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136959U - 一种水域隧道支模结构及内模支架整体滑移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水域隧道支模结构及内模支架整体滑移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136959U
CN208136959U CN201720692490.5U CN201720692490U CN208136959U CN 208136959 U CN208136959 U CN 208136959U CN 201720692490 U CN201720692490 U CN 201720692490U CN 208136959 U CN208136959 U CN 20813695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eel bar
bar
frame
steel
bottom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692490.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正金
张惠元
曾权仁
潘寿东
王凤喜
王远征
蒋毅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hird Engineering Co Ltd of China Railway 16th Bureau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hird Engineering Co Ltd of China Railway 16th Bureau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hird Engineering Co Ltd of China Railway 16th Bureau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Third Engineering Co Ltd of China Railway 16th Bureau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692490.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13695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13695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13695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域隧道支模结构及内模支架整体滑移结构。包括先浇筑好的混凝土的底板、搭建于底板两侧的用于形成外模支架、搭建于底板上用于形成内模的内模支架、分别固设于外模支架内侧和内模支架外侧的外模板和内模板、对拉于外模支架之间且位于外模板上方的对拉钢条,所述外模支架与所述底板之间还连接有一端预埋于底板内、另一端伸出所述底板与所述外模支架连接的连接钢条;采用贝雷桁架无穿心对拉螺杆支模技术,解决了传统的防水穿心对拉螺栓拉结侧墙极易发生透水渗漏的问题,避免了因透水渗透对墙身耐久性的影响,在保证施工和易性的前提下,提高了结构的整体性,是一种技术科学、经济节约、环境友好的外侧墙支模技术。

Description

一种水域隧道支模结构及内模支架整体滑移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域隧道支模结构及内模支架整体滑移结构。
背景技术
水中隧道施工完成后大部分结构位于水下或含水丰富的土层中,对与外侧直接接触的外侧墙要求极为严格。对于通常水域竖向构件,为防止混凝土浇筑时侧压力过大造成胀模,多采用防水对拉螺栓拉结侧模。
从理论上分析,水域放坡大开挖施工段隧道主体结构外侧墙支模,最经济可行的方案是采用防水穿心对拉螺栓,即在用于支撑外模的外楞支撑与内模支架体系之间多点位用穿心对拉螺栓连接,然后进行混凝土浇筑,浇筑完成后穿心对拉螺栓穿透整个混凝土层,为防止从穿透位渗水,前提条件是防水穿心对拉螺栓上的止水环片质量要确保万无一失,若有个别止水环片焊接不好、混凝土振捣不密实,或者未带止水环的湖水必将顺着穿心对拉螺栓渗入隧道。但在实际工程中,要确保每根穿心对拉螺栓不渗水难以实现。因此,除确保混凝土具有抗渗、抗裂的高性能指标和加强结构混凝土浇筑质量外,在隧道主体施工时如何支设外侧墙模板成为施工的关键。
