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030030U - 一种遥控推进式渔网捕捞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遥控推进式渔网捕捞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8030030U CN208030030U CN201820284066.1U CN201820284066U CN208030030U CN 208030030 U CN208030030 U CN 208030030U CN 201820284066 U CN201820284066 U CN 201820284066U CN 208030030 U CN208030030 U CN 20803003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utomatically controlled
- type triode
- motor
- casing
- npn typ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Toy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遥控推进式渔网捕捞装置,采用全新电控结构,设计漂浮式甲板(2)结构,搭建无线电控架构,并配合所设计各台电控螺旋桨(8)所组成的动力推进组,布设于漂浮式甲板(2)上,提供水域中的无线遥控推进工作模式;同时基于漂浮式甲板(2)构建两套电控下潜装置,搭载渔网本体(1),实现电控撒网、捕捞、收网操作,在控制成本的同时,能够有效提高捕捞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遥控推进式渔网捕捞装置,属于水产养殖捕捞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水产养殖是养殖行业一个重要的领域,人们依赖于水产的饮食,如日常粮食一样重要,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原始完全依赖于大自然供给的方式,正逐渐向人工水产养殖产业转变,各式水产养殖正逐步在各地展开,而作为其中最为重要的捕捞工作来说,是水产养殖最后的重要环节,并且捕捞也是水产脱离江河湖泊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现有的捕捞,要么是在岸边某一个点进行撒网捕捞,效率不高,要么采用船舶拖网捕捞,但是能源耗费巨大,成本过高,因此没有一个经济的捕捞方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采用全新电控结构,通过无线控制,自动撒网、捕捞、收网操作,能够有效提高捕捞效率的遥控推进式渔网捕捞装置。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遥控推进式渔网捕捞装置,包括渔网本体、漂浮式甲板、控制模块、动力推进组、无线通信模块、电源、第一同步驱动电路、第二同步驱动电路和两套电控下潜装置;其中,电源、控制模块、无线通信模块分别固定设置于漂浮式甲板上表面,并分别包裹防水材料,电源、无线通信模块分别与控制模块相连接,电源经控制模块为无线通信模块供电,动力推进组包括至少两台电控螺旋桨,各台电控螺旋桨分别悬挂于漂浮式甲板的下表面,用于为漂浮式甲板提供动力,各台电控螺旋桨的电机分别经第一同步驱动电路与控制模块相连接,电源依次经控制模块、第一同步驱动电路后分别为各台电控螺旋桨的电机进行供电;两套电控下潜装置结构彼此相同,各电控下潜装置分别均包括套管、螺杆、转动驱动电机、驱动齿轮;各电控下潜装置中,套管的内径与螺杆的外径相适应,套管两端敞开、且相互贯通,套管的侧面设置贯穿其内外空间的通孔窗口,通孔窗口上沿平行于套管中心线方向的长与驱动齿轮两端之间的间距相适应;转动驱动电机的驱动杆端部与驱动齿轮相固定连接,驱动齿轮在转动驱动电机的驱动下转动;螺杆上的齿纹与驱动齿轮上的齿纹相对应;螺杆活动穿过套管的两端,转动驱动电机固定设置于套管的侧面,转动驱动电机上驱动杆所在直线与套管中心线相平行,且驱动齿轮位于套管侧面的通孔窗口中,以及驱动齿轮的齿纹与螺杆上的齿纹相接触咬合,螺杆随转动驱动电机对驱动齿轮的驱动、在套管中沿套管中心线所在直线来回移动;漂浮式甲板上分别设置两个贯穿其上下表面的通孔,两通孔之间的间距与渔网本体开口边缘的其中一边的宽度相适应,且该两通孔的内径与两套电控下潜装置中套管的外径相适应,两套电控下潜装置中的套管分别竖直固定设置于漂浮式甲板上表面,并分别对接于漂浮式甲板上两通孔的位置,两套电控下潜装置中的螺杆竖直穿过漂浮式甲板上对应通孔;两套电控下潜装置中的螺杆在对应转动驱动电机的驱动下同步工作,两套电控下潜装置中的螺杆高度彼此相同;渔网本体的开口连接于两套电控下潜装置中的螺杆上,且渔网本体位于漂浮式甲板下方;两套电控下潜装置中的转动驱动电机相互并联,构成下潜电机组,下潜电机组经第二同步驱动电路与控制模块相连接,电源依次经控制模块、第二同步驱动电路为下潜电机组进行供电;第一同步驱动电路的结构与第二同步驱动电路的结构彼此相同,第一同步驱动电路和第二同步驱动电路分别