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包含双流体通道的取样结构和带有该结构的取样针及其
取样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更具体的涉及一种包含双流体通道的取样结构和带有该结构的取样针及其取样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医学检查手段及方法的不断提高,肿瘤诊断的准确率也逐渐提高,而肿瘤的早期发现,对疾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确定肿瘤的良性与恶性,需要通过活检获取肿瘤细胞组织,依靠病理学进行确认。活检包括穿刺切割和开放活检两种形式,临床上多使用穿刺针获取肿瘤组织标本。另外相对于传统的手术切除,微创切除手术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病人痛苦少、术后恢复快等诸多优点,已经越来越成为医患双方的优选方案。尤其是在妇科常见的乳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面,明确诊断、及时治疗该病十分重要,特别是癌变肿块,如果及时确诊、治疗,可以大大地提高治疗的成功率。目前乳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最常用的方法是穿刺,通过穿刺活检取样进行检验来确定乳腺疾病的性质,进而采用微创切除达到治愈的目的。
目前临床上用于组织活检和微创切除的产品通常只有一个流体通道,在取样过程中只能通过负压吸引固定组织的一端,进入取样槽的组织较少,切除过程中容易导致组织断裂。目前已有的产品在临床应用过程中暴露出以下问题:(1)取下的组织不完整或形状不规则导致取样通道堵塞,不得不更换取样针重新取样,增加成本;(2)取出的样品不连续或在体内已被破坏,导致检测结果出现偏差或病灶扩散,增加风险;(3)体内残留,大多数产品只有单一的抽取通路,对于体内一些细小的残留组织和液体无法抽取干净,影响手术效果;(4)额外的撕裂,由于抽取通道的单一,取样过程组织单向受力,会造成切口的进一步撕裂,从而导致伤口扩大。
目前市场上的同类技术和产品均存在上述问题中的一个或多个,迫切需要一种更为安全、可靠、有效的取样技术,从而提升诊断和治疗的水平。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结合生物体组织学和流体动力学设计,提供了一种包含双流体通道的取样结构,能够有效解决组织活检或微创切除手术中管路堵塞和组织不完整的问题,同时将组织吸附、旋切取样、手术部位冲洗等功能结合在一起,提升了手术的一次成功率,提高了活检取样或微创手术过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所述的生物体包括人或者动物。所述的组织是指生物体内细胞与细胞间质形成组织。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包含双流体通道的取样结构,包括穿刺头、外管、内管,所述的外管开有取样槽,所述的取样结构包括双流体通道,所述的双流体通道包含第一流体通道和第二流体通道,所述的第一流体通道和第二流体通道设置在取样槽的两端,呈轴向分布,所述的第一流体通道和第二流体通道在取样槽的两端分别提供负压吸引,用于将待切组织的两端固定。
所述的轴向分布,是指在取样过程中,第一流体通道和第二流体通道在取样槽的两端对组织进行吸引,整个第二流体通道本身的设置并非与第一流体通道处于同一轴向,只是在提供负压吸引的时,吸引力的吸口设置在取样槽靠近穿刺头的一端,达到对组织一端的吸引,配合第一流体通道对组织另一端的吸引,从而使组织的两端被固定。
