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286372U - 一种松脱机构以及气雾产生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松脱机构以及气雾产生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286372U
CN208286372U CN201820685501.1U CN201820685501U CN208286372U CN 208286372 U CN208286372 U CN 208286372U CN 201820685501 U CN201820685501 U CN 201820685501U CN 208286372 U CN208286372 U CN 20828637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erosol
forming substrate
inner casing
calandria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685501.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柳铭
李祥林
王嘉俊
蔡吉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Tobacco Group Co Ltd
Shanghai New Tobacco Products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Tobacco Group Co Ltd
Shanghai New Tobacco Products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Tobacco Group Co Ltd, Shanghai New Tobacco Products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Tobacco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685501.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28637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28637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28637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ntainers And Packaging Bodies Having A Special Means To Remove Cont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松脱机构以及气雾产生装置,气雾产生装置设有加热体,加热体用于插入放置在所述松脱机构上的气雾形成基体内,松脱机构的外壳套设于内壳上,内壳用于放置气雾形成基体;内壳上设有按压机构,外壳能够沿周向运动以驱动按压机构向气雾形成基体施加径向压紧力;内壳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转动地与气雾产生装置连接,由第一位置至第二位置的过程中,气雾形成基体和加热体能够在周向产生相对运动。使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松脱机构,在径向压紧力的作用下,气雾形成基体可以随内壳沿周向同步旋转并带动气雾形成基体相对加热体运动,用户可以轻松从加热体上拔出气雾形成基体,使用方便,也便于用户对气雾产生装置的清洁。

Description

一种松脱机构以及气雾产生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气雾产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松脱机构以及气雾产生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传统卷烟对健康及环境的影响问题开始逐步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烟草生产商均致力于向消费者提供危害更低的烟草制品,低温加热不燃烧烟制品作为烟草消费的新形式,逐步受到市场的欢迎,正日益被大多数国家的卷烟消费者接受。
例如,公开号为CN106376975A的中国专利文献提供了一种气雾产生装置及其使用方法,气雾产生装置包括:空腔,具有空腔壳体以及由空腔壳体形成的空腔容置空间,空腔容置空间用于容置待加热介质,空腔顶部设有滤棉;密封盖,设于所述空腔底部以对所述空腔底部进行密封,所述密封盖的底部形成有穿设部;空气导流器,设置于密封盖的下方,具有导流槽以及导流孔,导流孔与穿设部对应设置;加热器,包括加热器底盖以及加热陶瓷片,加热器底盖设置于空气导流器的下方,加热陶瓷片固定于加热器底盖且穿过导流孔并刺穿穿设部以穿设入空腔容置空间。
公开号为CN103974640A的中国专利文献提供有一种气雾产生装置,这种气雾产生装置构造成接收气雾形成基体,并且构造成使用内部加热器和外部加热器两者而加热气雾形成基体,该内部加热器定位在基体内,该外部加热器定位在基体外。内部和外部加热器两者的使用允许每个加热器在比当单独使用内部或外部加热器时可能要求的低的温度下操作。通过在比内部加热器低的温度下操作外部加热器,可将基体加热成具有比较均匀的温度分布,同时装置的外部温度可保持到可接受的低水平。
现有的气雾产生装置一般都是通过加热器加热气雾形成基体,产生的气雾供用户抽吸。用户完成抽吸后,拔出气雾形成基体时,气雾形成基体会和加热器粘连在一起,气雾形成基体很难从气雾产生装置内拔出,使用不方便,影响消费者用户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松脱机构以及气雾产生装置,气雾产生装置设有加热体,加热体用于插入放置在松脱机构上的气雾形成基体内,松脱机构包括,旋转部,旋转部包括外壳和内壳,外壳套设于内壳上,内壳用于放置气雾形成基体;内壳上设有按压机构,外壳能够沿周向运动以驱动按压机构向气雾形成基体施加径向压紧力;内壳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转动地与气雾产生装置连接,由第一位置至第二位置的过程中,气雾形成基体和加热体能够在周向产生相对运动;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气雾形成基体均与加热体接触。
