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319298U - 一种接骨板 - Google Patents

一种接骨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319298U
CN208319298U CN201720967828.3U CN201720967828U CN208319298U CN 208319298 U CN208319298 U CN 208319298U CN 201720967828 U CN201720967828 U CN 201720967828U CN 208319298 U CN208319298 U CN 20831929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ne
bone plate
circular hole
hole
slotted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967828.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晋伟
刘崇兵
曾达
林志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Dabo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uble Medical Technology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uble Medical Technology Inc filed Critical Double Medical Technology Inc
Priority to CN201720967828.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31929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31929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31929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接骨板,其具有上表面和骨接触面,其上设有至少一组包括圆孔和长圆孔的贯通上表面至骨接触面的组合孔。圆孔与长圆孔中心距等于或小于圆孔最大直径与长圆孔最大纵向长度之和的一半。圆孔横截面由上表面至骨接触面逐渐缩小,圆孔内壁由中部至骨接触面攻有螺纹以形成螺纹部。长圆孔的纵向长度大于横向直径,横向长度和纵向长度的比值为1:1.04~1.25。本实用新型采用组合孔设计,圆孔与长圆孔协同发挥功能,在保证发挥紧固、锁定功能与加压复位功能的前提下,圆孔与长圆孔尽可能靠近以作用于同一部位。本实用新型能实现骨骼加速修复,避免接骨螺钉与接骨板之间冷焊接,便于拆卸,接骨板具有良好力学性能,并有较长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一种接骨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骨科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用于连接以及固定断裂骨骼、促进骨骼修复的一种设有组合孔的接骨板。
背景技术
骨骼是指人或动物体内或体表坚硬的组织。人和高等动物的骨骼在体内,由多块骨头组成,叫内骨骼,通常简称为骨骼。骨骼是组成脊椎动物内骨骼的坚硬器官,功能是运动、支持和保护身体;制造红血球和白血球;贮存矿物质。骨骼有各种不同的形状,具有复杂的内在和外在结构,这种结构使骨骼在减轻重量的同时能够保持坚硬的特性。骨骼的主要成分是矿物质化的骨骼组织,骨骼内部是坚硬的蜂巢状立体结构;其他组织还包括了骨髓、骨膜、神经、血管和软骨。人体的骨骼主要起着支撑身体的作用,是人体运动系统的一部分。成人有206块骨。骨与骨之间一般有关节和韧带连接起来。
在日常生活的各种场景下,骨骼都有可能遭受不同程度的损伤,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骨折。骨科手术中经常需要修复折断或者破碎的骨骼,通常采用内部固定的接骨板。接骨螺钉穿过接骨板并钉入骨骼之中,将骨折端压紧、加固,使骨骼在成骨细胞、骨膜等细胞、组织的作用下尽快实现自我修复。
目前在应用接骨板这一医疗器械相应的施术过程中发现许多问题。首先,接骨螺钉通过相对接骨板上的孔,以预设或自由的角度拧入骨骼,此时由于角度或者接骨螺钉的长度或其他原因,有较大概率接骨螺钉并未能固定接骨板与骨骼,三者的位置关系不固定,由此带来的不良后果非常严重,有可能导致接骨板移动、脱落,接骨手术失败。施术良好的接骨板,能使接骨螺钉固定接骨板和骨骼之间的相对位置,但是采用该技术方案,仅能提供锁定接骨螺钉、接骨板、骨骼三者之间固定的位置关系,即仅能提供锁定的稳定功能,其几乎起不到加压功能,不能有效对破碎骨碎片和\或骨折端加压,难以起到加快修复的作用。
