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233712U - 一种安全型扭开盖 - Google Patents

一种安全型扭开盖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233712U
CN208233712U CN201820357121.5U CN201820357121U CN208233712U CN 208233712 U CN208233712 U CN 208233712U CN 201820357121 U CN201820357121 U CN 201820357121U CN 208233712 U CN208233712 U CN 20823371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
wall
lid
seal ring
tegmental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357121.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骆轶
姚旭飞
杨春香
李志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IWU CITY EASY-TO-OPEN CAP INDUSTRY Co
Original Assignee
YIWU CITY EASY-TO-OPEN CAP INDUSTRY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IWU CITY EASY-TO-OPEN CAP INDUSTRY Co filed Critical YIWU CITY EASY-TO-OPEN CAP INDUSTRY Co
Priority to CN201820357121.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23371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23371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23371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安全型扭开盖,包括盖顶及盖壁,所述盖顶的下表面设有密封垫,所述密封垫的外周部向下一体延伸有内密封环及与外密封环,内密封环与外密封环之间构成开口向下的密封槽,盖壁的下部设有两条相互平行且环绕盖壁的凸环,两条凸环之间构成环形凹槽,环形凹槽的槽底处沿盖壁周向设有若干条U型切缝,所述U型切缝上侧的盖壁向内倾斜形成贯通盖壁的冲压口,相邻冲压口之间的盖壁构成架桥,冲压口下方的盖壁构成防盗环,防盗环通过所述架桥与冲压口上方的盖壁连接。本实用新型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的扭开盖在开盖过程中操作者容易受伤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扭开盖在开启过程中安全性,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Description

一种安全型扭开盖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包装容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安全型扭开盖。
背景技术
安装在罐等容器口部上的扭开盖具有以下结构:有盖顶及盖顶侧缘以及粘接在盖顶内侧的合成树脂密封垫,在侧缘下侧有防盗环,通过架桥与侧缘连接。通过套入容器口并在盖顶施加一定压力,使密封垫与容器口接触并有一定的压缩量,通过盖侧缘与包装容器口部上的螺纹仿形成型出螺纹、防盗环与包装容器口部卷边封口拉住,使扭开盖能很好的封在容器上并保证密封性。开启时,一只手握住容器,另只手捏住容器盖朝螺纹松动方向旋转上移,由于防盗环卷封后被限制在容器口颈部无法上移,所以扭断连接侧缘与防盗环的架桥,盖子去除。通常在扭开盖侧缘下端成型出若干个切口,切口之间构成架桥,这样成型出来架桥也较长,且架桥与切口边缘基本裸露在外面,架桥扭断后会形成多个尖锐断裂点,转动盖子时容易使操作者受伤,存在安全隐患。
