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晶透镜、立体显示方法及立体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立体显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液晶透镜、立体显示方法及立体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发展,立体显示技术已发展出多种显示模式来使观察者产生立体视觉。立体视觉的产生是由于人的左右眼接收到了不同角度的图像,经大脑合成后,感知到物体的层次感及深度感。目前的立体显示装置可分为被动立体显示装置和自动立体显示装置。使用被动立体显示装置时,使用者要佩戴眼镜或头盔之类的辅助设备,而自动立体显示也叫裸眼立体显示,即观察者不需要借助任何辅助设备即可看到立体影像。
裸眼式立体显示装置主要原理是在显示面板前设置光栅,所述光栅将显示面板显示的至少两幅视差图像分别提供给观看者的左、右眼。其中,所述光栅可以为狭缝光栅或柱镜光栅。
最近出现了采用液晶透镜的立体显示器的方案,这种技术从液晶的双折射性质出发,采用电压控制液晶分子的分布,对入射光产生透镜的效果。这种显示器的最大优点是折射率和透镜的焦距等可调。但是这些方案还是基于现有的柱透镜光栅形成的立体显示器,只能实现2D(二维)/3D(三维)的全屏切换,即观察者不能同时观看含有2D和3D的内容信息。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使立体显示装置能同时呈现三维显示效果和二维显示效果。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立体显示方法,应用在包含液晶透镜的立体显示装置中,所述液晶透镜包括多个平行排列的第一电极、多个平行排列且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电极不同的第二电极、以及填充于第一、第二电极之间的液晶;所述方法包括:
对覆盖三维显示区域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施加至少一组沿预定方向呈“V”型分布的电压、或者施加至少一组沿预定方向呈倒“V”型分布的电压,所述“V”型或倒“V”型分布的电压全部或部分大于所述液晶的阈值电压;
对覆盖二维显示区域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施加小于所述液晶的阈值电压,或者施加大于所述液晶的超饱和电压的电压。
可选地,所述立体显示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显示区域,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只包含一个三维显示区域,
所述对覆盖三维显示区域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施加至少一组沿预定方向呈“V”型分布的电压、或者施加至少一组沿预定方向呈倒“V”型分布的电压的步骤包括:
对第一显示区域中覆盖所述三维显示区域的第二电极施加第二电压,对第一显示区域中覆盖所述三维显示区域的多个第一电极施加至少一组沿第一电极排列方向呈“V”型分布的第一电压,或者施加至少一组沿预定方向呈倒“V”型分布的第一电压;
所述对覆盖二维显示区域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施加小于所述液晶的阈值电压,或者施加大于所述液晶的超饱和电压的电压的步骤包括:
对第一显示区域中未覆盖所述三维显示区域的第一电极施加第三电压,所述第三电压与第二电压的压差小于所述液晶的阈值电压或者大于所述液晶的超饱和电压;对第一显示区域中未覆盖所述三维显示区域的第二电极施加与第三电压的压差大于所述液晶的超饱和电压、并且与所述第一电压的压差大于所述液晶的超饱和电压的电压。
可选地,对第一显示区域中覆盖所述三维显示区域的第二电极所施加的第二电压为等位电压;
对第一显示区域中未覆盖所述三维显示区域的第一电极所施加的第三电压为等位电压。
可选地,所述第二电压、第三电压均为零电压。
可选地,所述液晶透镜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二显示区域,所述第二显示区域包含相邻且不重叠的两个三维显示区域X和Y,
所述对覆盖三维显示区域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施加至少一组沿预定方向呈“V”型分布的电压、或者施加至少一组沿预定方向呈倒“V”型分布的电压的步骤包括:
对第二显示区域中覆盖所述三维显示区域X的多个第一电极施加至少一组沿第一电极排列方向呈“V”型分布的第四电压、或者施加至少一组沿预定方向呈倒“V”型分布的第四电压;对第二显示区域中覆盖所述三维显示区域X的第二电极施加第一等位电压;
对第二显示区域中覆盖所述三维显示区域Y的多个第一电极施加至少一组沿第一电极排列方向呈“V”型分布的第五电压、或者施加至少一组沿预定方向呈倒“V”型分布的第五电压;对第二显示区域中覆盖所述三维显示区域Y的第二电极施加第二等位电压;
所述对覆盖二维显示区域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施加小于所述液晶的阈值电压,或者施加大于所述液晶的超饱和电压的电压的步骤包括:
所施加的第一等位电压与所述第五电压的压差大于液晶的超饱和电压,并且所施加的第二等位电压与所述第四电压的压差大于液晶的超饱和电压。
可选地,所述第一等位电压为零电压。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液晶透镜,包括多个平行排列的第一电极,多个平行排列且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电极不同的第二电极,填充于所述第一、第二电极之间的液晶;还包括:
分别与所述第一、第二电极相连的电极驱动单元,用于对覆盖三维显示区域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施加至少一组沿预定方向呈“V”型分布的电压、或者施加至少一组沿预定方向呈倒“V”型分布的电压,且所述“V”型或倒“V”型分布的电压全部或部分大于所述液晶的阈值电压;对覆盖二维显示区域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施加小于所述液晶的阈值电压,或者施加大于所述液晶的超饱和电压的电压。
可选地,所述液晶透镜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一显示区域,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只包含一个三维显示区域,
所述电极驱动单元对覆盖三维显示区域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施加至少一组沿预定方向呈“V”型分布的电压、或者施加至少一组沿预定方向呈倒“V”型分布的电压是指:
电极驱动单元对第一显示区域中覆盖所述三维显示区域的第二电极施加第二电压,对第一显示区域中覆盖所述三维显示区域的多个第一电极施加至少一组沿第一电极排列方向呈“V”型分布的第一电压、或者施加至少一组沿预定方向呈倒“V”型分布的第一电压;
电极驱动单元对覆盖二维显示区域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施加小于所述液晶的阈值电压,或者施加大于所述液晶的超饱和电压的电压是指:
所述电极驱动单元对第一显示区域中未覆盖所述三维显示区域的第一电极施加第三电压,所述第三电压与第二电压的压差小于所述液晶的阈值电压或大于所述液晶的超饱和电压;对第一显示区域中未覆盖所述三维显示区域的第二电极施加与第三电压的压差大于所述液晶的超饱和电压、并且与所述第一电压之间的压差大于所述液晶的超饱和电压的电压。
可选地,所述电极驱动单元对第一显示区域中覆盖所述三维显示区域的第二电极所施加的第二电压为等位电压;对第一显示区域中未覆盖所述三维显示区域的第一电极所施加的第三电压为等位电压。
可选地,所述第二电压、第三电压均为零电压。
可选地,第一、第二电极的边缘形状为弧线、折线、其他任意不规则曲线中的任一种。
可选地,所述第一电极、第二电极的延伸方向相互垂直。
可选地,所述的液晶透镜还包括:
绝缘层,覆盖在所述第二电极上;
多个平行排列的第三电极;覆盖在所述绝缘层上;各第三电极分别覆盖两个相邻的第二电极的间隙,且各第三电极的宽度大于或等于所覆盖的两个相邻的第二电极间的间距。
可选地,所述液晶透镜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二显示区域,所述第二显示区域包含相邻且不重叠的两个三维显示区域X和Y,
所述电极驱动单元对覆盖三维显示区域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施加至少一组沿预定方向呈“V”型分布的电压、或者施加至少一组沿预定方向呈倒“V”型分布的电压是指:
所述电极驱动单元对第二显示区域中覆盖所述三维显示区域X的多个第一电极施加至少一组沿第一电极排列方向呈“V”型分布的第四电压、或者施加至少一组沿预定方向呈倒“V”型分布的第四电压;对第二显示区域中覆盖所述三维显示区域X的第二电极施加第一等位电压;对第二显示区域中覆盖所述三维显示区域Y的多个第一电极施加至少一组沿第一电极排列方向呈“V”型分布的第五电压、或者施加至少一组沿预定方向呈倒“V”型分布的第五电压;对第二显示区域中覆盖所述三维显示区域Y的第二电极施加第二等位电压;
电极驱动单元对覆盖二维显示区域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施加小于所述液晶的阈值电压,或者施加大于所述液晶的超饱和电压的电压是指:
所施加的第一等位电压与所述第五电压的压差大于液晶的超饱和电压、并且所施加的第二等位电压与所述第四电压的压差大于液晶的超饱和电压。
可选地,所述第一等位电压为零电压。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立体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液晶透镜,所述液晶透镜是权利要求7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液晶透镜。