如国内已建类似隧道的施工方法,通常外模为大块钢模加H型钢外楞支撑,内模为钢(木)模加满堂支架体系,但对于隧道结构较高时会致使混凝土侧压力较大,需使用大量型钢作为外楞和支撑,施工投入成本也相应较高,并且箱体外侧通行便道宽度有限,外侧模如采用支撑后占用便道致使无法通行。
在水底隧道放坡开挖法施工侧墙及顶板时,由于现有方案是采用防水穿心对拉螺栓,然后进行混凝土浇筑,该方法在进行下一段浇筑时需要将内模支架整体拆卸然后在下一段搭建,施工时间长,强度大,效率低。内模支架一般采用钢管支架和碗扣支架组成的组合支架。现本申请人采用无对拉杆支模体系,但仍存在内模支架受力较大,所用杆件多,搭拆速度慢,且工人在调整支架时劳动强度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水域隧道支模结构及内模支架整体滑移结构。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水域隧道支模结构及内模支架整体滑移结构,包括先浇筑好的混凝土的底板、搭建于底板两侧的用于形成外模支架、搭建于底板上用于形成内模的内模支架、分别固设于外模支架内侧和内模支架外侧的外模板和内模板、对拉于外模支架之间且位于外模板上方的对拉钢条,所述外模支架与所述底板之间还连接有一端预埋于底板内、另一端伸出所述底板与所述外模支架连接的连接钢条;所述内模支架包括由立杆、横杆组成的支架,分别可拆卸地设于支架顶部和底部的顶托和底托,设于底板上的至少三条分别位于支架中部和两侧的轨道,与轨道配合用于架起支架并使支架沿轨道滑移的支撑移动组件;所述支撑移动组件包括插设于所述支架底部用于架起支架底部横杆的工字钢,垂直设于工字钢底部的扁担梁,以及设于所述扁担梁上与所述轨道配合的轮组,所述立杆底端沿立杆长度方向设有与所述底托的丝杆套接的且直径大于立杆主体直径的支承套管,所述支承套管腔与所述立杆的管腔相通,且所述丝杆直径小于所述立杆管腔直径并可伸入所述立杆内,所述支承套管管壁厚度大于所述立杆管壁厚度,所述支承套管管腔与所述立杆管腔齐平,所述内模支架中部底部沿内模支架滑移方向设有一道便通区(010),所述便通区内至少横杆布设的密度小于内模支架其他区域横杆布设的密度。
壁厚加厚的支承套管大大提高了立杆与底托对接的支撑强度,所述支承套管管腔与所述立杆管腔齐平从而加大了丝杆缩进的可调范围,也便于调节。
上述加固结构方式在不增加施工难度、相对节约工程成本的前提下,有益于提高水域隧道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和耐久性。
本申请通过便通区设置以便于安装或调整支架时方便人员从里面通过。便通区沿内模支架滑移方向贯穿整个支架。
作为优选,所述外模支架为贝雷桁架,所述对拉钢条和连接钢条为精轧螺纹钢,所述底板两侧顶部一体连接有凸起的侧墙根部,所述连接钢条预埋于所述侧墙根部内且预埋入侧墙根部的内端到所述侧墙根部的内侧面之间留有与所述侧墙根部一体连接的实心封口部,所述贝雷桁架包括多组贝雷片组,每组贝雷片组包括两片垂直于外模板设置且通过框架固连的贝雷片,所述对拉钢条穿设于相邻贝雷片组之间的间隙内。
具体来说即侧墙两侧的对拉钢条以及连接钢条对贝雷桁架进行固定,且连接钢条未穿透侧墙,从而未形成通孔,进而确保内、外模支架之间无直接连接件,确保浇筑上好整个侧墙面上无穿孔,彻底解决了侧墙渗水问题。
作为优选,相邻所述贝雷片组之间至少设有两条上下平行设置的对拉钢条,所述外模板顶部设有控距垫块,位于下方的对拉钢条位于设于所述控距垫块上方或垫靠于所述控距垫块顶部。
因贝雷梁有承受较大应力和较小挠度变形的特点,利用贝雷梁作为外模支架背楞,通过对贝雷上下两处进行固定可有效解决现有H型钢外楞支撑存在的安装、支撑强度问题,降低了施工投入成本,并且箱体外侧通行便道更宽敞。
通过控距垫块便于控制对接钢条的高度位置,从而确保浇筑隧道顶时不会将对拉钢条埋入,又便于浇筑,同时也便于定位安装对拉钢条。
作为优选,相邻所述贝雷片组之间设有两条上下平行设置的对拉钢条,所述对拉钢条穿过所述相邻贝雷片组之间的间隙并伸出于所述贝雷桁架外侧,且两条对拉钢条超出贝雷桁架部分上各自螺接有一限位条,所述限位条向贝雷片一侧翻折形成回钩部,所述对拉钢条上架设有用于定位两条对拉钢条的且中部具有可卡入所述对拉钢条的嵌槽的捆组部件,所述回钩部绕设于所述捆组部件外壁面上,所述捆组部件包括具有底部敞口的嵌槽的架块主体、设于架块主体顶部的铰接轴、铰接于铰接轴上的定位绕块,所述架块主体一侧开设有可容定位绕块嵌入架块主体并扣住所述对拉钢条的导嵌槽,所述定位绕块转入所述导嵌槽后的内侧对应所述对拉钢条开有沿对拉钢条长度方向设置的且两端敞口的定位通槽,所述定位通槽的槽深大于所述对拉钢条的直径。