为解决上述问题,在目前的医疗方案中,医护人员主要采用设有结合孔的接骨板,所谓结合孔就是部分预攻螺纹的半螺纹通孔,该结合孔起到固定接骨螺钉和接骨板、骨骼三者的作用,同时利用接骨螺钉同时加压破碎的骨骼碎片或骨骼端。但是这样的方案,同样带来其他问题,首先,接骨螺钉固定和加压的角度和位置被预设,施术者无法依据被施术者的具体生理状况和其他指引而得不到最好的处理,或者是需要多个接骨板联合作用,增加被施术者的生理负担和经济负担;再者,尽管结合孔的通孔为半螺纹通孔,但是在接骨螺钉攻入时,极有可能在接骨螺钉的螺纹作用下,未被完全攻丝的通孔将被攻丝,丧失原有设计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在拧入接骨螺钉的过程中,在这种自攻丝的作用下,很容易使接骨螺钉与接骨板冷焊接为一体,极有可能降低接骨螺钉的抗剪切性能、抗扭性能、抗弯曲性能等力学性能,这对于接骨板的使用寿命极为不利,并且接骨螺钉与接骨板焊接为一体,为被施术者在康复后的必要拆卸创造了新的困难;自攻丝过程中所产生的金属或非金属碎屑和摩擦热量对施术部位周围的神经、血管、肌肉、骨膜等组织会产生负面影响。采用该现有技术方案,加压功能并未得到大幅提升,反而可能进一步降低接骨板与接骨螺钉所形成结构的力学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设有组合孔的接骨板,至少部分能够克服上述技术缺陷,所述接骨板至少具有以下特点:
1.本实用新型的接骨板能同时实现未削弱的稳定功能和加压复位功能;
2.本实用新型的接骨板能避免接骨螺钉与接骨板之间发生冷焊接;
3.本实用新型的接骨板能持续拥有良好力学性能;
4.本实用新型的接骨板便于被施术者康复后拆卸。
为了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接骨板,其具有上表面和骨接触面,所述接骨板上设置有至少一组包括圆孔和长圆孔的贯通所述上表面至骨接触面的组合孔。所述圆孔与长圆孔之间的中心距等于或小于所述圆孔的最大直径与所述长圆孔的最大纵向长度之和的一半,所述圆孔与长圆孔之间的中心距等于或大于所述圆孔的最小直径与所述长圆孔的最小纵向长度之和的一半。所述圆孔的横截面由所述上表面至骨接触面逐渐缩小,该圆孔的内壁由中部至所述骨接触面攻有螺纹以形成螺纹部。所述长圆孔的纵向长度大于横向长度,所述横向长度和纵向长度的比值为1:1.04~1.25。
优选地,所述圆孔和长圆孔沿所述接骨板的纵向轴线排列。
更优选地,所述圆孔靠近所述接骨板的纵向中心点布设。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组合孔沿所述接骨板的纵向中心点轴对称布设。
优选地,所述螺纹部的螺纹锥度为22°至30°。
更优选地,所述螺纹部的螺纹为360°延伸的全螺纹。
优选地,所述圆孔的内壁由所述上表面至螺纹部顶端设置为倒锥形沉孔以形成第一限位部。
优选地,所述长圆孔内壁的上半部分设置为倒锥形沉孔以形成第二限位部。
更优选地,所述第二限位部远离所述圆孔的边缘向孔内突出以形成上限位平台。
优选地,所述长圆孔靠近所述骨接触面的开口处,在远离所述圆孔的边缘向孔外扩大以形成下限位平台。
优选地,所述骨接触面的纵向边缘设置有至少一个限制接触的缺口。
更优选地,所述缺口设置于所述接骨板的纵向边缘的两侧,与所述组合孔交错排列。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方案能够解决所述技术问题并且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所涉及设有组合孔的接骨板,设有的所述组合孔设计,能够同时实现固定功能和加压功能;
2.本实用新型所涉及设有组合孔的接骨板,设有预设螺纹的螺纹孔,能减少冷焊接的发生;
3.本实用新型所涉及设有组合孔的接骨板,接骨板施术后所形成的结构具有优良的抗剪切性能、抗扭性能、抗弯曲性能等力学性能。
4.本实用新型所涉及设有组合孔的接骨板,所述接骨板待被施术者康复后便于拆卸。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设有组合孔的接骨板的上表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设有组合孔的接骨板如图1所示的C处组合孔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设有组合孔的接骨板如图1所示的A-A剖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设有组合孔的接骨板如图3所示的D处组合孔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