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315736U - 天线结构及遥控器 - Google Patents

天线结构及遥控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315736U
CN208315736U CN201821004999.7U CN201821004999U CN208315736U CN 208315736 U CN208315736 U CN 208315736U CN 201821004999 U CN201821004999 U CN 201821004999U CN 208315736 U CN208315736 U CN 20831573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diator
pedestal
face
fuselage
rocking b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004999.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良深
郭晓凯
陈逸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Dajiang Innovation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Dajiang Innovation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Dajiang Innovation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Dajiang Innovation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004999.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31573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31573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315736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upport Of Aeria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天线结构及遥控器,天线结构包括基座、第一辐射体和第二辐射体,基座包括相背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和连接在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之间的侧面,第一辐射体和第二辐射体的一端设于在基座的侧面上,另一端向远离基座的方向延伸,基座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用于转动连接至无人飞行器遥控器的机身,基座沿第一转动方向相对机身转动,带动第一辐射体和第二辐射体沿第一转动方向同步转动,在第一转动方向上,第一辐射体和第二辐射体相对基座固定连接。通过上述设置,使得本申请的天线结构能同时调节第一辐射体和第二辐射体的位置,操作方便。

Description

天线结构及遥控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无人飞行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天线结构及遥控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无人飞行器采用遥控器进行控制,在无人飞行器和遥控器上分别设有天线,以用于无线通信。在现有的一些遥控器上,采用两个天线的结构,可实现不同频段的信号的发射和接收,可以对无人飞行器进行多样化的控制。目前的两个天线的遥控器存在以下技术问题:两个天线要么不能折叠收纳,要么只能单独折叠和张开,在使用遥控器时,要分别调整每个天线的张开角度,操作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天线结构,能同时调整两个天线的张开角度,操作方便。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天线结构,包括基座、第一辐射体和第二辐射体,所述基座包括相背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和连接在所述第一端面和所述第二端面之间的侧面,所述第一辐射体和所述第二辐射体的一端设于在所述基座的侧面上,另一端向远离所述基座的方向延伸,所述基座的所述第一端面和所述第二端面用于转动连接至无人飞行器遥控器的机身,所述基座沿第一转动方向相对所述机身转动,带动所述第一辐射体和所述第二辐射体沿所述第一转动方向同步转动,在所述第一转动方向上,所述第一辐射体和所述第二辐射体相对所述基座固定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辐射体设于所述基座靠近所述第一端面的一端,所述第二辐射体设于所述基座靠近所述第二端面的一端。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辐射体和所述第二辐射体的延伸方向在同一平面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座上设有凹槽,所述凹槽设于所述基座上所述第一辐射体和所述第二辐射体之间的位置,所述凹槽设有开口,所述凹槽用于容纳所述遥控器的摇杆,并通过所述开口放入和取出所述摇杆。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座转动以带动所述第一辐射体相对所述机身处于最大张开角度时,所述凹槽的开口背向所述机身。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座转动以带动所述第一辐射体相对所述机身处于最小张开角度时,所述第一辐射体贴合所述机身,所述凹槽的开口朝向所述机身。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凹槽内设有卡接件,所述卡接件包括主体部和隔离部,所述主体部与所述凹槽内壁连接固定,所述隔离部设于所述主体部背向所述凹槽内壁的一侧,所述主体部和所述隔离部围合形成第一卡槽,所述第一卡槽用于卡接所述摇杆,以使所述摇杆被固定于所述凹槽的空间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隔离部设于所述主体部的中部,以使所述隔离部和所述主体部围合形成相对所述隔离部对称的所述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所述摇杆包括左摇杆和右摇杆,所述第一卡槽和所述第二卡槽分别用于卡接所述左摇杆和所述右摇杆。