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025643U - 窗式空调 - Google Patents
窗式空调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8025643U CN208025643U CN201820302082.9U CN201820302082U CN208025643U CN 208025643 U CN208025643 U CN 208025643U CN 201820302082 U CN201820302082 U CN 201820302082U CN 208025643 U CN208025643 U CN 20802564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exchanger
- air conditioner
- window air
- fixed frame
- spiral cas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窗式空调,包括:底座,其上设有支架部;换热器,包括换热器本体及固定架,支架部向上支撑换热器本体及固定架;蜗壳组件,其上设有压紧部,压紧部压在固定架上,使固定架被压紧部与支架部夹紧。本方案提供的窗式空调,换热器、底座及蜗壳组件三者之间形成直接地、稳固地固定限位配合,可实现换热器、底座及蜗壳组件一次定位,具有组装方便、定位精度高的优点,且该组装结构紧凑,可减少产品内部空间占用量,利于缩小整机尺寸。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窗式空调。
背景技术
现有窗式空调设备,其零部件数量多,且零部件之间组装分散,这不仅降低了零部件之间的定位精度,且对设备内部空间量消耗大,不利于精简设备尺寸。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窗式空调。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窗式空调,包括:底座,其上设有支架部;换热器,包括换热器本体及固定架,所述支架部向上支撑所述换热器本体及所述固定架;蜗壳组件,其上设有压紧部,所述压紧部压在所述固定架上,使所述固定架被所述压紧部与所述支架部夹紧。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窗式空调,换热器位于底座上且被底座的支架部支撑,蜗壳组件位于换热器上侧,且蜗壳组件的压紧部向下压紧换热器的固定架,以使固定架被压紧部与支架部夹紧,实现换热器、底座及蜗壳组件三者之间形成直接地、稳固地固定限位配合,相对于换热器和蜗壳组件分别与底座连接进行定位的方案而言,可实现换热器、底座及蜗壳组件一次定位,具有组装方便、定位精度高的优点,且该组装结构紧凑,可减少产品内部空间占用量,利于缩小整机尺寸。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窗式空调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固定架上设有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支架部通过固定结构连接;和/或所述固定架上设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蜗壳组件通过固定结构连接。
在本方案中,使固定架上的第一连接部通过固定结构与支架部连接,可以进一步提升换热器与底座的连接可靠性,使固定架上的第二连接部通过固定结构与蜗壳组件连接,可以进一步提升换热器与蜗壳组件的连接可靠性,且通过将换热器与底座和/或蜗壳组件连接,可以利用底座和/或蜗壳组件对换热器有效限位,防止换热器错位问题,确保换热效率。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蜗壳组件包括蜗壳部和蜗舌部,所述蜗壳部与所述蜗舌部通过固定结构连接,并拼合构造出蜗壳风道。
在本方案中,设计蜗舌部与蜗壳部通过固定结构实现直接连接,这样可以使蜗壳部与蜗舌部之间形成直接定位,相对于现有技术中蜗舌部与蜗壳部不直接连接的结构而言,本结构能够有效保证蜗舌部与蜗壳部之间保持较高的位置精度,从而确保蜗壳风道尺寸精准,实现提升产品的风压、风量,且降低设备气流噪音的目的。
更具体而言,不同于离心风机的蜗壳组件,现有贯流风机的蜗壳组件中的蜗壳部与蜗舌部为两个独立部件,且在现有空调设备中,蜗壳部与蜗舌部不直接连接,而是分别位于两个不同的载体上,例如,蜗舌部位于换热器固定架上或位于外壳面板上,蜗壳部位于外壳底座或外壳背板上,通过对这两个不同的载体定位实现蜗舌部和蜗壳部对位,该结构难以保证蜗舌部与蜗壳部之间位置精度,使得现有产品普遍存在蜗壳风道尺寸精度不高,产品实际风压、风量偏低,噪音偏高的问题,而本方案中,蜗舌部与蜗壳部通过固定结构实现直接连接,这样,蜗壳部与蜗舌部之间形成直接定位,蜗壳部与蜗舌部之间定位准确度高,蜗壳风道尺寸精准,可实现提升产品的风压、风量,且降低设备气流噪音的目的。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固定结构包括螺纹紧固结构、卡接结构和/或铆接结构。
在本方案中,设计固定结构包括螺纹紧固结构、卡接结构和/或铆接结构,即使前述的固定架与支架部之间、固定架与蜗壳组件之间和/或蜗壳部与蜗舌部之间通过螺纹紧固结构、卡接结构和/或铆接结构连接,该螺纹紧固结构、卡接结构和/或铆接结构具有可靠性高,组装操作方便快捷的优点。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窗式空调还包括:贯流风轮,与所述蜗壳组件连接,其中,所述贯流风轮邻近所述换热器本体,且所述换热器本体表面与所述贯流风轮外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为14mm~25mm。