设有组合孔的接骨板如图3所示的E处螺纹孔局部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设有组合孔的接骨板的骨接触面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设有组合孔的接骨板如图6所示的F处组合孔局部放大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设有组合孔的接骨板如图6所示的B-B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选例,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施术时,施术者可以采用接骨螺钉或其他除接骨螺钉以外的紧固件,下以接骨螺钉为例,结合具体实施例阐述,尺寸在测量时的公差请参照国标,未标注的角度公差为±2°。
请参考附图1-图8,本实施例涉及一种接骨板,其具有上表面700和骨接触面800,所述接骨板的两个最远端之间距离为88mm,即接骨板长度为88mm;所述接骨板的两长侧边缘相互平行,两长侧边缘之间的距离为11.2mm,即接骨板宽度为11.2mm;所述接骨板的上表面700与骨接触面800相互平行,两者的距离为3.2mm,即接骨板的厚度为3.2mm。所述接骨板上开设有贯通所述上表面 700与所述骨接触面800的6个圆孔100和6个长圆孔200,根据实际需要排列为组合孔。优选地,所述圆孔100和长圆孔200的排列方式可以是以最接近的一个圆孔100和一个长圆孔200组成组合孔,共设有6组所述组合孔,从所述接骨板的两端至中点,依次按长圆孔200、圆孔100的顺序按组等距设置,由中点至两端,每组组合孔的距离为13mm。距离所述接骨板两端最近的长圆孔200 与距离所述接骨板一端的最近距离为7.75mm,距离所述接骨板纵向轴线中点最近的两个圆孔100的中心距为9.5mm。
定义连接所述接骨板两最远端连线的延长线为纵向轴线;与所述纵向轴线垂直的轴线为横向轴线。本实施例中,所述圆孔100 的直径为3.9mm,所述长圆孔200的纵向长度为4.9mm、横向长度为3.9mm,所述长圆孔200的轮廓可拆分为两个半圆形和位于两个半圆形之间的一个矩形,矩形的长度为半圆形的直径、宽度为两个半圆形的圆心距,两个半圆形的圆心距为1.0mm,两个半圆形的直径等于所述圆孔100的直径,均为3.9mm。作为同一组合孔的圆孔100与长圆孔200之间的中心距离较近,其中心距为5.5mm。
请参考图1和图2,所述圆孔100与长圆孔200之间的中心距等于或小于所述圆孔100的最大直径与所述长圆孔200的最大纵向长度之和的一半。在本实施方式中,从骨接触面800观察和测量,圆孔的直径为3.9mm,长圆孔的纵向长度为4.9mm,横向长度为3.9mm,圆孔100与长圆孔200中心距为5.5mm;从上表面700 观察和测量,圆孔100的最大直径为5.6mm,圆孔100的最小直径为3.9mm,长圆孔200的最大纵向长度为6.24mm,最大横向长度为6mm,最小纵向长度4.9mm,最小横向长度3.9mm,圆孔100与长圆孔200中心距为5mm。所述圆孔与长圆孔之间的中心距(5.5mm) 大于所述圆孔的最小直径与所述长圆孔的最小纵向长度之和的一半(4.4mm);所述圆孔与长圆孔之间的中心距(5mm)小于所述圆孔的最大直径与所述长圆孔的最大纵向长度之和的一半 (5.92mm)。当所述圆孔100与长圆孔200之间的中心距等于所述圆孔100的最大直径与所述长圆孔200的最大纵向长度之和的一半时,圆孔100与长圆孔200从上表面700观察,两孔处于相切状态;当所述圆孔100与长圆孔200之间的中心距等于所述圆孔100的最小直径与所述长圆孔200的最小纵向长度之和的一半时,圆孔100与长圆孔200之间仍然处于分离状态;从骨接触面800 观察,两孔处于相切状态。结合圆孔100、长圆孔200以及两者的中心距并参考附图1和图3,可以看出圆孔100与长圆孔200之间是相互分离的。结合参考图3,为连接和加强结构的强度,在相互分离的圆孔100与长圆孔200之间设置有加强筋600。同一组合孔中的圆孔100与长圆孔200之间的最小距离,以存在加强筋600 为准。
请参考图5,所述圆孔100的横截面由所述上表面700至骨接触面800逐渐缩小,该圆孔100的内壁由中部至所述骨接触面800 攻有螺纹以形成螺纹部120。圆孔100的横截面直径分为两个阶梯式逐渐缩小阶段。第一阶段:所述圆孔100于上表面700处的横截面直径为5.6mm,逐渐缩小至圆孔100中部,圆孔100于中部的横截面直径缩小至4.9mm;第二阶段:从圆孔100中部,即圆孔 100横截面直径为4.9mm处,开始预攻螺纹至骨接触面800,同时继续向骨接触面800逐渐缩小直径,所述圆孔100于骨接触面800 处的横截面直径缩小为3.9mm。所述预攻螺纹导程为0.8mm,头数为2,螺距为0.4mm。所述圆孔100的上述阶梯式逐渐缩小设计对接骨螺钉在拧入圆孔100的过程起到逐渐锁紧的作用,使接骨螺钉与所述圆孔100之间的装配更稳固。
