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298153U - 触控传感器的触控信号传输架构 - Google Patents
触控传感器的触控信号传输架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8298153U CN208298153U CN201820464826.7U CN201820464826U CN208298153U CN 208298153 U CN208298153 U CN 208298153U CN 201820464826 U CN201820464826 U CN 201820464826U CN 208298153 U CN208298153 U CN 20829815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lectric contact
- signal
- induction
- plural
- plural numb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触控传感器的触控信号传输架构,其触控传感器包含复数并排设置的感应数组,个别的所述感应数组包含一第一感应电极以及复数第二感应电极,复数所述第二感应电极分别通过第二透明导路而电性连接至第二电接点,其中,复数所述第二电接点是被设在所述第二透明导路的同一侧边,以及复数所述第二电接点的位置排列顺序是相应于与其相连接的复数所述第二感应电极的位置排列顺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触控面板的构造,更具体地说,是一种触控面板的触控信号传输架构改良。
背景技术
交互电容式触控传感器是由设在同层的复数感应数组所组成,每一感应数组具一感应电极及多数的驱动电极,该等感应电极及驱动电极分别通过信号导路而连接至电接点,该等电接点被设置在触摸板的边缘部位,且分别搭接于信号传输扁平电缆(FPC),据此将该触控传感器的触控感应信号传输至一感应信号处理回路。由于这种交互电容式触控传感器构造的电接点数量繁多,导致触摸板的边缘部位必须加宽加大,以便于有足够的面积容纳该等电接点与传输信号线的设置,然而这结果将造成触摸板的边框肥大,不仅减损有效触控操作面积,也违反了现今电子产品设计的轻薄、短小的趋势潮流。
如图4所示,目前为减少触摸板的边缘设置面积,乃将各感应数组上数量众多的驱动电极电接点分布设置在该等信号导路的二侧,再利用一绝缘膜覆设于该等电接点上,并在绝缘膜上与电接点相应位置开设贯穿孔,然后藉由传输信号线通过该等绝缘膜的贯穿孔将各个感应数组的位于同一轴线位置上的驱动电极电接点彼此电性连接以串联形成一信号信道(Channe l),据此大幅减少与信号传输扁平电缆搭接组合的电接点数量,达缩小触摸板边框宽度的目的。
然而,如图5所示,前述各感应数组上的驱动电极的电接点C1~C8是分布设置在该等信号导路R的二侧,经由传输信号线串联所形成的信号信道是呈跳跃式排列;因此如果驱动电极设置的数量不同时(例如当触摸板的面积扩大或缩小时),驱动电极的电接点分布位置的次序就会改变,相应地,依其所组成的信号信道的排列次序亦将随之改变;举例来说,当感应数组结构具有8个驱动电极时,相应地就设有8个电接点C1~C8(如图5所示),其信号信道的排列依序为Ch5、Ch4、Ch6、Ch3、Ch7、Ch2、Ch8、Ch1(如图4所示);再例如,当感应数组结构具有7个驱动电极时,相应地就设有7个电接点C1~C7(如图7所示),其信号信道的排列依序则改变为Ch4、Ch5、Ch3、Ch6、Ch2、Ch7、Ch1(如图6所示)。由此可知,当驱动电极的设置数量不同时,所形成的信号信道的排列次序就随之大幅改变;但由于该等信号信道最后必须被连接至感应信号处理回路的触控IC相应脚位,因此当该等信号信道数的排列顺序改变时,则传输信号线路的布置、以及与感应信号处理回路的触控IC相应脚位的连接设置都必须重新改设,以便使传输信号线路正确连接、感应信号处理回路正常运作,这结果将造成触摸板在设计及产制上的困扰,显然上述传统的触控信号传输架构的缺失亟待改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目的是在提供一种改良的触控传感器的触控信号传输架构,使感应数组的驱动电极与信号电接点的位置可彼此相应地被依序设置,从而使串联各感应数组信号电接点的信号信道可呈固定顺序地排列设置,据此避免因驱动电极或感应数组的设置数量增减,导致信号信道的排列顺序改变,而必须更改传输信号线路的设计或重新设定感应信号处理回路的困扰。