在本方案中,设置换热器本体表面与贯流风轮外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为14mm~25mm(例如设计换热器本体表面与贯流风轮外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为16mm、17mm、18.5mm、19.5mm、20mm、21mm、22mm、23mm等中的任一个)其中,通过控制换热器表面与贯流风轮外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大于等于14mm,可以实现降低设备运行时的气流噪音,通过控制换热器表面与贯流风轮外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小于等于25mm,可利于精简设备尺寸,并有效保证贯流风轮的风压和风轮不减损,保证贯流风轮的运行效率。
更具体而言,换热器本体为两段式结构,包括第一换热段和第二换热段,第一换热段的一端邻近蜗舌部,更具体地,第一换热段的一端位于蜗舌部的前侧且嵌插到蜗舌部的背风侧位置处,另外,第一换热段表面与贯流风轮外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为14mm~25mm,更优选地,第一换热段表面与贯流风轮外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为14mm~22mm;而第二换热段的一端与第一换热段相邻,且第二换热段表面与贯流风轮外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为14mm~25mm,更优选地,第二换热段表面与贯流风轮外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为19mm~25mm。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固定架为两段式结构,且其所述两段之间的夹角为118°~145°,其中,所述换热器本体包括第一换热段和第二换热段,所述固定架的所述两段与所述第一换热段及所述第二换热段一一对应连接,使所述第一换热段与所述第二换热段之间夹角为118°~145°。
在本方案中,利用固定架对第一换热段和第二换热段分别固定,可以使所组装构造出的换热器整体呈夹角为118°~145°的造型,对换热器定型效果好,组装方便,且通过利用固定架相应控制第一换热段和所述第二换热段之间的夹角为118°~145°,不仅能够达到减小换热器的空间占用率、缩小整机尺寸的目的,同时,在换热器处于118°~145°夹角范围内时,换热器处的气流流线较其他造型的情况而言更为平顺,气流噪音小,风压、风量损失小,能效衰减量不明显,达到兼顾产品尺寸、运行噪音及能效的综合目的。
优选地,第一固定段和第二固定段之间的夹角为130.5°~140.5°,以使通过该固定架固定的第一换热段与第二换热段之间的夹角相应为130.5°~140.5°,不仅能够达到减小换热器的空间占用率、缩小整机尺寸的目的,且在换热器处于130.5°~140.5°夹角范围内时,换热器处的气流流线的平顺性进一步提升,气流噪音更小,风压、风量损失进一步降低,能效衰减量不明显,达到兼顾产品尺寸、运行噪音及能效的综合目的。更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段和所述第二固定段之间的夹角为133.5°~147.5°;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段和所述第二固定段之间的夹角为135.5°。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支架部包括:两个支撑板,用于支撑所述换热器,其中,两个所述支撑板间隔布置,且两个所述支撑板用于支撑所述换热器的板边部位被构造成倾斜状;后抵板,位于所述两个支撑板的一侧,其中,所述换热器位于所述支架部上时,所述换热器被所述支撑板支撑的部位呈与所述板边相适的倾斜状,且所述换热器的底端部位与所述后抵板抵靠。
在本方案中,支架部的两个支撑板间隔设置并分别支撑换热器,其中,将该支撑板用于支撑换热器的部位构造为倾斜状,使换热器倾斜设置于支撑板上,便于换热器上的冷凝水顺利从换热器上滴下,以减少换热器表面冷凝水聚集的可能性,进而减少冷凝水对换热器换热性能的影响,提高换热器换热性能的稳定性。进一步地,换热器被支撑板支撑的部位与支撑板支撑换热器的倾斜的板边的形状相适,即支撑板支撑换热器的板边与换热器被支撑板支撑的部位紧密贴合,使换热器被支撑板支撑的部位受力均匀,以减少换热器被支撑板支撑的部位局部应力集中的可能性,进而减少换热器被支撑板支撑的部位局部发生形变的可能性。还需指出的是,换热器与两个支撑板连接后,换热器的底端部位与后抵板抵靠,此时后抵板能够限制换热器向后抵板一侧的位移,提高换热器与底板连接的可靠性。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换热器的左右两端分别设有边板,其中,所述换热器被两个所述支撑板支撑时,两个所述支撑板位于所述换热器的两个所述边板之间,且所述换热器的两个所述边板相向夹紧两个所述支撑板。
在本方案中,两个支撑板分别被换热器的两个边板相向夹紧,一方面能够提高换热器与两个支撑板之间连接的可靠性,另一方面,通过支撑板与两个边板的止抵作用,能够限制换热器沿宽度方向的位移,以进一步提高换热器与两个支撑板之间连接的可靠性。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支架部与所述底座为注塑成型的一体式结构。
