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283667U - 液晶透镜及立体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液晶透镜及立体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283667U
CN208283667U CN201721606199.8U CN201721606199U CN208283667U CN 208283667 U CN208283667 U CN 208283667U CN 201721606199 U CN201721606199 U CN 201721606199U CN 208283667 U CN208283667 U CN 20828366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crystal
crystal lens
electrode
substrate
lens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606199.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红磊
陈昭宇
宫晓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perD Co Ltd
Shenzhen Supe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Sup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Super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Sup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606199.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28366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2836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28366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立体显示技术领域,提供液晶透镜。该液晶透镜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第一基板设有多个第一电极,各第一电极彼此间隔设置,当液晶透镜用于立体显示时,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形成多个结构相同并呈阵列分布的液晶透镜单元,相邻两个液晶透镜单元共用一个第一电极,第二基板朝向第一基板的一侧设有多个第二电极,各第二电极彼此间隔设置,相邻两个第二电极之间形成开口部,开口部绝缘且透光设置,开口部的中心线与其相对应的并位于液晶透镜单元边缘处的第一电极的中心线在同一条直线上。该液晶透镜用于立体显示时,明显降低了相邻两个液晶透镜单元交界处出现的串扰现象。本实用新型还提供包括该液晶透镜的立体显示装置,改善立体显示效果。

Description

液晶透镜及立体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立体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液晶透镜及包含该液晶透镜的立体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采用液晶透镜实现立体显示的立体显示装置,主要是利用在液晶层两侧的两片基板上分别设置公共电极和多个驱动电极,对各个驱动电极施加相应的驱动电压以及对公共电极施加公共电压,从而在两个基板之间形成具有不同电场强度的垂直电场,以驱动液晶分子排列而形成可变焦液晶透镜。因此,只需要控制驱动电极的电压分布,液晶透镜的折射率分布就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从而对显示面板发出的光线的分布进行控制,以实现自由立体显示。
图1为现有技术提供的立体显示装置结构示意图,立体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1'和液晶透镜2',液晶透镜2'设置于显示面板1'的出光侧,显示面板1'发出的光线经过液晶透镜2'分别进入观看者的左眼和右眼。液晶透镜2'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21'与第二基板22',以及夹设于第一基板21'与第二基板22'之间的液晶层,第一基板21'上设有多个第一电极23',各个第一电极23'间隔设置,第二基板22'上设有第二电极24'。当该立体显示装置用于3D显示时,对多个第一电极23'和第二电极24'施加各自所需的电压,第一基板21'与第二基板22'之间产生电场强度不等的电场,驱动液晶层内的液晶分子25'发生偏转。由于电场强度不等,从而电场驱动液晶分子25'发生偏转的程度不同,因此,控制多个第一电极23'上的电压分布,液晶透镜2'的折射率就会相应地改变,从而对显示面板1'的出光进行控制,实现立体显示。
当立体显示装置用于3D显示时,第一基板21'与第二基板22'之间形成有阵列排列的液晶透镜单元,每个液晶透镜单元具有相同的结构。图2仅示出相邻的第一液晶透镜单元L1'与第二液晶透镜单元L2',第一液晶透镜单元L1'对应有两个第一电极23',同样地,第二液晶透镜单元L2'对应有两个第一电极23'。根据液晶透镜2'工作原理可知,对第一电极23'施加第一电压,对第二电极24'施加第二电压,因此,在第一电极23'处形成电场强度最大的电场,位于第一电极23'处的液晶分子25'在电场的驱动下呈竖直分布状态,而随着远离第一电极23',电场也变得越来越弱,即液晶分子25'会逐渐倾向于水平排列。
为满足成像要求,需要对第一液晶透镜单元L1'边缘施加的电压最大,位于第一液晶透镜单元L1'的边缘处的第一电极23'附近的液晶分子25'基本上呈现垂直方向分布,而越靠近第一液晶透镜单元L1'的中心电压越小,因此液晶分子25'会逐渐倾向于水平方向排列。在每一个液晶透镜单元内,由于电压对称分布,液晶分子25'随着电场强度的变化呈现折射率的渐变,因而液晶透镜2'具备较好的光学成像特性。