限位条用于防止捆组部件脱出,以利于捆组部件达到更加稳固钢条的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定位绕块内侧位于两条对拉钢条之间还一体连接凸起设有具有销孔的锁接部,所述架块主体内与所述导嵌槽相通设有与所述锁接部对接的锁槽,所述锁槽为只具有朝向导嵌槽一侧敞口或底部与朝向导嵌槽一侧敞口的端封槽,所述架块主体上对应所述锁接部上的销孔开设有沿对拉钢条长度方向对穿所述架块主体的销孔,所述架块主体与所述锁接部通过插设于所述销孔上的销子可拆卸固接,所述架块主体宽度大于相邻贝雷片组之间间隙宽度,所述回钩部向贝雷片延伸并超过所述贝雷片的边框并折回扣于所述贝雷片的边框上,所述架块主体外侧壁面上至少上部设有架于所述回钩部上的架沿,所述架沿底面与高度最接近的定位通槽的槽顶面齐平。
安装时将架块主体先架到上方的对拉钢条上,然后放下定位绕块,并使得两条对拉钢条不仅嵌设在嵌槽内同时又位于定位绕块的两个定位通槽内,从而对两条对拉钢条进行定点定位固定。
上述结构的设置即能精准稳固定位对拉钢条,同时也能保证对拉钢条与贝雷片之间易拆装,又能保证对贝雷片有足够的牵制作用。
作为优选,所述连接钢条内端至少固连有一组用于防脱的锚垫板和螺母,所述锚垫板上朝向连接钢条外端的侧面上还设有倒刺;所述侧墙根部厚度为100~120cm,所述连接钢条预埋于所述侧墙根部内的部分的长度为70~85 cm,伸出所述侧墙根部的部分的长度为10~20 cm。
作为优选,所述底托还包括与所述丝杆螺接且抵于所述支承套管底部的调整螺套,所述底托与所述立杆之间还通过两端分别可拆卸地固连于所述支承套管与立杆连接形成的阶台以及位于调整螺套底部的丝杆部位上的连接件连接,所述顶托的顶托板上中部立设有加强支撑靠板,所述顶托板板面上还一体连接有若干匀力加强凸筋或凸点,所述匀力加强凸筋或凸点的高度为1~5mm,至少部分匀力加强凸筋或凸点与所述加强支撑靠板连接。
顶托板上既设置了加强支撑靠板又设置了匀力加强凸筋或凸点从而大大提高了顶托板的支撑强度和抗折强度,同时也便于相应的横杆直接靠设于加强支撑靠板上进行安装。加强支撑靠板与匀力加强凸筋或凸点之间连接,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加强支撑靠板与顶托板之间连接角的强度,不易折。由于横杆较长、顶托板平直,安装或使用时难免会出现微偏斜,匀力加强凸筋或凸点的设置确保在横杆能多点接触受力均衡,以防横杆或顶托板其中一样倾斜时可能造成的单点接触承力过大损坏顶托板的情况出现。
作为优选,所述连接件为两端绕设于丝杆和立杆上的钢丝,或两端为具有可卡入所述丝杆和立杆上的卡口的套环、中间为连接两套环的钢条或连接绳的卡合连接件;所述卡合连接件中间为钢条时,底部的套环与所述钢条一体固接,顶部的套环与所述钢条可调整地配合连接,所述套环外侧还固连有与所述钢条过盈卡合且环内设有一层防滑橡胶垫的开口小套环,所述钢条上部密布有防滑凸起,所述凸起为凸点或沿钢条周向且水平设置的多条凸齿圈。
作为优选,所述扁担梁两端顶部垂直于扁担梁长度方向架设有平衡支撑钢条,所述平衡支撑钢条至少两端与立杆可拆卸地固连。所述轮组包括顶板抵靠于所述扁担梁底面上、底部敞口用于穿出滚轮且沿轨道方向两端开口的轮架框,所述轮架框两开口端上对称各设有一滚轮,所述轮架框两侧侧板外侧对称各焊固有两条立设的定位钢筋,位于同一侧的定位钢筋之间配合轮架框顶板形成用于定位架设扁担梁的槽口。
作为优选,位于轮架框两侧的定位钢筋由上至下逐渐向外倾斜从垂直于轨道长度方向看过去呈倒置的八字形;位于轮架框两侧的对应的定位钢筋之间上部至少超出所述扁担梁部位的间距大于所述工字钢的底钢板宽度,中部对应所述扁担梁区域连接有牵制钢条;位于同一侧的所述定位钢筋之间位于扁担梁顶部还连接有两端套住所述定位钢筋的条形环套。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采用贝雷桁架无穿心对拉螺杆支模技术,解决了传统的防水穿心对拉螺栓拉结侧墙极易发生透水渗漏的问题,避免了因透水渗透对墙身耐久性的影响,在保证施工和易性的前提下,提高了结构的整体性,是一种技术科学、经济节约、环境友好的外侧墙支模技术。
2、本申请结构简单,施工方便,成本低,强度高,整体性强,浇筑好的隧道无穿孔不透水,使用寿命长。
2、内模钢管支架整体滑移技术。此技术有效缩短了搭建内模支架所需的时间,加快了施工进度,同时节约了项目成本,改善了工人劳动强度。
3、本申请通过型钢、轨道、轮组等实现内模钢管支架的整体滑移,以加快施工进度,减轻工人劳动强度。
4、本申请支撑移动组件结构简单、受力均衡、支撑力大、结构稳定、安装方便,滑移效率高,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结构示意图一;
图2是本申请结构示意图二;
图3是捆组部件与对拉钢条配合结构示意图一;
图4是捆组部件结构示意图;
图5是捆组部件与对拉钢条配合结构示意图二;
图6是捆组部件与对拉钢条配合结构示意图三;
图7是捆组部件与对拉钢条配合结构示意图四;
图8是捆组部件与对拉钢条配合结构示意图五;
