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178534U - 铣刀 - Google Patents

铣刀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178534U
CN208178534U CN201820433509.9U CN201820433509U CN208178534U CN 208178534 U CN208178534 U CN 208178534U CN 201820433509 U CN201820433509 U CN 201820433509U CN 208178534 U CN208178534 U CN 2081785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utting edge
ontology
sword
central axis
cut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433509.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邢星
徐文武
蒋益民
李军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Fulian Jingjia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nchmark Precision Industry (hui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nchmark Precision Industry (hui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nchmark Precision Industry (hui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433509.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17853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1785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17853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illing Proces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铣刀,其包括刀柄及刀头,刀头连接于刀柄的一端上,刀头包括本体及四个排屑槽,本体上设有两个第一刀齿及两个第二刀齿,每个第一刀齿包括依次相连接的第一侧刃、第一外切削刃、第一连接刃、第一中切削刃及第一内切削刃,每个第二刀齿包括依次相连接的第二侧刃、第二外切削刃、第二连接刃、第二中切削刃及第二内切削刃,第一外切削刃的长度大于第二外切削刃的长度,第一外切削刃及第二外切削刃分别与本体的中心轴的夹角都为锐角,第一连接刃、第一内切削刃、第二连接刃及第二内切削刃都朝向本体的中心轴延伸且都与本体的中心轴垂直,第一中切削刃及第二中切削刃分别与本体的中心轴的夹角都为锐角。上述铣刀使用寿命长。

