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219102U - 双面圆编弹性织品的制造系统 - Google Patents

双面圆编弹性织品的制造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219102U
CN208219102U CN201820170028.3U CN201820170028U CN208219102U CN 208219102 U CN208219102 U CN 208219102U CN 201820170028 U CN201820170028 U CN 201820170028U CN 208219102 U CN208219102 U CN 20821910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yarn
elastic fabric
sided
dyeing
sided cir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170028.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国彭
钟进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FANG ENTERPRIS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FANG ENTERPRIS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FANG ENTERPRISE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FANG ENTERPRIS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170028.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21910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21910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21910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双面圆编弹性织品的制造系统,用于制造一双面圆编弹性织品。双面圆编弹性织品的制造系统包括织布装置以及染整装置。织布装置包括一双面圆编机,用以将一第一弹性纱线、一第二弹性纱线以及一非弹性纱线彼此交织而织造成一双面圆编弹性织物。所述染整装置包括一染整管路,所述染整管路用以接收来自所述织布装置的所述双面圆编弹性织物。所述织布装置与所述染整装置设置于一生产线上。通过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双面圆编弹性织品的制造系统所制成的双面圆编弹性织品具有优异的弹性回复力,同时维持其良好的触感。

Description

双面圆编弹性织品的制造系统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7年5月16日、申请号为201720538739.7的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双面圆编弹性织品及其制造系统”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弹性织品的制造系统,特别是涉及一种双面圆编弹性织品的制造系统。
背景技术
在纺织相关技术领域中,相较于一般布料,针织布料由于具备质地柔软、容易透风透气、弹性高,以及在生产制造的速度较快且产量高等优点,已被广泛用于人类穿着用品以及生活用品中。举例而言,针织布料可被用于制造POLO衫、T-Shirt(T恤)、围巾、手套、毛衣、运动衣着、泳衣、贴身衣物以及纺织家饰品等。针织布料主要分为圆编针织布、经编针织布以及横编针织布等类别。其中,圆编针织布中的线环纬向串连,并可进一步区分为单面布、罗纹布、双面布、提花布等。基于其布料特性,圆编针织物被广泛用于生产贴身衣物产品。
圆编针织布中的双面布(INTERLOCK)是由至少两层的织物单元所形成,且双面布的正面及反面布纹都是呈现一条条的直向织纹。双面布相较于罗纹布具有较小的弹性而较不会发生变形,因此可被良好地适用于制造具有塑型功能的衣物,诸如内衣或是塑身衣。然而,将圆编针织布用于制造贴身衣物产品时,布料的触感、弹性以及穿着舒适度相当重要。为了考虑穿着的舒适性,圆编针织布产品必须具有适当的弹性,但是增加圆编针织布产品中弹性纱线的比例会造成产品的亲肤性下降。
除此之外,在双面布的制造过程中,各个制造步骤的详细参数也会大幅影响产品的布料特性。因此,现有技术中有关双面针织布的结构以及其制造系统还具有改善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双面圆编弹性织品的制造系统,其通过结构设计、材料的选用以及制造方法的步骤中的参数设定,可以使所制成的双面圆编弹性织品具备优异的弹性回复率以及良好的触感。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一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双面圆编弹性织品的制造系统,所述制造系统用于制造一双面圆编弹性织品,所述双面圆编弹性织品的制造系统包括一织布装置以及一染整装置。所述织布装置包括一双面圆编机,用以将一第一弹性纱线、一第二弹性纱线以及一非弹性纱线彼此交织而织造成一双面圆编弹性织物。所述染整装置包括一染整管路,所述染整管路用以接收来自所述织布装置的所述双面圆编弹性织物。所述织布装置与所述染整装置设置于一生产线上。