进一步地,在第一位置,气雾形成基体相对于加热体具有第一轴向位置;在第二位置,气雾形成基体相对于加热体具有第二轴向位置,第一轴向位置和第二轴向位置相同。
进一步地,由第一位置至第二位置的过程中,外壳随内壳沿周向同步旋转。
进一步地,外壳能够沿周向从第三位置旋转至第四位置,在第三位置,气雾形成基体的外表面与外壳的内表面具有第一距离,在第四位置,气雾形成基体的外表面与外壳的内表面具有第二距离,第一距离大于第二距离,且在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按压机构均为一端面向气雾形成基体,另一端面向外壳的内表面。
进一步地,由第三位置至第四位置的过程中,外壳相对于内壳沿周向旋转。
进一步地,第四位置和第一位置为同一位置。
进一步地,还包括底座,底座与气雾产生装置连接,内壳与底座连接,内壳与底座之间设有第一限位元件,由第三位置至第四位置的过程中,第一限位元件用于限制内壳随外壳沿周向同步旋转,由第一位置至第二位置的过程中,内壳能够相对底座沿周向旋转。
进一步地,第一限位元件包括橡胶圈。
进一步地,内壳具有沿周向延伸的凹槽,橡胶圈套设于凹槽,底座卡设于凹槽。
进一步地,外壳的内表面沿周向间隔设有至少一个限位槽,限位槽包括连接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呈角度设置,第一部分未与第二部分连接的一端设有第一限位部,第二部分未与第一部分连接的一端设有第二限位部;按压机构与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连接处相抵时外壳处于第三位置,按压机构与第一限位部或者第二限位部相抵时外壳处于第四位置。
进一步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连接处呈圆弧状。
进一步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呈平面状。
进一步地,外壳包括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沿轴向分布,第一外壳内壁上沿同一周向间隔设有多个第一凸块,第二外壳内壁上沿同一周向间隔设有多个第二凸块,第一凸块和第二凸块沿轴向间隔设置并形成轴向限位槽,相邻的第二凸块形成限位槽;内壳外表面沿同一周向间隔设有至少一个第二限位元件,第二限位元件设于轴向限位槽,用于限制内壳产生轴向运动,从第三位置至第二位置,第二限位元件可沿轴向限位槽沿周向旋转。
进一步地,第二限位元件为沿同一周向间隔设置的多个凸部。
进一步地,按压机构为面向气雾形成基体设置的按压弹片。
进一步地,内壳壁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一通孔;按压机构与内壳连接,按压机构的一端用于沿径向插入第一通孔,以向气雾形成基体施加径向压紧力。
进一步地,按压机构沿轴向延伸,轴向与加热体的插入方向一致。
进一步地,外壳能够沿周向运动以挤压按压机构插入第一通孔。
进一步地,内壳包括抵接表面,按压机构的一端和另一端之间的部分与抵接表面相抵,按压机构的另一端通过弹性元件与内壳连接。
进一步地,弹性元件套设于内壳的外表面,并夹持按压机构的另一端。
进一步地,按压机构为多个,且沿周向间隔分布。
进一步地,按压机构具有沿径向延伸的第一凸部,第一凸部和外壳的内壁沿轴向相抵。
进一步地,抵接表面设有第二凸部,按压机构的一端和另一端之间的部分设有第一凹部,第二凸部与第一凹部相抵;或者,抵接表面设有第一凹部,按压机构的一端和另一端之间的部分设有第二凸部,第二凸部与第一凹部相抵。
进一步地,内壳设有供加热体插入的开孔,开孔的孔径不小于加热体的外径。
进一步地,内壳为腔体。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气雾产生装置,包括:加热体;上述任一项的松脱机构,加热体用于插入放置在松脱机构上的气雾形成基体内。
进一步地,还包括本体部,加热体设于本体部,旋转部设于本体部,与本体部可周向旋转连接,且在轴向无相对运动。
进一步地,还包括本体部,加热体设于本体部,旋转部设于本体部,与加热体可周向旋转连接,且在轴向无相对运动。
如上,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气雾产生装置的松脱机构,气雾产生装置设有加热体,加热体用于插入放置在松脱机构上的气雾形成基体内,松脱机构包括:旋转部,旋转部包括外壳和内壳,外壳套设于内壳上,内壳用于放置气雾形成基体;内壳上设有按压机构,外壳能够沿周向运动以驱动按压机构向气雾形成基体施加径向压紧力;内壳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转动地与气雾产生装置连接,由第一位置至第二位置的过程中,气雾形成基体和加热体能够在周向产生相对运动;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气雾形成基体均与加热体接触。
用户抽吸时,将气雾形成基体放置于内壳内,加热体插入气雾形成基体内。此时,气雾形成基体与加热体接触,控制加热体加热气雾形成基体产生气雾供用户抽吸。用户完成抽吸时,在拔出气雾形成基体之前,在径向压紧力的作用下,气雾形成基体可以随内壳沿周向同步旋转并带动气雾形成基体相对加热体运动,用户可以轻松从加热体上拔出气雾形成基体,使用方便,也便于用户对气雾产生装置的清洁。
气雾形成基体和加热体在周向产生相对运动的过程中,气雾形成基体和加热体由粘连变为松脱,用户可以轻松从加热体上拔出气雾形成基体,使用方便,也便于用户对气雾产生装置的清洁。同时,由于加热体和气雾形成基体是在周向产生相对运动,在轴向无相对运动,因此,在拔出气雾形成基体的过程中,加热体在轴向无运动,保持了加热体和气雾产生装置连接的稳定性,延长了加热体的使用寿命。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内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优选实施例并结合附图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松脱机构安装于气雾产生装置上的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松脱机构的剖视图一;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松脱机构的剖视图二;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松脱机构的俯视图一;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松脱机构的俯视图二;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松脱机构的第二外壳立体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松脱机构的第一外壳立体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松脱机构的外壳立体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松脱机构的内壳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虽然本实用新型的描述将结合较佳实施例一起介绍,但这并不代表此实用新型的特征仅限于该实施方式。恰恰相反,结合实施方式作实用新型介绍的目的是为了覆盖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而有可能延伸出的其它选择或改造。为了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深度了解,以下描述中将包含许多具体的细节。本实用新型也可以不使用这些细节实施。此外,为了避免混乱或模糊本实用新型的重点,有些具体细节将在描述中被省略。
