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319247U - 一种双向锯齿提拉缝合线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向锯齿提拉缝合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319247U
CN208319247U CN201721044586.7U CN201721044586U CN208319247U CN 208319247 U CN208319247 U CN 208319247U CN 201721044586 U CN201721044586 U CN 201721044586U CN 208319247 U CN208319247 U CN 20831924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ture
hangnail
ontology
rows
way sawtoo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044586.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振华
郭少成
杨习锋
曾晨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Yicheng Bio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Sun Shing Bio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Sun Shing Bio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Sun Shing Bio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044586.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31924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31924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31924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aterials For Medical U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向锯齿提拉缝合线,包括具有两个端头的缝合线本体,所述缝合线本体的两端头均用于连接缝合针,所述缝合线本体上位于所述缝合线本体的两个端头之间设有三排倾斜状倒刺,相邻两排所述倒刺之间的夹角大于90°。本实用新型的双向锯齿提拉缝合线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使用方便,通过参照三脚架的平衡理论及四面体的稳定性理论,在缝合线本体上位于缝合线本体的两个端头之间设有三排倒刺,相邻倒刺间隔开,相邻两排倒刺之间的夹角大于90°,达到用最少的受力方向保障了缝线与组织的作用力能够均匀稳定的保持在缝线轴向上的目的。

Description

一种双向锯齿提拉缝合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外科手术用品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双向锯齿提拉缝合线。
背景技术
现如今,医用缝合线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手术中,用于缝合伤口及各类组织和脏器,直到手术伤口愈合为止。
双向锯齿提拉缝合线用于缝合伤口时具有操作简单可自锁、不需打结、恢复快、并发症低等特点,因而被广泛用于外科手术。早期的锯齿线为不可吸收材质,随着可吸收生物材料的发现,可吸收的锯齿线渐渐取代不可吸收的锯齿缝线。
从结构角度,锯齿线分为单侧单排倒刺、双侧单排倒刺、单侧双排倒刺、双侧双排倒刺、360°倒刺几种。对于单排/双排倒刺锯齿线单向受力,只有一个方向约束,缝合后会产生向其他方向滑动的趋势,不利于组织愈合;360°倒刺锯齿线受力方向过多,导致约束方向冗杂重叠,且螺旋状倒刺排布会形成垂直于轴向的扭矩,缝合后具有发生变形的隐患。这两种形式的倒刺分布,不论是单平面的径向分布还是整个空间范围的径向分布,从力学角度出发都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不能保障线体与组织间作用力的均匀稳定。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双向锯齿提拉缝合线,更好的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和缺陷,该双向锯齿提拉缝合线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使用方便,通过参照三脚架的平衡理论及四面体的稳定性理论,在缝合线本体上位于缝合线本体的两个端头之间设有三排倒刺,相邻倒刺间隔开,相邻两排倒刺之间的夹角大于90°,达到用最少的受力方向保障了缝线与组织的作用力能够均匀稳定的保持在缝线轴向上的目的。
一种双向锯齿提拉缝合线,包括具有两个端头的缝合线本体,所述缝合线本体的两端头均用于连接缝合针,所述缝合线本体上位于所述缝合线本体的两个端头之间设有三排倾斜状倒刺,相邻两排所述倒刺之间的夹角大于90°,所述倒刺以所述缝合线本体的中部为基准分成两部分,两部分所述倒刺分别朝向与其距离较远的所述缝合线本体的一端头倾斜。
进一步地,所述缝合线本体的长度为5~35cm,所述缝合线本体的直径为0.2~1mm。
进一步地,所述缝合线本体的长度为20~30cm,所述缝合线本体的直径为0.4~0.569mm。
进一步地,所述缝合线本体用于连接缝合针的一端头与其最近的所述倒刺之间的距离为1~15cm。
进一步地,所述缝合线本体用于连接缝合针的一端头与其最近的所述倒刺之间的距离为7~12cm。
进一步地,三排所述倒刺与所述缝合线本体的夹角为5~45°,三排所述倒刺的长度为0.2~2mm,位于同一排的倾斜方向相同且相邻的所述倒刺之间的距离为0.2~2mm。
进一步地,三排所述倒刺与所述缝合线本体的夹角为15~30°,三排所述倒刺的长度为0.6~1mm,位于同一排的倾斜方向相同且相邻的所述倒刺之间的距离为0.5~1mm。
进一步地,位于同一排的倾斜方向相反且相邻的两个所述倒刺之间的距离为1~15cm。
进一步地,位于同一排的倾斜方向相反且相邻的两个所述倒刺之间的距离为2~8cm。
