所述延伸段31上;所述固定端72与所述漏灰件4可拆卸连接,所述漏灰件4置于该固定端72上,所述固定端72上设有通孔721,所述漏灰件4上对应于通孔的位置上设有螺纹孔,螺钉可穿过所述连接孔后与该螺纹孔进行螺接,使得漏灰件4与固定端72固连;由于活动端钩在燃烧室底部上,而漏灰件又连接在固定端上,从而漏灰件即可被固定在燃烧室底部上。
于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7也可仅包括活动端71和连接件本体73,活动端71钩在所述延伸部31上,连接件本体则通过螺钉直接与漏灰件侧壁固定连接在一起;当然连接件的结构并不仅限于这两种结构,其他便于实现漏灰件与燃烧室连接的结构均适用。
装配时,先将漏灰件4至于燃烧室3底部上,之后将活动端71穿入所述开口42或通孔41内,待活动端71完全穿入至开口42或通孔41内后,翻动连接件,使得连接件本体73翻转至正对开口42或通孔41,并将连接件本体推入至开口或通孔41内;此时,连接件本体73置于所述开口42或通孔41内,活动端71钩在延伸段31上,而固定端72则刚好抵靠在漏灰件4下表面上;之后将螺钉对准固定端72上的通孔721旋入,使得连接件无法再发送翻动,此时漏灰件便被牢牢的固定在了燃烧室底部上。
作为优选,所述漏灰件4的内底面为下凹结构,从而有效降低其内底面的高度,使得锅体的热能利用率更高;当然,该种结构并非对漏灰件4的保护范围的限定,漏灰件4还可采用其他多种结构;优选的,漏灰件4的内底面为球面设置以形成所述下凹结构,球面结构成型更为容易,且木炭堆积时更易形成小山堆,木炭整体的分散面积不会过大,热能不易损失;进一步的,所述漏灰件4下表面对应于所述固定端的位置上设有一凹槽44,所述固定端72置于该凹槽44内。
所述发热元件5为由不锈钢制成的环形的加热管51,优选的,所述发热元件5连接一导热件6,所述导热件6为由铝材制成的导热板;所述导热件6为环状结构,该导热件6上设有漏灰口62,优选的,该漏灰口62为圆形,以使所述导热件6为环状结构,漏灰口的位置对应于所述漏灰件的位置设置,便于灰烬从漏灰口中掉出;所述发热元件5至少部分被全包覆于所述导热件6内,具体的,所述加热管51两端分别具有一金属插头511,除两金属插头外,加热管的其余部分均被全部包覆于所述导热件6内,实现最大的热传递效率;优选的,所述加热管51与导热件6通过铸造成型在一起,制造简便;铸造成型后,加热管除两金属插头511的部分被全部包在导热板内,两者之间不存在间隙,热传递效果最好;于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导热件6也可设置为C形结构,即导热板具有一个缺口;具体的 ,由于两金属插头511具有一定的间距,该部分上的导热板上不存在加热管,从而可在该位置上设一个缺口,即可使得所述导热板成为所述的C形结构。
所述底座上下为开口设置,所述导热件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在所述底座1上端;优选的,底座上端对应开口位置还设有一凹台12,导热件可置于该凹台12内,不易发生移动;导热件上表面可与底座上表面相平齐或略微高于底座上表面设置,从而当底座与锅体固连在一起时,导热板上表面刚好贴合于锅体底面,对锅体进行加热。
当然,于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发热元件5也可直接设置在锅体2上,其与锅体下表面固定连接,两者可通过焊接或其他方式相连;所述电源座8设于底座上,电源座上具有与发热元件可拆卸配合的电源端子81,该电源端子81的上部为开口设置,并且其形状与所述金属插头相配适,当锅体与所述底座相连接时,锅体下表面的加热管的金属插头即可由上置下插入至所述电源端子81内,实现与电源座8的电连接,进而使得电源座8对发热元件进行供电。显然,发热元件还可有其他多种设置方式,在此不一一列举。
所述控制电路板9设于底座上,控制电路板包括与发热元件5电连的控制模块、与该控制模块电连的调温部件91、用于探测锅体或发热元件温度的感温模块以及用于显示感温模块所监测到的锅体2或发热元件温度的显示部件92;具体的,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电源座8电连,控制模块为控制器,可采用PLC控制器或其他任意型号的控制器;所述显示部件为显示屏,显示部件置于所述底座内;优选的,所述底座1上对应显示部件位置设于连接有一开关盒11,该开关盒上设有一窗口111,所述显示部件可嵌设至该窗口111内,进而使得显示部件从窗口处裸露出来,从而方便操作人员对显示部件6上显示的温度进行直观的观察;所述感温模块为感温电阻,感温电阻置于锅体1的底部位置,每秒对锅体1的温度进行检测,不同的温度会使感温电阻的阻值发生变化;感温模块、显示部件均与控制模块电连,感温电阻可把电阻的变化传导到控制模块,不同的温度对应一个不同电阻值,这样温度显示和温度控制精确度高。