根据折射率渐变透镜光程差公式其中△n=nmax-n(r)=ne-nr,ne为液晶分子25'对非寻常光折射率,折射率n(r)作为位置r的函数在不同位置会有所不同。在如图2中,第一液晶透镜单元L1'与第二液晶透镜单元L2'的边缘处的第一电极23'位置的液晶分子25'呈垂直状态,n(r)=no,而在每个液晶透镜单元的中心附近的液晶分子25'长轴呈现水平状态,n(r)=ne。D即每个液晶透镜单元开口的大小,f为液晶透镜单元的焦距,d为液晶层的厚度。同时,为减小液晶透镜2'在立体显示时引起的串扰,避免左眼图像进入到右眼,右眼图像进入到左眼,需要液晶透镜2'与标准抛物型透镜光程差分布相吻合。
图2所示的液晶透镜2',其中第二电极24'为面电极,图3为第一液晶透镜单元L1'与第二液晶透镜单元L2'的光程差分布与理想抛物型透镜光程差分布的比较图,从图3可以看出,相邻第一液晶透镜单元L1'与第二液晶透镜单元L2'边缘处共用一个第一电极23'。当立体显示装置用于3D显示时,第一液晶透镜单元L1'与第二液晶透镜单元L2'交界处的电场强度变化比较剧烈,导致了此处的光程差出现较大的波动,液晶透镜2'的光程差分布明显偏离理想抛物型透镜光程差分布,从而影响了液晶透镜2'的成像特性。因此,液晶透镜单元边界处的光程与标准的抛物型透镜相比会有较大的偏差。当液晶透镜2'应用于3D显示技术时,这些偏差会增大立体显示装置的串扰,影响立体显示时的画面质量。
如图4所示,现有技术还公开了一种液晶透镜及其驱动方法、立体显示装置,该液晶透镜20包括具有相同结构的液晶透镜单元L10与液晶透镜单元L20,每个液晶透镜单元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210与第二基板220,第一基板210上设有第一条形电极230,第二基板220面向第一基板的一侧设有面电极240,面电极240上设有第二条形电极250,并且,面电极240作为公用电极接地,第二条形电极250上均施加负电压。对第一条形电极230、面电极240以及第二条形电极250分别施加不同的驱动电压,该液晶透镜20不仅制造工艺复杂,驱动设计繁琐,而且在产业上不易于实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液晶透镜,旨在解决现有的液晶透镜在用于立体显示时,相邻两个液晶透镜单元在交界处产生的串扰现象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液晶透镜,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以及夹设于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的液晶分子,所述第一基板设有多个第一电极,各个所述第一电极彼此间隔设置,当所述液晶透镜用于立体显示时,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形成多个结构相同并呈阵列分布的液晶透镜单元,相邻两个所述液晶透镜单元共用一个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基板朝向所述第一基板的一侧设有多个第二电极,所述第二电极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一电极的延伸方向,各个所述第二电极彼此间隔设置,相邻两个所述第二电极之间形成开口部,所述开口部绝缘且透光设置,所述开口部的中心线与其相对应的并位于所述液晶透镜单元边缘处的所述第一电极的中心线在同一条直线上。
进一步地,所述开口部的宽度小于与其相对应的并位于所述液晶透镜单元边缘处的所述第一电极的宽度。
进一步地,各个所述第一电极倾斜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上,所述第一电极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电极的排布方向相交,形成夹角。
优选地,所述夹角α,且60°≤α≤80°。
具体地,每个所述第二电极对应有至少两个所述液晶透镜单元。
进一步地,每个所述液晶透镜单元对应两个所述第一电极。
或者,进一步地,每个所述液晶透镜单元对应有m个所述第一电极,其中,m为自然数,m≥3。
进一步地,各个所述第一电极的宽度相等。
进一步地,各个所述第一电极按照等间距排列。
优选地,所述第一电极为条形电极,所述第一电极沿所述第一电极延伸方向的截面形状为矩形、拱形或锯齿形。
优选地,所述液晶透镜单元的间距为L,所述第二电极的宽度为M,其中,n为所述第二电极对应所述液晶透镜单元的数目,n为自然数且n≥2。
优选地,所述第二电极为条形电极,所述第二电极沿所述第二电极延伸方向的截面形状为矩形、拱形或锯齿形。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提供的液晶透镜,相邻两个第二电极之间形成开口部,开口部绝缘且透光设置,且开口部的中心线与其相对应的并位于液晶透镜单元边缘处的第一电极的中心线在同一条直线上,当液晶透镜用于3D显示时,对第一电极施加第一电压时,对第二电极施加第二电压,由于开口部与位于液晶透镜单元边缘处的第一电极相对,优化液晶透镜单元边缘处的电场强度分布,改善位于液晶透镜单元边缘附近液晶分子的偏转程度,在相位延迟量的表现呈现更加平滑的状态,明显降低了相邻两个液晶透镜单元交界处的串扰现象,提升立体显示的效果和观看的舒适度。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立体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还包括上述的液晶透镜,所述液晶透镜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立体显示装置,液晶透镜单元对显示面板发出的光进行调整,以呈现立体图像,消除液晶透镜产生串扰的原因,提高了立体显示效果和观看舒适度。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提供的立体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提供的液晶透镜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现有技术提供的液晶透镜的光程差分布与理想抛物型透镜光程差分布比较图;
