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附属装置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是一种用于对少量或者间歇式排放的污水进行处理的辅助装置,其在学校污水处理、医院污水处理、小区污水处理等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现有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包括箱体,箱体的内部设置有放置腔,并在放置腔内设置有隔板,隔板将放置腔隔成过滤腔和氧化腔,并在隔板上设置有将过滤腔和氧化腔连通的连通孔,过滤腔的内部设置有过滤网,氧化腔的内部设置有活性污泥,箱体的顶端设置有与过滤网腔相通的进水管,箱体的底端设置有与氧化腔相通的排水管,并在排水管处设置有排水阀门;现有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使用时,将污水自进水管处导入至过滤腔内,通过过滤网对废水中的杂质进行过滤,然后废水自通过连通孔进入氧化腔,通过活性污泥对废水中的有机成分进行氧化分解,最后处理后的水自排水管导出;现有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使用中发现,其对污水中的过滤效果较差,导致使用性较低;并且对废水中的有机成分进行分解需要较长的时间,导致工作效率较低,且对废水中的有机成分分解不彻底。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提高对废水的过滤效果,提高实用性;并且提高对废水中有机成分分解的效率,提高工作效率,且对废水中非有机成分去除更加彻底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包括箱体,箱体的内部设置有放置腔,并在放置腔内设置有隔板,隔板将放置腔隔成过滤腔和氧化腔;还包括管体,所述管体的底端自隔板的固定端中部穿过隔板伸入至氧化腔内,管体的顶端位于过滤腔的顶部,并在管体内设置有过滤组合装置,所述过滤组合装置包括框架以及框架内部从上而下设置的砂砾过滤层、颗粒活性炭层和活性炭纤维毡层,箱体的顶端设置有进水管,所述进水管的底端自箱体的顶端伸入至过滤腔内并至过滤腔的底部;还包括多组左导流板、多组右导流板和多组活性生物填料,所述多组左导流板的左端等间距安装在氧化腔的左侧壁上,并且多组左导流板的右端均与氧化腔的右侧壁存在间隙,所述多组右导流板的右端等间距安装在氧化腔的右侧壁上,并且多组右导流板的左端均与氧化腔的左侧壁存在间隙,并且多组左导流板和多组右导流板交错设置,所述多组活性生物填料分布在多组左导流板和多组右导流板之间,并在多组活性生物填料上均设置有好氧生物群,所述氧化腔的中部设置有横向的放置网,所述放置网位于多组左导流板和多组右导流板的下方,并在放置网的下方设置有曝气管,所述曝气管的顶端设置有多组曝气孔,箱体的左端设置有曝气装置,所述曝气装置的右侧输出端自箱体的左端伸入至氧化腔内并与曝气管连通,箱体的右端设置有排水管,并在排水管处设置有排水阀门,所述排水管的左端位于放置网的下方。
本实用新型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还包括第一排泥管,所述第一排泥管的左端自箱体的右端伸入至过滤腔内,并在第一排泥管处设置有第一闸板,并且第一排泥管的底端与隔板的顶端相平。
本实用新型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还包括第二排泥管,所述第二排泥管的顶端自箱体的底端伸入至氧化腔内,并在第二排泥管处设置有第二闸板。
本实用新型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还包括连接杆和卡环,所述箱体的顶端设置有取放口,并在取放口处设置有活动门板,所述活动门板与箱体的顶端通过铰链连接,所述取放口与过滤腔相通,并在取放口处设置有环形卡槽,所述卡环卡装在环形卡槽内,所述连接杆的顶端与卡环的内侧连接,连接杆的底端与框架的顶端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还包括挡板,所述挡板的左端与过滤腔的左侧壁连接,挡板位于进水管的垂直下方,并且挡板的顶端与进水管的底端存在一定的缓冲空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上述设置,通过先将污水导入至过滤腔的底部进行沉淀,使污水中一部分颗粒较大的杂质沉积在过滤腔的底部,过滤腔内的上清液不断上升并由管体的顶端进入管体内,通过管体内的过滤组合装置对污水中的杂质进行深度的过滤和吸附,通过先沉淀后过滤的方式提高对废水的过滤效果,且不容易对过滤组合装置造成堵塞,提高实用性;通过多组左导流板和多组右导流板延长污水在氧化腔内流动的长度和停留时间,通过活性生物填料上的好氧生物群对废水中的有机成分进行氧化分解,提高了污水与好氧生物群的接触面积和接触时间,并且活性生物填料具有更高的表面积比,通过曝气装置为好氧生物群的呼吸作用提供足够的氧气,提高对废水中有机成分分解的效率,提高工作效率,且对废水中非有机成分去除更加彻底。