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349871U - 一种冷却塔 - Google Patents

一种冷却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349871U
CN208349871U CN201820783550.9U CN201820783550U CN208349871U CN 208349871 U CN208349871 U CN 208349871U CN 201820783550 U CN201820783550 U CN 201820783550U CN 208349871 U CN208349871 U CN 20834987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d deflector
air
filler
wind
cooling tow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783550.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金鹏
马嵩华
王曰峰
陈良才
杜国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beno cooling equipment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DEZHOU BEINUO WIND MECHANICAL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ZHOU BEINUO WIND MECHANICAL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DEZHOU BEINUO WIND MECHANICAL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783550.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34987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34987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34987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一种冷却塔,涉及热交换设备技术领域,该冷却塔包括:壳体、填料部、喷淋部和导风结构,导风结构位于填料部的下侧空间内,下侧空间由导风结构分割为多个导风区域,导风区域与下部空气流入口连通;导风结构包括第一导风板、第二导风板和第三导风板,第一导风板和第三导风板通过第二导风板连接,第一导风板和第三导风板在铅垂方向上错开设置,在第二导风板的下侧投影区域形成导风通道。导风通道能够提高填料塔中心位置的填料部的热交换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冷却塔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热交换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冷却塔。
背景技术
冷却塔是用水作为循环冷却剂,从某一系统中吸收热量排放至大气中,以降低水温的装置;其原理是利用水与空气流动接触后进行冷热交换产生蒸汽,蒸汽挥发带走热量达到蒸发散热、对流传热和辐射传热等原理来散去工业上或制冷空调中产生的余热来降低水温,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
冷却水从填料部流通后,流经填料部的下侧空间形成雨区,而从下部空气流入口被供给到填料部的空气也需要流经上述的雨区,在空气流通的过程中,受到密集下落的冷却水的阻碍作用,供给到冷却塔的填料部中间区域的空气量较少,造成填料部中间区域热交换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冷却塔,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填料部的中间区域空气供给量不足造成的热交换效率较低的技术问题,提高了填料部的中间区域空气供给量,提高了该区域的热交换效率。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冷却塔,包括:
壳体,包括形成于其下部并使外部空气流入的下部空气流入口,以及形成于其上部并排出气流的上部空气排出口;
填料部,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填料部的设置位置高于所述下部空气流入口,使所述外部空气流经所述填料部并流动到所述上部空气排出口;
排出部,位于所述上部空气排出口,排出通过所述填料部的空气;
喷淋部,设置于所述填料部的上侧,所述喷淋部向所述填料部喷洒冷却介质;
导风结构,至少一部分所述导风结构位于所述填料部的下侧空间内,所述下侧空间由所述导风结构分割为多个导风区域,所述导风区域与所述下部空气流入口连通;
