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267385U - 一种应力检测及张拉夹持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应力检测及张拉夹持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8267385U CN208267385U CN201820373957.4U CN201820373957U CN208267385U CN 208267385 U CN208267385 U CN 208267385U CN 201820373957 U CN201820373957 U CN 201820373957U CN 208267385 U CN208267385 U CN 20826738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nsioning
- anchor ring
- anchoring
- cylinder
- count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Piles And Underground Anch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应力检测及张拉夹持装置,属于夹持装置,其结构包括千斤顶垫板、反力筒、前卡式压板、预应力短筋、张拉筒、锚固锚环、锚固夹片、张拉夹片和张拉锚环,张拉筒嵌套于反力筒内,张拉筒上端安装张拉锚环,下端安装锚固锚环,预应力短筋嵌套于张拉夹片端部,张拉夹片安装于张拉锚环内锁紧,锚固锚环内设置有锚固夹片,锚固夹片与无粘结预应力筋相连,前卡式压板位于反力筒底部,其下部与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工程锚相配合,千斤顶垫板位于反力筒顶部,千斤顶垫板的中心开有圆孔,预应力短筋上部沿圆孔伸出千斤顶垫板外。本实用新型具有拆装方便、性能稳定、可循环使用、对结构无损,可极大提高应力检测及张拉的效率及可靠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夹持装置,尤其是一种前卡式无粘结预应力筋封锚后应力检测及张拉夹持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提高,建设效率不符按提高,工程结构形势亦呈现多样化发展。其中,预应力混凝土是由混凝土和预应力筋构成,通过预应力筋的人为张拉,从而使混凝土预先受压,借助混凝土较高的抗压强度来弥补其抗拉强度的不足,达到推迟受拉区混凝土开裂的一种结构,近年来,在工程建设及工程加固领域得以广泛应用。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按预应力筋与混凝土的粘结关系,分为有粘结混凝土和无粘结混凝土。与有粘结混凝土结构相比,无粘结混凝土结构中,预应力筋与混凝土不直接接触而处于无粘结的状态,其施工方法可近似于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预应力筋像普通钢筋一样进行敷设,然后浇筑混凝土,待混凝土达到规定的强度后,进行预应力钢筋的张拉、释放和封锚。省去了传统的后张法有粘结混凝土的预埋管道、穿束、压浆等工艺,具有施工简单,节省工期,综合经济性高等优点。根据我国现行《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92-2016,预应力筋在张拉完成后需进行封锚处理,即切断外露多余的预应力筋,预应力筋切断后露出锚具夹片外长度不宜小于其直径的1.5倍,且不应小于30mm。
在工程实际中,常会遇到如预应力筋截断后锚具滑移,造成预应力损失;因操作等原因造成施工放张顺序错误,引起构件局部变形不协调,造成已封锚的预应力筋应力失控;或工程相关方怀疑预应力筋张拉应力不满足设计要求;或工程构件随着长期服役预应力损失需要补张拉等。上述情况,均需对已截断封锚的预应力筋进行张拉应力检测,根据检测情况进行补张拉。然而,因为预应力筋已经截断,其外露长度较短,利用常规的张拉用千斤顶及垫板,外露预应力筋长度已无法穿过千斤顶工具锚夹持,更无法完成应力检测工作。现工程中,部分工程人员往往在预应力筋端部焊接另一短筋,在短筋上完成检测工具锚的夹持,再连接千斤顶来进行现有控制应力的检测。此种方法具有以下劣势:往往需预应力筋外露长度较长且满足一定的焊接操作空间要求,必要时需对周边混凝土进行局部破损;若预应力筋外露长度较短,焊接将导致预应力筋受热变形,破坏原有力学特性;焊接质量无法保证,在张拉测试过程中,极可能在焊缝处拉断,导致检测失败,预应力进一步损失;因张拉时对工程锚夹移动距离无有效控制措施,常导致夹片脱离距离过大,应力测试完毕后,原工程锚夹片无法及时夹紧预应力筋,导致溜锚或预应力损失。