均包括第一PNP型三极管Q1、第二NPN型三极管Q2、第三PNP型三极管Q3、第四NPN型三极管Q4、第五NPN型三极管Q5、第六NPN型三极管Q6、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各同步驱动电路中,控制模块的正级供电端同时连接第一PNP型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发射极,各台电控螺旋桨电机的正极或下潜电机组的正极同时连接第一PNP型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集电极,各台电控螺旋桨电机的负极或下潜电机组的负极同时连接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第四NPN型三极管Q4的集电极,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与第四NPN型三极管Q4的发射极相连,并接地;第一PNP型三极管Q1的基极与第三电阻R3的其中一端相连接,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与第六NPN型三极管Q6的集电极相连接,第六NPN型三极管Q6的基极串联第四电阻R4后与控制模块相连接,第六NPN型三极管Q6的发射极与第四NPN型三极管Q4的基极相连接;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基极与第二电阻R2的其中一端相连接,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与第五NPN型三极管Q5的集电极相连接,第五NPN型三极管Q5的基极串联第一电阻R1后与控制模块相连接,第五NPN型三极管Q5的发射极与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基极相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各台电控螺旋桨的电机均为无刷电机,所述各台转动驱动电机均为无刷转动驱动电机。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控制模块为微处理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微处理器为ARM处理器。
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遥控推进式渔网捕捞装置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1)本实用新型设计的遥控推进式渔网捕捞装置,采用全新电控结构,设计漂浮式甲板结构,搭建无线电控架构,并配合所设计各台电控螺旋桨所组成的动力推进组,布设于漂浮式甲板上,提供水域中的无线遥控推进工作模式;同时基于漂浮式甲板构建两套电控下潜装置,搭载渔网本体,实现电控撒网、捕捞、收网操作,在控制成本的同时,能够有效提高捕捞效率;
(2)本实用新型设计的遥控推进式渔网捕捞装置中,针对各台电控螺旋桨的电机,均进一步设计采用无刷电机,并且针对所述各台转动驱动电机,均进一步设计采用无刷转动驱动电机,使得遥控推进式渔网捕捞装置在实际应用过程当中,能够实现静音工作,体现了遥控推进式渔网捕捞装置的人性化设计;
(3)本实用新型设计的遥控推进式渔网捕捞装置中,针对控制模块,进一步设计采用微处理器,并具体采用ARM处理器,一方面能够适用于后期针对遥控推进式渔网捕捞装置的扩展需求,另一方面,简洁的控制架构模式能够便于后期的维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设计的遥控推进式渔网捕捞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 渔网本体,2. 漂浮式甲板,3. 控制模块,4. 无线通信模块,5. 电源,6.第一同步驱动电路,7. 第二同步驱动电路,8. 电控螺旋桨,9. 套管,10. 螺杆,11. 转动驱动电机,12. 驱动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遥控推进式渔网捕捞装置,实际应用中,具体包括渔网本体1、漂浮式甲板2、ARM处理器、动力推进组、无线通信模块4、电源5、第一同步驱动电路6、第二同步驱动电路7和两套电控下潜装置;其中,电源5、ARM处理器、无线通信模块4分别固定设置于漂浮式甲板2上表面,并分别包裹防水材料,电源5、无线通信模块4分别与ARM处理器相连接,电源5经ARM处理器为无线通信模块4供电,动力推进组包括至少两台电控螺旋桨8,各台电控螺旋桨8分别悬挂于漂浮式甲板2的下表面,用于为漂浮式甲板2提供动力,各台电控螺旋桨8的电机分别经第一同步驱动电路6与ARM处理器相连接,电源5依次经ARM处理器、第一同步驱动电路6后分别为各台电控螺旋桨8的电机进行供电;各台电控螺旋桨8的电机均为无刷电机;两套电控下潜装置结构彼此相同,各电控下潜装置分别均包括套管9、螺杆10、无刷转动驱动电机、驱动齿轮12;各电控下潜装置中,套管9的内径与螺杆10的外径相适应,套管9两端敞开、且相互贯通,套管9的侧面设置贯