Description

铣刀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刀具,特别是一种铣刀。
背景技术
现有的铣刀在对硬度高、韧性好及导热系数低的材料,尤其是碳纤维复合材料,进行加工凹槽时,由于铣削产生的废屑量大,不易及时排出而产生粘结磨损,降低了刀具寿命。同时,由于铣刀在铣削过程中温度高,待加工材料易产生碳化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状况,有必要提供一种排屑顺利且冷却效果好的铣刀以解决上述问题。
一种铣刀,该铣刀包括刀柄及刀头,该刀头连接于该刀柄的一端上,该刀头包括本体及开设于该本体上的四个排屑槽,该本体上设有两个第一刀齿及两个第二刀齿,两个该第一刀齿及两个该第二刀齿都分别相对该本体的中心轴旋转对称,每个该第一刀齿包括依次相连接的第一侧刃、第一外切削刃、第一连接刃、第一中切削刃及第一内切削刃,每个该第二刀齿包括依次相连接的第二侧刃、第二外切削刃、第二连接刃、第二中切削刃及第二内切削刃,该第一外切削刃的长度大于该第二外切削刃的长度,该第一外切削刃及该第二外切削刃分别与该本体的中心轴的夹角都为锐角,该第一连接刃、该第一内切削刃、该第二连接刃及该第二内切削刃都朝向该本体的中心轴延伸且都与该本体的中心轴垂直,该第一中切削刃及该第二中切削刃分别与该本体的中心轴的夹角都为锐角。
进一步地,该第一外切削刃的高度范围为刃径的0.08~0.10倍,该第一外切削刃与该本体的中心轴的夹角范围为65度~75度,其中,该刃径为到该本体的中心轴最远的侧刃绕该中心轴转动所得到的圆的直径。
进一步地,该第一中切削刃与该第一连接刃相交形成第一中刀尖点,两个该第一刀齿的第一中刀尖点的距离为该刃径的0.30~0.45倍。
进一步地,每个该第一刀齿的第一中刀尖点到相应的该第一内切削刃的距离为该刃径的0.05~0.07倍,该第一中切削刃与该本体的中心轴的夹角范围为50度~60度。
进一步地,该第二外切削刃的高度范围为刃径的0.10~0.12倍,该第二外切削刃与该本体的中心轴的夹角范围为40度~50度。
进一步地,该第二中切削刃与该第二连接刃相交形成第二中刀尖点,两个该第二刀齿的第二中刀尖点的距离为该刃径的0.70~0.80倍。
进一步地,每个该第二刀齿的第二中刀尖点到相应的该第二内切削刃的距离为该刃径的0.05~0.07倍,该第二中切削刃与该本体的中心轴的夹角范围为50度~60度。
进一步地,该第一连接刃及该第二连接刃的长度范围为0.08毫米~0.2毫米。
进一步地,该本体上还设有四个容屑槽,每个该容屑槽分别位于相邻的该第一刀齿及该第二刀齿之间且与相应的该排屑槽相通,每个该容屑槽具有底面,该底面为斜面且与该本体的中心轴具有预设夹角。
进一步地,该铣刀还包括冷却孔道,该孔道开设于刀柄及刀头内,该本体上还设有四个通孔,每个该通孔开设于相应的该容屑槽的底面上且与该冷却孔道相连通。
上述铣刀通过两个第一刀齿及两个第二刀齿相互交错排列,且每个第一刀齿的第一外切削刃的长度大于每个第二刀齿的第二外切削刃的长度,均衡铣削过程中的轴向力,且降低侧刃切削比例,确保切削质量,进而提高刀具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铣刀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铣刀的局部II的放大图。
图3是图1所示的铣刀的沿III-III线的局部剖视图。
图4是图1所示的铣刀的沿IV-IV线的局部剖视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设置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设置在”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设置的元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通。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同时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对工件(图未示)进行铣削凹槽(图未示)的铣刀100。铣刀100包括刀柄10、刀头20及冷却孔道30。刀柄10大致呈圆柱状。刀柄10用于外接于一加工装置(图未示)以驱动铣刀100转动,从而对工件的凹槽进行铣削。刀头20连接刀柄10的一端上以对工件的凹槽进行铣削。冷却孔道30开设于刀柄10及刀头20内以输送冷却液体或者气体(图未示)。本实施方式中,刀柄10及刀头20由硬质合金制成,但不限于此。
请同时参阅图1和图2,刀头20包括本体21及四个排屑槽22。本体21大致呈圆柱状。本体21连接于刀柄10远离加工装置(图未示)的一端上且与刀柄10同轴心。四个排屑槽22开设于本体21上且绕本体21的中心轴A螺旋延伸。
请同时参阅图2,本体21上设有两个第一刀齿211、两个第二刀齿212、四个容屑槽213及四个通孔214。两个第一刀齿211、两个第二刀齿212、四个容屑槽213及四个通孔214都分别相对本体21的中心轴A旋转对称。每个容屑槽213分别位于相邻的第一刀齿211及第二刀齿212之间且与相应的排屑槽22相通。每个容屑槽213具有底面2131。底面2131为斜面且与本体21的中心轴A具有预设夹角。每个通孔214开设于相应的容屑槽213的底面2131上且与冷却孔道30相连通从而使冷却液体或者气体通过相应的通孔214对相应的刀齿进行冷却。
请同时参阅图2和图3,每个第一刀齿211包括依次相连接的第一侧刃2111、第一外切削刃2112、第一连接刃2113、第一中切削刃2114及第一内切削刃2115。第一侧刃2111位于本体21的周壁(未标示)上且位于相应的排屑槽22的边缘处以对待加工凹槽的周壁(图未示)进行切削加工。第一外切削刃2112位于本体21远离刀柄10的端面上。第一外切削刃2112与第一侧刃2111相交形成第一外刀尖点O1。第一外切削刃2112朝向本体21的中心轴A延伸且与本体21的中心轴A的夹角α1为锐角。第一连接刃2113与第一外切削刃2112相交形成第一内刀尖点O2。第一连接刃2113朝向本体21的中心轴A延伸且与本体21的中心轴A垂直。第一中切削刃2114与第一连接刃2113相交形成第一中刀尖点O3。第一中切削刃2114朝向相应的容屑槽213的底面2131延伸且与本体21的中心轴A的夹角α2为锐角。第一内切削刃2115与第一中切削刃2114相交形成第一转折点O4。第一内切削刃2115朝向本体21的中心轴A延伸且与本体21的中心轴A垂直。
本实施例中,两个第一刀齿211的第一中刀尖点O3的距离为刃径的0.30~0.45倍,其中,上述刃径为到本体21的中心轴A最远的侧刃绕中心轴A转动所得到的圆的直径,第一连接刃2113的长度范围为0.08毫米~0.2毫米,每个第一刀齿211的第一中刀尖点O3到相应的第一内切削刃2115的距离L1为刃径的0.05~0.07倍,第一外切削刃2112与本体21的中心轴A的夹角α1范围为65度~75度,第一中切削刃2114与本体21的中心轴A的夹角α2范围为50度~60度,第一外切削刃2112的高度范围为刃径的0.08~0.10倍。