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组合孔中的圆孔100从中部至骨接触面处预设螺纹形成螺纹部120。具体地,所述螺纹部120预设的螺纹锥度为22°。更具体的,如图5所示,所述螺纹部120预设的螺纹为360°周向螺旋延伸的布满整个螺纹部区域的全螺纹。如图5所示,具体地,所述圆孔100的内壁由所述上表面700开始至螺纹部120的顶端,开设倒锥形的沉孔以形成第一限位部110。所述螺纹部的顶端即为所述圆孔100的中部。
所述螺纹部120螺纹锥度的设置,在螺纹配合时具有自紧作用,能够进一步减少接骨螺钉与接骨板、施术部位之间的径向、轴向运动的概率,进一步加强稳定性。所述接骨板能够起到支持、固定、加速修复等作用,被施术者可以在修复之前,依靠所述接骨板所提供的上述功能进行小幅、温和、日常性的活动,为了满足上述功能需要,所述结构在实现上述功能的时候有可能会自然地降低紧固程度。此时,具有锥形缩小的螺纹紧固所能提供的自紧作用,能够进一步地降低螺纹紧固出现自然松动的概率和程度,一定程度地延长起到稳定作用的结构寿命。相对于非全螺纹的螺纹区域与非螺纹区域之间的不良过渡,全螺纹设计在施术过程中,避免因不良过渡位置在拧入接骨螺钉时所产生的挤压变形导致的冷焊接。就加工过程而言,非全螺纹因螺纹区域与非螺纹区域之间产生毛刺、缺口及交界尖端,增加了刀具磨损,因而会带来刀具更换频繁、加工成本高、产能低等一系列问题。采用全螺纹设计,将能克服上述加工过程与施术过程中的问题。
所述第一限位部110用于容纳接骨螺钉的紧固件的头部,以减少接骨螺钉外露,减少整体结构与外界的接触面积,有利于降低整体结构被腐蚀的程度,特别是接骨螺钉被腐蚀的程度,能够延长所述结构的使用寿命,并且减少接骨螺钉对外界环境的影响,避免被腐蚀后的接骨螺钉向外界释放金属离子等物质。所述圆孔100 对接骨螺钉头部的隐藏式沉孔设计,能够进一步减少所述结构的异物感,避免接骨螺钉头部对外界的肌肉、神经、血管、其他组织的压迫、接触,避免对被施术者产生不良的心理和生理影响。同时,所述第一限位部110能限制接骨螺钉拧入的深度,避免施术时无法控制导致拧入过深,破坏骨骼中的骨髓等内容物,避免造成不必要的、额外的损伤。总的来说,第一限位部兼具限位功能和容纳功能。优选地,所述第一限位部的锥度在本实施例中可以设置为90°,所述第一限位部110的锥度,能容纳头部更大的接骨螺钉,因此能够承受施术者施加更大的扭力,有效减少接骨螺钉或螺钉起子断裂、变形,便于施术者拧入或拆卸。特别是拆卸时,由于所述接骨板和接骨螺钉、骨骼较长时间的结合,并且在生物体中的复杂生理、化学作用下,三者的结合十分紧密,拆卸时往往需要更大的扭力,此时在采用更大的接骨螺钉头部时,也能够满足拆卸的需求。头部更大的接骨螺钉需要锥度更大的限位部容纳,因此本实施例选取第一限位部的锥度为90°的设计。
具体地,请参考图2,本实施例中长圆孔的横向长度为3.9mm,纵向长度为4.9mm,两者比值为1:1.25。如图1、图3所示,所述组合孔中的所述长圆孔200,其内壁的上半部分,即上表面700处至长圆孔200的中部,开设倒锥形沉孔以形成第二限位部210。优选地,仅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限位部210的锥度可以设置为 90°。更具体地,第二限位部距离本组合孔中的圆孔100远端的边缘,朝向本长圆孔200的内部突出设置最大宽度为0.5mm的月牙形平台,以形成上限位平台230。更具体地,所述长圆孔200靠近所述骨接触面800的开口处,在距离本组合孔中的圆孔100远端的边缘,朝向本长圆孔200之外扩大出最大宽度为0.5mm的月牙形平台,以形成下限位平台220。所述上限位平台230与下限位平台220均设置于远离对应本组组合孔的位置,即相对远离所述接骨板纵向中心的位置。
所述第二限位部210能减少接骨螺钉外露,减少整体结构与外界的接触面积,有利于降低整体结构被腐蚀的程度,特别是接骨螺钉被腐蚀的程度,能够延长所述结构的使用寿命,并且减少接骨螺钉对外界环境的影响,避免被腐蚀后的接骨螺钉向外界释放金属离子等物质。同时,这种所述长圆孔200对接骨螺钉头部的隐藏式沉孔设计,能够进一步减少所述结构的异物感,避免接骨螺钉头部对外界的肌肉、神经、血管、其他组织的压迫、接触,避免对被施术者产生不良的心理和生理影响。所述第二限位部210 的锥度,能保证容纳头部更大的接骨螺钉,因此能够承受施术者施加更大的扭力,有效防止接骨螺钉或螺钉起子断裂、变形,便于施术者拧入或拆卸。特别是拆卸时,由于所述接骨板和接骨螺钉、骨骼较长时间的结合,并且在生物体中的复杂生理、化学作用下,三者的结合十分紧密,拆卸时往往需要更大的扭力,此时在采用更大的接骨螺钉头部时,也能够满足拆卸的需求。头部更大的接骨螺钉需要锥度更大的限位部容纳,因此本实施例选取第二限位部的锥度为90°的设计。