具体的,所述调温部件91包括设于所述控制电路板上的按钮开关,该按钮开关包括开关按钮94、降温按钮95以及升温按钮96,所述开关按钮94、降温按钮95以及升温按钮96均电连接于控制模块;所述开关盒对应于开关按钮94、降温按钮95以及升温按钮96位置分别设有一弹性片112,通过按压所述弹性片即可按压对应的按钮;所述开关按钮94用于控制加热管的通电和断电,优选的,可将开关按钮设置为开启时呈发光状态,方便区分;所述升温按钮96用于增加锅体的温度,当显示部件上显示的温度未达到操作人员要求的温度时,可按压所述加温按钮,按压时显示部件上的温度会跟随按压操作进行增加,在按压的同时加温信号将反馈至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模块随即控制所述发热元件加温,之后感温模块实时对锅体的温度进行探测,并将信号反馈至所述控制模块,当控制模块检测到锅体温度与显示温度一致后,控制模块即可控制发热元件断电;所述降温按钮95用于降低锅体内的温度,当显示部件上显示的温度过高时,可按压所述减温按钮,在按压的同时降温信号将反馈至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模块随即控制所述发热元件断电,使得锅体内的温度慢慢降低至指定值。
于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调温部件也可采用为突跳式温控器,其工作原理已为现有技术,可自行进行百度,在此不再赘述;于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调温部件还可设置为触摸屏,所述开关盒上对应触摸屏的位置设有开口,使得触摸屏裸露出来;触摸屏上具有开关图标、升温图标和降温图标,通过手指对于开关图标、升温图标和降温图标的触碰即可实现相应的开启/关闭、升温、降温操作;由于触摸屏结构及工作原理已为现有技术,可自行进行百度,在此不再赘述;当然上述的几种结构并非对于调温部件保护范围的限定,调温部件还可采用其他便于调节锅体温度的结构。
所述底座1为中空结构设置,且上下均为开口设置,所述锅体2与底座1为分体结构,从而包装时,能够将底座1套至燃烧室3外,使得底座整体置于锅体2内,并可以盖上锅盖10,从而极大程度的减小了火锅的体积,节省包装材料;当然于其他实施例中,所述锅体与底座之间也可为固定连接,两者之间可以通过焊接实现固定连接。
所述底座1的下底面可拆卸连接有一个接灰件7,该接灰件7可接住由漏灰槽41上掉落下来的灰烬,更为卫生;具体的,该托盘7外围向上延伸形成有挡边131,当托盘7与所述底座相连时,该挡边131与所述底座1相卡接,从而有效的与底座相连;当需要对掉落的灰烬进行清理时,将所述托盘拆下即可,方便快捷;所述底座1上还设有用于通风从而降低底座1温度的通风孔15,避免底座1温度过高而灼伤用于放置火锅的桌面。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7-8所示,所述燃烧室3设于锅体2中央位置上,且燃烧室3底部固连在所述锅体2的底部上,锅体底部设有一通孔21,该通孔21的大小小于所述燃烧室3底部的大小,使得锅体2底部还有部分伸出至燃烧室底部,以形成锅体延伸段31;所述活动端71钩在该锅体延伸段31上,从而使得所述漏灰件4被固定在所述锅体1底部上。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用来解释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是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对本实用新型作出的任何修改和改变,都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8)

1.一种火锅,包括底座(1)、设于底座(1)上方的锅体(2)、上下开口的燃烧室(3)及漏灰件(4);其特征在于:所述漏灰件(4)通过至少两连接件(7)与所述燃烧室(3)相连,所述连接件(7)形成有与所述燃烧室(3)底部悬挂配合的活动端(71)和与所述漏灰件(4)可拆卸配合的固定端(72);所述固定端(72)上设有通孔(721),所述漏灰件(4)上对应于通孔的位置上设有螺纹孔;所述漏灰件(4)上设有可供连接件穿过的开口(42)或通孔(41);所述漏灰件(4)的内底面为下凹结构,内底面与所述燃烧室(3)底部具有间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火锅,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端(71)由所述连接件(7)上端向外弯折形成,所述固定端(72)由所述连接件(7)下端向内弯折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火锅,其特征在于:所述漏灰件(4)至少部分球面设置以形成所述下凹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火锅,其特征在于:所述漏灰件(4)上设有漏灰通槽(43),该漏灰通槽(43)为条形结构。
