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257452U - 自动移动体智能充电系统 - Google Patents

自动移动体智能充电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257452U
CN208257452U CN201820659140.3U CN201820659140U CN208257452U CN 208257452 U CN208257452 U CN 208257452U CN 201820659140 U CN201820659140 U CN 201820659140U CN 208257452 U CN208257452 U CN 20825745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rging
moving body
automatically moving
column
plu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659140.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查霞红
赵凤丽
杨雪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ositec Power Tools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ositec Power Tools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ositec Power Tools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Positec Power Tools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659140.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25745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25745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25745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动移动体智能充电系统,包括充电装置,与电源连接,具有充电柱,充电柱上设置有充电电极。和设置在自动移动体上的充电插头,充电插头与充电电极相接触进行充电对接,对所述自动移动体进行充电。其中,所述充电插头至少能从两个方向上与所述充电柱进行所述充电对接。本实用新型的充电插头至少能从两个方向上与所述充电柱进行所述充电对接,极大的降低了自动充电的难度,达到实现自动移动体的远程控制或提高自动化程度的目的。

Description

自动移动体智能充电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充电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自动移动体智能充电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电动车辆或可自动移动机器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例如扫地机器人、自动驾驶车辆和自动割草机等,在室内、室外都得到了应用。受储能设备的电量限制,自动移动体在室外使用时,需要在设置充电装置以便于充电。
现有技术中,一般的充电装置是固定的,会一直竖立在户外。在不需要充电时,充电装置会占用空间。如充电装置处于自动移动体的工作路径上时,还会增加自动移动体的行走行程。
另外,现有技术中的充电对接多需要手动操作。再加上由于安全问题,一般的插头和插座要精准对准才能对接成功。精准度的要求给自动移动体的自动充电对接带来了难度。特别是在户外工作的自动移动体,工作环境一般是凹凸不平的地面,进一步增加自动充电对接的难度。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自动移动体的充电问题,提供一种自动移动体智能充电系统。可以降低自动移动体充电时插头与充电插座对接的难度,实现实施性较强的自动充电功能,并且在不需要充电的时候,可以隐藏充电装置,减少自动移动体的工作行程。
一种自动移动体智能充电系统,包括:
充电装置,与电源连接,具有充电柱,所述充电柱上设置有充电电极;和
设置在自动移动体上的充电插头,所述充电插头与所述充电电极相接触进行充电对接,对所述自动移动体进行充电;
其中,所述充电插头至少能从两个方向上与所述充电柱进行所述充电对接。
上述自动移动体智能充电系统,充电插头至少能从两个方向上与所述充电柱进行所述充电对接,极大的降低了自动充电的难度,达到实现自动移动体的远程控制或提高自动化程度的目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电电极的正极和负极设置在所述充电柱的侧表面上,沿所述充电柱的竖直方向上下分布。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电插头由上下分布并具有一定间隔的两个弹性极片组成;
所述弹性极片具有一开口,进行所述充电对接时,所述开口面向所述充电电极方向,以使所述弹性极片能够从所述充电装置的侧面卡接在所述充电电极上,分别与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相接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电电极的正极和负极设置在所述充电柱的侧表面上,沿所述充电柱的一水平方向上并排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电插头由两个水平并排设置的导体件组成;