参考图1至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产生气雾产生装置的松脱机构,气雾产生装置设有加热体30,加热体30用于插入放置在松脱机构上的气雾形成基体20内。松脱机构包括:旋转部,旋转部包括内壳11以及外壳12,外壳12套设于内壳11上,气雾形成基体20放置于内壳11。对内壳11的具体形状不做限制,只要能够放置气雾形成基体20即可。本实施例中,内壳11为腔体,内壳11整体呈筒状,具有容纳腔11a,在其它实施例中,可以是其它形状,例如具有一盘体,盘体上凸设有两夹持部,通过夹持部夹持气雾形成基体20,从而气雾形成基体20也能够放置于内壳11上。
内壳11的具体材质不做限制,例如可以是耐高温材料加工而成,比如是金属、陶瓷或者高分子材料。本实用新型的内壳11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转动地与气雾产生装置连接,由第一位置至第二位置的过程中,本实用新型的气雾形成基体20和加热体30能够在周向(图1中Z方向所示)产生相对运动。
用户抽吸时,将气雾形成基体20放置于内壳11的容纳腔11a内,加热体30插入气雾形成基体20内。气雾形成基体20与加热体30接触,气雾形成基体20相对于加热体30具有第一轴向位置,控制加热体30加热气雾形成基体20产生气雾供用户抽吸。
用户完成抽吸时,在拔出气雾形成基体20之前,控制内壳11由第一位置沿周向(图1中Z方向所示)相对气雾产生装置转动切换至第二位置,内壳11可以是沿周向顺时针旋转,或者逆时针旋转,或者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交替进行。在内壳11由第一位置至第二位置的过程中,气雾形成基体20与加热体30接触并保持连接,且气雾形成基体20和加热体30可在周向(图1中Z方向所示)上产生相对运动。在第一位置,气雾形成基体20相对于加热体30具有第一轴向位置,在第二位置,气雾形成基体20相对于加热体30具有第二轴向位置,第一轴向位置和第二轴向位置相同。优选地,由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的过程中,气雾形成基体20与加热体30无相对地轴向运动。
也即,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气雾形成基体20均与加热体30接触,且在轴向无相对运动。气雾形成基体20和加热体30在周向产生相对运动的过程中,气雾形成基体20和加热体30由粘连变为松脱,用户可以轻松从加热体30上拔出气雾形成基体20,使用方便,也便于用户对气雾产生装置的清洁。
同时,由于加热体30和气雾形成基体20是在周向产生相对运动,在轴向无相对运动。可避免内壳11在旋转的过程中对加热体30施加轴向力,有利于加热体30与气雾产生装置连接的稳定性,延长了加热体30的使用寿命。
此外,加热体30和气雾形成基体20是在周向产生相对运动,在轴向无相对运动,可避免加热体30的高温部分(加热体30的尖端部分)和松脱机构接触,延缓松脱机构的老化,延长了松脱机构的使用寿命。
需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第一位置,气雾形成基体20相对于加热体30具有第一轴向位置;在第二位置,气雾形成基体20相对于加热体30具有第二轴向位置,第一轴向位置和第二轴向位置相同;即,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气雾形成基体20均与加热体30接触,且在轴向无相对运动。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轴向位置和第二轴向位置不相同,内壳11相对气雾产生装置转动的过程中,气雾形成基体20均与加热体30接触,二者不仅发生周向运动,还会产生轴向运动;只要在由第一位置至第二位置的过程中,气雾形成基体20和加热体30能够在周向产生相对运动,且气雾形成基体20均与加热体30接触即可。
此外,本实施例中,内壳11由第一位置切换至第二位置的过程中,内壳11沿周向旋转,加热体30保持静止;在其它实施例中,加热体沿周向旋转,内壳保持静止,只要在第二位置时,气雾形成基体和加热体在周向产生相对运动即可。其中,当加热体30沿周向旋转时,加热体30可以是随所在气雾产生装置同步旋转,也可以是加热体30旋转,加热体30所在的气雾产生装置保持静止。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气雾形成基体20的具体类型不做限制,只要能够经加热体30加热后产生气雾供用户抽吸即可。加热体30加热气雾形成基体20的过程中,气雾形成基体20能够被加热但不燃烧。例如,本实施例中,气雾形成基体20是固体气雾形成基体20,含有烟草成分,气雾形成基体20由外包装(例如铝箔层)包裹。
此外,加热体30的具体形状不做限制,本实施例中加热体30呈柱状,横截面呈圆形。在其它实施例中,加热体30的横截面可以呈四边形、三角形或多边形。随着加热体30的横截面的边数越多,加热体30和气雾形成基体20在周向产生相对运动的过程中,加热体30和气雾形成基体20更易松脱,当将气雾形成基体20从加热体30上拔出时,加热体30上面残留的气雾形成基体20量会越少,更利于用户对气雾产生装置的清洁。
加热体30的具体材质不做限制,只要能够通电后发热以加热气雾形成基体20产生气雾即可。例如,本实施例中,加热体30的材质包括陶瓷。
参考图1至图5,由于气雾形成基体20经加热体30加热后,气雾形成基体20和加热体30粘连在一起,由第一位置至第二位置的过程中,气雾形成基体20和加热体30在周向方向上不易产生相对运动,本实用新型的松脱机构的内壳11上还设有按压机构13,外壳12能够沿周向运动以驱动按压机构13向气雾形成基体20施加径向压紧力,在径向压紧力的作用下,一方面,气雾形成基体20的外包装可以随内壳11沿周向同步旋转并带动气雾形成基体20相对加热体30运动;另一方面,气雾形成基体20不易和外包装分离。防止气雾形成基体20的外包装随内壳11沿周向同步旋转的同时,气雾形成基体20不同步旋转。因此,气雾形成基体20受到径向压紧力利于气雾形成基体20与加热体30产生相对运动。