优选地,所述双面圆编机包括一喂纱单元,所述喂纱单元具有一喂纱嘴以及一入纱口,其中,所述非弹性纱线、所述第一弹性纱线与所述第二弹性纱线三者其中之一以介于15至45度之间的一进纱角度通过所述喂纱嘴,且所述非弹性纱线、所述第一弹性纱线与所述第二弹性纱线三者其中之一以介于10至45度之间的一入纱角度进入所述入纱口。
优选地,所述染整管路具有介于4至10英寸之间的管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所提供的双面圆编弹性织品的制造系统,其能通过“双面圆编机,用以将所述第一弹性纱线、所述第二弹性纱线以及所述非弹性纱线彼此交织而织造成所述双面圆编弹性织物”的技术特征,以提升双面圆编弹性织品的弹性回复率以及触感。
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提供的附图仅用于提供参考与说明,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双面圆编弹性织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双面圆编弹性织品的制造系统的方块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双面圆编弹性织品的制造系统中的喂纱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双面圆编弹性织品的制造系统中的染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双面圆编弹性织品的制造系统中的染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双面圆编弹性织品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以及
图7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双面圆编弹性织品的制造方法中所使用的织造方法的组织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来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公开有关“双面圆编弹性织品及其制造系统”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了解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与效果。本实用新型可通过其他不同的具体实施例加以施行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不悖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与变更。另外,本实用新型的附图仅为简单示意说明,并非依实际尺寸的描绘,事先声明。以下的实施方式将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相关技术内容,但所公开的内容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首先,请参阅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双面圆编弹性织品的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双面圆编弹性织品其包括表层结构1、底层结构2以及设置于表层结构1与底层结构2之间的中间结构3。表层结构1包括反平纹织段,底层结构2包括正平纹织段,且中间结构3包括用以连接反平纹织段与正平纹织段的互锁式挂针织段。换句话说,双面圆编弹性织品F是通过具有不同织段(针织组织)的表层结构1、底层结构2以及中间结构3所形成。
具体来说,双面圆编弹性织品F的表层结构1以及底层结构2都包括有平纹织段(plain weave,又称为平纹组织)。平纹织段是通过各经纬纱连续上下交错组合而成。表层结构1以及底层结构2所包括的平纹织段的不同之处在于,通过不同的喂纱单元分别形成表层结构1以及底层结构2时,是以单上针盘吃纱、下针筒空针不吃纱而生成表层结构1的反平纹织段,而以单下针筒吃纱、上针盘不吃纱而生成底层结构2的正平纹织段。
另外,针对双面圆编弹性织品F的中间结构3,其是通过与前段所述不同的喂纱单元将上针盘针与下针筒针所形成的两组平纹织段(即反平纹织段与正平纹织段)彼此前后连接,进而形成双面圆编弹性织品F。中间结构3所包括的互锁式挂针织段是通过挂针(tuckstich)织法而将两组平纹织段前后连接。
具体来说,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双面圆编弹性织品F为一种具有双螺纹组织(interlock)的织品,其为罗纹结构(rib knit)的一种变化型。双螺纹组织织品结构与一般的平纹针织布(jersey knit)不同之处在于双面螺纹组织织品的正反面会具有相同的织纹。此种织品的厚度较厚实,且由于具有非常平滑的表面,其可以提供穿戴者优异的触感和手感。