两个所述导体件分别与正极和负极接触实现充电对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电柱为圆柱体,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为分布在所述圆柱体曲面侧表面上的圆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电柱具有外周壁,所述充电电极的正极和负极至少具有两组,并分别沿所述外周壁分布在两个方向上,以使得所述充电插头至少能从两个方向上与所述充电柱进行充电对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电柱远离地面的一端为所述充电柱的上表面;
所述充电电极的正极和负极分布在所述充电柱的所述上表面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分别沿所述上表面具有一定的宽度,以使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电插头由两个互相平行并具有一定间隔的弹性极片组成;
所述弹性极片向下压向所述上表面,分别与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相接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电插头设置在所述自动移动体面向地面的底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为分布在所述上表面上的同心圆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电电极的正极和负极至少具有两组,并在所述上表面上分别位于两个方向上,以使得所述充电插头至少能从两个方向上与所述充电柱进行充电对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电装置还设置有升降装置,用来驱动所述充电柱的上升或下降;
在所述充电装置处于非工作状态时,所述升降装置驱动所述充电柱下降至所述充电装置的底面附近;
在所述充电装置处于工作状态下时,所述升降装置驱动所述充电柱上升,使所述充电电极外露便于所述充电插头进行对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电装置还具有保护外壳,所述充电柱设置于所述保护外壳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电插头为固定安装的接触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智能充电系统还包括:
第一控制器,设置在所述自动移动体上;
第二控制器,设置在所述充电装置上,用于控制所述充电柱的升起或下降;
第一通信装置,设置在所述自动移动体上,用于向所述充电装置发送信号和接受所述充电装置的信号;
第二通信装置,设置在所述充电装置上,用于接收所述自动移动体的信号和向所述自动移动体发送信号;
其中,当所述第一通信装置接收到所述第二通信装置发送的可进行充电对接信号时,所述第一控制器控制所述充电插头向所述充电电极移动,进行所述充电对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控制器还用于能够根据所述位置信息判断所述自动移动体是否达到可对接范围内;
在所述自动移动体的位置到达可对接范围内,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向所述第二通信装置发出充电请求信号。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控制器用于在所述第二通信装置接收到所述充电请求信号后,控制所述充电柱升起。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控制器还用于能够获取所述自动移动体的电量信息,并存储有剩余电量的最小预设值和最大预设值;
当所述自动移动体的剩余电量小于所述最小预设值时,发送指令驱动所述自动移动体向所述充电装置移动;
当所述自动移动体的剩余电量大于所述最大预设值时,发送指令驱动所述自动移动体离开所述充电装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自动移动体智能充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充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为充电装置处于工作状态的结构示意图,(b)为充电装置隐藏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的充电插头和充电电极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充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中的充电装置与自动移动体充电对接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5(a)为自动移动体在水平地面上与图2中的充电装置进行充电对接的结构示意图,图5(b)为自动移动体在具有一定坡度的地面上与图2中的充电装置进行充电对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充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为充电装置处于工作状态的结构示意图,(b)为充电装置隐藏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的充电装置与自动移动体充电对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自动移动体在具有一定坡度的地面上与图5中的充电装置进行充电对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6的充电电极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6的充电电极的另一个实施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自动移动体智能充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自动移动体智能充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充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为充电装置处于工作状态的结构示意图,(b)为充电装置隐藏后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自动移动体智能充电系统100包括充电装置200和自动移动体300。充电装置200与电源400连接。电源400可以是电网设备、电池、电容、超级电容、发电机、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水力、地热等)或任何其他电力源。自动移动体300上具有一个或多个储能设备,可以是电池、电容、超级电容、燃料电池等。