图4是现有技术提供的液晶透镜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液晶透镜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液晶透镜在3D显示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液晶透镜的光程差分布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一电极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液晶透镜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液晶透镜的光程差分布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液晶透镜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液晶透镜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一
如图5与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液晶透镜2,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21与第二基板22,第一基板21与第二基板22之间设有液晶分子23,第一基板21上设有多个第一电极24,且各个第一电极24彼此间隔设置,第二基板22朝向第一基板21的一侧设有多个第二电极25。当液晶透镜2用于立体显示时,对第一电极24施加第一电压,对第二电极25施加第二电压,第一电压与第二电压之间的电势差在第一基板21与第二基板22之间,形成电场强度不等的第一电场,第一电场驱动液晶分子23发生偏转,第一基板21与第二基板22之间形成多个结构相同并呈阵列分布的液晶透镜单元,相邻的液晶透镜单元L1与液晶透镜单元L2共用一个第一电极23。如图6仅示出液晶透镜单元L1与液晶透镜单元L2,液晶透镜单元L1与液晶透镜单元L2结构相同,且液晶透镜单元L1与液晶透镜单元L2均具有折射率渐变的特性,可以改变光线的光路,以呈现立体图像。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液晶透镜单元L1与液晶透镜单元L2结构相同,因此,在提及液晶透镜单元时,仅对液晶透镜单元L1进行表述,省略对液晶透镜单元L2的重复性表述,以下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各个第二电极25彼此间隔设置,相邻的两个第二电极25之间的间隙形成开口部26。开口部26绝缘且透光设置,在开口部26的作用下,相邻的两个第二电极25彼此绝缘。可选的,开口部26可以是中空的,形成在相邻的两个第二电极25之间,可首先在第二基板22上形成整面的第二电极25对应的导电材料层,然后去除例如刻蚀掉开口部26位置处的导电材料层,从而形成了第二电极25和开口部26。开口部26中也可填充有透明绝缘材料。开口部26的中心线与其相对应的并位于液晶透镜单元L1边缘处的第一电极24的中心线在同一条直线上,确保开口部26与位于液晶透镜单元L1边缘处的第一电极24相对应设置,由于开口部26绝缘设置,在液晶透镜单元L1与液晶透镜单元L2的交界处电场的变化就不会过于剧烈进而导致此处的光程差有较大的波动。由于开口部透光设置,可以避免由于设置遮光材料导致显示画面中出现黑条纹,影响画面观感的情况,也可避免由于设置遮光材料对此处光程的影响。分别对第一电极24、第二电极25施加电压,液晶透镜2表现出的透镜光程差与标准的抛物型透镜重合的比较好。当液晶透镜2在进行立体显示时,可以明显的降低串扰,提升立体图像显示的质量。开口部26处的电场曲线便会以较为平缓的状态靠拢有导电材料的区域,优化液晶透镜单元L1边缘处的电场强度分布,改善位于液晶透镜单元L1边缘处第一电极24附近液晶分子23的偏转程度,液晶透镜2的光程差分布曲线在相位延迟量的表现更加平滑。这样,液晶透镜单元L1与液晶透镜单元L2的交界处的电场变化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并以较为平缓的状态靠拢于第二电极25,避免因电场变化而导致此处的光程差有较大的波动,明显降低相邻液晶透镜单元L1与液晶透镜单元L2在交界处产生的串扰现象,提升立体显示的效果和观看的舒适度。同时,对各个第二电极25施加第二驱动电压,确保第一基板21与第二基板22之间形成电场强度不等的电场,在电场的作用下,液晶分子23发生偏转,满足液晶透镜2应用于立体显示的需求。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液晶透镜2,在用于立体显示时,仅需要对第一电极24施加第一电压,对第二电极25施加第二电压,使得液晶透镜2内的液晶分子23偏转形成折射率渐变的液晶透镜单元L1,操作简单,易于实施。
如图7所示,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液晶透镜2,在第二基板22处形成有开口部26,开口部26绝缘设置,当液晶透镜2用于立体显示时,优化液晶透镜单元L1边缘处的电场强度分布,改善位于液晶透镜单元L1边缘处的第一电极24附近液晶分子23的偏转程度,液晶透镜2的光程差分布曲线在相位延迟量的表现更加平滑,明显降低了液晶透镜单元L1与液晶透镜单元L2在交界处出现的串扰现象,提升立体显示的效果和观看的舒适度,明显改善了相邻液晶透镜单元L1与液晶透镜单元L2的在交界处的光程差分布,优化后的光程差分布接近于理想抛物线,从而改善采用液晶透镜2的立体显示装置在立体显示时产生的串扰现象,提高了立体显示效果和观看舒适度。同时,可以避免由于设置遮光材料导致显示画面中出现黑条纹,影响画面观感的情况,也可避免由于设置遮光材料对此处光程的影响。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液晶透镜单元L1对应一个第二电极25和至少两个第一电极24,当液晶透镜2用于立体显示时,一个第二电极25与至少两个第一电极24之间的电场驱动液晶分子23偏转,形成规则的液晶透镜单元L1。