同时,在径向压紧力的作用下,气雾形成基体20随内壳11沿周向同步旋转足够距离后,也即气雾形成基体20相对加热体30在周向运动足够距离后,再沿轴向将气雾形成基体20从加热体30上拔出时,加热体30上面残留的气雾形成基体20量会更少,更利于用户对气雾产生装置的清洁。
参考图5并结合图1与图2,具体说来,本实施例中,外壳12能够随内壳11沿周向从第一位置同步旋转至第二位置,在其它实施例中,外壳12也可以不随内壳11沿周向从第一位置同步旋转至第二位置,只要气雾形成基体20和加热体30在周向能够产生相对运动即可。其中,本实施例中,在第一位置至第二位置的过程中,气雾形成基体20受到径向压紧力。
参考图1至图5,外壳12能够沿周向从第三位置旋转至第四位置,在第三位置(图4所示),气雾形成基体20的外表面与外壳12的内表面具有第一距离,在第四位置(图5所示),气雾形成基体20的外表面与外壳12的内表面具有第二距离,其中,第一距离大于第二距离,且在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按压机构13均为一端面向气雾形成基体20,另一端面向外壳12的内表面。
在一实施例中,在第三位置时,气雾形成基体20与按压机构13为分离状态,气雾形成基体20不受到按压机构13施加的径向压紧力,气雾形成基体20的外形不受按压机构13的影响,保持初始状态,气雾形成基体20的外表面与外壳12的内表面具有第一距离,此时,沿径向(由气雾形成基体20指向外壳12的方向)第一距离大于按压机构13的长度。此时,按压机构13为一端面向气雾形成基体20,另一端面向外壳12的内表面。
参考图2并结合图1、图4与图5,在另一实施例中,在第三位置时,气雾形成基体20与按压机构13可为接触状态,此时按压机构13与气雾形成基体20接触但并不施加径向夹紧力,气雾形成基体20的外形不受按压机构13的影响,保持初始状态,气雾形成基体20的外表面与外壳12的内表面具有第一距离,此时,沿径向(由气雾形成基体20指向外壳12的方向)第一距离等于按压机构13的长度。当第一距离等于按压机构13的长度时,按压机构13一端与气雾形成基体20相抵,另一端与外壳12的内表面相抵。
在另一实施例中,在第三位置时,气雾形成基体20与按压机构13可为接触状态,此时按压机构13与气雾形成基体20接触并施加径向夹紧力,气雾形成基体20的外形受到按压机构13的影响,按压机构13部分嵌入到气雾形成基体20内并夹持气雾形成基体20,气雾形成基体20的外表面与外壳12的内表面具有第一距离,此时,沿径向(由气雾形成基体20指向外壳12的方向)第一距离小于按压机构13的长度。此时,按压机构13为一端面向气雾形成基体20,另一端面向外壳12的内表面。
参考图1至图5,外壳12沿周向从第三位置旋转至第四位置的过程中,外壳12能够沿周向运动以驱动按压机构13向气雾形成基体20施加径向压紧力,在第四位置,气雾形成基体20的外表面与外壳12的内表面具有第二距离,第二距离小于第一距离。也就是说,从第三位置至第四位置的过程中,实现了按压机构13向气雾形成基体20施加径向压紧力的过程。在一实施例中,外壳12沿周向从第三位置旋转至第四位置的过程中,按压机构13施向气雾形成基体20的径向压紧力是个渐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径向压紧力逐渐变大,并且旋转至第四位置时,径向压紧力达到最大。
在另一实施例中,外壳12沿周向从第三位置旋转至第四位置的过程中,按压机构13施向气雾形成基体20的径向压紧力是个骤变的过程,按压机构13施向气雾形成基体20的径向压紧力在第四位置时骤然达到最大。在此,对按压机构13施向气雾形成基体20施加径向压紧力的方式不做限制,只要在第三位置至第四位置的过程中,外壳12能够沿周向运动以驱动按压机构13向气雾形成基体20施加径向压紧力即可。
参考图2并结合图1,在一实施例中,外壳12由第三位置至第四位置的过程中,内壳11不随外壳12沿周向同步旋转,此时外壳12相对于内壳11沿周向旋转,在此,对外壳12相对于内壳11周向旋转的过程不做限制,在此过程中,只要外壳12相对于内壳11发生相对运动,并驱动按压机构13向气雾形成基体20施加径向压紧力即可。
参考图1并结合图2,该松脱机构还包括底座15,底座15与气雾产生装置连接,内壳11与底座15连接,在外壳12由第三位置至第四位置的过程中,为了限制内壳11随外壳12沿周向同步旋转,可在内壳11与底座15之间设有第一限位元件16,由第三位置至第四位置的过程中,第一限位元件16用于限制内壳11随外壳12沿周向同步旋转,由第一位置至第二位置的过程中,内壳11能够相对底座15沿周向旋转。
在此,对第一限位元件16的类型以及形状和大小均不做限制,第一限位元件16可包含一摩擦元件,在外壳12由第三位置旋转至第四位置的过程中,位于内壳11与底座15之间的摩擦元件产生摩擦力,限制内壳11随外壳12沿周向同步旋转。在此,该摩擦元件可为具有一定摩擦系数的橡胶圈。在一实施例中,可在内壳11上设有一沿周向延伸的凹槽,橡胶圈套设于凹槽中,底座15卡设于凹槽。在此,对橡胶圈的形状以及大小不作限制,橡胶圈可为空心结构套设于凹槽周边,也可为实心结构,设于凹槽中,可为圆形或者多边形等多种形状。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在外壳12由第三位置旋转至第四位置的过程中,内壳11不随外壳12沿周向同步旋转,能够驱动按压机构13向气雾形成基体20施加径向压紧力,可以更好地实现分离气雾形成基体20和加热体30的功能,进而减少加热体30表面残留有气雾形成基体20。
参考图1至图8,具体说来,外壳12的内表面沿周向间隔设有至少一个限位槽12a,限位槽12a包括连接的第一部分12ab和第二部分12ac,第一部分12ab和第二部分12ac呈角度设置,第一部分12ab未与第二部分12ac连接的一端设有第一限位部12ad,第二部分12ac未与第一部分12ab连接的一端设有第二限位部12ae;按压机构13与第一部分12ab和第二部分12ac的连接处相抵时外壳12处于第三位置,按压机构13与第一限位部12ad或者第二限位部12ae相抵时外壳12处于第四位置。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限位槽12a的数量不做限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沿周向间隔设有四个限位槽12a,在此,限位槽12a可等间距设置也可非等间距设置。
参考1至图5,从第三位置至第四位置时,外壳12能够沿周向运动以驱动按压机构13向气雾形成基体20施加径向压紧力,当按压机构13与第一部分12ab和第二部分12ac的连接处相抵时,外壳12处于第三位置,在第三位置时,气雾形成基体20的外表面与外壳12的内表面具有第一距离。当按压机构13与第一限位部12ad或者第二限位部12ae相抵时,外壳12处于第四位置,在第四位置时,气雾形成基体20的外表面与外壳12的内表面具有第二距离,并且第一距离大于第二距离。