进一步地,所述缝合线的材质为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双向锯齿提拉缝合线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的双向锯齿提拉缝合线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使用方便,通过参照三脚架的平衡理论及四面体的稳定性理论,在缝合线本体上位于缝合线本体的两个端头之间设有三排倒刺,解决了现有单排或双排倒刺缝合线只在单个平面受力,不能保障线体在空间结构上的稳定,且避免了现有多排倒刺缝合线或360°倒刺缝合线由于受力方向太多,而产生的由于受力冲突而产生的扭矩带来的受力失衡隐患;达到用最少的受力方向保障了缝线与组织的作用力能够均匀稳定的保持在缝线轴向上的目的;同时,使用该双向锯齿提拉缝合线缝合的时候,缝合针带着缝合线,能够顺着倒刺的倾斜方向进行引线穿针,节省手术时间。
(2)、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双向锯齿提拉缝合线的材质为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为L-乳酸(LA)和羟基乙酸(GA)的共聚物,根据共聚组分LA:GA的比例不同,可以在1~12个月内定制不同的降解时间,且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同时具有较强的韧性,在力学强度上也有着优异的性能。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双向锯齿提拉缝合线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缝合线本体;
200-倒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双向锯齿提拉缝合线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双向锯齿提拉缝合线的首选实施例。但是,双向锯齿提拉缝合线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双向锯齿提拉缝合线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在下文中,可在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包括”或“可包括”指示所公开的功能、操作或元件的存在,并且不限制一个或更多个功能、操作或元件的增加。此外,如在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实施例中所使用,术语“包括”、“具有”及其同源词仅意在表示特定特征、数字、步骤、操作、元件、组件或前述项的组合,并且不应被理解为首先排除一个或更多个其它特征、数字、步骤、操作、元件、组件或前述项的组合的存在或增加一个或更多个特征、数字、步骤、操作、元件、组件或前述项的组合的可能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实施例中,表述“A或/和B中的至少一个”包括同时列出的文字的任何组合或所有组合。例如,表述“A或/和B中的至少一个”可包括A、可包括B或可包括A和B二者。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除非另有限定,否则在这里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实施例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的含义。所述术语(诸如在一般使用的词典中限定的术语)将被解释为具有与在相关技术领域中的语境含义相同的含义并且将不被解释为具有理想化的含义或过于正式的含义,除非在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实施例中被清楚地限定。
实施例
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向锯齿提拉缝合线,包括具有两个端头的缝合线本体100。所述缝合线本体100的至少一个端头用于连接缝合针。所述缝合线本体100上位于所述缝合线本体100的两个端头之间设有三排倾斜状倒刺200,相邻所述倒刺200间隔开。相邻两排所述倒刺200之间的夹角大于90°,优选地,相邻两排所述倒刺200之间的夹角为120°。
所述倒刺200以所述缝合线本体100的中部为基准分成两部分;两部分所述倒刺200分别朝向与其距离较远的所述缝合线本体100的一端头倾斜。需要理解的是,缝合线本体100以缝合线本体100的中部为基准分成两段,每段缝合线本体100上设有三排倒刺200,两段缝合线本体100上的三排倒刺200可以一一对应设置,两端缝合线本体100上的三排倒刺200还可以错开设置,还可以部分对应设置,部分错开设置。
上述,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缝合线可通过现有的熔融纺丝技术制得,所述倒刺200通过手术刀/手术刀组在缝合线表层切割形成,其切割深度为0.02~0.2mm如0.02mm、0.05mm、0.08mm、0.1mm、0.12mm、0.15mm、0.18mm或0.2mm等,优选地,所述切割深度为0.08~0.12mm,优选地,所述切割深度为0.1mm。
由上述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双向锯齿提拉缝合线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使用方便,通过参照三脚架的平衡理论及四面体的稳定性理论,在缝合线本体100上位于缝合线本体100的两个端头之间设有三排倒刺200,解决了现有单排或双排倒刺200缝合线只在单个平面受力,不能保障线体在空间结构上的稳定,且避免了现有多排倒刺200缝合线或360°倒刺200缝合线由于受力方向太多,而产生的由于受力冲突而产生的扭矩带来的受力失衡隐患;达到用最少的受力方向保障了缝线与组织的作用力能够均匀稳定的保持在缝线轴向上的目的。
另外,使用该双向锯齿提拉缝合线缝合的时候,缝合针带着缝合线,能够顺着倒刺200的倾斜方向进行引线穿针,节省手术时间;同时由于两部分倒刺200的同时阻挡作用,缝合线不会从创口上脱出,确保能将创口缝合更牢固。
优选地,位于不同排的相邻两个倒刺200不并排在同一个圆周上,即相邻两排上的倒刺200错开切割得到,以防止并排切割使缝合线本体100被切割后某些位置直径太小容易使缝合线本体100断开。
进一步地,所述缝合线本体100的长度为5~35cm如5cm、10cm、15cm、20cm、25cm、30cm或35cm等,所述缝合线本体的直径为0.2~1mm如0.2mm、0.35mm、0.4mm、0.46mm、0.5mm、0.569mm、0.7mm、0.85mm或1mm等。
优选地,所述缝合线本体100的长度为20~30cm,所述缝合线本体100的直径为0.4~0.569mm。
更优选地,所述缝合线本体100的长度为30cm,所述缝合线本体100的直径为0.46mm。
进一步地,所述缝合线本体100用于连接缝合针的一端头与其最近的所述倒刺200之间的距离为1~15cm如1cm、3cm、5cm、8cm、10cm、12cm或15cm等。
优选地,所述缝合线本体100用于连接缝合针的一端头与其最近的所述倒刺200之间的距离为7~12cm。
更优选地,所述缝合线本体100用于连接缝合针的一端头与其最近的所述倒刺200之间的距离为10cm。
