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367380U -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367380U
CN208367380U CN201820959263.9U CN201820959263U CN208367380U CN 208367380 U CN208367380 U CN 208367380U CN 201820959263 U CN201820959263 U CN 201820959263U CN 208367380 U CN208367380 U CN 20836738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backlight module
guide plate
light guide
circuit boar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959263.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嘉航
宋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KC Co Ltd
Chongqing HKC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KC Co Ltd
Chongqing HKC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KC Co Ltd, Chongqing HKC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K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959263.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36738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3673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36738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和灯条,所述导光板包括入光面和出光面,所述灯条包括电路板以及固定在所述电路板上的光源,所述光源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间隔相对,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反光件,所述反光件的一端置于所述导光板出光面上,另一端置于所述电路板的顶面。本方案中的背光模组,通过在电路板和导光板上方设置一反光件,使得光源入射至导光板入光面上方的光线被反射至入光面,从而减少漏光现象,提高背光模组的光利用率。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包含上述背光模组的显示装置,由于背光模组光利用率较高,背光模组的出光效果较好,使得显示装置画面的显示质量更高。

Description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液晶显示装置因具有高画质、省电、机身薄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这种电子产品中,其中,机身越薄的液晶显示器越受消费者的青睐。现在市场上的液晶显示装置大部分都是背光型液晶显示器,其包括用于显示画面的显示面板以及为显示面板提供光源的背光模组。而背光模组通常选择在其侧边放置灯条,即灯条设置在显示器的侧边,导光板与灯条上的光源间隔相对的一面为导光板的入光面,用于接收光源入射过来的光线。背光模组的出光效果跟其内部光源的光利用率有关,光利用率越高,背光模组的出光效果就越好。目前提高背光模组中光利用率的做法是增加导光板相比于灯条的厚度以及提高导光板入光面与灯条的相对位置精度,导光板相比于灯条越厚,导光板入光面越正对灯条发光中心,入光面接收到的入射光就越多,光源的利用率就越高。而增加导光板相比于灯条的厚度有两种途径,一是增加导光板本身的厚度,二是减少灯条的板宽,但是,由于产品的薄型化要求,导光板的厚度受到限制,不能过于增加导光板的厚度,而如果将灯条做得过窄,需要成本高的小尺寸封装LED,又需要具备较高的走线要求及散热处理,使得工艺成本增加,而提高导光板入光面与灯条的相对位置精度也需要较高的工艺要求。综上可知,在显示产品薄型化设计的前提下,目前提高光利用率的做法既需要有较高的工艺要求,也不能完全避免光线从导光板上端漏出。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显示装置中背光模组漏光严重的问题提出一种新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和灯条,所述导光板包括入光面和出光面,所述灯条包括电路板以及固定在所述电路板上的光源,所述光源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间隔相对,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反光件,所述反光件的一端置于所述导光板出光面上,另一端置于所述电路板的顶面。
上述背光模组,通过在灯条上方设置反光件,反光件的一端与电路板顶面抵接,另一端与导光板的出光面抵接,使得灯条入射至导光板上端的光线经过该反光件后又反射回导光板的入光面,避免光线从导光板上端漏出,从而大大提高了光利用率。同时,在灯条上方设置一反光件的做法简单,不会增加背光模组制作的工艺难度,且由于使用了反光件,能够对入射至导光板上方的光线进行反射,入射至导光板上方的光线不会漏出,因此对于导光板相比与灯条的厚度要求以及导光板入光面相对于灯条的位置精度要求也有所降低,使得工艺难度降低,从而在提高光利用率的同时还减少了工艺成本。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反光件横截面呈Z型结构,所述Z型结构的反光件包括置于所述导光板出光面上的第一水平面和置于所述电路板的顶面的第二水平面,所述第二水平面高于所述第一水平面,所述反光件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一水平面和第二水平面的斜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源为封装形式的灯珠。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源置于所述电路板上靠近所述电路板底端的位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源正对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光板的厚度为1.3mm~1.7m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反光件为一光学反射膜片或涂覆有光学反光材料的部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反光件通过散热胶固定于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上以及所述电路板的顶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背板,所述背板包括底板和从所述底板垂直向上延伸形成的侧壁,所述电路板置于所述底板上且与所述侧壁贴合,所述导光板叠设于所述底板上且所述导光板与所述底板之间设有反光片,所述反光片靠近所述电路板的一端与所述电路板贴合。