在本方案中,设计支架部与底座为注塑成型的一体式结构,一方面能够减少窗式空调的零件数量,既便于窗式空调的生产,又便于提高窗式空调的装配效率;另一方面,一体成型的底座、接水槽以及支架部之间的连接强度较高,不容易产生形变甚至断裂等情况,使底座以及与底座连接的窗式空调的相关结构整体连接的可靠性较高。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底座上一体构造成型有接水槽,所述接水槽用于收集从所述换热器上滴下的冷凝水。
在本方案中,在底座上一体构造成型有接水槽以盛接从换热器上滴下的冷凝水,相对于在底座上安装独立接水盘结构的方案而言,精简了产品的部件数量,利于设备轻量化设计,且节省了产品的组装步骤,利于提升产品的组装效率。
更优选地,底座为窗式空调的室内侧底座,其中,底座上设有用于向窗式空调的室外侧排水的排水口,排水口与接水槽连通,以使接水槽内的水能及时对外排放,避免滋生细菌,且免于频繁清洗接水槽,使用更为方便。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支架部上设有用于安装过滤网的导轨槽或导轨,所述过滤网上设有适于与所述导轨槽或导轨滑动连接的轨道部。
在本方案中,通过过滤网上的轨道部与导轨槽或导轨的配合,实现过滤网与支架部滑动连接装配,该结构中换热器与过滤网均以底座为基准定位,利于保证两者位置精度,防止偏位问题导致的过滤效果不佳问题,且使用导轨槽或导轨与轨道部的配合,便于过滤网在支架部上的定位,以便于提高窗式空调的装配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窗式空调局部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窗式空调局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窗式空调局部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窗式空调局部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蜗壳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5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底座,111支撑板,112后抵板,113导轨槽,12接水槽,21第一换热段,22第二换热段,23固定架,231第一连接边,232第二连接边,233连接孔,30蜗壳组件,31蜗壳部,311第一端盖,32蜗舌部,321第二端盖,33压紧部,341翻边,342通孔,343螺孔柱,40贯流风轮,50过滤网,51轨道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5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窗式空调。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窗式空调,包括:底座10、换热器及蜗壳组件30。
具体地,底座10上设有支架部;换热器包括换热器本体及固定架23,支架部向上支撑换热器本体及固定架23;蜗壳组件30上设有压紧部33,压紧部33压在固定架23上,使固定架23被压紧部33与支架部夹紧。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窗式空调,换热器位于底座10上且被底座10的支架部支撑,蜗壳组件30位于换热器上侧,且蜗壳组件30的压紧部33向下压紧换热器的固定架23,以使固定架23被压紧部33与支架部夹紧,实现换热器、底座10及蜗壳组件30三者之间形成直接地、稳固地固定限位配合,相对于换热器和蜗壳组件分别与底座连接进行定位的方案而言,可实现换热器、底座10及蜗壳组件30一次定位,具有组装方便、定位精度高的优点,且该组装结构紧凑,可减少产品内部空间占用量,利于缩小整机尺寸。
如图2和图4所示,固定架23上设有第一连接部,第一连接部与支架部通过固定结构连接;和/或固定架23上设有第二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与蜗壳组件30通过固定结构连接。
在本方案中,使固定架23上的第一连接部通过固定结构与支架部连接,可以进一步提升换热器与底座10的连接可靠性,使固定架23上的第二连接部通过固定结构与蜗壳组件30连接,可以进一步提升换热器与蜗壳组件30的连接可靠性,且通过将换热器与底座10和/或蜗壳组件30连接,可以利用底座10和/或蜗壳组件30对换热器有效限位,防止换热器错位问题,确保换热效率。
更具体而言,如图2和图4所示,第一连接部包括固定架23上的第一连接边231,固定结构为螺纹紧固结构,具体包括位于第一连接边231上的连接孔233及位于支架部上的螺纹孔,连接孔233可为通孔或螺纹孔,螺钉等紧固件穿接于连接孔233并旋入螺纹孔内,实现将第一连接边231与支架部固定,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固定结构也可为卡扣结构或铆接结构等。另外,如图2和图4所示,第二连接部包括固定架23上的第二连接边232,固定结构为螺纹紧固结构,具体包括位于第二连接边232上的连接孔233及位于支架部上的螺纹孔,连接孔233可为通孔或螺纹孔,螺钉等紧固件穿接于连接孔233并旋入螺纹孔内,实现将第二连接边232与支架部固定,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固定结构也可为卡扣结构或铆接结构等。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蜗壳组件30包括蜗壳部31和蜗舌部32,所述蜗壳部31与所述蜗舌部32通过固定结构连接,并拼合构造出蜗壳风道。
