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209016U - 连接端子保护套及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端子保护套及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209016U
CN208209016U CN201820768296.5U CN201820768296U CN208209016U CN 208209016 U CN208209016 U CN 208209016U CN 201820768296 U CN201820768296 U CN 201820768296U CN 208209016 U CN208209016 U CN 20820901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otective case
case ontology
connection
ontology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768296.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uthern China Shenzhen Collects Mach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td Co
Original Assignee
Southern China Shenzhen Collects Mach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td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uthern China Shenzhen Collects Mach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td Co filed Critical Southern China Shenzhen Collects Mach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td Co
Priority to CN201820768296.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20901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20901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209016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端子保护套及连接器。该连接端子保护套具有保护套本体,在保护套本体的内部形成有沿保护套本体的长度方向贯通保护套本体的空腔,在保护套本体的外周壁上形成有由弹性材料制成且自空腔向保护套本体的外部翻起的固定卡爪;连接器具有连接公端子、连接母端子、连接公端子保护套、连接母端子保护套以及公胶芯、母胶芯,连接端子保护套套设于连接端子的外部,连接端子保护套插入至胶芯的内部,固定卡爪抵接于胶芯的内周面上,连接公端子插入至连接母端子的插孔中。本实用新型能提高端子对接效率,同时改善连接端子对位准确度,避免出现接触不良现象,为电路提供稳定可靠的电连接。

Description

连接端子保护套及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连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连接端子保护套及连接器。
背景技术
连接器,亦称作接插件、插头和插座,一般是指电器连接器,即连接两个有源器件的器件,传输电流或信号。
连接器是电子设备中不可缺少的部件,它的作用非常单纯:在电路内被阻断处或孤立不通的电路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从而使电流流通,使电路实现预定的功能。
但是,现有的连接器是将连接端子直接插入至胶芯中,由于在这样的结构中,连接端子通常无法与胶芯的内周面完全贴合,从而容易导致连接端子在胶芯的内部出现歪斜,这样的话会给公连接端子与母连接端子之间的对位造成阻碍,影响公连接端子与母连接端子之间的插接效率;与此同时,由于连接端子在胶芯的内部出现歪斜,从而,随着连接器的长时间使用,连接公端子与连接母端子之间容易出现接触不良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端子保护套及连接器。
该连接端子保护套能够使连接端子以轴线与胶芯轴线重合的方式设置于胶芯的内部,且可对连接端子进行定位,避免连接端子在胶芯的内部出现晃动歪斜现象,进而提高连接公端子与连接母端子之间的对接效率,同时改善连接端子对位准确度,避免出现接触不良现象,该连接器能够为电路提供稳定可靠的电连接。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技术方案1的实用新型为一种连接端子保护套,具有保护套本体,在所述保护套本体的内部形成有沿所述保护套本体的长度方向贯通所述保护套本体的空腔,在所述保护套本体的外周壁上形成有由弹性材料制成且自所述空腔向所述保护套本体的外部翻起的固定卡爪。