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组和设置在所述背光模组出光侧的显示面板,所述背光模组为上述背光模组。
上述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由于背光模组的光利用率较高,出光效果较好,从而增强了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使得显示装置产品整体质量大大提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涉及的背光模组结构剖视图;
图2为现有技术背光模组内部光线路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涉及的背光模组内部光线路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首选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如图1所示,本方案中的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10和灯条20,灯条20包括电路板200和固定在电路板200上的光源201,电路板200朝向背光模组出光侧的一面为电路板200的顶面(图1中未标示),导光板10包括入光面100和出光面101,光源201与入光面100间隔相对。导光板10的入光面100用于接收光源201入射过来的光线,光源201的光线入射到导光板10的入光面100后从导光板10的出光面101射出,经过导光板10,可以将背光模组内部的点光源转换为光线均匀的面光源。该背光模组还包括一反光件30,反光件30设置于灯条20的上方,即该反光件30的一端置于导光板10的出光面上,另一端置于电路板200的顶面。
背光模组的作用是为显示面板提供光线均匀的面光源,而在背光模组内部一般设置的是点光源,需要利用导光板将点光源转为面光源。在本方案中,背光模组的点光源201置于背光模组的侧边,导光板10的入光面100与光源201间隔相对,用于接收光源201入射过来的光线,入光面100接收到的入射光越多,导光板10对光源201的光利用率就越高,背光模组的出光效果就越好。由于光源201的发光角度较大,通常都大于120°,而导光板10的入光面100通常为平面结构,无法接收到光源201发出的所有光线,如图2所示为未设置反光件时背光模组内部光线路径示意图,其中,图中箭头表示光线路径,光源201会有部分光线入射至导光板10的入光面100的上方和下方。在本方案中,通过在灯条20的上方设置有一反光件30,反光件30可利用散热胶固定在导光板10和电路板20的顶面,将灯条20和入光面100上方的间隙围合起来,反光件30朝向光源201的一面具有反光功能,该反光件30可为光学反射膜片,也可为涂覆有光学反光材料的部件,光源201入射至入光面100上方的光线经过反光件30的反射后又入射至导光板10的入光面100,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入光面100上方漏光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光利用率。同时,反光件30结构简单,不会增加背光模组制作工艺的难度,且对显示产品整体的厚度基本没有影响,又由于增加了反光件30,能够将入射至导光板10上方的光线反射回来,无需担心背光模组会与光线从导光板与灯条的上方间隙中漏出,对于导光板相比与灯条的厚度要求以及导光板入光面相对于灯条的位置精度要求也有所降低,使得工艺难度降低,相比于目前降低漏光的方案,本方案具有更低的工艺成本。。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反光件30横截面为Z型结构,即反光件30包括第一水平面301、第二水平面300以及连接第一水平面301和第二水平面300的斜面302,其中,第一水平面301置于导光板10的出光面101上,第二水平面300置于电路板200的顶面,且第二水平面300要高于第一水平面301。如图3所示为设有Z型反光件的背光模组内部光线路径示意图,其中,箭头表示光线路径,利用该Z型结构的反光件30(图3中未标示),其斜面302能将入射至入光面100上方的光线反射至入光面100上,从而提高光利用率。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上述光源201可选用LED光源,电路板200为PCB板,具体可选用柔性电路板,LED光源可采用贴片的方式固定在柔性电路板上。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上述光源201为封装形式的灯珠,具体可选用4014、7016或4012封装形式的灯珠,4014、7016或4012封装形式的灯珠为贴片灯珠,其体积小且亮度高,散热性能较好,采用封装形式的灯珠有利于背光模组薄型化设计。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光源201置于电路板200上靠近电路板200底端的位置。导光板10的厚度可选1.3mm~1.7mm,一般优选为1.5mm,而灯条的宽度通常比导光板的厚度大,将光源201置于电路板200上靠近电路板200顶端的位置,会导致大部分光线入射至导光板20的入光面200的上方,将光源201置于电路板200上靠近电路板200底端的位置,可以减少光源201入射至导光板10的入光面100上方的光线,光源201发出的大部分光线直接入射至导光板10的入光面100上,从而提高光利用率。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光源201正对导光板10的入光面100。将光源201正对导光板10的入光面100,可以最大限度地接收直接入射到入光面100上的光线。虽然可以通过反光件30将入光面200上方的光线反射至入光面200,但是经过反射的光线会出现损耗,相比与直接接收入射光,其光利用率会有所降低,因此,将光源201正对入光面100,可以提高背光模组的光利用率。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背光模组还包括有背板40,背板40包括底板400以及从底板400垂直向上延伸形成的侧壁401,即背板40的横截面呈L型结构。电路板200固定于底板400上并与侧壁401贴合,导光板10叠设于底板400上且导光板10与底板400之间设有反光片50,反光片50靠近电路板的一端与电路板200贴合,具体为反光片50的侧面与电路板200固定有光源201的一面贴合。反光片50一方面可以将入射至导光板10内部的光线反射至导光板10的出光面101,使光线从出光面101发射出去,另一方面还可以将光源201入射至入光面100下方的光线反射至入光面100,从而进一步提高光利用率。
上述背光模组,通过在电路板和导光板的上方设置一反光件,可以将入射至导光板上方的光线反射至入光面,从而减少了导光板的漏光,提高背光模组的光利用率。