在装配时,接骨螺钉能从不具有上限位平台230的一侧以较固定的角度拧入骨骼,便于施术者能够在上限位平台230的帮助下,控制拧入接骨螺钉的角度。所述角度为偏向骨骼损伤处施加压力的方向。长圆孔本身的优点在于能使接骨螺钉以较为自由的角度通过长圆孔,但是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考虑到施加压力复位的方向,施术者未必能够完全控制,因此上限位平台230为拧入接骨螺钉的方位提供适度的限制,目的在于便于施术者拧入接骨螺钉时的角度为偏向骨骼损伤处,因而有针对性地对骨骼损伤处施以加压复位的压力。同时,所述上限位平台230使接骨螺钉拧入的位置更靠近所述圆孔100的位置,使加压复位的部位更靠近紧固锁定的部位。
在装配时,接骨螺钉将受到下限位平台220的限制,无法完全拧入接骨螺钉,只能从靠近圆孔100的一侧以较固定的角度拧入骨骼,便于施术者能够在下限位平台220的帮助下,控制拧入接骨螺钉的角度。所述角度为偏向向骨骼损伤处施加压力的方向。长圆孔本身的优点在于能使接骨螺钉以较为自由的角度通过长圆孔,但是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考虑到施加压力复位的方向,施术者未必能够完全控制,因此下限位平台220为拧入接骨螺钉的方位提供适度的限制,目的在于便于施术者拧入接骨螺钉时的角度为偏向骨骼损伤处,因而有针对性地对骨骼损伤处施以加压复位的压力。同时,所述下限位平台220使接骨螺钉拧入的位置更靠近所述圆孔100的位置,使加压复位的部位更靠近紧固锁定的部位。
施术者使用与所述圆孔100配合的接骨螺钉,将接骨螺钉经所述圆孔100拧入被施术部位,使接骨螺钉、所述接骨板与被施术部位三者形成具有一定稳定性的结构。所述圆孔100对骨骼损伤处起到了紧固、锁定的功能。所述长圆孔200具有临时固定功能,并同时能够对施术部位起到加压复位的作用:加压作用促进骨膜组织上的成骨细胞加快修复施术部位的裂缝、断裂等损伤,加速施术部位的修复;复位作用,保证损伤、断裂的骨骼碎片在一定压力的作用下回复并保持正确的生理位置。
所述圆孔100与长圆孔200配合使用,对骨骼损伤处同时起到了紧固、锁定的功能和临时固定、加压复位的功能。单单只有所述圆孔100或长圆孔200的设计并不足以使骨骼损伤处能在长时间保持正确的生理位置,同时以一定压力使骨骼损伤处产生接触,并促进成骨细胞加速修复损伤。因此,组合孔的设计能够同时兼具圆孔100与长圆孔200的功能,协同加速实现骨骼损伤处的正确生理修复。
在圆孔100与长圆孔200分离的前提下,圆孔100与长圆孔 200相互靠近,有利于发挥各自作用于接近的施术部位,避免稳定作用部位与加压复位作用部位距离过远,使施术部位能同时被固定与加压复位。长圆孔200在靠近圆孔100端实现加压复位功能时,由于长圆孔200与圆孔100有所述加强筋600,避免了接骨螺钉紧固时的挤压变形对接骨螺钉头部形成的压力,降低了拧入和拆卸时发生接骨螺钉或起子断裂的概率。同时,加强筋600可以增强圆孔100与长圆孔200的结构,起到补强的作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依据实际情况,在螺纹孔100与长圆孔200相互分离的前提下,适当调整螺纹孔100与长圆孔200的距离,但以作用于同一或相近施术部位,并保证螺纹孔100与长圆孔200之间存在加强筋600为准。
所述螺纹部120与接骨螺钉之间为螺纹匹配,有效避免接骨螺钉拧入时的自攻丝现象,防止接骨螺钉或接骨板变形,进一步地防止接骨螺钉与所述圆孔100之间的冷焊接,有效提高了所述结构的力学性能,特别使有利于所述结构稳定的抗剪切力性能、抗扭性能,同时未对修复后所述接骨板的拆卸产生阻碍和困难,同时螺纹匹配可以避免产生金属或非金属碎屑以及拧入时的热量,保护施术部位安全,避免可逆和不可逆的损伤。所述结构的稳定对于保持施术部位的正确生理位置具有重要作用,进一步地加快实现施术部位在正确生理位置的修复。所述圆孔100的横截面由所述上表面700至骨接触面800逐渐缩小,便于接骨螺钉的拧入,同时能够与螺纹部120一同锁紧拧入的接骨螺钉,保证接骨螺钉与所述接骨板之间的稳定连接,进而使骨骼损伤部位能够长时间稳定在正确的生理位置之上,加速实现骨骼受损伤处的修复。在接骨螺钉与接骨板配合时具有自紧作用,能够进一步减少接骨螺钉与接骨板、施术部位之间的径向、轴向运动的概率,进一步加强稳定性。所述接骨板能够起到支持、固定、加速修复等作用,被施术者可以在修复之前,依靠所述接骨板所提供的上述功能进行小幅、温和、日常性的活动,此时,由所述上表面700至骨接触面800逐渐缩小的圆孔100所能提供的自紧作用,能够进一步地降低紧固时出现自然松动的概率和程度,一定程度地延长起到稳定作用的结构寿命。
请参考图1,圆孔100与长圆孔200在所述接骨板上按一定次序排列。具体地,圆孔100的圆心与长圆孔200的中心连成一线且均设置于所述接骨板的纵向轴线之上。更具体地,从所述接骨板的纵向中心点向两端,以先开设圆孔100,后开设长圆孔200的次序依次重复设置。进一步具体地,所述组合孔沿所述接骨板的纵向中心点轴对称布设,所述距离最近一个圆孔100与一个长圆孔200分别组成一组组合孔,所述接骨板的纵向中心点至一端的三组组合孔与另一端的三组组合孔,关于经过纵向中心点的横向轴线轴对称,同时关于纵向中心点中心对称。
