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317943U - 一种鱼菜共生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鱼菜共生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317943U
CN208317943U CN201820776684.8U CN201820776684U CN208317943U CN 208317943 U CN208317943 U CN 208317943U CN 201820776684 U CN201820776684 U CN 201820776684U CN 208317943 U CN208317943 U CN 20831794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fish
tide
pond
aquaculture po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776684.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知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820776684.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31794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31794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31794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6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agriculture,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industries
    • Y02P60/20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in agriculture, e.g. CO2
    • Y02P60/21Dinitrogen oxide [N2O], e.g. using aquaponics, hydroponics or efficiency measur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鱼菜共生系统,包括水产养殖池和潮汐种植槽,还包括设置于水产养殖池和潮汐种植槽之间的菌肥调控系统,水产养殖池的底壁为倾斜的缓坡结构,水产养殖池内的两端分别设置高度不同的两个推水混氧装置;菌肥调控系统包括生态培养池和生物菌肥调控站,生态培养池设置有与潮汐种植槽的出水口连通的进水端以及与水产养殖池的循环水入口连通的出水端,生物菌肥调控站具有用于向生态培养池内加入生物菌肥的菌肥添加装置。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于两个不同端、不同深度处推水混氧装置的推水作用,使水产养殖池内形成立体内循环水流,通过生物培养提供较为平衡的生态水体,为养殖动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从而提升水产养殖效益。

Description

一种鱼菜共生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养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鱼菜共生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的鱼菜共生的养殖系统在技术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未得到有效解决的问题:
1.养殖水体循环增氧及残饵、鱼粪处理问题;
2.养殖水体菌藻平衡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鱼菜共生系统,能够有效地解决养殖水体的循环增氧及菌藻平衡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鱼菜共生系统,包括水产养殖池和潮汐种植槽,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水产养殖池和所述潮汐种植槽之间的菌肥调控系统;
所述水产养殖池的底壁为倾斜的缓坡结构,所述底壁的两端分别为浅水端和深水端,所述浅水端在竖直方向的位置高于所述深水端,所述水产养殖池的相对两侧壁分别为与所述浅水端对接的第一侧壁以及与所述深水端对接的第二侧壁;
所述水产养殖池内设置有两个推水混氧装置,两个推水混氧装置分别为设置于所述浅水端的底推水混氧装置和设置于所述深水端的上方的面推水混氧装置,所述面推水混氧装置在竖直方向的位置高于所述底推水混氧装置;
所述底推水混氧装置用于在所述水产养殖池内产生从浅水端至深水端的水流,所述面推水混氧装置用于在所述水产养殖池内产生从第二侧壁至第一侧壁流动的水流;