由于液晶透镜单元L1与液晶透镜单元L2依次排布,相邻两个第二电极25之间形成有开口部26,当液晶透镜2用于立体显示时,分别对第一电极24、第二电极25施加电压,相邻两个第二电极25之间形成的开口部26与位于液晶透镜单元L1边缘处的第一电极24相对,优化液晶透镜单元L1与液晶透镜单元L2边缘处的电场强度分布,改善位于液晶透镜单元L1边缘处第一电极24附近液晶分子23的偏转程度,在相位延迟量的表现呈现更加平滑的状态,降低相邻液晶透镜单元L1与液晶透镜单元L2在交界处出现的串扰现象,提升立体显示的效果和观看的舒适度。同时,为保证液晶透镜2在立体显示时,可以正常呈现立体图像,相邻两个第二电极25之间的距离也不能过大,影响液晶透镜2的正常显示。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设定第二电极25的宽度小于液晶透镜单元L1的间距,液晶透镜单元L1的间距是指位于液晶透镜单元L1边缘处的两个第一电极24的中心线之间距离。由于液晶透镜单元L1的中心线与相对应的第二电极25的中心线在同一条直线上,这样第二电极25与第一电极24之间形成的电场,驱动液晶分子23发生规则性偏转,继而确保液晶透镜2用于立体显示时,可以呈现结构相同的液晶透镜单元L1。
由于第二电极25的宽度小于液晶透镜单元L1的间距,而且液晶透镜单元L1与液晶透镜单元L2之间形成开口部26,可以设定开口部26的宽度可以小于位于液晶透镜单元L1边缘处的第一电极24的宽度,这样,第二电极25与第一电极24有相对重叠部分,优化液晶透镜单元L1与液晶透镜单元L2在交界处的电场强度分布,改善位于液晶透镜单元L1边缘处的第一电极24附近液晶分子23的偏转程度,液晶透镜2的光程差分布曲线在相位延迟量的表现更加平滑,降低相邻液晶透镜单元L1与液晶透镜单元L2在交界处产生的串扰现象,提升立体显示的效果和观看的舒适度。
当然,也可以设定开口部26的宽度大于位于液晶透镜单元L1边缘处的第一电极24的宽度,即第二电极25与第一电极24完全不重合,第二基板22与位于液晶透镜单元L1边缘处的第一电极24相对应位置处完全无导电材料,因此,开口部26处的电场曲线便会以较为平缓的状态靠拢有导电材料的区域,优化液晶透镜单元L1边缘处的电场强度分布,改善位于液晶透镜单元L1边缘处的第一电极24附近液晶分子23的偏转程度,在相位延迟量的表现呈现更加平滑的状态。
可以理解的是,还可以将开口部26的宽度等于位于液晶透镜单元L1边缘处的第一电极24的宽度,即第二电极25与第一电极24不发生重合,同样可以抑制液晶透镜单元L1与液晶透镜单元L2在交界处产生的光程波动,进而液晶透镜单元L1与液晶透镜单元L2交界处的电场曲线,会以较为平缓的状态靠拢于第二电极25,降低液晶透镜单元L1与液晶透镜单元L2交界处的光程差与标准的抛物型透镜的偏差,改善相邻液晶透镜单元L1与液晶透镜单元L2交界处出现的串扰现象,提升液晶透镜2的显示质量。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液晶透镜单元L1对应有一个第二电极25和两个第一电极24,由于液晶透镜单元L1与液晶透镜单元L2依次排布,相邻两个第二电极25之间形成有开口部26,当液晶透镜2用于立体显示时,分别对第一电极24、第二电极25施加电压,而由于开口部26未设置导电材料,因此,开口部26处的电场曲线便会以较为平缓的状态靠拢有导电材料的区域,优化液晶透镜单元L1边缘处的电场强度分布,改善位于液晶透镜单元L1边缘处的第一电极24附近液晶分子23的偏转程度,在相位延迟量的表现呈现更加平滑的状态。这样,液晶透镜单元L1与液晶透镜单元L2的交界处的电场变化会以较为平缓的状态靠拢于第二电极25,避免因电场变化而导致此处的光程差有较大的波动,明显降低相邻液晶透镜单元L1与液晶透镜单元L2在交界处产生的串扰现象,提升立体显示的效果和观看的舒适度。同时,由于开口部透光设置,可以避免由于设置遮光材料导致显示画面中出现黑条纹,影响画面观感的情况,也可避免由于设置遮光材料对此处光程的影响。
为更好的说明本实施例提供的液晶透镜2,在立体显示时,可以明显地降低液晶透镜单元L1与液晶透镜单元L2交界处出现的串扰现象,现将实验结果进行说明。具体地,本实施例提供的液晶透镜单元L1对应一个第二电极25与两个第一电极24。设定液晶透镜单元L1的间距256um,运用LC-MASTER软件进行光程差模拟,并利用MATLAB对所得模拟数据进行处理。本模拟实验所使用的液晶分子23的寻常光折射率n0为1.524,非寻常光折射率ne为1.824。液晶透镜2的厚度以及第一电极24的宽度都设置为30um,以及驱动电压,这些主要参数在现有技术提供的液晶透镜2'(图2所示)和本实施例提供的液晶透镜2的模拟实验中保持不变。图3展示了现有技术提供的液晶透镜2'的模拟结果,图中曲线分别为现有技术提供的液晶透镜2'的光程差分布曲线和与标准抛物型透镜的光程差分布曲线。可以看出,相邻两个液晶透镜单元L1'与L2'的交界处,与标准抛物型透镜的光程差分布曲线的偏差较大,这些偏差会在实际的3D观看中造成较大的串扰。图7展示了本实施例提供的液晶透镜2的模拟结果,本实施例中第二电极25的宽度设置为156um。可以看出,模拟数据经处理后,本实施例提供的液晶透镜2的光程差曲线与标准抛物型透镜的光程差曲线重合得比较好,并且在液晶透镜单元L1与液晶透镜单元L2的交界处,与标准抛物型透镜的光程差分布曲线的偏差较小,极大程度改善光程差曲线的波动现象,进而在立体显示过程中,有效减弱串扰现象,进而提升观看舒适度。相对于现有技术提供的液晶透镜2'的光程差分布曲线有较大的改善,降低了液晶透镜单元L1与液晶透镜单元L2的交界处出现的串扰现象,提高了立体显示效果和观看舒适度。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电极25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一电极24的延伸方向,可以设置第一电极24的延伸方向可以平行于第一基板21的宽度方向,当液晶透镜2用于立体显示时,对第一电极24施加第一电压,对第二电极25施加第二电压,从而在第一基板21与第二基板22之间形成阵列排布的液晶透镜单元L1,采用蚀刻工艺在第一基板21上加工第一电极24,操作方便。当然,还可以为了解决液晶透镜2在用于立体显示时出现的摩尔纹问题,将各个第一电极24倾斜设置于第一基板22上,由于第二电极25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一电极24的延伸方向,这样第一电极24、第二电极25均沿一定角度倾斜设置,改善液晶透镜2的周期性干涉,弱化摩尔纹,提升液晶透镜2在用于立体显示的显示效果。