另外,技术方案2的连接端子保护套,作为技术方案1的改进,所述固定卡爪的延伸方向与所述保护套本体的延伸方向相同。
另外,技术方案3的连接端子保护套,作为技术方案2的改进,所述固定卡爪具有三个,且在所述保护套本体的沿径向剖切而成的截面上,三个所述固定卡爪均匀分布。
另外,技术方案4的连接端子保护套,作为技术方案1的改进,以所述保护套本体的一端为所述保护套本体的前端,以所述保护套本体的另一端为所述保护套本体的后端,所述保护套本体的前端处的壁厚处处相等,且所述保护套本体的前端至少包括沿自所述保护套本体的后端向所述保护套本体的前端延伸的方向直径逐渐增大的扩径部。
另外,技术方案5的连接端子保护套,作为技术方案4的改进,所述保护套本体的前端还包括沿自所述保护套本体的后端向所述保护套本体的前端延伸的方向直径逐渐减小的缩径部,且沿所述保护套本体的后端向所述保护套本体的前端延伸的方向,所述缩径部与所述扩径部顺次连接。
另外,技术方案6的连接端子保护套,作为技术方案5的改进,在所述缩径部的侧壁上开设有以所述保护套本体的中心轴线为对称轴对称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在所述扩径部的侧壁上开设有以所述保护套本体的中心轴线为对称轴对称的第三开口和第四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三开口相连通,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四开口相连通。
另外,技术方案7的连接端子保护套,作为技术方案6的改进,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分别形成为圆形开口。
另外,技术方案8的连接端子保护套,作为技术方案1的改进,在所述保护套本体的侧壁上还开设有沿所述保护套本体的延伸方向延伸的本体开口。
另外,技术方案9的连接端子保护套,作为技术方案8的改进,以所述保护套本体的一端为所述保护套本体的前端,以所述保护套本体的另一端为所述保护套本体的后端,在所述保护套本体的后端的侧壁上还形成有缺口,所述缺口与所述本体开口相连通。
技术方案10的实用新型为一种连接器,具有连接公端子、连接母端子、连接公端子保护套、连接母端子保护套以及公胶芯、母胶芯。
所述连接公端子保护套套设于所述连接公端子的外部,所述连接母端子保护套套设于所述连接母端子的外部,所述连接公端子保护套插入至所述公胶芯的内部,所述连接母端子保护套插入至所述母胶芯的内部,所述连接公端子保护套的固定卡爪抵接于所述公胶芯的内周面上,所述连接母端子保护套的固定卡爪抵接于所述母胶芯的内周面上,所述连接公端子插入至所述连接母端子的插孔中。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现有技术中的连接器是将连接端子直接插入至胶芯中,由于在这样的结构中,连接端子通常无法与胶芯的内周面完全贴合,从而容易导致连接端子在胶芯的内部出现歪斜,这样的话会给公连接端子与母连接端子之间的对位造成阻碍,影响公连接端子与母连接端子之间的插接效率;与此同时,由于连接端子在胶芯的内部出现歪斜,从而,随着连接器的长时间使用,连接公端子与连接母端子之间容易出现接触不良现象。
相对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连接端子保护套,其具有保护套本体,在保护套本体的内部形成有沿保护套本体的长度方向贯通保护套本体的空腔,在保护套本体的外周壁上形成有由弹性材料制成且自空腔向保护套本体的外部翻起的固定卡爪。
根据这样的结构,可在该端子保护套插入至胶芯中时,在固定卡爪的作用下,使端子保护套稳定设置于胶芯的内部,保证端子保护套相对于胶芯具有很好的同轴度,由于连接端子设置于端子保护套的内部,从而,可使连接端子正位设置于胶芯的内部,进而提高连接公端子与连接母端子之间的对位精准度以及连接稳定性,避免连接端子与胶芯之间发生晃动歪斜,避免出现接触不良的现象。
根据技术方案2的实用新型,在技术方案1的基础上,固定卡爪的延伸方向与保护套本体的延伸方向相同,从而,可使固定卡爪能够沿保护套本体的延伸方向对保护套本体进行固定,进而,充分保证保护套本体与胶芯之间具有良好、稳定的同轴度,确保连接端子的轴线与胶芯轴线在同一直线上,以此确保电流稳定性,进一步避免接触不良现象的发生。
根据技术方案3的实用新型,在技术方案2的基础上,固定卡爪具有三个,且在保护套本体的沿径向剖切而成的截面上,三个固定卡爪均匀分布,由此,在沿保护套体径向剖切而成的截面上,以三个固定卡爪向插在保护套体的内部的连接端子提供均匀压力,从而提高连接端子在胶芯中的保持力,使连接端子在胶芯内部处于居中的位置,进一步地提高连接端子的稳定性。
根据技术方案4的实用新型,在技术方案1的基础上,以保护套本体的一端为保护套本体的前端,以保护套本体的另一端为保护套本体的后端,保护套本体的前端处的壁厚处处相等,且保护套本体的前端至少包括沿自保护套本体的后端向保护套本体的前端延伸的方向直径逐渐增大的扩径部。
根据以上结构,可通过该扩径部作为连接公端子插入至连接母端子中的导向结构,一方面,连接公端子更容易插入至连接母端子的插孔中,有利于提高对接效率,另一方面,可利用扩径部与胶芯内壁抵接,由此进一步地改善保护套本体的内部的连接端子相对于胶芯的正位度以及稳定性。
根据技术方案5的实用新型,在技术方案4的基础上,保护套本体的前端还包括沿自保护套本体的后端向保护套本体的前端延伸的方向直径逐渐减小的缩径部,且沿保护套本体的后端向保护套本体的前端延伸的方向,缩径部与扩径部顺次连接。