在整个旋切过程中由于第一流体通道和第二流体通道作为一个整体的协同作用,使待取样组织的两端牢牢地固定,可以很好的保证整个取样过程中待切组织不会产生较大的晃动,从而保证待切组织形状的完整性,同时还保证旋切过程不会产生细小的组织碎片而在多次取样后导致取样通道堵塞,从而起到防止堵塞的作用。同时由于第一流体通道和第二流体通道的协同作用,使取样过程中组织双向受力,防止切口的进一步撕裂,避免了切口的进一步扩大。由于双流体通道的存在,在活检取样或微创切割时,通过负压吸引,取样结构在操作时取样槽槽口可以处于任何方向,都可以达到吸取组织并进行组织切割的目的。
完成组织切割后,所述第二流体通道保持通畅,第一流体通道继续保持负压吸引,第二流体通道输入气体或液体,通过第一流体通道的吸引和第二流体通道的气体助推或液体助推,使切割组织抽取出来,避免堵塞;优选地,所述的气体为洁净的空气;优选地,所述的液体选自清洗液、药物。
所述第一流体通道由内管和外管的内壁形成,所述的内管套于外管的内部,为同轴装配,所述的内管外壁和外管内壁紧密贴合,且内管能在外管内做旋转和前后运动,所述的第一流体通道通过提供负压吸引,用于固定待切组织以及抽取切除下来的组织。
所述第二流体通道由辅助流体管、穿刺头与外管的内壁形成,所述的辅助流体管固定在外管外壁上且与外管平行,所述的辅助流体管和外管靠近穿刺头的一侧内部贯通,所述第二流体通道通过提供负压吸引,用于固定待切除组织,所述的辅助流体管用于提供液体或气体的通道;优选的,所述穿刺头与外管连接的一侧开有凹槽,所述的辅助流体管、凹槽和外管内部贯通,形成第二流体通道;优选的,所述辅助流体管和外管靠近穿刺头的一侧,两管相互接触处有孔洞,所述的孔洞设置在取样槽与穿刺头之间的位置上,不超过取样槽靠近穿刺头一侧的槽口线,使所述辅助流体管和外管靠近穿刺头的一侧内部贯通,形成第二流体通道,所述孔洞位置的设置,用于保证第二流体通道对组织为端头吸引,不是底部吸引;优选地,所述的气体为洁净的空气;优选地,所述的液体选自清洗液、药物。
所述的第二流体通道由辅助流体管、穿刺头与外管的内壁形成,所述的辅助流体管和外管靠近穿刺头的一侧内部贯通,使取样槽靠近穿刺头的一侧形成第二流体通道,所述的贯通方式可以通过在穿刺头靠近取样槽的一侧开有凹槽的方式,使辅助流体管、凹槽和外管内部贯通,也可以通过在辅助流体管和外管靠近穿刺头的一侧两管相互接触处开有孔洞的方式,使辅助流体管和外管靠近穿刺头的一侧内部贯通,形成第二流体通道,但是所述的贯通方式不限于上述的两种方式,只要到达到辅助流体管和外管靠近穿刺头的一侧内部贯通,形成第二流体通道的目的,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想要保护的范围。
所述的取样结构还进一步包含防堵塞取样通道和弹性装置,所述的防堵塞取样通道由包括穿刺头、外管、内管形成的腔体,所述的弹性装置在防堵塞取样通道内部,所述弹性装置一端与穿刺头一侧连接,另一端在取样过程中始终处于内管内部,在取样过程中所述弹性装置延伸至内管内部的一端与内管内壁的第一次接触点略低于与穿刺头的连接点,且所述的接触点和连接点两个点之间的连线与所述外管的内壁形成夹角α,所述的夹角α为不大于30度的锐角,所述的夹角α包括30度,所述夹角的存在使弹性装置与外管内壁间始终存在一定的空间,用于防止取样过程中被吸附到所述防堵塞取样通道中的组织尺寸超过所述防堵塞取样通道的尺寸,起到防止堵塞的作用;优选地,所述的夹角为不超过15度的锐角;优选的,所述的弹性装置一端与穿刺头一侧凹槽连接。当所述穿刺头与外管连接的一侧开有凹槽,所述的辅助流体管、凹槽和外管内部贯通,形成第二流体通道,进一步设置弹性装置时,所述的弹性装置的一侧与凹槽连接。
所述弹性装置在未取样时,处于内管的外部;优选地,取样前后,所述的弹性装置一直延伸至内管内部,在取样开始时,超过内管5mm以上;优选地,取样前后,所述的弹性装置一直延伸至内管内部,在取样开始时,超过内管5mm-10mm;优选地,所述的弹性装置在取样前后水平方向上的变形不超过5mm。