如图8所示,为便于设计第一电极24的倾斜角度,而且倾斜设置的第一电极24、第二电极25不会影响液晶透镜2的分光效果,确保液晶透镜2在立体显示时将左眼图像传送至观看者的左眼,右眼图像传送至观看者的右眼,设定第一电极24的延伸方向与第一电极24的排布方向相交,形成夹角为α,且60°≤α≤80°,在此范围内设定第一电极24的倾斜角度,不仅可以改善摩尔纹,而且可以降低串扰等影响立体显示的问题。本实施例提供的夹角α是指第一电极24的倾斜方向与第一电极24的排布方向所形成的锐角夹角,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24的倾斜方向为右倾,同样地,可以设置第一电极24的倾斜方向为左倾,夹角α为第一电极24的延伸方向与第一电极24的排布方向所夹设的锐角。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24沿同一方向阵列排布于第一基板22上,第一电极24的排布方向为第一基板22的横向方向。
在本实施例中,为便于加工第一电极24,可以将第一电极24设置为条形电极,并且第一电极24沿第一电极24延伸方向的截面形状为矩形、拱形或锯齿形,便于制作加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24选取的形状应满足,当液晶透镜2用于立体显示时,分别对第一电极24与第二电极25施加驱动电压,以使液晶分子23偏转形成液晶透镜单元L1。当然,第一电极24的截面形状也可以为其他规则或不规则形状,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应当毫无异议的确定,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电极24的截面形状,只适用于举例说明,规则形状的第一电极24更加容易加工。
如图5与图6所示,同样地,便于制作加工第二电极25,将第二电极25设置为条形电极,且第二电极25沿第二电极25延伸方向的截面形状为矩形、拱形或锯齿形,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电极25选取的形状应满足,当液晶透镜2用于立体显示时,分别对第一电极24与第二电极25施加驱动电压,以使液晶分子23偏转形成液晶透镜单元L1。当然,第二电极25的截面形状也可以为其他规则或不规则形状,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应当毫无异议的确定,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电极25的截面形状,只适用于举例说明,规则形状的第二电极25更加容易加工。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液晶透镜2还包括电压控制模块(图中未示出),电压控制模块用于控制施加位于液晶透镜单元L1边缘处的第一电极24上的第一驱动电压,以及第二电极25上的第二驱动电压,第一驱动电压与第二驱动电压之间的电势差大于液晶分子23的阈值电压。电势差产生电场强度不等的电场,在电场的作用下,液晶分子23随电场强度的变化发生偏转,使得第一基板21和第二基板22之间液晶层的折射率呈梯度分布,形成呈阵列设置的液晶透镜单元L1。使用电压控制模块,可以精准控制第一驱动电压、第二驱动电压的大小,使得液晶透镜2在立体显示时,液晶分子23按照规定的电场分布排列,并且接近于理想抛物线分布,形成折射率渐变的液晶透镜单元L1,成像效果较佳。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电势差为u0,液晶分子23的阈值电压为vth,且vth<u0≤4vth。第一驱动电压的电压值大小与第一电极24的宽度有关,若第一电极24的宽度较大,则相应的第一驱动电压的电压值应较小,同样地,若第一电极24的宽度较小,则相应的第一驱动电压的电压值应较大,这样的处理是为了满足液晶透镜2成像所需的电压,同时解决了液晶透镜2在立体显示时,位于液晶透镜单元L1边缘处的第一电极24附近由于电场强度较大,相邻液晶透镜单元L1与液晶透镜单元L2在交界处出现串扰的问题。
如图5与图6所示,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立体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1和上述的液晶透镜2,液晶透镜2设置于显示面板1的出光侧,当液晶透镜2用于立体显示时,对第一电极24施加第一电压,对第二电极25施加相等的第二驱动电压,第一电压与第二驱动电压之间的电势差在第一基板21与第二基板22之间形成电场强度不等的第一电场,第一电场驱动液晶分子23发生偏转,形成折射率渐变的液晶透镜单元L1,液晶透镜单元L1对显示面板1发出的光进行调整,以呈现立体图像。
实施例二
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液晶透镜3与实施例一提供的液晶透镜2结构大体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各液晶透镜单元L1对应有m个第一电极34,m为自然数,m≥3。在本实施例中,每个液晶透镜单元L1对应有6个第一电极34。对于此种结构的液晶透镜3,对各个第一电极34施加对称的第四驱动电压,具体地,在液晶透镜单元L1中,对各个条形电极如S11,S12,S13,S14,S15,S16施加对称的电压,具体地(V(S11)=V(S16))>(V(S12)=V(S15))>(V(S13)=V(S14))。同样地,在液晶透镜单元L2中,对各个条形电极如S16,S17,S18,S19,S3,S21施加对称的电压,具体地(V(S16)=V(S21))>(V(S17)=V(S3))>(V(S18)=V(S19)),对第二电极35施加第五驱动电压。对位于液晶透镜单元L1两端的第一电极34施加的电压最大,位于液晶透镜单元L1中心的第一电极34施加的电压最小,电压由两端到中心呈现递减的趋势且电压呈现对称分布。在液晶透镜单元L1内由于电压对称分布,液晶分子33会在平滑电场的影响下折射率呈现一定的渐变趋势,因此液晶透镜3可以具有很好的光学成像性质。