参考图6并结合图1与图2,在一实施例中,可在外壳12的内表面沿周向间隔设有至少一个限位槽12a,限位槽12a包括连接的第一部分12ab和第二部分12ac,第一部分12ab和第二部分12ac呈角度设置。在此,对第一部分12ab和第二部分12ac之间的夹角大小不做限制,夹角越小,外壳12从第三位置沿周向旋转至第四位置的过程中,按压机构13越能以更快的速度向气雾形成基体20施加更大的径向压紧力,夹角越大,外壳12从第三位置沿周向旋转至第四位置的过程中,按压机构13能够更加平缓地增加向气雾形成基体20施加的径向压紧力。
参照图1至图6,第一部分12ab未与第二部分12ac连接的一端设有第一限位部12ad,第二部分12ac未与第一部分12ab连接的一端设有第二限位部12ae,按压机构13与第一部分12ab和第二部分12ac的连接处相抵时处于第三位置,此时气雾形成基体20的外表面与外壳12的内表面具有第一距离,按压机构13与第一限位部12ad或者第二限位部12ae相抵时,处于第四位置,此时气雾形成基体20的外表面与外壳12的内表面具有第二距离,在此,第四位置与第一位置为同一位置,皆为气雾形成基体20的外表面与外壳12的内表面具有第二距离的位置。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限位槽12a的形状大小以及材料均不作限制,只要该从第三位置至第四位置的过程中,该限位槽12a能够实现第一距离大于第二距离,并且在第三位置至第四位置的过程中,外壳12能够促使按压机构13在径向方向上向气雾形成基体20施加径向压紧力即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松脱机构,第四位置时,气雾形成基体20受到按压机构13施加的径向压紧力,此时在径向压紧力的作用下,外壳12能够带动内壳11以及气雾形成基体20同步沿周向旋转,从而实现气雾形成基体20与加热体30产生相对运动的目的,进而将气雾形成基体20从加热体30上分离出来。
在一实施例中,当具有第三位置时,外壳12沿周向从第三位置旋转至第四位置的过程中,内壳11不随外壳12同步沿周向旋转,此时外壳12与内壳11在周向方向上发生相对运动。在此,从第三位置至第四位置的过程中,对外壳12相对于内壳11的运动不做限制,只要在此过程中,外壳12能够促使按压机构13在径向方向上向气雾形成基体20施加径向压紧力即可。
参考图6并结合图1与图2,在此,第一部分12ab和第二部分12ac的连接处可呈圆弧状,该圆弧状使得第一部分12ab和第二部分12ac之间具有一定的角度,在此对第一部分12ab和第二部分12ac的连接处的形状不做具体限定,只要能够实现从第三位置到达第四位置的过程中,外壳12在周向方向上能够促使按压机构13向气雾形成基体20施加径向压紧力即可。另外,本实施例中对该第一部分12ab和第二部分12ac之间的角度大小亦不做限制,例如当需要更大的径向压紧力时,可设置较小的夹角,当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大的压紧力,也可设置较小的夹角。反之,亦然。
继续参考图6并结合图1与图2,第一部分12ab和第二部分12ac呈平面状,平面状的结构可使按压机构13平缓地向气雾形成基体20施加径向压紧力,在此对第一部分12ab和第二部分12ac的结构不做限定,也可为具有一定弧度的圆弧状或者椭圆形皆可,只要在第三位置至第四位置的过程,外壳12能够促使按压机构13在径向方向上向气雾形成基体20施加径向压紧力即可。
参考图6至图9,在本实用新型中,可将外壳12在轴向方向上分为两个部分,为第一外壳12b和第二外壳12c,在第一外壳12b内壁上沿同一周向间隔设有多个第一凸块12ba,第二外壳12c内壁上沿同一周向间隔设有多个第二凸块12ca,第一凸块12ba和第二凸块12ca沿轴向间隔设置并形成轴向限位槽12d。在另一实施例中,也可在第一外壳12b内壁上设有其它元件,用以与第二外壳12c上的多个第二凸块12ca在周向方向上围成轴向限位槽12d,例如可通过加厚第一外壳12b,来实现第一外壳12b与第二外壳12c在周向方向上形成轴向限位槽12d。在此,对凸块的具体材料、形状以及大小和位置均不作限制,只要第一外壳12b与第二外壳12c能够沿轴向间隔设置并形成轴向限位槽12d即可。另外,相邻的第二凸块12ca形成限位槽12a。
在此,第一外壳12b与第二外壳12c可进行连接,用于形成外壳12,在此对其连接方式不做限制,可包括焊接、铰接、卡接、螺纹连接等各种方式,只要能够实现第一外壳12b与第二外壳12c能够进行连接即可。
继续参考图9并结合图8、图1与图2,在本实施例中,内壳11外表面沿同一周向间隔设有至少一个第二限位元件11d,第二限位元件11d设于轴向限位槽12d,用于限制内壳11产生轴向运动,从第三位置至第二位置,第二限位元件11d可沿轴向限位槽12d沿周向旋转。
参考图9并结合图1与图2,按压机构13与内壳11连接,按压机构13的一端用于沿径向插入第一通孔11f,以向气雾形成基体20施加径向压紧力。
本实施例中,内壳11上设有至少一个与内壳11的容纳腔11a连通的第一通孔11f,内壳11的外表面设有沿轴向(图1中X方向所示)延伸的按压机构13,其中轴向与加热体30的插入方向一致,在其它实施例中,按压机构13可以不沿轴向延伸。按压机构13的具体形状不做限制,只要能够向气雾形成基体20施加径向压紧力即可;本实施例中,按压机构13呈片状。按压机构13与内壳11连接,按压机构13的一端用于沿径向(图1中Y方向所示)插入第一通孔11f,以向气雾形成基体20施加径向压紧力。
本实施例的松脱机构的外壳能够沿周向运动以挤压按压机构13插入第一通孔11f。即,本实施例中,当用户完成抽吸时,在拔出气雾形成基体20之前,可以操作外壳12沿周向运动以挤压按压机构13插入第一通孔11f内以按压气雾形成基体20,气雾形成基体20在按压机构13的作用下受到径向压紧力。其中,外壳12的周向运动方向不做限制,可以是顺时针旋转也可以是逆时针旋转,或者顺时针与逆时针交替旋转,只要外壳12能够在周向运动后挤压按压机构13插入第一通孔11f即可。
参考图2并结合图1,本实施例中,内壳11包括抵接表面,沿轴向,按压机构13的一端和另一端之间的部分与抵接表面相抵,按压机构13的另一端通过弹性元件14与内壳11连接。从而,外壳12沿周向运动挤压按压机构13的过程中,按压机构13会以按压机构13的一端和另一端之间的部分与内壳11的抵接表面相抵的交点为支点做杠杆运动,待内壳11沿周向旋转一定距离后,松开外壳12,外壳12在弹性元件14的弹性力作用下沿与外壳12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回位。同时,按压机构13也会回位,沿径向与气雾形成基体20分离,用户此时可以拔出气雾形成基体20。