所述导风结构包括第一导风板、第二导风板和第三导风板,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第三导风板通过所述第二导风板连接,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第三导风板在铅垂方向上错开设置,在所述第二导风板的下侧投影区域形成导风通道。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1、排出部向外排出空气,外部空气从下部空气流入口流入壳体的内部,导风通道向位于中心位置的填料部导送空气,以提高该位置处的空气供应量,进而提高该位置处的热交换效率。
2、第一导风板与第二导风板之间的夹角α为锐角,部分气流沿着第二导风板与第一导风板的表面区域向上流动,α为锐角时,具有较小的阻力。
3、第三导风板位于上述第一导风板远离上述壳体的邻近侧壁,上述邻近侧壁是指与该第一导风板位置最近且平行的侧壁,从而增加了靠近壳体侧壁处的导风区域的通径大小,提高了靠近边缘处的填料部的空气供应量,提高了靠近边缘处的填料部的热交换效率。
4、填料部具有多层填料层,且多层填料层之间设置均压腔时,导风结构向上延伸至上述均压腔,上述均压腔由上述导风结构分隔为多个均压腔室,导风结构能够对均压腔内的气流起到疏导作用,避免各均压腔室间的气流相互干扰。
5、当冷却水的喷射量较大时,导流通道由第二导风板、第三导风板、储水池的上液面以及水幕围合形成。相应的,导风结构的内侧与壳体的假想中心平面具有第二距离。通过导风通道能够向位于中心位置的填料部导送空气,以提高该位置处的空气供应量,进而提高该位置处的热交换效率。
6、当填料部分区域设置时,导风结构能够向壳体的中心区域方向延伸至第一填料区域和第二填料区域的交界处,向第二填料区域供给空气,以提高位于壳体的中间处的第二填料区域的空气供应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冷却塔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左视图;
图3A和图3B为图2的局部放大图M;
图4为本申请另一种实施例冷却塔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局部放大图N;
图6为图2和图4的A-A剖视图;
图7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填料部与导风结构的布局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另一种实施例的填料部与导风结构的布局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又一种实施例冷却塔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的局部放大图Ⅰ,即一种实施例的补风通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9的局部放大图Ⅰ,即一种实施例的补风通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9的局部放大图Ⅰ,即一种实施例的补风通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9的局部放大图Ⅰ,即一种实施例的补风通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9的局部放大图Ⅰ,即一种实施例的补风通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冷却塔中的支撑架的俯视图;
图16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冷却塔中的支撑架的F向视图;
图17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冷却塔吊杆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8A~图18D分别为一种实施例导风结构的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冷却塔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0-壳体 120、220-填料部
130-喷淋部 140-排出部
150-墙板 160、260、360-导风结构
170-储水池 180-水平支撑梁
G1、G2-高效流通路径 P-假想中心平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首先,对本申请的一种实施例的冷却塔进行说明。
参照图1、图2和图3A所示,本申请的冷却塔包括壳体110、填料部120、喷淋部130、排出部140和导风结构160。
由于空气流动具有“走捷径”的特性,图1示出了壳体110内的空气流场分布示意,虚线内区域的空气流速较高,风量较大,将虚线内的区域定义为高效流通路径G1、G2,虚线以外区域定义为低效流通路径。
需要说明的是,图1中的冷却塔中间设置了墙板150,墙板150将壳体110内的空间分隔成为两个腔室;但即使不设置墙板150,壳体110内仍然具有上述高效流通路径和低效流通路径的分布。