所述菌肥调控系统包括生态培养池和生物菌肥调控站,所述生态培养池设置有与所述潮汐种植槽的出水口连通的进水端以及与所述水产养殖池的两个推水混氧装置连通的出水端,所述生物菌肥调控站具有用于向所述生态培养池内加入生物菌肥的菌肥添加装置。
作为优选:两个推水混氧装置的结构相同,所述推水混氧装置具有相对设置的进水口和气液混合出口,所述推水混氧装置内部具有两端分别与进水口和气液混合出口连通的混合区,所述进水口与混合区之间设置有变径环,所述变径环的内部具有两端分别与进水口和混合区连通的变径区,所述推水混氧装置还具有与所述混合区连通进气口,所述进气口靠近所述变径环设置,且所述进气口具有背向所述变径环的斜口结构。
作为优选:所述底壁的深水端设置有鱼粪收集排泄装置,所述鱼粪收集排泄装置包括鱼粪收集容器和鱼粪排泄装置,所述鱼粪排泄装置设置在所述鱼粪收集容器内,所述鱼粪收集容器面向所述浅水端的侧壁为防吸网板。
作为优选:所述防吸网板与所述第二侧壁平行,所述防吸网板的下端与所述底壁相接,所述防吸网板的上端与所述第二侧壁的上端等高。
作为优选:所述鱼粪收集容器内还设置有底排污面板和上排污面板,所述底排污面板与所述上排污面板组成V型结构,所述上排污面板位于所述底排污面板的上方,所述底排污面板的下端与所述防吸网板的下端相接,所述底排污面板和所述上排污面板将所述鱼粪收集容器分隔为下排泄区、上排泄区和收集缓冲区,所述底排污面板与所述上排污面板上均设置有通孔,所述收集缓冲区分别通过所述底排污面板上的通孔和所述上排污面板上的通孔连通所述下排泄区和所述上排泄区;
所述鱼粪排泄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上排泄区内的水泵和设置在所述下排泄区内的排污管,所述排污管的周壁上开设有连通其内部和下排泄区的排污孔。
作为优选:所述水泵与所述潮汐种植槽连通,所述潮汐种植槽具有与所述水泵的水流出口连通的水流入口,所述潮汐种植槽的水流入口处设置有发酵分解过滤袋,所述潮汐种植槽的出水口处设置有潮汐发生器。
作为优选:所述潮汐发生器包括并列设置的入水腔和出水腔,所述入水腔和所述出水腔通过常流水孔和溢水孔连通,所述溢水孔位于所述常流水孔的上方,所述常流水孔处设置有电动阀,所述入水腔的下部设置有与所述潮汐种植槽内部连通的进水孔,所述进水孔位于所述常流水孔的下方,所述出水腔设置有出水管。
作为优选:所述生态培养池的进水端设置有回流槽,所述生态培养池通过所述回流槽与所述潮汐种植槽的出水口连通,所述回流槽与所述生态培养池的出水端通过第三管道连通,所述第三管道靠近所述回流槽的一端设置有常开电磁阀,所述第三管道靠近所述生态培养池的一端设置有常闭电磁阀,当常开电磁阀打开状态时,常闭电磁阀为关闭状态,所述第三管道位于所述常开电磁阀和常闭电磁阀之间的部分与所述水产养殖池的循环水入口连通,所述生态培养池的出水端还设置有液控泵。
作为优选:所述水产养殖池和所述潮汐种植槽均设置在温室内,所述生态培养池设置在所述温室的外部。
作为优选:所述生物菌肥调控站还具有用于向所述生态培养池内加入矿物质的矿物质添加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于两个不同端、不同深度处推水混氧装置的推水作用,使水产养殖池内形成立体内循环水流,通过生物培养提供较为平衡的生态水体,为养殖动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从而提升水产养殖效益。
本实用新型的优先方案采用鱼粪收集排泄装置在收集排泄残饵鱼粪过程中,相较于采用传统蛋白分离器、微离机等昂贵的分离设备和复杂的鱼池鱼粪沉淀收集结构来说,该设备大大的减少了前期鱼池建造的成本和难度,减少了鱼粪分离问题上昂贵的设备投资,降低了收集排泄过程中的能量消耗;从前期投资成本和后期运行成本来说,都大大的减少。
菌肥调控系统在水回流至水产养殖池前,对生物菌肥进行调控,从水产养殖池内排出的带有鱼粪残饵的水在潮汐种植槽内进行发酵过滤后,先接入菌肥调控系统进行菌肥调控后,再回流至水产养殖池内,保障水体保持在“爽、嫩、活、肥”的最佳状态,使养殖动物处于良好的生长环境,从而提升水产养殖效益。
在养殖水体循环及残饵、鱼粪处理问题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鱼菜共生系统在水产养殖池设计时,水产养殖池上口保持水平,底壁设计为由浅到深的缓坡结构,并通过设置于养殖水体浅水端的底推水混氧装置和设置于养殖水体深水端的面推水混氧装置,实现养殖水体内部缓慢立体循环,完成水体循环、增氧和在不打碎残饵、鱼粪情况下,将残饵、鱼粪集中于深水区的鱼粪收集容器内,方便水泵集中抽离养殖水体,并在特定区域内进行厌氧发酵,防止过量有机物在养殖水体中厌氧发酵对水体的氧气消耗和氨氮、亚盐对水产的危害。解决了传统养殖水体中鱼粪难收集、收集成本高、过量有机物养殖池内发酵对水产的毒害等一系列问题。
通过在整个种养系统外沿设计生物圈培养——菌肥调控系统,通过补充生物菌剂,培养起强势有益菌种抑制有害菌种的大量繁殖;同时定期补充肥水培养大量的有益藻类,有益藻本身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是养殖动物优良的天然饵料;有益藻类产氧能力比有害藻强,提高水体溶氧,并将有益菌转化有机质后产生的营养盐吸收,从而减少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的产生,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水产养殖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鱼粪收集排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鱼粪收集排泄装置的侧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推水混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潮汐发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潮汐发生器的侧剖视图。