双面圆编弹性织品F包括多个纱环。在本实用新型中,多个纱环各自具有介于0.01至0.05厘米之间的直径。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表层结构1的反平纹织段与底层结构2的正平纹织段都是由非弹性纱线与弹性纱线共同编织而成,且中间结构3的互锁式挂针织段是由弹性纱线编织而成。具体来说,用于织造表面结构1的反平纹织段与底层结构2的正平纹织段的弹性纱线与用于织造中间结构3的互锁式挂针织段的弹性纱线可为相同或不同的材料。
换句话说,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表层结构1的反平纹织段与底层结构2的正平纹织段都是由非弹性纱线与第一弹性纱线共同编织而成,且中间结构3的互锁式挂针织段是由第二弹性纱线编织而成。第一弹性纱线与第二弹性纱线是由相同或不同材料所形成。
承上所述,非弹性纱线是尼龙(Nylon)、聚酯纤维、聚乳酸纤维、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ET)纤维以及纤维素纤维中的至少一种。弹性纱线是由斯潘得克斯弹力纤维(Spandex)、来克纤维(Lycra)、天然橡胶以及合成橡胶中的至少一种所形成。举例而言,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是使用尼龙作为非弹性纱线,并使用来克纤维(Lycra)作为第一弹性纱线以及第二弹性纱线。非弹性纱线的条数(filament)也可以依据需求加以调整,举例而言,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是采用条数为12的PET纤维(30D/12F)来形成非弹性纱线。一般来说,纱线的条数越高,所制成的产品手感越佳。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双面圆编弹性织品F具备优异的弹性回复率,除了选用上述所列的适当的纤维材料之外,还必须精确控制双面圆编弹性织品F内弹性纱线以及非弹性纱线之间的重量比例。具体来说,弹性纱线的重量以及非弹性纱线的重量的比例介于4:6至8:2之间。更进一步来说,第一弹性纱线与第二弹性纱线两者的重量总和以及非弹性纱线的重量的比例介于4:6至8:2之间。换句话说,非弹性纱线的重量比例为介于60%至20%之间,而弹性纱线的重量比例为介于40%至80%之间,两者重量总和为100%。举例而言,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实施例中,是使用40重量%的非弹性纱线以及60重量%的弹性纱线来形成双面圆编弹性织品F。
详细来说,在双面圆编弹性织品F的制造过程中,若提高弹性纱线的重量比例,由其所制造而成的双面圆编弹性织品F会具有较高的弹性。然而,较高含量的弹性纱线会使得产品的手感降低,即,非弹性纱线的材料(例如PET)具有橡胶手感,亲肤性较低。因此,非弹性纱线的比例需要被精确调控,且因应纱线材料的比例,还可以选用相对应的制造方法步骤来生产双面圆编弹性织品F,以获得较佳的产品特性。
除此之外,非弹性纱线的丹尼数介于20至40丹尼之间,且弹性纱线(包括第一弹性纱线以及第二弹性纱线)的丹尼数介于60至80丹尼之间。除了调整弹性纱线以及非弹性纱线的重量比例之外,这两种材料的丹尼数与所制成的产品的手感以及弹性也有所关联。举例而言,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实施例中,是使用30丹尼的非弹性纱线以及70丹尼的弹性纱线来形成双面圆编弹性织品F。
另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双面圆编弹性织品F是具有优异的弹性回复率。具体来说,双面圆编弹性织品的经向弹性回复率以及纬向弹性回复率都是大于95%。通过精确控制材料的选用及其比例,以及制造过程中的织造方式以及染整步骤的参数,具有上述弹性回复率的双面圆编弹性织品F可以良好地适用于贴身衣物产品中。
有关双面圆编弹性织品F的成品,除了具备有上述弹性回复率之外,其单位重量可以介于330克/码至680克/码之间。双面圆编弹性织品F的幅宽则是可以介于116厘米至152厘米之间。当双面圆编弹性织品F具有上述单位重量及/或幅宽时,可以获得最佳的弹性回复率。
接下来,请参阅图2。本实用新型另外提供一种制造系统,其是用于制造上述双面圆编弹性织品F。制造系统S包括织布装置41以及染整装置42。织布装置41与染整装置42设置于同一生产线上。除了织布装置41以及染整装置42,制造系统S还可以另外包括纺纱装置(未显示),用以提供织布装置41所需的纱线材料。换句话说,可以通过纺纱装置将不同材料的纤维制作成纱线,再将纱线送入织布装置而编织成布。
具体来说,织布装置41包括双面圆编机。双面圆编机用以将纱线材料,即,弹性纱线以及非弹性纱线彼此交织而织造成双面圆编弹性织物。如上所述,弹性纱线可以包括第一弹性纱线以及第二弹性纱线,而第一弹性纱线以及第二弹性纱线可以由相同或不同的材料所形成。用于织布装置41中纱线的成分以及特性已于上述有关双面圆编弹性织品F的内容所述。举例而言,弹性纱线的重量与非弹性纱线的重量的比例介于4:6至8:2之间。其他有关纱线的细节在此不再次叙述。
本实用新型中的双面圆编机可以使用商用双面圆编机的架构,并且对于其结构以及操作参数进行改良。一般而言,双面圆编机可以包括马达以及传送机构、送纱机构、储纱单元、喂纱单元、织造单元以及卷布机构等基本装置组件。双面圆编机的各个基板装置组件的功能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是熟知的,因此在此不详细叙述。