总之,此种方法具有笨拙、需较大操作空间、效率低下、失败率高、可循环性差且具有一定的结构破损性等缺点,不利于工程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任务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应力检测及张拉夹持装置,该一种应力检测及张拉夹持装置可对封锚后无粘结预应力筋进行有效夹持,从而连接千斤顶或拉拔仪进行现有应力测试或补张拉工作;具有拆装方便、性能稳定、可循环使用、对结构无损等技术特点,可极大提高无粘结预应力筋封锚后应力检测及张拉的效率及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它包括千斤顶垫板、反力筒、前卡式压板、预应力短筋、张拉筒、锚固锚环、锚固夹片、张拉夹片和张拉锚环,所述的张拉筒嵌套于反力筒内,张拉筒上端安装张拉锚环,下端安装锚固锚环,所述的预应力短筋嵌套于张拉夹片端部,所述的张拉夹片安装于张拉锚环内锁紧,所述的锚固锚环内设置有锚固夹片,锚固夹片与无粘结预应力筋相连,所述的前卡式压板位于反力筒底部,其下部与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工程锚相配合,所述的千斤顶垫板位于反力筒顶部,所述的千斤顶垫板的中心开有圆孔,预应力短筋上部沿圆孔伸出千斤顶垫板外。
所述的张拉锚环的顶部设置有六角螺帽。
所述的张拉筒内侧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内螺纹,所述的张拉锚环和锚固锚环的外壁均设置有外螺纹,所述的张拉筒内侧的内螺纹分别与张拉锚环、锚固锚环外壁上的外螺纹相配合。
所述的前卡式压板整体为空心圆环,内部空心直径与锚固锚环细部内径相等;前卡式压板顶部外围设有高度1mm、宽度1mm的凸环;底部设置有内凹厚度4~6mm、直径比工程锚封锚后的夹片端部直径大2~5mm的凹环。
所述的千斤顶垫板的下部设置有护筒,所述的护筒套于反力筒顶部。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应力检测及张拉夹持装置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突出的有益效果:可对封锚后无粘结预应力筋进行有效夹持,从而连接千斤顶或拉拔仪进行现有应力测试或补张拉工作;具有拆装方便、性能稳定、可循环使用、对结构无损等技术特点,可极大提高无粘结预应力筋封锚后应力检测及张拉的效率及可靠性。
附图说明
附图1是一种应力检测及张拉夹持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图1所示的一种应力检测及张拉夹持装置的A-A剖视图;
附图3是图2所示的B-B剖视图;
附图4是图2所示的C-C剖视图;
附图5是图2所示的D-D剖视图;
附图6是图2所示的E-E剖视图;
附图7是应力检测及张拉夹持装置与无粘结预应力筋连接示意图;
附图8是应力检测及张拉夹持装置使用时夹片安装器、夹片预紧器、退锚器与锚固锚环、锚固夹片连接示意图;
附图9是图8所示的F-F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1、千斤顶垫板,101、圆孔,102、护筒,2、反向筒,3、前卡式压板,4、预应力短筋,5、张拉筒,6、锚固锚环,7、锚固夹片,8、张拉夹片,9、张拉锚环,901、六角螺帽,10、夹片安装器,11、夹片预紧器,12、退锚器,13、无粘结预应力筋,14、工程锚。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说明书附图1至附图9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应力检测及张拉夹持装置作以下详细地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应力检测及张拉夹持装置,其结构包括千斤顶垫板1、反力筒2、前卡式压板3、预应力短筋4、张拉筒5、锚固锚环6、锚固夹片7、张拉夹片8和张拉锚环9,所述的张拉筒5嵌套于反力筒2内,张拉筒5上端安装张拉锚环9,下端安装锚固锚环6,所述的预应力短筋4嵌套于张拉夹片8端部,所述的张拉夹片8安装于张拉锚环9内锁紧,所述的锚固锚环6内设置有锚固夹片7,锚固夹片7与无粘结预应力筋13相连,所述的前卡式压板3位于反力筒2底部,其下部与无粘结预应力筋13的工程锚14相配合,所述的千斤顶垫板1位于反力筒2顶部,所述的千斤顶垫板1的中心开有圆孔101,预应力短筋4上部沿圆孔101伸出千斤顶垫板1外,所述的千斤顶垫板1上安装千斤顶或拉拔仪。
所述的张拉锚环9的顶部设置有六角螺帽901。
所述的张拉筒5内侧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内螺纹,所述的张拉锚环9和锚固锚环6的外壁均设置有外螺纹,所述的张拉筒5内侧的内螺纹分别与张拉锚环9、锚固锚环6外壁上的外螺纹相配合。
所述的前卡式压板3整体为空心圆环,内部空心直径与锚固锚环6细部内径相等;前卡式压板3顶部外围设有高度1mm、宽度1mm的凸环;底部设置有内凹厚度4~6mm、直径比工程锚14封锚后的夹片端部直径大2~5mm的凹环。
所述的千斤顶垫板1的下部设置有护筒102,所述的护筒102套于反力筒2顶部。
所述的前卡式压板3、张拉筒5和反力筒2的中心线一致。
所述的预应力短筋4长度可以依据千斤顶长度更换。
工作前,需作如下准备工作:若无粘结预应力筋13封锚后已进行相应的防护处理,需将防护部分凿除,并对表面进行清理,直到工程锚14端面及无粘结预应力筋13外露部分平整无杂质。
将前卡式压板3安装于拟测试或张拉的无粘结预应力筋13的工程锚14上,将锚固锚环6拧入张拉筒5底部,直至锚固锚环6底部与张拉筒5底部平齐;张拉筒5底部安装于前卡式压板3上,此时无粘结预应力筋13应穿过锚固锚环6。