图中:
100、水产养殖池;101、底壁;102、第一侧壁;103、第二侧壁;111、底推水混氧装置;112、面推水混氧装置;1101、进水口;1102、进气口;1103、气液混合出口;1104、变径区;1105、变径环;1106、混合区;1107、气流开关;120、鱼粪收集容器;121、防吸网板;122、底排污面板;123、上排污面板;1201、下排泄区;1202、收集缓冲区;1203、上排泄区;130、鱼粪排泄装置;131、水泵;132、排污管;133、水泵座;140、空气加热机;200、潮汐种植槽;210、发酵分解过滤袋;220、潮汐发生器;2201、入水腔;2202、出水腔;2203、进水孔;2204、常流水孔;2205、溢水孔;2206、出水管;221、电动阀;2211、阀板;222、支撑架;300、生态培养池;301、进水端;302、出水端;310、生物菌肥调控站;320、回流槽;330、液控泵;340、潮汐浮板;350、第三管道;351、常开电磁阀;352、常闭电磁阀;400、温室。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鱼菜共生系统,包括水产养殖池100、潮汐种植槽200以及设置于水产养殖池100和潮汐种植槽200之间的菌肥调控系统。
水产养殖池100的底壁101为倾斜的缓坡结构,底壁101的两端分别为浅水端和深水端。浅水端在竖直方向的位置高于深水端,水产养殖池100的相对两侧壁分别为与浅水端对接的第一侧壁102以及与深水端对接的第二侧壁103。
水产养殖池100内设置有两个推水混氧装置。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两个推水混氧装置的结构相同。
具体地,如图5所示,所述推水混氧装置具有相对设置的进水口1101和气液混合出口1103,所述推水混氧装置内部具有两端分别与进水口1101和气液混合出口1103连通的混合区1106,所述进水口1101与混合区1106之间设置有变径环1105,所述变径环1105的内部具有两端分别与进水口1101和混合区1106连通的变径区1104,所述推水混氧装置还具有与所述混合区1106连通进气口1102,所述进气口1102靠近所述变径环1105设置,且所述进气口1102具有背向所述变径环1105的斜口结构。
混氧推水装置的进水口1101设置内螺纹,混氧推水装置通过内螺纹连接外过滤回水管(外过滤回水管连通潮汐种植槽200的出水口,潮汐种植槽200的出水口位置高于水产养殖池100),外过滤回水管内的水在势能的作用下,从进水口1101流入混氧推水装置内部,水流依次经过变径区1104和混合区1106,由于流量截面积在变径区1104迅速变小,进入混合区1106的水流流速迅速增加,于变径块1105的后端产生负压区,外界空气经进气口1102自吸进入混合区1106,在混合区1106内形成大量空气气泡溶解于水中,具有推力和高溶氧的水流通过设置成喇叭形的气液混合出口1103冲出混氧推水装置实现对水体的增氧推浪作用。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进气口1102处设置有气流开关1107。气流开关1107可实现对进气流量大小的调节。增氧同时借助水流推力,实现养殖水体循环,帮助残饵、鱼粪垃圾集中收集。通过充分的利用水体势能和混氧推水装置的文丘里原理对水产养殖池100内的养殖水体进行零耗能增氧,增氧设备成本大大降低,增氧同时形成具有冲击推力的水流,通过两个不同高度和不同方向的混氧推水装置的设置,促进养殖水体的立体水循环。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进气口1102通过输气管道连接有空气加热机140,空气加热机140外接空压机(未图示)。
现在的高密度养殖水体增温多采用热泵、热水循环散热等增温方式,设备复杂昂贵且能耗大。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内循环、残饵鱼粪集中收集系统通过利用空压机将经空气加热机140加热的空气通过输气管道主动压入混氧推水装置的混合区1106,热空气在混合区1106内形成大量热空气气泡溶解于水中,源源不断的大量热气泡随高速流动的水流冲进水产养殖池100,借助水流将热量带到水产养殖池100的各处,实现对养殖水体的快速加热。该种增温方式热能利用率高,热循环快,加热效率高,设备简单且能耗较低。
两个推水混氧装置分别为设置于浅水端的底推水混氧装置111和设置于深水端的上方的面推水混氧装置112,面推水混氧装置112在竖直方向的位置高于底推水混氧装置111。