在织造过程中,送纱机构带动除纱单元,以将纱线送至喂纱单元中,而喂纱单元提供纱线固定的行进角度而将纱线喂入织造单元。织造单元则包括针筒与织针,织针安插于针筒表面的沟槽中,并通过三角座(Cam box)中的各式三角片(Cam)来控制针织过程而形成纱环。在双面圆编机的基本装置组件中,本实用新型特别针对喂纱单元中的操作参数进行调整。
请参阅图3。图3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双面圆编弹性织品的制造系统中的喂纱单元411的结构示意图。详细而言,双面圆编机包括喂纱单元411,所述喂纱单元411具有喂纱棒4111、入纱口4112以及喂纱嘴4113、4114。由不同材料所形成的纱线Y1、Y2,例如,非弹性纱线及第一弹性纱线与第二弹性纱线的其中一者是以介于10至45度之间的入纱角度θ1通过入纱口4112,且以介于15至45度之间的进纱角度θ2进入喂纱嘴4113、4114。
如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入纱口4112的入纱角度θ1是指纱线Y1通过入纱口4112时与水平面(虚线表示)所夹的夹角,而喂纱嘴4113的进纱角度θ2是指纱线Y1通过喂纱嘴4113时与水平面所夹的夹角。对于纱线Y2,也可以采用如前所述的入纱角度θ1以及进纱角度θ2。针对纱线Y2,图3仅绘示出喂纱嘴4114。举例而言,在本实用新型中,纱线Y1为聚酯(polyester)纤维,而纱线Y2为弹性纱。调整纱线Y1、Y2的任一者,甚至是两者的入纱角度θ1以及进纱角度θ2在上述特定范围,可以获得具有优异特性的布料。具体来说,在选用具有特定重量比例的非弹性纱线与弹性纱线来织造双面圆编弹性织物时,将入纱角度θ1与进纱角度θ2调整在上述适当范围(即,入纱角度θ1介于10至45度之间,进纱角度θ2介于15至45之间),可以使得所制成的双面圆编弹性织品F兼顾弹性回复率以及手感。
除此之外,在织造过程中,喂纱单元411的喂纱棒4111可以相对于双面圆编机的中心(移动方向D)进行移动。喂纱棒4111相对于双面圆编机的中心移动的范围是介于10至50毫米(mm)之间。具体来说,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制造系统是通过设定入纱角度θ1、进纱角度θ2以及喂纱棒4111的前后移动范围来调整由此所形成的双面圆编弹性织品F的特性。举例而言,上述参数的调整可以调整织品的布面平整度、纱环线圈的大小以及弹性。
接下来,请再次参阅图2,并配合图4及5所示。图4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双面圆编弹性织品的制造系统中的染整装置42的结构示意图,而图5为另一实施例所使用的染整装置42’的结构示意图。请先参阅图4,染整装置42包括染整管路421,染整管路421用以接收来自织布装置41的双面圆编弹性织物T。如图4所示,染整装置42还包括连接于染整管路421的热交换器422、用于储存染整用液体或助剂的储液槽423、用于收卷双面圆编弹性织物T的绞盘424以及窗口425。
另外,在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染整装置42’同样包括染整管路421’、连接于染整管路421’的热交换器422’、用于储存染整用液体或助剂的储液槽423’、用于收卷双面圆编弹性织物T的绞盘424’以及窗口425’。与图4所示的染整装置42不同的是,图5所示的染整装置42’为下走式染色机。
在本实用新型中,是使用高温高压染色机作为染整装置42。更具体来说,本实用新型中所使用的染整装置42是属于缓流式(Soft-flow)染整机。此种染整机的特点在于其具有相当低的液体/织品比例(例如10:1),且可达到较高的处理温度。除此之外,缓流式染整机具有较高的织物容量(capacity)且不易造成织物的起球现象(pilling effect)。
本实用新型的染整装置42的染整管路421是承载染整用水流与双面圆编弹性织物T的圆筒染缸,圆筒染缸与多个设置在圆筒染缸周围的水压喷嘴(nozzles,例如图5所示的喷嘴426’)相互配合。具体来说,为了来自双面圆编机的双面圆编弹性织物T在染整管路421内被传送,喷染液体通过水压喷嘴被提供至圆筒染缸内,并产生湍流(turbulence)。此机制使得染料可渗透于双面圆编弹性织物T内部,并预防双面圆编弹性织物T触碰圆筒染缸的内壁。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圆筒染缸具有介于4至10英寸之间的管径,且通过水压喷嘴的参数设定,圆筒染缸中的染整用水流的水压介于0.5巴至2巴之间。如前所述,在使用缓流式染整机时,织物会在染整用水流中流动以使染整用水流中所包括的染整材料(例如染剂)附着于织物上。然而,若染整用水流的水量以及水压控制不当,织物会发生缠绕(entanglement)的情形而大幅影响产品的特性。
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目的在于获得具有优异弹性回复率的双面圆编弹性织品F。因此,除了选用适当的纱线材料以及采用适当的织造方法之外,还可以进一步将圆筒染缸的管径控制在特定范围,以及控制染整用水流的水压。具体来说,圆筒染缸的管径在介于4至10英寸之间,相较于现有技术所使用的缓流式染整机的染缸的直径,本实用新型的管径增加了约一倍。如此一来,可以使其中所承载的双面圆编弹性织物T在染整水流中充分伸展及卷动,而避免发生缠绕或是纠结的情形,而影响成品的弹性回复率。
除此之外,相较于现有技术所使用的水压,本实用新型将水压降低至传统水压的10至50%左右,即,将水压控制在介于0.5巴至2巴之间。采用上述圆筒染缸的管径以及染整用水流的水压范围,可以使得在制造较厚、密度较高的织物时,有效避免织物纠结的现象。