如图6、图7和图8所示,所述接骨板设置有若干缺口500。具体地,请参考图6,所述骨接触面共开设10个限制接触的缺口 500。更具体地,10个所述缺口500分别对称布设于所述接骨板两长侧边缘,与所述长圆孔200和所述圆孔100的位置交错排列,经过所述圆孔100圆心、长圆孔200中心的横向轴线与所述缺口的横向轴线存在一定距离。更优选地,参考图6,在所述接骨板纵向中心点所在的中心横向轴线上,对称在长侧边缘设置两个缺口 500且所述缺口500的对称中心落在所述中心横向轴线上。从该中心横向轴线向两端14.25mm和27.25mm处,沿纵向轴线对称,分别布设8个缺口500。为避免缺口500与圆孔100或长圆孔200之间交叠或相互靠近发生影响,沿纵向轴线对称的两个所述缺口500 顶端之间的距离设置为3.57mm。
所述缺口500,设置于所述接骨板的骨接触面,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减少所述接骨板异物感,减少所述接骨板对施术部位以及其周围的骨膜、肌肉、血管、神经以及其他器官和组织的压迫和伤害,特别是减轻接骨板在加压和紧固、发挥作用时对骨膜的压迫和伤害,增加上述器官和组织对施术部位的供养、供氧、供能,加速施术部位排除不利物质。缺口500还能够降低所述接骨板的重量,减少所述接骨板的用料。
所述缺口500设置于一组组合孔与另一组组合孔之间。所述缺口500的交错排列位置设计,在维持接骨板强度的前提下,达到了轻量化的目的,节省昂贵的医疗材料成本。本实施例的缺口 500,从横截面方向观察,是由所述接骨板两侧向接骨板纵向轴线呈圆三角缩小。本实施例中,在同一横向轴线上的所述缺口500 的顶端距离为3.57mm,略小于螺纹孔100的孔径3.9mm,所述缺口500不能过于深入所述接骨板中央,以免影响接骨板的核心强度。
优选地,如图8所示,仅限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缺口500的横切面与所述骨接触面800正视投影的夹角还可以为10°。所述夹角在能保证在设置缺口500后,接骨板的机械强度未被削弱,在轻量化与机械强度之间保持平衡。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如加工材料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经济成本、加工难易程度等因素,在15°~5°之间选择合适的夹角。
所述接骨板的材质为钛、钛合金、不锈钢、高分子材料的至少一种材质。本领域技术人员在综合弹性、塑性、刚度、强度,硬度、耐腐蚀、生物相容性等理化参数,可以选取适用的材料用以制作所述接骨板。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接骨板采用综合性能较好的钛钢合金,可以防止生物体环境对接骨板的腐蚀。更优选地,如图8所示,为使所述接骨板更好贴合人体骨骼,所述接骨板的骨接触面800朝向骨凹陷。所述接骨板的骨接触面800因为在施术过程中需要贴合骨骼作为受力面。在运动、日常的支撑、行走中,接骨板和骨骼都会受力,受力面(即接触面)面积大,则压强小,受力部位就不容易被破坏。接骨板与骨骼的之间的贴合度直接影响了接骨板与骨骼之间的一体化,一体化程度高,则接骨板与骨骼所形成的结构将获得更优的机械强度以抵御外力的破坏。因此,接骨板与骨骼的贴合度应该尽可能地高,以减少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压强。尽管生物体因为基因和环境等因素,导致个体的骨骼参数不尽相同,但是整体上具有较为稳定的参数范围,而在不同部位的骨骼之间产生一些差异。因此可以针对不同种类的骨骼,根据合理的生理弧度范围,设计对应的具有不同贴合弧度的接骨板,以满足批量化生产和普遍的临床适用。
更优选地,如图1所示,整个所述接骨板边缘均设置有倒边,可以视为所述长侧倒边300、两端倒边400首尾相连且平滑过渡所形成的。所述长侧倒边300是指平行于纵向轴线的两侧边缘上开设的倒边,所述两端倒边400是指接骨板距离纵向中心最远的两端所开设的倒边。施术时,施术者把持或进行其他操作时,经常会接触到本实用新型所述接骨板的边缘,本实用新型采用边缘倒边的设计,即在所述接骨板的上表面开设有所述长侧倒边300、所述两端倒边400提供平滑的过渡倒边,避免尖锐的边缘割破手套或皮肤,以尽可能降低施术者和被施术者交叉感染的可能,保护施术者和被施术者,方便施术者把持或紧握,以便顺利完成施术。所述接骨板因采用上表面开设有所述长侧倒边300、所述两端倒边 400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还因此具有减少所述接骨板异物感,减少所述接骨板对施术部位以及其周围的骨膜、肌肉、血管、神经以及其他器官和组织的压迫和伤害,增加上述器官和组织对施术部位的供养、供氧、供能,加速施术部位加速排除不利物质。