另一方面,扭开盖是封盖过程是将盖子套入容器口部,在盖顶施加一定压力后,转动盖侧缘中部的螺纹成型刀与下部防盗环处的封口刀,根据容器口螺纹成型出盖子螺纹,根据罐口防盗环颈部结构成型出盖子防盗环。为了保证盖子在封盖后的密封性能,往往会在封罐时在盖顶施加相当的压力,这样使密封垫与容器口有一定的过盈量下才能保证密封,但过大的盖顶压力会造成容器压塌、容器防盗环颈部变形等问题出现。扭开盖在被打开后架桥断裂而无法复原到原状,从而起到防盗作用,但是,现实过程中会有这样的状况出现,由于容器口部成型不可能完全一致,防盗环卷封时无法特别贴合容器的凸环,导致扭开盖在开启时会先转动一定角度,防盗环与扭开盖一起先往上移动一小端距离后,防盗环才会被凸环卡住,继续转动扭开盖其架桥才开始断裂;尤其是金属材质的容器,其容器口颈部用于限制防盗环上移的凸环其横截面只能成型成圆弧状结构,因此防盗环卷封时无法与其紧密贴合,一般在扭开盖开启时会先转动一定角度,这样就存在一个安全隐患,即在某些情况下扭开盖转动时,在架桥还没断裂前密封垫的压缩量已解除,此时密封性已经破坏但扭开盖的外观完好无损,这样就失去了扭开盖的防盗功能或者在不知不觉中使产品变质,这样可能对产品生产企业造成严重的信誉影响。公开日为2017年8月29日,公开号为CN107098056A的中国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防漏瓶盖,包括有瓶盖外侧壁,还设置有:瓶口接合凹槽,用于与瓶口进行接合;瓶盖内侧止流壁,用于从内测压紧瓶口,防止侧漏;瓶盖延展面与瓶盖内侧止流壁相连,可以牵引瓶盖内侧止流壁脱离瓶口;拨动开关与瓶盖延展面相连,可以拉动瓶盖延展面;瓶盖压缩面与拨动开关相连,用于为拨动开关提供回复力,使瓶盖延展面回复到原来位置;液体流出口是位于瓶盖延展面下侧,在瓶盖外侧壁上的开口,用于瓶盖内侧止流壁脱离瓶口时液体流出。该瓶盖采用杠杆结构,实现单手操作,自动防漏,适用于频繁使用的瓶装液体容器封口,不适用于具有防盗功能的容器封盖。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解决现有技术的扭开盖在开盖过程中操作者容易受伤的问题而提供一种安全型扭开盖,可以大大提高扭开盖在开启过程中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为解决现有技术的扭开盖在封盖过程中由于盖顶压力过大而容易造成容器压塌、容器防盗环颈部变形等问题而提供一种安全型扭开盖,可以使扭开盖在封盖过程中造成的容器压塌、容器防盗环颈部变形等问题大幅度减少。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目的是为解决现有技术的扭开盖容易出现防盗功能缺失或者在不知不觉中使产品变质、对产品生产企业造成严重信誉影响的问题,提供一种安全型扭开盖,具有结构简单,防盗密封性好且开启方便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具体方案是,一种安全型扭开盖,用于容器口部的密封,所述扭开盖包括盖顶及由该盖顶的外缘向下延伸构成的圆筒状盖壁,所述盖顶的下表面设有密封垫,所述密封垫的外周部向下一体延伸有用于与容器口内壁抵接的内密封环及与容器口外壁抵接的外密封环,内密封环与外密封环之间构成开口向下的密封槽,盖壁的上部沿盖壁周向设有多个向内冲压的内压释放口,盖壁的下部设有两条相互平行且环绕盖壁的凸环,两条凸环之间构成环形凹槽,环形凹槽的槽底处沿盖壁周向设有若干条U型切缝,所述U型切缝上侧的盖壁向内倾斜形成贯通盖壁的冲压口,相邻冲压口之间的盖壁构成架桥,冲压口下方的盖壁构成防盗环,防盗环通过所述架桥与冲压口上方的盖壁连接。本实用新型在扭开盖上部与防盗环之间设有两条相互平行且环绕盖壁的凸环,两条凸环之间构成环形凹槽,将用于分离防盗环的切缝及相邻切缝之间的架桥设置在环形凹槽的槽底处,这样在转动扭开盖时切缝及架桥均处在凹槽的凹陷处而不易与操作者的手掌接触,可以避免防盗环断裂(即架桥断裂)后的尖刺伤及手掌。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利用U型切缝上侧的盖壁向内倾斜形成贯通盖壁的冲压口(用于代替传统工艺的切口),这样架桥断裂时形成的尖刺在扭开盖转动时会被U型切缝上侧的盖壁挤压而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其尖锐性(或通过挤压使尖刺的方向与转动方向一致),从而大大减少对操作者手掌造成损伤的可能性。