充电装置200具有充电柱210(参见图2),充电柱210上设置有充电电极220。充电电极220和电源400电连接。设置在自动移动体300上的充电插头310与充电电极220相接触,实现充电对接,对自动移动体300的储能设备进行充电。所述充电插头至少能从两个方向上与所述充电柱进行所述充电对接。
需要理解的是,为了安全性的考虑,传统的插头和插座都是结构完全匹配,并将插座设计为内嵌式的结构,使得插头插入插座进行连接需要较精准的动作才能完成。一般都是人为手动操作,难以实现自动对接。特别是在户外,地面平整度不好的情况下,自动实现插头和插座的对接就更为困难。本实用新型的充电插头至少能从两个方向上与所述充电柱进行所述充电对接,极大的降低了自动充电的难度,达到实现自动移动体的远程控制或提高自动化程度的目的。
参见图2,在一个实施例中,正极230和负极240沿充电柱210的竖直方向(A)上下分布,并分别环绕充电柱210一周。以使自动移动体300能够在充电桩200的任意方向上都能进行充电对接。
图3为图2中的充电插头和充电电极的结构示意图。充电插头310由上下分布并具有一定间隔的两个弹性极片320组成。如图3所示,弹性极片320具有一开口,进行所述充电对接时,开口面向所述充电电极220方向,以使弹性极片320能够从充电装置200的侧面卡接在充电电极220上,分别与正极230和负极240相接触。弹性极片320由导电材料制成,例如导电金属(铜、铝、银、金等)、导电合金、非金属导电材料等。弹性极片320的截面形状可以是棒状、片状、板状或其它形状。
在一个实施例中,弹性极片320为开口处宽度最大的喇叭口形状。开口处的宽度略小于充电电极220的宽度。充电电极220和充电插头310对接时,充电插头310向充电电极220施加一定的压力,使得弹性极片320的开口向外扩大,环抱在充电电极220上,实现充电插头310和充电电极210之间紧密的充电对接。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充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充电电极220的正极230和负极240分布在所述充电柱210的侧表面上。在一个实施例中,正极230和负极240可沿充电柱210的侧表面在一水平方向(B)上并排设置,中间设置有绝缘间隔。充电插头310可以由两水平并排设置的导体件组成,两导体件能够分别与正极230和负极240接触,使得充电插头310可以卡接在充电柱210上,实现充电对接。以实现充电插头310在多方向上可进行充电对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电柱210可以是截面为圆形、三角形、四边形、等其他多边形的柱体,正极230和负极240可沿充电柱210的侧表面合理分布,以方便充电插头310在多个方向上与充电电极200进行对接。
参见图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电柱具有外周壁,所述充电电极的正极和负极至少具有两组,并分别沿所述外周壁分布在两个方向上,以使得所述充电插头至少能从两个方向上与所述充电柱进行充电对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正极230和负极240分别沿充电装置200的竖直方向(A)具有一定宽度,以使正极230和负极240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能够允许充电插头310与充电电极220呈一定角度进行充电对接。
本实用新型的充电电极220环绕在充电柱210的侧面,且具有一定宽度,具有较大范围的可接触面积,可方便充电插头310的对接。即使充电插头310和充电电极220具有一定的角度偏差,也可进行接触。并且充电插头310具有一定弹性,能够保证卡接的紧密性。
图5为图2中的充电装置200与自动移动体充电对接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5(a)为自动移动体在水平地面上与图2中的充电装置200进行充电对接的结构示意图,图5(b)为自动移动体在具有一定坡度的地面上与图2中的充电装置200进行充电对接的结构示意图。图5(a)所示,当自动移动体300在充电时处于水平地面上时,充电插头310和充电电极220能够实现水平对接,两弹性极片320分别正极230和负极240水平卡接。图5(b)所示,当自动移动体300在充电时处于具有一定坡度的地面上时,充电电极220处于一水平面上,充电插头310与充电电极220呈一定角度,上下两弹性极片320能够分别与正极230和负极240呈一定角度卡接。优选地,充电插头310与充电电极220能够在至少呈10°角度范围内进行充电对接。10°是可满足大部分自动移动体能够长时间进行坡度停驻的角度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充电柱210可以为圆柱体,正极230和负极240为分布在圆柱体曲面侧表面上的圆环。
在一个实施例中,充电插头310设置在自动移动体300的侧面。
在一个实施例中,充电插头310上可安装有信号发射装置,充电装置200上可设置有信号接收装置,以便充电装置200能实时获取充电插头310的位置,将充电电极210的高度调整在与充电插头310高度基本一致的位置,以便提高充电对接的准确性。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充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为充电装置处于工作状态的结构示意图,(b)为充电装置隐藏后的结构示意图。充电柱210远离地面的一端为所述充电装置200的上表面。充电电极220的正极230和负极240分布在充电装置200的上表面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正极230和负极240分别沿充电装置200的水平径向方向(B)具有一定的宽度,以使正极230和负极240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电电极220的正极230和负极240至少具有两组,并在所述上表面上分别位于两个方向上,以使得所述充电插头310至少能从两个方向上与所述充电柱210进行充电对接。