所述的弹性装置的外形轮廓选自线型、弧形、波浪形中的任意一种或任意多种;优选地,所述的弹性装置的形状为片状或丝状;优选地,所述弹性装置的外形轮廓为直线型;优选地,所述弹性装置为簧片;优选地,所述弹性装置的材料为金属或高分子材料;优选地,所述金属材料为不锈钢;更优选的,所述弹性装置为直线型片状的不锈钢簧片。所述的外形轮廓是从弹性装置的侧面看到的形态,所述的形状是弹性装置本身的宽窄程度。所选取的材料整体上应保证整个取样过程中不会产生不可恢复的形变。所述的弹性装置在待切组织被吸入取样槽内后会产生弹性形变,且形变会随着内管的前进而越来越大,但一旦取样结束后内管后退至初始位置,弹性装置即可恢复本来的形态。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弹性装置与穿刺头的连接点和弹性装置与内管的接触点,两个点之间的连线与所述外管内壁形成的夹角为不大于30度的锐角,当夹角大于30度,第二流体通道负压吸引组织,在固定组织的同时使簧片下压,簧片变形急剧加大,使其水平方向长度迅速缩短,导致簧片无法贴着内管内壁,致使内管前进受阻,取样槽不能完全闭合。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内管的头部经过倒角打磨形成锋利的刀头,内管套于外管内且为同轴装配,可实现旋转和前后两个维度的自由运动。所述的取样是指对组织进行活检取样或者微创切割。所述的取样过程是指从取样槽完全打开(如图2A所示),内管在外管内部旋转前进,进行切割,至取样槽完全闭合(如图5所示)的过程。
所述弹性装置延伸至内管内部的一端与内管内壁的第一次接触点略低于与穿刺头的连接点是指,在防堵塞结构处于水平放置,且取样槽槽口竖直向上的状态下,弹性装置与内管的接触点和弹性装置与穿刺头的连接点的竖直位置相对于防堵塞结构中取样槽槽口的朝向而言,总体而言,弹性装置与穿刺头的连接点相比于弹性装置与内管的接触点,在竖直方向上始终更加靠近取样槽的槽口(如图4、图5所示)。所述的连接点,为弹性装置与穿刺头连接面上最靠近取样槽槽底的点。需要说明的是,水平和竖直位置的相对概念,可以将所述弹性装置旋转后,水平位置也可以变成竖直位置,竖直位置也可以变成水平位置。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水平”、“竖直”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所述的弹性装置往内管方向延伸的一端,在取样前,可以处于内管内部,也可以处于内管外部,然而一旦开始取样,必须保证整个取样过程中,所述的弹性装置往内管方向延伸的一端处于内管内部。所述的弹性装置往内管方向延伸的一端,在取样前可以不接触内管,但在取样过程中,随着对组织的吸引,弹性装置下压,所述的弹性装置往内管方向延伸的一端会与内管内壁接触,所述的第一次接触点,就是弹性装置往内管方向延伸的一端和内管内壁在第一时间接触的点,所述的第一次接触点,在每次取样中可以不为同一个点。在整个取样过程中弹性装置一直延伸至内管内部,长度可以保证内管前进、后退以及旋转的过程中弹性装置始终与内管内壁接触,从而防止弹性装置滑出内管而导致功能失效以及进一步可能带来的对生物体的损伤。
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二流体通道设置在取样槽靠近穿刺头的一端,所述的第二流体通道和弹性装置的设置(所述的弹性装置在防堵塞取样通道内部,所述弹性装置一端与穿刺头一侧的凹槽连接,另一端在取样过程中始终处于内管内部,在取样过程中所述弹性装置延伸至内管内部的一端与内管内壁的第一次接触点略低于与穿刺头的连接点,且所述的接触点和连接点两个点之间的连线与所述外管的内壁形成夹角α,所述的夹角α为不大于30度的锐角)共同作用,第二流体通道产生稳定的、持续的负压吸引力,将待切组织牢牢地压在弹性装置上,所述第二流体通道通过负压吸引待切组织的同时使弹性装置下压,从而保证在内管旋切的过程中弹性装置会随着内管的前进而不断变形,持续地贴在内管内壁上,从而保证不会影响内管的旋转和前进后退运动,用于保证内管的自由运动以及待切组织切割的完整性。