根据以上的结构,可通过缩径部与扩径部之间相互配合,从而,利用扩径部作为连接公端子插入至连接母端子中的导向结构,利用缩径部增加保护套本体对连接端子的保持力,使连接端子在相对于胶芯具有较高的正位度,且便于连接的同时,具有更好的稳定性。
根据技术方案6的实用新型,在技术方案5的基础上,在缩径部的侧壁上开设有以保护套本体的中心轴线为对称轴对称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在扩径部的侧壁上开设有以保护套本体的中心轴线为对称轴对称的第三开口和第四开口;第一开口与第三开口相连通,第二开口与第四开口相连通。
通过以上的结构,可利用第一开口、第二开口、第三开口以及第四开口,使当直径较大的连接端子在自保护套本体的前端进入保护套本体的内部时,可由连接端子将保护套本体的前端撑开,从而进入至保护套本体的内部,这种情况下,不仅可避免连接端子尺寸过大而无法插入至保护套本体的内部,而且,可使连接端子插入至保护套本体的内部后,连接端子与保护套本体的前端之间相互挤压,充分保证保护套与连接端子之间不会发生晃动,有利于依赖保护套本体进一步地改善连接端子相对于胶芯的正位度。
根据技术方案7的实用新型,在技术方案6的基础上,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分别形成为圆形开口。
从而,在能够达到技术方案6的功能的同时,可通过该圆形开口向保护套本体的内部插入连接端子或自保护套本体的内部取出连接端子。
根据技术方案8的实用新型,在技术方案1的基础上,在保护套本体的侧壁上还开设有沿保护套本体的延伸方向延伸的本体开口。
通过这样的结构,可利用该本体开口使当直径较大的连接端子在进入保护套本体的内部时,可由连接端子将保护套本体撑开,从而进入至保护套本体的内部,这种情况下,不仅可避免连接端子尺寸过大而无法插入至保护套本体的内部,而且,可使连接端子插入至保护套本体的内部后,连接端子与保护套本体之间相互挤压,充分保证保护套与连接端子之间不会发生晃动,有利于依赖保护套本体进一步地改善连接端子相对于胶芯的正位度。
根据技术方案9的实用新型,在技术方案8的基础上,以保护套本体的一端为保护套本体的前端,以保护套本体的另一端为保护套本体的后端,在保护套本体的后端的侧壁上还形成有缺口,缺口与本体开口相连通。
通过这样的结构,可利用上述缺口对连接端子上的不规则部位进行避让,同时,提供出线端口,并通过该缺口提供便于对连接端子进行插拔的插拔口,从而便于对连接端子进行插拔。
根据技术方案10的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连接器,具有连接公端子、连接母端子、连接公端子保护套、连接母端子保护套以及公胶芯、母胶芯。
连接公端子保护套套设于连接公端子的外部,连接母端子保护套套设于连接母端子的外部,连接公端子保护套插入至公胶芯的内部,连接母端子保护套插入至母胶芯的内部。
连接公端子保护套的固定卡爪抵接于公胶芯的内周面上,连接母端子保护套的固定卡爪抵接于母胶芯的内周面上,连接公端子插入至连接母端子的插孔中。
以上连接器通过设置连接端子保护套,从而,能够为电路提供稳定可靠的电连接。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连接端子保护套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连接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连接器的连接公端子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连接器的连接母端子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保护套本体;11-固定卡爪;121-第一开口;122-第二开口;131-第三开口;132-第四开口;14-本体开口;15-缺口;2-连接公端子;21-连接公端子保护套;3-连接母端子;31-连接母端子保护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连接端子保护套的整体结构,对其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连接端子保护套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该连接端子保护套具有保护套本体1,在保护套本体1的内部形成有沿保护套本体1的长度方向贯通保护套本体1的空腔,在保护套本体1的外周壁上形成有由弹性材料制成且自空腔向保护套本体1的外部翻起的固定卡爪11。
进一步地,固定卡爪11的延伸方向与保护套本体1的延伸方向相同。
更进一步地,固定卡爪11具有三个,且在保护套本体1的沿径向剖切而成的截面上,三个固定卡爪11均匀分布。
另外,以保护套本体1的一端为保护套本体1的前端,以保护套本体1的另一端为保护套本体1的后端,保护套本体1的前端处的壁厚处处相等,且保护套本体1的前端至少包括沿自保护套本体1的后端向保护套本体1的前端延伸的方向直径逐渐增大的扩径部。
进一步地,保护套本体1的前端还包括沿自保护套本体1的后端向保护套本体1的前端延伸的方向直径逐渐减小的缩径部,且沿保护套本体1的后端向保护套本体1的前端延伸的方向,缩径部与扩径部顺次连接。
更进一步地,在缩径部的侧壁上开设有以保护套本体1的中心轴线为对称轴对称的第一开口121和第二开口122;在扩径部的侧壁上开设有以保护套本体1的中心轴线为对称轴对称的第三开口131和第四开口132;第一开口121与第三开口131相连通,第二开口122与第四开口132相连通。