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凹槽内壁设有第一连接件,所述主体部设有第二连接件,所述卡接件与所述凹槽内壁之间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配合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为可拆卸连接结构。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天线结构还包括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所述第一转轴包括第一转动部和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一转动部相对所述第一固定部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轴包括第二转动部和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二转动部与所述第二固定部连接,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固定至所述机身上,所述第一转动部穿设于所述基座的所述第一端面,所述第二转动部穿设于所述基座的所述第二端面。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转动部设有2个以上档位,每个所述档位设有预压角,在所述预压角的范围内,所述第一转动部具有向所述档位转动的趋势,所述第一转动部转动至所述档位时,带动所述基座处于预设固定位置。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遥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机身和如上任一项所述的天线结构,所述天线结构的基座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转动连接至所述机身。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机身包括顶盖和背盖,所述顶盖设于所述背盖的顶部,且所述背盖与所述顶盖的一侧连接,所述基座转动连接在所述顶盖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背盖设有过渡部和两个握持部,所述两个握持部分别位于所述背盖相对的两侧边缘位置,所述过渡部设于所述两个握持部之间,所述两个握持部突出于所述过渡部,所述基座转动以使所述基座上的第一辐射体相对所述机身处于最小张开角度时,所述第一辐射体贴合所述过渡部,且所述第一辐射体在垂直于所述过渡部方向上突出的高度不超过所述两个握持部。
本申请通过设置与基座连接的第一辐射体和第二辐射体,并且第一辐射体和第二辐射体随基座在第一转动方向上转动,当需要折叠或打开第一辐射体和第二辐射体时,可用外力拨动第一辐射体或第二辐射体或基座,即可实现第一辐射体和第二辐射体同时转动,达到所需设定的位置,相比于需要单独调节每个辐射体而言,本申请的天线结构能同时调节第一辐射体和第二辐射体的位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天线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天线结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天线结构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天线结构沿A-A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转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转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卡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左摇杆和右摇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遥控器的一种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遥控器的一种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遥控器的一种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遥控器的一种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遥控器的一种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考图1和图2,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天线结构,包括基座11、第一辐射体13和第二辐射体14,所述第一辐射体和所述第二辐射体的一端设于在所述基座上,另一端向远离所述基座的方向延伸,所述基座用于转动连接至无人飞行器系统的遥控器的机身。具体地,所述基座11包括相背的第一端面112和第二端面113,和连接在所述第一端面112和所述第二端面113之间的侧面114,所述第一辐射体13和所述第二辐射体14的一端设于在所述基座11的侧面114上,另一端向远离所述基座11的方向延伸,所述基座11的所述第一端面112和所述第二端面113用于转动连接至无人飞行器遥控器的机身20。所述基座11沿第一转动方向相对所述机身转动,带动所述第一辐射体13和所述第二辐射体14沿所述第一转动方向同步转动,在所述第一转动方向上,所述第一辐射体和所述第二辐射体相对所述基座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与基座11连接的第一辐射体13和第二辐射体14,并且第一辐射体13和第二辐射体14随基座11在第一转动方向上转动,当需要折叠或打开第一辐射体13和第二辐射体14时,可用外力拨动第一辐射体13或第二辐射体14或基座11,即可实现第一辐射体13和第二辐射体14同时转动,达到所需设定的位置,相比于需要单独调节每个辐射体而言,本申请的天线结构能同时调节第一辐射体13和第二辐射体13的位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所述天线结构还包括第一转轴12和第二转轴16,所述第一转轴12包括第一转动部122和第一固定部121,所述第一转动部122相对所述第一固定部121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轴16包括第二转动部162和第二固定部161,所述第二转动部162与所述第二固定部161连接,所述第一固定部121和所述第二固定部161固定至所述机身20上,所述第一转动部122穿设于所述基座11的所述第一端面112,所述第二转动部162穿设于所述基座11的所述第二端面113。设置第一转轴12和第二转轴16,将基座11的第一端面112与第一转轴12配合,第二端面与第二转轴16配合,实现基座11相对机身20的转动。具体的,基座11的第一端面112上开设有第一轴孔(图中未示出),第二端面113上开设有第二轴孔1131,第一轴孔和第二轴孔1131的轴线在同一直线上。第一转动部122与第一轴孔配合连接,第二转动部162与第二轴孔1131配合连接,使得基座11安装到机身20上。一种实施例中,第二转动部162与第二固定部161为固定连接,第二转动部162与第二轴孔1131为活动连接,第二转动部162为提供支撑作用。另一种实施例中,第二转动部162相对第二固定部161转动连接,其结构与第一转轴12类似,第二转动部162与第二轴孔1131配合形成固定结构。