这样,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技术的扭开盖在开盖过程中操作者容易受伤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扭开盖在开启过程中安全性。另外,本实用新型的扭开盖在密封垫的外周的容器口配合部设有内外两个密封环,两个密封环之间构成用于套入容器口部的密封槽,这样当容器口部进入密封槽后,外密封环的内侧面(即密封槽的外侧槽壁)紧贴容器口的外壁形成外密封,内密封环的外侧面(即密封槽的内侧槽壁)紧贴容器口的内壁形成内密封,而密封槽的槽底紧贴容器的口部上沿构成上密封,这样,扭开盖就对容器进行了很好的密封。内压释放口用于在容器内压力过大时将容器内的气体或液体及时释放,避免容器内压力过大导致扭开盖直接飞出而造成严重后果。
作为优选,架桥上设有刻槽,所述的刻槽沿盖壁外周的周向设置,所述架桥上的刻槽为一条,所述刻槽的横截面为三角形,三角形的底边与冲压口的下侧边平齐,所述刻槽的最大深度为所述盖壁厚度的41%至59%,刻槽的槽口宽度是刻槽深度的0.7至1.3倍。刻槽是采用切削方式除去一部分盖壁材料形成的,与通过挤压等形成的压槽结构不同,刻槽的存在一方面使得架桥的壁厚局部变薄且结构强度减小,另一方面扭开盖开启时刻槽处的应力集中,因此可以大大减小扭开盖的开启力,方便开启的目的。而三角形刻槽的底边与冲压口的下侧边平齐,这样转动扭开盖架桥断裂后的冲压口的下侧边外沿为一完整的圆形,即该圆形外沿没有尖刺,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架桥断裂后的尖刺伤及手掌。
作为优选,与密封槽上下对应的密封垫顶面设有容料槽,所述容料槽的槽底面为圆弧形,容料槽横截面的中心线与密封槽横截面的中心线重合。本实用新型在密封槽上方的密封垫顶面设置了一条容料槽,该容料槽设置在密封垫与盖体接触一面,在扭开盖封盖容器口时,盖顶封盖时具有向下压力,密封垫过盈产生的反作用力,而该反作用力一部分能够被容料槽变形而吸收,因此不会全部作用在容器上,从而大大减轻了容器的承压,使扭开盖在封盖过程中造成的容器压塌、容器防盗环颈部变形等问题大幅度减少。
作为优选,容料槽的开口宽度是密封槽宽度的57%至73%,容料槽的深度是容料槽开口宽度的37%至63%。
作为优选,内密封环横截面的高度大于外密封环横截面的高度(即内密封环向下延伸的长度大于外密封环向下延伸的长度),内密封环的外侧面下部凸设有过盈环,过盈环与密封槽槽底之间的距离大于扭开盖开启架桥断裂时盖顶的轴向移动距离。本实用新型在内密封环的外侧面下部凸设有过盈环,过盈环是一个在内密封环的外侧面上凸起的环带结构,过盈环在内密封环的外侧面紧贴容器口的内壁时可以起到强化密封的作用,由于过盈环与密封槽槽底之间的距离大于扭开盖开启防盗环断裂时盖顶的轴向移动距离,即在扭开盖转动开启的初期,当扭开盖在轴向上移动一定的距离但防盗环未断裂时,过盈环始终紧贴容器口的内壁,确保防盗环未断裂前内密封环与容器口的内壁之间的密封,这样就可以避免出现容器的密封性已经破坏而扭开盖的外观却完好无损、使容器的防盗功能缺少或者在不知不觉中使产品变质、从而对产品生产企业造成严重信誉影响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扭开盖的泄漏角大于防盗环的断裂角,这里的泄漏角是指扭开盖转动开启至容器内物质开始从密封处外泄时扭开盖的旋转角度,防盗环的断裂角指扭开盖转动开启至防盗环断裂时扭开盖的旋转角度,即防盗环断裂前容器内物质不会从密封处外泄,确保了在防盗环完整的状态下扭开盖与容器之间良好的密封性。
作为优选,靠近盖顶的盖壁上形成有上小下大的环状锥形壁,所述的锥形壁的上段紧贴外密封环构成外密封环挤压部,所述的扭开盖封盖容器口时,所述外密封环对容器口外壁的压强大于内密封环对容器口内壁的压强,所述锥形壁的顶角为26至49度。本实用新型在靠近盖顶的盖壁上形成有上小下大的环状锥形壁,即扭开盖的上段为上小下大结构,该段盖壁的横截面呈倾斜状,通过锥形壁挤压外密封环构成挤压部,使得外密封环受到挤压部挤压后其内侧面紧贴容器口的外壁且外密封环对容器口外壁的压强大于内密封环对容器口内壁的压强,这样就确保了外密封环对容器口的密封,解决了传统工艺中通过盖顶及单侧(内侧)密封环压紧容器口的形式密封性能差的问题,同时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挤压部为上小下大的锥形结构,因此扭开盖开启时扭开盖容易从容器口处脱出,避免了传统工艺中通过盖顶及双侧(内、外侧)密封环压紧容器口的形式在开启时由于双侧产生的摩擦力较大会导致扭开盖开启困难的问题,在确保密封的前提下方便了扭开盖的开启。顶角是盖顶两侧锥形壁之间的夹角,顶角过小,外密封环对容器口的侧向挤压力过大,容易导致的扭开盖的开启力过大;顶角过大,则外密封环对容器口的压力过小,虽然开启容易,但密封性能较差。