冷却水从填料部120流通后,流经雨区。而从下部空气流入口111被供给到填料部220的空气也需要流经上述的雨区,在空气流通的过程中,受到密集下落的冷却水的阻碍作用,供给到填料部120中间区域的空气量较少,造成填料部120中间的填料区域热交换效率较低。
导风结构160向位于冷却塔中心区域的填料部120导送空气,以提高该区域处的空气供应量,进而提高该区域处的热交换效率。
上述壳体110包括下部空气流入口111和上部空气排出口112。上述壳体110还可以包括形成于壳体110底部的用于汇集、储存冷却介质的储水池170。
上述壳体110可形成为中空的圆筒形状、四边形筒形状或六角筒形状等多角筒形状。
另外,上述壳体110可以由混凝土材质制成,也可以由玻璃钢材质制成,还可以采用多种材质例如混凝土和玻璃钢材质组合制成,对于壳体110的材质不作特别地限定。
上述下部空气流入口111形成于填料部120的下部,使外部空气能够流入壳体110内并供给到填料部120。当壳体110为四边形筒形状时,上述下部空气流入口111可以为两个(即图1所示实施例的情形),两个下部空气流入口111分别设置在相互对称的壳体110的侧壁上;上述下部空气流入口111也可以为四个,分别设置在壳体110的四个侧壁上。
当壳体110为圆筒形状时,上述下部空气流入口111可以连续地形成在上述壳体110的侧壁上,也可以间断地形成在上述壳体110的侧壁上。
上述上部空气排出口112形成于壳体110的上部,在上部空气排出口112内设有排出部140,排出部140包括电动机141和叶片144;电动机141的输出轴与叶片144传动连接,当电动机141的输出轴转动时,该输出轴带动叶片144旋转向壳体110的外侧排出空气形成气流。上述排出部140还可以包括传动轴142和减速机143,上述电动机121的输出轴通过传动轴142与减速机143的输入端连接,减速机143的输出端与叶片144传动连接。
上述填料部120,设置于壳体110的内部,填料部120的位置高于下部空气流入口111,使上述外部空气流经上述填料部120并流动到上述上部空气排出口112。
参考图1所示,上述喷淋部130形成于上述填料部120的上侧,上述喷淋部130用于向上述填料部120喷洒冷却介质。喷淋部130包括主供水管路131、中间管路132、分支管路133和喷头135。
上述主供水管路131与壳体110内的水平支撑梁180连接,该水平支撑梁180可以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也可以为金属结构制成。主供水管路131与外部的供水系统连接,从外部的供水系统获取冷却水。
上述中间管路132为多个,且形成于主供水管路130的下侧,中间管路132与主供水管路130连接。
上述分支管路133的一端与中间管路132连接,另一端与喷头135连接。
上述导风结构160位于上述填料部120的下侧空间(即雨区)内,上述下侧空间由导风结构160分隔为多个导风区域,每个上述导风区域均与上述下部空气流入口111连通。
如图3A所示,上述导风结构160包括第一导风板161、第二导风板162和第三导风板163,上述第一导风板161和上述第三导风板163通过上述第二导风板162连接,上述第一导风板161和上述第三导风板163在铅垂方向上错开设置,在上述第二导风板162的下侧投影区域形成导风通道165。
由于第二导风板162阻挡了其上侧的冷却水,所以位于第二导风板162下侧的导风通道165内没有冷却水,形成一个空气可以流通的通道(即导风通道165),空气从下部空气流入口111沿着上述导风通道165向冷却塔的中间区域输送空气,提高了冷却塔中间区域的空气供应量,进而提高了上述中间区域的热交换效率。
如图3A所示,上述冷却塔的底部设有储水池170,上述导风结构160的底部延伸至上述储水池170内的上液面171以下,从而形成相互隔离的导风区域。另外,导风结构160的底部可以与储水池170的槽底接触,也可以与储水池170的槽底间隔一定距离。
如图3B所示,上述的导风结构160的底部也可以高于储水池170的上液面171,由于靠近上液面171的区域空气流量较少,并且第三导风板163的下端具有沿其表面下落的水幕,导风结构160高于储水池170的技术方案仍然具有较好的导风效果。
图3A所示,第一导风板161与第二导风板162之间的夹角α为锐角,如图3A中虚线实心箭头所示,气流沿着第二导风板162与第一导风板161向上流动,α为锐角时,具有较小的阻力。
另外,参考图2和图3A所示,作为优选的实施例,上述第三导风板163位于上述第一导风板161远离上述壳体110的邻近的一侧,上述邻近侧壁是指与该第一导风板161位置最近且平行的侧壁,从而增加了靠近壳体110侧壁处的导风区域的截面积,提高了靠近边缘处的填料部120的空气供应量,也提高了靠近边缘处的填料部120的热交换效率。
需要强调的是,导风结构160内的上述的第一导风板161、第二导风板162和第三导风板163可以一体成型,也可以由三块板材组装或者焊接成型。
对于第一、第二、第三导风板161、162、163的材质不作特别地限定,包括但不限于金属材质、复合材料材质。
对于第一导风板161和第二导风板162的连接处,第二导风板162和第三导风板163的连接处均可以设置圆弧形状,进一步减小了空气流动的阻力。
接着,对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冷却塔进行说明。
参考图4、图5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冷却塔设置有至少两层填料层,分别为第一填料层221和第二填料层222。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设置三层、四层填料层甚至更多层的填料层,与填料层为两层时具有相同的性质,下面以填料层为两层的情况进行举例说明。