请同时参阅图2和图4,每个第二刀齿212包括依次相连接的第二侧刃2121、第二外切削刃2122、第二连接刃2123、第二中切削刃2124及第二内切削刃2125。第二侧刃2121位于本体21的周壁(未标示)上且位于相应的排屑槽22的边缘处以对待加工凹槽的周壁(图未示)进行切削加工。第二外切削刃2122位于本体21远离刀柄10的端面上。第二外切削刃2122与第二侧刃2121相交形成第二外刀尖点P1。第二外切削刃2122朝向本体21的中心轴A延伸且与本体21的中心轴A的夹角β1为锐角。第二外切削刃2122的长度小于第一外切削刃2112的长度。第二连接刃2123与第二外切削刃2122相交形成第二内刀尖点P2。第二连接刃2123朝向本体21的中心轴A延伸且与本体21的中心轴A垂直。第二中切削刃2124与第二连接刃2123相交形成第二中刀尖点P3。第二中切削刃2124朝向相应的容屑槽213的底面2131延伸且与本体21的中心轴A的夹角β2为锐角。第二内切削刃2125与第二中切削刃2124相交形成第二转折点P4。第二内切削刃2125朝向本体21的中心轴A延伸且与本体21的中心轴A垂直。
本实施例中,两个第二刀齿212的第二中刀尖点P3的距离为刃径的0.70~0.80倍,其中,上述刃径为到本体21的中心轴A最远的侧刃绕中心轴A转动所得到的圆的直径,第二连接刃2123的长度范围为0.08毫米~0.2毫米,每个第二刀齿212的第二中刀尖点P3到相应的第二内切削刃2125的距离L2为刃径的0.05~0.07倍,第二外切削刃2122与本体21的中心轴A的夹角β1范围为40度~50度,第二中切削刃2124与本体21的中心轴A的夹角β2范围为50度~60度,第二外切削刃2122的高度范围为刃径的0.10~0.12倍。
铣刀100包括刀柄10、刀头20及冷却孔道30,本体21上设有两个第一刀齿211、两个第二刀齿212、四个容屑槽213及四个通孔214,但不限于此,在其它实施例中,冷却孔道30、四个容屑槽213及通孔214可以去除,并不影响铣刀100对工件进行加工凹槽。
上述铣刀100通过两个第一刀齿211及两个第二刀齿212相互交错排列,且每个第一刀齿211的第一外切削刃2112的长度大于每个第二刀齿212的第二外切削刃2122的长度,均衡铣削过程中的轴向力,且降低侧刃切削比例,确保切削质量,进而提高刀具使用寿命。同时,利用冷却孔道30及四个通孔214以对相应的刀齿进行冷却,有效地降低了铣刀100切削过程中的温度。
另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在本实用新型精神内做其它变化,当然,这些依据本实用新型精神所做的变化,都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铣刀,该铣刀包括刀柄及刀头,该刀头连接于该刀柄的一端上,该刀头包括本体及开设于该本体上的四个排屑槽,其特征在于:该本体上设有两个第一刀齿及两个第二刀齿,两个该第一刀齿及两个该第二刀齿都分别相对该本体的中心轴旋转对称,每个该第一刀齿包括依次相连接的第一侧刃、第一外切削刃、第一连接刃、第一中切削刃及第一内切削刃,每个该第二刀齿包括依次相连接的第二侧刃、第二外切削刃、第二连接刃、第二中切削刃及第二内切削刃,该第一外切削刃的长度大于该第二外切削刃的长度,该第一外切削刃及该第二外切削刃分别与该本体的中心轴的夹角都为锐角,该第一连接刃、该第一内切削刃、该第二连接刃及该第二内切削刃都朝向该本体的中心轴延伸且都与该本体的中心轴垂直,该第一中切削刃及该第二中切削刃分别与该本体的中心轴的夹角都为锐角。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铣刀,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外切削刃的高度范围为刃径的0.08~0.10倍,该第一外切削刃与该本体的中心轴的夹角范围为65度~75度,其中,该刃径为到该本体的中心轴最远的侧刃绕该中心轴转动所得到的圆的直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铣刀,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中切削刃与该第一连接刃相交形成第一中刀尖点,两个该第一刀齿的第一中刀尖点的距离为该刃径的0.30~0.45倍。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铣刀,其特征在于:每个该第一刀齿的第一中刀尖点到相应的该第一内切削刃的距离为该刃径的0.05~0.07倍,该第一中切削刃与该本体的中心轴的夹角范围为50度~60度。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铣刀,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外切削刃的高度范围为刃径的0.10~0.12倍,该第二外切削刃与该本体的中心轴的夹角范围为40度~50度。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铣刀,其特征在于:该第二中切削刃与该第二连接刃相交形成第二中刀尖点,两个该第二刀齿的第二中刀尖点的距离为该刃径的0.70~0.80倍。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铣刀,其特征在于:每个该第二刀齿的第二中刀尖点到相应的该第二内切削刃的距离为该刃径的0.05~0.07倍,该第二中切削刃与该本体的中心轴的夹角范围为50度~60度。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铣刀,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连接刃及该第二连接刃的长度范围为0.08毫米~0.2毫米。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铣刀,其特征在于:该本体上还设有四个容屑槽,每个该容屑槽分别位于相邻的该第一刀齿及该第二刀齿之间且与相应的该排屑槽相通,每个该容屑槽具有底面,该底面为斜面且与该本体的中心轴具有预设夹角。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铣刀,其特征在于:该铣刀还包括冷却孔道,该孔道开设于刀柄及刀头内,该本体上还设有四个通孔,每个该通孔开设于相应的该容屑槽的底面上且与该冷却孔道相连通。
CN201820433509.9U 2018-03-28 2018-03-28 铣刀 Active CN2081785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433509.9U CN208178534U (zh) 2018-03-28 2018-03-28 铣刀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433509.9U CN208178534U (zh) 2018-03-28 2018-03-28 铣刀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178534U true CN208178534U (zh) 2018-12-04