穿其内外空间的通孔窗口,通孔窗口上沿平行于套管9中心线方向的长与驱动齿轮12两端之间的间距相适应;无刷转动驱动电机的驱动杆端部与驱动齿轮12相固定连接,驱动齿轮12在无刷转动驱动电机的驱动下转动;螺杆10上的齿纹与驱动齿轮12上的齿纹相对应;螺杆10活动穿过套管9的两端,无刷转动驱动电机固定设置于套管9的侧面,无刷转动驱动电机上驱动杆所在直线与套管9中心线相平行,且驱动齿轮12位于套管9侧面的通孔窗口中,以及驱动齿轮12的齿纹与螺杆10上的齿纹相接触咬合,螺杆10随无刷转动驱动电机对驱动齿轮12的驱动、在套管9中沿套管9中心线所在直线来回移动;漂浮式甲板2上分别设置两个贯穿其上下表面的通孔,两通孔之间的间距与渔网本体1开口边缘的其中一边的宽度相适应,且该两通孔的内径与两套电控下潜装置中套管9的外径相适应,两套电控下潜装置中的套管9分别竖直固定设置于漂浮式甲板2上表面,并分别对接于漂浮式甲板2上两通孔的位置,两套电控下潜装置中的螺杆10竖直穿过漂浮式甲板2上对应通孔;两套电控下潜装置中的螺杆10在对应无刷转动驱动电机的驱动下同步工作,两套电控下潜装置中的螺杆10高度彼此相同;渔网本体1的开口连接于两套电控下潜装置中的螺杆10上,且渔网本体1位于漂浮式甲板2下方;两套电控下潜装置中的无刷转动驱动电机相互并联,构成下潜电机组,下潜电机组经第二同步驱动电路7与ARM处理器相连接,电源5依次经ARM处理器、第二同步驱动电路7为下潜电机组进行供电;第一同步驱动电路6的结构与第二同步驱动电路7的结构彼此相同,第一同步驱动电路6和第二同步驱动电路7分别均包括第一PNP型三极管Q1、第二NPN型三极管Q2、第三PNP型三极管Q3、第四NPN型三极管Q4、第五NPN型三极管Q5、第六NPN型三极管Q6、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各同步驱动电路中,ARM处理器的正级供电端同时连接第一PNP型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发射极,各台电控螺旋桨8电机的正极或下潜电机组的正极同时连接第一PNP型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集电极,各台电控螺旋桨8电机的负极或下潜电机组的负极同时连接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第四NPN型三极管Q4的集电极,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与第四NPN型三极管Q4的发射极相连,并接地;第一PNP型三极管Q1的基极与第三电阻R3的其中一端相连接,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与第六NPN型三极管Q6的集电极相连接,第六NPN型三极管Q6的基极串联第四电阻R4后与ARM处理器相连接,第六NPN型三极管Q6的发射极与第四NPN型三极管Q4的基极相连接;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基极与第二电阻R2的其中一端相连接,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与第五NPN型三极管Q5的集电极相连接,第五NPN型三极管Q5的基极串联第一电阻R1后与ARM处理器相连接,第五NPN型三极管Q5的发射极与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基极相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所设计的遥控推进式渔网捕捞装置,采用全新电控结构,设计漂浮式甲板2结构,搭建无线电控架构,并配合所设计各台电控螺旋桨8所组成的动力推进组,布设于漂浮式甲板2上,提供水域中的无线遥控推进工作模式;同时基于漂浮式甲板2构建两套电控下潜装置,搭载渔网本体1,实现电控撒网、捕捞、收网操作,在控制成本的同时,能够有效提高捕捞效率;针对各台电控螺旋桨8的电机,均进一步设计采用无刷电机,并且针对所述各台转动驱动电机11,均进一步设计采用无刷转动驱动电机,使得遥控推进式渔网捕捞装置在实际应用过程当中,能够实现静音工作,体现了遥控推进式渔网捕捞装置的人性化设计;针对控制模块3,进一步设计采用微处理器,并具体采用ARM处理器,一方面能够适用于后期针对遥控推进式渔网捕捞装置的扩展需求,另一方面,简洁的控制架构模式能够便于后期的维护。
上述技术方案所设计的遥控推进式渔网捕捞装置,在实际具体应用过程当中,操作人员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发送推进控制指令,ARM处理器通过所连无线通信模块4接收推进控制指令,并发送给与之相连接的第一同步驱动电路6,由第一同步驱动电路6生成相应的推进控制指令,发送给各台电控螺旋桨8的电机,控制各台电控螺旋桨8的电机工作,实现针对漂浮式甲板2在水域中的推进;与此同时,操作人员同样经无线通信方式发送捕捞控制指令,ARM处理器通过所连无线通信模块4接收捕捞控制指令,并发送给与之相连接的第二同步驱动电路7,由第二同步驱动电路7生成相应的捕捞控制指令,并发送给下潜电机组,控制两套电控下潜装置中的无刷转动驱动电机同步工作,分别经针对所连驱动齿轮12的驱动转动,基于驱动齿轮12与螺杆10的齿纹咬合,推动两螺杆10同步向下移动,即同步向下伸入水中,由于螺杆10底端与渔网本体1开口边缘相连接,则将渔网1下移至水域中,实现撒网操作,伴随动力推进组针对漂浮式甲板2的推进,由渔网本体1实现水中拖拽式捕捞;当捕捞结束时,操作人员再次通过无线通信方式,控制两套电控下潜装置中的无刷转动驱动电机同步工作,分别经针对所连驱动齿轮12的驱动转动,基于驱动齿轮12与螺杆10的齿纹咬合,将两螺杆10同步向上移动,则渔网本体1开口实现收口,实现了收网操作。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