作为优选,内密封环的内侧面与密封垫下表面(即靠近内密封环处未向下延伸的密封垫底面)之间通过抗压弧面过渡连接,所述抗压弧面的半径是内密封环横截面高度的0.7至1.3倍。在内密封环的内侧面与密封垫下表面之间设置抗压弧面可以显著提高内密封环的抗压能力,强化过盈环对容器口内壁的密封作用。
作为优选,密封槽的槽底上靠近内密封环的一侧设有沿密封槽延伸的减压槽,所述减压槽的开口宽度是密封槽槽底宽度的10%至25%,减压槽的深度是密封槽槽底宽度的15%至30%;所述减压槽横截面的中心线与密封槽横截面的中心线相互平行,减压槽的内侧槽壁与密封槽槽底处的内侧槽壁在同一圆柱面上(即减压槽的内侧槽壁由密封槽靠近槽底处的内侧槽壁延伸构成),减压槽的槽底面呈弧形。减压槽的作用是适当降低内密封环进入容器口的阻力,避免由于过盈环及抗压弧面的存在造成安全型扭开盖封盖容器口时阻力过大,容器的口部上沿过度挤压密封垫而在过盈环处引起皱褶,对容器的密封性能造成严重的损害。虽然减小抗压弧面也可以降低安全型扭开盖封盖容器口时的阻力,但对过盈环的密封性能影响较大,而设置减压槽可以将这种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同时又避免过盈环处出现皱褶,是理想的技术方案;另一方面,减压槽的横截面大小对密封性能有较大影响,减压槽过大,不但影响容器口部顶端的密封,而且还会降低过盈环的密封性能,因此需要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作为优选,内密封环的外侧面下端设有导向弧形边,所述导向弧形边的上沿与过盈环的下沿连接。导向弧形边在扭开盖与容器口配合时起到导向作用。
作为优选,内压释放口的下侧边的盖壁向内折弯构成向内倾斜的斜面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它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的扭开盖在开盖过程中操作者容易受伤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扭开盖在开启过程中安全性。2.还解决了现有技术的扭开盖在封盖过程中由于盖顶压力过大而容易造成容器压塌、容器防盗环颈部变形的问题,使扭开盖在封盖过程中造成的容器压塌、容器防盗环颈部变形等问题大幅度减少。3.解决了现有技术的扭开盖容易出现防盗功能缺失或者在不知不觉中使产品变质、对产品生产企业造成严重信誉影响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安全型扭开盖具有结构简单,防盗密封性好且开启方便的特点,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安全型扭开盖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安全型扭开盖的一种局部结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安全型扭开盖的另一种局部结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安全型扭开盖封盖容器口时的一种局部结构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安全型扭开盖封盖容器口时的另一种局部结构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安全型扭开盖架桥处的一种局部结构剖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安全型扭开盖封盖时的一种受力状态示意图。