通过合适的电压匹配,得到的液晶透镜单元L1的光程差分布会与标准的抛物线透镜更加的吻合。这样在实际观看的过程,明显的降低串扰现象,减少观看立体因视差产生的眩晕感觉,提高立体显示效果和观看的舒度。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液晶透镜单元L1与液晶透镜单元L2结构相同,因此,在提及液晶透镜单元时,仅对液晶透镜单元L1进行表述,省略对液晶透镜单元L2的重复性表述,以下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液晶透镜3,由于各液晶透镜单元L1对应有多个第一电极34,相邻两个第二电极35之间形成的开口部36与位于液晶透镜单元L1边缘处的第一电极34相对,优化液晶透镜单元L1边缘处的电场强度分布,改善位于液晶透镜单元L1边缘处的第一电极34附近液晶分子33的偏转程度,液晶透镜2的光程差分布曲线在相位延迟量的表现更加平滑,明显降低了液晶透镜单元L1与液晶透镜单元L2在交界处出现的串扰现象,提升立体显示的效果和观看的舒适度,明显改善了相邻液晶透镜单元L1与液晶透镜单元L2的在交界处的光程差分布,优化后的光程差分布接近于理想抛物线,从而改善采用液晶透镜3的立体显示装置在立体显示时产生的串扰现象,提高了立体显示效果和观看舒适度。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34可以采用条形电极,且各个第一电极34的宽度相等。根据液晶透镜3的设计要求,蚀刻多个等宽度的第一电极34,操作方便,同样地,还可以根据液晶透镜3的设计要求,蚀刻多个不等宽度的第一电极34,操作人员可以具体要求,设定第一电极34的宽度。
优选地,当各个第一电极34按照等间距排列时,电压控制模块控制施加于各个第一电极34上的第一电压,以使液晶透镜3在用于立体显示时,形成规则的梯度折射率透镜,确保液晶透镜3的分光作用。当各个第一电极34按照不等间距排列时,电压控制模块控制施加于各个第一电极34上的第一电压,以使液晶透镜3在用于立体显示时,形成规则的梯度折射率透镜,确保液晶透镜3的分光作用。
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电压控制模块还用于控制施加位于液晶透镜单元L1边缘处的第一电极34的第一电压,以及第二电极35上的第二电压,由液晶透镜单元L1的两边缘处至液晶透镜单元L1的中心处,各个第一电压的电压值由大至小,即两边缘处第一电极34上的第一电压的电压值最大,依次减小,第一电压与第二电压之间的电势差产生电场强度不等的第一电场,在电场的作用下,液晶分子33随电场强度的变化发生偏转,使得第一基板21和第二基板23之间液晶层的折射率呈梯度分布,形成呈阵列设置的液晶透镜单元L1,液晶透镜单元L1对显示面板的出光进行控制,实现立体显示。
实施例三
如图1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液晶透镜4与实施例二提供的液晶透镜3结构大致相同,液晶透镜4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41与第二基板42,第二基板42设置于第一基板41的上方,第一基板41与第二基板42之间设有液晶分子43和间隙子40,第二基板42上设有第二电极45,第一基板41上设有第一电极44,相邻两个第二电极45之间形成开口部46。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基板41与第一电极44之间设有第三电极47,第三电极47与第一电极44之间设有绝缘层48,各个第一电极44设于绝缘层48上。液晶透镜4处于2D显示时,电压控制模块还用于控制施加于第三电极47上的第三驱动电压,第二电极45上的第二驱动电压,各个驱动电压相互配合,驱动液晶分子43发生偏转,确保液晶透镜4用于3D显示时,呈现标准的立体图像。并且,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电极45为条状电极,相邻两个第二电极45之间形成的开口部46与第一电极44相对,优化液晶透镜单元边缘处的电场强度分布,改善位于液晶透镜单元L1边缘处的第一电极44附近液晶分子43的偏转程度,液晶透镜2的光程差分布曲线在相位延迟量的表现更加平滑,明显降低了液晶透镜单元边缘处出现的串扰现象,提升立体显示的效果和观看的舒适度,明显改善了液晶透镜单元的光程差分布,优化后的光程差分布接近于理想抛物线,从而改善采用液晶透镜4的立体显示装置在立体显示时产生的串扰现象,提高了立体显示效果和观看舒适度。明显的降低液晶透镜单元边缘处出现的串扰现象,提高了观看的质量。对第二电极45施加第二驱动电压,对第三电极47施加第三驱动电压,第二驱动电压与第三驱动电压之间的电势差大于液晶分子43的阀值电压,这样在第二电极45和第三电极47间会形成电场强度相等的第二电场,该第二电场使得液晶分子43发生偏转,偏转后的液晶分子43与间隙子40之间的折射率差在预设范围内,满足预设范围的条件是间隙子40的折射率与液晶分子43折射率之间的差值小于0.1,此时,液晶分子43的折射率接近于间隙子40的折射率。因此,光线经过液晶分子43和间隙子40时,不会产生光的折射,液晶透镜4可以改善间隙子40亮点现象。
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优选地设定第三电极47为面电极,面电极是指在第一基板44的表面整体覆盖导电材料。第三电极47结构简单,可以提供稳定的第三驱动电压,这样,当液晶透镜2在用于2D显示时,第二电极45和第三电极47间会形成电场强度相等的第二电场,该第二电场使得液晶分子43发生偏转,偏转后的液晶分子43与间隙子40之间的折射率差在预设范围内,满足预设范围的条件是间隙子40的折射率与液晶分子43折射率之间的差值小于0.1,此时,液晶分子43的折射率接近于间隙子40的折射率。因此,光线经过液晶分子43和间隙子40时,不会产生光的折射,液晶透镜4可以改善间隙子40亮点现象。