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背光模组以及置于背光模组出光侧的显示面板。背光模组用于为显示面板提供面光源,显示面板接收到光源照射后显示相应的画面。由于上述背光模组的光利用率较高,出光效果较好,从而增强了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使得显示装置产品整体质量大大提升。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和灯条,所述导光板包括入光面和出光面,所述灯条包括电路板以及固定在所述电路板上的光源,所述光源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间隔相对,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反光件,所述反光件的一端置于所述导光板出光面上,另一端置于所述电路板的顶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光件横截面呈Z型结构,所述Z型结构的反光件包括置于所述导光板出光面上的第一水平面和置于所述电路板的顶面的第二水平面,所述第二水平面高于所述第一水平面,所述反光件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一水平面和第二水平面的斜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为封装形式的灯珠。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置于所述电路板上靠近所述电路板底端的位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正对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的厚度为1.3mm~1.7mm。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光件为一光学反射膜片或涂覆有光学反光材料的部件。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光件通过散热胶固定于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上以及所述电路板的顶面。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背板,所述背板包括底板和从所述底板垂直向上延伸形成的侧壁,所述电路板置于所述底板上且与所述侧壁贴合,所述导光板叠设于所述底板上且所述导光板与所述底板之间设有反光片,所述反光片靠近所述电路板的一端与所述电路板贴合。
10.一种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组和设置在所述背光模组出光侧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为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
CN201820959263.9U 2018-06-21 2018-06-21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20836738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959263.9U CN208367380U (zh) 2018-06-21 2018-06-21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959263.9U CN208367380U (zh) 2018-06-21 2018-06-21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367380U true CN208367380U (zh) 2019-01-11

Family

ID=649259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959263.9U Active CN208367380U (zh) 2018-06-21 2018-06-21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36738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88608A (zh) * 2020-10-26 2022-05-13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显示屏和电子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88608A (zh) * 2020-10-26 2022-05-13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显示屏和电子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363814C (zh) 照明装置、背光组件和配有此装置和组件的液晶显示设备
CN102214773B (zh) 发光器件和具有发光器件的照明单元
CN100378537C (zh) 背光组件和具有该背光组件的液晶显示装置
CN104880860B (zh) 背光组件和包括背光组件的液晶显示器
US10007051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CN201401701Y (zh) 液晶屏的背光源模块结构
CN105824151B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6249478B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电视机
CN101865376A (zh) 背光模块、显示器以及背光模块的反射罩的制造方法
US20220120957A1 (en) Backlight assembly and display device
CN107861293A (zh) 液晶显示器及其背光模组
WO2021190414A1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102865516A (zh) 背光模组及led显示器
CN102401300B (zh) 背光模块
US20120154691A1 (en)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CN106970485B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208367380U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TWM368095U (en) Backlight module
CN105517652A (zh) 导光板、液晶显示器显示模组和终端设备
CN201335925Y (zh) Oled液晶显示器
CN105511163A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屏
CN200944171Y (zh) 使用led反射凹坑的背光模组
CN208818988U (zh) 一种减小厚度的直下式背光源
CN202049303U (zh) 液晶模组
CN105158970B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面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