完成组织切割后,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取样结构包含防堵塞取样通道和弹性装置,所述的防堵塞取样通道由包括穿刺头、外管、内管形成的腔体,所述的外管开有取样槽,所述的弹性装置在防堵塞取样通道内部,所述弹性装置一端与穿刺头一侧的凹槽连接,另一端在取样过程中始终处于内管内部,在取样过程中所述弹性装置延伸至内管内部的一端与内管内壁的第一次接触点略低于与穿刺头的连接点,且所述的接触点和连接点两个点之间的连线与所述外管的内壁形成夹角α,所述的夹角α为不大于30度的锐角,以上特征必须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协同作用,才能保证弹性装置与外管内壁间始终存在一定的空间,所述的空间随着取样过程的进行,随着组织逐渐填充进防堵塞取样通道,会逐渐缩小,但始终存在,通过这个空间的存在,使取样过程中被吸附到所述防堵塞取样通道中的组织尺寸始终小于所述防堵塞取样通道的尺寸,从而起到防堵塞作用。弹性装置和外管间存在的空间,使所述第二流体通道保持通畅,第一流体通道继续保持负压吸引,第二流体通道输入气体或液体,通过第一流体通道的吸引和第二流体通道的气体助推或液体助推,使切割组织抽取出来,避免堵塞;优选地,所述的气体为洁净的空气;优选地,所述的液体选自清洗液、药物。通过第一流通通道和第二流体通道的协同作用,使组织和用于清洗的液体或药物可以更好的抽取干净,减少体内组织的残留,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组织活检和旋切的取样针,所述取样针包括上述任何形式的取样结构;优选地,所述的取样针还进一步包括外管密封连接件、旋转传动连接件、前后传动连接件、内管密封连接件、外壳,所述的旋转传动连接件和前后传动连接件固定在内管中部且与内管之间不存在相对运动,用于实现将外部输入的旋转动力转化为内管的旋转运动和前后运动,所述的外管密封连接件固定在取样针外壳头部,用于将外管固定在取样针外壳上并形成气密连接,所述的内管密封连接件固定在取样针外壳尾部,用于支撑内管并允许内管在内管密封连接件内旋转运动和前后运动;优选地,所述外壳包括外壳上盖、外壳下盖;优选地,所述内管尾部突出于所连接的内管密封连接件部分的长度不小于5mm,防止人体组织和密封结构以及针的外壳接触。
优选的,所述取样针的所有部件安装在同一个外壳中,两个传动连接件与外部运动控制设备连接,将外部输入的动力转换成内管的旋转运动和前后运动。密封连接件与外部流体控制设备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组织活检和旋切的真空辅助取样系统,所述真空辅助取样系统包括上述任何形式的取样针;优选地,所述的真空辅助取样系统还进一步包括样本保持器、手柄、运动控制设备、流体控制设备,所述的样本保持器安装在取样针的尾部,用于存储被切组织,所述的运动控制设备提供两个动力输出通道,通过位于取样针上的传动连接件带动取样结构中的内管旋转运动和前后运动,完成旋切功能,所述的流体控制设备提供两个流体通道,分别与第一流体通道中的内管和第二流体通道中的辅助流体管连接,在取样阶段提供真空负压;优选地,所述与第二流体通道中的辅助流体管在程序控制下实现真空负压、洁净空气、清洗液、药液的切换。
本实用新型相比于现有的取样结构,防堵塞效果显著提高,本实用新型所述结构的取样针其使用寿命是现有取样针的3倍,经实际验证,使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结构的取样针在连续取样30次后仍然可以保证取样出来组织的完整性并保证取样通道不堵塞,而目前市面上的类似产品在取样次数超过10次后取样通道堵塞的风险就急剧提高。30次以上的使用寿命可以涵盖绝大多数取样或手术的需求。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在取样槽两端设置双流体通道,通过双流体通道的负压吸引,将待切组织的两端固定,保证整个取样过程中待切组织不会产生较大的晃动,从而保证待切组织形状的完整性,同时还保证旋切过程不会产生细小的组织碎片而在多次取样后导致取样通道堵塞,同时通过双流体通道的双向受力,减少由于组织由于单向受力造成的切口进一步的撕裂和伤口的扩大。
2、取样结构通过在防堵塞取样通道中设置弹性装置,使弹性装置与外管内壁间始终存在一定的空间,防止取样过程中被吸附到防堵塞取样通道中的组织尺寸超过防堵塞取样通道的尺寸,起到防止堵塞的作用,有效避免了活检取样和微创手术中组织取样设备管路堵塞的问题。