具体的,请参考图2和图5,第一转轴12的第一固定部121包括第一连接板1211、第一延伸板1212和第一固定板1213,第一延伸板1212和第一固定板1213连接在第一连接板1212相对的两端,第一连接板1211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延伸板1212的延伸方向相同,第一固定板1213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延伸板1212的延伸方向呈夹角,优选为两者垂直,第一固定板1213上开设有第一连接孔1214,通过连接件17穿过第一连接孔1214与遥控器的机身20连接固定。为加强固定的稳定性,第一固定板1213上还可至少开设第二连接孔1215,连接件17包括至少2个第一连接件171,通过至少2个第一连接件171与第一连接孔1214和至少第二连接孔1215配合,将第一转轴12固定在机身20上。连接件17可以为螺钉、铆钉等结构,连接件17与机身20之间为可拆卸连接,便于遥控器的各个零部件的制造。
第一转动部122包括第一中轴1221和第一套壳1222,第一套壳1222套在第一中轴1221外周,第一中轴1221与第一套壳1222之间为转动连接,第一中轴1221的一端与第一固定部121的第一连接板1211固定连接,优选第一中轴1221的延伸方向与第一连接板1211的延伸平面垂直。第一固定部121的第一固定板1213可以自第一延伸板1212上向第一转动部122一侧突出,使得第一连接孔1215在垂直于第一固定板1213平面上的投影与第一转动部122,更具体的与第一套壳1222在垂直于第一固定板1213平面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使得第一固定部121连接固定后的第一转轴12的整体的重心更偏向于第一转动部122,这样在第一转动部122的第一套壳1222相对第一中轴1221转动时,第一中轴1221和第一连接板1211之间的扭矩更小,可以延长第一转轴1211的使用寿命。
第一中轴1221的横截面为圆形,第一套壳1222的横截面可以为圆环形,也可以内表面为圆形,外表面为多边形,第一套壳1222的内表面与第一中轴1221配合并形成转动副。基座11的第一轴孔的形状与第一套壳1222的外表面的形状对应,例如,第一套壳1222的外表面的横截面为多边形时,第一轴孔的横截面的形状也为对应的多边形,使得第一轴孔与第一套壳1222配合形成固定结构,相对于第一套壳1222外表面的横截面为圆形而言,多边形的结构可以使得第一套壳1222的外表面与基座11的第一轴孔的内壁之间不会发生相对滑动,提高精度,因此,本实施例通过第一套壳1222和第一中轴1221的转动副的相对转动实现基座11的第一端面112的转动。
此外,第一转轴12还具有以下特征:为节约材料,第一延伸板1212可以采用镂空结构,例如,第一延伸板1212为不限定3个条形板组合形成,3个条形板之间分别具有一定间隙,3个条形板的两端均连接在第一连接板1211和第一固定板1213之间。为保证第一连接板1211的结构强度,设置第一连接板1211在第一中轴1221方向上的尺寸(即厚度)比第一延伸板1212的尺寸更大。同时,为了加强第一延伸板1212与第一固定板1213之间的连接结构的强度,降低应力,还可设第一肋板1216,第一肋板1216连接在第一延伸板1212和第一固定板1213相接位置。为加强第一固定板1213的结构强度,还设置第一固定板1213的边缘位置的厚度比中心区域的位置更厚。
请参考图2和图6,第二转轴16的结构与第一转轴12相似,包括第二固定部161和第二转动部162。一种实施例中,第二固定部161的结构与第一固定部121的结构相似,包括第二连接板1611、第二延伸板1612和第二固定板1613,其结构参考第一连接板1211、第一延伸板1212和第一固定板1213即可,第二固定板1613上开设有第三连接孔1614,第三连接孔1614的结构与第一连接孔1214的结构相似,参照即可。一种实施例中,第二转动部162可以与第一转动部121的结构相似,也可包括第二中轴和第二套壳,第二套壳与基座11的第二轴孔1131固定连接,第二套壳与第二中轴之间为转动连接,其具体结构参照第一转动部121即可。另一实施例中,第二转动部162与第二固定部161的第二连接板1611固定连接,第二转动部162呈圆柱形,即外表面的横截面呈圆形,第二转动部162与基座11的第二轴孔1131转动连接。当然,为了减轻第二转动部162与第二轴孔1131的摩擦损耗,在第二转动部162外表面可以设置轴承,并将该轴承装配到第二轴孔1131的内壁内,第二转动部162与第二轴孔1131之间的转动通过轴承进行。
基座11整体可沿直线柱状延伸,优选为圆柱形、椭圆柱形和包含圆角的矩形,即基座11的侧面114可以为圆柱形表面、椭圆柱形表面或平面和圆角面的组合,基座11上各处的横截面的尺寸保持一致,使得基座11在转动时各处扫过的区域的面积相同,便于设计遥控器的机身20上安装基座11的结构。基座11的第一端面112和第二端面113均可以为平面,且第一端面112和第二端面113均与基座11的延伸方向的直线垂直,第一端面112和第二端面113平行,使得基座11的结构更为简单,便于与第一转轴12和第二转轴16装配。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转动方向,为沿基座11所延伸的直线的圆周方向,更具体的,为第一轴孔和第二轴孔1131的轴线的圆周方向,且可以为逆时针运动,也可以为顺时针运动。
第一辐射体13和第二辐射体14与基座11之间可以为一体式结构,即第一辐射体13和第二辐射体14与基座11为一次工艺整体成型,采用的工艺可以为机械加工工艺,如铸造、车、铣等。第一辐射体13和第二辐射体14也可以为单独的零件而安装到基座11上,例如可以在基座11的侧面114上开设卡槽,将第一辐射体13和第二辐射体14插入该卡槽内固定,或者,通过螺钉、铆钉等连接件将第一辐射体13和第二辐射体14安装到基座11的侧面114上。
第一辐射体13和第二辐射体14均用于辐射电磁波信号和接收电磁波信号,其无线通信的对象为无人飞行器,在无人飞行器上设置有对应的天线装置,用于接收第一辐射体13和第二辐射体14发射的电磁波信号,或者向第一辐射体13和第二辐射体14发射电磁波信号。其中,遥控器通过第一辐射体13和第二辐射体14向无人飞行器发射的电磁波信号为控制指令,该控制指令可以包括调整无人飞行器的飞行速度、高度等参数、控制无人飞行器上搭载的拍摄装置拍摄或者变换拍摄角度、镜头焦段等。第一辐射体13和第二辐射体14与遥控器内的芯片电连接,并分别由芯片的不同控制模块控制,第一辐射体13和第二辐射体14上辐射和接收的电磁波信号不在一个频段上,优选的,第一辐射体13和第二辐射体14辐射和接收的电磁波信号的频段范围不重叠,这样第一辐射体13辐射的电磁波信号和第二辐射体14辐射的电磁波信号不会干扰,能准确的辐射至无人飞行器,从而对无人飞行器进行控制,当从无人飞行器接收电磁波信号时,类似的,不同频段的电磁波信号被第一辐射体13和第二辐射体14接收,并传递至芯片上的不同模块进行处理,从而得到无人飞行器的飞行参数,以及拍摄装置拍摄的图片和视频等。在某个时刻,无人飞行器处于确定的位置,则第一辐射体13和第二辐射体14朝向无人飞行器的位置应确定,并跟随无人飞行器的位置变化,调整第一辐射体13和第二辐射体14的朝向,而第一辐射体13和第二辐射体14之间的相对位置应不变,故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天线结构,可以一次实现第一辐射体13和第二辐射体14与无人飞行器的对位。