需说明的是,弹性元件14的具体形状不做限制,只要按压机构13的另一端通过弹性元件14与内壳11弹性连接即可。其中,本实施例中,按压机构13为多个,按压机构13沿周向等间距间隔分布,也可以是不等间距间隔分布。参考图2,本实施例中,弹性元件14套设于内壳11的外表面,并夹持按压机构13的另一端。按压机构13上设有容纳槽13c,用于容纳弹性元件14。弹性元件14的具体材料不做限制,可以是弹性钢或者高弹性硅胶等材料。外壳12的材料不做限制,可以是金属或者塑料。按压机构13的材料可以是耐高温的金属、陶瓷或者高分子材料。
继续参考图2并结合图1、图3和图9,按压机构13具有沿径向延伸的第一凸部13b,第一凸部13b和外壳12的内壁沿轴向相抵。外壳12沿周向运动时,会向按压机构13的第一凸部13b施加作用力,利于按压机构13沿径向插入第一通孔11f内以按压气雾形成基体20。本实施例中,第一凸部13b面向外壳12的部分具有第一斜面13ba和第二斜面13bc,第一斜面13ba与第二斜面13bc的存在利于外壳12在周向向按压机构13施加作用力,以驱动按压机构13沿径向插入第一通孔11f。
此外,本实施例中,参考图1和图2,内壳11的抵接表面设有第二凸部11b,按压机构13的一端和另一端之间的部分设有第一凹部13a,第二凸部11b与第一凹部13a相抵,第二凸部11b作为按压机构13杠杆运动的支点。在其它实施例中,内壳11的抵接表面设有第一凹部13a,按压机构13的一端和另一端之间的部分设有第二凸部11b,第二凸部11b与第一凹部13a相抵。或者,在其它实施例中,内壳11的抵接表面和按压机构13的一端和另一端之间的部分其中之一设有凸部,另一为光滑表面,按压机构13也能够做杠杆运动。
需说明的是,本实施例通过操作按压机构13向气雾形成基体20提供径向压紧力,在气雾形成基体20插入内壳11的容纳腔11a时,也即外壳12处于第三位置时,按压机构13不会向气雾形成基体20提供径向压紧力,可以保证气雾形成基体20插入内壳11的容纳腔11a的过程顺利,受到的阻力较小。在内壳11旋转切换至第四位置时再操作按压机构13向气雾形成基体20提供径向压紧力,以使气雾形成基体20能够随内壳11同步旋转,利于气雾形成基体20和加热体30沿周向产生相对运动。
另外需说明的是,旋转部设有供加热体30插入的开孔,开孔的孔径不小于加热体30的外径,并且旋转部为腔体。
参考图1并结合图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气雾产生装置,包括:加热体30,以及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松脱机构。内壳11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转动地与气雾产生装置连接,且沿轴向限位于气雾产生装置,加热体30插设于内壳11的容纳腔11a。其中气雾产生装置还包括本体部40,加热体30可通过加热体30支架设于本体部40,旋转部设于本体部40,与本体部40可周向旋转连接,且在轴向无相对运动。
这样设计后,内壳11由第一位置切换至第二位置的过程中,内壳11沿周向旋转,本体部40保持静止;或者,本体部40沿周向旋转,加热体30随本体部40同步旋转,内壳11保持静止,都可以实现气雾形成基体20和加热体30在周向(图1中Z方向所示)产生相对运动。
在其它实施例中,旋转部设于本体部40,与加热体30可周向旋转连接,例如和加热体30支架可周向旋转连接,且在轴向无相对运动。这样设计后,内壳11由第一位置切换至第二位置的过程中,内壳11沿周向旋转,加热体30保持静止;或者,加热体30沿周向旋转,本体部40不随加热体30同步旋转,内壳11保持静止,都可以实现气雾形成基体20和加热体30在周向(图1中Z方向所示)产生相对运动。
在另一实施例中,内壳上可设有第一卡槽,本体部上设有第二卡槽,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实现卡接以将内壳卡设于本体部上。在其它实施例中,内壳与本体部可以是其它卡接形式,只要内壳卡设于本体部即可。
用户通过本实施例的气雾产生装置抽吸气雾时,将气雾形成基体20插入内壳11的容纳腔11a内,加热体30插入气雾形成基体20内。此时,外壳12处于第三位置,气雾形成基体20与加热体30接触,且二者保持相对静止,控制加热体30加热气雾形成基体20产生气雾供用户抽吸。用户完成抽吸时,在拔出气雾形成基体20之前,从第一位置至第二位置,在径向压紧力的作用下,气雾形成基体20可以随内壳11沿周向同步旋转并带动气雾形成基体20相对加热体30运动,气雾形成基体20和加热体30由粘连变为松脱,用户可以轻松从加热体30上拔出气雾形成基体20,使用方便,也便于用户对气雾产生装置的清洁此外,为了使得加热体30和气雾形成基体20在周向的相对运动更顺利,加热体30的表面设有釉层,设置釉层后,加热体30和气雾形成基体20在周向的相对运动所受到的阻力较小,更利于气雾形成基体20和加热体30的松脱。
综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28)

1.一种用于气雾产生装置的松脱机构,所述气雾产生装置设有加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体用于插入放置在所述松脱机构上的气雾形成基体内,所述松脱机构包括:
旋转部,所述旋转部包括外壳和内壳,所述外壳套设于所述内壳上,所述内壳用于放置所述气雾形成基体;
所述内壳上设有按压机构,所述外壳能够沿周向运动以驱动所述按压机构向所述气雾形成基体施加径向压紧力;
所述内壳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转动地与所述气雾产生装置连接,由所述第一位置至所述第二位置的过程中,所述气雾形成基体和所述加热体能够在周向产生相对运动;
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所述气雾形成基体均与所述加热体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松脱机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气雾形成基体相对于所述加热体具有第一轴向位置;
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气雾形成基体相对于所述加热体具有第二轴向位置,所述第一轴向位置和所述第二轴向位置相同。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松脱机构,其特征在于,由所述第一位置至所述第二位置的过程中,所述外壳随所述内壳沿所述周向同步旋转。