3、通过第二流体通道和弹性装置共同作用,第二流体通道通过负压吸引待切组织的同时使弹性装置下压,不仅保证内管的自由运动,同时还使待切组织切割的完整性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4、完成组织切割后,弹性装置和外管间仍存在一定空间,使所述第二流体通道保持通畅,第一流体通道继续保持负压吸引,第二流体通道输入气体或液体,通过第一流体通道的吸引和第二流体通道的空气助推或液体助推,使切割组织抽取出来,避免堵塞,有效提高了取样结构的防堵塞性能,同时可以将组织和液体更好的抽取干净。
5、本实用新型所述结构的取样针的使用寿命是现有取样针的3倍,经实际验证,使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结构的取样针在连续取样30次后仍然可以保证取样出来组织的完整性并保证取样通道不堵塞,而目前市面上的类似产品在取样次数超过10次后取样通道堵塞的风险就急剧提高。30次以上的使用寿命可以涵盖绝大多数取样或手术的需求。本实用新型将组织吸附、旋切取样、手术部位冲洗等功能结合在一起,提升了手术的一次成功率。
附图说明
图1A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B穿刺头有凹槽的方式设置双流通道的轴向剖面示意图;
图1C辅助流体管和外管靠近穿刺头的一侧两管相互接触处有孔洞的方式设置双流通道的轴向剖面示意图;
图2A有孔洞的方式设置双流通道结合弹性装置的轴向剖面示意图;
图2B有凹槽的方式设置双流通道结合弹性装置的轴向剖面示意图;
图2C有凹槽的方式设置双流通道结合弹性装置的径向剖面示意图
图3A第一流体通道结构示意图;
图3B有凹槽的方式设置双流通道结合弹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取样通道完全打开状态示意图;
图5取样通道完全闭合状态示意图;
图6取样针与外部控制设备连接示意图;
图7弹性装置外形轮廓示意图。
图中:1、穿刺头,2、外管,3、取样槽,4、簧片,5、辅助流体管,6、内管,7、外壳上盖,8、外管密封连接件,9、旋转传动连接件,10、前后传动连接件,11、内管密封连接件,12、外壳下盖,13、凹槽,14、样本保持器,15、手柄,16、运动控制设备,17、流体控制设备,18、取样针,19、第一流体通道,20、第二流体通道,21弹性装置与穿刺头的连接点,22、弹性装置与内管的接触点,23、组织,24、孔洞。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技术方案,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A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包含双流体通道的取样结构,取样结构包括穿刺头1、外管2、取样槽3、弹性装置4、辅助流体管5、内管6。取样针包括上述取样结构以及外管密封连接件8、内管密封连接件11、旋转传动连接件9、前后传动连接件10、外壳上盖7和外壳下盖12。取样系统包括上述取样针18和样本保持器14、手柄15、运动控制设备16、流体控制设备17。
如图1B所示,在取样结构中内管6套入外管2内部,形成同轴装配,内管可在外管内做旋转和前后运动,内管和外管内壁形成第一流体通道19。辅助流体管5焊接在外管2外壁上且与外管平行,外管2、辅助流体管5靠近穿刺头的一端相互平齐,与穿刺头1焊接在一起,辅助流体管5、凹槽13和外管2内部贯通,形成第二流体通道20。所述的第一流体通道19和第二流体通道20设置在取样槽3的两端,呈轴向分布,所述的第一流体通道19和第二流体通道20在取样槽3的两端分别提供负压吸引,用于将待切组织的两端固定。完成组织切割后,所述第二流体通道20保持通畅,第一流体通道19继续保持负压吸引,第二流体通道20输入气体或液体,通过第一流体通道19的吸引和第二流体通道20的气体助推或液体助推,使切割组织抽取出来,避免堵塞。所述的辅助流体管5用于提供液体或气体的通道;优选地,所述的气体为洁净的空气;优选地,所述的液体选自清洗液、药物。