更进一步地,第一开口121和第二开口122分别形成为圆形开口。
另外,在保护套本体1的侧壁上还开设有沿保护套本体1的延伸方向延伸的本体开口14。
进一步地,以保护套本体1的一端为保护套本体1的前端,以保护套本体1的另一端为保护套本体1的后端,
在保护套本体1的后端的侧壁上还形成有缺口15,缺口15与本体开口14相连通。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连接器。
图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连接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连接器的连接公端子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连接器的连接母端子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如图2至图4所示,该连接器具有连接公端子2、连接母端子3、连接公端子保护套21、连接母端子保护套31以及公胶芯(未图示)、母胶芯(未图示),
连接公端子保护套21套设于连接公端子2的外部,连接母端子保护套31套设于连接母端子3的外部,连接公端子保护套21插入至公胶芯的内部,连接母端子保护套31插入至母胶芯的内部,
连接公端子保护套21的固定卡爪抵接于公胶芯的内周面上,连接母端子保护套31的固定卡爪抵接于母胶芯的内周面上,
连接公端子2插入至连接母端子3的插孔中。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连接端子保护套可在该端子保护套插入至胶芯中时,在固定卡爪的作用下,使端子保护套稳定设置于胶芯的内部,保证端子保护套相对于胶芯具有很好的同轴度,由于连接端子设置于端子保护套的内部,从而,可使连接端子正位设置于胶芯的内部,进而提高连接公端子与连接母端子之间的对位精准度以及连接稳定性,避免连接端子与胶芯之间发生晃动歪斜,避免出现接触不良的现象。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连接器通过设置上述连接端子保护套,从而,能够为电路提供稳定可靠的电连接。
另外,在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固定卡爪的延伸方向与保护套本体的延伸方向相同,从而,可使固定卡爪能够沿保护套本体的延伸方向对保护套本体进行固定,进而,充分保证保护套本体与胶芯之间具有良好、稳定的同轴度,确保连接端子的轴线与胶芯轴线在同一直线上,以此确保电流稳定性,进一步避免接触不良现象的发生。
另外,在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中,设置固定卡爪具有三个,且在保护套本体的沿径向剖切而成的截面上,三个固定卡爪均匀分布,由此,在沿保护套体径向剖切而成的截面上,以三个固定卡爪向插在保护套体的内部的连接端子提供均匀压力,从而提高连接端子在胶芯中的保持力,使连接端子在胶芯内部处于居中的位置,进一步地提高连接端子的稳定性。
另外,在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中,以保护套本体的一端为保护套本体的前端,以保护套本体的另一端为保护套本体的后端,保护套本体的前端处的壁厚处处相等,且保护套本体的前端至少包括沿自保护套本体的后端向保护套本体的前端延伸的方向直径逐渐增大的扩径部。
根据以上结构,可通过该扩径部作为连接公端子插入至连接母端子中的导向结构,一方面,连接公端子更容易插入至连接母端子的插孔中,有利于提高对接效率,另一方面,可利用扩径部与胶芯内壁抵接,由此进一步地改善保护套本体的内部的连接端子相对于胶芯的正位度以及稳定性。
另外,在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中,保护套本体的前端还包括沿自保护套本体的后端向保护套本体的前端延伸的方向直径逐渐减小的缩径部,且沿保护套本体的后端向保护套本体的前端延伸的方向,缩径部与扩径部顺次连接。
根据以上的结构,可通过缩径部与扩径部之间相互配合,从而,利用扩径部作为连接公端子插入至连接母端子中的导向结构,利用缩径部增加保护套本体对连接端子的保持力,使连接端子在相对于胶芯具有较高的正位度,且便于连接的同时,具有更好的稳定性。
另外,在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在缩径部的侧壁上开设有以保护套本体的中心轴线为对称轴对称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在扩径部的侧壁上开设有以保护套本体的中心轴线为对称轴对称的第三开口和第四开口;第一开口与第三开口相连通,第二开口与第四开口相连通。
通过以上的结构,可利用第一开口、第二开口、第三开口以及第四开口,使当直径较大的连接端子在自保护套本体的前端进入保护套本体的内部时,可由连接端子将保护套本体的前端撑开,从而进入至保护套本体的内部,这种情况下,不仅可避免连接端子尺寸过大而无法插入至保护套本体的内部,而且,可使连接端子插入至保护套本体的内部后,连接端子与保护套本体的前端之间相互挤压,充分保证保护套与连接端子之间不会发生晃动,有利于依赖保护套本体进一步地改善连接端子相对于胶芯的正位度。
另外,在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分别形成为圆形开口。
从而,可通过该圆形开口向保护套本体的内部插入连接端子或自保护套本体的内部取出连接端子。