如果将上述两层填料层直接堆叠放置,也就是说,将上层的填料层的底面直接放置在下层填料层的顶面上,工程中难以将上层填料层的填料板之间的缝隙与下层填料层上填料板之间的缝隙完全对齐,一方面造成了填料板之间的间隙不可控;另一方面在上层填料板与下层填料板之间的连接处容易积累冷却水中的颗粒物等杂质,造成填料板之间的缝隙被封堵,冷却塔的热交换效率降低甚至无法使用。
为了进一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作为优选的实施例,如图5所示,上述填料部120具有两层填料层,并且相邻的两层填料层之间设有均压腔223。均压腔223一方面能够起到平衡相邻的上层填料层和下层填料层之间的空气压力的作用,使得空气能够趋向于均衡;另一方面,能够实现填料板的设置密度可控;再一方面,解决了多层填料直接堆叠设置时,填料层之间由于积累杂质而堵塞的技术问题。
上述冷却塔内还设有导风结构260,上述导风结构260位于上述填料部220的下侧空间内,上述下侧空间由上述导风结构260分割为多个导风区域,上述导风区域与上述下部空气流入口111连通,上述导风结构260向上延伸至上述均压腔223,上述均压腔223由上述导风结构260分隔为多个均压腔室2231。
当填料层为三层及以上时,多层填料层之间会形成多个均压腔223,导风结构260可以将全部均压腔223进行分隔,也可以将部分均压腔223进行分隔。
具体地,如图5所示,上述导风结构260包括第一导风板261、第二导风板262和第三导风板263,上述第一导风板261和上述第三导风板263通过上述第二导风板262连接,上述第一导风板261和上述第三导风板263在铅垂方向上错开设置,在上述第二导风板262的下侧投影区域形成导风通道265。第一导风板261向上延伸至均压腔223,从而实现了将均压腔223分隔为多个均压腔室2231,上述结构能够对均压腔223内的气流起到疏导作用。
参考图5所示,冷却水的喷射量较大时,沿着第一导风板261的表面具有下落的水幕266,水幕266对于虚线实心箭头标示出的气流具有阻碍作用。为了使得导风通道265内的气流能够输送到冷却塔的中心区域,参考图6所示,上述导风结构260在水平方向上由上述下部空气流入口111向上述壳体110内侧延伸第一距离,上述导风结构260的外侧与上述下部空气流入口111连接,上述导风结构260的内侧与上述壳体110的假想中心平面P具有第二距离。也就是说,导风结构260并未延伸到墙板150处,通过上述导风通道265能够向位于中心位置的填料部120导送空气,以提高该位置处的空气供应量,进而提高该位置处的热交换效率。
参考图7所示,当壳体110为四边形筒形状时,上述的假想中心平面P为与导风结构160的水平延伸方向垂直的壳体110的中心铅垂平面。
参考图8所示,当壳体110为圆筒形状时,上述的假想中心平面P为与某一个导风结构360的水平延伸方向垂直的且过壳体110中心轴线的中心铅垂平面。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导流通道265由第二导风板262、第三导风板263、储水池170的上液面171以及水幕266围合形成。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为了实现填料部220的分层设置,作为优选的实施例,可以在两层填料层之间放置如图5、图15和图16中所示的支撑架224,上述支撑架224为框架式结构,其可以采用管件或者杆件通过焊接或者螺纹连接等方式连接而成。
或者,也可以采用图17和图17放大图中所示的吊杆225来实现上层填料层的固定,上层的填料层下侧设有托架226,上述托架226通过吊杆225吊设于壳体110内的水平支撑梁180上。
接着,对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的冷却塔进行说明。
参考图7和图8所示,填料部120内至少设置有一处第一填料区域121a、121b,上述第一填料区域121a、121b设置在从下部空气流入口111到上部空气排出口112之间的高效空气流通路径G1、G2上(参见图1),第一填料区域121a、121b的填料设置密度大于上述填料部120上同层填料上的其余区域(以下称第二填料区域122)的填料设置密度。
由于第一填料区域121的填料设置密度大于填料部120上同层填料上第二填料区域122的填料设置密度。一方面,第一填料区域121内流通的空气与冷却介质之间具有更大的接触面积,提高了第一填料区域121的热交换效率;另一方面,第一填料区域121处的空气流通阻力大于第二填料区域122的空气流通阻力,部分空气转向第二填料区域122流通,增大了低效流通路径的空气流通量,也就是说,同时提高了第二填料区域122的热交换效率。综合来看,本实施例技术方案同时提高了高效流通路径和低效流通路径上的热交换效率,从而提高了冷却塔的整体热交换效率。
冷却塔的填料可以分为:S波填料,斜交错填料,台阶式梯形斜波填料,差位式正弦波填料,点波填料,六角蜂窝填料,双向波填料,斜折波填料。填料在冷却塔中的作用就是增加散热量,延长冷却水停留时间,增加换热面积,增加换热量。填料由呈片状的填料片叠加构成,通过减小相邻的两片填料片之间的空隙宽度即可实现本申请中所述的提高填料的设置密度。