图7为图6中的充电装置与自动移动体充电对接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充电插头310由两个互相平行并具有一定间隔的弹性极片320组成。弹性极片320向下压向充电装置200的上表面,分别与充电电极220的正极230和负极240相接触。图8为自动移动体在具有一定坡度的地面上与图5中的充电装置进行充电对接的结构示意图。当充电设备处于具有一定坡度的地面上时,充电电极220处于一水平面上,弹性极片320向下位于不同的高度位置上,分别与正极230和负极240相接触,实现充电对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充电插头310设置在充电设备300面向地面的底面。
在一个实施例中,图9为图6的充电电极的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正极230和负极240可以是具有一定宽度的条型或任意形状。正极230和负极240至少具有两组,并在所述上表面上分别位于两个方向上。以使得所述充电插头310至少能从两个方向上与所述充电柱210进行充电对接。
图10为图6的充电电极的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正极230和负极240为分布在充电装置200的上表面上的同心圆环。
在一个实施例中,正极230和负极240可以是沿上表面水平分布的平面结构,还可以是在上表面向上方凸起的立体结构。
参见图2和图6,充电装置200内还设置有升降装置250。在充电装置200处于非工作状态时(参见图2(b)和参见图6(b)),升降装置250驱动充电柱210下降至所述充电装置200的底面附近。在充电装置200处于工作状态下时(参见图2(a)和参见图6(a)),升降装置250驱动所述充电柱210上升,使所述充电电极220靠近所述充电插头310,与所述充电插头310进行对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升降装置250可以是电机,通过电机驱动充电柱210上升或下降。升降装置250还可以具有推杆,通过电机驱动推杆,带动充电柱210上升或下降。
参见图2和图6,充电装置200内还具有保护外壳260。保护外壳260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地面一下。保护外壳260的顶面具有一开口,能够允许充电柱210上升并使充电电极220移出保护外壳260。当充电柱210下降至充电装置200的底面附近时,充电柱210能够完全位于所述开口的下方,以使所述充电柱210隐藏在保护外壳260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2,保护外壳260内还设置有防尘套270,防止尘土或其他脏物进入充电装置200内部。防尘套270的上表面与保护外壳的内壁过盈配合,防止灰尘由间隙进入充电装置200内部。防尘套270可将升降装置250等内部机构进行包裹。优选地,防尘套270为弹性材料,例如橡胶等。
在一个实施例中,保护外壳260上还设置有排水孔280,以防止充电装置200内有积水,产生安全隐患。排水孔280设置在保护外壳的侧壁,位于接近地表的位置。排水孔280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电插头310为固定安装的接触片。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自动移动体智能充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1所示,所述智能充电系统还包括第一控制器340、第二控制器291、第一通信装置330和第二通信装置290。第一控制器340设置在自动移动体300上。第二控制器291设置在充电装置200上,用于控制所述充电柱210的升起或下降。第一通信装置330,设置在所述自动移动体300上,用于向充电装置200发送信号和接受充电装置200的信号。第二通信装置290,设置在充电装置200上,用于接收自动移动体300的信号和向自动移动体300发送信号。当第一通信装置330接受到第二通信装置290发送的可进行充电对接信号时,第一控制器340控制所述充电插头320向所述充电电极220移动,进行所述充电对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通信装置330和第二通信装置290为无线通信设备,可实现信号的无线传输,不限于蓝牙、无线网络、射频信号、电磁波、声光信号等传输方式。第二通信装置290能够向第一通信装置330发送充电装置200的位置信息,以使第一通信装置330能够寻找到所述充电装置200并规划合理行走路径。第二通信装置290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全球定位系统GPS模块、光传感器、磁场传感器、电场传感器、声音传感器等设备实现位置信号的发送。也可以在自动移动体300上安装上述无线信号发送装置,由第二通信装置290进行接收,以使充电设置200能够判断自动移动体300的位置。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自动移动体300在具有明确的边界线区域内进行工作,所述充电装置200沿所述边界线分设置。所述自动移动体300能够沿所述边界线移动,寻找所述充电装置200的位置。所述边界线可以由若干信号发射装置组成,若干信号发射装置预先沿边界设置好,能够发出光信号、声音信号、电场信号、磁场信号中的一种或几种信号。所述自动移动体300接受到所述边界线信号沿所述边界线移动。