另外,在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在保护套本体的侧壁上还开设有沿保护套本体的延伸方向延伸的本体开口。
通过这样的结构,可利用该本体开口使当直径较大的连接端子在进入保护套本体的内部时,可由连接端子将保护套本体撑开,从而进入至保护套本体的内部,这种情况下,不仅可避免连接端子尺寸过大而无法插入至保护套本体的内部,而且,可使连接端子插入至保护套本体的内部后,连接端子与保护套本体之间相互挤压,充分保证保护套与连接端子之间不会发生晃动,有利于依赖保护套本体进一步地改善连接端子相对于胶芯的正位度。
另外,在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中,以保护套本体的一端为保护套本体的前端,以保护套本体的另一端为保护套本体的后端,在保护套本体的后端的侧壁上还形成有缺口,缺口与本体开口相连通。
通过这样的结构,可利用上述缺口对连接端子上的不规则部位进行避让,同时,提供出线端口,并通过该缺口提供便于对连接端子进行插拔的插拔口,从而便于对连接端子进行插拔。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
例如,在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固定卡爪的延伸方向与保护套本体的延伸方向相同。
但是不限于此,固定卡爪的延伸方向也可以与保护套本体的延伸方向不同,而是沿保护套本体的径向环绕保护套本体形成环形固定卡爪,或者,固定卡爪的延伸方向与保护套本体的轴线之前相交呈锐角等,但是,按照具体实施方式中的结构,设置固定卡爪的延伸方向与保护套本体的延伸方向相同,从而,可使固定卡爪能够沿保护套本体的延伸方向对保护套本体进行固定,进而,充分保证保护套本体与胶芯之间具有良好、稳定的同轴度,确保连接端子的轴线与胶芯轴线在同一直线上,以此确保电流稳定性,进一步避免接触不良现象的发生。
另外,在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中,设置固定卡爪具有三个,且在保护套本体的沿径向剖切而成的截面上,三个固定卡爪均匀分布。
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设置固定卡爪具有两个,或者,设置固定卡爪具有四个或者更多个,只要能够实现通过固定卡爪对保护套本体进行卡固,从而使保护套本体的轴线与胶芯的轴线重合即可,但是,与设置固定卡爪为两个相比,很明显地,设置固定卡爪为三个,且在保护套本体的沿径向剖切而成的截面上,三个固定卡爪均匀分布,固定卡爪对保护套本体产生的压力更加均匀,对保护套本体的固定效果更好,保护套本体相对于胶芯的正位度更加精准,也更加稳定。
另外,在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中,以保护套本体的一端为保护套本体的前端,以保护套本体的另一端为保护套本体的后端,保护套本体的前端处的壁厚处处相等,且保护套本体的前端至少包括沿自保护套本体的后端向保护套本体的前端延伸的方向直径逐渐增大的扩径部。
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不设置上述的扩径部,同样能够达到通过保护套本体改善连接端子相对于胶芯的正位度,同时提高连接端子在胶芯内部的稳定性的功能,但是,按照具体实施方式中的结构,设置上述的扩径部,可通过该扩径部作为连接公端子插入至连接母端子中的导向结构,一方面,连接公端子更容易插入至连接母端子的插孔中,有利于提高对接效率,另一方面,可利用扩径部与胶芯内壁抵接,由此进一步地改善保护套本体的内部的连接端子相对于胶芯的正位度以及稳定性。
另外,在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中,保护套本体的前端还包括沿自保护套本体的后端向保护套本体的前端延伸的方向直径逐渐减小的缩径部,且沿保护套本体的后端向保护套本体的前端延伸的方向,缩径部与扩径部顺次连接。
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不设置上述的缩径部,而仅仅设置上述扩径部,同样可达到对连接端子进行导向的功能,但是,按照具体实施方式中的结构,设置上述的缩径部,可通过缩径部与扩径部之间相互配合,从而,利用扩径部作为连接公端子插入至连接母端子中的导向结构,利用缩径部增加保护套本体对连接端子的保持力,使连接端子在相对于胶芯具有较高的正位度,且便于连接的同时,具有更好的稳定性。
另外,在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在缩径部的侧壁上开设有以保护套本体的中心轴线为对称轴对称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在扩径部的侧壁上开设有以保护套本体的中心轴线为对称轴对称的第三开口和第四开口;第一开口与第三开口相连通,第二开口与第四开口相连通。
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不设置上述的第一开口、第二开口、第三开口以及第四开口,同样能够达到通过保护套本体改善连接端子相对于胶芯的正位度,同时提高连接端子在胶芯内部的稳定性的功能,但是,按照具体实施方式中的结构,设置上述的第一开口、第二开口、第三开口以及第四开口,使当直径较大的连接端子在自保护套本体的前端进入保护套本体的内部时,可由连接端子将保护套本体的前端撑开,从而进入至保护套本体的内部,这种情况下,不仅可避免连接端子尺寸过大而无法插入至保护套本体的内部,而且,可使连接端子插入至保护套本体的内部后,连接端子与保护套本体的前端之间相互挤压,充分保证保护套与连接端子之间不会发生晃动,有利于依赖保护套本体进一步地改善连接端子相对于胶芯的正位度。