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可以在整个显示屏幕中同时进行二维和三维显示,至少可以显示一个三维显示区域,并可以调整显示屏幕中三维显示区域的位置和大小。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将部分电极的电压置为0,可减少功耗。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可以在同一时间内显示互不交叉的三维显示区域。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中电极形状为弧形或折线形或任意不规则曲线,可以有效解决3D状态下的摩尔纹,显著提高3D显示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中液晶透镜的区域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二中液晶透镜的加电示意图;
图3a、图3b、图3c、图3d、图3e、图3f为实施例二、三中的区域分布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三中液晶透镜的加电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四的液晶透镜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五的液晶透镜的剖面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五的液晶透镜的侧视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七的立体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不冲突,本发明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各个特征可以相互结合,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另外,虽然在流程图中示出了逻辑顺序,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此处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
实施例一、
一种立体显示方法,应用在包含液晶透镜的立体显示装置中,所述液晶透镜包括多个平行排列的第一电极、多个平行排列且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电极不同的第二电极、以及填充于第一、第二电极之间的液晶;所述方法包括:
对覆盖三维显示区域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施加至少一组沿预定方向呈“V”型分布的电压、或者施加至少一组沿预定方向呈倒“V”型分布的电压,且所述“V”型或倒“V”型分布的电压全部或部分大于所述液晶的阈值电压;
对覆盖二维显示区域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施加小于所述液晶的阈值电压,或者施加大于所述液晶的超饱和电压的电压。
本发明中立体显示装置可以同时显示二维显示区域和三维显示区域;也可以全屏显示二维、也可以全屏显示三维。所述三维显示区域、二维显示区域在显示装置中的位置可以为默认的、也可以由用户设置或更改。通过对液晶透镜中不同的第一、第二电极分别施加不同的电压,就可以使液晶透镜中只有部分区域的液晶形成透镜效果;这样一来,立体显示装置中形成透镜效果的区域显示三维效果,未形成透镜效果的区域显示二维效果。
当第一、第二电极之间的压差小于阈值电压时,液晶分子在电压的作用下平行于第一、第二透明基板的平面排列;光线经过该第一、第二电极之间的液晶层也不会产生光程差,跟穿过平板玻璃效果一样。
当第一、第二电极之间的压差大于饱和电压时,液晶分子在电压的作用下垂直于第一、第二透明基板排列;光线经过该第一、第二电极之间的液晶层不会产生光程差,跟穿过平板玻璃效果一样。
当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的压差呈“V”型或倒“V”型分布时,当压差大于超饱和电压时,液晶层不会产生光程差,跟穿过平板玻璃效果一样。
本实施例中,“V”型或倒“V”型分布的电压是指:
在施加了“V”型或倒“V”型分布的电压的多个电极中,位置处于这多个电极中间位置的第一、第二电极之间的压差最大或最小,位于中间两侧的第一、第二电极之间的压差依次减小或增大。
在加电压过程中,可以在三维显示区域中覆盖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施加一组或多组“V”型分布的电压,则填充于该区域的液晶在弧形分布电场的作用下,形成弧形透镜结构。或者施加一组或多组倒“V”型分布的电压,则填充于该区域的液晶在倒“V”型分布电场的作用下,形成倒“V”型透镜结构。
在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可以将三维显示区域中相邻的多个电极称为一个电极组,用于形成一组“V”型或倒“V”型分布电压,各电极组至少包含3个电极,且各个电极组包含电极个数相同。通过调整三维显示区域内所包含的电极组的数量,就可以调整三维显示区域的大小;通过改变施加“V”型或倒“V”型电压的位置,就可以调整三维显示区域在整个显示屏幕中的位置。
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立体显示装置包括至少一个显示区域R,所述显示区域R只包含一个三维显示区域,比如所述区域R如图1所示,包括十个第一电极a1~a10,和十个第二电极b1~b10;其中区域A为三维显示区域;在图1中:
区域R中覆盖三维显示区域的第一电极为a1~a5;
区域R中覆盖三维显示区域的第二电极为b1~b5;
区域R中未覆盖三维显示区域的第一电极为a6~a10;
区域R中未覆盖三维显示区域的第二电极为b6~b10。
该实施方式中,对覆盖三维显示区域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施加至少一组沿预定方向呈“V”型分布的电压、或者施加至少一组沿预定方向呈倒“V”型分布的电压的步骤具体可以包括:
对显示区域R中覆盖所述三维显示区域的第二电极施加电压Uv2,对显示区域R中覆盖所述三维显示区域的多个第一电极施加至少一组沿第一电极排列方向呈“V”型分布的电压Uv1、或者施加至少一组沿预定方向呈倒“V”型分布的电压Uv1;
所述对覆盖二维显示区域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施加小于所述液晶的阈值电压,或者施加大于所述液晶的超饱和电压的电压的步骤具体可以包括:
对显示区域R中未覆盖所述三维显示区域的第一电极施加电压Uv3,所述等位电压Uv3与等位电压Uv2的压差小于所述液晶的阈值电压或大于液晶的超饱和电压;对显示区域R中未覆盖所述三维显示区域的第二电极施加与电压Uv3的压差大于所述液晶的超饱和电压、并且与所述电压Uv1之间的压差大于所述液晶的超饱和电压的电压。
本实施方式中,可选地,对显示区域R中覆盖所述三维显示区域的第二电极所施加的电压Uv2为等位电压;对显示区域R中未覆盖所述三维显示区域的第一电极所施加的电压Uv3为等位电压。
本实施方式中,可选地,所述电压Uv2、Uv3可以但不限于均为零电压。
本实施例的又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立体显示装置包括一个或多个显示区域P,所述显示区域P包含相邻且不重叠的两个三维显示区域X和Y,比如所述区域P如图1所示,包括十个第一电极a1~a10,和十个第二电极b1~b10;其中区域A和D为三维显示区域;在图1中:
区域P中覆盖三维显示区域X的第一电极为a1~a5;
区域P中覆盖三维显示区域X的第二电极为b1~b5;
区域P中覆盖三维显示区域Y的第一电极为a6~a10;
区域P中覆盖三维显示区域Y的第二电极为b6~b10。
该实施方式中,对覆盖三维显示区域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施加至少一组沿预定方向呈“V”型分布的电压、或者施加至少一组沿预定方向呈倒“V”型分布的电压的步骤具体可以包括:
对显示区域P中覆盖所述三维显示区域X的第一电极施加至少一组沿第一电极排列方向呈“V”型分布的电压Uv4、或者施加至少一组沿预定方向呈倒“V”型分布的电压Uv4;对显示区域P中覆盖所述三维显示区域X的第二电极施加等位电压Ue1;
对显示区域P中覆盖所述三维显示区域Y的第一电极施加至少一组沿第一电极排列方向呈“V”型分布的电压Uv5、或者施加至少一组沿预定方向呈倒“V”型分布的电压Uv5;对显示区域P中覆盖所述三维显示区域Y的第二电极施加等位电压Ue2;
所述对覆盖二维显示区域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施加小于所述液晶的阈值电压,或者施加大于所述液晶的超饱和电压的电压的步骤具体可以包括:
所施加的等位电压Ue1与电压Uv5的压差大于液晶的超饱和电压、并且所施加的等位电压Ue2与所述电压Uv4的压差大于液晶的超饱和电压。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等位电压Ue1可以但不限于为零电压。
上述的相邻且不重叠是指:
覆盖三维显示区域X的第一电极和覆盖三维显示区域Y的第一电极相邻,但互不重叠;覆盖三维显示区域X的第一电极和覆盖三维显示区域Y的第一电极相邻,但互不重叠。
本实施方式中,可选地,如图4,所述两个三维显示区域在区域R中分割出两个相邻且不重叠的二维显示区域,其中:
覆盖三维显示区域X的第二电极和覆盖三维显示区域Y的第一电极对应于显示区域P中一个二维显示区域(比如图4中的区域B);
覆盖三维显示区域X的第一电极和覆盖三维显示区域Y的第二电极覆盖显示区域P中另一个二维显示区域(比如图4中的区域C)。
本实施例中,液晶透镜中可以只包括显示区域R或显示区域P,也可以同时包括显示区域R和显示区域P。
实施例二,
一种立体显示方法,所述立体显示装置与实施例一的相同。
本实施例中,只包含一个三维显示区域的区域R如图1所示,该区域R包含A、B、C、D四个区域,其中区域A为三维显示区域,第一电极a1至a5覆盖区域A和C,第二电极b1至b5覆盖区域A和B,第一电极a6至a10覆盖区域B和D,第二电极b6至b10覆盖区域C和D。
假设液晶的阈值电压为2V,超饱和电压为5V;按照图2所示的方式进行加电,图2中网格线标出的区域A为三维显示区域,其余为二维显示区域:
对第一电极a1至a5施加沿第一电极排列方向呈“V”型分布的正电压,比如分别是1V,3V,5V,3V,1V;对第一电极a6至a10以及第二电极b1至b5都施加零电压;对第二电极b6至b10施加﹣7V电压。
对于区域A,第一、第二电极间的压差依次为1V,3V,5V,3V,1V,该区域的液晶分子在关于电极a3近似对称的梯度电场力的驱动下形成透镜效果;图2所示的区域A中包括一组“V”型分布的电压,区域A中包括多组“V”型分布的电压、或者包括一组或多组倒“V”型分布的电压时的情况类似。