为了达成上述创作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触控传感器的触控信号传输架构,包含:一透明基底层,其中央区域为透明的可瞻区,并于其四周边缘区域设有不透光的边框以形成一遮蔽区;一透明触控感应层,其具有复数感应数组被设置在所述可瞻区内,个别的所述感应数组包含一第一感应电极以及复数第二感应电极,所述第一感应电极通过第一透明导路而电性连接至设在所述遮蔽区内的第一电接点,个别的所述第二感应电极通过第二透明导路而电性连接至设在所述遮蔽区内的一第二电接点,其中,个别所述感应数组的复数所述第二电接点是被设在所述第二透明导路的同一侧边,以及复数所述第二电接点的位置排列顺序是相应于与其相连接的复数所述第二感应电极的位置排列顺序;一绝缘膜,其可覆设在复数所述第二电接点上,且在所述绝缘膜上设有复数贯穿孔恰可分别对应于复数所述第二电接点的位置;以及一信号传输层,其包含复数第一信号传输线、复数第二传输信号线及复数信号输出搭接点,所述信号传输层设置于所述遮蔽区的范围内,所述第一传输信号线的前端电性连接在所述第一电接点上且其末端电性连接到所述信号输出搭接点之一,所述第二传输信号线通过所述绝缘膜上的贯穿孔而将各个所述感应数组的位于同一轴线位置上的各个所述第二电接点电性连接以串联形成一信号信道,且所述第二传输信号线的末端电性连接到所述信号输出搭接点之一,复数所述信号输出搭接点可与一扁平电缆电性搭接,将触控感应信号传送至一信号处理回路进行运算。
此将于下文中进一步阐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功能及技术特征,熟悉本技术者熟读文中的说明后即可据以实现本实用新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构件组合的平面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构件分离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感应数组的平面图。
图4为一习知触控传感器结构的平面图。
图5为一习知触控传感器结构的感应数组群的平面图。
图6为另一种习知触控传感器结构的平面图。
图7为另一种习知触控传感器结构的感应数组群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至图3显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应理解,该等实施例仅为了便于进一步说明的实施范例,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并不以该说明为限。
本实施例为一交互电容式触摸板结构,其包含一透明基底层10、一透明触控感应层20、一绝缘膜30以及一信号传输层40;其中,该基底层10为一高透光率的透明薄层,可选用各种具有优良机械强度的高透光率薄板,例如玻璃板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亦可为一透明柔性薄膜,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或聚碳酸酯的薄膜,但该基底层的材料种类不以前述实施范围为限;在该基底层10表面的四周边缘区域设有不透光的边框,该边框是由绝缘性材料形成的不透光薄膜层,该绝缘性材料可选用油墨或光阻等,并藉由实施印刷、涂布等技术手段将绝缘性材料设置在该基底层10上,但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利用在该不透光边框的设置因此在基底层10上界定出一形成在中央部位的可瞻区11,以一形成在四周边缘部位的遮蔽区12。
该透明触控感应层20是高透光率的导电材料,该透明导电材料可以选用氧化铟锡、氧化铟锌、氧化锌铝或聚乙撑二氧噻吩等材质的透明导电薄膜,但不限于此;该透明触控感应层20包含复数个并排设置在前述可瞻区11内的感应数组21;详如图3所示,个别的感应数组21是由一感应电极R及八个驱动电极D1~D8共同组成,该感应电极R呈梳状造型,其沿着垂直轴向延伸设置并在左侧边设有多数沿水平轴向平行设置的感应导体单元Ru;而驱动电极D1~D8均呈短梳状造型,且分别在其右侧边具有数个沿水平轴向延伸设置的驱动导体单元Du;感应电极R与驱动电极D1~D8彼此呈互补形状对应设置,感应导体单元Ru与驱动导体单元Du彼此呈交错但仍保持绝缘间隔的态样设置,该绝缘间隔最好在20μm~600μm,以确保电极之间的有效绝缘性;此外,感应电极R通过一透明导路Rr连接至设在遮蔽区12内的电接点Rc;而驱动电极D1~D8亦分别通过一透明导路Dr连接至设在遮蔽区12内的电接点Dc1~Dc8,其中,该等电接点Dc1~Dc8被以等间距地设在透明导路Dr的左侧边,且该等电接点Dc1~Dc8的排列位置是相应于与其相连接的驱动电极D1~D8的位置而依次序设置,即驱动电极的位置排列依次为D1、D2、D3、D4、D5、D6、D7、D8,相应地,与其连接的电接点的位置排列亦依次为Dc1、Dc2、Dc3、Dc4、Dc5、Dc6、Dc7、Dc8。