图9是内模支架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支撑移动组件结构示意图一;
图11是本申请支撑移动组件结构示意图二;
图12是顶托板俯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实施例一:
一种水域隧道无穿心对拉螺杆支模结构,包括先浇筑好的混凝土的底板1、搭建于底板两侧的用于形成外模支架、搭建于底板上用于形成内模的内模支架、分别固设于外模支架内侧和内模支架外侧的外模板5和内模板、对拉于外模支架之间且位于外模板上方的对拉钢条3,所述外模支架与所述底板之间还连接有一端预埋于底板内、另一端伸出所述底板与所述外模支架连接的连接钢条4。
所述外模支架为贝雷桁架2,所述对拉钢条和连接钢条为精轧螺纹钢。
上述加固结构方式在不增加施工难度、相对节约工程成本的前提下,有益于提高水域隧道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和耐久性。
所述底板两侧顶部一体连接有凸起的侧墙根部11,所述连接钢条预埋于所述侧墙根部内且预埋入侧墙根部的内端到所述侧墙根部的内侧面之间留有与所述侧墙根部一体连接的实心封口部12。
具体来说即侧墙两侧的对拉钢条以及连接钢条对贝雷桁架进行固定,且连接钢条未穿透侧墙,从而未形成通孔,进而确保内、外模支架之间无直接连接件,确保浇筑上好整个侧墙面上无穿孔,彻底解决了侧墙渗水问题。
所述贝雷桁架包括多组贝雷片组,每组贝雷片组包括两片垂直于外模板设置且通过框架固连的贝雷片21,所述对拉钢条穿设于相邻贝雷片组之间的间隙内。
因贝雷梁有承受较大应力和较小挠度变形的特点,利用贝雷梁作为外模支架背楞,通过对贝雷上下两处进行固定可有效解决现有H型钢外楞支撑存在的安装、支撑强度问题,降低了施工投入成本,并且箱体外侧通行便道更宽敞。
所述内模支架包括由立杆01、横杆02组成的支架,分别可拆卸地设于支架顶部和底部的顶托03和底托04,设于底板上的轨道07,与轨道配合用于架起支架并使支架沿轨道滑移的支撑移动组件;所述支撑移动组件包括插设于所述支架底部用于架起支架底部横杆的工字钢05,垂直设于工字钢底部的扁担梁06,以及设于所述扁担梁上与所述轨道配合的轮组。所述支承套管腔与所述立杆的管腔相通,且所述丝杆直径小于所述立杆管腔直径并可伸入所述立杆内,所述支承套管管壁厚度大于所述立杆管壁厚度,所述支承套管管腔与所述立杆管腔齐平,所述内模支架中部底部沿内模支架滑移方向设有一道便通区010,所述便通区内至少横杆布设的密度小于内模支架其他区域横杆布设的密度。本申请通过便通区设置以便于安装或调整支架时方便人员从里面通过。便通区沿内模支架滑移方向贯穿整个支架。
所述顶托的顶托板上中部立设有加强支撑靠板031,所述顶托板板面上还一体连接有若干匀力加强凸筋032或凸点,所述匀力加强凸筋或凸点的高度为1~5mm,至少部分匀力加强凸筋或凸点与所述加强支撑靠板连接。
所述立杆底端沿立杆长度方向设有与所述底托的丝杆041套接的且直径大于立杆主体直径的支承套管011,所述底托还包括与所述丝杆螺接且抵于所述支承套管底部的调整螺套042,所述底托与所述立杆之间还通过两端分别可拆卸地固连于所述支承套管与立杆连接形成的阶台以及位于调整螺套底部的丝杆部位上的连接件连接。
所述连接件为两端绕设于丝杆和立杆上的钢丝,或两端为具有可卡入所述丝杆和立杆上的卡口的套环0101、中间为连接两套环的钢条012或连接绳的卡合连接件;所述卡合连接件中间为钢条时,底部的套环与所述钢条一体固接,顶部的套环与所述钢条可调整地配合连接,所述套环外侧还固连有与所述钢条过盈卡合且环内设有一层防滑橡胶垫的开口小套环013,所述钢条上部密布有防滑凸起,所述凸起为凸点或沿钢条周向且水平设置的多条凸齿圈。通过小套环与钢条上部的不同高度位置的防滑凸起来调节上下套环之间的间距,以适用于不同高度的支承套管。
所述扁担梁两端顶部垂直于扁担梁长度方向架设有平衡支撑钢条061,所述平衡支撑钢条至少两端与立杆可拆卸地固连。平衡支撑钢条沿长度方向的中心与扁担梁固接或由扁担梁顶住,两端再与不同的立杆可拆卸固接,进而使得扁担梁和工字钢对整个支架的支撑力均衡、稳定,提高了支撑强度,同时也保证轮组产生较少的侧向牵制力,保证滑移顺利进行。
所述轮组包括顶板抵靠于所述扁担梁底面上、底部敞口用于穿出滚轮062且沿轨道方向两端开口的轮架框063,所述轮架框两开口端上对称各设有一滚轮,所述轮架框两侧侧板外侧对称各焊固有两条立设的定位钢筋067,位于同一侧的定位钢筋之间配合轮架框顶板形成用于定位架设扁担梁的槽口064。
上述结构安装、施工方便,同时也是因为有了扁担梁和工字梁上述较稳定又简便的搭建方式才可以适用上述槽口等简单的轮组安装配合方式,即得利于扁担梁和工字梁之间以及扁担梁和工字梁分别与支架之间的连接受力均衡、稳固,才使只需在扁担梁的中部设一套轮组简单快捷地架套结构,无需锁紧结构,无需在扁担梁两端各设一套轮组,也能保证轮组移定带动整个支架滑移。