进一步地,三排所述倒刺200与所述缝合线本体的夹角为5~45°如5°、10°、15°、20°、25°、30°、35°、40°或45°等,三排所述倒刺200的长度为0.2~2mm如0.2mm、0.4mm、0.6mm、0.8mm、1mm、1.2mm、1.5mm、1.8mm或2mm等,位于同一排的倾斜方向相同且相邻的所述倒刺200之间的距离为0.2~2mm如0.2cm、0.5cm、0.8cm、1cm、1.2cm、1.5cm、1.8cm或2cm等。
优选地,三排所述倒刺200与所述缝合线本体的夹角为15~30°,三排所述倒刺200的长度为0.6~1mm,位于同一排的倾斜方向相同且相邻的所述倒刺200之间的距离为0.5~1mm。
更优选地,三排所述倒刺200与所述缝合线本体的夹角为30°,三排所述倒刺200的长度为1mm,位于同一排的倾斜方向相同且相邻的所述倒刺200之间的距离为0.8mm。
需要说明的是,三排所述倒刺200与所述缝合线本体的夹角可统一,亦可以不统一;同样,三排所述倒刺200的长度可统一,亦可以不统一。优选地,三排所述倒刺200与所述缝合线本体的夹角统一,三排所述倒刺200的长度统一。
进一步地,位于同一排的倾斜方向相反且相邻的两个所述倒刺200之间的距离为1~15cm如1cm、2cm、5cm、8cm、10cm、12cm或15cm等。
优选地,位于同一排的倾斜方向相反且相邻的两个所述倒刺200之间的距离为2~8cm。
更优选地,位于同一排的倾斜方向相反且相邻的两个所述倒刺200之间的距离为2~5cm。
进一步地,所述缝合线的材质为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缝合线的材质种类,所述缝合线的材质还可列举为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聚对二氧环己酮、聚乳酸、聚乙交酯、胶原蛋白中的一种。目前主流的制备锯齿缝线的材料为聚对二氧环己酮(PPDO),PPDO具有优异的力学强度,但其吸收期一般为6个月,对于恢复周期较短的外科手术或需要长持效时间的整形外科都有不适应性。
而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为L-乳酸(LA)和羟基乙酸(GA)的共聚物,根据共聚组分LA:GA的比例不同,可以形成不同降解时间的缝合线,因此可以根据实际不同需求可以选用不同比例的PLGA材料,加工制成针对不同适应症的PLGA双向锯齿提拉缝合线,从而解决适应性局限的问题;且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同时具有较强的韧性,在力学强度上也有着优异的性能。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双向锯齿提拉缝合线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的双向锯齿提拉缝合线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使用方便,通过参照三脚架的平衡理论及四面体的稳定性理论,在缝合线本体100上位于缝合线本体100的两个端头之间设有三排倒刺200,解决了现有单排或双排倒刺缝合线只在单个平面受力,不能保障线体在空间结构上的稳定,且避免了现有多排倒刺缝合线或360°倒刺缝合线由于受力方向太多,而产生的由于受力冲突而产生的扭矩带来的受力失衡隐患;达到用最少的受力方向保障了缝线与组织的作用力能够均匀稳定的保持在缝线轴向上的目的;同时,使用该双向锯齿提拉缝合线缝合的时候,缝合针带着缝合线,能够顺着倒刺200的倾斜方向进行引线穿针,节省手术时间。
(2)、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双向锯齿提拉缝合线的材质为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为L-乳酸(LA)和羟基乙酸(GA)的共聚物,根据共聚组分LA:GA的比例不同,可以在1~12个月内定制不同的降解时间,且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同时具有较强的韧性,在力学强度上也有着优异的性能。
尽管以上较多使用了表示结构的术语,例如“缝合线本体”、“倒刺”等,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双向锯齿提拉缝合线,包括具有两个端头的缝合线本体,所述缝合线本体的两个端头均用于连接缝合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缝合线本体上位于所述缝合线本体的两个端头之间设有三排倾斜状倒刺,相邻两排所述倒刺之间的夹角大于90°,所述倒刺以所述缝合线本体的中部为基准分成两部分,两部分所述倒刺分别朝向与其距离较远的所述缝合线本体的一端头倾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锯齿提拉缝合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缝合线本体的长度为5~35cm,所述缝合线本体的直径为0.2~1m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向锯齿提拉缝合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缝合线本体的长度为20~30cm,所述缝合线本体的直径为0.4~0.569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锯齿提拉缝合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缝合线本体用于连接缝合针的一端头与其最近的所述倒刺之间的距离为1~15c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向锯齿提拉缝合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缝合线本体用于连接缝合针的一端头与其最近的所述倒刺之间的距离为7~12c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锯齿提拉缝合线,其特征在于:三排所述倒刺与所述缝合线本体的夹角为5~45°,三排所述倒刺的长度为0.2~2mm,位于同一排的倾斜方向相同且相邻的所述倒刺之间的距离为0.2~2mm。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向锯齿提拉缝合线,其特征在于:三排所述倒刺与所述缝合线本体的夹角为15~30°,三排所述倒刺的长度为0.6~1mm,位于同一排的倾斜方向相同且相邻的所述倒刺之间的距离为0.5~1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锯齿提拉缝合线,其特征在于:位于同一排的倾斜方向相反且相邻的两个所述倒刺之间的距离为1~15cm。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向锯齿提拉缝合线,其特征在于:位于同一排的倾斜方向相反且相邻的两个所述倒刺之间的距离为2~8cm。