Claims (4)
1.一种遥控推进式渔网捕捞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渔网本体(1)、漂浮式甲板(2)、控制模块(3)、动力推进组、无线通信模块(4)、电源(5)、第一同步驱动电路(6)、第二同步驱动电路(7)和两套电控下潜装置;其中,电源(5)、控制模块(3)、无线通信模块(4)分别固定设置于漂浮式甲板(2)上表面,并分别包裹防水材料,电源(5)、无线通信模块(4)分别与控制模块(3)相连接,电源(5)经控制模块(3)为无线通信模块(4)供电,动力推进组包括至少两台电控螺旋桨(8),各台电控螺旋桨(8)分别悬挂于漂浮式甲板(2)的下表面,用于为漂浮式甲板(2)提供动力,各台电控螺旋桨(8)的电机分别经第一同步驱动电路(6)与控制模块(3)相连接,电源(5)依次经控制模块(3)、第一同步驱动电路(6)后分别为各台电控螺旋桨(8)的电机进行供电;两套电控下潜装置结构彼此相同,各电控下潜装置分别均包括套管(9)、螺杆(10)、转动驱动电机(11)、驱动齿轮(12);各电控下潜装置中,套管(9)的内径与螺杆(10)的外径相适应,套管(9)两端敞开、且相互贯通,套管(9)的侧面设置贯穿其内外空间的通孔窗口,通孔窗口上沿平行于套管(9)中心线方向的长与驱动齿轮(12)两端之间的间距相适应;转动驱动电机(11)的驱动杆端部与驱动齿轮(12)相固定连接,驱动齿轮(12)在转动驱动电机(11)的驱动下转动;螺杆(10)上的齿纹与驱动齿轮(12)上的齿纹相对应;螺杆(10)活动穿过套管(9)的两端,转动驱动电机(11)固定设置于套管(9)的侧面,转动驱动电机(11)上驱动杆所在直线与套管(9)中心线相平行,且驱动齿轮(12)位于套管(9)侧面的通孔窗口中,以及驱动齿轮(12)的齿纹与螺杆(10)上的齿纹相接触咬合,螺杆(10)随转动驱动电机(11)对驱动齿轮(12)的驱动、在套管(9)中沿套管(9)中心线所在直线来回移动;漂浮式甲板(2)上分别设置两个贯穿其上下表面的通孔,两通孔之间的间距与渔网本体(1)开口边缘的其中一边的宽度相适应,且该两通孔的内径与两套电控下潜装置中套管(9)的外径相适应,两套电控下潜装置中的套管(9)分别竖直固定设置于漂浮式甲板(2)上表面,并分别对接于漂浮式甲板(2)上两通孔的位置,两套电控下潜装置中的螺杆(10)竖直穿过漂浮式甲板(2)上对应通孔;两套电控下潜装置中的螺杆(10)在对应转动驱动电机(11)的驱动下同步工作,两套电控下潜装置中的螺杆(10)高度彼此相同;渔网本体(1)的开口连接于两套电控下潜装置中的螺杆(10)上,且渔网本体(1)位于漂浮式甲板(2)下方;两套电控下潜装置中的转动驱动电机(11)相互并联,构成下潜电机组,下潜电机组经第二同步驱动电路(7)与控制模块(3)相连接,电源(5)依次经控制模块(3)、第二同步驱动电路(7)为下潜电机组进行供电;第一同步驱动电路(6)的结构与第二同步驱动电路(7)的结构彼此相同,第一同步驱动电路(6)和第二同步驱动电路(7)分别均包括第一PNP型三极管Q1、第二NPN型三极管Q2、第三PNP型三极管Q3、第四NPN型三极管Q4、第五NPN型三极管Q5、第六NPN型三极管Q6、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各同步驱动电路中,控制模块(3)的正级供电端同时连接第一PNP型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发射极,各台电控螺旋桨(8)电机的正极或下潜电机组的正极同时连接第一PNP型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集电极,各台电控螺旋桨(8)电机的负极或下潜电机组的负极同时连接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第四NPN型三极管Q4的集电极,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与第四NPN型三极管Q4的发射极相连,并接地;第一PNP型三极管Q1的基极与第三电阻R3的其中一端相连接,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与第六NPN型三极管Q6的集电极相连接,第六NPN型三极管Q6的基极串联第四电阻R4后与控制模块(3)相连接,第六NPN型三极管Q6的发射极与第四NPN型三极管Q4的基极相连接;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基极与第二