第一填料区域121的设置数量和位置跟壳体110的形状,以及下部空气流入口111和上部空气排出口112的相对位置有关。
图7示出了壳体110为四边形筒形状且在壳体110的底部相对的侧壁上设置了两处下部空气流入口111的情形,其中,第一填料区域121a为两处,均设置在从下部空气流入口111到上部空气排出口112之间的高效空气流通路径G1、G2上,即所述第一填料区域121a为多处且在水平方向上分散设置,第二填料区域122a为除第一填料区域121a外的其余区域,并且第一填料区域121a的填料设置密度大于第二填料区域122a的填料设置密度。
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导风结构160、260向四边形筒形状的壳体110的中心区域方向延伸至第一填料区域121a和第二填料区域122a的交界处,向第二填料区域122a供给空气,以提高位于壳体110的中间处的第二填料区域122a的空气供应量。
图8所示的实施例中,导风结构360向圆筒形状的壳体110的中心区域方向延伸至第一填料区域121b和第二填料区域122b的交界处,向位于中心区域的第二填料区域122b供给空气,以提高位于壳体110的中间处的第二填料区域122b的空气供应量。
上述导风结构160、260还可以包括导风支架164、264,导风支架164、264由杆件或者管件组装或者焊接形成,其作用是为各导风板提供支撑,提高各导风板的刚度和强度。
接着,对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的冷却塔进行说明。
如图9至图14所示,图9中示出了一种实施例的冷却塔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本实施例的冷却塔还包括补风通道313,上述补风通道313的一端与外部空气连通,另一端与上述均压腔223连通。
上述的补风通道313能够对均压腔223的边缘处补充空气,提高该均压腔223上方的填料层特别是上层填料层边缘处的空气供给量,从而提高上层填料层的热交换效率。
参考图10所示,上述补风通道313为形成于壳体110上的开孔。需要说明的是,补风通道313的设置位置根据冷却塔的设计需要,当冷却塔为四边形筒形状时,补风通道313可以设置在其中的一个侧壁上或者两个、三个、四个侧壁上均可。当冷却塔为圆筒形状时,补风通道313可以在冷却塔的整个圆周方向上连续设置,也可以分段设置。
另外,上述补风通道313也可以通过管路来实现,例如,在冷却塔内设置若干处通风管,该通风管的一端与外界空气连通,另一端与均压腔223的边缘处连通,上述通风管可以经过一次或者多次弯曲而形成在壳体110内。
如图11和图12所示,壳体110的外侧壁上相应于上述开孔的位置设有挡水板314a、314b,上述挡水板314a、314b与上述壳体110的侧壁外表面围合形成一开口向上的腔,外部空气通过上述的开口向上的腔流入均压腔223内的同时,挡水板314a、314b可以防止冷却水从上述开孔处溅出。
上述的挡水板314可以为如图11所示的多个平板拼接而成的挡水板314a,也可以为如图12所示圆弧形状的挡水板314b。
参考图13所示,挡水板314a的顶端枢接有盖板315a,盖板315a能够旋转以打开上述的补风通道313且关闭上述的补风通道313。在壳体110的侧壁外表面上相应于盖板315的位置设有第一凸台316,当盖板315a旋转至将补风通道313封闭的状态时,第一凸台316能够起到支撑盖板315自由端的作用。
参考图14所示,也可以将补风通道313的上侧开口处设置相互对应的第一凸台316和第二凸台317,其中,第一凸台316设置在壳体110的侧壁外表面上,第二凸台317设置在挡水板314a的内侧,第一凸台316和第二凸台317能够起到支撑盖板315b的作用。由于均压腔223内的负压和盖板315b自身的重力作用,盖板315b能够压合在第一凸台316和第二凸台317上,对补风通道313起到密封的作用。
图18A-18D示出了几种优选实施例的导风结构的示意图。
参考图18A所示,第一导风板161a与第二导风板162a的设置方向垂直,第二导风板162a与第三导风板163a的设置方向垂直。
参考图18B所示,第一导风板161b的底端位置低于第三导风板163b的顶端位置,第二导风板162b倾斜设置。
参考图18C所示,第一导风板161c与第二导风板162c的设置方向垂直,第二导风板162c与第三导风板163c的设置方向垂直。并且,第一导风板161c与第二导风板162c之间设置有圆弧连接结构,第二导风板162c与第三导风板163c之间也设置有圆弧连接结构。
参考图18D所示,第一导风板161d与第二导风板162d的设置方向垂直,第二导风板162d水平设置,但第三导风板163d与铅垂平面具有一定角度。
以下结合图5和图19对本申请的一种优选实施例的冷却塔工作原理进行说明。
排出部140向外排出空气,外部空气从下部空气流入口111流入壳体110的内部,导风通道265向位于中心位置的填料部120导送空气,以提高该位置处的空气供应量,进而提高该位置处的热交换效率。第一导风板261与第二导风板262之间的夹角α为锐角,如图3A中虚线实心箭头所示,气流沿着第二导风板262与第一导风板261的表面区域向上流动,α为锐角时,具有较小的阻力。第三导风板263位于上述第一导风板261远离上述壳体110的邻近的一侧,上述邻近侧壁是指与该第一导风板261位置最近且平行的侧壁,从而增加了靠近壳体110侧壁处的导风区域的通径,提高了靠近边缘处的填料部120的空气供应量,也提高了靠近边缘处的填料部120的热交换效率。