将锚固夹片7安装至夹片安装器10端部,将夹片预紧器11嵌套于夹片安装器10外围,并顶紧锚固夹片7端部;将夹片安装器10送至锚固锚环6内,夹片安装器10对准无粘结预应力筋13端部,用夹片预紧器11推送锚固夹片7直至嵌套于无粘结预应力筋13上,锤击夹片预紧器11后端,进行锚固夹片7预紧,注意,预紧时张拉筒5与前卡式压板3中心线一致。
将准备适合长度的预应力短筋4插入张拉夹片8端部,将张拉夹片8安装于张拉锚环9上并预收紧。将张拉锚环9连同张拉夹片8及预应力短筋4一块旋拧至张拉筒5顶部,旋拧完毕后,张拉锚环9顶部的六角螺帽底部应与张拉筒5顶部平齐。
在张拉筒5外嵌套反力筒2,反力筒2应嵌入前卡式压板3凸环内。
在反力筒2顶部安装千斤顶垫板1,预应力短筋4穿过千斤顶垫板1中心圆孔101。预应力短筋4穿入千斤顶或拉拔仪进行封锚后无粘结预应力筋13预应力
测试或补张拉。
应力测试或补张拉完毕后,先拆除千斤顶或拉拔仪;卸掉千斤顶垫板1和反力筒2;用六角扳手卸下张拉锚环9;用退锚器12套入锚固夹片7底部并锤击退锚器12端部,卸下张拉筒5;卸下前卡式压板3。
锚固夹片7安装器插在锚固夹片7上;夹片预紧器11为圆筒结构,预紧时,嵌套于锚固夹片7安装器外;退锚器12为圆筒结构,大小可以嵌套于夹片预紧器11和张拉筒5之间。
以上所列举的实施方式仅供理解本实用新型之用,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的限定,有关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权利要求所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作出多种变化或变形,所有等同的变化或变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未详述之处,均为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
Claims (5)
1.一种应力检测及张拉夹持装置,其特征是:包括千斤顶垫板、反力筒、前卡式压板、预应力短筋、张拉筒、锚固锚环、锚固夹片、张拉夹片和张拉锚环,所述的张拉筒嵌套于反力筒内,张拉筒上端安装张拉锚环,下端安装锚固锚环,所述的预应力短筋嵌套于张拉夹片端部,所述的张拉夹片安装于张拉锚环内锁紧,所述的锚固锚环内设置有锚固夹片,锚固夹片与无粘结预应力筋相连,所述的前卡式压板位于反力筒底部,其下部与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工程锚相配合,所述的千斤顶垫板位于反力筒顶部,所述的千斤顶垫板的中心开有圆孔,预应力短筋上部沿圆孔伸出千斤顶垫板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力检测及张拉夹持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张拉锚环的顶部设置有六角螺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力检测及张拉夹持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张拉筒内侧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内螺纹,所述的张拉锚环和锚固锚环的外壁均设置有外螺纹,所述的张拉筒内侧的内螺纹分别与张拉锚环、锚固锚环外壁上的外螺纹相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力检测及张拉夹持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前卡式压板整体为空心圆环,内部空心直径与锚固锚环细部内径相等;前卡式压板顶部外围设有高度1mm、宽度1mm的凸环;底部设置有内凹厚度4~6mm、直径比工程锚封锚后的夹片端部直径大2~5mm的凹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力检测及张拉夹持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千斤顶垫板的下部设置有护筒,所述的护筒套于反力筒顶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373957.4U CN208267385U (zh) | 2018-03-19 | 2018-03-19 | 一种应力检测及张拉夹持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373957.4U CN208267385U (zh) | 2018-03-19 | 2018-03-19 | 一种应力检测及张拉夹持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8267385U true CN208267385U (zh) | 2018-12-21 |
Family
ID=646758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0373957.4U Active CN208267385U (zh) | 2018-03-19 | 2018-03-19 | 一种应力检测及张拉夹持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8267385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360822A (zh) * | 2018-03-19 | 2018-08-03 | 山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 一种应力检测及张拉夹持装置 |