直到所述自动移动体300接受到所述第二通信装置290的信号,并且所述自动移动体300能够通过所述第二通信装置290的信号的强弱或预先设置的特定标记,判断所述自动移动体300是否达到可充电对接范围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控制器340通过控制所述自动移动体300的运动,控制所述充电插头320的移动,进行所述充电对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电插头320为可伸缩式,第一控制器340通过控制所述充电插头320的伸出或收缩控制所述充电插头320的移动,进行所述充电对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控制器340还设置成能够根据位置信息判断自动移动体300是否达到可对接范围内。第一控制器340通过获取充电装置200的位置信息信号,直接得到充电装置200的位置,或间接计算出自动移动体300与充电装置200之间的距离。在自动移动体300的位置到达可对接范围内,第一通信装置330向第二通信装置290发出充电请求信号。所述位置信息可以是通过无线通讯方式直接得到的坐标信息,也可以是通过接收到的所述第二通信装置290的信号的强弱,或获取到预先设置的特定标记后,间接换算得到的距离信息。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控制器291设置成在第二通信装置290接收到充电请求信号后,控制升降装置250工作,将充电柱210升起。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控制器340还设置成能够获取自动移动体300的电量信息,并存储有剩余电量的最小预设值和最大预设值。当自动移动体300的剩余电量小于最小预设值时,发送指令驱动自动移动体300向充电装置200移动。当所述自动移动体300的剩余电量大于最大预设值时,发送指令驱动所述自动移动体300向远离所述充电装置200的方向运动,完成充电。还可以是发送指令驱动充电插头320,使所述充电插头320向自动移动体300方向收回,完成充电。
在一个实施例中,智能充电系统的工作过程为:第一控制器340获取自动移动体300的电量信息,并计算得到剩余电量值。将剩余电量值和预设值进行比较,当自动移动体300的剩余电量值小于最小预设值时,第一控制器340启动充电程序。第一通信装置330实时获取第二通信装置290发送的充电装置200的位置信息,并将位置信息发送给第一控制器340。第一控制器340规划行走路径,向充电装置200靠近。当自动移动体300与充电装置200之间的距离到达可对接范围内,控制第一通信装置330向第二通信装置290发送充电请求信号。在第二通信装置290接收到充电请求信号后,第二控制器291控制升降装置250工作,将充电柱210升起。充电柱210上升到充电电极220和充电插头310高度一致时,停止上升,并通过第二通信装置290向第一通信装置330发送可进行充电对接信号。自动移动体300接受到可进行充电对接信号,第一控制器340驱动充电插头310向充电电极220移动,第一控制器340检测到有一定电荷输入时,充电插头310停止移动,充电对接完成。
当第一控制器340检测到自动移动体300的剩余电量值已到达最大预设值值时,第一控制器340启动充电结束程序。第一控制器340控制第一通信装置330发送充电已完成信号,并控制所述自动移动体300向远离所述充电装置200的方向运动,或控制充电插头310向自动移动体300方向收回。充电装置200接收到充电已完成信号,第二控制器291控制升降装置250工作,将充电柱210下降。
在一个实施例中,充电插头310为弹性接触片构成,能够下压所述充电电极220,电连接电源400。
在一个实施例中,充电柱210顶部可设置有伞状盖子,在充电过程可以将盖子张开,遮盖在充电电极220的四周,以避免充电过程中有其他物体和人员接触到充电电极220和充电插头320。
本实用新型的自动移动体智能充电系统,可在不需要充电时将充电装置隐藏,减少空间的占用,在需要充电时自动升起,并完成自动充电对接。以便于户外使用的自动移动装置或自动移动机器人自行完成充电,保证在没有人员监控的情况下,也能正常完成所预设的工作,进一步完善自动移动装置或自动移动机器人的自动化程度。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23)

1.一种自动移动体智能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充电装置,与电源连接,具有充电柱,所述充电柱上设置有充电电极;和
设置在自动移动体上的充电插头,所述充电插头与所述充电电极相接触进行充电对接,对所述自动移动体进行充电;
其中,所述充电插头至少能从两个方向上与所述充电柱进行所述充电对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移动体智能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充电电极的正极和负极设置在所述充电柱的侧表面上,沿所述充电柱的竖直方向上下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移动体智能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充电插头由上下分布并具有一定间隔的两个弹性极片组成;
所述弹性极片具有一开口,进行所述充电对接时,所述开口面向所述充电电极方向,以使所述弹性极片能够从所述充电装置的侧面卡接在所述充电电极上,分别与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相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移动体智能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充电电极的正极和负极设置在所述充电柱的侧表面上,沿所述充电柱的一水平方向上并排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动移动体智能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充电插头由两个水平并排设置的导体件组成;