本申请实施例不限制第一辐射体13和第二辐射体14的类型,可选的,第一辐射体13和第二辐射体14可以为单极天线、倒F天线、环形天线等。可以理解的,第一辐射体13和第二辐射体14为金属材质,可选的,金属可以为铁、铝、铜及其合金等,为了保护金属并形成完整统一的外观,在第一辐射体13和第二辐射体14外周还包覆有一非金属外壳,该非金属外壳可以为塑料材质,采用非金属外壳还可避免对第一辐射体13和第二辐射体14造成信号屏蔽。
本申请实施例仅以第一辐射体13和第二辐射体14举例,不可排除的,基座11上还可设置第三辐射体、第四辐射体……等,只要转动一个辐射体,在基座11的带动下,其他的辐射体也随着一起转动,实现一次实现多个辐射体的位置调整。
第一辐射体13和第二辐射体14可以设置在基座11的侧面114上的任意位置,优选的,所述第一辐射体13设于所述基座11靠近所述第一端面112的一端,所述第二辐射体14设于所述基座11靠近所述第二端面113的一端。换而言之,第一辐射体13和第二辐射体14设于基座11上距离最远的位置,如此设置,可以使得第一辐射体13和第二辐射体14之间具有足够的天线隔离度,防止第一辐射体13和第二辐射体14的信号互相串扰而影响与无人飞行器的通信质量。
一种实施例中,为简化天线结构的整体结构,设置所述第一辐射体13和所述第二辐射体14与所述基座11为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辐射体13和所述第二辐射体14的延伸方向互相平行。由前述可知,第一辐射体13和第二辐射体14朝向无人飞行器的位置应确定,而一般辐射体的朝向所对应的位置辐射和接收电磁波信号的能力较强,因此,设置第一辐射体13和第二辐射体14的延伸方向互相平行,则第一辐射体13和第二辐射体14的朝向一致,能达到较高的天线效率。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辐射体13与所述基座11沿第二转动方向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动方向与所述第一转动方向垂直。由于对遥控器的自主操作性要求的提高,本实施例提供的天线结构,设置第一辐射体13可以沿第二转动方向转动,使得第一辐射体13在随基座11在第一转动方向转动外,还可以在第二转动方向上转动,由于第一转动方向和第二转动方向垂直,因此,第一辐射体13沿第二转动方向转动时,不会影响其在第一转动方向上的转动。第二转动方向是指:第一辐射体13的转动的方式为以第一辐射体13与基座11的侧面114的连接位置为圆心,相对基座11的第一端面112和第二端面113摆动的方向,极限情况下,第一辐射体13可以转动到与基座11的延伸方向平行的位置。这样可以实现第一辐射体13的微调,以达到更好的无线通信效果。
第二辐射体14可以与第一辐射体13类似,也可以与基座11在第二转动方向上转动连接,以调整第二辐射体14的位置,达到更好的无线通信效果。当然,第二辐射体14也可与基座11固定连接,也可以实现无线通信。
请参考图1,所述第一辐射体13整体呈扁平的条状,相对于圆柱状的条形可具有更宽的辐射面积,包括第一连接部131和第一辐射部132,所述第一连接部131与所述基座11连接,所述第一辐射部132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31圆滑过渡,所述第一辐射部132在所述第一转动方向上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连接部131的厚度。由于第一连接部131与基座11连接,在基座11转动时,第一连接部131受力更大,因此,设置第一连接部131的厚度比第一辐射部132更厚,以提供足够的强度,而第一辐射部132设置的更薄,除可节约材料外,还可在基座11转动至第一辐射体13贴合到机身20时,占用面积更小,可更容易被机身20收纳,具体如何收纳在后续的实施例中将进行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第二辐射体14与第一辐射体13类似,包括第二连接部141和第二辐射部142,第二连接部141与基座11连接,第二辐射部142与第二连接部141圆滑过渡,第二辐射部142的厚度也可小于第二连接部141在第一转动方向上的厚度。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辐射体13和所述第二辐射体14的延伸方向在同一平面内。换而言之,第一辐射体13和第二辐射体14在基座11上的连接位置的连线与基座11的延伸直线平行,使得基座11在转动时,第一辐射体13和第二辐射体14相对机身20的距离始终相同,也就是说,第一辐射体13和第二辐射体14可以同时贴合到机身20上,以便于更好的收纳第一辐射体13和第二辐射体14。
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图2、图3和图4,所述基座11上设有凹槽111,所述凹槽111设于所述基座11上所述第一辐射体13和所述第二辐射体14之间的位置,所述凹槽111设有开口,所述凹槽111用于容纳所述遥控器的摇杆,并通过所述开口放入和取出所述摇杆。摇杆是用于操控遥控器的结构,摇杆插在遥控器的机身20上,通过波动摇杆的摆动方向,实现对无人飞行器的操控。由于摇杆突出于机身20,不便于遥控器整体的包装和运输,因此,本实施例在基座11上设置凹槽111,在遥控器不使用,即无人飞行器停飞时,可将摇杆从机身20上拆卸下来并收纳于基座11的凹槽111内,避免摇杆突出于机身20而造成遥控器不易包装和运输的问题。基于此,本实施例的摇杆与机身20之间采用可拆卸连接,具体的连接方式可以采用卡扣连接、螺纹连接等。
凹槽111设于第一辐射体13和第二辐射体14之间,即位于基座11的中部,避免占用基座11的第一端面112上开设的第一轴孔和第二端面113上开设的第二轴孔1131的位置。具体的,参考图4,并结合图2,基座11可划分为3段结构,第一段115位于中部,第二段116和第三段117设于第一段115的两侧,凹槽111开设于第一段115,第二段116远离第一段115的一侧端面为第一端面112,自第一端面112开设深入第二段116内部的第一轴孔,第一轴孔用于与第一转轴12的第一转动部122配合连接。第三段117远离第一段115的一侧端面为第二端面113,自第二端面113开设深入第三段117内部的第二轴孔1131,第二轴孔1131用于与第二转轴16的第二转动部162配合连接。凹槽111整体沿基座11的延伸方向延伸,这是由于摇杆整体呈线性延伸,可将摇杆的延伸方向与基座11的延伸方向一致的放置在凹槽111内。凹槽111与第一轴孔、第二轴孔1131之间优选为不连通结构,即第一轴孔与凹槽111之间,及凹槽111与第二轴孔1131之间均设有隔离墙,隔离墙可以为基座11本身的结构,也可以为单独设置的并与基座11连接固定的结构,从而使得第一轴孔、第二轴孔1131和凹槽111具有独立的空间,也可使得基座11整体的强度和刚度更高,保持基座11在转动时的稳定性。凹槽111的开口设于基座11的侧面114,可以规则的呈矩形,也可以与摇杆的形状对应而呈不规则的形状。