如图1C所示,在取样结构中内管6套入外管2内部,形成同轴装配,内管可在外管内做旋转和前后运动,内管和外管内壁形成第一流体通道19。辅助流体管5焊接在外管2外壁上且与外管平行,所述辅助流体管5和外管2靠近穿刺头1的一侧,两管相互接触处有孔洞24,所述的孔洞24设置在取样槽3与穿刺头1之间的位置上,不超过取样槽3靠近穿刺头一侧的槽口线,使所述辅助流体管5和外管2靠近穿刺头1的一侧内部贯通,形成第二流体通道20。所述的第一流体通道19和第二流体通道20设置在取样槽3的两端,所述的第一流体通道19和第二流体通道20在取样槽3的两端分别提供负压吸引,用于将待切组织的两端固定。完成组织切割后,所述第二流体通道20保持通畅,第一流体通道19继续保持负压吸引,第二流体通道20输入气体或液体,通过第一流体通道19的吸引和第二流体通道20的气体助推或液体助推,使切割组织抽取出来,避免堵塞。所述的辅助流体管5用于提供液体或气体的通道;优选地,所述的气体为洁净的空气;优选地,所述的液体选自清洗液、药物。
如图2A所示,在取样结构中内管6套入外管2内部,形成同轴装配,内管可在外管内做旋转和前后运动,内管和外管内壁形成第一流体通道19。在取样结构中辅助流体管5焊接在外管2外壁上且与外管平行,所述辅助流体管5和外管2靠近穿刺头1的一侧,两管相互接触处有孔洞24,所述的孔洞24设置在取样槽3与穿刺头1之间的位置上,不超过取样槽3靠近穿刺头一侧的槽口线,使所述辅助流体管5和外管2靠近穿刺头1的一侧内部贯通,形成第二流体通道20,所述的弹性装置4的一端与穿刺头1底部焊接在一起,弹性装置4的另一端插入内管6内部,弹性装置4和穿刺头1所焊接的接触面上最接近取样槽底部的连接点21和弹性装置4另一端在取样中和内管6第一次的接触点22两个点之间的连线和外管2内壁的夹角为不大于30度的锐角,优选地,为不超过15度的锐角,弹性装置4与内管6内壁接触但不会约束内管6的旋转和前后运动。内管6套入外管2内部,形成同轴装配,内管可在外管内做旋转和前后运动。
如图2B和图2C所示,在取样结构中辅助流体管5焊接在外管2外壁上且与外管平行,外管2、辅助流体管5靠近穿刺头的一端相互平齐,与穿刺头1焊接在一起,辅助流体管5、凹槽13和外管2内部贯通,弹性装置4的一端与穿刺头1上的凹槽13的底部焊接在一起,弹性装置4的另一端插入内管6内部,弹性装置4和穿刺头1上的凹槽13所焊接的接触面上最接近取样槽底部的连接点21和弹性装置4另一端在取样中和内管6第一次的接触点22两个点之间的连线和外管2内壁的夹角为不大于30度的锐角,优选地,为不超过15度的锐角,弹性装置4与内管6内壁接触但不会约束内管6的旋转和前后运动。内管6套入外管2内部,形成同轴装配,内管可在外管内做旋转和前后运动。
如图3A和图3B所示,内管6与外管2内壁形成取样结构中位于取样槽3后端的第一流体通道,穿刺头1上的凹槽13与外管2内腔、辅助流体管5内腔形成取样结构中位于取样槽3前端的第二流体通道。
如图4所示,取样通道完全打开时,第一流体通道19和第二流体通道20同时提供负压,可使得需要取样的组织23均匀地吸附在取样槽3内,两端吸附固定的方式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证旋切过程被吸附组织23的稳定。取样槽3内的弹性装置4与外管2内壁间形成较小角度的夹角,由于第二流体通道20提供了持续的负压吸引力,使得弹性装置4会随着内管的前进而变形,从而保证内管6在旋切过程中有足够的运动空间从而避免堵转。
如图5所示,当取样通道完全闭合时,目标组织与原组织完全分离,弹性装置4与外管2之间仍保持有一定的空间,保证了第二流体通道20的畅通。此时第一流体通道19继续保持负压,第二流体通道20切换到洁净空气或接入清洗液,被旋切下来的组织即可轻松地抽取到取样针外。