内模钢管支架整体滑移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一、将支架的底托与支架的立杆固定,防止在支架滑移时底托刮到底板混凝土造成杆件损坏及支架变形;
二、放松支架的顶托与支架的侧面支撑件,位于顶部的顶板模板落到支架上,并直接放在支架上可随支架一起滑移;
三、安装轨道,底板上对应支架中部和两侧各设置一道;
四、支架底部位于支架的间隙处对应轨道纵向穿入3根工字钢,并采用千斤顶顶升纵向工字钢;工字钢顶在与工字钢垂直的一列横杆底部。
五、在工字钢底部设置扁担梁,然后在扁担梁下安装与轨道配合的轮组;
六、钢丝绳拉动支架整体滑移。可采用卷扬机带动钢丝绳拉动支架整体滑移,滑移过程中要设专人指挥并观察支架行走情况,确保安全。
本申请通过上述方法滑移到位后利用千斤顶配合拆除轮组、扁担梁、纵向工字钢等,并对标高和底模进行调整,检查合格后即可绑扎钢筋、浇筑侧墙及顶板混凝土。
本申请通过工字钢对整个支架进行顶升支撑,然后通过扁担梁来平衡支架与轮组之间的受力,以保证轮组均衡受力不倾斜、偏侧影响滑移,提高整体支架滑移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在上述步骤三之前对支架按6~12 m为一节进行分节。
所述步骤四中千斤顶顶升的高度为离地面约10cm。为减少卷扬机的拉力,对内模支架进行分节,确保稳固高效移动。
所述步骤四中在工字钢穿入支架底部后将工字钢与支架通过连接部件进行固定,所述步骤五中将扁担梁支于工字梁底部后同样用连接部件对扁担梁和支架进行固定。
实施例二:
与上述实施例不同处在于所述步骤四中千斤顶顶升的高度为离地面约8cm。
实施例三:
与上述实施例不同处在于所述步骤四中千斤顶顶升的高度为离地面约12cm。
内模钢管支架整体滑移技术。此技术有效缩短了搭建内模支架所需的时间,加快了施工进度,同时节约了项目成本,改善了工人劳动强度。
实施例四:
与上述实施例不同处在于相邻所述贝雷片组之间至少设有两条上下平行设置的对拉钢条,上下两条对拉钢条结构更稳固,在浇筑或贝雷片组组合时受力更均衡,抗扭力强。所述外模板顶部设有控距垫块51,位于下方的对拉钢条位于设于所述控距垫块上方或垫靠于所述控距垫块顶部。
通过控距垫块便于控制对接钢条的高度位置,从而确保浇筑隧道顶时不会将对拉钢条埋入,又便于浇筑,同时也便于定位安装对拉钢条。
实施例五:
与上述实施例不同处在于位于轮架框两侧的定位钢筋由上至下逐渐向外倾斜从垂直于轨道长度方向看过去呈倒置的八字形;位于轮架框两侧的对应的定位钢筋之间上部至少超出所述扁担梁部位的间距大于所述工字钢的底钢板宽度,中部对应所述扁担梁区域连接有牵制钢条066;位于同一侧的所述定位钢筋之间位于扁担梁顶部还连接有两端套住所述定位钢筋的条形环套065。
倒置的八字形确保不会打到工字钢,保证工字钢直接设于八字形内,同时也能对扁担梁相对工字钢的对接位进行定位,保证整个支撑系统的受力均衡,安装又方便。
实施例六:
与上述实施例不同处在于相邻所述贝雷片组之间设有两条上下平行设置的对拉钢条,所述对拉钢条穿过所述相邻贝雷片组之间的间隙并伸出于所述贝雷桁架外侧,且两条对拉钢条超出贝雷桁架部分上各自螺接有一限位条,所述限位条向贝雷片一侧翻折形成回钩部41,所述对拉钢条上架设有用于定位两条对拉钢条的且中部具有可卡入所述对拉钢条的嵌槽62的捆组部件,所述回钩部绕设于所述捆组部件外壁面上。
限位条用于防止捆组部件脱出,以利于捆组部件达到更加稳固钢条的效果。
所述捆组部件包括具有底部敞口的嵌槽的架块主体61、设于架块主体顶部的铰接轴63、铰接于铰接轴上的定位绕块,所述架块主体一侧开设有可容定位绕块嵌入架块主体并扣住所述对拉钢条的导嵌槽64。
所述定位绕块转入所述导嵌槽后的内侧对应所述对拉钢条开有沿对拉钢条长度方向设置的且两端敞口的定位通槽65,所述定位通槽的槽深大于所述对拉钢条的直径。
安装时将架块主体先架到上方的对拉钢条上,然后放下定位绕块,并使得两条对拉钢条不仅嵌设在嵌槽内同时又位于定位绕块的两个定位通槽内,从而对两条对拉钢条进行定点定位固定。
所述定位绕块内侧位于两条对拉钢条之间还一体连接凸起设有具有销孔的锁接部66,所述架块主体内与所述导嵌槽相通设有与所述锁接部对接的锁槽,所述锁槽为只具有朝向导嵌槽一侧敞口或底部与朝向导嵌槽一侧敞口的端封槽,所述架块主体上对应所述锁接部上的销孔开设有沿对拉钢条长度方向对穿所述架块主体的销孔,所述架块主体与所述锁接部通过插设于所述销孔上的销子可拆卸固接,所述架块主体宽度大于相邻贝雷片组之间间隙宽度,所述回钩部向贝雷片延伸并超过所述贝雷片的边框并折回扣于所述贝雷片的边框上,所述架块主体外侧壁面上至少上部设有架于所述回钩部上的架沿,所述架沿底面与高度最接近的定位通槽的槽顶面齐平。