5.一种火锅,包括底座(1)、设于底座(1)上方的锅体(2)、设于锅体(2)中央的燃烧室(3)及漏灰件(4),所述锅体(2)底部设有一通孔(21);其特征在于:所述漏灰件(4)通过至少两连接件(7)与所述锅体(2)相连,所述连接件(7)上部形成有与所述锅体(2)底部悬挂配合的活动端(71)和与所述漏灰件(4)可拆卸配合的固定端(72);所述漏灰件(4)上设有可供连接件穿过的开口(42)或通孔(41);所述漏灰件(4)的内底面为下凹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火锅,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端(71)由所述连接件(7)上端向外弯折形成,所述固定端(72)由所述连接件(7)下端向内弯折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火锅,其特征在于:所述漏灰件(4)至少部分球面设置以形成所述下凹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火锅,其特征在于:所述漏灰件(4)上设有漏灰通槽(43),该漏灰通槽(43)为条形结构。
CN201720216344.5U 2017-03-07 2017-03-07 火锅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837148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216344.5U CN208371488U (zh) 2017-03-07 2017-03-07 火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216344.5U CN208371488U (zh) 2017-03-07 2017-03-07 火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371488U true CN208371488U (zh) 2019-01-15

Family

ID=649774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216344.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8371488U (zh) 2017-03-07 2017-03-07 火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37148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271163Y (zh) 一种烟熏烤盘
CN201015532Y (zh) 具有内锅识别功能的电饭煲
JP2018524097A (ja) 卓上型蒸気調理鍋
CN208371488U (zh) 火锅
CN209121865U (zh) 一种分体式电热锅
CN202154515U (zh) 一种自提示电饭煲
CN210035616U (zh) 多功能集成灶
CN2922704Y (zh) 一种慢炖锅
CN203597619U (zh) 一种新型的节能减排集成环保灶
CN108151074A (zh) 一种具有高效率的节能减排炉灶
CN208808122U (zh) 分体式电碳两用火锅
CN211232954U (zh) 集成灶
CN209966176U (zh) 带托盆式水雾功能的电烤箱
CN203434393U (zh) 一种电热锅控制插头
CN201302203Y (zh) 具有节能热水器功能的防风炉架
CN202068601U (zh) 便携式加热棒
CN205641013U (zh) 一种抽油烟机与燃气灶设置为一体的便于使用的炊具
CN205053725U (zh) 一种锅具
CN204862582U (zh) 一种集成式多功能电煮炉
CN207355926U (zh) 热能利用率高的火锅
CN203354299U (zh) 一种电饭锅
CN215863538U (zh) 集成灶
CN209910146U (zh) 电采暖做饭一体机
CN210697173U (zh) 多功能电蒸锅
CN209186359U (zh) 一种电加热蒸食炉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