综上所述,以上技术方案优点在于采用组合孔设计,圆孔与长圆孔配合,协同发挥功能,在保证发挥紧固、锁定功能与加压复位功能的前提下,圆孔与长圆孔尽可能靠近,以作用于同一部位。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能避免接骨螺钉与接骨板之间冷焊接,便于拆卸,所述接骨板具有良好力学性能,并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技术方案,除了具有组合孔孔的结构之外,还具有所述倒边、所述限制接触的缺口、所述螺纹孔的沉孔、所述长圆孔的沉孔、所述螺纹部。所述倒边为所述接骨板的光滑过渡,避免尖锐边缘划破施术者皮肤或手套,避免损伤被施术者。所述限制接触的缺口,能减轻所述接骨板对骨膜等组织的压迫,加速施术部位的修复,同时节省所述接骨板的医疗材料,实现接骨板的轻量化。所述圆孔的第一限位部、所述长圆孔的第二限位部能容纳紧固件,降低所述接骨板与紧固件所形成结构的异物感,降低对被施术者生理和心理上的不良影响。所述螺纹部能够与紧固件螺纹配合,能够一定程度防止自攻丝的现象发生,并具有自紧作用,能够一定程度降低所述接骨板与紧固件之间的径向和纵向移动,保证所述结构的稳定性,促进施术部位的修复。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2)

1.一种接骨板,其具有上表面和骨接触面,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骨板上设置有至少一组包括圆孔和长圆孔的贯通所述上表面至骨接触面的组合孔;
所述圆孔与长圆孔之间的中心距等于或小于所述圆孔的最大直径与所述长圆孔的最大纵向长度之和的一半;
所述圆孔与长圆孔之间的中心距等于或大于所述圆孔的最小直径与所述长圆孔的最小纵向长度之和的一半;
所述圆孔的横截面由所述上表面至骨接触面逐渐缩小,该圆孔的内壁由中部至所述骨接触面攻有螺纹以形成螺纹部;
所述长圆孔的纵向长度大于横向长度,所述横向长度和纵向长度的比值为1:1.04~1.25。
2.如权利要求1所述接骨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孔和长圆孔沿所述接骨板的纵向轴线排列。
3.如权利要求2所述接骨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孔靠近所述接骨板的纵向中心点布设。
4.如权利要求3所述接骨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孔沿所述接骨板的纵向中心点轴对称布设。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骨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螺纹部的螺纹锥度为22°至30°。
6.如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接骨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螺纹部的螺纹为360°延伸的全螺纹。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骨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孔的内壁由所述上表面至螺纹部顶端设置为倒锥形沉孔以形成第一限位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骨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长圆孔内壁的上半部分设置为倒锥形沉孔以形成第二限位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接骨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位部远离所述圆孔的边缘向孔内突出以形成上限位平台。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骨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长圆孔靠近所述骨接触面的开口处,在远离所述圆孔的边缘向孔外扩大以形成下限位平台。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骨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骨接触面的纵向边缘设置有至少一个限制接触的缺口。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接骨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缺口设置于所述接骨板的纵向边缘的两侧,与所述组合孔交错排列。