上述结构的设置即能精准稳固定位对拉钢条,在浇筑或贝雷片组组合时受力更均衡,抗扭力强,同时也能保证对拉钢条与贝雷片之间易拆装,又能保证对贝雷片有足够的牵制作用。且不同贝雷片组之间还具有牵制作用,从而保证贝雷片组之间在浇筑时受力均衡,不易易位,保证外模板平整,从而保证浇筑好的侧墙平整,精度高,达标可控性强。
所述连接钢条内端至少固连有一组用于防脱的锚垫板和螺母,所述锚垫板上朝向连接钢条外端的侧面上还设有倒刺;所述侧墙根部厚度为100~120cm,所述连接钢条预埋于所述侧墙根部内的部分的长度为70~85 cm,伸出所述侧墙根部的部分的长度为10~20 cm。
在浇筑底板混凝土时,在底板侧墙外侧即与底板一起浇筑的侧墙根部内按设定间距预埋PSB830φ 25精轧螺纹钢,预埋的精轧螺纹钢长度为90cm,其中埋入侧墙长度为80cm侧墙厚100~120cm,外露部分为10cm,埋入侧墙部分尾端需安装12*12*2cm厚的锚垫板及螺母。待底板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值的80%后,搭设贝雷桁架,贝雷桁架采用双排单层贝雷片组成,每组贝雷片之间用900mm框架连接,上部采用2根PSB830φ 25精轧螺纹钢对拉,两条精轧螺纹钢可以预先在地面与捆组部件组好再架上去,也可以在贝雷桁架上现组,位于下方的精轧螺纹钢设置高度位于顶板混凝土顶面以上300mm处,高度通过控距垫块调整,并通过预拉控制精轧螺纹钢伸长变形量,下部利用底板浇筑时预埋在侧墙内的精轧螺纹钢配以配套螺栓固定。外模板和内模板均采用2×1.5m定型钢模板,贝雷桁架与外模板二者组合拼装成一个受力整体,应用于水域隧道混凝土结构的外侧墙支模施工。
贝雷桁架必须是平整无变形的,尤其是靠模板侧。
安装贝雷前可对贝雷进行预拼装,重点检查贝雷连接处插入销子后有无空隙产生松动现象,如有必要需更换处理。贝雷片组之间还可穿设跨设于多组贝雷片组上的拉杆进行相邻贝雷片组之间的固定,拉杆架于框架上并螺接于框架或贝雷片。

Claims (10)

1.一种水域隧道支模结构及内模支架整体滑移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先浇筑好的混凝土的底板(1)、搭建于底板两侧的用于形成外模支架、搭建于底板上用于形成内模的内模支架、分别固设于外模支架内侧和内模支架外侧的外模板(5)和内模板、对拉于外模支架之间且位于外模板上方的对拉钢条(3),所述外模支架与所述底板之间还连接有一端预埋于底板内、另一端伸出所述底板与所述外模支架连接的连接钢条(4);所述内模支架包括由立杆(01)、横杆(02)组成的支架,分别可拆卸地设于支架顶部和底部的顶托(03)和底托(04),设于底板上的至少三条分别位于支架中部和两侧的轨道(07),与轨道配合用于架起支架并使支架沿轨道滑移的支撑移动组件;所述支撑移动组件包括插设于所述支架底部用于架起支架底部横杆的工字钢(05),垂直设于工字钢底部的扁担梁(06),以及设于所述扁担梁上与所述轨道配合的轮组,所述立杆底端沿立杆长度方向设有与所述底托的丝杆(041)套接的且直径大于立杆主体直径的支承套管(011),所述支承套管腔与所述立杆的管腔相通,且所述丝杆直径小于所述立杆管腔直径并可伸入所述立杆内,所述支承套管管壁厚度大于所述立杆管壁厚度,所述支承套管管腔与所述立杆管腔齐平,所述内模支架中部底部沿内模支架滑移方向设有一道便通区(010),所述便通区内至少横杆布设的密度小于内模支架其他区域横杆布设的密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水域隧道支模结构及内模支架整体滑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模支架为贝雷桁架(2),所述对拉钢条和连接钢条为精轧螺纹钢,所述底板两侧顶部一体连接有凸起的侧墙根部(11),所述连接钢条预埋于所述侧墙根部内且预埋入侧墙根部的内端到所述侧墙根部的内侧面之间留有与所述侧墙根部一体连接的实心封口部(12),所述贝雷桁架包括多组贝雷片组,每组贝雷片组包括两片垂直于外模板设置且通过框架固连的贝雷片(21),所述对拉钢条穿设于相邻贝雷片组之间的间隙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水域隧道支模结构及内模支架整体滑移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贝雷片组之间至少设有两条上下平行设置的对拉钢条,所述外模板顶部设有控距垫块(51),位于下方的对拉钢条位于设于所述控距垫块上方或垫靠于所述控距垫块顶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水域隧道支模结构及内模支架整体滑移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贝雷片组之间设有两条上下平行设置的对拉钢条,所述对拉钢条