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锯齿提拉缝合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缝合线的材质为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CN201721044586.7U 2017-08-18 2017-08-18 一种双向锯齿提拉缝合线 Active CN20831924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044586.7U CN208319247U (zh) 2017-08-18 2017-08-18 一种双向锯齿提拉缝合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044586.7U CN208319247U (zh) 2017-08-18 2017-08-18 一种双向锯齿提拉缝合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319247U true CN208319247U (zh) 2019-01-04

Family

ID=647874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044586.7U Active CN208319247U (zh) 2017-08-18 2017-08-18 一种双向锯齿提拉缝合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31924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00706A (zh) * 2020-06-29 2020-09-25 杭州爱普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树状线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00706A (zh) * 2020-06-29 2020-09-25 杭州爱普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树状线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ro-Phillips et al. Tailoring crystallinity of electrospun plla fibres by control of electrospinning parameters
CN208319247U (zh) 一种双向锯齿提拉缝合线
AU2009225289B2 (en) Knotted suture end effector
EP2384705B1 (en) Compound barb medical device
CN208319248U (zh) 一种手术缝合线
Porter The rise of predators
EP3626872A1 (en) Antimicrobial fiber, seat, and seat cover
RU2017131220A (ru) Шовный материал для фиксации мягких тканей
JP2018508287A5 (zh)
DK2074248T3 (da) Flængebestandigt garn og produkter omfattende garnet
CN208319249U (zh) 一种单向锯齿提拉缝合线
TW200720502A (en) Scalloped oval bicomponent fibers with good wicking, and high uniformity spun yarns comprising such fibers
Senthil et al. Chemical-resistant ultrafine poly (styrene-co-acrylonitrile) fibers by electrospinning: process optimization by design of experiment
TW200736428A (en) Highly crimpable conjugate fiber cheese package
US20150258238A1 (en) Suture material having beneficial physical properties
Rubio-Valle et al. Electrohydrodynamic processing of pvp-doped kraft lignin micro-and nano-structures and application of electrospun nanofiber templates to produce oleogels
Chowdhury et al. Mass closure versus layer closure of abdominal wound: a prospective clinical study.
Horuz et al. Production of electrospun gelatin nanofibers: an optimization study by using Taguchi’s methodology
Dahesh et al. The effect of fabric structure on the bursting characteristics of warp-knitted surgical mesh
JP6470842B2 (ja) 繊維性管を形成す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Sebe et al. Micro-and macro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of polyvinylpirrolidone rotary-spun fibers
JP2017172080A5 (zh)
CN203226855U (zh) 双组份可变化倒齿自锁紧式缝合线
KR20200000114A (ko) 의료용 실 장치
JP2008113790A (ja) 手術用縫合糸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108

Address after: 510000 building h2-h3, No. 39, Ruihe Road, Huangpu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Guangzhou Yicheng Bio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0000, Guangzhou International Biological Island, Guangdong, No. three, road 6, seventh, 701 units

Patentee before: GUANGZHOU XINCHENG BIOTECHNOLOGY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