Family

ID=644384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433509.9U Active CN208178534U (zh) 2018-03-28 2018-03-28 铣刀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17853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94867A (zh) * 2019-08-26 2019-11-01 南京帝鼎数控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有通气孔的木工切削刀具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94867A (zh) * 2019-08-26 2019-11-01 南京帝鼎数控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有通气孔的木工切削刀具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718039B (zh) 带冷却孔的立铣刀
CN101524768A (zh) 新副刃多刃尖航空钻
CN104039488A (zh) 球头立铣刀
CN208178534U (zh) 铣刀
CN217492832U (zh) 用于铝合金叶轮的锥度球头粗铣刀
CN203621576U (zh) 一种用于钛合金与碳纤维叠层材料钻削的金刚石钻头
CN202278228U (zh) 用于加工钛合金的整体麻花钻
CN205496646U (zh) 一种钻铰锪一体化刀具
CN105642985A (zh) 一种用于贮箱壁板高速加工的铣刀
CN206912325U (zh) 非对称双刃铣刀
CN208178533U (zh) 铣刀
CN205764073U (zh) 钻锪一体匕首钻
CN108789856A (zh) 一种自冷却立式石材加工刀具及其制造方法
CN206083961U (zh) 一种加工纤维复合材料的不等倾角pcd铣刀
CN208178535U (zh) 铣刀
CN208450680U (zh) 用于加工石墨工件的铣刀
CN208245897U (zh) 一种用于加工槽的成型铣刀
CN208178532U (zh) 铣刀
CN206653008U (zh) 加工不锈钢用麻花钻
CN112355333B (zh) 一种刀具及其刀头结构
CN109128325A (zh) 球刀
JP2019141916A (ja) スクエアエンドミル
CN205496656U (zh) 一种麻花钻油槽铣刀
CN211866700U (zh) 具有弧形铣削面的pcd多刃侧铣刀及超声波振动铣削机
CN204818201U (zh) 组合刀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913

Address after: 518109 Zone A and Zone 1 of Foxconn Science Park Zone D1 Plastic Mould Factory, No.2 East Ring Road, Longhua Street, Longhua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JINGJIANG YUNCHUAN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6100 twelve village section of gate village group of Xia Liao village, Longxi Town, Boluo County, Huizhou, Guangdong

Patentee before: JI ZHUN PRECISION INDUSTRY (HUI ZHOU)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18109, 1st Floor, Building B3, Foxconn Industrial Park, No. 2 East Ring 2nd Road, Fukang Community, Longhua Street, Longhua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Fulian Jingjian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109 Zone A and Zone 1 of Foxconn Science Park Zone D1 Plastic Mould Factory, No.2 East Ring Road, Longhua Street, Longhua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JINGJIANG YUNCHUANG TECHNOLOGY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