在本方案中,设计蜗舌部32与蜗壳部31通过固定结构实现直接连接,这样可以使蜗壳部31与蜗舌部32之间形成直接定位,相对于现有技术中蜗舌部32与蜗壳部31不直接连接的结构而言,本结构能够有效保证蜗舌部32与蜗壳部31之间保持较高的位置精度,从而确保蜗壳风道尺寸精准,实现提升产品的风压、风量,且降低设备气流噪音的目的。更具体而言,不同于离心风机的蜗壳组件30,现有贯流风机的蜗壳组件30中的蜗壳部31与蜗舌部32为两个独立部件,且在现有空调设备中,蜗壳部31与蜗舌部32不直接连接,而是分别位于两个不同的载体上,例如,蜗舌部32位于换热器固定架23上或位于外壳面板上,蜗壳部31位于外壳底座10或外壳背板上,通过对这两个不同的载体定位实现蜗舌部32和蜗壳部31对位,该结构难以保证蜗舌部32与蜗壳部31之间位置精度,使得现有产品普遍存在蜗壳风道尺寸精度不高,产品实际风压、风量偏低,噪音偏高的问题,而本方案中,蜗舌部32与蜗壳部31通过固定结构实现直接连接,这样,蜗壳部31与蜗舌部32之间形成直接定位,蜗壳部31与蜗舌部32之间定位准确度高,蜗壳风道尺寸精准,可实现提升产品的风压、风量,且降低设备气流噪音的目的。
更具体地,如图5所示,所述蜗壳部31上设有第一端盖311,所述蜗舌部32上设有第二端盖321,所述蜗壳部31与所述蜗舌部32对接组装时,所述第一端盖311与所述第二端盖321拼合成用于安装电机或轴承的固定端盖。
进一步地,蜗壳部31与蜗舌部32之间的固定结构可具体包括螺孔柱343、翻边341及翻边341上的通孔342,具体地,第一端盖311和第二端盖321中的一个上设有该带有通孔342的翻边341,另一个上设有螺孔柱343,螺钉等紧固件穿接于通孔342并旋入螺孔柱343内,实现将蜗壳部31与蜗舌部32连接,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固定结构也可为卡扣结构或铆接结构等。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窗式空调还包括贯流风轮40,贯流风轮40与蜗壳组件30连接,其中,贯流风轮40邻近换热器本体,且换热器本体表面与贯流风轮40外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为14mm~25mm。
在本方案中,设置换热器本体表面与贯流风轮40外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为14mm~25mm(例如设计换热器本体表面与贯流风轮40外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为16mm、17mm、18.5mm、19.5mm、20mm、21mm、22mm、23mm等中的任一个)其中,通过控制换热器表面与贯流风轮40外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大于等于14mm,可以实现降低设备运行时的气流噪音,通过控制换热器表面与贯流风轮40外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小于等于25mm,可利于精简设备尺寸,并有效保证贯流风轮40的风压和风轮不减损,保证贯流风轮40的运行效率。
更具体而言,换热器本体为两段式结构,包括第一换热段21和第二换热段22,第一换热段21的一端邻近蜗舌部,更具体地,第一换热段21的一端位于蜗舌部32的前侧且嵌插到蜗舌部32的背风侧位置处,另外,第一换热段21表面与贯流风轮40外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H1为14mm~25mm,更优选地,第一换热段21表面与贯流风轮40外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H1为14mm~22mm;而第二换热段22的一端与第一换热段21相邻,且第二换热段22表面与贯流风轮40外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H2为14mm~25mm,更优选地,第二换热段22表面与贯流风轮40外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H2为19mm~25mm。
值得说明的是,如图3所示,以贯流风轮40的中心为圆心作辅助圆w1,该辅助圆w1与第一换热段21的表面相切,且辅助圆w1的外轮廓半径R1与贯流风轮40的半径R之差为H1,也即该辅助圆w1的半径R1与贯流风轮40的半径R之差为第一换热段21表面与贯流风轮40外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另外,以贯流风轮40的中心为圆心作辅助圆w2,该辅助圆w2与第二换热段22的表面相切,且该辅助圆w2的外轮廓半径R2与贯流风轮40的半径R之差为H2,也即该辅助圆w2的半径R2与贯流风轮40的半径R之差为第二换热段22表面与贯流风轮40外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固定架23为两段式结构,且其两段之间的夹角α为118°~145°,其中,换热器本体包括第一换热段21和第二换热段22,固定架23的两段与第一换热段21及第二换热段22一一对应连接,使第一换热段21与第二换热段22之间夹角为118°~145°。
在本方案中,利用固定架23对第一换热段21和第二换热段22分别固定,可以使所组装构造出的换热器整体呈夹角为118°~145°的造型,对换热器定型效果好,组装方便,且通过利用固定架23相应控制第一换热段21和所述第二换热段22之间的夹角为118°~145°,不仅能够达到减小换热器的空间占用率、缩小整机尺寸的目的,同时,在换热器处于118°~145°夹角范围内时,换热器处的气流流线较其他造型的情况而言更为平顺,气流噪音小,风压、风量损失小,能效衰减量不明显,达到兼顾产品尺寸、运行噪音及能效的综合目的。