底推水混氧装置111用于在水产养殖池100内产生从浅水端至深水端的水流,面推水混氧装置112用于在水产养殖池100内产生从第二侧壁103至第一侧壁102流动的水流。这样,通过设置于浅水端和深水端不同深度处的底推水混氧装置111和面推水混氧装置112的推水作用,使养殖水体分别在鱼池下部和上部进行对向不同面流动,如图2所示,当水流撞击对面鱼池内壁,改向下沉或上升形成立体内循环流动。残饵、鱼粪随缓慢运动的水体保持基本完整并逐步沉降于深水端所在的养殖池深水区。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底壁101的深水端设置有鱼粪收集排泄装置。如图1至图4所示,鱼粪收集排泄装置包括鱼粪收集容器120和鱼粪排泄装置130。通过鱼粪排泄装置130,使沉降于养殖池深水区的鱼粪随设置于养殖池深水区的鱼粪排泄装置130排出水体,进而实现鱼粪在水产养殖池100水体外的集中发酵。
鱼粪排泄装置130设置在鱼粪收集容器120内,鱼粪收集容器120面向浅水端的侧壁为防吸网板121。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防吸网板121与第二侧壁103平行,第二侧壁103构成鱼粪收集容器120的另一个侧壁。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防吸网板121的下端与底壁101相接,防吸网板121的上端与第二侧壁103的上端等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内循环、残饵鱼粪集中收集系统发明之前,在鱼菜共生高密度养殖系统对鱼粪的主要收集排泄方式是通过复杂的沉淀池系统或蛋白分离器、微滤机等昂贵设备实现鱼粪的收集。
针对鱼菜共生系统中残饵鱼粪的收集排泄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内循环、残饵鱼粪集中收集系统通过在水产养殖池的深水区设置该鱼粪收集排泄装置,将汇聚在深水区的鱼粪经过防吸网板121吸入在鱼粪收集容器120内置,并从下部排污管132和中下部水泵131抽离水体,保证鱼粪残饵及时排出养殖水体,有效的解决了残饵鱼粪等有机物在水体中厌氧发酵对养殖目标的健康威胁。
在收集排泄残饵鱼粪过程中,相较于采用传统蛋白分离器、微离机等昂贵的分离设备和复杂的鱼池鱼粪沉淀收集结构来说,该鱼粪收集排泄装置大大的减少了前期鱼池建造的成本和难度,减少了鱼粪分离问题上昂贵的设备投资,降低了收集排泄过程中的能量消耗;从前期投资成本和后期运行成本来说,都大大的减少。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防吸网板121可拆卸连接在鱼粪收集容器120上。具体地,鱼粪收集容器120整体为立方体结构,在鱼粪收集容器120上与防吸网板121的相邻的两个侧壁上均设置有卡槽,防吸网板121插接于卡槽内,这样可以方便地更换防吸网板121。防吸网板121可以设置成不同过滤孔径的多种规格,以便根据需要进行更换使用。在抽离残饵鱼粪过程中能根据养殖对象不同的生长阶段的身体数据、饵料尺寸、排泄物尺寸等选择不同过滤孔径的防吸网板121,保证残饵鱼粪被有效抽离水体但养殖对象不被抽离水体的功能。不同过滤孔径的防吸网板121调换方法简单。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如图3和图4所示,鱼粪收集容器120内还设置有底排污面板122和上排污面板123,底排污面板122与上排污面板123组成V型结构,上排污面板123位于底排污面板122的上方,底排污面板122的下端与防吸网板121的下端相接,底排污面板122和上排污面板123将鱼粪收集容器120的内腔分隔为下排泄区1201、上排泄区1203和收集缓冲区1202,底排污面板122与上排污面板123上均设置有通孔,收集缓冲区1202分别通过底排污面板122上的通孔和上排污面板123上的通孔连通下排泄区1201和上排泄区1203。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鱼粪排泄装置130包括设置在上排泄区1203内的水泵131和设置在下排泄区1201内的排污管132,排污管132的周壁上开设有连通其内部和下排泄区1201的排污孔。水泵131的水流出口连通至潮汐种植槽200。排污管132则可以通过外部的抽吸泵连通至潮汐种植槽200,或者排污管132均连通至水产养殖池100的外部的其他地势较水产养殖池100更低的其他设备中,以便将鱼粪排泄至水产养殖池100的外部。通过收集缓冲区1202的设置可以避免鱼粪大量堆积在排污管132所在的下排卸区而导致排污管132堵塞,另外,也可以在水泵131抽吸鱼粪时,使鱼粪在水流中更为均匀地分布。
在鱼菜共生高密度养殖系统中,水流通过插于卡槽中的防吸网板121后,鱼粪残饵随水流经过防吸网板121,养殖目标被隔离于养殖水体中防止被水泵131吸出;经防吸网板121进入鱼粪收集容器120内腔的鱼粪残饵分成两部分经由底排污面板122和上排污面板123分别被排污管132和置于水泵座133上的水泵131抽离水体;防吸网板121分为上下两部分,分别为不同孔径的过滤网,可以根据鱼类不同生长时期选择不同孔径的的过滤网来实现抽离残饵鱼粪却保护养殖目标的效果;更换时只需要将防吸网板121上下端调整方向插入卡槽即可;水产养殖池100内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多个并列分布的鱼粪收集排泄设备。鱼粪收集容器120的左右两侧的侧壁(即与防吸网板121垂直的两个侧壁)分别设置连接套管和连接套孔。置于鱼粪收集容器120的左右两侧的侧壁的连接套管和连接套孔是用于多个鱼粪收集排泄装置的串联安装使用,将连接套管插入连接套孔中便可实现多个鱼粪收集排泄装置单元的拼装,之后由内置于连接套管内部的排污管132将鱼粪残饵集中抽离该设备,实现对鱼粪的收集排泄;排污管132分布在底排污面板122下部,并开小孔,实现鱼粪的抽离。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水泵131与潮汐种植槽200连通,潮汐种植槽200具有与水泵131的水流出口连通的水流入口。