CN201720967828.3U 2017-08-03 2017-08-03 一种接骨板 Active CN20831929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967828.3U CN208319298U (zh) 2017-08-03 2017-08-03 一种接骨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967828.3U CN208319298U (zh) 2017-08-03 2017-08-03 一种接骨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319298U true CN208319298U (zh) 2019-01-04

Family

ID=647871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967828.3U Active CN208319298U (zh) 2017-08-03 2017-08-03 一种接骨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31929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180076A1 (zh) * 2020-03-10 2021-09-16 昶盛(物料应用制品)有限公司 用于骨骼固定的螺钉组件及骨骼固定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180076A1 (zh) * 2020-03-10 2021-09-16 昶盛(物料应用制品)有限公司 用于骨骼固定的螺钉组件及骨骼固定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441334B2 (en) Minimal incision removable bone screw
US10918430B2 (en) Bone screw with multiple thread profiles for far cortical locking and flexible engagement to a bone
US8632545B2 (en) Bone plates and bone plate assemblies
US20070265629A1 (en) Distal radius plate
WO2021180076A1 (zh) 用于骨骼固定的螺钉组件及骨骼固定装置
CN208319298U (zh) 一种接骨板
CN202426635U (zh) 一种置于锁骨前下方的锁定加压接骨板
CN209808501U (zh) 一种低切迹的髓内钉锁钉
CN208741123U (zh) 一种胫骨远端后侧锁定板
CN201333077Y (zh) 一种骨科植入物螺旋拉力刀片
CN206261656U (zh) 一种医用可吸收镁合金骨钉
CN215129925U (zh) 一种医用可降解金属压力螺钉
CN103690234A (zh) 一种股骨近端锁定系统
CN218899643U (zh) 一种腓骨髓内钉
CN108814700B (zh) 骨折内外双固定系统
CN215651473U (zh) 一种自断无头中空螺钉
CN208926562U (zh) 动态螺钉
CN205411296U (zh) 胫骨后内侧锁定板
Yenigün Mechanical design and analysis of a novel fixation device for human bone fractures
CN102512236A (zh) 一种置于锁骨前下方的锁定加压接骨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424

Address after: 200135 Room 202, building 4, No. 590, Ruiqing Road, east zone of Zhangjiang High tech industry, Pudong New Area, Shanghai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Dabo Medical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No. 18 Shanbian Hongdong Road, Haicang District, Xiamen City, Fujian Province, 361000

Patentee before: DOUBLE MEDICAL TECHNOLOGY Inc.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