穿过所述相邻贝雷片组之间的间隙并伸出于所述贝雷桁架外侧,且两条对拉钢条超出贝雷桁架部分上各自螺接有一限位条,所述限位条向贝雷片一侧翻折形成回钩部(41),所述对拉钢条上架设有用于定位两条对拉钢条的且中部具有可卡入所述对拉钢条的嵌槽(62)的捆组部件,所述回钩部绕设于所述捆组部件外壁面上,所述捆组部件包括具有底部敞口的嵌槽的架块主体(61)、设于架块主体顶部的铰接轴(63)、铰接于铰接轴上的定位绕块,所述架块主体一侧开设有可容定位绕块嵌入架块主体并扣住所述对拉钢条的导嵌槽(64),所述定位绕块转入所述导嵌槽后的内侧对应所述对拉钢条开有沿对拉钢条长度方向设置的且两端敞口的定位通槽(65),所述定位通槽的槽深大于所述对拉钢条的直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一种水域隧道支模结构及内模支架整体滑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绕块内侧位于两条对拉钢条之间还一体连接凸起设有具有销孔的锁接部(66),所述架块主体内与所述导嵌槽相通设有与所述锁接部对接的锁槽,所述锁槽为只具有朝向导嵌槽一侧敞口或底部与朝向导嵌槽一侧敞口的端封槽,所述架块主体上对应所述锁接部上的销孔开设有沿对拉钢条长度方向对穿所述架块主体的销孔,所述架块主体与所述锁接部通过插设于所述销孔上的销子可拆卸固接,所述架块主体宽度大于相邻贝雷片组之间间隙宽度,所述回钩部向贝雷片延伸并超过所述贝雷片的边框并折回扣于所述贝雷片的边框上,所述架块主体外侧壁面上至少上部设有架于所述回钩部上的架沿,所述架沿底面与高度最接近的定位通槽的槽顶面齐平。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水域隧道支模结构及内模支架整体滑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钢条内端至少固连有一组用于防脱的锚垫板和螺母,所述锚垫板上朝向连接钢条外端的侧面上还设有倒刺;所述侧墙根部厚度为100~120cm,所述连接钢条预埋于所述侧墙根部内的部分的长度为70~85 cm,伸出所述侧墙根部的部分的长度为10~20 c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水域隧道支模结构及内模支架整体滑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托还包括与所述丝杆螺接且抵于所述支承套管底部的调整螺套(042),所述底托与所述立杆之间还通过两端分别可拆卸地固连于所述支承套管与立杆连接形成的阶台以及位于调整螺套底部的丝杆部位上的连接件连接,所述顶托的顶托板上中部立设有加强支撑靠板(031),所述顶托板板面上还一体连接有若干匀力加强凸筋或凸点,所述匀力加强凸筋或凸点的高度为1~5mm,至少部分匀力加强凸筋或凸点与所述加强支撑靠板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一种水域隧道支模结构及内模支架整体滑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为两端绕设于丝杆和立杆上的钢丝,或两端为具有可卡入所述丝杆和立杆上的卡口的套环(0101)、中间为连接两套环的钢条(012)或连接绳的卡合连接件;所述卡合连接件中间为钢条时,底部的套环与所述钢条一体固接,顶部的套环与所述钢条可调整地配合连接,所述套环外侧还固连有与所述钢条过盈卡合且环内设有一层防滑橡胶垫的开口小套环(013),所述钢条上部密布有防滑凸起,所述凸起为凸点或沿钢条周向且水平设置的多条凸齿圈。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一种水域隧道支模结构及内模支架整体滑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扁担梁两端顶部垂直于扁担梁长度方向架设有平衡支撑钢条(061),所述平衡支撑钢条至少两端与立杆可拆卸地固连,所述轮组包括顶板抵靠于所述扁担梁底面上、底部敞口用于穿出滚轮(062)且沿轨道方向两端开口的轮架框(063),所述轮架框两开口端上对称各设有一滚轮,所述轮架框两侧侧板外侧对称各焊固有两条立设的定位钢筋,位于同一侧的定位钢筋之间配合轮架框顶板形成用于定位架设扁担梁的槽口(064)。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一种水域隧道支模结构及内模支架整体滑移结构,其特征在于:位于轮架框两侧的定位钢筋由上至下逐渐向外倾斜从垂直于轨道长度方向看过去呈倒置的八字形;位于轮架框两侧的对应的定位钢筋之间上部至少超出所述扁担梁部位的间距大于所述工字钢的底钢板宽度,中部对应所述扁担梁区域连接有牵制钢条(066);位于同一侧的所述定位钢筋之间位于扁担梁顶部还连接有两端套住所述定位钢筋的条形环套(065)。