图中:1.盖顶,2.盖壁,3.防盗环,4.密封垫,5.容器口,6.内密封环,7.外密封环,8.密封槽,9.容料槽,10.过盈环,11.锥形壁,12.挤压部,13.抗压弧面,14.减压槽,15.导向弧形边,16.内压释放口,17.架桥,18.凸环,19.环形凹槽,20. U型切缝,21.冲压口,22.刻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1中,一种安全型扭开盖,用于容器口部的密封,所述扭开盖包括盖顶1及由该盖顶的外缘向下延伸构成的圆筒状盖壁2,盖壁的下部设有两条相互平行且环绕盖壁的凸环18,两条凸环之间构成环形凹槽19,环形凹槽的槽底处沿盖壁周向设有若干条U型切缝20,所述U型切缝上侧的盖壁向内倾斜形成贯通盖壁的冲压口21,相邻冲压口之间的盖壁构成架桥17,冲压口下方的盖壁构成防盗环3,防盗环通过所述架桥与冲压口上方的盖壁连接。盖顶的下表面设有密封垫4,所述密封垫的外周部向下一体延伸有用于与容器口内壁抵接的内密封环6及与容器口外壁抵接的外密封环7,内密封环与外密封环之间构成开口向下的密封槽8。本实施例的架桥上设有刻槽22(见图6),所述的刻槽沿盖壁外周的周向设置,所述架桥上的刻槽为一条,所述刻槽的横截面为三角形,三角形的底边与冲压口的下侧边平齐,所述刻槽的最大深度为所述盖壁厚度的51%,刻槽的槽口宽度是刻槽深度的1倍。盖壁的上部沿盖壁周向设有多个向内冲压的内压释放口16,内压释放口的下侧边的盖壁向内折弯构成向内倾斜的斜面结构。
实施例2
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2中,与密封槽上下对应的密封垫顶面设有容料槽9,所述容料槽的槽底面为圆弧形,容料槽横截面的中心线与密封槽横截面的中心线重合,容料槽的开口宽度是密封槽宽度的57%,容料槽的深度是容料槽开口宽度的37%,内密封环的外侧面下端设有导向弧形边15,所述导向弧形边的上沿与过盈环的下沿连接。本实施例内密封环横截面的高度大于外密封环横截面的高度,内密封环的外侧面下部凸设有过盈环10(图中虚线左侧部分),过盈环与密封槽槽底之间的距离大于扭开盖开启架桥断裂时盖顶的轴向移动距离(即扭开盖的泄漏角大于扭开盖防盗环的断裂角)。安全型扭开盖封盖容器口5时(见图5),所述外密封环的内侧面紧贴容器口的外壁,内密封环的外侧面紧贴容器口的内壁,密封槽的槽底紧贴容器的口部上沿,容料槽的横截面积减小且其槽底贴近盖顶的下表面,其余和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3
在图3所示的实施例3中,靠近盖顶的盖壁上形成有上小下大的环状锥形壁11,所述的锥形壁的上段紧贴外密封环构成外密封环挤压部12,所述的扭开盖封盖容器口时,所述外密封环对容器口外壁的压强大于内密封环对容器口内壁的压强,所述锥形壁的顶角为38度。内密封环的内侧面与密封垫下表面之间通过抗压弧面13过渡连接,所述抗压弧面的半径是内密封环横截面高度的1倍。密封槽的槽底上靠近内密封环的一侧设有沿密封槽延伸的减压槽14,所述减压槽的开口宽度是密封槽槽底宽度的18%,减压槽的深度是密封槽槽底宽度的22%;所述减压槽横截面的中心线与密封槽横截面的中心线相互平行,减压槽的内侧槽壁与密封槽槽底处的内侧槽壁在同一圆柱面上,减压槽的槽底面呈弧形。本实施例中容料槽的开口宽度是密封槽宽度的73%,容料槽的深度是容料槽开口宽度的63%,其余和实施例1或实施例2相同。
本实用新型在扭开盖上部与防盗环之间设有两条相互平行且环绕盖壁的凸环,两条凸环之间构成环形凹槽,将用于分离防盗环的切缝及相邻切缝之间的架桥设置在环形凹槽的槽底处,这样在转动扭开盖时切缝及架桥均处在凹槽的凹陷处而不易与操作者的手掌接触,可以避免防盗环断裂(即架桥断裂)后的尖刺伤及手掌。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利用U型切缝上侧的盖壁向内倾斜形成贯通盖壁的冲压口(用于代替传统工艺的切口),这样架桥断裂时形成的尖刺在扭开盖转动时会被U型切缝上侧的盖壁挤压而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其尖锐性(或通过挤压使尖刺的方向与转动方向一致),从而大大减少对操作者手掌造成损伤的可能性。这样,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技术的扭开盖在开盖过程中操作者容易受伤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扭开盖在开启过程中安全性。