潮汐种植槽200的水流入口处设置有发酵分解过滤袋210,用于将鱼粪残饵等杂质拦截在发酵分解过滤袋210内,并通过硝化细菌发酵处理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盐,为潮汐种植槽200内的植物提供养分。
潮汐种植槽200的出水口处设置有潮汐发生器220。
在现有的鱼菜共生陶粒等基质种植系统中均采用自然虹吸法制造潮汐,潮汐灌溉自设置完成后即形成一个固定的频率,灌溉的频率不能根据实际灌溉需求进行调整。
本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潮汐发生器220包括并列设置的入水腔2201和出水腔2202。入水腔2201和出水腔2202通过常流水孔2204和溢水孔2205连通,溢水孔2205位于常流水孔2204的上方,常流水孔2204处设置有电动阀221。电动阀221包括执行器以及由执行器控制的阀板2211,执行器控制阀板2211转动进而实现电动阀221的通断。
入水腔2201的下部设置有与潮汐种植槽200内部连通的进水孔2203,进水孔2203位于常流水孔2204的下方,出水腔2202设置有出水管2206,出水管2206与潮汐种植槽200的出水口连通。
本实施例通过在潮汐种植槽200的种植区域的水流末端安装该潮汐发生器220,通过电控潮汐原理,通过执行器控制电动阀221内部的阀板2211转动开闭实现种植区域水位的潮涨潮落。常流水孔2204设置在种植区域的下方,溢流孔分别设置在种植区域的种植面的上方。
种植区域不需要水肥补充时,执行器控制转动阀板2211置于打开状态,通过种植区域的水体从潮汐发生器220的入水腔2201下部的进水孔2203进入潮汐发生器220,并随着进水量的增加入水腔2201内液面逐渐上升,直至进入固定于支撑架222上的电动阀221并从常流水孔2204和出水腔2202的出水管2206正常排出,而避免水位继续上涨,对植物根部长期浸泡而导致植物烂根的情况发生。
种植区需要水肥补充时,执行器控制转动阀板2211置于关闭状态,通过种植区域的水体从潮汐发生器220入水腔2201下部的进水孔2203进入潮汐发生器220,并随着进水量的增加逐渐上升,直至进入固定于支撑架222上的电动阀221并从溢水孔2205和出水腔2202的出水管2206正常排出,水位从常流水孔2204上升至溢水孔2205排出的过程,便实现了种植区域的水肥潮汐灌溉,在对种植区植物灌溉完成后,通过执行器控制转动阀板2211打开,使水位逐渐下降至常流水孔2204排出,实现退潮过程。
通过使用潮汐发生器220,将鱼菜共生系统中种植区域的补水方式从自然虹吸法转换为电控潮汐法。通过该方法的使用,可以对种植区域实现任意时间、任意次数的潮汐灌溉,随着种植区域植物品种的改变和种植环境温度、湿度的变化,通过改变潮汐的频率和时间,满足任何植物在任意生长阶段对水分的不同需求。这就解决了传统虹吸系统一旦系统建造完成后,就只能按照系统设定的潮汐频率和时间单一循环,不具有潮汐次数和时间长短的可调节性;此外,通过利用潮汐发生器220实现的电控潮汐,还可以通过程序的设定,完全实现自动化和物联网化,赋予了鱼菜共生智慧农业的技术条件。
针对水体菌藻水生态失衡造成的养殖动物产生应激反应,出现食欲下降、免疫力低下、疾病暴发等问题,本行业现行方法多为大量使用鱼药、添加剂来进行鱼病调节和治疗。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菌肥调控系统在水回流至水产养殖池100前,对生物菌肥进行调控,从水产养殖池100内排出的带有鱼粪残饵的水在潮汐种植槽200内进行发酵过滤后,先接入菌肥调控系统进行菌肥调控后,再回流至水产养殖池100内,保障水体保持在“爽、嫩、活、肥”的最佳状态,使养殖动物处于良好的生长环境,从而提升水产养殖效益。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菌肥调控系统设置于水产养殖池100和潮汐种植槽200之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菌肥调控系统包括生态培养池300和生物菌肥调控站310,生态培养池300设置有与潮汐种植槽200的出水口连通的进水端301以及与水产养殖池100的循环水入口连通的出水端302,生物菌肥调控站310具有用于向生态培养池300内加入生物菌肥的菌肥添加装置。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菌肥添加装置包括通过第一管道与生态培养池300连通的菌肥容置室,第一管道上设置有第一电磁阀。具体地,菌肥容置室内具有容纳有益菌制剂的第一腔体,第一腔体内储存有有益菌剂,有益菌剂的具体品种根据养殖水产的种类以及水质需求进行选择。生物菌肥调控站310还设置有控制系统,可以预先在控制系统内设置第一电磁阀的通断时间等参数,实现定时定量地向生态培养池300内添加有益菌剂。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生物菌肥调控站310还具有用于向生态培养池300内加入矿物质的矿物质添加装置。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矿物质添加装置包括通过第二管道与生态培养池300连通的矿物质容置室,第二管道上设置有第二电磁阀。具体地,矿物质容置室内具有容纳有矿物质液态肥的第二腔体,第二腔体内储存有矿物质液态肥,矿物质液态肥的具体品种根据养殖水产所食用的藻类的生长需求进行选择。可以预先在生物菌肥调控站310的控制系统内设置第二电磁阀的通断时间等参数,实现定时定量地向生态培养池300内添加矿物质液态肥。