该绝缘膜30可覆设于各排感应数组21的驱动电极的电接点Dc1~Dc8上方,且在绝缘膜30上设有多个贯穿孔31,使该等贯穿孔恰可分别对应于前述那些电接点Dc1~Dc8的位置。
该信号传输层40被设在遮蔽区12的范围内,其包含多条感应电极信号传输线41、多条驱动电极信号传输线42以及多数信号输出搭接点43;其中,各条感应电极信号传输线41分别以导线前端电性连接在一感应电极的电接点Rc上,且使其导线末端电性连接在前述信号输出搭接点43之一;而该等驱动电极信号传输线42则可通过前述绝缘膜30上的贯穿孔31而将各感应数组21位于同一水平轴线位置上的多个驱动电极的电接点(例如各感应数组的第一个电接点Dc1)电性连接,以串联形成一信号信道(即第一个信号信道Ch1),并使该驱动电极信号传输线42可正交地横跨过该感应电极R的透明导路Rr,且该信号传输线末端电性连接至前述信号输出搭接点43之一;同理,对于其他的Dc2~Dc8电接点亦可藉由其他的驱动电极信号传输线42而分别将位于同一水平轴线位置上的多个驱动电极的电接点加以连接串联形成信号信道Ch2~Ch8,然后再将该等传输线42末端电性连接至前述信号输出搭接点43之一。前述信号输出搭接点43可用来连接一信号传输扁平电缆(图未显示),例如软性扁平扁平电缆(FFC)或软性印刷电路板(FPC),据此将触控感应信号传送至一信号处理回路(图未显示)进行运算。
综上说明可知,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触控信号传输架构使各感应数组21上的驱动电极D1~D8的位置排列可以与其所连接的电接点Dc1~Dc8的位置排列呈相应的次序设置,且其经由各条驱动电极信号传输线42串联所形成的信号信道Ch1~Ch8也是呈相应的次序排列,据此该等信号信道排列顺序可被固定设置;进言之,由于电接点Dc1~Dc8的排序位置都是固定的,所以串联各同一水平轴线位置所成的信号信道Ch1~Ch8的排序位置也会被固定,因此如果要使用在较大尺寸规格的触摸板、增加驱动电极的设置数量(即要增加电接点、信号信道的设置数量)时,本实用新型的原本信号传输架构中的电接点Dc1~Dc8排序位置都是没有改变的,所以如果要增加驱动电极数量时,只要在原来排序位置之外再额外地向下或向上增加设一个或数个电接点位置及信号信道就可以了,原本的主要信号传输架构完全没有受到影响,触控信号处理单元的电路也无须更改设计,触控IC搭接脚位均无改变,同理,增加感应数组的设置数量(即增加电接点的设置数量)的情况也是一样;因此本实用新型可简化触控信号传输线路的设计流程并且提升其共享性。
本实用新型的请求范围包括在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内的所有修正及变形。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以上所述形式,很明显参考上述说明后,能有更多技术均等性的改良与变化,例如,在前述感应数组中的该等电接点Dc1~Dc8是被设置在透明导路Dr的同一侧并依次排列,其中,该等电接点的布设式样,原则上除在上、下位置的设置次序不可变之外,于水平方向位置的设置则可任意调整,除了如前述实施例的布设式样之外,亦可使该等电接点的排列位置形成锯齿型、S字型、Z字型或W字型等式样;是以,凡有在相同的创作精神下所作有关本实用新型的任何修饰或变更,皆仍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意图保护的范畴。
Claims (3)
1.一种触控传感器的触控信号传输架构,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透明基底层,其中央区域为透明的可瞻区,并于其四周边缘区域设有不透光的边框以形成一遮蔽区;
一透明触控感应层,其具有复数感应数组被设置在所述可瞻区内,个别的所述感应数组包含一第一感应电极以及复数第二感应电极,所述第一感应电极通过第一透明导路而电性连接至设在所述遮蔽区内的第一电接点,个别的所述第二感应电极通过第二透明导路而电性连接至设在所述遮蔽区内的一第二电接点,其中,复数所述第二电接点的位置排列顺序是相应于与其相连接的复数所述第二感应电极的位置排列顺序;
一绝缘膜,其可覆设在复数所述第二电接点上,且在所述绝缘膜上设有复数贯穿孔恰可分别对应于复数所述第二电接点的位置;以及