接下来,请参阅图6,图6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双面圆编弹性织品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双面圆编弹性织品F的制造方法。如图6所示,制造方法至少包括下列步骤:将至少一非弹性纱线与至少一弹性纱线导入双面圆编机(步骤S100);非弹性纱线与弹性纱线通过双面圆编机以彼此交织而织造成双面圆编弹性织物(步骤S200);将双面圆编弹性织物送入染整装置中(步骤S300);以及通过染整装置对双面圆编弹性织物进行染整(步骤S400)。
具体来说,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双面圆编弹性织品的制造方法可以使用上述制造系统S来进行,且产品可以是前述双面圆编弹性织品F。因此,有关制造方法中所使用的制造设备(制造系统S)及其中操作参数,以及成品(双面圆编弹性织品F)的特性以及纱线选用等细节不再次叙述。
接下来,请配合参阅图7。图7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双面圆编弹性织品的制造方法中所使用的织造方法的组织结构。具体来说,图7显示通过双面圆编机来织造双面圆编弹性织品F的织造方法。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双面圆编弹性织品的制造方法中,双面圆编机的喂纱单元411是包括依序排列的第一喂纱单元411a、第二喂纱单元411b、第三喂纱单元411c、第四喂纱单元411d、第五喂纱单元411e以及第六喂纱单元411f。每个喂纱单元(411a~411f)各自的结构如图3所示。
配合喂纱单元411的组件配置,在非弹性纱线与所述弹性纱线通过双面圆编机以彼此交织而织造成双面圆编弹性织物T的步骤(步骤S200)中还进一步包括:将至少一非弹性纱线以及第一弹性纱线两者由第一喂纱单元411a与第四喂纱单元411d两者导入双面圆编机以分别形成反平纹织段;将至少一非弹性纱线以及第一弹性纱线两者由第二喂纱单元411b以及第五喂纱单元411e两者导入双面圆编机以分别形成正平纹织段;以及将第二弹性纱线由第三喂纱单元411c以及第六喂纱单元411f两者导入双面圆编机以分别形成互锁式挂针织段。另外,每个互锁式挂针织段连接其中一反平纹织段以及其中一正平纹织段以形成三层组织单元。
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喂纱单元411a以及第四喂纱单元411d是导入相同的纱线,即非弹性纱线以及第一弹性纱线,而织造单元是以单上针盘吃纱生成反平纹织段、下针筒空针不吃纱的方式进行织造。第二喂纱单元411b以及第五喂纱单元411e同样是都导入非弹性纱线以及第一弹性纱线,而织造单元是以下针筒吃纱生成正平纹织段、上针盘空针不吃纱的方式进行织造。第三喂纱单元411c以及第六喂纱单元411f则是将上针盘针以及下针筒针的两组平纹织段(分别为反平纹织段以及正平纹织段)前后连接。在通过上述方式织造双面圆编弹性织物T后,经过上述染整装置42的处理,可以生产双面圆编弹性织品F。
换句话说,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制造方法中,是以六个喂纱单元(411a~411f)一组来进行一个完整的织造步骤,进而形成本实用新型的双面圆编弹性织品F的表层结构1、底层结构2以及中间结构3。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制造方法配合其中的步骤以及选用的纱线的种类,可以使所制成的双面圆编弹性织品F具有布面平滑、紧实并具备优良的弹性回复率。除此之外,通过选用不同的纱线材料来导入至喂纱单元411中,可以生产不同的双面圆编弹性织品F产品,使得产品的种类更加多元化或是具备不同的功能性。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双面圆编弹性织品F的结构及组成设计、用于双面圆编弹性织品F的制造系统以及制造方法,可以使得双面圆编弹性织品F具有优异的特性。举例而言,以ASTM D4964来量测双面圆编弹性织品F的弹性回复率,可以测得大于95%的弹性回复率检测结果。
详细来说,经测试的样品为使用30丹尼/12F的PET材料作为非弹性纱线,并使用70丹尼的来克纤维(Lycra)作为弹性纱线,且非弹性纱线的重量与弹性纱线的重量为40:60。另外,样品的长度为56英寸,重量为394g/y。使用的测量机台为Zwick/Roell Z005。经过测试,此双面圆编弹性织品F的经向弹性回复率为96.95%。另外,对同样的双面圆编弹性织品F的纬向(宽度方向)进行测试,测试结果显示97.69%的弹性回复率。
[实施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双面圆编弹性织品F以及其制造系统S,其能通过其结构设计,例如,“中间结构3包括用以连接反平纹织段与正平纹织段的互锁式挂针织段”的技术特征,以及其制造系统的设计,例如“双面圆编机,用以将第一弹性纱线、第二弹性纱线以及非弹性纱线彼此交织而织造成双面圆编弹性织物T”的技术特征,以提升双面圆编弹性织品F的弹性回复率以及触感。
以上所公开的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可行实施例,并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所以凡是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做的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3)