对于区域B,第一、第二电极之间的压差均为0V,该区域的液晶分子未感受到任何电场力的驱动保持原来的配向状态,光线遇到的折射率统一为非寻常光折射率,不能形成透镜效果。
对于区域C,第一、第二电极间的压差依次为8V,10V,12V,10V,8V,均大于液晶的超饱和电压,该区域的液晶分子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全部垂直于基板方向,此时通过的线偏振光遇到的折射率为液晶的统一为寻常光折射率,也不能形成透镜效果。
对于区域D,第一、第二电极间的压差为7V,大于液晶的超饱和电压,该区域的液晶分子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全部垂直于基板方向,此时通过的线偏振光遇到的折射率为液晶的统一为寻常光折射率,也不能形成透镜效果。
可见,图2中各区域里,只有区域A会显示3D效果,区域B、C、D不显示3D效果。当然,所施加的电压并不限于图2所示的正负、大小。
当立体显示装置中包含多个上述的区域R,且每个区域R的加电方式都和图2所示相同时,根据区域R分布方式的不同,显示屏幕中出现3D效果的位置也会相应改变。
比如在一个具体例子中,所述立体显示装置中的区域分布如图3a所示,按照图2所示的方式对区域A、B、C、D加电,因此在每个区域A上将会显示3D效果,区域B、C、D均为2D效果。
在另一个具体例子中,所述立体显示装置中的区域分布如图3b所示,按照图2所示的方式对区域A、B、C、D加电,同图2所示的情况一样,由于A区域中的压差是沿第一电极排列方向呈倒“V”型分布的,因此在每个区域A上都能显示出3D效果;而B区域的压差为0,C、D区域的压差大于超饱和电压,这三个区域均为2D效果,这样只有四个角上显示3D效果。
所述立体显示装置中的区域分布也可以如图3c所示,按照图2所示的方式对区域A、B、C、D加电后,将只有中心显示3D效果。同样,所述立体显示装置中的区域分布还可以如图3d、图3e或3f所示,按照图2所示的方式对区域A、B、C、D加电后,显示3D效果的位置(即区域A所在位置)均不相同。
所述立体显示装置中包含更多的区域A、B、C、D时的情况可根据上述情况类推得到,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三,
一种立体显示方法,所述立体显示装置与实施例一的相同。
本实施例中,包含两个相邻且不重叠的三维显示区域的区域P也如图1所示,该区域P包含A、B、C、D四个区域,其中区域A和D为三维显示区域,第一电极a1至a5覆盖区域A和C,第二电极b1至b5覆盖区域A和B,第一电极a6至a10覆盖区域B和D,第二电极b6至b10覆盖区域C和D。
假设液晶的阈值电压为2V,超饱和电压为5V,按照图4所示的方式进行加电,图4中网格线标出的区域A、D为三维显示区域,其余为二维显示区域:
对第一电极a1至a10分别施加1V、3V、5V、3V、1V、12V、14V、16V、14V、12V的电压;对第二电极b1至b5均施加0V的电压;对第二电极b6至b10均施加11V的电压。
对于区域A,第一、第二电极之间的压差依次为1V、3V、5V、3V、1V,即边缘两列的第一、第二电极的压差在阈值电压和零之间,中间三列的第一、第二电极的压差大于阈值电压,因此可形成透镜效果;图4所示的区域A中包括一组“V”型分布的电压,区域A中包括多组“V”型分布的电压、或者包括一组或多组倒“V”型分布的电压时的情况类似。
对于区域B,第一、第二电极之间的压差依次为12V、14V、16V、14V、12V,即第一、第二电极的压差大于超饱和电压,因此不形成透镜效果。
对于区域C,第一、第二电极之间的压差依次为10V、8V、6V、8V、10V,即第一、第二电极的压差大于超饱和电压,因此不形成透镜效果。B区和C区都不形成透镜效果,不同的是,C区是第一电极电压的电压高于第二电极电压,而B区是第一电极电压的电压低于第二电极电压。
对于区域D,第一、第二电极之间的压差依次为1V、3V、5V、3V、1V,即中间一列的第一、第二电极的压差在阈值电压和零之间,其余四列的第一、第二电极的压差大于阈值电压,因此可形成透镜效果;图4所示的区域D中包括一组“V”型分布的电压,区域D中包括多组“V”型分布的电压、或者包括一组或多组倒“V”型分布的电压时的情况类似。
本发明中,互不交叉的A区和D区都能形成透镜结构,其中A区和D区的透镜结构同为上凸的弧形结构或者同为下凹的弧形结构。图4中,A区和D区均是第一电极的电压高于第二电极电压,分别形成上凸的弧形结构。
当然,对于各区域第一、第二电极所施加的电压并不限于图4所示的正负、大小。
当立体显示装置中包含多个上述的区域P,且每个区域P的加电方式都和图2所示相同时,根据区域P分布方式的不同,显示屏幕中出现3D效果的位置也会相应改变。
比如所述立体显示装置中的区域分布可以如图3a至图3f中任一个所示,按照图4所示的方式对区域A、B、C、D加电后,由于区域A、D中的压差是沿第一电极排列方向呈倒“V”型或“V”型分布的,因此在区域A、D上能显示出3D效果;而区域B、C的压差大于超饱和电压,这两个区域均为2D效果;显示屏幕中显示3D效果的区域和不显示3D效果的区域交错排列,如同国际象棋棋盘中的黑格和白格的关系。
立体显示装置中还可以部分区域按照图2所示方式加电、部分区域按照图4所示方式加电;比如当立体显示装置的区域分布如图3f所示时,如果对右边的区域A、B、C、D按照图4所示方式加电,对最左边的区域B和D按照图2所示方式加电(第二电极加电方式在图2、图4中相同,所以对最左边的区域B和D按图2方式加电就是指:在覆盖最左边区域B和D的第一电极上施加零电压),则显示屏幕里只有上半部分的中间区域及右下角为三维显示区域,其余为二维显示区域。