本实施例中,还通过设置现有的水体检测装置,来监控生态培养池300内的水体菌肥状态,以便根据生态培养池300内的菌肥情况,来调整有益菌剂和矿物质液态肥的添加种类以及加入频率和加入量。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生态培养池300的进水端301设置有回流槽320。生态培养池300通过回流槽320与潮汐种植槽200的出水端302直接连通,用于实现水流的缓冲以及分流。回流槽320还与生态培养池300的出水端302通过第三管道350连通。第三管道350靠近所述回流槽320的一端设置有常开电磁阀351,第三管道350靠近生态培养池300的一端设置有常闭电磁阀352,当常开电磁阀351打开状态时,常闭电磁阀352为关闭状态。第三管道350位于所述常开电磁阀351和常闭电磁阀352之间的部分与水产养殖池100的循环水入口连通。
从潮汐种植槽200的出水端流出的水流先进入回流槽320内,而后流入生态培养池300中。生态培养池300内的水位不能过高,预先设置一个设定最高水位,通过判断生态培养池300是否达到设定水位来切换常开电磁阀351和常闭电磁阀352的状态,以便能及时将在生态培养池300中的水位控制回落至设定最低水位。常开电磁阀351和常闭电磁阀352的状态切换可以通过控制器程序设定自动控制,也可以通过其他现有控制方式进行控制。
在生态培养池300中的水位未达到设定水位时,常开电磁阀351保持打开状态,常闭电磁阀352保持关闭状态,回流槽320内的水流一部分流入生态培养池300,另一部分经第三管道350回流至水产养殖池100内,使水产养殖池100内的水体保持循环。当生态培养池300中的水位达到设定水位时,常开电磁阀351切换为关闭状态,常闭电磁阀352切换为打开状态,通过生态培养池300的出水端302向水产养殖池100内供水。
生态培养池300的出水端302还设置有液控泵330。通过液控泵330的工作实现生态培养池300向水产养殖池100内供水,这样可以更好控制生态培养池300向水产养殖池100进行供水的水量。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所述生态培养池300的进水端301以及所述第三管道350与所述回流槽320的连接处均设置有水流调节阀。通过两个水流调节阀可以实现对回流槽320向生态培养池300和水产养殖池100内供水的流量大小的调控,保证生态培养圈300内的水流缓缓流动不至于流速过快影响菌类藻类在此繁殖。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生态培养池300内设置有用于种植水培植物的潮汐浮板340,对生态培养池300内进行更加充分的利用,同时也可以通过潮汐浮板340起到遮挡阳光直射生态培养池300内的水体,避免生态培养池300内的水体温度过高而导致菌类死亡。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水产养殖池100和潮汐种植槽200均设置在温室400内。以保证鱼类和不耐低温的蔬菜在冬季正常地生长。生态培养池300设置在温室400的外部,减少温室400的建设成本。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生态培养池300围绕温室400设置,使整个鱼菜共生系统结构紧凑,减少占地面积,实现高效种植和养殖。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菌肥调控系统通过定期向水体补充益生菌调节菌相平衡,利用有益菌竞争性的控制有害菌数量,减少水体恶化和养殖动物疾病的发生。此外通过矿物质添加装置向水体适量补充C、N、P等大量元素和Fe、Zn、Mn等微量元素保持水体藻相平衡。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菌肥调控系统的设计,有效的保证了由生产者(藻类)、消费者(养殖动物和浮游动物)、分解者(细菌)组成的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很大程度上预防了水体恶化对养殖动物造成的应激反应、食欲下降、免疫力低下、疾病暴发等养殖事故。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鱼菜共生系统,包括水产养殖池(100)和潮汐种植槽(2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水产养殖池(100)和所述潮汐种植槽(200)之间的菌肥调控系统;
所述水产养殖池(100)的底壁(101)为倾斜的缓坡结构,所述底壁(101)的两端分别为浅水端和深水端,所述浅水端在竖直方向的位置高于所述深水端,所述水产养殖池(100)的相对两侧壁分别为与所述浅水端对接的第一侧壁(102)以及与所述深水端对接的第二侧壁(103);