填料部具有第一填料层221和第二填料层222,且第一填料层221和第二填料层222之间为均压腔223,导风结构260向上延伸至上述均压腔223,上述均压腔223由上述导风结构260分隔为多个均压腔室2231,能够对均压腔223内的气流起到疏导作用,避免各区域间的气流相互干扰。
当冷却水的喷射量较大时,导流通道265由第二导风板262、第三导风板263、储水池170的上液面171以及水幕266围合形成。相应的,导风结构260的内侧与壳体110的假想中心平面具有第二距离。也就是说,导风结构260并未延伸到墙板150处,通过上述导风通道265能够向位于中心位置的填料部120导送空气,以提高该位置处的空气供应量,进而提高该位置处的热交换效率。
再结合图7所示,填料部120内至少设置有第一填料区域121a、121b,上述第一填料区域121a、121b设置在从下部空气流入口111到上部空气排出口112之间的高效空气流通路径G1、G2上,第一填料区域121a、121b的填料设置密度大于上述填料部120上第二填料区域12的填料设置密度。导风结构260向四边形筒形状的壳体110的中心区域方向延伸至第一填料区域121a和第二填料区域122a的交界处,向第二填料区域122a供给空气,以提高位于壳体110的中间处的第二填料区域122a的空气供应量。
在本申请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冷却塔,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包括形成于其下部并使外部空气流入的下部空气流入口,以及形成于其上部并排出气流的上部空气排出口;
填料部,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填料部的设置位置高于所述下部空气流入口,使所述外部空气流经所述填料部并流动到所述上部空气排出口;
排出部,位于所述上部空气排出口,排出通过所述填料部的空气;
喷淋部,设置于所述填料部的上侧,所述喷淋部向所述填料部喷洒冷却介质;
导风结构,至少部分所述导风结构位于所述填料部的下侧空间内,所述下侧空间由所述导风结构分割为多个导风区域,所述导风区域与所述下部空气流入口连通;所述导风结构包括第一导风板、第二导风板和第三导风板,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第三导风板通过所述第二导风板连接,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第三导风板在铅垂方向上错开设置,在所述第二导风板的下侧投影区域形成导风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第二导风板之间的夹角α为锐角。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所述下部空气流入口向所述壳体内侧延伸第一距离,所述导风结构的外侧与所述下部空气流入口连接,所述导风结构的内侧与所述壳体的假想中心平面具有第二距离,所述假想中心平面与所述导风结构的水平延伸方向垂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风板与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或第三导风板之间具有弧形连接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第二导风板之间的夹角α为锐角,所述填料部具有至少两层填料层,并且相邻的两层填料层之间设有均压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结构向上延伸至所述均压腔,所述均压腔由所述导风结构分隔为多个腔室。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却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补风通道,所述补风通道的一端与外部空气连通,所述补风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均压腔的边缘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补风通道为形成于所述壳体上的开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外侧壁上相应于所述开孔的位置设有挡水板,所述挡水板与所述壳体的侧壁外表面围合形成一开口向上的腔。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冷却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盖板,所述盖板被设置为能够将所述腔的上侧开口封闭/打开。
11.根据权利要求2、4、5至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填料部内至少设置有一处第一填料区域,所述第一填料区域设置在从所述下部空气流入口到所述上部空气排出口之间的高效空气流通路径上,并且所述第一填料区域的填料设置密度大于所述填料部上同层填料上的其余区域的填料设置密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导风板位于所述第一导风板远离所述壳体内邻近侧壁的一侧。