实施例四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液晶透镜5与实施例一提供的液晶透镜2结构大体相同。液晶透镜5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51与第二基板52,第一基板51与第二基板52之间设有液晶分子53,第一基板51上设有多个第一电极54,在图12中,各个第一电极54表示为S11,S12,S13,S14,S15,S16,S17,S18,S19,S20,S21,且各个第一电极54彼此间隔设置,第二基板52朝向第一基板51的一侧设有多个第二电极55,两个第二电极55之间形成开口部56,开口部56与第一电极S16相对应,且开口部56的中心线与第一电极S16的中心线在同一直线上,由于开口部56未设置有导电材料,在液晶透镜单元L1的边界处电场的变化就不会过于剧烈进而导致此处的光程差有较大的波动。分别对第一电极54、第二电极55施加电压,液晶透镜单元表现出的透镜光程差与标准的抛物型透镜重合的比较好。当液晶透镜5在进行立体显示时,可以明显的降低串扰,提升立体图像显示的质量。开口部56处的电场曲线便会以较为平缓的状态靠拢有导电材料的区域,优化液晶透镜单元边缘处的电场强度分布,改善位于液晶透镜单元边缘处第一电极54附近液晶分子53的偏转程度,在相位延迟量的表现呈现更加平滑的状态。这样,液晶透镜单元的交界处的电场变化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并以较为平缓的状态靠拢于第二电极,55,避免因电场变化而导致此处的光程差有较大的波动,明显降低相邻液晶透镜单元在交界处产生的串扰现象,提升立体显示的效果和观看的舒适度。同时,由于开口部透光设置,可以避免由于设置遮光材料导致显示画面中出现黑条纹,影响画面观感的情况,也可避免由于设置遮光材料对此处光程的影响。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采用第二电极55为条形电极,为进一步提升液晶透镜5在立体显示时的显示质量,每个第二电极55对应至少两个液晶透镜单元L1,设定液晶透镜单元L1的间距为L,设定液晶透镜单元L1的间距L为位于液晶透镜单元L1边缘处的两个第一电极54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第二电极55的宽度为M,其中,n为第二电极55对应液晶透镜单元L1的数目,n为自然数且n≥2。如图12所示,一个第二电极55对应两个液晶透镜单元(图中未示出),即n=2,第二电极55的宽度小于液晶透镜单元L1的2倍间距。当然,一个第二电极55覆盖更多的液晶透镜单元,即n>2,第二电极55的宽度表示为不仅可以解决液晶透镜单元的边界处存在的串扰问题,同时降低第二电极55的加工难度,便于操作人员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定第二电极55的宽度。开口部56的宽度可以任意设置,都可以解决液晶透镜单元L1与液晶透镜单元L2在交界处存在的串扰问题,便于操作人员根据具体情况设定第二电极55的宽度。相邻两个第二电极55之间形成的开口部56与位于液晶透镜单元L1边缘处的第一电极54相对,优化液晶透镜单元L1与液晶透镜单元L2边缘处的电场强度分布,改善位于液晶透镜单元L1边缘处第一电极54附近液晶分子53的偏转程度,液晶透镜5的光程差分布曲线在相位延迟量的表现更加平滑,降低相邻液晶透镜单元L1与液晶透镜单元L2在交界处出现的串扰现象,提升立体显示的效果和观看的舒适度。同时,为保证液晶透镜5在立体显示时,可以正常呈现立体图像,相邻两个第二电极55之间的距离也不能过大,影响液晶透镜5的正常显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3)

1.液晶透镜,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以及夹设于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的液晶分子,所述第一基板设有多个第一电极,各个所述第一电极彼此间隔设置,当所述液晶透镜用于立体显示时,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形成多个结构相同并呈阵列分布的液晶透镜单元,相邻两个所述液晶透镜单元共用一个所述第一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基板朝向所述第一基板的一侧设有多个第二电极,所述第二电极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一电极的延伸方向,各个所述第二电极彼此间隔设置,相邻两个所述第二电极之间形成有开口部,所述开口部填充有透明绝缘材料,使得所述开口部绝缘且透光设置,所述开口部的中心线与其相对应的并位于所述液晶透镜单元边缘处的所述第一电极的中心线在同一条直线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部的宽度小于与其相对应的并位于所述液晶透镜单元边缘处的所述第一电极的宽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晶透镜,其特征在于:各个所述第一电极倾斜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上,所述第一电极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电极的排布方向相交,形成夹角。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晶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夹角α,且600≤α≤800。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液晶透镜,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二电极对应有至少两个所述液晶透镜单元。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晶透镜,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液晶透镜单元对应两个所述第一电极。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晶透镜,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液晶透镜单元对应有m个所述第一电极,其中,m为自然数,m≥3。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晶透镜,其特征在于:各个所述第一电极的宽度相等。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晶透镜,其特征在于:各个所述第一电极按照等间距排列。