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取放口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1、箱体;2、隔板;3、过滤腔;4、氧化腔;5、管体;6、过滤组合装置;7、框架;8、砂砾过滤层;9、颗粒活性炭层;10、活性炭纤维毡层;11、进水管;12、左导流板;13、右导流板;14、活性生物填料;15、放置网;16、曝气管;17、曝气装置;18、排水管;19、第一排泥管;20、第二排泥管;21、连接杆;22、卡环;23、活动门板;24、环形卡槽;25、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至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包括箱体1,箱体的内部设置有放置腔,并在放置腔内设置有隔板2,隔板将放置腔隔成过滤腔3和氧化腔4;还包括管体5,管体的底端自隔板的固定端中部穿过隔板伸入至氧化腔内,管体的顶端位于过滤腔的顶部,并在管体内设置有过滤组合装置6,过滤组合装置包括框架7以及框架内部从上而下设置的砂砾过滤层8、颗粒活性炭层9和活性炭纤维毡层10,箱体的顶端设置有进水管11,进水管的底端自箱体的顶端伸入至过滤腔内并至过滤腔的底部;还包括多组左导流板12、多组右导流板13和多组活性生物填料14,多组左导流板的左端等间距安装在氧化腔的左侧壁上,并且多组左导流板的右端均与氧化腔的右侧壁存在间隙,多组右导流板的右端等间距安装在氧化腔的右侧壁上,并且多组右导流板的左端均与氧化腔的左侧壁存在间隙,并且多组左导流板和多组右导流板交错设置,多组活性生物填料分布在多组左导流板和多组右导流板之间,并在多组活性生物填料上均设置有好氧生物群,氧化腔的中部设置有横向的放置网15,放置网位于多组左导流板和多组右导流板的下方,并在放置网的下方设置有曝气管16,曝气管的顶端设置有多组曝气孔,箱体的左端设置有曝气装置17,曝气装置的右侧输出端自箱体的左端伸入至氧化腔内并与曝气管连通,箱体的右端设置有排水管18,并在排水管处设置有排水阀门,排水管的左端位于放置网的下方;通过上述设置,通过先将污水导入至过滤腔的底部进行沉淀,使污水中一部分颗粒较大的杂质沉积在过滤腔的底部,过滤腔内的上清液不断上升并由管体的顶端进入管体内,通过管体内的过滤组合装置对污水中的杂质进行深度的过滤和吸附,通过先沉淀后过滤的方式提高对废水的过滤效果,且不容易对过滤组合装置造成堵塞,提高实用性;通过多组左导流板和多组右导流板延长污水在氧化腔内流动的长度和停留时间,通过活性生物填料上的好氧生物群对废水中的有机成分进行氧化分解,提高了污水与好氧生物群的接触面积和接触时间,并且活性生物填料具有更高的表面积比,通过曝气装置为好氧生物群的呼吸作用提供足够的氧气,提高对废水中有机成分分解的效率,提高工作效率,且对废水中非有机成分去除更加彻底。
本实用新型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还包括第一排泥管19,第一排泥管的左端自箱体的右端伸入至过滤腔内,并在第一排泥管处设置有第一闸板,并且第一排泥管的底端与隔板的顶端相平;通过上述设置,通过第一排泥管方便将过滤腔内沉积的污泥导出,提高使用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还包括第二排泥管20,第二排泥管的顶端自箱体的底端伸入至氧化腔内,并在第二排泥管处设置有第二闸板;通过上述设置,通过第二排泥管将氧化腔内氧化分解产生的杂质导出,提高使用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还包括连接杆21和卡环22,箱体的顶端设置有取放口,并在取放口处设置有活动门板23,活动门板与箱体的顶端通过铰链连接,取放口与过滤腔相通,并在取放口处设置有环形卡槽24,卡环卡装在环形卡槽内,连接杆的顶端与卡环的内侧连接,连接杆的底端与框架的顶端连接;通过上述设置,通过取放口方便将过滤组合装置自过滤腔内去除,以便对颗粒活性层和活性炭纤维毡层进行脱附或者更换,保证其高效的过滤和吸附性能,通过将卡环卡装在环形卡槽内,方便将过滤组合装置拆卸并取出,提高使用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还包括挡板25,挡板的左端与过滤腔的左侧壁连接,挡板位于进水管的垂直下方,并且挡板的顶端与进水管的底端存在一定的缓冲空间;通过上述设置,通过挡板对进水管输出端的水流进行缓冲,防止污水将过滤腔底部的污泥泛起,提高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其在工作时,在完成上述动作之前,首先将其移动到用户需要的位置,将无水渍进水管处导入至过滤腔内,通过挡板对进水管输出端的水流进行缓冲,防止污水将过滤腔底部的污泥泛起,通过先将污水导入至过滤腔的底部进行沉淀,使污水中一部分颗粒较大的杂质沉积在过滤腔的底部,过滤腔内的上清液不断上升并由管体的顶端进入管体内,通过管体内的过滤组合装置对污水中的杂质进行深度的过滤和吸附,通过先沉淀后过滤的方式提高对废水的过滤效果,且不容易对过滤组合装置造成堵塞,通过多组左导流板和多组右导流板延长污水在氧化腔内流动的长度和停留时间,通过活性生物填料上的好氧生物群对废水中的有机成分进行氧化分解,提高了污水与好氧生物群的接触面积和接触时间,并且活性生物填料具有更高的表面积比,通过曝气装置为好氧生物群的呼吸作用提供足够的氧气,提高对废水中有机成分分解的效率,提高工作效率,且对废水中非有机成分去除更加彻底。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