所述水产养殖池(100)内设置有两个推水混氧装置,两个推水混氧装置分别为设置于所述浅水端的底推水混氧装置(111)和设置于所述深水端的上方的面推水混氧装置(112),所述面推水混氧装置(112)在竖直方向的位置高于所述底推水混氧装置(111);
所述底推水混氧装置(111)用于在所述水产养殖池(100)内产生从浅水端至深水端的水流,所述面推水混氧装置(112)用于在所述水产养殖池(100)内产生从第二侧壁(103)至第一侧壁(102)流动的水流;
所述菌肥调控系统包括生态培养池(300)和生物菌肥调控站(310),所述生态培养池(300)设置有与所述潮汐种植槽(200)的出水口连通的进水端(301)以及与所述水产养殖池(100)的两个推水混氧装置连通的出水端(302),所述生物菌肥调控站(310)具有用于向所述生态培养池(300)内加入生物菌肥的菌肥添加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鱼菜共生系统,其特征在于:两个推水混氧装置的结构相同,所述推水混氧装置具有相对设置的进水口(1101)和气液混合出口(1103),所述推水混氧装置内部具有两端分别与进水口(1101)和气液混合出口(1103)连通的混合区(1106),所述进水口(1101)与混合区(1106)之间设置有变径环(1105),所述变径环(1105)的内部具有两端分别与进水口(1101)和混合区(1106)连通的变径区(1104),所述推水混氧装置还具有与所述混合区(1106)连通进气口(1102),所述进气口(1102)靠近所述变径环(1105)设置,且所述进气口(1102)具有背向所述变径环(1105)的斜口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鱼菜共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壁(101)的深水端设置有鱼粪收集排泄装置,所述鱼粪收集排泄装置包括鱼粪收集容器(120)和鱼粪排泄装置(130),所述鱼粪排泄装置(130)设置在所述鱼粪收集容器(120)内,所述鱼粪收集容器(120)面向所述浅水端的侧壁为防吸网板(12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鱼菜共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吸网板(121)与所述第二侧壁(103)平行,所述防吸网板(121)的下端与所述底壁(101)相接,所述防吸网板(121)的上端与所述第二侧壁(103)的上端等高。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鱼菜共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鱼粪收集容器(120)内还设置有底排污面板(122)和上排污面板(123),所述底排污面板(122)与所述上排污面板(123)组成V型结构,所述上排污面板(123)位于所述底排污面板(122)的上方,所述底排污面板(122)的下端与所述防吸网板(121)的下端相接,所述底排污面板(122)和所述上排污面板(123)将所述鱼粪收集容器(120)的内腔分隔为下排泄区(1201)、上排泄区(1203)和收集缓冲区(1202),所述底排污面板(122)与所述上排污面板(123)上均设置有通孔,所述收集缓冲区(1202)分别通过所述底排污面板(122)上的通孔和所述上排污面板(123)上的通孔连通所述下排泄区(1201)和所述上排泄区(1203);
所述鱼粪排泄装置(130)包括设置在所述上排泄区(1203)内的水泵(131)和设置在所述下排泄区(1201)内的排污管(132),所述排污管(132)的周壁上开设有连通其内部和下排泄区(1201)的排污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鱼菜共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泵(131)与所述潮汐种植槽(200)连通,所述潮汐种植槽(200)具有与所述水泵(131)的水流出口连通的水流入口,所述潮汐种植槽(200)的水流入口处设置有发酵分解过滤袋(210),所述潮汐种植槽(200)的出水口处设置有潮汐发生器(220)。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鱼菜共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潮汐发生器(220)包括并列设置的入水腔(2201)和出水腔(2202),所述入水腔(2201)和所述出水腔(2202)通过常流水孔(2204)和溢水孔(2205)连通,所述溢水孔(2205)位于所述常流水孔(2204)的上方,所述常流水孔(2204)处设置有电动阀(221),所述入水腔(2201)的下部设置有与所述潮汐种植槽(200)内部连通的进水孔(2203),所述进水孔(2203)位于所述常流水孔(2204)的下方,所述出水腔(2202)设置有出水管(2206)。