10.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液晶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为条形电极,所述第一电极沿所述第一电极延伸方向的截面形状为矩形、拱形或锯齿形。
11.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晶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晶透镜单元的间距为L,所述第二电极的宽度为M,其中,n为所述第二电极对应所述液晶透镜单元的数目,n为自然数且n≥2。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液晶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为条形电极,所述第二电极沿所述第二电极延伸方向的截面形状为矩形、拱形或锯齿形。
13.立体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液晶透镜,所述液晶透镜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侧。
CN201721606199.8U 2017-11-27 2017-11-27 液晶透镜及立体显示装置 Active CN20828366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606199.8U CN208283667U (zh) 2017-11-27 2017-11-27 液晶透镜及立体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606199.8U CN208283667U (zh) 2017-11-27 2017-11-27 液晶透镜及立体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283667U true CN208283667U (zh) 2018-12-25

Family

ID=647482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606199.8U Active CN208283667U (zh) 2017-11-27 2017-11-27 液晶透镜及立体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28366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03368A (zh) * 2019-10-29 2020-01-17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透镜阵列及其制备方法、显示面板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03368A (zh) * 2019-10-29 2020-01-17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透镜阵列及其制备方法、显示面板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200142B (zh) 液晶透镜及立体显示装置
US9578317B2 (en) Two-dimensional/three-dimensional switchable display apparatus
KR101419234B1 (ko) 액정 전계 렌즈 및 이를 이용한 입체 표시 장치
CN102116988B (zh) 电驱动液晶透镜和使用该透镜的立体显示器
CN103698893B (zh) 立体液晶显示装置
CN102253562B (zh) 立体显示装置及其液晶透镜
EP2717586A2 (en) Liquid crystal grating panel, stereo display device and display method thereof
CN103995402A (zh) 液晶狭缝光栅、立体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CN203433240U (zh) 液晶狭缝光栅、立体显示装置
CN103345082B (zh) 一种液晶透镜、立体显示方法及立体显示装置
CN104252083B (zh) 一种液晶透镜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3454825A (zh) 液晶透镜及2d/3d图像显示装置
US9521402B2 (en) Stereoscopic display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02929049B (zh) 一种立体显示用阶梯格栅及应用该阶梯格栅的立体显示器
CN103226247B (zh) 一种立体显示装置及立体显示方法
CN208283667U (zh) 液晶透镜及立体显示装置
CN106292123B (zh) 液晶透镜及立体显示装置
CN204422876U (zh) 立体显示装置
CN202948239U (zh) 一种液晶透镜及3d显示装置
CN104020625A (zh) 3d分光器及立体显示装置
TWI575255B (zh) 液晶透鏡及立體顯示裝置
CN204009311U (zh) 液晶透镜阵列及立体显示装置
CN105785575B (zh) 立体显示装置
CN103969911B (zh) 一种电控液晶透镜面板及3d/2d可切换立体显示装置
CN103605245A (zh) 一种液晶透镜和立体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