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安全型扭开盖在密封垫的外周的容器口配合部设有内外两个密封环,两个密封环之间构成用于套入容器口部的密封槽,这样当容器口部进入密封槽后,外密封环的内侧面紧贴容器口的外壁形成外密封,内密封环的外侧面紧贴容器口的内壁形成内密封,而密封槽的槽底紧贴容器的口部上沿构成上密封(见图5,图中的重叠部分为实际配合时密封垫的压缩部分),这样,扭开盖就对容器进行了很好的密封;而本实用新型还在密封槽上方的密封垫顶面设置了一条容料槽,该容料槽设置在密封垫与盖体接触一面,在扭开盖封盖容器口时,盖顶封盖时具有向下压力F1,密封垫过盈产生的反作用力F2(见图7),而该反作用力一部分能够被容料槽变形而吸收,因此不会全部作用在容器上,从而大大减轻了容器的承压,使扭开盖在封盖过程中造成的容器压塌、容器防盗环颈部变形等问题大幅度减少。同时本实用新型在内密封环的外侧面下部凸设有过盈环,过盈环是一个在内密封环的外侧面上凸起的环带结构,过盈环在内密封环的外侧面紧贴容器口的内壁时可以起到强化密封的作用,由于过盈环与密封槽槽底之间的距离大于扭开盖开启防盗环断裂时盖顶的轴向移动距离,即在扭开盖转动开启的初期,当扭开盖在轴向上移动一定的距离但防盗环未断裂时,过盈环始终紧贴容器口的内壁(见图4,图4显示的状态为容器的泄漏临界状态),确保防盗环未断裂前内密封环与容器口的内壁之间的密封,这样就可以避免出现容器的密封性已经破坏而扭开盖的外观却完好无损、使容器的防盗功能缺少或者在不知不觉中使产品变质、从而对产品生产企业造成严重信誉影响的问题。
除上述实施例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所公开的范围内,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或技术数据可以进行重新选择及组合,从而构成新的实施例,这些都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无需进行创造性劳动即可实现的,因此这些本实用新型没有详细描述的实施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安全型扭开盖,用于容器口部的密封,其特征在于,所述扭开盖包括盖顶(1)及由该盖顶的外缘向下延伸构成的圆筒状盖壁(2),所述盖顶的下表面设有密封垫(4),所述密封垫的外周部向下一体延伸有用于与容器口(5)内壁抵接的内密封环(6)及与容器口外壁抵接的外密封环(7),内密封环与外密封环之间构成开口向下的密封槽(8),盖壁的上部沿盖壁周向设有多个向内冲压的内压释放口(16),盖壁的下部设有两条相互平行且环绕盖壁的凸环(18),两条凸环之间构成环形凹槽(19),环形凹槽的槽底处沿盖壁周向设有若干条U型切缝(20),所述U型切缝上侧的盖壁向内倾斜形成贯通盖壁的冲压口(21),相邻冲压口之间的盖壁构成架桥(17),冲压口下方的盖壁构成防盗环(3),防盗环通过所述架桥与冲压口上方的盖壁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型扭开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架桥上设有刻槽(22),所述的刻槽沿盖壁外周的周向设置,所述架桥上的刻槽为一条,所述刻槽的横截面为三角形,三角形的底边与冲压口的下侧边平齐,所述刻槽的最大深度为所述盖壁厚度的41%至59%,刻槽的槽口宽度是刻槽深度的0.7至1.3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型扭开盖,其特征在于,与密封槽上下对应的密封垫顶面设有容料槽(9),所述容料槽的槽底面为圆弧形,容料槽横截面的中心线与密封槽横截面的中心线重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安全型扭开盖,其特征在于,容料槽的开口宽度是密封槽宽度的57%至73%,容料槽的深度是容料槽开口宽度的37%至6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型扭开盖,其特征在于,内密封环横截面的高度大于外密封环横截面的高度,内密封环的外侧面下部凸设有过盈环(10),过盈环与密封槽槽底之间的距离大于扭开盖开启架桥断裂时盖顶的轴向移动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型扭开盖,其特征在于,靠近盖顶的盖壁上形成有上小下大的环状锥形壁(11),所述的锥形壁的上段紧贴外密封环构成外密封环挤压部(12),所述的扭开盖封盖容器口时,所述外密封环对容器口外壁的压强大于内密封环对容器口内壁的压强,所述锥形壁的顶角为26至49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安全型扭开盖,其特征在于,内密封环的内侧面与密封垫下表面之间通过抗压弧面(13)过渡连接,所述抗压弧面的半径是内密封环横截面高度的0.7至1.3倍。