一信号传输层,其包含复数第一信号传输线、复数第二传输信号线及复数信号输出搭接点,所述信号传输层设置于所述遮蔽区的范围内,所述第一信号传输线的前端电性连接在所述第一电接点上且其末端电性连接到所述信号输出搭接点之一,所述第二传输信号线通过所述绝缘膜上的贯穿孔而将各个所述感应数组的位于同一轴线位置上的各个所述第二电接点电性连接以串联形成一信号信道,且所述第二传输信号线的末端电性连接到所述信号输出搭接点之一,复数所述信号输出搭接点可与一扁平电缆电性搭接,将触控感应信号传送至一信号处理回路进行运算。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信号传输架构,其特征在于,其中,个别所述感应数组的复数所述第二电接点是被设在所述第二透明导路的同一侧边。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信号传输架构,其特征在于,其中,复数所述第二电接点的排列位置形成锯齿型、S字型、Z字型或W字型的式样之一。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464826.7U CN208298153U (zh) | 2018-03-30 | 2018-03-30 | 触控传感器的触控信号传输架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464826.7U CN208298153U (zh) | 2018-03-30 | 2018-03-30 | 触控传感器的触控信号传输架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8298153U true CN208298153U (zh) | 2018-12-28 |
Family
ID=646959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0464826.7U Active CN208298153U (zh) | 2018-03-30 | 2018-03-30 | 触控传感器的触控信号传输架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8298153U (zh) |
-
2018
- 2018-03-30 CN CN201820464826.7U patent/CN208298153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021288B (zh) | 一种触控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 |
CN205665677U (zh) | 一种显示面板 | |
CN108398822B (zh) | 触控显示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
CN206178745U (zh) | 一种显示装置 | |
CN206322134U (zh) |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设备 | |
CN103186271B (zh) | 触控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 |
CN106843616A (zh) | 一种触控基板及其制作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 |
CN106293192A (zh) | 压力感测输入装置 | |
CN106610749A (zh) | 触控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 |
CN104991683A (zh) | 一种oled触控显示面板及其控制方法、显示装置 | |
CN103576975B (zh) | 导电基板及触控面板 | |
CN107153475B (zh) | 触控面板 | |
CN103001623A (zh) | 触摸开关 | |
CN108196737A (zh) | 触控板及触控屏 | |
CN104461191A (zh) | 触控显示器结构 | |
CN104182101B (zh) | 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 |
CN107066143A (zh) |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 |
CN108776551B (zh) | 一种阵列基板及触控屏 | |
CN205644477U (zh) | 触摸屏 | |
CN211479096U (zh) | 一种超窄边框的电容触摸屏及终端设备 | |
CN106201040A (zh) | 触摸屏、显示装置及触摸屏的制作方法 | |
CN108920034A (zh) | 一种阵列基板、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 |
CN107544627A (zh) | 可携式电子装置 | |
CN203038242U (zh) | 触控电极装置 | |
CN208298153U (zh) | 触控传感器的触控信号传输架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