请参考图9至图13,所述基座11转动以带动所述第一辐射体13相对所述机身20处于最大张开角度时,所述凹槽111的开口背向所述机身20。第一辐射体13的张开角度是指相对于机身20而言,更具体的是相对于机身20的背盖的过渡部252而言,机身20的具体结构在后续实施例中将进行描述,在此处不再赘述。由于基座11安装在机身20上,而第一辐射体13是自基座11向远离基座11的方向延伸,因此,基座11在转动到一定位置时第一辐射体13会与机身20接触而不能再转动,故基座11能够转动的角度内会使第一辐射体13产生不同的张开角度,优选的,第一辐射体13的张开角度的范围为0°~180°,即第一辐射体13可自与机身20贴合张开到与机身20的平面平行,又可用第一辐射体13的工作状态来描述,其工作状态包括折叠态、部分张开态和完全张开态,张开角度最小时,例如0°时,其工作状态为折叠态,张开角度最大时,例如180°时,其工作状态为完全张开态,当张开角度为最小张开角度和最大张开角度之间时,如0°~180°之间(不为0°和180°)时,其工作状态为部分张开态。在遥控器使用时,第一辐射体13的张开角度不限,但不应为0°,即不应为折叠态,优选的张开角度为90°~180°,此时第一辐射体13的张开角度较大,相对于遥控器的机身20具有较大的净空区域,可以辐射和接收的电磁波信号更多,可以提高无线通信质量。在遥控器停止使用后,可将基座11转动到第一辐射体13的张开角度到最大,例如180°后,露出基座11上的凹槽111的开口,将摇杆拆卸下来并放置到凹槽111内,实现摇杆的收纳。
所述基座11转动以带动所述第一辐射体13相对所述机身20处于最小张开角度时,所述第一辐射体13贴合所述机身20,所述凹槽111的开口朝向所述机身20。设置第一辐射体13处于最小张开角度,如0°时,第一辐射体13处于折叠态,第一辐射体13贴合在机身20上,实现第一辐射体13的收纳,而同时基座11上的凹槽111的开口朝向机身20,此时机身20相当于封闭了凹槽111开口,避免摇杆的掉落而遗失。
上述对第一辐射体13的张开角度和凹槽111的开口的限定同样适用于第二辐射体14,在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二辐射体14与第一辐射体13的延伸方向处于同一平面,可使两者同时具有最大张开角度和最小张开角度。
请参考图2和图7,所述凹槽111内设有卡接件15,所述卡接件15包括主体部151和隔离部152,所述主体部151与所述凹槽111内壁连接固定,所述隔离部152设于所述主体部151背向所述凹槽111内壁的一侧,所述主体部151和所述隔离部152围合形成第一卡槽153,所述第一卡槽153用于卡接所述摇杆,以使所述摇杆被固定于所述凹槽111的空间内。通过设置卡接件15,将摇杆固定在凹槽111的空间内,从而使得在基座11转动时,不论第一辐射体13处于任何张开角度,摇杆都不会从凹槽111内掉落。
请参考图7,卡接件15的主体部151呈管状结构,包括相背的第三端面1511和第四端面1512,主体部151的横截面呈半圆形或弧形,主体部151的外壁与凹槽111的内壁的形状对应,可完全贴合到凹槽111的内壁上,主体部151的管状结构的内壁的形状与摇杆的外表面对应。一种实施例中,主体部151的内壁设有第一环形凸台1541和延伸壁面1542,环形凸台1541与隔离部152连接,延伸壁面1542设置在第一环形凸台1541和第三端面1511之间,环形凸台1541凸出于延伸壁面1542。卡接件15的隔离部152包括延伸板1521、第一过渡板1522和第二过渡板1523,第一过渡板1522和第二过渡板1523连接在延伸板1521的两侧,且第一过渡板1522另一端圆滑的连接至主体部151,第二过渡板1523另一端圆滑的连接至主体部152,延伸板1521、第一过渡板1522和第二过渡板1523的外表面与主体部151的外壁连接,内表面设有第二环形凸台,第二环形凸台与第一环形凸台1541连接,构成完整的圆环形凸台结构,延伸板1521、第一过渡板1522和第二过渡板1523的两侧的侧面,即与主体部151的第三端面1511和第二端面1512对应的侧面均圆滑连接,且在主体部151的管状结构的延伸方向上的尺寸比主体部151的尺寸小,但比环形凸台1541的尺寸大。第一卡槽153包括主体部151的部分延伸壁面1542以及环形凸台1541以及隔离部151的部分内表面。请参考图8,以左摇杆21为例说明,摇杆包括依次连接且整体沿直线延伸的插接部211、连接杆212和操作头213,插接部211的直径比连接杆212小,操作头213的直径比连接杆212大,在将摇杆卡接到卡接件15的第一卡槽153上时,先将插接部211和连接杆212整体放在延伸壁面1542处,再推动摇杆而将插接部211插入到环形凸台1541处,环形凸台1541的内表面将插接部211卡住,延伸壁面1542和隔离部152的内表面的一部分限制连接杆212的移动,从而实现摇杆卡接到卡接件15上,操作头213容置于第三端面1511外侧的凹槽111的空间内。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隔离部152设于所述主体部151的中部,以使所述隔离部152和所述主体部151围合形成相对所述隔离部152对称的所述第一卡槽153和第二卡槽154,所述摇杆包括左摇杆21和右摇杆22,所述第一卡槽153和所述第二卡槽154分别用于卡接所述左摇杆21和所述右摇杆22。通常的遥控器均设置有2个摇杆,即左摇杆21和右摇杆22,左摇杆21和右摇杆22分别用于实现不同的操作控制,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卡接件15可卡接左摇杆21和右摇杆22,从而将左摇杆21和右摇杆22均收纳于凹槽111内且不掉落。
请参考图7和图8,左摇杆21和右摇杆22的结构相同,即右摇杆22也包括插接部221、连接杆222和操作头223,当然,为了提升摩擦力,并使得摇杆具有美观的外观,左摇杆21的操作头213和右摇杆22的操作头223上还可设有纹理结构214和纹理结构224,纹理结构的具体形状和结构不限定。与前一实施例类似的,分别将左摇杆21和右摇杆22卡接到第一卡槽153和第二卡槽154内,其中,左摇杆21的插接部211和右摇杆22的插接部221相对设置,左摇杆21和右摇杆22形成的整体沿直线布置,从而容纳于凹槽111内。
请参考图2、图4和图7,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凹槽111内壁设有第一连接件118,所述主体部151设有第二连接件1513,所述卡接件15与所述凹槽111内壁之间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118和所述第二连接件1513配合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118和所述第二连接件1513为可拆卸连接结构。示例性的,第一连接件118可以为第一凸起,第二连接件1513可以为第一凹槽,第一凸起与第一凹槽卡接;或者第一连接件118和第二连接件1513可以为粘贴布,两块粘贴布粘接。另一实施例中,卡接件15与基座11一体成型,即卡接件15固定于凹槽内壁上,为不可拆卸结构。