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安全型扭开盖,其特征在于,密封槽的槽底上靠近内密封环的一侧设有沿密封槽延伸的减压槽(14),所述减压槽的开口宽度是密封槽槽底宽度的10%至25%,减压槽的深度是密封槽槽底宽度的15%至30%;所述减压槽横截面的中心线与密封槽横截面的中心线相互平行,减压槽的内侧槽壁与密封槽槽底处的内侧槽壁在同一圆柱面上,减压槽的槽底面呈弧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型扭开盖,其特征在于,内密封环的外侧面下端设有导向弧形边(15),所述导向弧形边的上沿与过盈环的下沿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型扭开盖,其特征在于,内压释放口的下侧边的盖壁向内折弯构成向内倾斜的斜面结构。
CN201820357121.5U 2018-03-15 2018-03-15 一种安全型扭开盖 Active CN20823371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357121.5U CN208233712U (zh) 2018-03-15 2018-03-15 一种安全型扭开盖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357121.5U CN208233712U (zh) 2018-03-15 2018-03-15 一种安全型扭开盖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233712U true CN208233712U (zh) 2018-12-14

Family

ID=645887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357121.5U Active CN208233712U (zh) 2018-03-15 2018-03-15 一种安全型扭开盖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23371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150032U (zh) 一种带有容料槽的扭开盖
CN208233712U (zh) 一种安全型扭开盖
CN209009229U (zh) 一种安全开启型包装容器
CN208037088U (zh) 一种防漏扭开盖
CN209427352U (zh) 一种安全易开启的扭开盖
CN208248884U (zh) 一种带有容料槽的防漏金属包装容器
CN110254942A (zh) 带有容料槽的防漏金属包装容器
CN110271762A (zh) 安全型扭开盖
CN110342089A (zh) 安全开启型包装容器
CN208616463U (zh) 一种具有安全结构的扭断式旋开盖
CN112623494B (zh) 高强省力易开式瓶盖
CN208616477U (zh) 一种具有安全提醒结构的包装容器
CN208053816U (zh) 一种防盗金属包装容器
CN209467523U (zh) 一种安全易开启的金属包装容器
CN110127190A (zh) 带有容料槽的扭开盖
CN110027789A (zh) 一种防漏扭开盖
CN208054004U (zh) 一种具有高密封性的罐口密封结构
CN209701301U (zh) 一种适应性强的高密封性包装容器
CN109715510A (zh) 用于食品包装的盖
CN209973190U (zh) 一种安全易开的扭断式旋开盖
CN110902128A (zh) 安全易开启的金属包装容器
CN209553873U (zh) 一种适应性强的高密封性扭开盖
CN110615174B (zh) 具有安全提醒结构的包装容器
CN205819935U (zh) 一种防潮药用容器
CN206813649U (zh) 一种瓶盖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