CN201820783550.9U 2018-05-24 2018-05-24 一种冷却塔 Active CN20834987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783550.9U CN208349871U (zh) 2018-05-24 2018-05-24 一种冷却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783550.9U CN208349871U (zh) 2018-05-24 2018-05-24 一种冷却塔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349871U true CN208349871U (zh) 2019-01-08

Family

ID=648908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783550.9U Active CN208349871U (zh) 2018-05-24 2018-05-24 一种冷却塔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34987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58603A (zh) * 2018-05-24 2018-08-28 德州贝诺风力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冷却塔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58603A (zh) * 2018-05-24 2018-08-28 德州贝诺风力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冷却塔
CN108458603B (zh) * 2018-05-24 2023-11-28 德州贝诺风力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冷却塔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S2514491T3 (es) Torre de enfriamiento con secciones de enfriamiento directo e indirecto
CN106068437B (zh) 用于间接蒸发冷却器的水收集系统
CN208349871U (zh) 一种冷却塔
CN108458603A (zh) 一种冷却塔
CN107543264A (zh) 应用板翅式间接蒸发冷却器的蒸发冷却冷水机组
CN204045335U (zh) 变压器
CN208505055U (zh) 一种冷却塔
CN208349872U (zh) 一种冷却塔
CN109631614A (zh) 一种基于温差换热的自然对流冷却塔系统及其处理工艺
CN108692584A (zh) 一种冷却塔
JP2010025487A (ja) 密閉式冷却塔
CN208177226U (zh) 一种u型洗涤塔的工业废气处理装置
CN204313666U (zh) 一种闭式冷却塔
CN100427870C (zh) 多相流非饱和管内蒸发直接冷却装置
CN108662916A (zh) 一种冷却塔
CN202361843U (zh) 闭式冷却塔
CA1118681A (en) Cooling equipment
CN208187162U (zh) 一种鱼鳞式填料结构冷却塔
CN107560035A (zh) 基于地源的外螺纹立管露点间接蒸发冷却空气处理机组
CN207703030U (zh) 一种电力柜用冷却塔
CN207856631U (zh) 一种吸收塔
CN106403652B (zh) 一种采用软水密闭循环冷却系统的板壳式高炉蒸发空冷系统及其板垢处理方法
CN207094795U (zh) 空气处理模块和空调器
CN206469740U (zh) 一种采用软水密闭循环冷却系统的板壳式高炉蒸发空冷系统
CN208635609U (zh) 一种高效热交换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253000 No. 3228, Chongde 1st Avenue, songguantun sub district office, De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Shan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andong beno cooling equip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253000 3228 Heng Hui Avenue, Dezhou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Shandong

Patentee before: DEZHOU BEINUO WIND POWER MACHINERY EQUIPMENT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