电阻R2的其中一端相连接,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与第五NPN型三极管Q5的集电极相连接,第五NPN型三极管Q5的基极串联第一电阻R1后与控制模块(3)相连接,第五NPN型三极管Q5的发射极与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基极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遥控推进式渔网捕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各台电控螺旋桨(8)的电机均为无刷电机,所述各台转动驱动电机(11)均为无刷转动驱动电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遥控推进式渔网捕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3)为微处理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遥控推进式渔网捕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处理器为ARM处理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284066.1U CN208030030U (zh) | 2018-02-28 | 2018-02-28 | 一种遥控推进式渔网捕捞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284066.1U CN208030030U (zh) | 2018-02-28 | 2018-02-28 | 一种遥控推进式渔网捕捞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8030030U true CN208030030U (zh) | 2018-11-02 |
Family
ID=639502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0284066.1U Active CN208030030U (zh) | 2018-02-28 | 2018-02-28 | 一种遥控推进式渔网捕捞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8030030U (zh) |
-
2018
- 2018-02-28 CN CN201820284066.1U patent/CN208030030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6892658U (zh) | 一种基于太阳能供电的行走式智能增氧机器人 | |
CN106719225B (zh) | 一种移动式鱼塘投饲料装置 | |
CN106774549B (zh) | 一种基于太阳能供电的行走式智能增氧机器人 | |
CN204969021U (zh) | 贝类自动采收分类机 | |
CN204454748U (zh) | 一种风能曝气增氧装置 | |
CN108200887A (zh) | 一种遥控推进式渔网捕捞装置 | |
CN109479783A (zh) | 一种改良结构的网箱 | |
CN109329150A (zh) | 可移动的深水网箱承托装置 | |
CN208030030U (zh) | 一种遥控推进式渔网捕捞装置 | |
CN108271746A (zh) | 一种船舶撒网捕捞装置 | |
CN206620705U (zh) | 一种水下生态鱼苗养殖装置 | |
CN207991641U (zh) | 一种畜牧业用自动水位监测装置 | |
CN110692566A (zh) | 一种海上养殖平台的转体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
CN208095709U (zh) | 一种深海网箱养殖装置 | |
CN112591907A (zh) | 一种基于水翼降阻的多区域巡航曝气生态修复装置 | |
CN212000979U (zh) | 一种园林内河道漂浮物打捞器 | |
CN207604381U (zh) | 一种人工培育鱼苗繁殖装置 | |
CN206713833U (zh) | 水产养殖注氧装置 | |
CN203801531U (zh) | 一种大洋性流刺网渔船 | |
CN209473398U (zh) | 水上移动装置及捕鱼机 | |
CN215912981U (zh) | 一种水产养殖用水下供氧装置 | |
CN205756523U (zh) | 一种用于抛洒鱼食料的一体式网箱 | |
CN208095766U (zh) | 一种船舶撒网捕捞装置 | |
CN109122514B (zh) | 一种鳗鲡种苗挑选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 |
CN208159870U (zh) | 一种浸没式自动升降渔网捕捞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