1.一种双面圆编弹性织品的制造系统,所述双面圆编弹性织品的制造系统用于制造一双面圆编弹性织品,其特征在于,所述双面圆编弹性织品的制造系统包括:
一织布装置,所述织布装置包括一双面圆编机,用以将一第一弹性纱线、一第二弹性纱线以及一非弹性纱线彼此交织而织造成一双面圆编弹性织物;以及
一染整装置,所述染整装置包括一染整管路,所述染整管路用以接收来自所述织布装置的所述双面圆编弹性织物;
其中,所述织布装置与所述染整装置设置于一生产线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面圆编弹性织品的制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双面圆编机包括一喂纱单元,所述喂纱单元具有一喂纱嘴以及一入纱口,其中,所述非弹性纱线、所述第一弹性纱线与所述第二弹性纱线三者其中之一以介于15至45度之间的一进纱角度通过所述喂纱嘴,且所述非弹性纱线、所述第一弹性纱线与所述第二弹性纱线三者其中之一以介于10至45度之间的一入纱角度进入所述入纱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面圆编弹性织品的制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染整管路具有介于4至10英寸之间的管径。
CN201820170028.3U 2017-05-16 2017-05-16 双面圆编弹性织品的制造系统 Active CN20821910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170028.3U CN208219102U (zh) 2017-05-16 2017-05-16 双面圆编弹性织品的制造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170028.3U CN208219102U (zh) 2017-05-16 2017-05-16 双面圆编弹性织品的制造系统
CN201720538739.7 2017-05-16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538739.7 Division 2017-05-16 2017-05-1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219102U true CN208219102U (zh) 2018-12-11

Family

ID=645298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170028.3U Active CN208219102U (zh) 2017-05-16 2017-05-16 双面圆编弹性织品的制造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21910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87164A (zh) 一种经编提花无缝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05442163A (zh) 具有凹凸效应的不同厚度间隔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03938361B (zh) 一种家用纺织品的3d成型编织工艺
Anand Technical fabric structures–2. Knitted fabrics
TW201843364A (zh) 雙面圓編彈性織品及其製造系統與製造方法
CN100368614C (zh) 能编织出半转是x纱半转是y纱结构组织的方法
KR200484283Y1 (ko) 통기성 원형 편직물
CN108866775A (zh) 双面圆编弹性织品及其制造系统与制造方法
CN108754805B (zh) 一种针织编织方法、编织结构、编织面料及服装
JP3217108U (ja) 両面弾性生地の製造システム
CN206858751U (zh) 一种抽条布
CN203864121U (zh) 一种四层结构的复合针织花边面料
CN208219102U (zh) 双面圆编弹性织品的制造系统
CN203513936U (zh) 双面网眼面料
CN207646393U (zh) 一种镂空小提花纬编针织布
US20160215420A1 (en) Warp knitting elastic fabric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refore
CN107338563B (zh) 小口径双面提花织物及其对针小圆机3d提花针织方法
CN105525431A (zh) 双面效应弹性靛蓝经编牛仔面料及制备工艺
CN102534970A (zh) 一种抗卷边纬编针织物的织造方法
CN110512342A (zh) 一种纬编单面褶皱高弹面料及生产工艺
TW201947077A (zh) 經修飾每一緯圈之彈性針織物及其衣物
CN109652915A (zh) 经编无缝无底提花双面网孔织物的织造方法
CN206143416U (zh) 一种间断性花款针织带及服饰
CN212000097U (zh) 一种涤棉拉毛面料
CN209251787U (zh) 一种梭织仿针织空气层运动服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