CN110359501A (zh) * | 2019-07-05 | 2019-10-22 | 深圳宏业基岩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锚索自由段钢绞线应力测量结构 |
-
2018
- 2018-03-19 CN CN201820373957.4U patent/CN208267385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360822A (zh) * | 2018-03-19 | 2018-08-03 | 山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 一种应力检测及张拉夹持装置 |
CN110359501A (zh) * | 2019-07-05 | 2019-10-22 | 深圳宏业基岩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锚索自由段钢绞线应力测量结构 |
CN110359501B (zh) * | 2019-07-05 | 2021-05-11 | 深圳宏业基岩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锚索自由段钢绞线应力测量结构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8267385U (zh) | 一种应力检测及张拉夹持装置 | |
CN107905103A (zh) | 一种带压簧的预应力锚固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 |
CN107724258B (zh) | 一种预应力碳纤维张拉装置 | |
CN114215275A (zh) | 一种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 |
CN104690665B (zh) | 普通钢筋及预应力筋疲劳拉伸试验用双层夹具及安装工艺 | |
CN108360822A (zh) | 一种应力检测及张拉夹持装置 | |
CN206267009U (zh) | 一种桥梁竖向预应力钢筋张拉锚垫板 | |
CN107677551B (zh) | 一种u形梁预埋槽道抗拔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 | |
CN210798993U (zh) | 一种易于立模安装定位的嵌入式可置换槽道 | |
CN210117931U (zh) | 一种多功能一体化山型卡具 | |
CN209868923U (zh) | 一种pc构件的新型模具 | |
CN208441348U (zh) | 用于frp筋的复合式双套筒锚具 | |
CN216132418U (zh) | 一种快捷安装测缝计 | |
CN206158015U (zh) | 一种预应力碳纤维板锚固装置 | |
CN205483803U (zh) | 一种主要适用于层状软岩巴西圆盘劈裂试验的辅助夹具 | |
CN215893979U (zh) | 一种植筋拉拔检测法快速卸载夹具 | |
CN206862783U (zh) | 一种带有护板的原位压力机 | |
CN118422913B (zh) | 一种建筑结构设计用梁加固结构装置 | |
CN214401337U (zh) | 一种加强型预应力碳板施工用张拉工装 | |
CN219241957U (zh) | 一种锚索调心索具和高强托盘 | |
CN217211894U (zh) | 一种用于索道桥岩锚系统张拉试验的锚夹工具 | |
CN204876350U (zh) | 一种用于碳纤维板转向的锚具 | |
CN209723608U (zh) | 一种保证预埋套管精确性的固定装置 | |
CN221817174U (zh) | 一种钢筒壳体双点铆压装置 | |
CN219957220U (zh) | 一种钢结构硬度检测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819 Address after: 250031 Shandong Province Flyover District of Ji'nan City Road 29. Co-patentee after: Shandong Jianke Special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enter Co.,Ltd. Patentee after: Shandong Academy of Building Science Co.,Ltd. Address before: 250031 Shandong Province Flyover District of Ji'nan City Road 29. Patentee before: SHANDONG PROVINCIAL ACADEMY OF BUILDING RESEARCH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