所述立体显示装置中包含更多的区域A、B、C、D时的情况可根据上述情况类推得到,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四,
一种液晶透镜,如图5所示,包括多个平行排列的第一电极51、多个平行排列且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电极不同的第二电极52、以及填充于第一、第二电极之间的液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分别与所述第一、第二电极相连的电极驱动单元53,用于对覆盖三维显示区域的第一电极51和第二电极52之间施加至少一组沿预定方向呈“V”型分布的电压、或者施加至少一组沿预定方向呈倒“V”型分布的电压,且所述“V”型或倒“V”型分布的电压全部或部分大于所述液晶的阈值电压;对覆盖二维显示区域的第一电极51和第二电极52之间施加小于所述液晶的阈值电压,或者施加大于所述液晶的超饱和电压的电压。
所述电极驱动单元也可以集成在包括该液晶透镜的立体显示装置的电路或部件中。
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液晶透镜还可以包括:
设置单元,用于接收设置信息,所述设置信息用于指示三维显示区域在液晶透镜中的位置;
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设置信息,确定三维显示区域和二维显示区域对应的第一、第二电极。
所述设置单元、控制单元也可以集成在包括该液晶透镜的立体显示装置的处理器或其它部件中。
所述设置信息可以由用户直接输入,也可以预设多种不同的三维显示区域的位置,供用户在其中选择一个。
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液晶透镜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一显示区域R,所述显示区域R只包含一个三维显示区域,所述电极驱动单元对覆盖三维显示区域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施加至少一组沿预定方向呈“V”型分布的电压、或者施加至少一组沿预定方向呈倒“V”型分布的电压是指:
电极驱动单元对显示区域R中覆盖所述三维显示区域的第二电极施加电压Uv2,对显示区域R中覆盖所述三维显示区域的多个第一电极施加至少一组沿第一电极排列方向呈“V”型分布的电压Uv1、或者施加至少一组沿预定方向呈倒“V”型分布的电压Uv1;
所述电极驱动单元对二维显示区域对应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施加小于所述液晶的阈值电压,或者施加大于所述液晶的超饱和电压的电压是指:
所述电极驱动单元对显示区域R中未覆盖所述三维显示区域的第一电极施加电压Uv3,所述电压Uv3与等位电压Uv2的压差小于所述液晶的阈值电压,或大于液晶的超饱和电压;对显示区域R中未覆盖所述三维显示区域的第二电极施加与电压Uv3的压差大于所述液晶的超饱和电压、并且与所述电压Uv1之间的压差大于所述液晶的超饱和电压的电压。
本实施方式中,可选地,所述电极驱动单元对显示区域R中覆盖所述三维显示区域的第二电极所施加的电压Uv2为等位电压;对显示区域R中未覆盖所述三维显示区域的第一电极所施加的电压Uv3为等位电压。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压Uv2、等位电压Uv3可以但不限于均为零电压。
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液晶透镜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二显示区域P,所述显示区域P包含相邻且不重叠的两个三维显示区域X和Y,所述电极驱动单元对覆盖三维显示区域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施加至少一组沿预定方向呈“V”型分布的电压、或者施加至少一组沿预定方向呈倒“V”型分布的电压是指:
所述电极驱动单元对显示区域P中覆盖所述三维显示区域X的多个第一电极施加至少一组沿第一电极排列方向呈“V”型分布的电压Uv4、或者施加至少一组沿预定方向呈倒“V”型分布的电压Uv4;对显示区域P中覆盖所述三维显示区域X的第二电极施加等位电压Ue1;对显示区域P中覆盖所述三维显示区域Y的多个第一电极施加至少一组沿第一电极排列方向呈“V”型分布的电压Uv5、或者施加至少一组沿预定方向呈倒“V”型分布的电压Uv5;对显示区域P中覆盖所述三维显示区域Y的第二电极施加等位电压Ue2;
所述电极驱动单元对覆盖二维显示区域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施加小于所述液晶的阈值电压,或者施加大于所述液晶的超饱和电压的电压是指:
所施加的等位电压Ue1与电压Uv5的压差大于液晶的超饱和电压、并且所施加的等位电压Ue2与所述电压Uv4的压差大于液晶的超饱和电压的电压。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等位电压Ue3可以但不限于均为零电压。
上述的相邻且不重叠可以是指:
覆盖三维显示区域X的第一电极和覆盖三维显示区域Y的第一电极相邻,但互不重叠;覆盖三维显示区域X的第一电极和覆盖三维显示区域Y的第一电极相邻,但互不重叠。
本实施方式中,可选地,如图4所示,所述两个三维显示区域在区域R中分割出两个相邻且不重叠的二维显示区域,其中:
覆盖三维显示区域X的第二电极和覆盖三维显示区域Y的第一电极对应于显示区域P中一个二维显示区域(比如图4中的区域B);
覆盖三维显示区域X的第一电极和覆盖三维显示区域Y的第二电极覆盖显示区域P中另一个二维显示区域(比如图4中的区域C)。
本实施例中,液晶透镜中可以只包括显示区域R或显示区域P,也可以同时包括显示区域R和显示区域P。
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第二电极可以为条形的、相互绝缘、平行排列。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边缘形状也可以为弧线、折线、其他任意不规则曲线中的任一种,该实施方式可以减少液晶透镜产生的摩尔纹。
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电极、第二电极的延伸方向相互垂直。
实施例五,
一种液晶透镜,其剖面图如图6所示,侧视图如图7所示,包括:第一控制层、第二控制层以及填充于第一控制层和第二控制层之间的液晶104。图中为方便表示,仅画出该剖面图的局部,值得说明得是,具体实施时,在所述第一控制层和第二控制层的四周边缘,可采用封胶框等将所述液晶104封闭在所述第一控制层和第二控制层之间。
其中,所述第一控制层包括:第一透明基板101、多个第一电极102和第一配向层103,且第一电极102和第一配向层103均是透明的。
所述第一电极102为条形,且若干个第一电极102相互平行排列。各第一电极102彼此绝缘间隔排列于第一透明基板101的下表面。所述第一配向层103成形于各第一电极102间隙内及各第一电极102的下表面,且第一配向层103的下表面为一平面。
所述第二控制层包括:第二透明基板107、若干个第二电极106,第二配向层105,且第二电极和第二配向层均是透明的。第二控制层的结构类似于第一控制层;所述第二电极106为条形,且第二电极106的排列方向相互平行,彼此绝缘间隔排列于第二透明基板107上。所述第二配向层105成形于各第二电极106的上表面,且第二配向层105的上表面为一平面。
所述第一配向层的配向方向和第二配向层的配向方向相互平行;所述配向方向与第一或第二电极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α范围是:0°<α≤90°,配向方向与第一或第二电极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α成90°为最佳。
所述第一控制层和第二控制层平行。所述第一电极102和所述第二电极106的延伸方向相互垂直,即:所述第二电极的排列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电极的排列方向。
此外,该液晶透镜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配向层103和第二配向层105之间的衬垫料(图5中未示出),用于确保第一,二控制层间距为预定间距。
本实施例形成局部透镜的驱动俯视图和实施例二中的图1相同,为方便表示,该俯视图中没有画出液晶透镜的边缘,且仅示意性画出了10个第一电极a1至a10,10个第二电极b1至b10。
其中,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交叠,将该液晶透镜划分为10×10个单元,各单元的底部为第二控制层,上部为第一控制层,中间为平行基板平面排列的液晶层,假设配向方向与第一电极延伸方向垂直。用zij表示第i行(i=1,…,10)和第j(j=1,…,10)列处的单元,各单元zij的上电极为电极aj,下电极为电极bi。
当zij的上、下电极没有外加电压时,或是向第i行电极和第j列电极在同一时刻分别施加电压Ui、Uj,且Ui和Uj之间的压差小于所述液晶的阈值电压时,在所述第一配向层103和第二配向层105的作用下,zij内的液晶分子平行于第一、第二透明基板的平面排列,入射光的偏振方向平行于第一、第二透明基板的摩擦方向,此束偏振光经单元zij后其偏振方向全部平行于液晶分子长轴,即遇到的折射率为液晶的非寻常光折射率ne,光线经过此单元液晶层没有产生光程差,跟穿过平板玻璃的效果是一样的,没有透镜效果形成。
如果向第i行电极、第j列电极在同一时刻分别施加电压Ui、Uj,且Ui和Uj之间的压差大于所述液晶的饱和电压时,液晶分子在电压的作用下垂直于第一、第二透明基板排列;入射光的偏振方向平行于第一、第二透明基板的摩擦方向,此束偏振光单元经zij后其偏振方向全部平行于液晶分子短轴,即遇到的折射率为液晶的寻常光折射率no,光线经过此单元液晶层没有产生光程差,跟穿过平板玻璃的效果是一样的,同样没有透镜效果形成。
当向第i行电极、第j列电极在同一时刻分别施加电压Ui、Uj,且Ui和Uj之间的压差大于所述液晶的阈值电压时,zij内的液晶分子在电场力作用下,分子的长轴会与基板法线方向成一锐角β,入射光的偏振方向平行于基板的摩擦方向,此束偏振光经zij单元后其偏振方向与液晶分子长轴成一锐角β,即遇到的折射率为液晶的ne和no之间的值,经过此单元液晶层的光线与经过其他加不同电压的单元液晶层的光线之间就会产生光程差,这样就会对光线产生折射现象,形成透镜效果。可见,通过向不同行、不同列的电极施加不同的电压,可以实现对各单元液晶分子层单独控制。