优选地,第一固定段和第二固定段之间的夹角α为130.5°~140.5°,以使通过该固定架23固定的第一换热段21与第二换热段22之间的夹角相应为130.5°~140.5°,不仅能够达到减小换热器的空间占用率、缩小整机尺寸的目的,且在换热器处于130.5°~140.5°夹角范围内时,换热器处的气流流线的平顺性进一步提升,气流噪音更小,风压、风量损失进一步降低,能效衰减量不明显,达到兼顾产品尺寸、运行噪音及能效的综合目的。更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段和所述第二固定段之间的夹角为133.5°~147.5°;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段和所述第二固定段之间的夹角α为135.5°。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支架部包括两个支撑板111和后抵板112,具体地,两个支撑板111用于支撑换热器,其中,两个支撑板111间隔布置,且两个支撑板111用于支撑换热器的板边部位被构造成倾斜状;后抵板112位于两个支撑板111的一侧,其中,换热器位于支架部上时,换热器被支撑板111支撑的部位呈与板边相适的倾斜状,且换热器的底端部位与后抵板112抵靠。
在本方案中,支架部的两个支撑板111间隔设置并分别支撑换热器,其中,将该支撑板111用于支撑换热器的部位构造为倾斜状,使换热器倾斜设置于支撑板111上,便于换热器上的冷凝水顺利从换热器上滴下,以减少换热器表面冷凝水聚集的可能性,进而减少冷凝水对换热器换热性能的影响,提高换热器换热性能的稳定性。进一步地,换热器被支撑板111支撑的部位与支撑板111支撑换热器的倾斜的板边的形状相适,即支撑板111支撑换热器的板边与换热器被支撑板111支撑的部位紧密贴合,使换热器被支撑板111支撑的部位受力均匀,以减少换热器被支撑板111支撑的部位局部应力集中的可能性,进而减少换热器被支撑板111支撑的部位局部发生形变的可能性。还需指出的是,换热器与两个支撑板111连接后,换热器的底端部位与后抵板112抵靠,此时后抵板112能够限制换热器向后抵板112一侧的位移,提高换热器与底板连接的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换热器的左右两端分别设有边板(图中未示出),其中,换热器被两个支撑板111支撑时,两个支撑板111位于换热器的两个边板之间,且换热器的两个边板相向夹紧两个支撑板111。
在本方案中,两个支撑板111分别被换热器的两个边板相向夹紧,一方面能够提高换热器与两个支撑板111之间连接的可靠性,另一方面,通过支撑板111与两个边板的止抵作用,能够限制换热器沿宽度方向的位移,以进一步提高换热器与两个支撑板111之间连接的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支架部与底座10为注塑成型的一体式结构,一方面能够减少窗式空调的零件数量,既便于窗式空调的生产,又便于提高窗式空调的装配效率;另一方面,一体成型的底座10、接水槽12以及支架部之间的连接强度较高,不容易产生形变甚至断裂等情况,使底座10以及与底座10连接的窗式空调的相关结构整体连接的可靠性较高。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底座10上一体构造成型有接水槽12,接水槽12用于收集从换热器上滴下的冷凝水。
在本方案中,在底座10上一体构造成型有接水槽12以盛接从换热器上滴下的冷凝水,相对于在底座10上安装独立接水盘结构的方案而言,精简了产品的部件数量,利于设备轻量化设计,且节省了产品的组装步骤,利于提升产品的组装效率。
更优选地,底座10为窗式空调的室内侧底座10,其中,底座10上设有用于向窗式空调的室外侧排水的排水口,排水口与接水槽12连通,以使接水槽12内的水能及时对外排放,避免滋生细菌,且免于频繁清洗接水槽12,使用更为方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支架部上设有用于安装过滤网50的导轨槽113或导轨,过滤网50上设有适于与导轨槽113或导轨滑动连接的轨道部51。
在本方案中,通过过滤网50上的轨道部51与导轨槽113或导轨的配合,实现过滤网50与支架部滑动连接装配,该结构中换热器与过滤网50均以底座10为基准定位,利于保证两者位置精度,防止偏位问题导致的过滤效果不佳问题,且使用导轨槽113或导轨与轨道部51的配合,便于过滤网50在支架部上的定位,以便于提高窗式空调的装配效率。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窗式空调,换热器位于底座上且被底座的支架部支撑,蜗壳组件位于换热器上侧,且蜗壳组件的压紧部向下压紧换热器的固定架,以使固定架被压紧部与支架部夹紧,实现换热器、底座及蜗壳组件三者之间形成直接地、稳固地固定限位配合,可实现换热器、底座及蜗壳组件一次定位,具有组装方便、定位精度高的优点,且该组装结构紧凑,可减少产品内部空间占用量,利于缩小整机尺寸。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窗式空调,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座,其上设有支架部;
换热器,包括换热器本体及固定架,所述支架部向上支撑所述换热器本体及所述固定架;