两个所述导体件分别与正极和负极接触实现充电对接。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任一所述的自动移动体智能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充电电极的接触面积大于所述充电插头的接触面积,使得所述充电电极和所述充电插头能够呈一定角度进行所述充电对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动移动体智能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分别沿所述充电柱的竖直方向具有一定宽度,以使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能够允许所述充电插头与所述充电电极呈一定角度进行所述充电对接。
8.根据权利要求2至5任一所述的自动移动体智能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充电插头设置在所述自动移动体的侧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移动体智能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充电柱为圆柱体,所述充电电极的正极和负极为分布在所述圆柱体曲面侧表面上的圆环。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移动体智能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充电柱具有外周壁,所述充电电极的正极和负极至少具有两组,并分别沿所述外周壁分布在两个方向上,以使得所述充电插头至少能从两个方向上与所述充电柱进行充电对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移动体智能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充电柱远离地面的一端为所述充电柱的上表面;
所述充电电极的正极和负极分布在所述充电柱的所述上表面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自动移动体智能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分别沿所述上表面具有一定的宽度,以使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自动移动体智能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充电插头由两个互相平行并具有一定间隔的弹性极片组成;
所述弹性极片向下压向所述上表面,分别与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相接触。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自动移动体智能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充电插头设置在所述自动移动体面向地面的底面。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自动移动体智能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为分布在所述上表面上的同心圆环。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自动移动体智能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充电电极的正极和负极至少具有两组,并在所述上表面上分别位于两个方向上,以使得所述充电插头至少能从两个方向上与所述充电柱进行充电对接。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移动体智能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充电装置还设置有升降装置,用来驱动所述充电柱的上升或下降;
在所述充电装置处于非工作状态时,所述升降装置驱动所述充电柱下降至所述充电装置的底面附近;
在所述充电装置处于工作状态下时,所述升降装置驱动所述充电柱上升,使所述充电电极外露便于与所述充电插头进行对接。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自动移动体智能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充电装置还具有保护外壳,
所述充电柱设置于所述保护外壳内。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移动体智能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充电插头为固定安装的接触片。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移动体智能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智能充电系统还包括:
第一控制器,设置在所述自动移动体上;
第二控制器,设置在所述充电装置上,用于控制所述充电柱的升起或下降;
第一通信装置,设置在所述自动移动体上,用于向所述充电装置发送信号和接受所述充电装置的信号;
第二通信装置,设置在所述充电装置上,用于接收所述自动移动体的信号和向所述自动移动体发送信号;
其中,当所述第一通信装置接收到所述第二通信装置发送的可进行充电对接信号时,所述第一控制器控制所述充电插头向所述充电电极移动,进行所述充电对接。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自动移动体智能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控制器还用于根据位置信息判断所述自动移动体是否达到可对接范围内;
在所述自动移动体的位置到达可对接范围内,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向所述第二通信装置发出充电请求信号。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自动移动体智能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控制器用于在所述第二通信装置接收到所述充电请求信号后,控制所述充电柱升起。