假设图1所示的液晶透镜中,在第二电极b1至b5上施加的电压为零;在第一电极a1至a5上分别施加不同电压:U1,U2,U3,U4,U5,这些电压值小于超饱和电压,并且满足如下关系:︱U1︱>︱U2︱>︱U3︱,︱U5︱>︱U4︱>︱U3︱,即第一电极a1至a5上的电压与零电压的压差呈“V”型;施加在第一电极a1、a2、a4、a5上的电压与零电压的压差︱U1︱、︱U2︱、︱U4︱、︱U5︱大于或等于液晶的阈值电压,施加在第一电极a1上的第一电压与零电压的压差︱U3︱在液晶的阈值电压和零之间。在这样的电压关系下,液晶分子在电场力作用下,分子的长轴会与基板法线方向成一锐角β,在“V”型电压下,β1>β2>β3,β5>β4>β3,图1中的区域A所示的液晶分子在关于电极a3近似对称的梯度电场力的驱动下形成透镜效果。
在第二电极b6至b10上同时施加以高电压U,且U与U1,U2,U3,U4,U5的压差均大于液晶的超饱和电压,所以图1中区域C所示的液晶分子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全部垂直于基板方向,此时通过的线偏振光遇到的折射率为液晶的统一为寻常光折射率,不能形成透镜效果。
在第一电极a6至a10上施加不同的电压:U6,U7,U8,U9,U10,这些电压值和高电压U满足如下关系:︱U-U6︱>︱U-U7︱>︱U-U8︱,︱U-U10︱>︱U-U9︱>︱U-U8︱,即第一电极a6至a10上各电压值与高电压U的压差值呈“V”型分布(a6至a10上的电压值可以是“V”型或倒“V”型分布),且︱U-U6︱、︱U-U7︱、︱U-U10︱、︱U-U9︱大于或等于液晶的阈值电压,︱U-U8︱在液晶的阈值电压和零之间;在这样的电压关系下,图1中区域D所示的液晶分子在关于电极a8近似对称的梯度电场力的驱动下形成透镜效果。同时,施加在第一电极a6至a10的电压与零电压的压差大于液晶的超饱和电压;因此区域B所示的液晶分子感受到的电压均大于液晶的超饱和电压,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全部垂直于基板,此时通过的线偏振光遇到的折射率为液晶的统一为寻常光折射率,不能形成透镜效果。
此时,图1所示的区域内可出现两个互不交叉的三维显示区域(即图1中的区域A和D),其他区域(即图1中的区域B和C)为二维效果。
可以看出,通过以上电极驱动方式可以使液晶透镜同时产生透镜折射效果与未折射效果(即平行出射)。
通过调整电极的驱动电压,可以控制出现透镜折射效果的位置,比如改为在第一电极a6至a10上施加为0的电压,在第一电极a1至a5上施加上述电压U,在第二电极b1至b5上分别施加上述电压U1,U2,U3,U4,U5,在第二电极b1至b5上分别施加上述电压U6,U7,U8,U9,U10,则图1中将改为B区和C区存在透镜效果,而A区和D区没有。
实施例六,
一种液晶透镜,包括:第一控制层、第二控制层以及填充于第一控制层和第二控制层之间的液晶。值得说明得是,具体实施时,在所述第一控制层和第二控制层的四周边缘,采用封胶框等将所述扭曲液晶404封闭在所述第一控制层和第二控制层之间。
其中,第一控制层包括:第一透明基板、多个第一电极和第一配向层,且第一电极和第一配向层均是透明的。所述第一电极为条形,各第一电极彼此间隔排列于第一透明基板上。所述第一配向层成形于各第一电极的上表面且所述第一配向层的上表面为一平面。
第二控制层包括:第二透明基板、多个第二电极(公共电极)、绝缘层、多个第三电极(公共电极)和第二配向层,且第二电极、绝缘层、第三电极和第二配向层均是透明的。所述第二电极和第三电极均为条形,且第二电极和第三电极的排列方向相互平行。各第二电极彼此间隔排列于第二透明基板上。所述绝缘层覆盖于所述第二电极上方且所述绝缘层的上表面为一平面。各第三电极彼此间隔形成于所述绝缘层上表面。相邻两个第二电极间隙的正上方具有一个第三电极,且各第三电极的宽度大于等于其下方的两个相邻第二电极间的间距。所述第二配向层成形于各第三电极间隙内及各第三电极的上表面且所述第二配向层的上表面为一平面。
所述第一控制层和第二控制层平行。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的排列方向相互垂直。此外,该液晶透镜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配向层和第二配向层之间的衬垫料,用于确保第一,二控制层间距为预定间距。
本实施例可以消除作为公共电极的第二电极之间的缝隙。其驱动方式与实施例五是一样的,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七,
一种立体显示装置,如图8所示,包括:
用于提供图像的显示面板801;
液晶透镜,可以为实施例四到实施例六中任一种;图8所示的液晶透镜802是本实施例的一个具体例子,该液晶透镜802中,在覆盖三维显示区域的第一、第二电极之间施加了两组“V”型分布且全部或部分大于液晶的阈值电压的电压,因此这部分区域的液晶形成了两个相邻的透镜结构803和804。在覆盖二维显示区域的第一、第二电极之间施加的电压小于液晶的阈值电压,或大于液晶的超饱和电压,因此二维显示区域中的液晶平行于液晶透镜的第一、第二透明基板的平面排列,不产生透镜效果。
所述液晶透镜802位于所述显示面板801发出的光所传播的方向上。
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他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