蜗壳组件,其上设有压紧部,所述压紧部压在所述固定架上,使所述固定架被所述压紧部与所述支架部夹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式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架上设有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支架部通过固定结构连接;和/或
所述固定架上设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蜗壳组件通过固定结构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式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蜗壳组件包括蜗壳部和蜗舌部,所述蜗壳部与所述蜗舌部通过固定结构连接,并拼合构造出蜗壳风道。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窗式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结构包括螺纹紧固结构、卡接结构和/或铆接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窗式空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贯流风轮,与所述蜗壳组件连接,其中,所述贯流风轮邻近所述换热器本体,且所述换热器本体表面与所述贯流风轮外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为14mm~25mm。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窗式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架为两段式结构,且其所述两段之间的夹角为118°~145°,其中,所述换热器本体包括第一换热段和第二换热段,所述固定架的所述两段与所述第一换热段及所述第二换热段一一对应连接,使所述第一换热段与所述第二换热段之间夹角为118°~145°。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窗式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部包括:
两个支撑板,用于支撑所述换热器,其中,两个所述支撑板间隔布置,且两个所述支撑板用于支撑所述换热器的板边部位被构造成倾斜状;
后抵板,位于所述两个支撑板的一侧,其中,所述换热器位于所述支架部上时,所述换热器被所述支撑板支撑的部位呈与所述板边相适的倾斜状,且所述换热器的底端部位与所述后抵板抵靠。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窗式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器的左右两端分别设有边板,其中,所述换热器被两个所述支撑板支撑时,两个所述支撑板位于所述换热器的两个所述边板之间,且所述换热器的两个所述边板相向夹紧两个所述支撑板。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窗式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架部与所述底座为注塑成型的一体式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窗式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座上一体构造成型有接水槽,所述接水槽用于收集从所述换热器上滴下的冷凝水。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窗式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架部上设有用于安装过滤网的导轨槽或导轨,所述过滤网上设有适于与所述导轨槽或导轨滑动连接的轨道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302082.9U CN208025643U (zh) | 2018-03-05 | 2018-03-05 | 窗式空调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302082.9U CN208025643U (zh) | 2018-03-05 | 2018-03-05 | 窗式空调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8025643U true CN208025643U (zh) | 2018-10-30 |
Family
ID=639062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0302082.9U Active CN208025643U (zh) | 2018-03-05 | 2018-03-05 | 窗式空调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8025643U (zh)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360665A (zh) * | 2019-08-15 | 2019-10-22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窗机空调 |
WO2020156289A1 (zh) * | 2019-02-03 | 2020-08-06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换热器和具有其的窗式空调器 |