4.如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松脱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能够沿所述周向从第三位置旋转至第四位置,在所述第三位置,所述气雾形成基体的外表面与所述外壳的内表面具有第一距离,在所述第四位置,所述气雾形成基体的外表面与所述外壳的内表面具有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距离,且在所述第三位置和所述第四位置,所述按压机构均为一端面向所述气雾形成基体,另一端面向所述外壳的内表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松脱机构,其特征在于,由所述第三位置至所述第四位置的过程中,所述外壳相对于所述内壳沿所述周向旋转。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松脱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位置和所述第一位置为同一位置。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松脱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与所述气雾产生装置连接,所述内壳与所述底座连接,所述内壳与所述底座之间设有第一限位元件,由所述第三位置至所述第四位置的过程中,所述第一限位元件用于限制所述内壳随所述外壳沿所述周向同步旋转,由所述第一位置至所述第二位置的过程中,所述内壳能够相对所述底座沿所述周向旋转。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松脱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元件包括橡胶圈。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松脱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具有沿周向延伸的凹槽,所述橡胶圈套设于所述凹槽,所述底座卡设于所述凹槽。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松脱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内表面沿所述周向间隔设有至少一个限位槽,所述限位槽包括连接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呈角度设置,所述第一部分未与所述第二部分连接的一端设有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二部分未与所述第一部分连接的一端设有第二限位部;
所述按压机构与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的连接处相抵时所述外壳处于第三位置,所述按压机构与所述第一限位部或者所述第二限位部相抵时所述外壳处于第四位置。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松脱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的连接处呈圆弧状。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松脱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呈平面状。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松脱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所述第一外壳和所述第二外壳沿轴向分布,所述第一外壳内壁上沿同一周向间隔设有多个第一凸块,所述第二外壳内壁上沿同一周向间隔设有多个第二凸块,所述第一凸块和所述第二凸块沿所述轴向间隔设置并形成轴向限位槽,相邻的所述第二凸块形成所述限位槽;
所述内壳外表面沿同一周向间隔设有至少一个第二限位元件,所述第二限位元件设于所述轴向限位槽,用于限制所述内壳产生轴向运动,从所述第三位置至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第二限位元件可沿所述轴向限位槽沿周向旋转。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松脱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位元件为沿同一周向间隔设置的多个凸部。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松脱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压机构为面向所述气雾形成基体设置的按压弹片。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松脱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壁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一通孔;
所述按压机构与所述内壳连接,所述按压机构的一端用于沿径向插入所述第一通孔,以向所述气雾形成基体施加径向压紧力。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松脱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压机构沿轴向延伸,所述轴向与所述加热体的插入方向一致。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松脱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能够沿周向运动以挤压所述按压机构插入所述第一通孔。
19.如权利要求16-18任一项所述的松脱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包括抵接表面,所述按压机构的一端和另一端之间的部分与所述抵接表面相抵,所述按压机构的所述另一端通过弹性元件与所述内壳连接。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松脱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元件套设于所述内壳的外表面,并夹持所述按压机构的所述另一端。
21.如权利要求1、16-18中任一项所述的松脱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压机构为多个,且沿所述周向间隔分布。
22.如权利要求1或18所述的松脱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压机构具有沿径向延伸的第一凸部,所述第一凸部和所述外壳的内壁沿轴向相抵。