在第一凸起和第一凹槽卡接的实施例中,为使得卡接件15与凹槽111内壁连接的更为紧固,在凹槽111内壁上还可设第二凸起119和第三凸起120,卡接件15的主体部151上设第二凹槽1514和第三凹槽1515,第二凸起119和第二凹槽1514卡接,第三凸起120和第三凹槽1515卡接,从而将卡接件15稳固的固定在凹槽111的内壁上。
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2和图9至图13,所述第一转轴12的第一转动部122设有档位,所述档位设有预压角,在所述预压角的范围内,所述第一转动部122具有向所述档位转动的趋势,所述第一转动部122转动至所述档位时,带动所述基座11处于预设固定位置。通过设置档位,使得基座11转动至所述档位时被固定位置,从而在使用遥控器时,只需调整基座11的位置位于档位的预压角内,则基座11自动转动至档位所固定的位置,更便于操作。具体的,以第一辐射体13的张开角度和工作状态为例说明,第一辐射体13具有最小张开角度和最大张开角度,例如0°~180°,其工作状态具有折叠态、部分张开态和完全张开态,当第一辐射体13的最佳工作角度为150°时,处于部分张开态,设置基座11转动至第一辐射体13的张开角度为150°的位置为一个档位,且档位的预压角可以设置为±10°,则在第一辐射体13的张开角度位于140°~160°的任一角度时,都具有向150°的位置转动的趋势,最终在150°的位置被固定。可以理解的,档位的位置不限于第一辐射体13的张开角度为150°的位置,预压角也不限于±10°,±5°~±30°均是可选的预压角范围。
优选的,所述档位为2个以上,每个所述档位均设有预压角,所述第一转动部122转动以使所述基座具有2个以上预设固定位置。由于第一辐射体13和第二辐射体14可能具有多个优选的张开角度,因此,设置档位为2个以上,可在多个固定位置固定基座11及第一辐射体13和第二辐射体14。
可以理解的,在第一辐射体13处于最小张开角度和最大张开角度时各具有一个档位,即第一辐射体13处于折叠态和完全张开态时,均设置一个档位,且均具有一预压角,例如,当第一辐射体13的张开角度为0°时,处于折叠态,设置预压角为5°,则第一辐射体13在0°~5°的张开角度范围内都向0°的位置运动,直至固定在0°位置,同理,当第一辐射体13的张开角度为180°时,处于完全张开态,设置预压角为-5°,则第一辐射体13在175°~180°的张开角度范围内都向180°的位置运动,直至固定在180°的位置。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无人飞行器系统,包括无人飞行器和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各种遥控器。无人飞行器系统的遥控器设置基座11和可同时动作的第一辐射体13和第二辐射体14,结构简单,便于操作。
请参考图1至图13,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遥控器,包括机身20和前述实施例提供的天线结构,所述天线结构的基座11的第一端面112和第二端面113转动连接至所述机身20。本实施例提供的遥控器的天线结构可相对机身20转动,且天线结构的第一辐射体13和第二辐射体14可以同时调整位置,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每个辐射体单独调整而言,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请参考图9至图13,所述机身20包括顶盖24和背盖25,所述顶盖24设于所述背盖25的顶部,且所述背盖25与所述顶盖24的一侧连接,所述基座11转动连接在所述顶盖24上,优选为设置在顶盖24上靠近所述背盖25的一侧。设置基座11转动连接在顶盖24上的任意位置,优选为靠近背盖25的一侧,背盖25上不设置操作遥控器的摇杆等结构,因此,基座11转动带动第一辐射体13和第二辐射体14在背盖25平面所在的空间内转动不会干扰遥控器的操作。顶盖24和背盖25上还可设有其他附属结构,如散热结构、操作按钮和拨轮等,不再赘述。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背盖25设有过渡部252和两个握持部251,所述两个握持部251分别位于所述背盖25相对的两侧边缘位置,所述过渡部252设于所述两个握持部251之间,所述两个握持部251突出于所述过渡部252,所述基座11转动以使所述基座11上的第一辐射体13相对所述机身20处于最小张开角度时,所述第一辐射体13贴合所述过渡部252,且所述第一辐射体13在垂直于所述过渡部252方向上突出的高度不超过所述两个握持部251。两个握持部251的横截面的形状呈圆弧形,形成握持手柄,便于使用者双手手指的握持,两个握持部251突出于过渡部252设置,使得过渡部252相对于两个握持部251形成凹进的结构,当第一辐射体13转动到最小张开角度时,贴合在过渡部252上,且第一辐射体13的高度不超过两个握持部251,从而使得第一辐射体13被收纳,遥控器可以背盖25放置在桌面上,不会压到第一辐射体13而造成第一辐射体13的变形,也便于遥控器的包装和运输。优选的,第二辐射体14与第一辐射体13延伸平面在同一平面上,则第二辐射体14和第一辐射体13同时转动并贴合到过渡部252上。
顶盖24的结构也可以与背盖25对应,即顶盖24中部相对两侧向内凹进,基座11安装到顶盖24上时,第一辐射体13和第二辐射体14位于中部的边缘区域,从而使得第一辐射体13和第二辐射体14对应于过渡部252的位置,能完全的贴合在过渡部252上而被收纳。
请参考图9,并参考图1,为了对基座11形成支撑和限位,避免基座11转动次数过多后转动轴线偏离过大,在过渡部252上靠近基座11的位置设置限位部253,限位部253相对过渡部252突出,限位部253的延伸方向与基座11的延伸方向相同,且限位部253靠近基座11的侧面114的表面与基座11侧面114之间具有一较小的间隙,为基座11的转动留一余量,当基座11转动次数很多以后,基座11的侧面114可能会贴到限位部253上,由限位部253限制基座11的延伸轴线不会偏离的更远,能保证基座11的转动保证工作时需要的精度。为了使得第一辐射体13和第二辐射体14能完全的贴合在过渡部252上,在限位部253上对应第一辐射体13和第二辐射体14的位置设置第四凹槽254和第五凹槽255,第四凹槽254和第五凹槽255开设至于过渡部252表面平齐,当第一辐射体13和第四辐射体14转动到贴合过渡部252时,第一辐射体13的第一连接部131容纳在第四凹槽254内,第二辐射体14的第二连接部141容纳在第五凹槽255内。为了使第一辐射体13和第二辐射体14贴合在过渡部252上时为软接触,降低损坏风险,在过渡部252上设有第一衬垫256和第二衬垫257,第一衬垫256和第二衬垫257分别对应第一辐射体13和第二辐射体14贴合在过渡部252上的位置,更具体的,第一衬垫256对应第一辐射体13的第一辐射部132,第二衬垫257对应第二辐射体14的第二辐射部142,第一衬垫256和第二衬垫257均为软性材质,如硅胶、皮质等,实现第一辐射体13和第二辐射体14贴合在过渡部252上时为软接触。