23.根据权利要求20-22任一项所述的自动移动体智能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控制器还用于获取所述自动移动体的电量信息,并存储有剩余电量的最小预设值和最大预设值;
当所述自动移动体的剩余电量小于所述最小预设值时,发送指令驱动所述自动移动体向所述充电装置移动;
当所述自动移动体的剩余电量大于所述最大预设值时,发送指令驱动所述自动移动体离开所述充电装置。
CN201820659140.3U 2018-05-04 2018-05-04 自动移动体智能充电系统 Active CN20825745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659140.3U CN208257452U (zh) 2018-05-04 2018-05-04 自动移动体智能充电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659140.3U CN208257452U (zh) 2018-05-04 2018-05-04 自动移动体智能充电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257452U true CN208257452U (zh) 2018-12-18

Family

ID=646359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659140.3U Active CN208257452U (zh) 2018-05-04 2018-05-04 自动移动体智能充电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257452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45201A (zh) * 2018-05-04 2019-11-12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自动移动体智能充电系统
WO2020211523A1 (zh) * 2019-04-19 2020-10-2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充电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待充电设备
CN111823910A (zh) * 2020-07-31 2020-10-27 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山东劳动技师学院) 一种新能源电动汽车用充电桩设备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45201A (zh) * 2018-05-04 2019-11-12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自动移动体智能充电系统
WO2020211523A1 (zh) * 2019-04-19 2020-10-2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充电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待充电设备
CN111835047A (zh) * 2019-04-19 2020-10-2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充电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待充电设备
CN111835047B (zh) * 2019-04-19 2024-01-3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充电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待充电设备
CN111823910A (zh) * 2020-07-31 2020-10-27 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山东劳动技师学院) 一种新能源电动汽车用充电桩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257452U (zh) 自动移动体智能充电系统
CN104494833B (zh) 一种能够野外自动充电的智能飞行器系统及其充电方法
CN200968540Y (zh) 太阳能庭院灯
CN201426049Y (zh) 智能割草机太阳能充电站装置
CN109245326A (zh) 一种架空线路巡检机器人杆塔驻留充电站
CN204928337U (zh) 服务于物流运载工具的无线充电桩
CN110445201A (zh) 自动移动体智能充电系统
CN108512080A (zh) 一种山区变电站
CN207039524U (zh) 一种户外光伏通讯基站
CN207283739U (zh) 一种用于无人机的基站
CN205489757U (zh) 光伏智能割草机充电站
CN202531956U (zh) 基于移动通信网络的阀门阵列控制器
CN206135502U (zh) 一种扫地机器人无线充电系统
CN108521680A (zh) 一种集成有多功能路灯杆的通信基站设备
CN208923918U (zh) 一种架空线路巡检机器人杆塔驻留充电站
CN207160715U (zh) 一种具有高发射效率的移动通讯塔装置
CN205945638U (zh) 太阳能避雷系统
CN204615973U (zh) 太阳能高速公路监控系统
CN205866282U (zh) 太阳能臂带
CN206602398U (zh) 一种具有太阳能充放电的电力装置
CN206052760U (zh) 一种树形桩通信基站
CN205017245U (zh) 一种便携式多功能发电装置
CN204707308U (zh) 一种太阳能路灯远程控制装置
CN208782803U (zh) 一种新型光能无线通信仪器
CN210781020U (zh) 接触网步行巡查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