23.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松脱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表面设有第二凸部,所述按压机构的所述一端和所述另一端之间的部分设有第一凹部,所述第二凸部与所述第一凹部相抵;或者,
所述抵接表面设有第一凹部,所述按压机构的所述一端和所述另一端之间的部分设有第二凸部,所述第二凸部与所述第一凹部相抵。
2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松脱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设有供所述加热体插入的开孔,所述开孔的孔径不小于所述加热体的外径。
2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松脱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为腔体。
26.一种气雾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加热体;
权利要求1-25任一项所述的松脱机构,所述加热体用于插入放置在所述松脱机构上的气雾形成基体内。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气雾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本体部,所述加热体设于所述本体部,所述旋转部设于所述本体部,与所述本体部可周向旋转连接,且在轴向无相对运动。
28.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气雾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本体部,所述加热体设于所述本体部,所述旋转部设于所述本体部,与所述加热体可周向旋转连接,且在轴向无相对运动。
CN201820685501.1U 2018-05-09 2018-05-09 一种松脱机构以及气雾产生装置 Active CN20828637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685501.1U CN208286372U (zh) 2018-05-09 2018-05-09 一种松脱机构以及气雾产生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685501.1U CN208286372U (zh) 2018-05-09 2018-05-09 一种松脱机构以及气雾产生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286372U true CN208286372U (zh) 2018-12-28

Family

ID=647035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685501.1U Active CN208286372U (zh) 2018-05-09 2018-05-09 一种松脱机构以及气雾产生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28637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451028A (zh) 松脱机构、气雾产生装置、松脱方法及发烟制品
CN207940349U (zh) 松脱机构、气雾产生装置及发烟制品
CN108783605A (zh) 一种松脱机构及气雾产生装置
CN108851248A (zh) 一种气雾产生装置
CN208837103U (zh) 一种松脱机构及气雾产生装置
CN208286372U (zh) 一种松脱机构以及气雾产生装置
WO2002015370A8 (de) Kühlungvorrichtung der rotierenden, supraleitenden wicklung einer elektrische machine
CN113174722B (zh) 一种布料熨烫装置用蒸汽式电热辊
CN208837099U (zh) 一种气雾产生装置
CN208837101U (zh) 一种松脱机构及气雾产生装置
FR2833048B1 (fr) Machine volumetrique rotative fonctionnant sans frottement dans le volume de travail et supportant des pressions et des temperatures elevees
CN208837102U (zh) 一种加热组件及气雾产生装置
CN201288822Y (zh) 机械密封
CN208286371U (zh) 一种用于气雾产生装置的松脱机构
CN107912976A (zh) 热传递热敏温度控制器
CN202932585U (zh) 一种旋转杯
CN108720090A (zh) 一种加热组件及气雾产生装置
CN209436267U (zh) 一种气雾产生装置
CN202335750U (zh) 香篆炉
CN104092335A (zh) 简便式碳刷安装固定装置
CN209147639U (zh) 一种用于加工耐高温硅胶套管的烘箱
CN206049186U (zh) 一种陶瓷雕塑台
CN101760952B (zh) 用于毛巾折叠机中的转轴制动装置
CN216092140U (zh) 用于羽毛球生产的固定装置
CN202545250U (zh) 单旋片真空泵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200082 No. 717, Changyang Road, Shanghai, Yangpu District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TOBACCO GROUP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NEW TOBACCO PRODUCT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740, Building 20, 733 Changyang Road, Yangpu District, Shanghai 200082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NEW TOBACCO PRODUCT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TOBACCO GROUP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