另外,在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分别形成为圆形开口。
但是不限于此,上述的第一开口、第二开口也可以是分别形成为直线形开口或菱形开口或其他形状的开口,同样能够达到上述的当直径较大的连接端子在自保护套本体的前端进入保护套本体的内部时,可由连接端子将保护套本体的前端撑开,从而进入至保护套本体的内部,避免连接端子尺寸过大而无法插入至保护套本体的内部的效果,但是,按照具体实施方式中的结构,设置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分别形成为圆形开口,从而,可通过该圆形开口向保护套本体的内部插入连接端子或自保护套本体的内部取出连接端子。
另外,在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在保护套本体的侧壁上还开设有沿保护套本体的延伸方向延伸的本体开口。
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不设置上述的本体开口,同样能够达到通过保护套本体改善连接端子相对于胶芯的正位度,同时提高连接端子在胶芯内部的稳定性的功能,但是,按照具体实施方式中的结构,在保护套本体的侧壁上还开设有沿保护套本体的延伸方向延伸的本体开口,从而,使当直径较大的连接端子在进入保护套本体的内部时,可由连接端子将保护套本体撑开,从而进入至保护套本体的内部,这种情况下,不仅可避免连接端子尺寸过大而无法插入至保护套本体的内部,而且,可使连接端子插入至保护套本体的内部后,连接端子与保护套本体之间相互挤压,充分保证保护套与连接端子之间不会发生晃动,有利于依赖保护套本体进一步地改善连接端子相对于胶芯的正位度。
另外,在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中,以保护套本体的一端为保护套本体的前端,以保护套本体的另一端为保护套本体的后端,在保护套本体的后端的侧壁上还形成有缺口,缺口与本体开口相连通。
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不设置上述的缺口,同样能够达到通过保护套本体改善连接端子相对于胶芯的正位度,同时提高连接端子在胶芯内部的稳定性的功能,但是,按照具体实施方式中的结构,设置上述的缺口,从而,可利用该缺口对连接端子上的不规则部位进行避让,同时,提供出线端口,并通过该缺口提供便于对连接端子进行插拔的插拔口,从而便于对连接端子进行插拔。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连接端子保护套,其特征在于,具有保护套本体,
在所述保护套本体的内部形成有沿所述保护套本体的长度方向贯通所述保护套本体的空腔,
在所述保护套本体的外周壁上形成有由弹性材料制成且自所述空腔向所述保护套本体的外部翻起的固定卡爪。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端子保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卡爪的延伸方向与所述保护套本体的延伸方向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端子保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卡爪具有三个,且在所述保护套本体的沿径向剖切而成的截面上,三个所述固定卡爪均匀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连接端子保护套,其特征在于,
以所述保护套本体的一端为所述保护套本体的前端,以所述保护套本体的另一端为所述保护套本体的后端,
所述保护套本体的前端处的壁厚处处相等,且所述保护套本体的前端至少包括沿自所述保护套本体的后端向所述保护套本体的前端延伸的方向直径逐渐增大的扩径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端子保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套本体的前端还包括沿自所述保护套本体的后端向所述保护套本体的前端延伸的方向直径逐渐减小的缩径部,且沿所述保护套本体的后端向所述保护套本体的前端延伸的方向,所述缩径部与所述扩径部顺次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中所述的连接端子保护套,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缩径部的侧壁上开设有以所述保护套本体的中心轴线为对称轴对称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
在所述扩径部的侧壁上开设有以所述保护套本体的中心轴线为对称轴对称的第三开口和第四开口;
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三开口相连通,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四开口相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中所述的连接端子保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分别形成为圆形开口。