WO2020155352A1 (zh) * | 2019-02-03 | 2020-08-06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窗式空调器 |
WO2021135434A1 (zh) * | 2019-12-31 | 2021-07-08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窗式空调器 |
WO2023202213A1 (zh) * | 2022-04-20 | 2023-10-26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一种窗式空调器 |
-
2018
- 2018-03-05 CN CN201820302082.9U patent/CN208025643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0156289A1 (zh) * | 2019-02-03 | 2020-08-06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换热器和具有其的窗式空调器 |
WO2020155352A1 (zh) * | 2019-02-03 | 2020-08-06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窗式空调器 |
US11624514B2 (en) | 2019-02-03 | 2023-04-11 | Gd Midea Air-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 Window air conditioner with water receiving pan and filter screen support |
US11913651B2 (en) | 2019-02-03 | 2024-02-27 | Gd Midea Air-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 Heat exchanger and window air conditioner having same |
CN110360665A (zh) * | 2019-08-15 | 2019-10-22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窗机空调 |
WO2021135434A1 (zh) * | 2019-12-31 | 2021-07-08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窗式空调器 |
US20230050364A1 (en) * | 2019-12-31 | 2023-02-16 | Gd Midea Air-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 Window air conditioner |
WO2023202213A1 (zh) * | 2022-04-20 | 2023-10-26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一种窗式空调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8025643U (zh) | 窗式空调 | |
CN205641163U (zh) | 空调器 | |
EP3855023A1 (en) | Centrifugal fan, air duct system, and air conditioner | |
CN106765591A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108278695B (zh) | 空气处理模块和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 |
US10767897B2 (en) | Window air conditioner | |
CN101086349A (zh) | 空气调节器的室外机 | |
CN215826436U (zh) | 一种房车空调器 | |
CN208059075U (zh) | 立式空调器 | |
CN208296077U (zh) | 换热设备 | |
CN217876120U (zh) | 空调器 | |
CN214492461U (zh) | 驻车空调 | |
CN214492457U (zh) | 驻车空调 | |
CN105972714B (zh) | 一种卡扣、空调出风格栅、空调前壳、空调室外机 | |
CN206847042U (zh) | 一种空调外机底盘 | |
CN208025644U (zh) | 空调设备、换热器及其固定架 | |
CN214492458U (zh) | 驻车空调 | |
CN101655277B (zh) | 空调器中的滤网支架 | |
CN107917477A (zh) | 空调系统安装架以及含有该框架的空调系统 | |
CN110486798B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07486977U (zh) | 空调柜机和空调器 | |
CN108758811B (zh) | 三管制风管式室内机及风管式空调 | |
CN207486970U (zh) | 空调柜机和空调器 | |
CN208149007U (zh) | 房车空调的四通阀固定结构及房车空调 | |
CN209700662U (zh) | 一种新风口安装框和一种动车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