所述遥控器还包括前盖26,所述前盖26背向所述背盖25设置,所述顶盖24远离所述背盖25的一侧与所述前盖26连接,所述前盖26上设有操作部(图中未示出),所述操作部上设有摇杆,所述摇杆用于操控所述遥控器。前盖26上设操作部,操控遥控器在前盖26进行,对遥控器的操控主要是通过波动摇杆的摆动实现,使得天线结构不会影响到对遥控器的操控。操作部上除了设有摇杆外,还可设有操作按钮、显示屏等。
可以理解的,遥控器还包括底盖,底盖连接在前盖26和背盖25之间,底盖与顶盖24相背设置,设置底盖、顶盖24、前盖26和背盖25,形成遥控器的机身20的完整的结构,遥控器的机身20内部还设有芯片、电路板及连接导线等结构,通过机身20内部的各个器件的配合,实现遥控器的遥控操作。
进一步的,所述摇杆与所述操作部可拆卸连接,在所述无人飞行器停飞时,所述基座11的凹槽111用于容纳从所述操作部上拆卸下来的所述摇杆,并通过所述凹槽111的开口放入和取出所述摇杆。设置摇杆为可拆卸设计,将摇杆进行收纳,使得遥控器的机身20减少突出的结构,便于遥控器的包装和运输。
请参考图2和图8,以左摇杆21为例说明,所述摇杆21包括依次连接且整体沿直线延伸的插接部211、连接杆212和操作头213,所述插接部211用于与所述操作部连接,当将插接部211从操作部拆卸下来后,摇杆21收纳于基座11的凹槽111内,凹槽111内的卡接件15上设置的所述第一卡槽153用于卡接所述插接部211和所述连接杆212,放置所述延伸杆212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基座11的延伸方向相同。
一般而言,所述摇杆包括左摇杆21和右摇杆22,当左摇杆21和右摇杆22收纳于凹槽111内时,将所述左摇杆21和所述右摇杆22分别卡接在所述卡接件15的所述第一卡槽153和所述第二卡槽154内,所述左摇杆21的插接部211和所述右摇杆22的插接部221相对设置,所述左摇杆21和所述右摇杆22的延伸方向在一条直线上。如此设置,可使得左摇杆21和右摇杆22完全的收纳在凹槽111内,也不会干涉到基座11的转动。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几种实施方式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方式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并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Claims (14)

1.一种天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第一辐射体和第二辐射体,所述基座包括相背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和连接在所述第一端面和所述第二端面之间的侧面,所述第一辐射体和所述第二辐射体的一端设于在所述基座的侧面上,另一端向远离所述基座的方向延伸,所述基座的所述第一端面和所述第二端面用于转动连接至无人飞行器遥控器的机身,所述基座沿第一转动方向相对所述机身转动,带动所述第一辐射体和所述第二辐射体沿所述第一转动方向同步转动,在所述第一转动方向上,所述第一辐射体和所述第二辐射体相对所述基座固定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辐射体设于所述基座靠近所述第一端面的一端,所述第二辐射体设于所述基座靠近所述第二端面的一端。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天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辐射体和所述第二辐射体的延伸方向在同一平面内。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天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上设有凹槽,所述凹槽设于所述基座上所述第一辐射体和所述第二辐射体之间的位置,所述凹槽设有开口,所述凹槽用于容纳所述遥控器的摇杆,并通过所述开口放入和取出所述摇杆。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天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转动以带动所述第一辐射体相对所述机身处于最大张开角度时,所述凹槽的开口背向所述机身。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天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转动以带动所述第一辐射体相对所述机身处于最小张开角度时,所述第一辐射体贴合所述机身,所述凹槽的开口朝向所述机身。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天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内设有卡接件,所述卡接件包括主体部和隔离部,所述主体部与所述凹槽内壁连接固定,所述隔离部设于所述主体部背向所述凹槽内壁的一侧,所述主体部和所述隔离部围合形成第一卡槽,所述第一卡槽用于卡接所述摇杆,以使所述摇杆被固定于所述凹槽的空间内。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天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部设于所述主体部的中部,以使所述隔离部和所述主体部围合形成相对所述隔离部对称的所述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所述摇杆包括左摇杆和右摇杆,所述第一卡槽和所述第二卡槽分别用于卡接所述左摇杆和所述右摇杆。
9.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天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内壁设有第一连接件,所述主体部设有第二连接件,所述卡接件与所述凹槽内壁之间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配合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为可拆卸连接结构。