CN201720692490.5U 2018-09-19 2018-09-19 一种水域隧道支模结构及内模支架整体滑移结构 Active CN20813695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692490.5U CN208136959U (zh) 2018-09-19 2018-09-19 一种水域隧道支模结构及内模支架整体滑移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692490.5U CN208136959U (zh) 2018-09-19 2018-09-19 一种水域隧道支模结构及内模支架整体滑移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136959U true CN208136959U (zh) 2018-11-23

Family

ID=642831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692490.5U Active CN208136959U (zh) 2018-09-19 2018-09-19 一种水域隧道支模结构及内模支架整体滑移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13695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42967A (zh) * 2017-06-15 2017-09-08 中铁十六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水域隧道支模结构及内模支架整体滑移结构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42967A (zh) * 2017-06-15 2017-09-08 中铁十六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水域隧道支模结构及内模支架整体滑移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209398B (zh) 穿越高角度逆冲富水富砂断层隧道开挖方法
JP3177157U (ja) 高層ブリッジにおける簡単なタワー器械装置
CN103726586B (zh) 工形钢与钢板架构界面带凹槽装配剪力墙及作法
CN107905124B (zh) 一种对称式刚构连续梁施工工艺
CN107905111B (zh) 一种刚构连续梁边跨施工工艺
CN109853600A (zh) 锁扣钢管桩与工字型板桩组合围堰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06988229A (zh) 一种拱梁组合连续刚构桥扣挂支结合式施工装置及方法
CN109653233A (zh) 大体积承台单壁钢套箱可回收式底板施工方法
CN208486404U (zh) 一种钢筋模板一体化安装的混凝土剪力墙
CN109680835A (zh) 一种自承式预制混凝土墙板、混凝土墙、结构体系及工法
CN108316466A (zh) 一种预制飘窗构件、装配式飘窗节点构造及其施工方法
CN107130715A (zh) 一种后浇齿槽连接装配式楼屋盖的施工方法
CN207111103U (zh) 一种软弱围岩大断面隧道双侧壁导坑三台阶法开挖支护结构
CN208136959U (zh) 一种水域隧道支模结构及内模支架整体滑移结构
CN111350187A (zh) 一种适用于大直径人工挖孔环型基桩的模板体系及施工方法
CN106149877A (zh) 混凝土框架结构预制柱与梁板节点处的对接结构及方法
CN104594389A (zh) 一种带弹性止水条的后浇带外墙封堵结构
CN205024719U (zh) 桩基础与地下连续墙一体化的逆作法施工竖向支撑体系
CN107142967A (zh) 一种水域隧道支模结构及内模支架整体滑移结构
CN207314376U (zh) 一种水域隧道无穿心对拉螺杆支模结构
CN207469303U (zh) 一种可移动装配式模板安拆操作系统
CN211714210U (zh) 一种基于c型咬合梁的改扩建工程接口结构
CN211737157U (zh) 一种钢拱架的隧道初期支护结构
CN213062094U (zh) 一种便于拆除的地库顶板预留洞口挡土墙
CN210263015U (zh) 一种用于地下连续墙的预制墙体单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