8.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连接端子保护套,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保护套本体的侧壁上还开设有沿所述保护套本体的延伸方向延伸的本体开口。
9.根据权利要求8中所述的连接端子保护套,其特征在于,以所述保护套本体的一端为所述保护套本体的前端,以所述保护套本体的另一端为所述保护套本体的后端,
在所述保护套本体的后端的侧壁上还形成有缺口,所述缺口与所述本体开口相连通。
10.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具有连接公端子、连接母端子、连接公端子保护套、连接母端子保护套以及公胶芯、母胶芯,
所述连接公端子保护套套设于所述连接公端子的外部,所述连接母端子保护套套设于所述连接母端子的外部,所述连接公端子保护套插入至所述公胶芯的内部,所述连接母端子保护套插入至所述母胶芯的内部,
所述连接公端子保护套的固定卡爪抵接于所述公胶芯的内周面上,所述连接母端子保护套的固定卡爪抵接于所述母胶芯的内周面上,
所述连接公端子插入至所述连接母端子的插孔中。
CN201820768296.5U 2018-05-22 2018-05-22 连接端子保护套及连接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820901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768296.5U CN208209016U (zh) 2018-05-22 2018-05-22 连接端子保护套及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768296.5U CN208209016U (zh) 2018-05-22 2018-05-22 连接端子保护套及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209016U true CN208209016U (zh) 2018-12-07

Family

ID=645171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768296.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8209016U (zh) 2018-05-22 2018-05-22 连接端子保护套及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20901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50995A (zh) * 2018-05-22 2018-09-18 深圳市华南汇机科技有限公司 连接端子保护套及连接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50995A (zh) * 2018-05-22 2018-09-18 深圳市华南汇机科技有限公司 连接端子保护套及连接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209016U (zh) 连接端子保护套及连接器
LU502332B1 (en) Docking device for wiring harness
CN207442065U (zh) 一种七芯直插式防水连接器
CN108550995A (zh) 连接端子保护套及连接器
CN209217383U (zh) 一种新型数据线
CN218300465U (zh) 电气设备及其连接结构
CN111108654B (zh) 一种数据线
WO2021057685A1 (zh) 一种y型数据线及连接端头
CN209844144U (zh) 一种8pin连接器
CN204732632U (zh) 两用型数据传输的插头
CN210040785U (zh) 一种新型的汽车防水连接器
CN214254991U (zh) 一种金属波纹管连接组件
CN202042647U (zh) Usb转接电连接器
CN208797258U (zh) 一种防水连接器
CN208489409U (zh) 一种用于电能表rs485通信的插头
CN207320452U (zh) 一种连接器
CN205657242U (zh) 一种耐压密封连接器
CN207853054U (zh) 一种可快速插拔及接线的电源模块连接器
CN206059788U (zh) 一种半刚性三同轴电缆连接器
CN203911081U (zh) 多接头数据线
CN218275428U (zh) 一种一分二信号传输线
CN211208807U (zh) 一种可铅封网线连接装置
CN217036129U (zh) 一种新型连接器
CN216598318U (zh) 一种可多头同插的数据线
CN104868332B (zh) 两用型数据传输的插头及其数据传输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1207

Termination date: 2020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