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鱼菜共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培养池(300)的进水端(301)设置有回流槽(320),所述生态培养池(300)通过所述回流槽(320)与所述潮汐种植槽(200)的出水口连通,所述回流槽(320)与所述生态培养池(300)的出水端(302)通过第三管道(350)连通,所述第三管道(350)靠近所述回流槽(320)的一端设置有常开电磁阀(351),所述第三管道(350)靠近所述生态培养池(300)的一端设置有常闭电磁阀(352),当常开电磁阀(351)打开状态时,常闭电磁阀(352)为关闭状态,所述第三管道(350)位于所述常开电磁阀(351)和常闭电磁阀(352)之间的部分与所述水产养殖池(100)的循环水入口连通,所述生态培养池(300)的出水端(302)还设置有液控泵(330)。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鱼菜共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产养殖池(100)和所述潮汐种植槽(200)均设置在温室(400)内,所述生态培养池(300)设置在所述温室(400)的外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鱼菜共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菌肥调控站(310)还具有用于向所述生态培养池(300)内加入矿物质的矿物质添加装置。
CN201820776684.8U 2018-05-23 2018-05-23 一种鱼菜共生系统 Active CN20831794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776684.8U CN208317943U (zh) 2018-05-23 2018-05-23 一种鱼菜共生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776684.8U CN208317943U (zh) 2018-05-23 2018-05-23 一种鱼菜共生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317943U true CN208317943U (zh) 2019-01-04

Family

ID=647749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776684.8U Active CN208317943U (zh) 2018-05-23 2018-05-23 一种鱼菜共生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31794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44857A (zh) * 2019-02-26 2019-04-19 香山农业科技(天津)有限公司 鱼菜共生家庭装可移动小型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44857A (zh) * 2019-02-26 2019-04-19 香山农业科技(天津)有限公司 鱼菜共生家庭装可移动小型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575866A (zh) 一种鱼菜共生系统
CN106259137B (zh) 一种跑道式高密度封闭水产养殖系统及养殖水产的方法
CN109258545A (zh) 一种闭环式鱼菜共生系统
CN104396616B (zh) 一种鱼菜共生水循环培养种植装置及方法
CN100475030C (zh) 水产养殖池塘生态循环流水装置
CN107251830A (zh) 一种循环水产养殖工艺及系统
CN107318621A (zh) 生态水自循环果蔬与水产一体式养殖方法及专用装置
CN110810308A (zh) 智能鱼菜共生养殖设备
CN103782948B (zh) 绿色,有机农业种植、养殖生态循环系统和方法
CN206835958U (zh) 一种循环水产养殖系统
CN109548720A (zh) 基于异位生物絮团培育和原位硝化的复合对虾养殖系统
CN206118823U (zh) 一种透明材料的立体窗式双水路多层鱼菜共生装置
CN106973846A (zh) 一种温室鱼菜共生系统
CN108739343A (zh) 一种鱼菜共赢的工厂化养鱼尾液循环利用方法
CN105918171A (zh) 南美白对虾室内工厂化培育方法及培育装置
CN111713412A (zh) 一种生态养猪系统及其生态循环方法
CN203027859U (zh) 自动化植物水培系统
CN206728930U (zh) 循环水立体生态养殖系统
CN206565014U (zh) 鱼菜共生智能养殖系统
CN110326579A (zh) 适于北方地区的双面连体温室鱼菜种养系统及种养方法
CN108713489A (zh) 一种鱼植共生的综合套养循环养殖模式及方法
CN204032094U (zh) 种植和养殖循环集成系统的部件、种植和养殖循环集成系统
CN208317943U (zh) 一种鱼菜共生系统
CN206728929U (zh) 一种温室鱼菜共生系统
CN109845668A (zh) 一种黑斑原鮡流水养殖培育驯化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