10.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天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结构还包括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所述第一转轴包括第一转动部和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一转动部相对所述第一固定部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轴包括第二转动部和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二转动部与所述第二固定部连接,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固定至所述机身上,所述第一转动部穿设于所述基座的所述第一端面,所述第二转动部穿设于所述基座的所述第二端面。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天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部设有2个以上档位,每个所述档位设有预压角,在所述预压角的范围内,所述第一转动部具有向所述档位转动的趋势,所述第一转动部转动至所述档位时,带动所述基座处于预设固定位置。
12.一种遥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机身和如权利要求1至11任一项所述的天线结构,所述天线结构的基座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转动连接至所述机身。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遥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身包括顶盖和背盖,所述顶盖设于所述背盖的顶部,且所述背盖与所述顶盖的一侧连接,所述基座转动连接在所述顶盖上。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遥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背盖设有过渡部和两个握持部,所述两个握持部分别位于所述背盖相对的两侧边缘位置,所述过渡部设于所述两个握持部之间,所述两个握持部突出于所述过渡部,所述基座转动以使所述基座上的第一辐射体相对所述机身处于最小张开角度时,所述第一辐射体贴合所述过渡部,且所述第一辐射体在垂直于所述过渡部方向上突出的高度不超过所述两个握持部。
CN201821004999.7U 2018-06-27 2018-06-27 天线结构及遥控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831573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004999.7U CN208315736U (zh) 2018-06-27 2018-06-27 天线结构及遥控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004999.7U CN208315736U (zh) 2018-06-27 2018-06-27 天线结构及遥控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315736U true CN208315736U (zh) 2019-01-01

Family

ID=647178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004999.7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8315736U (zh) 2018-06-27 2018-06-27 天线结构及遥控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31573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90971A (zh) * 2020-08-11 2021-10-08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可移动平台控制方法、控制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90971A (zh) * 2020-08-11 2021-10-08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可移动平台控制方法、控制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291682A (zh) 天线结构、遥控器及无人飞行器系统
US9816666B2 (en) Hand held three-dimensional panoramic pan-tilt kit
EP3982187B1 (en) Head mount display support and head mount display
EP3715695B1 (en) Clamping mechanism and handheld gimbal
JP6394778B2 (ja) 携帯端末および携帯端末のカメラアセンブリ
US20210163130A1 (en) Mounting mechanism, landing gear, frame, and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CN107097966B (zh) 一种云台及无人飞行器
CN208315736U (zh) 天线结构及遥控器
US20220003357A1 (en) Connection assembly and gimbal device
US11089198B2 (en) Remote controller and photographing device
WO2019128421A1 (zh) 无人飞行器跟踪天线,遥控器套件以及无人飞行器套件
US20190028133A1 (en) Cover for smartphones or tablet computers
CN111699339B (zh) 手持云台
CN210137891U (zh) 一种可旋转拍摄的智能手表
CN211551112U (zh) 一种云台相机
CN209725667U (zh) 连接组件及云台设备
CN210034986U (zh) 连接组件及云台设备
CN210034891U (zh) 连接组件及云台设备
CN208110392U (zh) 无人飞行器跟踪天线,遥控器套件以及无人飞行器套件
CN210532036U (zh) 手持云台
CN213777217U (zh) 云台组件
CN219976027U (zh) 一种便于调节角度的拍摄装置
CN215908763U (zh) 摄像头
KR102534038B1 (ko) 핸드스트랩을 구비하는 리모컨
CN212099345U (zh) 腕式无人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Chen Liangshen

Inventor after: Guo Xiaokai

Inventor after: Chen Yiwei

Inventor before: Chen Liangshen

Inventor before: Guo Xiaokai

Inventor before: Chen Yiwei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