如图4、图5所示,所述弹性装置延伸至内管内部的一端与内管内壁的第一次接触点略低于与穿刺头的连接点是指,在防堵塞结构处于水平放置,且取样槽槽口竖直向上的状态下,弹性装置与穿刺头的连接点相比于弹性装置与内管的接触点,在竖直方向上始终更加靠近取样槽的槽口。所述的弹性装置与穿刺头的连接点21,为弹性装置与穿刺头连接面上最靠近取样槽槽底的点。所述弹性装置与内管的接触点22,是弹性装置往内管方向延伸的一端,在取样过程中,随着对组织的吸引,弹性装置下压,所述的弹性装置往内管方向延伸的一端会与内管内壁接触,所述的弹性装置与内管的接触点22就是弹性装置往内管方向延伸的一端和内管内壁在第一时间接触的点。所述弹性装置与内管的接触点22在每次取样过程中不一定为同一个点。
图6所示为真空辅助取样系统整体示意图。组织保持器14安装在取样针18尾部,用于实现组织与气体和液体的分离,同时将组织暂时的储存起来,供检验和确认。手柄15与取样针18通过传动连接件啮合从而实现动力的传递。运动控制设备16将电机驱动信号输出给手柄15,带动手柄15中电机的旋转,从而给取样针18提供旋转和前后运动的动力,控制旋切过程。流体控制设备17给取样针18提供负压、常压和各种液体,控制组织吸附、组织抽取、清洗、给药等过程。
所述的弹性装置的外形轮廓选自线型、弧形、波浪形中的任意一种或任意多种;优选地,所述的弹性装置的形状为片状或丝状;优选地,所述弹性装置的外形轮廓为直线型;优选地,所述弹性装置为簧片;优选地,所述弹性装置的材料为金属或高分子材料;优选地,所述金属材料为不锈钢;更优选的,所述弹性装置为直线型片状的不锈钢簧片。所述的外形轮廓是从弹性装置的侧面看到的形态,所述的形状是弹性装置本身的宽窄程度。所选取的材料整体上应保证整个取样过程中不会产生不可恢复的形变。图7中所示的分别为线型、弧形、波浪形以及波浪形和线型组合。
本实用新型所述结构的取样针其使用寿命是现有取样针的3倍,经实际验证,使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结构的取样针在连续取样30次后仍然可以保证取样出来组织的完整性并保证取样通道不堵塞,而目前市面上的类似产品在取样次数超过10次后取样通道堵塞的风险就急剧提高。
本实用新型的双流体通道包括第一流体通道和第二流体通道,所述的第一流体通道和第二流体通道设置在取样槽的两端,呈轴向分布,所述的第一流体通道和第二流体通道在取样槽的两端分别提供负压吸引,用于将待切组织的两端固定。所述的第二流体通道设置在取样槽靠近穿刺头的一端,所述的第二流体通道和弹性装置的设置(所述的弹性装置在防堵塞取样通道内部,所述弹性装置一端与穿刺头连接,另一端在取样过程中始终处于内管内部,在取样过程中所述弹性装置延伸至内管内部的一端与内管内壁的第一次接触点略低于与穿刺头的连接点,且所述的接触点和连接点两个点之间的连线与所述外管的内壁形成夹角α,所述的夹角α为不大于30度的锐角)共同作用,第二流体通道产生稳定的、持续的负压吸引力,将待切组织牢牢地压在弹性装置上,所述第二流体通道通过负压吸引待切组织的同时使弹性装置下压,从而保证在内管旋切的过程中弹性装置会随着内管的前进而不断变形,持续地贴在内管内壁上,从而保证不会影响内管的旋转和前进后退运动,用于保证内管的自由运动以及待切组织切割的完整性。完成组织切割后,弹性装置和外管间仍存在一定空间,使所述第二流体通道保持通畅,第一流体通道继续保持负压吸引,第二流体通道输入气体或液体,通过第一流体通道的吸引和第二流体通道的气体助推或液体助推,使切割组织抽取出来,避免堵塞。
对比实施例1
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中双流体通道的效果,本实用新型设计了该对比实施例。
在第一流体通道的取样结构基础上,在取样槽底部设置了第二流体通道,该种设置方式相比于现有仅有一个流体通道的取样结构,可以改善取样结构对组织的吸引效果,但由于吸入取样槽的组织尺寸会大于取样通道尺寸,且待切组织由于第二流体通道的吸引会紧贴取样槽的底部,并且通常外管尺寸略大于内管尺寸,以保证内管在外管内部可以自由前进或旋转,当内管在旋转前进,进行切割的时候,底部紧贴槽底的组织会被切割成细小组织,这些细小组织很难全部被抽取出去,多次使用后,随着细小组织的积累,取样结构必然会被堵塞。
将第二流体通道设置在取样槽底部,配合弹性装置进行使用,通过设置在取样槽底部的第二流体通道的负压吸引,使待切组织被吸引的同时,弹性装置也会随着被下压,致使弹性装置紧贴取样槽槽底,内管前进受阻,无法到达切割的目的。